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人的發展的論文怎麼寫啊
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轉變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選擇。
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能源環境方面的問題尤其突出。2007年,覺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理念,為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們更加關注低碳經濟的崛起。
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為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操作性詮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綜合創新與實踐,完全符合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發展思路,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
馬學祿指出,應注重資源、能源、環境三要素的邊界效應。他說,面對能源和環境的雙重威脅,必須深刻反思西方科學理性主義背景下的消費拉動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理論的弊端。尋找出一條更加註重資源、能源、環境邊界效應的經濟增長方式、探尋新經濟理論的時代已經到來。
人的生存過程,就是消費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環境物質的過程。二氧化碳是人類消費能源、資源的必然產物,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大和活動能量的急驟膨脹,人類的活動已經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礎。
有資料顯示,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美國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國的單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國的好幾倍,按照這種發展模式,我們缺乏持久的創新能力,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將是今後50年我國發展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實行節能節排,實現低碳發展,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由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籲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德國則希望在2020年,國內的低碳產業要超過其汽車產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作為一個高能耗國家,我們需要從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找到我國巨大社會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本源。必須摒棄只關注諸如建築節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層面的具體技術問題,而忽視「體」的層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理論的負面影響,城鄉空間布局、國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費等。因此,創新思維、改變觀念,堅持體用結合,從全局觀、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才能正確認識並加快低碳經濟發展。
1.倡導形成綠色消費、綠色經營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須轉變公眾和社會的觀念,做任何事都要適度適宜、合理節約。對於個人,要培養節約是美德的觀念,徹底改變諸如餐飲浪費等與節能減排背道而馳的陋習;對於企業,則要推行綠色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和精益生產方式;國家引導企業將環保成本計入企業生產成本,幫助企業樹立企業公民意識,解決節能減排沒有效益的錯誤認識。
2.解決潛藏在空間格局和社會發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費問題。有效的節能減排必須以工業相對集中為前提,工業相對集中才能產生專業化分工,提高效率,節省能源;同時催生集群創新,不斷產生新技術、新工藝,從而減少物質消耗。
3.培育靜脈產業,建立完備的工業化體系。民眾對循環經濟體系的理解目前還處於表層,基本理解為廢渣利用、尾氣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環經濟體系應如同人體系統一樣,如果把工業製造系統比作人體的動脈系統,那麼,我們使用過的工業製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則應如人體的靜脈系統一樣。工業品的回收再利用———「靜脈」產業應該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4.大力發展低碳技術,解決自主創新成果和人才的匱乏問題。低碳技術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
低碳經濟的加快發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與科技成果支撐。以新能源領域人才現狀為例,目前,我國風電產業當中受到長期專業技術培訓的人不超過50個。在中國《可再生能源法》實施兩年後的今天,全國僅有華北電力大學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學院。另外,傳統的創新成果評價認證體系,存在對某些現有科學體系不能解釋的成果無法認定的尷尬現實。未來的重大科技成果,很可能來自自學成才的科學工作者,面對現有科學體系不能解釋的成果,應當採取「非共識性原則」結合實證的方法加以認定。
5.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文化創意產業處於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和低碳消耗的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服務業,能夠為社會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避免了能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
6.從雨污分流入手,治理城市污染問題。我國的縣級城市基本沒有雨污分流的設施,大中城市雨污分流設施雖然投資量很大,實施卻不夠徹底,造成大量污水處理廠的勞動成果被不能徹底實施的雨污分流措施「一票否決」。
7.從我國能源結構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節能減排的效率。中國能源消耗形式主要為動力消耗、農村採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費、電能消費3種,其中大約有68%的能源是由各種能源轉化為電能後被消費的。而我國電力系統普遍存在著低效率運行和嚴重能源浪費問題,尤其是在配電和用電兩個環節,節能潛力總計為1.2億千瓦,佔中國電能的20%。重點推廣配電用電領域的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可極大提高節能減排效率。
8.低碳經濟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國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㈡ 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論文
稿日期] 2005-12-19
[基金項目] 「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水安全保障技術研究」(2001BA610A-02)
[作者簡介] 李 莉(1977-),女,河南安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水資源技術經濟研究;秦大庸(1959-),男,河
北唐山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利規劃研究;張占龐(1958-),男,河北辛集人,副
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資源技術經濟研究;靖 娟(1981-),女,河南鶴壁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
要從事水資源技術經濟研究.
基於循環經濟的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李 莉1,2,秦大庸2,張占龐1,靖 娟1
(1.華北水利水電學院,鄭州 450008; 2.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 要] 針對我國水資源短缺及水環境污染的現狀,指出了以高效利用水資源和保護水環境
為基礎的循環經濟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並積極探討了以循環經濟為核
心理念的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通過採取基於循環經濟各種切實可行的有利措施和先進
技術,可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從而有效地解決水環境污染及水資源供需矛盾等問題。
[關鍵詞] 循環經濟;「3R」原則;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F40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7175(2006)06-0359-03
A New Model of 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Recycling Economy
LI Li1,2, QIN Da-yong2, ZHANG Zhan-pang1, JING Juan1
(1.North ChinaUniversity ofWater Conservancy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08,China;2.China
Insi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ng 100044,China)
Abstract:Water is the source of the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basis. The water crisis has already influenced a fast develop-
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trend. Indicate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achieve persistent development is developing recy-
cling economy, which is based on effectively resources used and environment protected. And discussing how to construct a
new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the core ideas and core competencies is recycling economy. We
should adopt variously feasible measure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o accelerate sustainabl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w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at all.
Key words:recycling economy; 3R principles; 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model
0 引 言
水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自然資源,也是人們
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但是目前全球一半的
河流水量大幅減少或被嚴重污染,世界上80個國家佔全
球40%的人口嚴重缺水。水資源危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
許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建立循環型社會是
人類永續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循環經濟的實
質是以「3R」原則作為最重要的行動准則實現資源與能源
的可持續利用。而人類對水資源的健康循環利用正是一
切資源循環利用之首。創建水資源循環經濟,是建立循
環型社會所必需的基礎。
水資源循環經濟方式,即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構築
水資源循環圈,實現水資源的減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環。
通過多渠道增水和綜合採用各種節水措施,大幅度降低
需水量,逐步形成循環經濟與水循環的耦合關系,最終實
現需水量的零增長目標。發展水資源循環經濟是當今世
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水資源循環經濟體現了以人為本、全
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變粗放型經濟增長
方式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化工業發展道路以
及全面建設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發
展水資源循環經濟也是今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指導
思路,是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
—359—
循環經濟理論綜述
1.1 循環經濟理論的起源及發展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起源於環境保護興起的上世紀
60年代,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卡爾遜發表了《寂靜的春
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類所面臨的危險。「循環經濟」一
詞,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其「宇宙飛船理
論」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早期代表,該理論主要指在人、
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
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
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
的經濟[1]。
在20世紀70年代,循環經濟的思想只是一種理念。
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認識到應採用資源化的方
式處理廢棄物。20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
為世界發展的潮流,既而產生了以環境保護、清潔生產、
綠色消費和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等以資源循環利用、避免
廢物產生為特徵的循環經濟戰略。20世紀90年代之後,
發展循環經濟和知識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發展的兩大趨
勢。我國是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了關於循環經濟的
思想。
1.2 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原則
所謂循環經濟,即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是
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徵的一種新的生
產方式。循環經濟以「3R」作為最重要的行動原則(即減
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循環經濟的
「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
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再使用」原則是指產品多次
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製造後繼續使用,盡可能地延長產
品的使用周期,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垃圾;「再循環」原則
是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
利,既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可減少污染物的排
放[2]。
循環經濟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
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實現「資源-產品-
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可以更有效地利
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
盡可能大地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
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
續利用。
循環經濟本質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它要
求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
濟系統,目的在於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
的物質循環過程中[3]。循環經濟也可稱是一種綠色經
濟,「點綠成金」的經濟[4]。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
源利用-綠色工業(產品)-資源再生」的閉環式物質流
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地利用。
1.3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區別
傳統經濟與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
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
流動的經濟。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資源不斷
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規律利用
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是實
施可持續戰略必然的選擇和重要保證。
2 中國水資源需要發展循環經濟
2.1 水資源概況
全國水資源總量約有2.8×1012m3,但是人均佔有水
資源量不足2 200 m3,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列世界第
121位,北方地區只有990 m3,不到世界人均的1/8。全國有
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於聯合國確定的
1 700 m3用水緊張線,其中有10個省(區、市)低於500 m3
嚴重缺水線。全國2/3的大中城市面臨缺水,其中1/6嚴重
缺水,並且大部分屬於因污染導致的水質型缺水。
中國水資源具有以下特點:①水少成災,降雨時空分
布不均,乾旱仍然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②水多為患,洪
災頻繁,損失重大,成為威脅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
全的大患;③水臟、水渾為害,水環境日益惡化,水體、水
環境的污染使日益短缺的水資源雪上加霜,而我國每年
因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全年GNP的1.5%~3%。
建國以來至20世紀90年代,我國用水總量迅速增
長,從1949年的約1 000×108m3增長到2004年的
5 548×108m3。2004年全國總供水量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的
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1.2%,地下水源供水量
佔18.5%,其它水源供水量佔0.3%。2004年全國總用水量
5 548×108m3,其中生活用水佔11.7%,工業用水占
22.2%,農業用水佔64.6%,生態用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
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佔1.5%[5]。
2.2 發展水資源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經過25 a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隨著
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
形勢日益嚴峻,水資源不足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預計
中國2020年的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0%左右,今後城市發
展和城鎮化的加快必然將進一步加劇水危機。預計2050
年全國需水量可能達到7 000×108~8 000×108m3,屆時
我國將接近可利用水資源的極限。
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
環境污染日益嚴重。2004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
482.4×108t,其中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21.1×108t,生活
污水排放量為261.3×108t,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
1 339.2×104t[6]。大量未經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水直接排
入江河湖庫,嚴重污染了水體。以水資源緊張,水污染嚴
重,洪澇災害為特徵的水危機,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
重要制約因素。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按照科學
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
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水作為任何生命形式都必需的基本要素,在21世紀,
正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水資源是人
類社會最重要的基礎性資源,通過實施水的健康循環,推
動各行業向高效化、綠色化,環境友好化發展,已成為循
—360—
第12卷第6期
2006年6月 水利科技與經濟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Vol·12 No·6Jun·,2006
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環境和水危機問題已成為制
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推行水資源循環經濟策
略應對水環境和水危機問題,將是保證我國水資源長期
穩定供給,實現水資源與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
展的必然選擇和有效途徑。
2.3 如何發展水資源循環經濟
發展水資源循環經濟,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
戰略手段。針對我國水資源的現狀,為了達到水資源開
發利用中循環經濟的最終目標,必須改進以往的水資源
開發利用模式,將循環經濟的原理運用到水資源開發利
用中來,積極構築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理念的水資源開發
利用新模式。
2.3.1 建立節水型社會,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與效益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有效
措施,節水型社會就是人們在生活和生產的全過程中具
有節水意識和觀念[7],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各個環節,貫
穿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逐步杜絕用水的結構型、生產
型、消費型浪費,使有限的水資源保障人民飲水安全和生
產的供水;發揮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創造更多的物質財
富;合理安排生態用水,創造良好的水環境。
2.3.2 加強水的立法與水資源循環經濟管理機制
要以立法的形式為發展循環經濟鋪平道路,用法律
的手段為循環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依法促進廢物減量
化、資源化、無害化,循環利用化等。根據循環經濟的理
念健立健全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完
善國家有關水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政策。
建立水資源循環經濟發展的政府激勵機制及水資源循環
經濟評估體系,有效地評估水資源循環經濟的經濟和社
會效益。
2.3.3 推行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經過處理的工業
廢水,加強農業節水
在各行各業促進形成循環型清潔生產;充分發揮城
市污水收集管網設施,高效回收處理城市及工業污水,堅
持城鎮用水與工業用水相結合,實現再生水的循環利用,
實現零排放;在城市中大力推廣使用」中水」;大力推廣家
用節水器具的使用;實施農業節水灌溉,大力推廣農業節
水新措施,有效節約農業用水。
2.3.4 廣開水源及跨流域調水
採用雨水儲存,劣質水優化利用,海水淡化利用,攔
截雨水回補地下水,儲備洪水變成生態水等各種方式廣
開水源;跨流域調水在某種程度上也緩決了我國水資源
分布不均的矛盾和水資源短缺的危機,南水北調工程不
僅解決了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還成為優化農業資
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徑,也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維護了
社會穩定,成為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
2.3.5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服務職能
發揮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作用,積極探索水資
源循環經濟新模式。政府是產業發展、產業結構整合和
循環經濟發展的推動者,發展循環經濟需要體制、觀念和
制度的配套創新,政府要優先設計制度框架,明確水環境
因素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要素的地位。同時政
府要在發展循環經濟中,明確各利益實體的權責,要兼顧
效率與公平原則。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即要充
分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又要把循環經濟發展與政府業
績考核相掛鉤,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強的體制
後盾[8]。
2.3.6 引入先進科學技術確保水資源循環經濟
發展
水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關鍵是要按照「減量化、
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對水資源實行綜合勘查、綜合評
價、綜合開發、綜合利用[9],鼓勵和支持水資源的高效利
用。通過引入先進科學技術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污
水、廢水、中水利用,減少水資源的重復浪費,合理調整產
業結構,積極發展綠色工業,加強節水技術在生活生產等
各方面的應用。
3 結 語
根據我國水資源日益短缺的現狀和未來的開發利用
態勢,發展循環經濟能從根本上緩解我國水資源不斷減
少和水環境污染等問題,並且有利於我國社會經濟的良
性發展,有利於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有利於我國
水環境的保護。積極推進以循環經濟為理念的水資源可
持續性發展新模式,是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
乃至污水、廢水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及我國水資源可持
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水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合理
開發利用,我們的生產、生活、經濟發展才能相得益彰、更
加和諧發展,同時也為人類今後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堅實
基礎,故發展水資源循環經濟新模式具有深遠意義和積
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陳雄健,向來生.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對策[J].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4,(9):14-16.
[2]李兆前,齊建國.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綜述[J].數量
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9):20-22.
[3]諸大建,朱 遠.生態效率與循環經濟[J].復旦學報,
2005,(2):60-62.
[4]馮之浚,論循環經濟[J].福州大學學報,2005,(2):7
-8.
[5]中國水利部.200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R].北京:中國
水利部,2004.
[6]國家環保總局.200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R].北京:
國家環保總局,2004.
[7]胡鞍鋼,王亞華.中國如何建設節水型社會[J].水問
題論壇,2005,47(2):22-36.
[8]唐谷修,高 峰,等.循環經濟構築我國礦業發展新模
式[J].中國科技論文,2005,(12):25-28.
[9]胡國強.解決我國沿海城市水危機的主要途徑[J].水
問題論壇,2005,46(1):33-36.
㈢ 急求原創論文《循環經濟下的逆向物流管理》
物流是循環經濟系統中的重要內容,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物流的管理;而逆向物流是循環經濟實現的重要環節,循環經濟的循環過程離不開逆向物流。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是物質閉環流動性(closing materials cycle)經濟的簡稱,是相對於傳統經濟而言的。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污染物」的單向流動的線性開環經濟,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資源消耗大,對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循環經濟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並按照其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建構循環式經濟系統,從而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在環境方面表現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具體表現為:按照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共生的原理,通過廢棄物交換和再利用將不同企業或產業群聯系在一起,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閉環的循環式經濟,使資源在經濟循環中合理、高效和持久的利用,使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投入的自然資源最少,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實現了經濟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和諧循環。
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是在3R(減量化或減物質化(rece)、再利用或反復利用原則(reuse)、資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則(recycle))原則的指導下的物質循環,它包括三個層面的循環: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而實現這三個層面的循環都離不開逆向物流。
二、逆向物流的本質
完整的物流系統應包括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它們組成一個完整的物流循環系統。通常所說的物流主要指正向物流,正向物流是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商品及相關信息的流動,是物流的主要流向;逆向物流是指為了重新獲取產品的使用價值或正確處置廢棄產品,而對原材料、半成品庫存、製成品及相關信息從下游企業或消費者返回到上游生產商或供應商進行計劃、管理和控制的過程。
逆向物流的本質在於通過對不合格產品或包裝物等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和再生循環等,重新獲得其使用價值,使產品、產品運輸容器、包裝材料以及相關物流信息,從最終客戶端開始,沿著供應鏈從下游向上游反向流動的過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下的物質和能量流動方式是閉環形式。在現實生產、生活中,傳統的物品僅僅正向的流動方式顯然無法達到物質、能量閉環流動要求,這就要求人們積極開展逆向物流。
三、循環經濟環境下開展逆向物流管理
1.樹立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將逆向物流作為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逆向物流的本質在於對廢棄資源進行回收、處置,以重新獲取它們的使用價值,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而循環經濟也是將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等融為一體來實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從中可以看出逆向物流和循環經濟所涉及的領域在很大一部分中是重合的。因此,在循環經濟領域中發展逆向物流實際上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因此,政府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時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逆向物流在循環經濟中的作用,將逆向物流的發展納入到本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中,同時制訂適當的優惠政策,鼓勵逆向物流的發展。
2.積極推進企業逆向物流相關技術創新
一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忽視資源的循環利用,廢棄物的回收、處置和資源化的技術比較落後,逆向物流的成本高,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低,許多廢棄物因技術因素無法回收和處理就直接流入生態和社會系統中,加劇環境的污染。因此,技術因素已成為制約逆向物流發展的瓶頸。
目前,在我國大力倡導自主創新時,應加大逆向物流領域相關技術的研發力度,首先,應鼓勵企業改進產品設計,提高產品質量,實現綠色製造,把好逆向物流的入口關;其次,由於產品的迴流是不可避免的,政府應鼓勵企業為處理迴流產品做好預案,在產品的設計之初就應考慮如何使得迴流產品後續處理簡單易行,便於產品的翻新、再製造和原料的回收利用;再次,應重點組織對延長生產鏈和相關產業鏈的連接技術、回收和再利用等技術的研發,提高逆向物流的處理效率,降低逆向物流成本,減少環境的污染。
3.建立逆向物流信息網,加強信息共享
我國的逆向物流發展時間不長,許多企業不太重視逆向物流的管理,缺少統一、有效的逆向物流網路信息系統,整個社會的逆向物流市場網路沒有形成,造成信息不暢,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大。企業不能全面、及時了解逆向物流市場信息在發展逆向物流時只能接受市場的自發性調節,逆向物流成本高,從而降低企業從事逆向物流的積極性。
㈣ 求關於日本循環經濟的日語畢業論文,急!!!
從日本食品包裝的回收看日本的循環經濟[日語論文]
食品包裝の回収からみる日本の循環経済
摘要
本論文通過對已有先行研究的參考,首先以日本食品包裝的回收為切入點,總結日本食品包裝的回收利用現狀,以小見大,從中引出循環經濟的研究。其次,闡述循環經濟的概念、並從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歷史和現實因素等方面探討日本的循環經濟,而且對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成果和經驗進行總結分析。日本發展循環經濟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其經驗如下:完備的法律及合理的規劃,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和公民都合理分擔責任,注重培養公民強烈的環保意識與進行環保教育。最後,通過對日本循環經濟的分析,為中國發展循環經濟提供參考。希望通過本論文使大家加深對循環經濟的了解,促進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食品包裝;回收;循環經濟;歷史現實因素;成果經驗;啟示
要旨
本論文は、いろいろな先行研究に基づき、食品の回収という視點から、日本食品包裝の回収利用の現狀を総括し、一部から全體のことが分かり、中から循環型経済の研究を引き出す。その次に、循環型経済の概念を詳しく述べし、日本循環経済発展の歴史と現実的背景などの方面における日本の循環経済を検討し、それに日本の循環経済の成果と経験を総括して分析した。日本は循環型経済の発展におけて世界でトップの地位があり、その経験は次の通りである。完全な法律體系と合理的な計畫であり、國家、地方政府、企業と公民はすべて合理的に責任を分擔したり、環境保護の教育を行い、公眾の強烈な環境保護意識を育成していたことである。最後は今回の総合的に分析した結果を通じて、中國循環経済の発展に多い參考になりたいと同時に、循環経済についての知識を身に付けさせ,中國の循環経済を推進することに役に立とうと思っ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 食品包裝回収循環経済歴史的と現実的背景成果経験啟示
http://www.rylww.com/paper/sort05/down-3402.html
㈤ 想要一篇關於綠色工業,節能環保減排的論文,4000字左右,謝謝大家了,急要
基於循環經濟的化工企業節能減排的研究
[摘要] 循環經濟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發展模式。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理論,正處在逐步發展和完善階段。本文以化工企業為研究對象,以循環經濟理論和思想為指導,重點探討如何在化工企業這一層面發展循環經濟即節能減排問題。重點論述了化工企業的工作與循環經濟的聯系,明確指出了化工企業作為我國企業中的環保隱患大戶和資源消耗大戶,應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自己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發展循環經濟和建立節約型社會中,化工企業可以做出突出的貢獻。總結了大型化工企業在建立節約型社會方面的經驗教訓,以供有關企業和人員借鑒。
[關鍵詞] 循環經濟化工企業節能減排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國家正在大力倡導,
專家和學者在強烈呼籲,媒體在積極宣傳,民眾在熱切期盼著發
展循環經濟和建立節約型社會,這是時代和社會進步到一定程度
的必然反映和要求,也是今後一段時間里世界各國, 尤其是我國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非常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同時,它也是企
業發展戰略中的一個永恆的重要課題。說這一任務非常重要而緊
迫,是因為當前全球所面臨著資源利用過度和資源的極度貧乏,
地球已經難以承擔起人類的資源需求。根據聯合國《2 0 0 2 年生
命地球》報告,人類目前對地球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已經超過了
地球承受能力的 2 0 % ,並且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不斷增加。全球森
林以每年 1400 萬公頃的速度在減少,土地荒漠化以每年 600 萬
公頃的速度在增加,石油、煤炭、金屬等不可再生礦產資源的儲
量在銳減。根據國際石油組織報道:目前人類已探明的石油儲
量,按現在的開采速度,還不夠人類使用 4 0 年;根據國際煤炭
組織報道:目前人類已探明的煤炭儲量,按現在的開采速度,只
能夠人類使用 2 0 0 余年, 這引起了全人類對石油和煤炭資源的極
度擔憂。其資源維持現有人口的消耗已十分困難,何況世界上人
口、物資生產還在不斷增長,地球資源已經不堪重負。我國人口
眾多,自然資源極其匱乏,尤其是石油等關繫到國計民生重要物
資的資源十分短缺,產量遠遠低於消費量。從 1 9 9 3 年開始,我
國已由石油輸出國變為進口國;2003 年已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
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耗國;2004 年進口量已經突破了 1 億噸。不但
自然資源嚴重不足,而且我國經濟的發展模式相對國外先進水
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都顯得比較落後,資源利用率也十分低
下。從工業的兩大重要戰略資源來看,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
為 103 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近 20 倍;在石油資源短缺的同時,
我國石油有效利用率只有 1 0 % ,而 9 0 % 的石油資源在開采、加
工、轉換、儲運和終端利用中損失浪費掉了。自然資源的極其匱
乏和經濟發展模式的相對落後,成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
約型社會的強大動力。
二、循環經濟簡介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是以物質能量
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徵,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社會的經濟
活動,因此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規律
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它是實
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保證。
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消耗——產品——廢物排放」的單項
式(線性)流程,其特徵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不斷加
重生態環境的負荷來實現經濟的增長。在這種經濟模式中,人們
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開發出來,在生產加工
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也就是通
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它導致
了自然資源的枯竭,並釀成了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後果。作為一種
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強調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
廢棄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兩
大障礙——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
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充分考
慮自然界的凈化能力和承載能力,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路徑和食物鏈網,將經濟活動組
織成為「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封閉式流程。
循環經濟倡導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
式,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
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循環經濟強調構築「工業食物鏈」,對廢
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無害化及再生處理的方式,達到資源的永續
利用,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表現出「低開發→高利用→
低排放」的特徵。使所有的資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
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同時使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負
面影響降低至最小化程度。
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是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徵。作為
一種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在生產活動之初盡可能少的投
入自然資源,生產活動之中盡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資源,生產活動
之末盡可能少地排放生產廢棄物;並要求其廢棄物不斷重復、不
斷循環地被再利用。
循環經濟具有三個重要特點和優勢:
第一,循環經濟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
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工業經濟是由「資源
消耗——產品——廢物和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的經
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自然資源和能源開
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
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環經濟倡
導建立在物質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模式,根據資源輸入減量
化、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使廢物再生資源化等原則,把經濟活
動組織成一個「資源消耗——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
的循環流動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基本
上不產生或者少產生廢棄物,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末端處理。
第二,循環經濟可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共贏。傳統工
業經濟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增長,忽視了
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共生關系,忽視了社會經
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遷移、循
環等規律,形成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
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短缺與枯竭,產生嚴重
的環境污染,造成了對經濟、社會及人體健康的重大損害。循環
經濟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准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
規律,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
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同時,循環經濟還拉長了生產鏈,推
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不
斷進步和發展。
第三,循環經濟在不同層面上將生產和消費納入可持續發展
的框架中。傳統工業經濟的發展模式是將物質生產和消費割裂開
來,形成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惡性循環。目前,發
達國家的循環經濟實踐已在以下三個層面上將生產(包括資源消
耗)和消費(包括廢物排放)這兩個最重要的環節有機地聯系起
來:一是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二是共生企業間
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路;三是區域和整個社會的廢物回收和再
利用體系。
三、化工企業節能減排的研究
1 . 化工企業節能減排的迫切性。隨著化工工業的發展,人類
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工業「三廢」問題日漸突
出,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世界已出現了不可再生資源的日漸枯竭、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口急劇增加等問題。
當前我國化工企業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石油的
對外依存度打到 40% ,天然橡膠的對外依存度超過 70% ,主要化
學礦種資源不足,尤其是鉀、磷、硫和硼等嚴重不足,已威脅到
化工企業的持續發展。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全行業保持可持
續發展、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
2 . 化工企業節能減排的途徑。大型化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需
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渣、
廢氣,只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取得優
勢。化工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節能減排目的的途徑有:加大
污染治理的科技、資金投入,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建立項目選用先
進、清潔的工藝,從源頭消除污染;實施技術集成創新,創建綠
色生態產業鏈;廣泛提高職工循環經濟意識並從自身做起;加大
技改力度,實現規模經營;在企業內部構建「三廢」小循環,減
少資源浪費;開發「三廢」再生資源項目,構建廢物多級小循環
或大循環;提高廢舊物資再利用率;實施ISO14000 標准,開展持
續清潔生產等途徑。
循環經濟要求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而節能降耗是資源利用最
大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徑。除了搞好安全、環保、質量管理,
不出現資源的無效利用外,化工企業還應該在多方面,如生產的
負荷、周期、工藝指標等多方面著手,盡可能使其生產經濟合理
運行;又如既要抓好節油、節煤、節電等能耗,也要抓好節水、
節汽、節氨、節鹽等物耗,真正做到能耗和物耗都最低,以實現
循環經濟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謝軍安賀長年:論循環經濟發展觀[J].當代經濟管理,
2006,28(4):27~30
[2]孟赤兵 在坪:循環經濟要覽[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
2005,8
[3]黃永輝:國外發展循環經濟概況[J].上海建設科技,2004(3)
㈥ [高分求助]關於循環經濟與我國外貿的畢業論文
循環經濟時代中國對外貿易的機遇與挑戰
循環經濟時代,外貿快速發展中的資源回消耗和浪答費、環境嚴重破壞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本文分析了循環經濟給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對協調好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給你找了篇文獻,還有相關的,需要我可以給你下載
㈦ 請幫我找一篇以循環經濟為主體的論文
你的循環經濟為主體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寫過畢業論文的學生都明白,畢業論文格式對論文的通過率有很大的影響。辛辛苦苦的寫的畢業論文,可能因為論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或者規范被打回來,導致反反復復的修改,耗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對此,億智天下文化傳媒專門做了一個歸納概述,講解了本科畢業論文的格式要求及規范。
本科畢業論文一般分為四部分:論文封面及題目、論文前置部分、論文正文、參考文獻。每個部分的格式及要求不盡相同,因此在撰寫論文時需要仔細的閱讀和參考。除此之外,論文的格式還包括論文頁面的排版設置。
一、論文封面及題目的格式
論文的封麵包括如下內容:XXX學校本科畢業論文、論文題目、學生姓名、學號、指導教師、專業、年紀、學校。每個部分的格式如下:
XXX學校本科畢業論文:小2號黑體,居中
論文題名:2號黑體,居中
學生姓名:3號黑體
學 號:3號黑體
指導教師:3號黑體
專業:3號黑體
年 級:3號黑體
學 校:3號黑體
封面內容各項必須如實填寫完整。其中論文題目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畢業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論文題目所用的詞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一般不宜超過30字。論文題目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詞、首字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等;論文題目語意未盡,可用副標題補充說明論文中的特定內容。
二、論文前置部分的格式
畢業論文前置部分一般包括摘要、英文摘要、關鍵詞、目錄。
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簡明扼要的概述,應該對論文的觀點進行一個簡要的陳述,且以第三人稱為宜。摘要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在不閱讀論文全文的情況下就能獲得必要和關鍵的信息。摘要的內容應包含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也供文摘等2次文獻採用。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目的、實驗研究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而重點是結果和結論。摘要中不要用圖、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用的符號、術語和非法定的計量單位。
摘要頁在封面頁之後。中文摘要一般為300-800字左右,字體為五號宋體,摘要應包括關鍵詞。英文摘要是以英文形式對文章的概述,它不是中文摘要的簡單翻譯,英文摘要頁置於中文摘要頁之後。
關鍵詞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便於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每篇論文的關鍵詞一般為3~5個詞。關鍵詞間用逗號分隔,最後1個詞後不打標點符號。以顯著的字元排在同種語言摘要的下方,盡量以《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提供的規范詞作為依據。
目錄頁由論文的章、節、條、附錄、題錄等的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需要另起1頁排在摘要頁之後,章、節、小節分別以1、1.1、1.1.1、1.1.2、2、2.1等數字依次標出,一二級目錄用小四宋體,三級目錄用5號宋體,數字及英文字元採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三、論文正文的格式
1.論文正文包括引言和正文論述兩部分。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1)提出-論點;
(2)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3)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4)結論。
2.論文中的序號層次及格式為:
1××××:3號黑體,居中
××××××××××××××××××××××:內容用小4號宋體。
1.1××××:小3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4號宋體。
1.1.1××××:4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4號宋體。
①××××: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a.××××: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3.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格式
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格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編編排序號。序號分章依序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於互相區別,可分別為:圖2.1、表3.2、公式(3.5)等。
4.注釋
注釋是論文中對某1問題、概念、觀點等的簡單解釋、說明、評價、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現,可採用加註的形式。「注」應編排序號,「注」的序號以同1頁內出現的先後次序單獨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標示在需加註處,以上標形式表示。「注」的說明文字以序號開頭。「注」的具體說明文字列於同1頁內的下端,與正文之間用1左對齊、占頁面1/4寬長度的橫線分隔。論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資料,均須標出引用出處。
5.結論
結論是最終的,總體的結論,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結論應該准確、完整、明確、精煉。
四、參考文獻的格式
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應是論文作者親自考察過的對畢業論文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參考文獻應具有權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獻。
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參考文獻以文獻在整個論文中出現的次序用[1]、[2]、[3]……形式統1排序、依次列出。參考文獻的表示格式為:
著作:[序號]作者.譯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期刊:[序號]作者.譯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 引用部分起止頁
會議論文集:[序號]作者.譯者.文章名.文集名 .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㈧ 循環經濟論文怎麼寫
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轉變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選擇。
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能源環境方面的問題尤其突出。2007年,覺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理念,為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們更加關注低碳經濟的崛起。
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為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操作性詮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綜合創新與實踐,完全符合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發展思路,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
馬學祿指出,應注重資源、能源、環境三要素的邊界效應。他說,面對能源和環境的雙重威脅,必須深刻反思西方科學理性主義背景下的消費拉動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理論的弊端。尋找出一條更加註重資源、能源、環境邊界效應的經濟增長方式、探尋新經濟理論的時代已經到來。
人的生存過程,就是消費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環境物質的過程。二氧化碳是人類消費能源、資源的必然產物,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大和活動能量的急驟膨脹,人類的活動已經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礎。
有資料顯示,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美國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國的單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國的好幾倍,按照這種發展模式,我們缺乏持久的創新能力,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將是今後50年我國發展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實行節能節排,實現低碳發展,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由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籲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德國則希望在2020年,國內的低碳產業要超過其汽車產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作為一個高能耗國家,我們需要從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找到我國巨大社會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本源。必須摒棄只關注諸如建築節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層面的具體技術問題,而忽視「體」的層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理論的負面影響,城鄉空間布局、國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費等。因此,創新思維、改變觀念,堅持體用結合,從全局觀、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才能正確認識並加快低碳經濟發展。
1.倡導形成綠色消費、綠色經營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須轉變公眾和社會的觀念,做任何事都要適度適宜、合理節約。對於個人,要培養節約是美德的觀念,徹底改變諸如餐飲浪費等與節能減排背道而馳的陋習;對於企業,則要推行綠色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和精益生產方式;國家引導企業將環保成本計入企業生產成本,幫助企業樹立企業公民意識,解決節能減排沒有效益的錯誤認識。
2.解決潛藏在空間格局和社會發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費問題。有效的節能減排必須以工業相對集中為前提,工業相對集中才能產生專業化分工,提高效率,節省能源;同時催生集群創新,不斷產生新技術、新工藝,從而減少物質消耗。
3.培育靜脈產業,建立完備的工業化體系。民眾對循環經濟體系的理解目前還處於表層,基本理解為廢渣利用、尾氣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環經濟體系應如同人體系統一樣,如果把工業製造系統比作人體的動脈系統,那麼,我們使用過的工業製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則應如人體的靜脈系統一樣。工業品的回收再利用———「靜脈」產業應該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4.大力發展低碳技術,解決自主創新成果和人才的匱乏問題。低碳技術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
低碳經濟的加快發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與科技成果支撐。以新能源領域人才現狀為例,目前,我國風電產業當中受到長期專業技術培訓的人不超過50個。在中國《可再生能源法》實施兩年後的今天,全國僅有華北電力大學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學院。另外,傳統的創新成果評價認證體系,存在對某些現有科學體系不能解釋的成果無法認定的尷尬現實。未來的重大科技成果,很可能來自自學成才的科學工作者,面對現有科學體系不能解釋的成果,應當採取「非共識性原則」結合實證的方法加以認定。
5.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文化創意產業處於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和低碳消耗的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服務業,能夠為社會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避免了能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
6.從雨污分流入手,治理城市污染問題。我國的縣級城市基本沒有雨污分流的設施,大中城市雨污分流設施雖然投資量很大,實施卻不夠徹底,造成大量污水處理廠的勞動成果被不能徹底實施的雨污分流措施「一票否決」。
7.從我國能源結構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節能減排的效率。中國能源消耗形式主要為動力消耗、農村採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費、電能消費3種,其中大約有68%的能源是由各種能源轉化為電能後被消費的。而我國電力系統普遍存在著低效率運行和嚴重能源浪費問題,尤其是在配電和用電兩個環節,節能潛力總計為1.2億千瓦,佔中國電能的20%。重點推廣配電用電領域的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可極大提高節能減排效率。
8.低碳經濟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國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㈨ 我急需一篇 循環經濟學的論文 題目是 循環經濟研究進展 要有摘要 300字左右 整個論文 6000字左右
笑死了一看就是星期一一起上循環經濟學的哥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