①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有哪些
關於區域經濟的研究對象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專要有:
(1)區域經濟學是研屬究特定地理范圍的經濟學,它與一般經濟學並無什麼差別,只是其研究范圍是區域而不是國家,持此種觀點的多為初學者。
(2)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空間組織規律,所以又將其稱為空間經濟學,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區域的主要問題,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薩德(被譽為西方區域經濟學的創始人)、周起業和劉再興等。
(4)研究區際差異和聯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貝。
(5)研究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和相互關系,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張敦富。
(6)從宏觀角度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關關系的決策性科學,持此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棟生、李京文、郝壽義和安虎森等。
② 馬斯格雷夫經濟發展階段增長理論
馬斯格雷夫經濟發
③ 論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何堅持五大理論
總書記關於中國經濟要適應「新常態」這一重要表述發表以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公共輿論的強烈關注。置身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已敏感地嗅覺到,經濟發展的一股新風,正乘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東風撲面而來。那麼,到底什麼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呢?基於當前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和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研判,我們大抵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認識和理解新常態這一經濟新術語。新常態的目標是經濟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適應新常態,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長久以來,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盲目攀比搞工業,重復投資上項目,肆意擴張借貸款,跟風決策建新區,吹捧包裝玩概念,不僅造成了自然條件的嚴重破壞、資源承載的重大透支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而且造成了市場經濟的表面繁榮、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財政收入的空轉虛增等問題。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們要想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始終能夠「一枝獨秀」、領銜演出,不被人指為「搭便車」,就堅決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邪路,而是要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路。落實經濟新常態要求,追求經濟新常態目標,必將有利於地方政府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中解放出來,使中國經濟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轉向更加註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實現經濟和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新常態的背後是執政思維理念的重大轉變。新常態的提出,預示著長期以來唯GDP增長馬首是瞻的政績考核指揮棒將會逐步淡化使用。當然,新常態,既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連續探底的坐視不管,也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徘徊不前的漠不關心,更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的刻意打壓。經濟新常態,實際上是從體制、機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級領導幹部的思維障礙,突破GDP增長高於一切、財政預算必須連年遞增的思維定勢,解開層層加壓指標值、層層簽訂軍令狀的權力束縛,不搞「一刀切」和「一錘定音」。具體來說,就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堅決不要帶血的GDP,嚴防各類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體事件的發生,體現穩中求進、事緩則圓的要求。就是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隱形政績和顯性政績的關系,遵循經濟發展基本規律,潛心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堅決不做殺雞取卵的蠢事,體現咬定青山不放鬆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統一。就是正確處理發展主體和發展客體的關系,凝聚發展共識的最大公約數,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邏輯。就是正確處理發展戰略和發展戰術的關系,在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時,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體現「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要求。新常態的核心是資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歸。新常態,意味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新時期,我們要辯證認識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統籌發揮「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的職能作用,確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縱市場,又不越位干預市場,也不錯位擾亂市場,從而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要求落到實處。當前,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都已經步入新的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經濟增速放緩,各級政府要有包容心態和科學研判,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優勢仍然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減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徑依賴,不搞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刺激和大面積調控,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強和保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促進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同時,推進政府職能深度轉變,履行好必要的監管職責,充分釋放經濟體制改革紅利,彌補市場失靈,矯正市場畸形,凈化市場秩序,管控市場風險,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④ 著名管理學家波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論是什麼!
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如下:《經濟發展理論》(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修訂版)、《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歷史和統計分析》(1939)、《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42)、《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1951,由生前所寫傳記評論匯集而成)、《經濟分析史》(1954)。
創新理論 熊彼特以「創新理論」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解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趨於滅亡的結局,從而聞名於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影響頗大。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後,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了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創新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實質。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余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只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系則完全看不見了。
經濟周期理論 熊彼特又以「創新理論」為依據,在《經濟周期》及有關書刊中,提出了他的經濟周期理論。他認為,一種創新通過擴散,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了高漲,一旦投資機會消失,便轉入了衰退。由於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平穩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樣就產生了經濟周期。歷史上的創新千差萬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長有短。他綜合了前人的論點,提出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三種周期的主張:①歷時50~60年的經濟長周期或長波,又稱「康德拉季耶夫周期」;②通常所說的平均9~1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又稱「朱格拉周期」;③平均40個月的所謂短周期或短波,又稱「基欽周期」。他宣稱,這幾種周期並存而且互相交織的情況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創新理論」的正確性。
⑤ 經濟發展理論的思想淵源
雖然發展經濟學形成於20世紀40-50年代,但關於經濟發展的思想在經濟史上源遠流長,版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時代,甚至權更早。這些萌芽思想對當代經濟發展理論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中代表性人物和著作有: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等。
從研究對象上來看,這些早期思想實際上研究的是發達國家本身的增長問題,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它們多是有關經濟增長的較為支離的論述,因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所以它們還不能稱為經濟發展理論。
⑥ 經濟學經歷了哪幾個主要發展階段
經濟學經歷的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此時以微觀經濟學為主,代表為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經濟理論研究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代表作有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始建立,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體系最終確立,建立了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拓展資料
一、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為經濟學發展作出中國貢獻_新華網
⑦ 杜爾哥在哪些方面發展了魁奈的經濟理論
杜爾哥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展了魁奈的經濟理論:
(1)杜爾哥修正並發展了魁奈關於社會階級結構的學說。進一步明 確地把生產階級和不生產階級各自劃分為兩個對立的階級, 即把生產 階級劃分為農業工人和農業資本家, 同時把不生產階級劃分為工業工 人和工業資本家。
(2)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和雇傭工人兩個主要階級,進行了比 較正確的解剖和說明, 指出資本家佔有和投入資本, 使別人從事勞動, 而賺取利潤;雇傭工人則一無所有,靠給別人勞動,只能掙得工資。
(3)對於工資理論的發展 他把自由競爭的原則應用到工人和資本家的關繫上, 提出了在當時來 說是最好的工資理論。正確地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工人與工人之間 的競爭的現象,而競爭的結果,必然使工人的工資限定在為維持他們 生活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的水平。
(4) 帶有重農主義的偏見使他對雇傭工人的理解存在著混亂和缺陷。 由於他把土地看做財富的惟一源泉, 認為被僱傭者不僅有一無所有的 農業和工業部門中的出賣勞動力的工人, 還包括投入資本經營農業或 工業的資本家。
(5)杜爾哥對魁奈的「純產品」理論有重要的發展,達到了重農主義 理論的最高度。魁奈把「純產品」不看成是勞動的產物,而是把它說成 是自然的恩賜。 認為土地所有者如不通過土地耕種者的勞動是什麼也 得不到的。
(6)他把地租視為剩餘價值的一般形態。在使用價值的形態上進行 考察。忽視了對商品價值的分析和研究。
(7)在資本的來源和用途方面,杜爾哥進行了獨特的論述。他舉出 資本的五種使用方式: 買進田產, 租用土地, 從事工業、 製造業生產, 經營商業和放債。
(8)完備地劃分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收入。他把基本收入劃分為 工資、利潤、利息和地租。 和其他重農主義者相比,杜爾哥進一步發展了重農主義理論,他的理 論的封建主義外觀已經消失。馬克思對此作出了評價:「特別是在杜 爾哥那裡,這個外觀完全消失了,重農主義體系就成為在封建社會的 框子里為自己開辟道路的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