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後西歐經濟特點原因
二戰結束——八十年代西歐經濟發展三個階段的特點、原因 1. 二戰結束——五十年代初 特點—— 恢復。 原因—— 基礎較好; 美國扶植。 2. 五十年代初——七十年代初 特點——高速發展;從部門聯營到經濟一體化 原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國際聯系加強。 3. 七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初 特點—滯脹 原因—— 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 石油危機——經濟危機; 4. 聯邦德國迅速崛起的原因 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 藉助美援——馬歇爾計劃 宏觀管理與市場經濟相結合 勞動者素質高——原有的技術基礎;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 三、 歐共體 1.成因——戰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顯著削弱,喪失了經濟政治主導地位; 美蘇爭霸的威脅;國際經濟交往、聯系日益密切; 2 .目的—— 為保證自己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強合作,共同發展 ( 抗衡美、蘇,加強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 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 3 .成立與發展 成立——1967年(51年六國煤鋼聯營/58年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聯營/67 年三機構合並為歐洲共同體) 發展——1973年英國、丹麥、愛爾蘭加入,擴大到九國; 1993年演化為歐洲聯盟(希臘1981年/西、葡1986年/奧、芬、 瑞典1995年) 4.影響—— ①在政治上,使近、現代爭霸劇烈戰亂迭起的西歐出現了聯合、穩 定的局面。 ②經濟上,由於逐步實現了商品、勞動力、資本的自由交流。 ③國際格局中,提高了西歐抗衡美國的地位,使資本主義陣營逐 漸解體。 5.實質——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盟 四、 二戰結束——九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三大階段的特點、原因 1.二戰結束——七十年代初 特點—— 穩定發展 原因—— 大力拓展海外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發展新興工業; 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2.1973年——1975年——1982年 特點——衰退、霸主地位動搖、滯脹 原因——西歐和日本的挑戰; 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石油危機——經濟危機 3.1982——90年代 特點——復甦、繁榮 原因——採取措施加大改革力度; 充分吸納尖端人才,發展高科技產業。 五、 美國霸主地位動搖的原因、表現、影響 1.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經濟上,歐共體與日本趕上並超過美國,不願為美國控制,在世界市 場上展開了激烈競爭/石油危機——經濟危機;政治上,希望建立平等 夥伴關系。) 2.表現——經濟上,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 政治上,日本與歐共體開始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 3.影響——資本主義世界走向三足鼎立;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小結:1.戰後美國、西歐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第三次科技成果的運用;發展國家壟斷 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聯系。 2.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穩定發展——衰退危機——復甦繁榮(周期進行)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含義—— 國家政權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 (2)新發展的表現——在所有制上,表現為擴大國有經濟; 在再生產過程中,表現為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在社會利潤的再分配上,表現為通過福利政策等手段調節社會收入 (3)新發展的原因—— 私人壟斷資本發展的結果; 戰爭的特殊作用; 經濟危機的呼喚; 高科技研發的需要 (4)作用——促進了基礎工業和新興工業的投資;有利於國家對經濟調節; 有利於社會利潤的部分再分配。因此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成為戰後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5)局限——沒有也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 (6)實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 歐盟各國逐步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員國公民有統一的歐洲護照,不同國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住;歐盟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步調一致。
『貳』 二戰後西歐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經濟體制的來轉變(實行自經濟非軍事化,集中了財力和物力,人力,特別是德 國)
2.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援助"(著名的有"馬歇爾計劃")
3.戰後戰勝國較大程度保留了戰敗國的工業基礎(尤其是日本...)
4.國內政府的正確宏觀調控與管理,選擇符合國情與市場規律的道路運轉(消滅掉戰前束縛經濟的落後因素)
5.特別注重科技與教育的發展
6.這些地區人口素質本來就比較高,有他們的辛勤勞動
『叄』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意義
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墾殖運動:11世紀以後,歐洲農村紛紛開展 ,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澤被開發,土地面積逐漸擴大, 成為這些新開發地區的主人。
2、庄園瓦解:隨著法律的規范,在西歐越來越多的地區, 被固定在一個特定的范圍,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 ,也可以通過繳納 ,獲得離開庄園、擺脫領主人身份束縛的機會。農民獲得對自己剩餘產品的 。
3、農業方面:領主通過轉讓、聯姻、繼承、買賣等方式,將土地集中在一起並進行
,領主依靠土地 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轉租、購買等方式建立 。他們採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僱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並將產品推向 。
4、手工業方面: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更多地為 而生產,13世紀,隨著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農村出現了 的手工工場,後來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 的手工工場。
5、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 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
6、富裕農民: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 將地產抵押或變賣,富裕 、 、 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以新的經營方式掌握了生產、交換等環節,還控制了鄉村 ,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
7、市民階層: 和 成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約關系富裕的權利。
會死投資鄉村,置辦田產,採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他們與貴族聯姻或成為官員,抬高自己的身份, 也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的政治力量。
【鞏固提高】
1、《英國庄園生活》是研究中世紀庄園農民的經典之作,它以1150—1400年為單位,生動地描繪西歐中世紀鄉村生活的模式,其中部分章節提到了英國租地農場的產生和發展。
『肆』 螺螄歷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羅斯歷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落實歷史在修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西歐經濟才能不斷地發展。
『伍』 20世紀60年代,西歐經濟出現了怎樣的發展趨勢給我們什麼啟示
樓上錯誤!!!!
1951
年,
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六國簽署《巴黎條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開始了二戰後歐洲一體化進程。
1957
年,
《羅馬條約》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y
Community)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EnergyCommunity),一體化進程復興。
1959
年,
英國倡導並建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以抗衡歐洲經濟共同體。
1963
年,
歐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通過「凡·根和洛斯」(Van
Gend
en
Loos)判決,確立歐共體條約可直接在成員國適用的原則——即直接效力原則。
1964
年,
歐洲法院通過「哥斯達」(Costa)判決,確立歐共體法律與任何國內法沖突時優於國內法——即最高效力原則。
1965
年,
共同體成員國在布魯塞爾簽訂《合並條約》(Merger
Treaty),將原來各自獨立的三個共同體加以合並。
由此可見,六十年代西歐經濟出現區域集團化的趨勢。啟示我們要加強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促進國際社會的進步、自身綜合國力的發展。
『陸』 二戰後,西歐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主觀原因:盡管戰後初期,西歐各國困難重重,但是,西歐各國都經內過了產業革命,容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成為資本主義發達的地區。經濟技術基礎雄厚,多數國家都有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人才和文化素質良好的勞動力,有管理經濟的經驗,還有在歷史上建立起來的廣泛的對外經濟聯系,這些條件是西歐經濟得以迅速恢復的主觀原因。另外西歐國家在經濟建設中加強宏觀管理也是重要因素。
客觀原因:戰後,美國出於全球戰略考慮,對西歐採取扶植政策,推行「馬歇爾計劃」,自1948年至1951年,美國用於馬歇爾計劃的實際撥款達120億美元。對西歐經濟的恢復起了重要作用,在相當程度上幫助西歐渡過難關。
『柒』 二戰後西歐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二戰後,西歐國家經濟快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有
①美國的大量援助②利用高素質的勞動力③採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
④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⑤歐盟的成立
『捌』 西歐經濟模式是什麼
一、歐盟五種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徵與比較分析
(一)歐盟經濟模式的分類及其基本特徵
2004年歐盟東擴後,如果作為一個整體「國家」來看,歐盟25國疆域面積為397萬平方公里,列世界第七位;國內生產總值為12.7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1%;歐盟擁有4.5億人口,列世界第3位,佔世界總人口的7%。
與此同時,2005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2173億美元,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提前8年實現中歐領導人2003年提出的戰略目標。歐盟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繼續保持中國累計最大技術供應方地位,同時還是中國累計第四大實際投資方。
基於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和發展路徑及其地緣政治關系和社會價值觀,並借鑒已有研究成果,我們將歐盟25國經濟劃分為5種經濟模式,即西歐模式、南歐模式、英愛模式、北歐模式和東歐模式。總的來說,歐盟5種經濟模式的特點各有千秋。
1.「北歐模式」。其成員包括瑞典、丹麥、芬蘭和荷蘭,共4個歐盟成員,該模式在社會保障以及社會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最大。勞動力市場相對不受管制,有著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而強大的工會帶來工資方面的高度平等。
2.「英愛模式」。其成員包括英國和愛爾蘭,共 2個歐盟成員,該模式提供相當優厚的社會補助,現金主要補貼給達到工作年齡的人,這些作為最後的救濟手段。工會勢力單薄,勞動力市場相對不受管制。
3.「西歐模式」。其成員包括德國、法國、奧地利、比利時和盧森堡,共5個歐盟成員。該模式依靠社會保險來救助失業者和提供養老金。這些國家的就業保護較強,工會很強大,並在擴大集體議價結果的問題上享有法律保護。
4.「南歐模式」。其成員包括義大利、希臘、塞普勒斯、馬爾他、葡萄牙和西班牙,共6個歐盟成員。該模式注重對老年人養老金的公共支出,嚴格立法保護就業並減少就業,對提前退休提供大力支持,以減少求職者人數。
5.「東歐模式」。其成員包括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共8個歐盟成員。該模式注重經濟政策和政治體制的轉型,從競爭政策到食品安全都進行了徹底變革,試圖完全「擦除」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痕跡,以適應歐盟的要求。
(二)五種模式的比較分析
我們可以從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勞動生產率、就業增長率以及政府支出等不同方面對歐盟5種經濟模式的特徵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對其特徵有更清晰的認識。
1.經濟增長率。經濟增長表現是一種經濟模式是否優越的重要標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5年9月在《世界經濟展望》中發布了從1997年至 2005年歐盟25國經濟增長情況報告,從中可以看出,東歐模式的經濟增長最快,2005年達到3.0%至 7.8%,如果按照此增速,經過一代人的努力,東歐模式的生活水平可趕上歐盟的平均水準。其次為北歐模式和英愛模式,其中瑞典經濟增長尤為引人注目。西歐模式和南歐模式占歐盟經濟總量的67%,但經濟增長總體表現最為糟糕。」
2.通貨膨脹率。商增長、低通脹是一種公認的理想經濟模式。據世界統計局統計,歐盟5種經濟模式的通貨膨脹水平差異較大。東歐模式維持了經濟高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多數國家的物價壓力,如 2004年斯洛伐克的通脹率達到了7.5%,匈牙利也達到了6.8%。南歐模式的通脹壓力雖然低於東歐模式,但作為歐元區成員,義大利、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物價水平均超出了歐洲中央銀行設定的2%標准,其中西班牙和希臘的物價分別達到了3,1%和3%。西歐模式的物價水平保持在適度水平上,但盧森堡的通脹率超過了3%。相反,北歐模式和英愛模式的通脹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基本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目標。
3.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高低是衡量經濟增長潛力的重要標志。據全歐商業組織(Eurochambres)的研究報告,自1994年起美國勞動生產率已經超過了歐盟。即使歐盟勞動生產率年增速超出美國0.5個百分點,那麼歐盟還要經過50年的努力才能趕上美國,這是歐美經濟增長差異的重要原因。
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以歐盟原15國的勞動生產率為100,西歐模式的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除奧地利外,都在平均水平以上。北歐模式和英愛模式的勞動生產率接近或超過平均水平,而南歐模式和東歐模式的勞動生產率則均低於歐盟原15國的平均水平。2003年英國的勞動生產率為94,3,英國財政部發言人認為,1997年以來英國的生產率一直在提高。但經合組織強調,英國勞動生產率水平與德國和法國等主要歐盟成員之間仍存在著較大的「生產率赤字」。
4.就業增長率。根據歐盟統計局2004年公布的「1994年至2004年歐盟25國就業增長率」的報表來看,歐盟國家普遍重視本國的就業和消除相對貧困狀況。南歐模式傾向於保護較高的就業水平,北歐模式和英愛模式著重於失業福利的高覆蓋,西歐模式和東歐模式則在就業保護和失業福利方面折衷。
從就業狀況看,北歐模式和英愛模式相對理想一些;而西歐模式、東歐模式與南歐模式相對差一些。從縮小貧富差距看,西歐模式與北歐模式表現較好,而南歐模式、東歐模式與英愛模式較差。有學者指出,英愛模式之所以在脫貧方面表現不佳,主要不是由於缺少財政再分配,而是由於社會底層的教育水準較低。北歐模式在就業和脫貧兩方面均有良好表現,而南歐模式在兩方面都做得不好。英愛模式在就業方面做得不錯,但在脫貧上做得不好,而西歐模式剛好與之相反。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英愛模式與北歐模式的勞動力市場效率較高,而西歐模式與北歐模式較為公平。
5.政府支出水平。各種經濟模式都離不開政府發揮作用。經歷許多災難後,二戰後歐盟在個人努力與集體責任之間取得成功的平衡,所有歐盟人共享由國家組織的社會福利,這項社會福利超過了全球標准。衡量一國社會福利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政府支出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歐盟1994年至2004年歐盟25國政府支出統計中可以看出,北歐模式的政府支出水平最高,西歐模式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南歐模式的政府支出也高於英愛模式,東歐模式的政府支出水平參差不齊,如匈牙利的政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7%,而立陶宛的政府支出水平僅為33.2%。
北歐模式的社會福利遠遠高於歐盟的一般水平,這些國家高等教育普及率較高,民眾享受國家資助的高標准福利,其經濟成功也是毫無疑問的。相反,英愛模式中的愛爾蘭的社會福利僅為33.7%,自由主義占據了上風。西歐模式和南歐模式居其間,而東歐模式也通過逐年降低政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向英愛模式靠攏。
二、歐盟五種經濟發展模式的趨向分析
歐盟經濟近10年來增速低於美國,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相差懸殊,國際政治舞台的滲透力也大為削減。歐盟領導人峰會討論對歐盟經濟進行改革,確實是勢在必行。部分歐盟人也開始認同歐洲社會模式正在破產,甚至出現「野蠻」的英美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壓倒「文明」的歐盟社會人文市場經濟的論調。
從巴黎到柏林,從華沙到羅馬,不少歐盟成員國政府對改革歐盟經濟社會模式表現出越來越濃的興趣,但與此相伴隨的是公眾的敵意,歐盟憲法條約在歐盟的創始國之一——法國和荷蘭被否決,法國就業改革導致大規模的公眾抗議,歐盟成員之間跨國並購的「經濟愛國主義」等等。
既然歐盟經濟改革是大勢所趨,那麼本文分析的歐盟5種經濟模式將何去何從呢?
目前,西歐模式的經濟總量占歐盟的45%,德國和法國作為歐盟前進的兩只輪子地位不容置疑;南歐模式的經濟總量佔22%,義大利和西班牙也是歐盟的重要成員;英愛模式的經濟總量佔17%,英國是非歐元區的最大成員;北歐模式的經濟總量占 11%,是歐盟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倡導者;東歐模式的經濟總量佔5%,但勞工成本的優勢,使之盡享入盟的大市場。
所以,西歐模式和南歐模式的重要性相當大,它們的經濟總量在歐盟25國中佔到2/3以上,在歐元區則佔到90%。如果歐盟希望經濟有起色,西歐模式和南歐模式就應該要麼更加「北歐模式」化,要麼更加「英愛模式」化。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快速進行、產業分工國際化和產業外包化日趨明顯、舊的工作崗位和傳統做法日趨過時的時代,嚴格的就業保護尤其不合時宜。西歐模式和南歐模式變革的核心應是去除明確的就業保護。其趨向是提高西歐模式和南歐模式的就業能力而不是保護就業,同時針對失業的短期沖擊提供保護。
但問題是,歐盟5種經濟模式為並行的,沒有任何一種經濟模式是完美無缺的,而且西歐模式、南歐模式與英愛模式存在著長期的理念沖突,西歐模式、南歐模式與北歐模式的理念雖然接近,但是大國經濟與小國經濟的發展路徑不是完全一樣的。經濟模式選擇之爭反映在不同層面。這些年,歐盟政治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波折反映了歐盟多種經濟模式的碰撞。
(1)原歐盟15國對加入其勞動力市場的東歐成員務工人員越來越不友善,歐盟至今取得的最大成就,即實現商品、服務和資本自由流通的單一市場,正遭受嚴峻的威脅。英國推行改革,實行減少國家干預、低稅收低福利、鼓勵競爭的經濟政策,游離於歐元區之外。而西歐和南歐公民擔心歐盟過於強調自由市場經濟,使他們丟失飯碗和良好的社會福利保障。
(2)歐盟憲法危機雖然沒有改變歐盟現存的運轉體系,歐盟仍可以繼續現存的「游戲規則」運作,但由15國擴大到25國後,原來的協商一致原則會阻礙歐盟決策程序及其有效性。政治融合與經濟融合步調不一致,必然會制約經濟發展。
(3)在政府領導人層面也經常能看到歐盟多種經濟模式的爭執。如時任英國財長的布朗認為,歐盟只有以開放的心態,減少歐盟對企業和商業的過度干預,在宏觀經濟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採取公正、靈活的市場策略,才能刺激經濟活力,適應當今的經濟全球化進程。而德國社民黨領導人則公開表示,英愛模式的企業家像蝗蟲一樣,吃完一個歐盟成員企業又跑到另一個成員企業,導致大批歐盟工人失業,拿取利潤後最後飛走,完全不講任何社會責任。
歐盟5種經濟模式的趨向之爭可能還會持續下去。但本文認為,片面追求社會公平、經濟效率低下的經濟模式可能也是難以持久的。想通過改革激發競爭活力,同時又不改變福利國家體制,這的確是兩難挑戰。歐盟在很大程度上對這些決策使不上力,因為福利國家的框架和勞動力市場法規仍主要掌握在成員國家層面。單純抵制變革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是沒有出路的。讓歐盟5種經濟模式相互取長補短可能很難,但不這么做歐盟經濟前景或許更加黯淡。
三、結論和啟示
雖然歐盟經濟有巨大的活力,但歐盟經濟增長步伐相對放慢是不爭的事實。東歐政局變動後,歐盟抓住機遇促進一體化,從簽署《馬約》到啟動統一貨幣歐元,力圖實現資本、商品、服務和人員的四大自由流動,再到2004年實現東擴,歐盟一體化進程步伐之快以至於歐盟政治家的理想主義與普通公眾的現實利益相差太遠,低收入和高收入成員間的鴻溝日益增大,引發公眾憂慮。可以預料,歐盟經濟模式之爭還會在歐盟部長級會議和領導人峰會等場合出現。
美國、日本和歐盟是世界三大經濟體,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但研究歐盟經濟的思路不能等同於研究美國和日本經濟,因為歐盟有兩個層面的經濟政策在交織作用,單一大市場和歐元的穩定離不開歐盟各個成員的支持和歐盟領導人的協調,而歐盟經濟的業績好壞又是建立在各個歐盟成員國的經濟基礎上的。
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社會正義與市場配置、政府導向與企業積累等這三對關系彰顯了歐盟5種經濟模式的優勢和不足。歐盟成員既有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也有經濟發展的滯脹時段。從長期的角度看,一種經濟模式與經濟增長並無直接關系。
但是,一種經濟模式需要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21世紀,歐盟不少成員國人口出生率極低,人口老齡化,國家社會福利負擔越來越重,,勞動力昂貴,歐盟5種經濟模式的經濟增長表現差異還是存在的,其對華貿易取向和貿易政策存在較大的差異。善於深度分析歐盟經濟的特點和走勢,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做好中歐經貿工作。
『玖』 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表現
一、資本主義萌芽的內源產生和發展的原動力
本課的邏輯出發點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從西歐封建社會內部產生發展起來的,即資本主義萌芽的內源產生。以前教材是從圈地運動和殖民掠奪講資本原始積累,或從文藝復興和開辟新航路說起,或強調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這些都迴避了最根本的問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如何產生的。歷史唯物主義最重視人的經濟關系,新的生產方式必然伴隨新的生產關系。馬克思早就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後者的解體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①他在《資本論》「所謂原始積累」一章,從西歐社會(尤其以英國為典型)內部找出「原始積累」這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點」,論述其發展的歷史過程。②資本主義起源於西歐封建社會內部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③第13課是第5單元「步入近代」的開場戲,講述農村生產關系的變化和手工工場的產生,其中隱含著產權、經營權等至關重要的問題。
人類歷史上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表明只有農業生產取得明顯發展,才能養活更多的從事非農行業的人。恩格斯說:「當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貴族的瘋狂爭斗的喧叫充塞著中世紀的時候,被壓迫階級的靜悄悄的勞動卻在破壞著整個西歐的封建制度,創造著使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條件。」①「靜悄悄的勞動」指以農奴為主體的勞動者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了剩餘產品,促進了經濟發展。馬克思也指出:「重農學派正確地認為,一切剩餘價值的生產,從而一切資本的發展,按自然基礎來說,實際上都是建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的。如果人在一個工作日內,不能生產出比每個勞動者再生產自身所需要的生活資料更多的生活資料,在最狹窄的意義上說,也就是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如果他全部勞動力每日的耗費只夠再生產他滿足個人需要所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料,那就根本談不上剩餘產品,也談不上剩餘價值。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並且首先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②這些論述清晰地揭示了資本主義萌芽於農業生產的進步。農業的進步造就了富裕農民,他們擁有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逐步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而推動了手工業、商業和其他新的生產部門進一步發展。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必須以農業剩餘產品的不斷增長為基礎。
教材以「點—線」結合的方式展現了西歐中世紀的階段性特徵:5世紀後半期,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建立蠻族王國;8世紀早期,法蘭克王國進行采邑制改革,建立了封君封臣制,至11世紀中期封建制度逐漸形成;9世紀起,西歐出現的庄園成為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西歐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10世紀起,西歐城市和工商業逐漸發展起來;11世紀至13世紀,西歐大學興起,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13世紀,西歐封建社會達到全盛;與此同時,商品貨幣關系逐漸普及,農民的財產權利逐漸得到保證,西歐封建制度開始瓦解。隨著農村中租地農場和城市中工場手工業等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的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出現了富裕農民階層和市民階層,開啟了西歐社會的近代化進程。
二、歐洲農業生產的進步和租地農場的興起
(一)歐洲農業生產的長足進步
從12世紀開始,西歐各地農業明顯恢復發展,表現如下:
第一,耕地面積的擴大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8世紀時,西歐進行了第一次拓荒運動,到10世紀又進行了第二次拓荒運動,大量荒地、沼澤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明顯增加。新開墾的土地沒有實行庄園那樣的土地制度,教材指出:「有的墾殖由領主組織,多數是農民自發開墾。墾殖者成為這些新開發地區的主人,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耕種。」「墾荒運動持續了數百年,不論是領主主導下的大規模墾荒還是農民個人墾荒,既不是庄園敞田地的擴張,也不是領主佃戶依附關系的翻版。」③
第二,農業技術明顯改進。在耕作制度上,三圃輪作制普遍取代二圃輪作制。這樣,在耕地總數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增加了50%,這就為增加農業產量提供了基礎。豆科作物的大量種植,使農民找到了新的肥料來源。泥灰肥和糞肥也被廣泛利用,農民施肥意識不斷加強。耕作動力也有了新變化,不僅耕牛被廣泛使用,馬也成為耕作動力。再加上普遍使用能夠深翻黏重土地的重犁,西歐農業生產的基本格局從此奠定。
第三,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農業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由於農業生產的各要素相對復雜,測算農業勞動生產率要考慮農民的土地面積、種植農作物種類、領主剝削等諸多因素。據侯建新教授的測算,14至16世紀英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翻了一番。扣除農民家庭消費和領主剝削後,農民大約還能有15%的剩餘。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剩餘產品的增加,逐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刺激了人們的物質需求,農業經營出現了新的變化,養羊業和呢布業在西歐農村興起。產品在市場上銷售,使商品貨幣關系開始向農村滲透。
『拾』 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嗯那你把這個標題寫出來是想說明什麼呢是想給我說你上了這一課程是這么一個內容嗎還是他的標題呢題目就是這個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