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由於我國地形至西向東分為三級階梯,使得了大河內向東流。
2我國容地形復雜,多山地、丘陵、盆地,使得植被多樣化。
3地形對氣候影響較大,很多地區的小氣候不同(地形差異),使我國氣候多變。
具體的,比如:中部地區為平原,降水相對豐富,有黃河長江兩大水系,適合農業發展;
東部地區受太平洋暖濕氣流控制,溫度適宜,降水豐富,交通便利,經濟發達;
西南地區有雲貴高原,交通不便,西北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降水少、蒸發旺盛多為沙漠,這兩個地區經濟欠發達等等。
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有利影響: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
副業、旅遊業和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
。
2.不利影響: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
山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後,並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Ⅱ 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為什麼
進入21世紀,各國在面對傳統國家安全因素威脅的同時,又將面臨包括科技與信息、石油、生態與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等非傳統安全因素的挑戰.如何制定正確的應對之策以維護國家安全,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當務之急.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通過地理位置、資源的佔有和民族、宗教文化等地理要素來分析地理環境與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地理環境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洞悉我國地理環境對國家安全乃至安全戰略的影響與作用.
海洋作為人類生存的「第二空間」,日益顯示出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應對21世紀來自海洋方向上的挑戰是維護國家安全必須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影響國家海上安全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環境和海洋戰略環境。海洋地理環境是一種客觀存在,具有在較長歷史時期內相對穩定不變的特點,基本要素包括海區范圍位置、水文氣象要素、島嶼分布、海洋資源、遠洋航線等。海洋戰略環境是指海洋方向上帶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情況和條件,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國家的利益與安全。海洋戰略環境一方面與國家的整體實力有關,另一方面與世界格局的變化緊密相連。本文從國家海上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國海洋地理環境特點,海洋地理環境對國家海上安全產生的影響,探討實施正確海洋戰略的基本措施。
Ⅲ 中國自然環境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時常發生沖突。我們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 一、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發展經濟的本質要求。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國發展經濟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程度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護環境包括保護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在城市存在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對居民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在農村更是存在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問題。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發展過程中因破壞環境影響人民生活,違背了發展經濟的本意。 二、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後代的犯罪。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三、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麼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重大的洪澇災害都是破壞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在抗洪救災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務恐怕已超過了犧牲環境的經濟發展成果。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四、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進一步發展經濟。發展是硬道理。我們不能因為發展經濟而失去對環境的保護,更不能因為以保護環境為由在發展經濟問題上畏縮不前。出路還在於發展經濟。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開動腦筋。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並不是必然矛盾。相反,發展經濟應該促進環境保護。廣泛多發展科技水平高,無公害的綠色工業。經濟發展了,國家富強了,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會進一步得到加強。人們不但有能力保護環境,還可以改造環境。將沙漠改造成良田。發展經濟是保護環境的出路。 五、全社會都應該重視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問題。目前許多地方、許多部門都存在著犧牲環境而發展經濟的情況。這有歷史和現實原因,但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人們會更加深刻認識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各級領導都應該樹立環保意識,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問題,立足全局,統籌兼顧,在保護好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總之,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是不矛盾的。發展經濟過程中必須注意保護環境。
Ⅳ 我國的地形地勢特徵對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有何影響
我把我能想到復的幾個點跟你分享一下制,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我國的地形有3個特點即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種類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它對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1、使得我國的河流大多數自西向東流動。
2、西高東低的地勢,相對而言有利於海洋水汽的深入;
3、多種地形使得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出現多樣化,從而使得物種出現多樣化的特點。
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
1、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使得河流之間的落差較大,產生巨大的勢能,有利於水電站的建設;
2、地形種類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遊業和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
3、山區面積廣大,地形的阻隔使得地域之間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我國的文化出現明顯的多樣化和地域化特色。
4、當然,這些特點還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如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後,並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Ⅳ 我國地形,地勢特點對我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地勢西高東低地形高低起伏自然環境復雜多變經濟受治約也暗藏巨大的發展機遇
Ⅵ 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為什麼
對我國環境的影響:(1)地勢西高東低有利於海洋水汽深入內陸,使我國形成大面積比較回濕潤的地區答;
(2)西部地區地勢高,氣候寒冷凍土廣布;
(3)西北地區地勢高,自然環境垂直分異明顯,使我國的生物品種更加豐富。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有利影響:
(1)東部地區地勢低,河流帶來的泥沙沉積,形成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有利於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
(2)許多大河發源於西部高山高原區,向東奔流溝通東西交通;
(3)許多大河在流經階梯過渡帶時,落差很大,形成豐富的水能資源;
(4)西部地區海拔高,氣候寒冷,可以發展高寒畜牧業和特色農產品種植;光照充足,太陽能豐富可以開發太陽能資源;
(5)西部地區還可發展特色旅遊業。
不利的影響:
(1)東部沿海地區地勢過於低平,在旱季海潮易由河口上溯,形成咸潮,使沿海地區土地鹽漬化,導致土質下降
(2)西部地區地勢高,氣候寒冷凍土廣布,不利於交通線建設及線路維護,也不利於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
(3)東部地區地勢低平,也會加劇洪水災害
Ⅶ 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起什麼作用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
自然環境或者說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
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條件如:
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台,是人類創造活動重要的對象。
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
自然環境具有自然、社會雙重屬性,以人類勞動為中介,自然環境在各個不同階段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
(7)自然環境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較高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地理環境是生產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力量。
馬克思強調一切社會生產力都可歸結為自然力。
Ⅷ 我要寫關於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一、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自然環境概括起來具有下述四種對人類社會的
重要功能,從而提供了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經濟效用.
1、大自然是人類的棲息地。新鮮的空氣、清潔的
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等環境要素,都是人類生活和
繁衍的必要條件;缺少了它們,人類就無法生存下
去。
2、環境是社會生產勞動的對象.人類利用自然
資源生產各種商品與勞務,以滿足自身物質和文化
生活上的種種要求.所以說,自然環境是人類經濟發
展的物資基礎.
3、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廢棄物,最終都
要排放到環境中去,並經過擴散、積存或同化等自然
過程,轉變為對人類無害甚至有用的物質.作為廢棄
物的排置場或接收體,環境具有自動凈化和控制污
染的獨特功能。
4,清風麗日、山明水秀,旅遊的勝地,娛樂的佳
境.這些優美的大自然條件,更進一步為人類的精神
生活與社會福利提供了物質資源。
二、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對立統一關系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的確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環
境問題,但又只有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才能提供足
夠的物質條件,更好地解決環境間題。
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是可以解決的,它們之間
可以彼此協調,互相促進。環境保護並不是經濟發展
的負擔,而是保護生產力,是生產向深
度和廣度進軍的動力,同時也是消費的對象,也是整
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生產部門。
自然環境以生態系統的形成制約社會的發展
因這是理論界的共識,這里僅簡議三種制約途徑。第一,它以系統優化平衡程度制約社會需求滿足的程度。社會需求包括生態、物質、精神三種,前者是基礎。生態需求是人類對優美、整潔、舒適、豐裕的生態環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最終也滿足不了其他兩種需求。生態環境系統優化平衡度愈高,三種需求的滿足度亦愈高,反之愈低。第二,生態系統以其有限性制約社會的發展。地球生態系統作為整體,其普遍自然前提和特殊自然前提都有限。其中可再生的是有限的動態變數,不可再生的基本是常量。它消解人類污染的能力也有限。因而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人類向自然索取和排污的總量是有限度的。這就是說人類生產和消費的總規模不能超過自然生態系統的最大承受力,否則它就要「報復」人類。第三,它以生態平衡規律制約社會的發展。生態平衡規律是各子系統及其規律(如物理、化學、生物、經濟規律等)相互制約、協同和綜合平衡的總規律。人類在利用這些具體規律「人化」自然時,即使注意遵循它們,如果忽視了生態層次的相互制約、相互協同和平衡,仍會違背生態規律,受到與違背程度成正比的懲罰,直到毀滅人類。歸根到底,這種制約將規范人類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合理地進行,導致人口生產模式、資源利用模式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系模式由現行對立性向和諧性轉換。
總之,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是「人化自然」使之發生優化性或劣化性的量變和質變;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作用則如上所述。這種相互作用關系經歷著原始統一、對立統一、和諧統一三大階段。原始統一已包含對立統一,因生產力極低,人為的劣化被自然的優化抵償而未顯。對立統一顯現於毀林農耕,隨生產力的發展而加深,商品經濟階段趨向激化而出現地環質態向星環質態總體轉化和毀滅人類的危機。人類的本性完全能在危機總爆發之前覺醒,實現社會總體發展模式由雙重對立性向雙重和諧性的轉換。
〔注〕
唯物史觀認為,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環境提供社會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來源,影響生產部門的布局、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其發展方向,通過對生產發展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影響社會發展,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隨著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所謂環境問題,是指生產和科學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社會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對資源的濫用,使得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不僅影響到社會的發展,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問題不僅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問題,而且是整個世界、整個人類的問題。只有一個地球,所有的人都是這同一個地球的居民,沒有一個問題像環境問題這樣真正地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問題。人類必須堅持並切實執行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
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辯證關系。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城更美」,成為人們的共同心聲。江總書記在建黨80周年講話中強調指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
環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圍繞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中心物不同,環境的概念也隨之不同。我國《環保法》中所稱的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產、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環境保護就是採取行政、經濟、科技、宣傳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適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它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環境保護的內容大體可分兩方面:一是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包括保護城鄉環境,保持鄉土景觀,減少和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改善環境質量,維護環境的調節凈化能力,確保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庫的持續發展,保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二是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產建設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污染物質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環境保護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盡管中央把環境與資源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之一,但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竣,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的問題還未徹底解決,城市生活污染和農村面臨污染問題又接踵而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解決環保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發展。我國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展開,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因此,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持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堅持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
自然生態的破壞會影響經濟發展的環境
自然生態系統作為社會經濟系統存在和運行的環境基礎,除直接影響經濟生產力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環境施加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除了造成生產力下降等看得見的經濟損失外,還會影響到地區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投資環境。
1) 生態環境惡化會影響到地區生產力的提高
自然生態環境的狀況不僅是確保某些產品質量(如綠色食品等)的必備條件,而且會對經濟發展的類型、規模、速度,以及生產效率和投資效率施加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往往發生在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此時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往往更為突出。有資料表明,在我國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生態比較脆弱的地區內,76%以上的縣是貧困縣;全國74%的貧困縣分布在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貧困地區的主要產業是種植業和畜牧業,這兩種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是很大的。這些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一方面會對農業生產施加負面影響,使其脫貧難,另一方面,由於遭遇自然災害的概率大,即使脫了貧,也極易返貧。所以,生態環境惡化進而生產力低下,既是貧困地區致貧的因素,也是這些地區的貧困人口初步脫貧後極易返貧的根源。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制約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生產力低下造成的貧困又反過來誘發出一系列導致自然環境惡化的行為,將進一步制約農業產力的發展,從而使地區更加貧困。所以從另一個方面說,貧困既是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也是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結果。不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既無法發展貧困地區的生產力,也無法保護和改善該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
2) 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影響產品質量進而影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由於農業生產所依賴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的惡化,各種病蟲害泛濫,會造成傳統優質農產品的質量下降農產品質量大幅度滑坡,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甚至國內市場也受到國外農產品的巨大挑戰。
3) 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影響到地區的投資環境
例如非洲的馬達加斯加、衣索比亞和象牙海岸等,過去因擁有豐富的遺傳基因資源而成為非洲國家中少有的對外資有吸引力的地區,在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推動下,它們依靠特有的生態資源吸引了大量外資,尤其是在遺傳基因資源保護區的周邊地區,許多發展項目得到了外部資金的支持。然而,由於不注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許多珍稀瀕危物種相繼滅絕了。隨著自然生態的不斷惡化,外部投資者失去了投資興趣。
4) 環境惡化影響城市化
一是阻礙甚至逆轉城市化,區域生態環境惡化通過「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把具有良好經濟實力和文化素質的居民「驅逐」出區域,並使技術和資金也隨之流失,最終造成區域經濟的衰退;二是改變城市空間結構,城市中心一般人口密度高,生態環境壓力大,一些有錢有車居民紛紛到郊區尋求適宜生活環境。
3,生態環境惡化降低了人類生存質量進而威脅人類生存
污染物侵害人的肌體,降低人的生活質量。環境污染超過一定限度後,人類的健康就會受到損害,疾病就會發生;工業三廢進入環境,彌漫於空氣、水域和土壤,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污染通過空氣和食物進入人體,形成危害。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生物鏈破壞,資源枯竭,使人類面臨生存危機。
哈哈,回答不一定好,希望對你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