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新中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
新中國建設的領導者與組織者(一)新中國成立時的經濟基礎。解放前,由於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舊中國國弱民貧,鋼的最高年產量只有90多萬噸,原煤只有6000多萬噸,發電量不到60億度,糧食最高年產量只有2700多億斤,棉花不到1700萬擔。從1937年7月到1949年5月的12年間,國民黨政府增發鈔票14多億倍,物價上漲85000多億倍。1949年全國解放時,現代工業總產值只佔工農業總產值的17%(見高級中學代用課本《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建設新中國。解放前的舊中國,各族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受盡了欺壓和凌辱。經過100多年前仆後繼的斗爭,最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延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災難深重的歷史。中國人民從長期的歷史經驗中深刻感悟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建設新中國。此時,新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三)黨領導和組織全國各族人民,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1、三年恢復時期的初步發展。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和人民政權的建立,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的前提。新中國成立後的1949年至1952年,中國共產黨根據當時我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實施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邊打(朝鮮戰爭)、邊穩(市場)、邊建(恢復經濟)。在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同時,沒收了官僚資本,基本上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我國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這是歷史性的勝利。2、「一五」時期的全面創建。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黨中央審時度勢,於1952年提出了以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內容的我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制定了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起,隨著大規模的基本建設的開始,勞動就業人數迅速增長,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人民的收入也隨之增長,對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農副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到1957年鋼產量達到535萬噸,煤炭產量達13100萬噸,糧食產量是3901億斤,棉花3920萬擔。「一五」計劃期間多方面的比例關系處理較恰當、其發展較順利。農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4.9%,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農業年均增長4.5%,年均積累率為24.2%,1957年較1952年全民所有制職工平均工資增長42%,農民生活得到改善。3、「二五」時期的曲折發展。2004年11月26日《檔案大觀》第2版載趙晶瑩的「黑龍江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歷程」一文認為:「二五」時期,「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斗爭,使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等為主的「左」傾錯誤泛濫。以至後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全面建設在積極探索中走了一段彎路。4、我國建國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資料顯示:從1949年到1983年我國的社會總產值增長了19.9倍,即由1949年557億元增長到1983年的11.052億元。1983年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值同解放前最高年產量相比的增長速度是:鋼43.4倍,原煤11.5倍,原油331倍,糧食2.6倍,棉花5.5倍;有些產品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鋼由1949年的第26位上升到第七位,糧食、棉花居世界首位,肉類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生產的發展,城市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逐步改善,科技術平迅速提高,文教事業有了較大發展。1983年大、中、小學的在校生分別為1949年的10.3倍、36.9倍和5.6倍。另據《中學政治辭典》(張鴻賓等著,工人出版社出版,1988年第1版)第200頁載:我國科學工作者從1958年開始,經過6年零9個月的自主創新,於1965年9月17日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胰島素。這一傑出成就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的偉大歷程中邁出關鍵性的一步。當這一偉大成果公布於世時,引起世界科學界的極大震動。國外把人工合成胰島素、氫彈、人造衛星合稱中國三大科學成就,後兩者有的國家有,人工合成胰島素是我國獨創則成為舉世矚目的耀眼明珠。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建設推進到改革發展穩定的新時期新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我們黨的偉大在於能自覺地運用歷史的、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大討論,科學地分析自身成長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正如毛澤東在1942年3月30日《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指出:「現在大家在研究黨的歷史,這個研究是必須的。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得更好。這當然不是說要把歷史上每一件事統統搞清楚了才可以事,而是要把黨的路線政策的歷史發展搞清楚。這對研究今天的路線政策,加強黨內教育,推進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們要研究哪些是過去的成功和勝利,哪些是失敗,前車之覆,後車之鑒。這個工作我們過去沒有做過,現在正在開始做。」(一)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地分析黨的60年戰斗歷程。1、黨的第一個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黨的第一個歷史問題的決議。它是在延安整風運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延安整風從學習研究黨的歷史入手,正確回顧黨的歷史,特別是黨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分清了歷史的大是大非,劃清了正確和錯誤的界限,它統一了全黨的思想,為迅速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理論和思想的基礎。2、黨的第二個歷史問題的決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這一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奠定了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1981年黨的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黨的第二個歷史問題的決議:回顧了黨的60年戰斗歷程,總結了建國32年來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客觀地分析「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准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確立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及其指導作用。它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二)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辯證的分析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1、1978年前的經濟體制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在1956年以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既是集中的又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末,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經濟發展的規模擴大,經濟體制某些方面統得過多過死的弊端已顯露。後雖經多次調整,因未觸及企業自主權這個要害就跳不出原有的框架。之後的「文化大革命」,既破壞了經濟建設又使經濟體制上的弊端表現得更加嚴重。究其因除我國原來底子薄、科學技術落後等原因外,就是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2、1978年前,表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還有不完善的方面。我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就其基本面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適應的。建國後的深刻變化已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我國原來經濟體制上的種種弊端,表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有不完善的方面,又和生產力發展是相矛盾的,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改革經濟體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環節和方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在改革中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主體、走共同富裕路的兩條原則。離開它則是歷史的大倒退。改革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充分發揮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生產力的更大發展。(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黨首先在農村實行試點改革。黨在農村試點改革主要是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重中之重」。為鞏固與強化在農村取得的初步成果,黨中央自1982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作出具體部署。充分發揮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黨在農村改革的同時開放了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後又開放了沿海城市進一步向內陸城市開放。這時全國到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時隔18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03年12月30日簽署《中共中央、國務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的一號文件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華社受權全文公布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顯示出我黨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抉擇。(四)黨的十二大,使新中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它的總特點是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1、改革從農村開始是符合國情的戰略決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黨中央尊重群眾願望積極支持試驗,黨的十二大召開後在全國推開。廢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8億農民獲得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基本取消農產品的統購派購、放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使農業生產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農村經濟向著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迅速發展,廣大城鄉人民得到顯著實惠,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它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促進工業和整個經濟的改革發辟了一條新路。為適應改革從農村向城市發展的新形勢,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隨之我黨相繼決定對科技、教育體制進行改革,進一步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又作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黨還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都要進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和斗爭。2、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它的主要歷史功績是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概括和全面闡述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認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大會高度評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意義,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繼找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後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更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黨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提出一整套外交戰略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准則;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不稱霸。實現了中美建交,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系,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黨的事業出現嚴重曲折的局勢,他提出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要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條件,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3、1992年10月,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為標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黨的十四召開的背景是: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地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要求我們思想更解放一點,改革開放的膽子更大一點,建設的步子更快一點,千萬不可喪失時機。3月,黨中央政治局召開全體會議,隨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決定。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今後15年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實現了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歸祖國是「一國兩制」構想的人心所向,標志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路上邁出重要一步。4、1997年9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確立以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奮斗目標和任務。為此,中央先後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農業和農村工作、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制定「十五」計劃、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五年間中國走過了很不平凡的歷程,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這為今後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5、2002年11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對黨的十五屆以來的五年工作和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經驗進行了科學全面的總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等重大問題的新舉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中國將進入全面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表明:一是對前兩年高能耗產業投資過熱、產業發展中一味追求規模和產量的及時糾偏,二是中國將進入全面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時代,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27年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創下了中國又是世界歷史上的最高發展速度記錄。當前中國所面對的已不是否要加快發展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不是進一步提高增長速度而是要改善管理與提高發展質量的問題。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全面創新是創新發展模式包括制度、市場、技術和觀念的創新。制度創新是激勵人們創造各種財富、知識、發明和文化的制度體系,市場創新是充分利用以國內外兩個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兩種資源、激活市場活力、提高市場效率。技術創新是鼓勵自主技術創新、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集成各種技術的創新、原始性和基礎性創新。觀念創新是充分利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觀念資源、提倡新思想、主意、觀點和理念。中國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將從追求GDP為中心或GDP掛帥的舊發展觀轉向以人為本、以13億人口共同富裕為中心的新發展觀。全面改革就是全面消除各種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全面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因素,處理、調節好不同地區、集團或個人之間的矛盾與利益,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激活所有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對外開放是21世紀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全面開放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歷史大潮流和趨勢,建立全面開放的經濟、市場、社會和文化。中國既要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和世界潮流,又要地貢獻於世界經濟、貿易與發展。6、2007年10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五)以突出自主創新為主旋律的科學發展觀,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1、自主創新已成為新時期中國科學發展的主旋律。據資料顯示:中國在核科技、空間科技、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技、信息科技等領域已達到或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我國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島素,繼美國、蘇聯、法國後第四個掌握「一箭多星」的技術,至今保持著衛星發射安全可靠的最佳記錄。我國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測序,是參加這項被喻為又一次「阿波羅登月」大型科技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在數學、理論物理、地球環境、資源考察等許多領域具有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優勢;正負電子對撞機、銀河巨型電子計算機和曙光並行計算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在這些相關領域的世界前列地位。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既讓中國農民迅速地解決溫飽問題,又對全世界發展中國家人們的「吃飯」問題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確實讓人揚眉吐氣。中國實施「人才、專利和技術標准」三大戰略,在戰略高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組織實施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體、電動汽車、創新葯物與中葯現代化等12個重大科技專項。「科教興國」正日益發揮生產力的第一作用,「人才強國」這一全新戰略將人才資源上升到第一資源的高度。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發電設備等一大批重大成套技術設備研製啟動。由我國科學家牽頭16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實驗室參加的「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已啟動,開創了中國科學家領銜重大國際科學研究計劃的先河。在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和歐洲導航衛星系統「伽利略」計劃等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中,中國正成為一支重要的生力軍。2、世界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推動作用。據2005年第2期《求是》第61頁載:在經濟增長層面,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在擴大。據估算,1999至2003年間全球經濟增長部分的1/3是由中國經濟完成的。2006年第5期《求是》第58頁載: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8.21萬億元,進出口貿易額為1.42萬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9.9%和23.2%。而2004年我國GDP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我國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龐大市場之一,連續多年是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並擁有8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佔世界經濟的總量和全球貿易額並不高,但2004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8.2%,貿易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16%。國際輿論公認中國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發動機」。中國努力發展與各國的互利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和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和南南合作,推動各國的共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增大,與世界經濟關系不斷加強,各國在經濟運作中都難以輕視中國因素的存在。展望未來,黨的十七大報告對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B. 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特點。
1、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提出和實施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有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這些重大戰略有不同的戰略目標,但又是一個有機整體.近年來我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實質上就是對這些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概括和總結.今後,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進一步實施好這些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才能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C. 政府工作報告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有什麼不同在寫作時,側重點分別是什麼
1.政府研究室寫的。發改部門寫的
2.政府工作報告和經社計劃有時側重點不太一樣。政府專工作報告內容多一些。屬
3.經社計劃里肯定沒有法治政府建設一章,工作報告里有。
4.工作報告里新年工作寫作重在決策方向,具體舉措在經社執行和計劃里有。
5.經社執行和計劃內容服從於工作報告。我感覺是具體決策服從整體決策的意思
D. 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報告怎麼寫
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報告一般是在換屆年份人大審議政府任期內工作情況,區別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評估,和年度計劃執行情況報告。其重點側重於回顧任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工作開展情況以及下屆任期工作打算、預期目標。
E. 總結一年來的工作,我們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
Summarizes the work of the year, we clearly see tha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must always put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first. To truly protect the people'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focus on problems to solve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ses, the basic living guarantee of urban and rural the difficult people. Constantly meet people's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nly ruling for the people, our each enterprise can obtain the most wide range of the most reliable mass base and strength.
F. 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轉型升級的緊迫性、艱巨性與世界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劇變力、震盪力廣度交融。
G. 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亞熱帶風光,創業者英姿。謝謝。
H. 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調研報告怎麼寫
調研報告格式種類及相關調研報告的寫法
不同種類的調研報告,其調研報告格式與寫法總體上大致相同,但由於強調的重點和要求不完全一樣,因此,每種調研報告格式的寫法也有一定的區別。下面,對幾種常用調研報告格式及 調研報告的寫法分別作一些簡要介紹。
1.反映基本情況的調研報告格式
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主要用於反映某一地區、某一領域或某一事物的基本面貌,目的在於報告全面的情況,為決策者制定方針政策、規定任務、採取措施提供決策依據和參考。這類調研報告格式常用於向上級報告工作,如黨委、人大、政府和政協機關,以及部門和單位領導下基層了解面上情況後所寫的調研報告,多用於此類調研報告格式。這類調研報告格式的寫法偏重於反映客觀情況,分析研究的成份相對少一些,一般也不要求提出理論性的主題思想。在寫作過程中,這類調研報告格式的標題,一般要點明是關於什麼單位或者地區、什麼問題的調查。其前言一般是介紹調查的緣由、目的、時間、地點、范圍和方式等。由於這類調研報告格式的主體內容涉及面一般都比較寬,因此,這類調研報告格式在寫作上往往採用橫向結構。如綜合反映一個地區的情況,可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組織領導等若干方面來撰寫;如反映某一方面的情況,則可分為基本概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若干層次。當然,每個大的部分中還可以分為若干個小的問題來寫。
2.總結典型經驗的調研報告格式
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主要用於對先進典型進行深人調查分析後,提煉出成功的經驗和有效措施,以指導和推動面上的工作。因此,這類調研報告格式寫法主要包括:基本情況、突出成績、具體做法、主要體會等。這類調研報告格式的標題一般要反映主題。前言大多採用概述主要成績、發展變化,並提示基本經驗的寫法。主體部分需要充分展開,不僅要寫具體做法,而且要寫切身體會;不僅要寫感性認識,而且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沒有具體做法,體會就是空的;不上升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就難以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結尾可以歸納全文、強調主旨,或者指出不足、展望未來。在行文的語氣上,經驗調研報告格式與經驗總結不同,經驗總結用第一人稱,行文語氣必須謙虛,而調研報告則用第三人稱,可以熱情贊揚,以促進經驗的推廣。
3.反映新生事物的調研報告格式
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主要是用於報告和評價新生事物,幫助人們提高對新生事物的認識。新生事物往往代表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因此,在寫作這類調研報告格式時要抱著滿腔熱情的態度給予充分肯定和積極支持。這類調研報告格式寫作的特殊性上,都緣於一個「新」字,不僅要說明新生事物的孕育、產生和發展過程,而且要指出它的背景,也就是說要指出它是在什麼樣的環境和條件下產生的,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過程,遇到了那些矛盾、困難和問題;不僅要說明它的性質和特點,而且要指明它的作用和意義,包括對其發展前景的預測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展望。由於新生事物處於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往往不夠成熟,甚至存在某些弱點和不足,所以在結尾時,一定要如實地指出它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和可能帶來的新問題,以便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4.揭露問題的調研報告格式
這類調研報告格式,又可細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缺點和問題,以及不良傾向等而撰寫的調研報告,其目的在於揭示問題、反映情況,而不在於追究責任者。另一種是為了處理違法亂紀事件或嚴重事故等而撰寫的調研報告,這一類調研報告格式的寫法不僅要以確鑿的事實分清是非,而且要弄清性質、分清責任,提出解決和處理的具體意見。揭露問題的調研報告格式上,標題往往多採用揭露式的,有的標題甚至還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主城區違法建築觸目驚心》,這一個標題,不僅表明了調研報告的主旨,而且也表明了作者對這一問題的態度,能夠起到強烈的警示與提示作用,吸引讀者的眼球。主體部分所反映的如果是一個具體事件,一般採用縱向結構;如果反映的是一種傾向和狀況,多採用橫向結構。在敘述完問題的主要事實後,要寫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性質和危害程度。結束語有的可呼籲對問題予以重視或關注,有的可扼要提出解決辦法或處理意見。
5.考察歷史事實的調研報告格式
這類調研報告格式,通常是用於對某一歷史現象或某一歷史事件進行重新調查,用確鑿的事實,揭示歷史真相,作出正確的評價,以還歷史的本來面目。如為平反歷史冤假錯案所寫的調研報告,就屬於這種調研報告格式。這類調研報告 格式的政策性和針對性較強,反映的事件往往也比較復雜。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上,正文的內容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事實的本來面目;二是被歪曲的情況;三是糾正和處理的意見。在這類調研報告格式在寫作時,事實真相與被歪曲的情況相矛盾的地方,尤其要敘述清楚,要說明事實被歪曲的原因和有關的責任者。寫處理意見時,態度要明確,辦法要具體。如果問題正在處理和解決中,就要把進展情況寫出來;如果尚有阻力,就要把問題尖銳地提出來,敦促有關部門盡快予以解決。
6.研究探討性的調研報告格式
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主要用於研究探討某項政策或工作,以統一認識,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也可以用於在作出某項決策之前,進行可行性調研, 這類調研報告格式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探索性和論證性。這類調研報告的寫作雖然取材廣泛,但總是針對某個現實問題,或者緊緊圍繞黨委與政府的中心工作展開,通過研究和分析大量系統的材料,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有時還要與不同的意見展開商榷和爭鳴。 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上,標題大多數採用直述主旨的方式,當然也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作標題,如《打開寶島的「金鑰匙」在那裡?—關於海南島開發建設的調查》,這種標題,如果運用得當,既可以准確反映主旨,又能對讀者產生較強的吸引力。其前言,一般是提出要探討、解決的問題及研究此問題的意義。如果對問題有不同的認識,則要把各方面的主張擺出來。研討性調研報告格式提出的往往是新觀點、新見解,所以在主體中,不僅事實材料要充足有力,而且還要進行充分的論證,必要時,還應對不正確的意見進行批駁。這就要求對這類調研報告格式上,把立論和駁論有機結合起來。但不管是立論,還是駁論,都要以事實材料為基礎,切記不要偏離到抽象或空洞的理論證明上去。此外,由於調研報告的目的是探討解決問題,所以應採取平和的、商榷的語氣,切忌冷嘲熱諷。這類調研報告 上,結束語可採取歸納全文,強調主旨的方法,也可以採用提出需要進一步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來結尾。
7.調研報告格式——調查附記
調查附記又稱為調查後記,雖然也是一種文體,但沒有獨立性,在調研報告格式上,它依附於原件而存在。在有些情況下,如果知情者所提供的材料比較具體實在,並能充分說明問題,這時便以原件為主,在原件後附上調查附記或後記,起證明情況的作用。 一般調研報告的格式附記都比較簡短,在寫法上,往往首先是對原件所反映的問題表示明確的看法,並說明經過調查,原件完全屬實或基本屬實等。接著可以就其中某一關鍵問題作補充說明或有所強調。必要時也可以指出當事人或單位目前的認識和行動。由於原件所反映的問題,有可能與事件的發展情況不同,可能已圓滿解決,或正在解決,或尚未著手解決,因此,調研報告格式上,附記的結束語應針對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寫法。
要寫出高質量、高水平的調研報告,需要按上述幾類調研報告的格式和結構要求謀好篇布好局,還要兼具一定的文字駕馭能力之。(摘編自《新重慶》2006.1,原文:「幾種主要調研報告的寫法」作者 樊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