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金融制度改革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對我國國民生活的影響,每條都分三小點
答案1:從社會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體化,也是影響我國社會*不穩定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已經十分普遍地擴大了,我國社會公眾生活方式也呈現出不斷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向。由於中國與各國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差距,人們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從而有可能產生和加劇我國社會的不穩定狀況。
答案2: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國經濟政治發展也對國際社會經濟政治的穩定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雙向互動過程,集中表現為「國內經濟政治國際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國內化」。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經濟全球化直接地推動各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世界一體化,不僅是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一體化發展,而且是一個國家內部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的一體化發展。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國際政治經濟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化」。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沖突與文化的整合並存,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還沒有出現一體化的可能性。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既有功能性影響,更有結構性影響,是一個結構功能關系的整體互動或者制度化發展過程。總的表現為以市場調節為基礎、政府控制為核心、文化整合為歸屬,使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社會穩定之間的關系逐步達到制度化的發展格局。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的影響,既有破壞安定團結的不利一面,也有促進政治穩定的有利一面。總起來看是有利因素大於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壞性。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客觀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現實存在。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② 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經濟意義
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經濟意義如下:
一、將個人經常發生的主要所得項目納入綜合征稅范圍。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4項所得納入綜合征稅范圍,實行了按月或按次分項預繳、按年匯總計算、多退少補的征管模式。
政治意義:
完善了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模式。一方面合理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准,將基本減除費用標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000元,另一方面設立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
優化調整了個人所得稅稅率結構。以現行工薪所得3%-45%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為基礎,擴大3%、10%、20%三檔較低稅率的級距,25%稅率級距相應縮小,30%、35%、45%三檔較高稅率級距保持不變。
哲學意義:
推進了個人所得稅配套改革。推進部門共治共管和聯合懲戒,完善自然人稅收管理法律支撐。
(2)經濟改革對生活的影響擴展閱讀:
個人所得稅改革帶來的影響:
1、改革個稅對樓市是重大利好由於住房按揭貸款利息支出「免稅」,相當於變相降低了貸款成本,一旦落實,對於樓市而言無疑是重磅級利好。對於無房者而言,要想成為這項政策的受益者,他們首先就要消費購房,
這無疑會刺激相關的需求;對於有房者而言,他們可以直接享受減免個稅的優惠,從而拿出更多資金用於消費,比如購車、旅遊、休閑以及娛樂生活。目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偏高,適當減稅有助於拉動內需,
但減稅的方向應該直接與拉動消費掛鉤,房貸利息抵稅無疑符合這一目標。除了利好樓市,在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房貸利息免稅有助於刺激居民消費,提高經濟活躍度。
2、受益人群還是富人為主政策首先利好的是一二線經濟發達城市,這是因為這類型城市的中產階層數量較多,較高的人均收入能從減稅中獲得更大的受益。
從產品類型來看,改善型產品受益程度更大,這是因為他們的客戶群往往月供金額較高,其次為首次置業型剛需產品和豪宅。
3、利用稅收福利在申請房貸的時候,向銀行爭取更低的首付,提高貸款額度,這樣,雖然還貸利息多,但抵扣稅款的額度也會更多,延長還貸期,盡量不要提前還款,很長時間內都有貸款利息可以抵扣稅款,這樣一直能享受到稅收福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個人所得稅改革
③ 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深化改革措施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急急急
深化改革措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完善科學的宏觀調控,釋放改革紅利,激發經濟活力。
深化改革措施,可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④ 說說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
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好處如下:
1、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2、國家方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
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3、教育方面
教育的改革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我國七七年恢復高考,文革十年單位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上大學的模式被招生考試代替,使得更多的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公平的接受教育。
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民眾的文化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而教育制度的不斷進步,使得大學已經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
4、國際地位方面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其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顯著提升了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4)經濟改革對生活的影響擴展閱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斗,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
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中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世界風雲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嚴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1、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⑤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生的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
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⑥ 結合改革開放的基本內容,談談改革開放對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教育方面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6)經濟改革對生活的影響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1、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 改革開放的試驗省—廣東(14張)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2、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1、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的偉大革命。
2、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
3、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結晶就是開辟了道路、創新了理論。
4、紀念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改革開放具有世界意義
⑦ 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確實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使中國的GDP大幅度增長.不過這種增長是以大量耗費能源,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的,中國已經成了世界的加工中心,中國所耗費的能源佔世界的1/3.可是所取得的效益確實很低.所耗費的人工最多.中國人的工資很低,生活條件還很差.大部分增加的社會財富,都落入了少數人的手中.致使中國成了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38.官方統計,實際上已經達到0.56.已經超過0.4的危險線.這就是不管黑貓是白貓逮住耗子是好貓.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結果.也就是說為了經濟的發展可以不顧公平.不過鄧小平同志還說,等到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就要考慮公平,就讓我們試目以待吧
⑧ 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
(一)、GDP增長顯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1979-2004年我國GDP平均每年遞增9.6%,而同一時期世界年平均增長速度在3%~4%之間。在這26年中,有將近一半年份的年增長速度超過了10%。人均GDP的增長態勢與GDP總量增長基本類似,1979-2004年我國人均GDP平均每年遞增8.3%。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別是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全球的亮點區域,與發達國家無本質區別。中央政府現在每年撥款60多個億解決農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用電與城市用電實行同網同價;87%的農村通客運班車;為修建沼氣池解決燃料問題的農戶補貼1000元以保護部分地區生態平衡;2007年9月起全國農村中小學全部免除學雜費;新型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降低農民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
(三)東部地區經濟結構趨於優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我國東部地區結構調整趨於優化,經濟發展的集約性進一步體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日前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東部地區經濟形勢總體比較穩定,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幅同比分別提高了3.78、15.54和13.6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發達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應迅速提高。
(四)三十年投資建設碩果累累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30年前,中國老百姓還在為購買生活必需品大費周折,30年後,他們可以在商品豐富而充足的市場上隨意購買。巨大的反差告訴我們,30年來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獨領風騷。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年均近10%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翻番增長。到2007年,我國GDP達到24.66萬億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
(五)城鄉消費迅速增加。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增強了農民的購買能力,農村消費品市場發展明顯加快,城鄉之間消費增幅的差距不斷縮小。2006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1543億元,城市和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分別比2002年增長64.3%和48.4%,年均增速分別為13.2%和10.4%。農村市場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動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由2.5個百分點提高到4.1個百分點。與上年增幅相比,城鄉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的差距也逐漸縮小,由2002年的7.7個百分點縮小到2006年的1.7個百分點,表明城市消費一頭熱的狀況正在逐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