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口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1.合理的人口是人口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2.在經濟不發達的前提下,過多的人口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3.在經濟發達的前提下,過少的人口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4.人口素質高,會促進經濟的發展,素質低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5.良好的經濟能夠促進人口的合理發展,更加促進經濟的發展,使人口與發展進入一個良好的循環。
❷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以來,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現在於為國民經濟長久穩定的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帶來了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由於工業的迅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我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一、 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以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的成果
由於人們對人口與經濟關系之間的研究還很不充分,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無法一概而論。因此對人口增長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及作用幅度與方向上還沒有達成共識。
但是,在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方面,全球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這里可以用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證。我國自1978年以來,由於成功地實行了計劃生育的國策,已經卓有成效地將人口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並有力的控制了人口增長的速度。從以下兩圖可以看出,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增不斷降低,人口總量的增長也趨於平緩。
同一時期我國整體經濟總量在存量和增量上的變化則是不斷向上發展,這應該說計劃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有專家測算了區位條件、基礎設施、資本投入、人口增長,得出結論: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並進而推論:「人口自然增長率只要降低幾個千分點就會明顯促進人均GDP增長」。
盡管該數據模型建立及有關結論數據有待商榷,一些學者也質疑該量化結論和推論的准確性。但從定性的角度分析,我們根據該研究報告中可以得出結論,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從而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經濟有效的作用。
由於全球人口自1984年以來的過度增長(自八十年代中葉以來,世界人口已經增長了132%),已經在糧食生產,耕地面積,淡水,海洋捕撈,肉類產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物多樣性,氣候,能源,廢棄物,就業,收入,住房,教育,城市16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1960~1998年間,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衣索比亞,伊朗這四個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40%~50%。
由於世界人口的過度膨脹,自然保護區開始受到威脅,大面積森林退化,大量的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在全球15個主要海洋漁業區中,就有11個漁場捕撈量下降。大多忽視人口增長和忽視計劃生育的非洲國家,開始被大量需要就業和受教育的問題所困擾。而在人口增長最慢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收入增長最快,包括:南朝鮮,台灣,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所以說,如果世界各國不能同時開始重視人口過度增長並把經濟轉向環境可持續發展,控制人口過度增長的軌道,經濟的衰退將是難以避免的。
二、人口適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發達國家人口緩慢增長阻礙經濟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在我國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控制人口增長才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否只要人口增長為零甚至負增長就會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呢?類似觀點可在各類研究報告上發現「在本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將控制在16億以內,並順利實現零增長,然後開始緩慢下降…… 這將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
通過對美國,歐洲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人口與經濟相互影響的關系來看,保持適度人口增長才會利於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人類發展的歷史,說到底,是人類同自然環境關系的歷史」,「人口和環境作為自然界中一對既互相對立,又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矛盾統一體,貫穿於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伴隨著社會發展的始終」。
這里的適度人口是指經濟適度人口,即:從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資源供給、生態環境承載力相互之間的制約關系出發,尋求通過最佳方式達到經濟協調發展最優目標的適度人口。
我們暫時可得出這么一個結論,世界各國由於各自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素質狀況以及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的不同,適度人口規模以及適度人口增長水平都將會不同。但是如果人口增長規模偏離了適度增長速度,不論是高是低,都將不利於經濟發展。
❸ 人口與經濟有什麼聯系
當人口達到一定規模時,人口增長不但不會促進技術進步,反而會抑制技術進步。這至少表明了一定人口數量條件下,人口與某些技術進步的負相關關系。而就整個人類歷史看,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毋寧說技術進步導致人口增長的成分大於人口增長促進技術進步的成分。這種例子是很多的。近、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主要不是人口增長的結果,而是人口不增長的結果。各種疾病導致的大量死亡無疑促進了醫學技術的發展,後者又促進了人口的增長。沒有青黴素等各種抗菌素的發明和推廣,各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顯然無法達到現在的數量。沒有一定的人口增長固然不會出現造船和遠洋捕撈技術的發展,但後者的發明顯然由於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給而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農業各種增產技術的發明也許在人口過於稀少的時期與以往的人口增長有關,但它無疑在此後的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人口得以進一步增長的原因。從邏輯上講,當一個國家只能養活1億人時,她必須發明出或引進能夠生產出2億人食物的技術,才能使其人口增長到2億。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二戰以來,與其說是人口增長導致了農業技術的進步,不如說是以引進為主的農業技術進步導致了人口的飛速增長。目前世界上能夠大量出口糧食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共體和阿根廷,且除了歐共體以外,都是地廣人稀的國家。而第三世界許多國家的糧食和農業狀況自70年代後半期以來卻加劇惡化,缺糧成了原來以農業立國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中的普遍現象。目前需要進口糧食的發展中國家大約有100個,而自二戰後的多數年份中,美國一國出口的糧食就約佔全世界糧食貿易額的40-50%。比較一下發展中國家與美國農業的差距,難道還能得出發展中國家需要人口增長來刺激農業的技術進步嗎? 有些學者將食物增長與人口的關系概括為「人口具有追逐食物增長的傾向」,至少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事實的確如此。這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全球性的人與雞的關系,即由於人少「雞」(糧食)多的國家的「雞」不斷多起來,使得「雞」少人多國家的人口進一步得以多起來。在發達國家享受著人少雞多的某些經濟學家,如果置如此的事實於不顧,卻在「人越多則雞越多」的觀點上達成什麼共識,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其智慧和心態。無怪乎同樣是而且被認為是傑出經濟學家的肯尼思.博爾丁不無尖刻地指出:「任何相信指數增長在一個有限的世界裡能夠永遠繼續下去的人,要麼是瘋子,要麼是經濟學家」。
❹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中國的人口問題會影響經濟發展
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我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諸如吃飯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等,都與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有著直接的關系。沒有對人口增長的合理控制,沒有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很困難的。在人口、資源與環境中,人口與計劃生育是中國社會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認識人口問題的重要性。
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將經濟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和提高產量,而忽視了成本和效益。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直到80年代,世界各國才逐步形成共識,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的控制、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優化。
❺ 人口增長與經濟的關系
人口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基礎,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一定人口之上的,而經濟的增長又往往會幫助人口增長。
從總體看,經濟發達區的人口自然增長速度較慢而機械增長速度較快,不過相對而言,如果針對某一國家或某一區域而言,人口自然增長的影響大於機械增長的影響,即隨著范圍的擴大,人口遷移對人口數量的影響逐漸減弱。
一般情況下,經濟發達水平與人口增長速度呈負相關,即經濟水平越高,人口增長速度越緩慢。
經濟發展快的好處:
有利於在短期內提高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加快經濟發展,擴大經濟規模;
對於社會發展的各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積累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相關事業的開展;
有利於積累國民財富,在總體上提高國民的收入水平;
在快速發展,可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縮小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
❻ 論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問題的關系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消費能力也在增加,中國人口眾多,消費市場當然非常之大。發展中國家需要相對發達的市場來帶動快速的發展。越南只有三個鄰國——中國、寮國、柬埔寨。後兩者的消費能力即使加上鄰國的鄰國——泰國,其相對於中國來說也是微乎其微。越南與中國邊界線很長,陸路運輸很方便,所以說中國才是越南經濟快速發展的靠山和動力。
❼ 中國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關於這個話題,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這兩者間的因果關系不是單向的。不僅人口增長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經濟發展,也會對人口增長造成影響。一般來說,人口增長率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個倒U型曲線:開始時,經濟發展將會促進人口的增長,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口增長率將隨之下降。所以當你在現實中觀察到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某種聯系時,你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誰是因,誰是果?
關於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中關鍵在於對技術進步的處理。如果不存在技術進步,那無限增長的人口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也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基礎。但一旦假設存在技術進步,尤其是一旦假設存在內生技術進步,人口對經濟增長就很有可能具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人口的增加還可能會帶來某種規模效應,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大體就沿著這幾個思路展開,你看到假設,大致就能猜到結果。
大致來說,人口過快增長會帶來資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儲蓄率的降低、投資的減少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品難度的增加。但它同時也會帶來勞動投入的增加、技術進步速度加快和潛在的規模效應。顯然,其凈影響取決於具體的人口增長速度、取決於各種外部因素尤其是政府政策應對,理論分析無法告訴我們答案。
理論不能解決爭論。但這個方面的實證也很麻煩:因而兩者之間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實證模型就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內生性問題。07年RES上有兩個港中文教授發的一篇paper,用少數民族人口比率做工具變數來控制內生性,得到的結果認為人口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負面影響:出生率下降千分之一,經濟增長率提高0.9%。這個工具變數同樣可能與被解釋變數相關,因為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高的地區往往地處偏僻,不過他們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也在回歸中控制了相關因素。因而這個結果可信度應該是比較高的。不過他們的被解釋變數是五年的經濟增長率,所以捕捉到的可能依然只是人口增長在短期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長期,過去幾十年人口的低增長即將給我們帶來人口老齡化和撫養率的降低,而人口年齡結構未來對中國經濟將帶來負面影響這基本上是共識了。
另:提個可能有意思的問題。計劃生育政策的放鬆會對當前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帶來很大影響嗎?我覺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和較高的女性就業率/受教育水平可能已經改變了無計劃生育政策情況下的出生率,並且那些因為某些傳統因素堅持要生的人群,即使計劃生育存在,他們也會超生吧?95年的Economic Inquiry上有篇文章「Can Government Enforcement Permanently Alter Fertility? The Case of China」,就認為政府政策並不能在長期內真正影響到生育率。不過這篇文章我下不下來,不知道它是怎麼論證的。
望採納,雲掌財經
作者:馮晗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❽ 經濟增長與人口的關系是什麼
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以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的成果 。人口適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發達國家人口緩慢增長阻礙經濟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
❾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有什麼聯系
人口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基礎,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一定人口之上的,而經濟的增長又往往會幫助人口增長。
從總體看,經濟發達區的人口自然增長速度較慢而機械增長速度較快,不過相對而言,如果針對某一國家或某一區域而言,人口自然增長的影響大於機械增長的影響,即隨著范圍的擴大,人口遷移對人口數量的影響逐漸減弱。
一般情況下,經濟發達水平與人口增長速度呈負相關,即經濟水平越高,人口增長速度越緩慢。
❿ 人口數量與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經濟發展與人口變動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發展對人口變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有著不同的人口增長規律。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在特殊地、歷史地作用於人口規律。」人口變動反作用於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發展起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當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時,將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反之,將起到延緩經濟發展,甚至造成社會經濟的停滯與破壞的作用。
經濟發展對人口變動的決定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經濟發展決定人口的自然變動,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越低。其二,經濟發展決定人口遷移。在現代社會中,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及第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使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導致人們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業部門,從農村走向城市,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以謀求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其三,經濟發展決定人口結構。包括人口階層結構、教育結構和職業結構等。
從宏觀角度看,經濟發展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影響人口變動。一是經濟發展使生產條件和生產方式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使得對勞動力由數量的需求轉向質量的需求。二是經濟發展促進了生存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強化了人們對自身發展和享受的需求,生兒育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逐漸弱化。三是經濟發展為城市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條件。城市化體現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全社會教育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現代生育觀念的建立等等。四是經濟發展促進了科技進步,提高了避孕節育技術,改善了人類生殖條件,從而促進了人口素質的提高。五是經濟發展有助於提高婦女參與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能力,促進其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的轉變。六是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制度日益完善,弱化家庭所承擔的傳統功能如養老、保障、安全等,有利於生育率的下降。
從微觀角度看,經濟發展同樣對人口變動產生影響:家庭是一個生產單位,家庭的生育決策取決於家庭收益最大化這一影響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將增加對高質量的勞動力需求,減少對低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家庭為了培養高質量勞動力,必須增加培養孩子的成本投入,從而產生孩子質量對數量的替代。二是父母受教育水平高,尤其是婦女受教育水平高,就業率高,收入水平高,則養育孩子的機會成本大,父母傾向於減少養育孩子的時間。三是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制度的完善,使得養育孩子的收益減少,生育效益下降,有助於降低生育率,四是城市化水平提高使人們更注重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再加上城市規模擴大,生活費用上升,增加家庭撫育孩子的成本,促使人們傾向於少生孩子。
上述分析對於我們做好計劃生育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所有宏觀環境的變化、政策變化只有落實到微觀利益機制的變化上,才會最終發揮作用,目前我國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是依靠強有力的行政制約手段實現的,不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生育率的自發下降,這在農村尤為明顯。群眾的生育意願和生育政策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是由於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在家庭這一微觀層次上建立起一個有利於計劃生育的利益機制。因此,我們必須把建立利益導向機制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推行「三結合」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