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南宋北人南遷的經濟影響

南宋北人南遷的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07 17:13:42

1. 談談歷史上三次中原人大規模南遷對嶺南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

晉室南渡,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大量流民湧入巴蜀地區,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荊、湘地區,「時流人在荊州十萬余戶」,給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向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土地利用率。 對嶺南影響較小。
在唐安史之亂以後。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但天寶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與同夥史思明發動叛亂,黃河流域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少數民族馳騁中原,並趁唐朝邊備空虛而大量內遷;唐末五代時期,少數民族與地方割據勢力爭權奪利,百姓生靈塗炭,家園被毀,只好背井離鄉,到遠離政治中心、相對安定的南方尋找安居之所。這是我國歷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時期,根據我國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估計,由安史之亂引發的中國第二次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加速了嶺南經濟的發展,但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城市如廣州等。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變及宋室南渡導致了中國第三次人口南遷高潮。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使社會一直潛伏著「積貧積弱」的危機,遼、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虎視眈眈。欽宗靖康二年(1127),在金軍的強勢攻擊下,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建立南宋。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荊湖、兩浙等地,歸於南宋。「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幾千萬人」,以至於「建炎(1127-1130)之後,江浙湘湖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到這時,隨著北方大量勞動力和先進墾殖技術的南遷,原先的「蠻荒之地」大都變成了「魚米之鄉」,在風俗習慣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經濟上南強於北的局面完全確立。對嶺南的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的促進。

2. 宋朝南北經濟差異的影響

如果什麼都挑最極端的說,哪個朝代都可以給描繪成人間地獄,可惜有人就在做這個工作。

首先,宋的主要經濟收入是兩稅收入嗎?翻任何一本經濟史都可以明白的告訴你——不是。宋的賦稅收入主要有公田之賦、兩稅、丁口之賦、雜變之賦。而宋的賦稅收入的大頭,不在兩稅,而在雜變。
再說客戶,把「客戶」規定成「佃農」,樓主這個手段可不高明。「客戶」分鄉村客戶和坊郭客戶,所謂「佃農」,不過是前者,事實上「客戶不僅是農業生產上的直接生產者,也是手工業勞動者的主要來源」(對不起,小抄了一下書)。大量「客戶」確實是流向手工業的。
而「客戶」,和我們印象中的「佃農」是一回事嗎?恐怕也不是。宋的客戶有自己的獨立戶籍,並且法律允許並鼓勵客戶購置田產從而轉為主戶。終宋一代,客戶的數量始終保持在30%——40%,而北宋半自耕農的五等下戶始終在25%,南宋在35%。就是因為一部分下戶變為客戶,而一部分客戶變為下戶甚至中戶。兩者的流向是交互的而非單向的。而這些客戶的生活也如樓主說的那樣嗎?也未必!首先客戶是不需要直接負擔國家的各種稅收的,因為這些稅收徵收的對象是主戶。客戶所需要的只是向地主交納地租,地租分兩部分,首先最基本的是定額地租,這部分是固定的,不分豐歉年,歉收客戶自己吃虧,豐收增產的也歸客戶自己,地主一般不幹預生產。第二部分是增租劃佃、添租請佃,隨著土地產量的增高,地主也想多撈點,於是就在這部分增加地租,這也是客戶和地主矛盾最激烈的部分。但宋的客戶有遷徙的自由,也就是說,如果不滿地主,可以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自主離去。這意味著什麼大家也可以清楚了。哪裡像樓主說的那樣聳人聽聞。而樓主要認為宋的資本注意萌芽是傳奇,那也只好由得樓主了。至於拿清的圈地來比,只能說樓主的有色眼睛度數頗深。以至於睜著眼睛胡說了!
「宋朝稅賦的繁重眾多史家早有議論,「積貧積弱」的說法也非無因」——凡是在網上攻擊宋的人都要說這句話,好象還真有道理,宋的賦稅那麼重啊!可是,事實上他們都漂亮的玩了一手「支解大法」,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挑出來說,而對對自己不利的部分視而不見,連史家的論斷都要切一半,挑需要的東西而把另一部分丟掉了。究竟是什麼部分呢?下面怎麼在說到的地方點出來。而這部分也是宋「稅賦的繁重」的根本原因。
咱們也跟著樓主的步子,一點一點來看看樓主是怎麼妖魔化宋的。
(一)兩稅
樓主先講唐兩稅就出了個大漏子,首先,唐兩稅外就沒有力役了?這就是笑話了,唐兩稅實施後,力役並沒有隨著「庸」的並省而取消。唐兩稅規定「余征賦悉罷,而丁額不廢。」這已經是為力役的繼續存在留好了路。唐兩稅法實施後,庸並入兩稅,力役仍然據丁征調。「發丁夫」、「驅役」、「征調」的記載不絕於史冊。而且在力役之外,還有與兩稅無關的雜徭、色役和最重最大的兵役。說唐在兩稅後就「不得再行征發百姓為政府做無償勞動」實在是笑話。而樓主偏要這么說是為什麼呢?——只有一個目的,妖魔化宋。僅此而已。
唐的創新是出現並推廣了和雇(到了宋改叫差雇,宋也有和雇,但概念不同),而宋繼承並發揚了這個創新。
扯到唐已經太遠了,我們繼續回到宋上。
首先,樓主再次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法——偷梁換柱。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一點,那就是宋兩稅和唐兩稅在名稱上雖然都叫兩稅,在內容上卻是不同的。宋兩稅是單純以土地為徵收對象的土地稅,標準是按各戶所佔有田地的數量和質量收取。而唐兩稅卻是要綜合每戶的人丁和資產包括土地、桑、居宅、牲畜和錢財等定戶等再以戶等計算本戶之兩稅。可知唐兩稅的范圍遠較宋兩稅為廣,唐兩稅包括田畝稅,戶稅,力役,而宋兩稅只是純田畝稅而不包括戶稅,力役。在宋,戶稅,力役是另算的,按各戶人丁收的稅稱丁稅,也就是戶稅,按戶等財產分級別收的稅稱役錢,也就是力役的內容。也就是說,宋的兩稅加丁稅再加役錢才約等於唐的兩稅。樓主卻用唐兩稅偷換宋兩稅,把唐兩稅的內容硬加到宋兩稅上去,這招可真不光彩!
所以,什麼「百姓雖然早已經交過免役錢了,但還是得為官府服役,這還不算,還得因為「差役法」一家一家的破產,最後王安石再出來搞改革,廢除「差役法」,搞免役錢,就是最大的德政了。」純粹是胡說八道。宋兩稅中什麼時候包含過免役錢!樓主倒還真是別有居心!妖魔化的手段也太惡劣了點!而在這段里,樓主還有一個地方很險惡的又用了「偷梁換柱」的一招。那就是,刻意混淆「夫役」和「職役」。「夫役」就是「力役」,役錢是對應「夫役」的,而無論是「差役法」還是王安石熙寧免役錢,對應的都是「職役」。「職役」本和「夫役」無關,對應的也是唐兩稅之外的雜徭、色役。也就是說,無論唐兩稅還是宋役錢,都是和「差役法」、後來的王安石熙寧免役錢無關的東西,他們從來沒有管得到過。樓主這里卻刻意混淆兩者,而這混淆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妖魔化宋。
讓我們把被樓主混淆和偷換的東西理清楚,那就是——唐兩稅和雜徭、色役、兵役是唐時的主要負擔,在宋,宋兩稅加役錢加丁稅相當於唐兩稅,「差役法」和後來取代「差役法」的王安石熙寧免役錢相當於唐雜徭、色役。可見宋兩稅很清楚根本不存在什麼收了免稅錢再收一次的話!到底是宋朝「百姓是個冤大頭,想怎麼糊弄就可以怎麼糊弄」,還是樓主把廣大網友當「個冤大頭,想怎麼糊弄就可以怎麼糊弄」啊!!
有明眼的朋友可能回發現了,唐還有個兵役呢?!呵呵!這個是下面重要的內容,我們這里先放放。
再說「支移」和「折變」。
先看「支移」,歷來規定民戶輸糧多就近送納,多數兩稅戶有能力承擔。但北宋時官員開始巧立名目增稅,農民負擔加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到徽宗時,就不再支移而改為徵收腳錢,令民戶貼納腳錢。成為附加稅徵收。可見「支移」的問題只在一段時間內存在並已經被解決。樓主這些都不談,只抓住一時的負擔無限擴大延伸,還是出於妖魔化宋的目的。我們看見,樓主的這種抓住一時的負擔無限擴大延伸的手法,還將在下面一再出現,目的是給大家造成「宋的所有時間內所有地點上都是這些嚴重的負擔的最大化疊加」的印象!手段不可謂不毒辣!
再來看「折變」。
「折變」本來是一種為了方便稅戶交納兩稅的措施。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不法官員借「折變」為名增稅。但是,宋的法律對於「折變」是有具體規定的,未經允許,以折增稅是違法行為、是要以貪贓之罪懲處的。比較著名的,是包拯查陳州「折變」,當時陳州以「折變」為名增稅180%,還不到兩倍,就已經被包拯上疏參劾。而樓主又視而不見,把違法行為當作合法行為再偷換為宋的政策。這又是為了什麼?——對!就是為了妖魔化宋。從樓主那一串煽情而又誇張的「敘述」中,可給出可查的實例了?沒有,只有樓主在「控訴」。
再看「預借」。
樓主的「控訴」好摸稜兩可,什麼叫「有時官府犯窮了」?一句話就把兩宋都包進來了。事實是什麼呢?首先,北宋一朝沒有「預借」這個項目。而「預借」。真正開始是在南宋開朝的建炎、紹興年間,國家存亡須臾,因軍興所需,再加上遷都臨安,制度草創,沉重的戰爭花費和建設花費使政府入不敷出,「預借」才應運而生,同時產生的還有後面提到的「經總制錢」、「月樁錢」、「板帳錢」。可以說是非常條件下的非常措施。南宋一朝,始終面對著巨大的邊防壓力,大規模的戰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軍事上的花費非常大,這些名目的稅收才一直存在。而在北宋,這些名目的稅收更本不存在。樓主倒好!一個「有時官府犯窮了」就把北宋也包了進來,那這些非常條件就都掩蓋住,只為了給大家一個印象——宋是那麼貪財啊!妖魔化做得還真不錯呢!
(二)鹽
這個得放到明天再說,因宋的禁榷制度是值得單獨拿出來好好研究的,哪有樓主吹的那樣!
(三)雜稅
「經總制錢」、「月樁錢」、「板帳錢」。我們上面也說得清楚。非常時期的非常處理。也只是南宋在面對高額軍費和戰爭開支時所收。北宋根本沒有。樓主拋開具體環境進行擴大化。又是什麼居心?!

3 翻翻各種史料和經濟史,我來還宋朝一個本來面目。
「二稅鹽錢、蠶鹽錢、丁絹、丁鹽錢、僧道免丁錢、秤提錢、市例錢、折估錢、折布錢、布估錢、畸零絹估錢」——呵呵!樓主還列了這么多,就是讓大家看看——宋朝百姓是那麼苦啊!可惜啊!樓主為了湊這些名目,不惜把丁口賦的身丁錢包含的丁絹、丁鹽錢從身丁錢中拆出來,放到雜稅里。而身丁錢本身,也只有江南一帶徵收。為了湊這些,還不惜把秤提錢、市例錢從商稅里提出來加到雜稅里去。還真是用心良苦啊!至於什麼折估錢、折布錢、布估錢、畸零絹估錢這些在部分地區一個時期里徵收的這種根本排不上號是不是雜稅都難說的稅樓主都給列出來我不知道這是在干什麼!真正的雜稅,這里也只看到蠶鹽錢一個,而蠶鹽錢早在唐五代就有,在北宋只有河北諸州還徵收,南宋早就停了。樓主再次玩弄他的無限拉伸大法。而那些值得說說的重要雜稅如農具稅、斗耗、頭子錢和重要又重要的沿納樓主卻提都不提,就這水平還玩妖魔化?!
(四)商稅
為了妖魔化,樓主幹脆連宋商稅都不介紹了(他敢介紹嗎?一介紹就穿幫了啊!)少不得我還得來正正視聽。
宋商稅主要有住稅和過稅。住稅即買賣交易稅,稅率3%,過稅即商品流通稅,稅率2%。宋公布了商稅則例,把應納稅的商品名目頒布於稅務、官署、交通要道,使商人瞭然。稅務按照則例收稅,商旅按照則例納稅,非則例所載即假如稅務私增收稅條目,商旅可以拒納並越級上訴。至於什麼結婚途中趕考途中交商稅,一,樓主給出出處,栽贓誰都會,白話兩句就要人信?二,假如是真的,也只能說,你帶了則例上列了要征稅的商品,那活該你交稅。不會你沒帶什麼東西而硬要你交的。
什麼「「關」稅的范圍也擴大到一切過關有價值物品」簡直是放屁!則例上有的才交稅,則例上沒有的你想交人家還不要呢!
(五)「和買」和「和糴」
和買原由官庫以庫錢貸給民戶,至夏秋冬以絹入官抵沖。原是官民兩利的法子,但後來在執行的時候逐漸變成了純粹的科派,到南宋為折帛錢取代。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和買是四等戶以上才有的賦稅,也就是說,四等戶和五等戶這樣的「下戶」是沒有這個負擔的,而三等戶這樣的「中戶」以及一、二等的上戶,這和買對他們來說基本不構成影響。和糴要求就更高了,要三等戶以上才加收。對於上戶,不過是小毛毛了。這點都不說明,樓主又在無限擴大了!
(六)總論
上面一一點出了樓主的伎倆,下面我們回到我們前面說的東西,那就是為什麼說樓主是漂亮的玩了一手「支解大法」,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挑出來說,而對對自己不利的部分視而不見,連史家的論斷都要切一半,挑需要的東西而把另一部分丟掉了。這部分也就是宋「稅賦的繁重」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還要從史家的論斷說起。對於宋的賦役制度,史家的評論是「賦重役輕」,而賦重和役輕這兩部分,其實是互為因果,缺一不可的。樓主之流之把「賦重」的那部分單獨挑出來,給大家造成一個錯誤印象就是在宋百姓好苦啊!其實百姓得實惠的地方就是「役輕」樓主之流就藏起來不說了。而這恰好是關鍵。
還記得唐朝的兵役嗎?在宋,這根本不成問題,因為宋是募兵制,國家僱人當兵。百姓根本沒有「兵役」這一說。這就免除了百姓身上最大最重的負擔。而實際效果還不止如此,宋兵制中的「廂軍」,其實是受雇於國家以服雜役、分擔了農民和工匠的大部分夫役,最大程度上減輕了國家對於民間工匠和農民的勞役剝削。同時宋的「募兵」還起到社會「減壓閥」的作用,國家在發生災荒的地方大規模募兵,募兵大量吸收社會閑雜人員,大大降低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有宋一朝沒有大的農民起義也得拜其所賜。但付出的代價就是軍隊的臃腫。而為了養這只龐大的軍隊,國家財政也不得不多收稅。百姓因為役輕得到的實惠是要在賦重上還回去的。但這樣平均起來,宋的百姓並不比其他時代負擔更重。
最後,抄一段話來評價宋的役制,我們不能只片面看到賦重,評價要全面。
「宋代,除差役有反復外,力役已經不再是全體民戶的重負,兵役已被募兵制代替,一般徭役項目早在北宋前期就已經很少;差役負擔只是被差者的重負,其他民戶並無差役之苦,而且以後又基本上是募役取代了差役。」

3. 晉末北人南遷與南宋時的經濟重心南移是同一回事嗎

這二者不是同一回事。但有緊密的聯系。晉末北人南遷屬於文化中心南移,屬於精神文明的范疇。南宋經濟中心南移,屬於物質文明的范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輔相成的。物質文明是基礎,決定著文化政治等上層建築。

4. 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中國古代: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後,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促進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交流。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中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狀元的變化。自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唐宋兩代來自北方的狀元共68名,佔全國總額的61%,北方籍狀元占明顯優勢。元明清三代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前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全國共有狀元194名,其中來自北方的僅26名,佔全國總額的13.4%;南方狀元則有168名,佔86.6%,南方籍貫狀元在數額上形成了絕對優勢。

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5.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5. 晉末北人南遷與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是同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
但是道理差不多,都是因為北方游牧民族侵犯中原王朝,隨著中原王朝無法抵禦入侵,只能南遷,老百姓們也一同向南方遷移。

6. 古代經濟重心轉移對中國南北方社會經濟的影響

1.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隋唐時期,江南經濟繼續發展,隋朝開鑿大運河,轉輸江南財糧,反映了江南經濟的發展,但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說明當時經濟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亂以來,北方戰亂割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形成「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3.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更迭頻繁,混戰不已,而南方局勢相對安定,戰爭較少,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 4.宋元時期,南方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後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後,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促進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交流.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中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狀元的變化.自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具有明顯自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唐宋兩代來自北方的狀元共68名,佔全國總額的61%,北方籍狀元占明顯優勢.元明清三代狀元籍貫的地理分布與前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全國共有狀元194名,其中來自北方的僅26名,佔全國總額的13.4%;南方狀元則有168名,佔86.6%,南方籍貫狀元在數額上形成了絕對優勢.
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5.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7.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哪些變化

1.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2.從東漢末開專始,許多人屬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逃往江南地區。西晉後期以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南遷的人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3.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經過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的努力,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主要原因)
江南地區的開發的意義:

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8. 南宋人口遷移原因,意義,影響

宋、金時期,南宋人民抗金斗爭阻止了金兵南下,南方個對穩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使江南經濟趕上和超過了北方,經濟重心南移……⑤這些遷移是人民自發性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經濟中心南移,南方自然條件好等。二.我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三種情況:1.政治需要:①秦朝派蒙恬北擊匈奴 ②秦朝南征越族 ③西漢設郡縣加強對西南的管理 ④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⑤唐朝西亞人入唐定居 ⑥元朝回族的形成2.戰亂逃難:①三國時遷民吳國 ②西晉時少數民族南遷 ③五代十國時北民南遷 ④宋時北民南遷 3.經濟謀生:①東漢南匈奴南遷 ②西晉時期五胡內遷 ③唐朝中原人民入契丹 ④元朝少數民族遷入中原、江南 三.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原因總析1.地主階級、封建官吏的橫征暴斂和盤剝,土地的兼並,使農民紛紛破產,無以為生,只得離鄉背井,到處流亡。2.頻繁的各種戰爭,導致該地區人口的大量遷移。3.為加強邊防,歷代政府組織大規模的居民向邊境地區遷移。4.經濟重心南移,人口也相應向南流動。5.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古代黃河流域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古代黃河多次決口泛多次改道,導致該地區人口向災害較少的地區遷移。6.對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國古代人口遷移的一方面。在內地犯罪被判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邊疆後很少能回來的。四.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影響1.我國古代人口的遷移,傳播了先進的經濟文化,促使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北方人民大批南下,不但給南方增添了大批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與技術,在他們的影響下,南方各族逐步學會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與發展。2.我國古代人口的遷移,促進了我國古代的民族融合。特別是中原漢族遷居到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少數民族內遷到內地,使各族交錯雜居、接觸頻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豐富了各族的經濟文化生活。我國古代往往在人口遷移形成高潮時,民族融合也形成高潮,這大大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3.我國古代人口的遷移,使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趨於合理,南方地區土地肥沃、廣闊,三國以前人口卻極為稀少,隨著人口的遷移,江南的開發,南方人口逐漸增多,我國人口的南北分布趨於平衡。

9. 北方人南遷對江南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遠古至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雖然三國時期吳蜀對南方有所開發,但和處在中國經濟中心的魏國比起來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因此這一時期經濟重心是在北方的。從西晉末開始,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從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時,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地超過了北方,成為了中國新的經濟重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原因何在?
1天時:宋朝時候,中國的氣候環境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原先氣溫高,降水豐富,自然環境優越的北方開始轉冷。再加上中原地區森林長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條件開始惡化。
2地利:從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亂至五代,中國的北方地區戰亂不斷,而南方戰亂少。
3人和: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終上所述,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從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亂開始,結束於南宋時期。

【詳細介紹】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亂後,北方因為藩鎮割據、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備受影響,生產遭到破壞,而南方又相對安定,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向南遷移,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自此,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一)發展歷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佔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至於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於江南地區,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

西晉末「永嘉之亂」,又稱「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由北方西北方遷入中原。應該是第一次大規模遷徙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五)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

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地理: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還可以從地理角度來認識: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北宋時占城稻傳入,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操作。茶樹、甘蔗、柑橘這些經濟作物更是適宜在江南種植。

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的燒毀森林、濫墾荒地造成的,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

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結合上述原因和聯系有關時事理解,在我國當前的西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是辯證統一的道理,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當前的西部大開發,不是經濟重心西移,而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舉措,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古代人口主要遷徙

1,秦朝統一後,南征越族,北擊匈奴,秦始皇遷中原人到當地居住。2,西晉末「永嘉之亂」,又稱「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由北方西北方遷入中原。3,唐中期「安史之亂」後,大批中原人移居江南。4,北宋末「靖康之變」後,大批中原人移居江南。

10. 宋元時期北方人口南遷及其對廣東社會的影響

1)帶來了北方先進的技術以及大量勞動力,刺激了南方經濟發展,最終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

閱讀全文

與南宋北人南遷的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