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深刻領會創新、協調來、源各領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綠色、制定工作目標都要緊緊圍繞建設任務來進行、開放。3、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精髓要義,配置工作力量,自覺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2、要牢牢抓住重點任務不動搖,形成有本地區本部門特色的工作舉措和工作思路1
⑵ 如何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
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拓展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格局新面貌。發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實際、推動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契合中國發展實際,必將引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用合規律合目的的發展理念指引未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根基開辟道路。發展理念能否管長遠,要看它能否經受住歷史檢驗、持續推動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合規律合目的,必將引領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指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堅持創新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一
創新是歷史進步的動力、時代發展的關鍵,位居今日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用以創新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必將帶來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發展居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立足傳統、突破傳統,依託現實、推動變革。創新居於什麼位置?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核心位置」與「第一動力」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功能作用,歸根結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會一起努力,推動創新發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堅持協調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二當今中國,處理復雜經濟社會關系如同彈鋼琴,統籌兼顧各方面發展如同指揮樂隊,只有協調,才能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響曲、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曲。「五大發展理念」把協調發展放在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努力推動形成各區域各領域欣欣向榮、全面發展的景象。協調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協調發展理論的創造性運用,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為理順發展關系、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歷史必將證明,把握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到協調發展,我國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協調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協調與失衡相對立。歷史上,失衡的發展、失衡的體制使一些國家落入「陷阱」、陷入災難。協調發展理念,是認識把握協調發展規律提出來的,是總結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提出來的,是正視我國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提出來的,目的在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
促進區域、領域、兩個文明平衡發展。協調與整體關系密切。協調的范圍是整體,協調的方式是發揮整體效能,協調的目的是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作為發展理念,協調有其明確內涵和要求,主要是著力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
將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協同意識、補短意識,把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讓協調出動力、出生產力、出合力。
堅持綠色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民有所呼,黨有所應。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⑶ 五大發展理念是什麼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被視為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十八大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綠色化」「一帶一路」「亞投行」「精準扶貧」等一系列概念、戰略、工程、舉措,正在踐行著5個發展理念的一個或多個。未來,這5個理念將結合得更為緊密。
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
創新發展,注重的是更高質量、更高效益。堅持創新發展,將使一國、一地區的發展更加均衡、更加環保、更加優化、更加包容。也就是說,創新發展對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均衡、更加全面。堅持協調發展,將顯著推進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進程。更加註重生態保護、社會保護,是協調發展的題中之義。
綠色發展,注重的是更加環保、更加和諧。堅持綠色發展,將深刻影響一地區的發展模式和幸福指數。要想實現綠色發展,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和理念創新。同時,綠色發展將顯著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使共享發展成為有質量的發展。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優化、更加融入。堅持開放發展,將增強我國經濟的開放性和競爭性。開放發展是一國繁榮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被視為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十八大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綠色化」「一帶一路」「亞投行」「精準扶貧」等一系列概念、戰略、工程、舉措,正在踐行著5個發展理念的一個或多個。未來,這5個理念將結合得更為緊密。
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
創新發展,注重的是更高質量、更高效益。堅持創新發展,將使一國、一地區的發展更加均衡、更加環保、更加優化、更加包容。也就是說,創新發展對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均衡、更加全面。堅持協調發展,將顯著推進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進程。更加註重生態保護、社會保護,是協調發展的題中之義。
綠色發展,注重的是更加環保、更加和諧。堅持綠色發展,將深刻影響一地區的發展模式和幸福指數。要想實現綠色發展,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和理念創新。同時,綠色發展將顯著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使共享發展成為有質量的發展。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優化、更加融入。堅持開放發展,將增強我國經濟的開放性和競爭性。開放發展是一國繁榮的必由之路。縱觀世界,凡是走封閉之路的國家,無一不是走向失敗國家的行列。開放發展,將使發展更加註重創新,更加重視生態文明的影響,更加有利於實現共享發展。
共享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公平、更加正義。堅持共享發展,是堅持其他四種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的發展,都是為了人的發展。堅持共享發展,將為其他四種發展提供倫理支持和治理動力。
⑷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理念,方式,動力與過去有何不同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中央全面總結發展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和未來走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我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長率接近10%,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二)經濟新常態的九大特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三大需求、生產能力、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經濟風險、宏觀調控等九個方面闡述了新舊常態下的階段性特徵。
消費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投資需求,傳統產業相對飽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出口需求,全球總需求不振,低成本出口競爭優勢在削弱,培養競爭新優勢,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生產能力,過去供給不足,現在產能過剩,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新特徵。
生產要素,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低成本勞動力數量優勢正在喪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市場競爭,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
資源環境,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經濟風險,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宏觀調控,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三)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新常態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接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釋放的過程。政府、企業和老百姓都要主動適應新常態,調整各自的認識和行動,爭取掌握發展主動權。
從政府來說,政府調控理念需要真正調整過來,以往那種粗放式單純追求GDP數量的唯GDP論已不再適用,現在要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如何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改善,這是政府要琢磨的地方。政府原來是拚命搞生產,搞投資,搞基礎設施建設,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一句話,是以搞建設為主。將來,政府要以做好服務為主,為企業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經營環境,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
從企業來說,企業以往靠規模效應掙錢,眼睛總盯著上新項目或是擴大產能,因為上規模就會降低成本,取得競爭優勢,但是新常態下必須靠轉型升級、靠創新。現在各行各業都面臨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產品賣不出去,誰的規模越大,誰的日子越難過。將來,單純靠上規模難以為繼,企業必須創新,誰走在創新的前面,誰就會重新掌握競爭優勢。可以說,能不能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轉型升級、打造競爭新優勢,是很多企業面臨的一場「生死之搏」。
從老百姓來說,原來有一批人靠炒股票、買國債、集郵、炒錢幣等發家致富,後來買房子、炒黃金,甚至一度靠炒大豆、生薑、大蒜等都大賺過。但是,以後怎麼理財賺錢?需要有專業的金融知識才能夠理財,才能夠掙錢。但這個理財不是要由老百姓自己從事,而是要有專業人才、有專門的金融服務機構給老百姓提供服務。國外大多情況下不是老百姓自己去炒股投資,而是金融機構、專業人士在投資,老百姓買的是基金等金融產品。
經濟增速換擋,是為了獲得更大更優的發展動力,發展得更好。政府、企業、老百姓在新階段、新常態下,都應跟著形勢變化才行。每次改革都是大機遇,別看過程中的這幾年很困難,重要的是要認識並抓住其中的機遇。同樣,新常態下,轉型過程中也會有很多誘人的機遇,就看誰能抓住。
⑸ 了中國政府的經濟發展理念有何變化
一、「十三五」 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
1、創新是第一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2、協調是內在要求。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3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3、綠色是必要條件。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開放是必由之路。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5、共享是本質要求。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二、內在聯系如下:
「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如同古人所講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游離,都是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從理念內容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理念邏輯看,第一動力、內在要求、必要條件、必由之路、本質要求五者緊密聯系、層層遞進、順理成章、交相輝映。從發展理論看,「五大發展理念」正在「精神變物質」,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既對傳統發展進行革新升級,又對現代發展內涵進行全面提升、對現代發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
從執行操作看,必須將「五大發展理念」統一貫徹、統一落實,一體推進、一起發力,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從而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五大發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科學理念是科學理論的凝練和升華,不因一定時空變化而改變。「五大發展理念」是經過科學判斷走向趨向、深入研究思考提出來的,是認識把握發展規律的科學理念,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效能。
從最近報刊網路反映的情況看,國內外對「五大發展理念」評價極高,認為它抓住了當今世界現代化的主脈,揭示了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特點新規律,不僅是我國當前和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指針,而且具有世界意義。
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代表世界發展趨勢和科學發展方向,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發展方向的科學揭示、發展道路的開拓創新。把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為現代化建設總目標的不同階段、作為一個價值鏈,把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石和關鍵一程,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階段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階段必將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⑹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發展理念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四章發展理念
實現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必須貫穿於「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
⑺ 新發展理念是什麼結合實際談談對新發展理念的理解
新發展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
全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
理解:
1、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5、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無論是實際情況還是制度設計,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
(7)經濟發展理念擴展閱讀
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各級領導幹部的要求:
第一,深學篤用,通過示範引領讓幹部群眾感受到新發展理念的真理力量。
第二,用好辯證法,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進行科學設計和施工。
第三,創新手段,善於通過改革和法治推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第四,守住底線,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中及時化解矛盾風險。
⑻ 結合中國經濟發展談一談五大理念的重要意義
1、要深刻認識到,五大發展理念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破解發展難題的客觀需要。2、要深刻認識,五大發展理念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主題主旨相通,目標指向一致。3、貫徹新的發展理念,關鍵在於用新理念引領新實踐。4、必須要增強表率意識、率先意識、貢獻意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以發展理念的轉變引領發展方式的轉變,以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
⑼ 用經濟生活分析五大發展理念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對科學發展觀的一脈相承。符合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以人為本。把握發展規律、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理念,做到統籌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