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江蘇省發展這么好
去年前個月,蘇粵差距僅1500億元人民幣,2018全年落差4700億元人民幣;而今年1-6月,粵蘇差距進一步擴大到2000億元人民幣,這么推算,2019全年江蘇很有可能被廣東狂甩6000多億!江蘇追趕廣東,到2016年達到最接近的時候,突然又開始反轉了,兩個宇宙大省的PK,又出現了大逆轉,江蘇大有被廣東甩開的態勢,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反轉呢?這是我們很值得深思的。江蘇明明在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遙遙領先廣東,卻為何越追越難,頗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了?小編以為,江蘇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業制度上的問題,第一,國企佔比過高,第二,外企佔比過高,這兩種產業制度過度發展,導致江蘇轉型十分艱難,以為這經濟結構,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性,導致轉型的成本極為昂貴,而廣東是轉型最成功的,以為廣東的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特別發達,商業環境和商業制度可以說是全國最好的,經濟發展到最後,一定是制度的比拼,江蘇如果無法扭轉這種局面,估計還會進一步擴大!那麼,又該如何轉型呢?
小編認為,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進程中,江蘇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各方配合協同,綜合精準施策,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下好「先手棋」,打好「組合拳」,從而真正跨越「攻關期」,大踏步地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
第一,從「速度情結」轉向「質量情緣」,在質量變革上取得新突破。增長不等於發展,分量不等於質量。沒有一定的增速,也就沒有真正的發展質量。因此,牢固樹立「質量情緣」追求發展,從根本上來說,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第二,從「GDP至上」轉向「生態優先」,在綠色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表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高品質特徵,包括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因此,江蘇經濟的「轉向發展」,還必須把生態放在優先位置。這不僅是重要內容,而且是衡量標准。
第三,從「規模擴張」轉向「品牌提升」,在效率變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蘇是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江蘇從製造業起步,以製造業見長,擁有我國規模最大的製造業產業集群,其產值約佔全國的12%、全球的3%,居全國第一位。江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已經連續7年蟬聯全國第一,並在全球產業鏈中擁有一大批行業排頭兵。品牌的形成,是人們對品牌的精心投入、持久打磨和消費者對品牌認同度的結合,因此,品牌既是附著於高質量商品載體之上的、能夠帶來大量消費者從而使商品價格得以放大的標識,又是可以與國家(地區)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進行高度集聚、科學配置和合理整合從而帶來溢價超額利潤的載體。如此,品牌必須以質量為基礎。質量是品牌的生命,離開質量談品牌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規模不一定有品牌,但有品牌就一定會有規模。因此,第一,必須強化企業的「品牌意識」;第二,必須增強全民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崇敬;第三,必須堅持質量文化引領,把文化傳承融入產品創新之中;
第四,從「依賴技術引進」轉向「依靠自主創新」,在動力變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蘇對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掌控不夠,科技支撐力不強,不少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從而受制於人,如40%的大型石化裝備、65%的工業機器人、80%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裝備、70%的汽車製造關鍵設備、核電等重大工程的自動化成套控制系統,以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等,目前依然嚴重依賴進口。
當前科技自主創新最硬的「硬骨頭」有兩塊,一是原始創新,二是成果轉化。江蘇必須改變一遇到技術難題就「引進」的狀況(真正高難度的好技術仍要引進),破除迷信,敢闖敢試,消化這兩塊「硬骨頭」:
第一,以全球視野沖刺原創目標。江蘇作為中國的科教人才大省,應當樹立「舍我其誰」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科技創新,首要的是科學發現。現在科學上的重大成果,都是以科學發現為源頭的,體現科學發現、技術創新、知識更新的密切銜接和融合,是科技進步道路上的革命性變化。建議設立「創新家獎」,努力為科教人員創造寬松環境,把他們從煩瑣事務中解放出來,鼓勵他們海闊天空、奇思妙想,同時淡泊名利、潛心研究,走出書齋、實驗室實行產學研相結合,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齊頭並進;
第二,打通成果轉化的通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創新精神融入企業發展血脈,重點抓好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兩個關鍵。鼓勵「創新家」與「企業家」抱團創新、聯袂創新,發揮其「創新源」「主力軍」作用,形成以創新型領軍企業、科技型上市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為骨乾的創新企業集群,使創新活動普遍化、常態化、社會化。
② 概述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狀況,談談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如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十分重要。從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
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開局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全年經濟工作,需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謀劃與部署,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
一、充分認識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礎
2018年,我國面臨三方面嚴峻挑戰。首先是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其次是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再次是兩難多難問題增多,要實現多重目標、完成多項任務、處理多種關系,政策選擇和工作難度加大。
盡管如此,我國經濟仍然在高基數上達到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2019年,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仍不樂觀。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下調全球經濟增長展望,把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降為3.5%。
與此同時,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盡管如此,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這表現在:
我國經濟擁有足夠的韌性。2018年在大幅度壓減工業產能和嚴格環保督察的環境下,工業增加值突破30萬億元。在國內結構性去杠桿以及融資環境收緊的情況下,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2018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66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
同時,受服務業需求持續擴大以及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服務業經營利潤同樣保持快速增長,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1.4%,營業利潤增長6.5%。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國經濟的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未來幾年我國商品零售規模有望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場。我國經濟不斷迸發創新活力。2018年研發(R&D)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
在經濟運行層面,我們面臨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的雙重風險。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在宏觀調控上,推出調結構、防風險的政策措施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為此,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加大需求調控力度。
特別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是,這些逆周期的宏觀調控措施,決不意味著「大水漫灌」,更不意味著宏觀政策導向的根本轉變。2019年乃至更長遠的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政策取向都將遵循「五個堅持」。
1、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2、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出台更有效的措施,繼續推動生動實踐。
3、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既要體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還要體現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
4、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同時要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堅持結構性去杠桿,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處理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5、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使國有企業通過改革創新強身健體,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要下大氣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更好發展。同時要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中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賦予微觀主體更大活力。
三、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10項工作任務,每項任務都很重要。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關鍵一環是要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要立足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徑是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製造業服務化水平。
其基本規律大致包含以下三點:一是價值鏈上的橫向升級。由製造環節向上游延伸,向研發、設計、創意、標准環節推進,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由製造環節向下游延伸,向品牌、渠道、物流、服務環節推進,如家用電器產業。二是價值鏈網路上的縱向升級。
要使從事製造環節的企業由模塊供應商上升為系統集成商,如高端船舶、重大技術裝備產業。三是價值整合層面的創新。這主要包括製造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超前布局新興產業。深化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
發展高端製造、生物醫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應該看到,以數據為關鍵投入要素的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對此,要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還要看到,智能製造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自動駕駛是智能製造最具商用前景的領域之一。我們需要著眼這些新興產業,提前進行布局,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積聚力量。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改革攻堅。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更多集中於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上。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優是當前發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引入市場機制能有效解決供給不足、不優等問題。
公共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應恰當分類、區別對待、具體施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緩解政府投入資金的不足。這些特殊產業也帶有普惠性特徵,引入市場機制後不能以盈利為唯一目的,但需要解決投資回報和企業發展的商業利益問題。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解決好知識經驗短缺和資本積聚不足的問題。當前,不少中小企業感到憂慮和困惑,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勢下,要依靠新動能發展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產業,就超出了以往的知識和經驗,以至於一些企業不知從何著手。
還要看到,一些新產業需要的投資較大、需要的技術較高,大量中小企業缺乏相應的投資和運營能力。因此,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激發全社會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推動新技能的普及,同時探索社會資本積聚的新模式。
③ 什麼是經濟高質量發展
談到經濟高質量發展,應該以日本為最佳,從二戰後的一片廢墟,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只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成為了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當然,日本的經濟發展首先要跟介於美國為其提供的便利條件,朝鮮戰爭和越戰爆發,為日本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
美軍需要食品,需要修理裝備,人員需要休整,等等一系列的戰爭訂單到了日本人的手裡,使日本逐漸渡過了戰敗的難關。
日本在戰敗後,不用將過多的精力和金錢用於軍事目的,而是將錢用於教育和科研,使日本的技術水平飛速發展。
日本國內的緊湊型和節約型的企業發展模式,非常適合在石油危機背景下的世界經濟,日本的企業又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日元隊伍,且相對於西方世界,當時日本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使日本的企業高速發展,日本經濟隨之騰飛啊。
④ 2019年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優秀單位有哪些
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叫經濟發展,真正的經濟發展都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所以從本質意義上,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發展是同義語。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創新高效節能環保高附加值的增長方式,是智慧經濟為主導、高附加值為核心、質量主導數量、GDP無水分、使經濟總量成為有效經濟總量、推動產業不斷升級,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創新性、再生性、生態性、精細性、高效益,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特徵。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增長與發展的統一、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的統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質特徵,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標。
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叫經濟發展,真正的經濟發展都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所以從本質意義上,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發展是同義語。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創新高效節能環保高附加值的增長方式,是智慧經濟為主導、高附加值為核心、質量主導數量、GDP無水分、使經濟總量成為有效經濟總量、推動產業不斷升級,推動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創新性、再生性、生態性、精細性、高效益,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特徵。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增長與發展的統一、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的統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質特徵,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標。
⑤ 2018年各地將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據報道,截至1月30日,31省份兩會均已召開,在各地工作部署中,生態文明建設亮點回頗多,答2018年各地將採取多種的方式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分析人士表示,高質量發展要求以較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破壞來實現經濟發展,高質量發展要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而這要靠綠色發展去實現,希望2018年各地可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⑥ 中國經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通過識別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界定高質量發展。比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風險過度積聚、環境污染嚴重、創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質量發展;反之,促進共同富裕、防範化解風險、創新驅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是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有利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否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標准,判斷是否是高質量發展。
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6)經濟發展高質量江蘇18擴展閱讀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基礎研究、實現技術創新及突破、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創新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在微觀層面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企業創新活力,在中觀層面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生產性活動與非生產性活動報酬結構的再平衡,在宏觀層面維持較高的企業縱向流動性,打開創新創業企業成長空間,為創新驅動提供不竭動力。
⑦ 常熟的經濟發展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9.36億元,比上年增長.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27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061.55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904.54億元,增長6.8%。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2.15:52.83:45.0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3150元,按當年匯率折算達21676美元。 2014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904.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6.8%,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45%,佔比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金融業、非營利性服務業、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分別實現增加值88.17億元、122.87億元和405.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0%、8.5%和7.8%。
2014年,全市國、地稅實現服務業稅收87.45億元,同比下降3.6%,增速比全部稅收增速低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下降17.3個百分點。服務業稅收占稅收總額的比重為34.6%,佔比與去年同期相比回落4.9個百分點。從行業來看,房地產業仍是全市服務業稅收的重要支撐行業,實現稅收收入35.59億元,同比下降9.5%;佔全部服務業稅收收入的比重達40.7%。其次為批發零售業和金融業,分別實現稅收19.52億元和12.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和下降4.8%;分別佔全部服務業稅收收入的比重為22.3%和13.9%。
2014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305.64億元,同比下降3.0%,增速比全社會投資高6.1個百分點,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47%,佔比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2.9個百分點,拉動全社會投資增長1.3個百分點。其中,生產經營性服務業實現175.25億元,同比增長4.4%,比服務業投資增速高7.4%,拉動服務業投資增長2.3個百分點。從投資行業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教育、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大行業增速居前三位,分別實現投資額3.97億元、15.43億元和46.8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3.7%、81.7%和8.4%。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28.08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0.06億元,增長39.4%。
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全年一般預算支出53.76億元,比上年增長27.7%。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4.41億元,增長25.6%;醫療衛生支出2.08億元,增長59.3%;教育支出8.92億元,增長34.5%。金融機構存貸款快速增長。年末常熟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910.18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居民儲蓄440.49億元,增長4.7%;企業存款279.17億元,增長29.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586.87億元,增長20.7%。證券交易活躍。全年證券經營機構股票交易額1821.34億元,比上年增長531.6%。年末股票市值101.94億元,增長320.7%。
保險業務又有拓展。全年保費業務收入14.24億元,比上年增長5.3%。保險業務支出5.2億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財產險2.47億元,比上年增長14.0%。 教育現代化進程加快。常熟市素質教育深入實施,教學質量連創新高,高考本科錄取率達71.6%,總錄取率達到95.3%,再次獲得本二以上達線比例和總平均分兩項蘇州市桂冠。高質量、高標准實施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3周歲以上幼兒學前教育入園(學)率達100%;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為100%;初中入學率、鞏固率都達到100%;常熟市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8.8%,高中段教育毛入學率超過了9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007年末,常熟市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29890人,專任教師8688人。
「天下常熟」立足於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常熟,以發揚悠久的吳地人文傳統為己任,以傳遞當代常熟瞬息萬變的城市資訊為服務內容。
2010年,積極穩步推進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全面實施基本葯物制度,群眾醫葯費用負擔有效減輕。積極探索公立醫院改革新模式,新建常熟市醫學檢驗所,在國內首創政府舉辦的、集中統一管理的醫學檢驗模式。常熟市衛生系統固定資產總值16.19億元,衛生技術人員5971人,開放床位4947張。門急診、住院人數分別達到762.71萬人次、17.34萬人次。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參保率98.58%,人均籌資達到400元,住院政策補償比達63.43%。常熟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80.36歲,其中男性77.65歲,女性83.02歲。各項衛生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先後取得了「江蘇省衛生應急示範市」、「江蘇省農民健康工程先進市」等榮譽稱號。 沙家浜風景區位於秀麗明媚的陽澄湖畔,交通便捷。全區以「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之獨特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崛起於旅遊市場。沙家浜風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華東地區最大的生態濕地之一,已建成革命傳統教育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紅石民俗文化村、蘆葦水陸迷宮、美食購物區等功能區域和竹林幽徑、阡陌葦香、柳堤聞浪、隱湖問漁、雙蓮水暖等一批景點。
沙家浜原名橫涇鄉,在常熟城南,曾是著名的新四軍抗日游擊根據地之一。
2013年4月11日,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通過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被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尚湖風景區位於常熟古城西,虞山之南,是國家級太湖風景旅遊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建有荷香洲、桔香洲、桃花洲、楓林洲、鳴禽洲、漁樂洲、煙雨洲等7個景點。以其優良的生態環境於2010年入選「中國十大休閑湖泊」。
尚湖在當地也稱為「西湖」或者「山前湖」,水面面積有800公頃(1200畝),相傳姜太公呂尚居住在常熟虞山時,曾在此湖釣魚。後人取名「尚湖」,以資紀念。 位於常熟市,由虞山、尚湖組成,是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和石景、寺觀園林著稱的山水風景名勝區。辟辛峰、維摩旭日、劍門、興福寺、尚湖、小石洞等6個景點,其中以辛峰、劍門為主景點。景區面積29.71平方公里,保護區面積19.94平方公里。虞山是全國聞名的常熟勝景,古稱烏目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讓國南來建勾吳,去世後葬此山,遂改名為「虞山」。山由泥盆紀的五通砂岩和志留紀的茅山砂岩構成。磊坷多石,形成奇石危崖,峻拔巍峨的山嶽景色,加之南面有與山平行的尚湖,山水相映景色優美。峰巒回環,林木蔥郁,山間山麓遍布自然及人文景觀。全區自然景觀多崖、洞、泉、林。有劍門奇石、拂水晴岩、拂水雙橋、常熟田、老石洞、小石洞、秦波澗、桃源澗、興福桂栗林、寶岩楊梅林、桂香園桂林等。人文景觀多寺、台、亭、墓。有齊梁興福寺、南宋維摩寺(今擴建為維摩山莊)、梁昭明太子讀書台、南宋辛峰亭。商周以來的名人冢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清代文壇宗師錢謙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畫聖」王石谷墓、兩朝帝師翁同和墓、小說家曾樸墓等。名人墓眾多,是常熟勝跡的一大特色,標志著常熟歷史文化積淀的深厚與輝煌。
虞山公園
江蘇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其南部與尚湖相依,湖光山色,交相輝映。這里不僅森林景觀獨具特色,而且文脈史跡極為豐富。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區的重要景區之一,1989年3月,經國家計委和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名聞遐邇的江南旅遊勝地。
寶岩景區
位於虞山南麓寶岩灣,臨湖依山,空氣清新,為天然氧吧。園內千年古剎寶岩禪寺,香煙繚繞,周邊竹海環抱,楊梅茂盛。民俗「看楊梅,燒蒔香」傳承至今已達900多年。景區內尚有小雲棲寺、石洞冷泉、連城石壁、帝師園、虞山印象和生態科普館等展示虞山人文與自然資源的新老景點多處。 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位於常熟市區以東古里鎮。 藏書樓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瞿氏第二代、紹基之子瞿鏞,對鼎彝古印兼收並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為珍愛一台鐵琴和一把銅劍,鐵琴銅劍樓由此得名。樓主瞿氏數代藏書,綿延二百多年,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1991年12月,鐵琴銅劍樓紀念館開館。
辛峰亭
位於常熟虞山東嶺之巔,為虞山上標志性建築。始建於南宋嘉泰初名「望湖亭」,後更名為「極目亭」。明初廢。嘉靖年重建,取名「達觀亭」 又廢。萬曆間再重建,因地處城之西,取名「辛峰亭」。現存亭形為重檐六面樓閣式,黃牆黛瓦,高聳於山嶺之上,為虞山上著名景觀。
興福寺
破山寺,又稱興福寺,號稱江南四大名剎(杭州靈隱寺、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常熟興福寺)之一,位於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唐常建有《破山寺後禪院》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鍾磬音。
方塔
常熟古城標志性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教興福寺塔,原名「崇教興福寺塔」,俗名方塔,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當時有僧文用提出「茲邑之居,右高左下,失賓主之辨,宜於蒼龍左角,作浮圖以勝之。」縣令李之善其說,逐令建塔。方塔與園內的古井、古銀杏並稱為「方塔三寶」。
方塔雖建於宋代,仍沿襲唐代方形樓閣式木塔的形制。塔為四面九層盔形頂 磚木結構,逐層遞收,立面的輪廓吳拋物線狀。面闊三間,明間設門洞,底層為拱圈形,其餘均為壺狀、每層平座深 0.9至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撐,每邊設幾何形欄桿三扇,曲線柔和流暢。從平地到剎頂總高67.14米。
讀書台
讀書台位於虞山東南麓,相傳為六朝梁代明太子蕭統讀書的地方。今辟為公園。園中奇石突兀,古木參天,分為內外兩園。讀書台在內園中央,上建「讀書台亭」,亭內有文物石刻。全園結構,蒼勁而古樸,嚴整而疏放。 曾趙園
曾園、趙園是相互毗鄰的原虛廓園、水吾園的合稱。兩園皆以水景環池而築,參差錯落,布局得體,以水景取勝;各個方向均成對景,又處處借景虞山,水光山色,成為江南古典園林中獨領風採的佼佼者。並傳承了常熟園林借景虞山、人文濃郁的藝術特色。
拂水山莊
拂水山莊古典園林,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中一顆珍貴的藝術明珠。拂水山莊是典型的中國古代私家園林建築,為東南文宗錢謙益的私家別業,也是他與江南才女柳如是愛情的見證。山莊四水環抱,曲廊回繞,亭台樓閣,錯落別致,一副古樸素雅的古建築群落,浮於煙水之中,優美畫卷躍然眼前。
梅李聚沙園
聚沙園位於梅李中心鎮區東側,佔地面積55668平方米,因全園主體為始建於南宋的「聚沙百福寶塔」而得名。園內亭台水榭,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百花吐艷,是旅遊愛好者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園內設有平山聽泉、梧桐踏月、濠濮間想、古木清風、聚沙塔影、荷浦熏風、曲徑寒梅、梅李風雲以及名家碑刻迴廊、名勝古跡展廳、中共常熟縣委重建的常熟人民抗日武裝紀念碑、健身中心、茶座等旅遊景點和休閑場所,可謂集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休閑游覽多功能於一體。
翁同龢紀念館
翁同龢紀念館坐落在常熟古城區翁家巷門,系由翁氏故居修繕辟設而成,並於1991年1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翁氏故居是一所保存比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築風格的官僚住宅,翁同龢在這里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其中的主體建築「綵衣堂」於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仲雍墓
位於虞山東麓,是常熟有歷史考證的最老古墓,距今約有3000餘年1956年10月18日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仲雍,又名虞仲,為殷末周族領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為避位與兄泰伯同奔南方(今無錫、常熟一帶),並「斷發紋身」,與民同耕,立為句吳,泰伯無子,由仲雍繼位,成為吳君,歿後葬於常熟烏目山,烏目山因而改名為虞山。
仲雍墓墓門在山麓下,為乾隆年間所建,刻「敕建先賢仲雍墓門」,其後為「清權祠」,專祀仲雍。第二道牌坊橫額「南國友恭」,背刻「讓國同心」 再上面的牌坊橫額為「先賢虞仲墓」,背刻「至德齊光」,均建於乾隆年間。墓穴留有三塊墓碑,居中者書「商逸民虞仲周公墓」,為明代遺物。
言子墓
位於常熟虞山東麓。言子,名偃,字子游,常熟人,曾到魯國就學於孔子,勤奮好學,以文學見長,學成南歸,道啟東南,被尊為「南方夫子」。
言子墓初建於西漢,經歷代修建,乃有今日宏大規模。墓門面對北門大街,墓道延伸至半山腰,長達142米,自下而上有牌坊三道,均有匾額柱聯,第三道牌坊為雍正江蘇布政使額書「南方夫子」,墓道還有石亭三座、有康熙御書橫額「文開吳會」等。1956年10月18日言子墓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常熟服裝城是全球最大的服裝服飾批發交易市場
常熟服裝城榮譽
2007年8月,仕德偉投資置業公司斥資數億元打造常熟撈品城「中國品牌服裝中心」。
2008年8月常熟服裝城被評為為「國家AAAA級購物旅遊景區」
2009年7月常熟服裝城被評為評為」中國特色商業街區「
2010年末常熟服裝城被江蘇省工商局授予全省首家「江蘇省文明誠信市場」稱號
2011年7月常熟服裝城榮膺」中國重點示範商圈「
中國常熟服裝城自2009年被評為「中國特色商業街」以來,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商業街先進集體。服裝城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服裝服飾專業市場,也成為全球最大的服裝服飾專業市場,市場規模、商品成交額、利稅等主要經濟指標和綜合實力,在全國同類批發市場中名列前茅,連續三屆榮登「中國十大服裝專業市場」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