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呼和浩特經濟最發達區和經濟最落後的區分別是哪個
呼和浩特2019年各區GDP如下:賽罕區(776.5億),新城區(605億),玉泉區(306億),回民區(298億),土左旗(188億),和林格爾縣(174.5億),托克托縣(148.6億),清水河縣(58.6億),武川縣(50.6億)建成區來比,回民區最低,加上縣級相比,武川縣最落後。最發達的是中心區賽罕區。
『貳』 請問呼和浩特市近幾年產業結構、支柱及特色,經濟發展規劃及趨勢,相關GDP、投資、消費額、儲蓄額
問得好多
簡單的給你回答一下
我
市產業結構總體上還處於一種調整的狀態中 整體軟化不明顯 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 農業畜牧業所佔比例連年下降 工業比例上升較快 尤其是以乳業()、電子業、制葯業等特色工業支柱為先導帶動了整體的快速發展 三產服務業發展尤快 而且比較具有自主性和創新性 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健康的第三產業結構 比較大的支柱企業有伊利 蒙牛 大唐托電 tcl 創維 華蒙金河等
經濟規劃嘛
無非還是那幾句
經濟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優化 消費結構升級 積極培育良好的市場氛圍和投資環境 政府牽頭 鼓勵自主創新 突出環保節約 保持我市經濟的又快又好發展勢頭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而做好服務工作
其他專業數據請查詢我區政務公開的相關統計數據
http://www.huhhot.gov.cn/chinese/home/index.asp
『叄』 呼和浩特的經濟文化如何
呼和浩特是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潔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築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於雲中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持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築成後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傑,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准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准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佔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並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我國重要的毛紡織工業中心之一,現已成為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除傳統的民族用品工業、輕紡工業外,製糖、卷煙、乳品、醫葯、化工、冶金、電力、建築材料等工業都已形成較大規模。涌現出了仕奇集團、伊利乳業、蒙牛乳業、呼和浩特市卷煙廠等大型企業。近年來,呼和浩特藉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乳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文明遐邇的"乳都"。
呼和浩特市還是內蒙古的教育、科研、文化中心,現有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財經學院、內蒙古醫學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呼和浩特市還有中央、內蒙古直屬和市屬的多家科研機構,學科遍及農、林、畜牧科學、社會科學、草原科學、水利科學等。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大量文化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市民的精神生活不斷豐富。
呼和浩特市( 蒙語為"青色的城市"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綏遠省軍政委員會歸綏市工作團進入歸綏。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市"改稱為"呼和浩特市"。1960年前,呼和浩特市轄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和郊區。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71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5年11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6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呼和浩特市現行政區劃共轄9個旗縣區,20個街道辦事處,96個鄉鎮,412個居委會和1 095個村委會,土地面積17 224千方公里。
『肆』 呼和浩特是幾線城市
三線強
因為
一線城市
一線強
北京
上海
(一個政治文化中心,一個經濟中心,無爭議)
一線弱
廣州
深圳
(南粵雙雄,實力旗鼓相當,公認一線)
准一線
天津
(原本屬於二線強,近幾年國家重視、發展極快,步入准一線)
二線城市
二線強
南京
武漢
沈陽
西安
成都
(都屬於區域中心城市)
重慶(直轄市)
杭州(經濟發達、副省級)
青島
大連
寧波(三個經濟發達的計劃單列市)
二線弱
濟南
哈爾濱
長春(剩下的三個副省級城市)
廈門(計劃單列市、規模小所以只能是二線中)
鄭州
長沙
福州(經濟發展較好的三個非副省級省會城市)
烏魯木齊
昆明(國家重點發展的邊疆國際化城市)
蘭州(西北重工業城市、蘭州軍區)
蘇州
無錫(最發達的兩個非省會地級市)
三線城市
三線強
南昌
貴陽
南寧
合肥
太原
石家莊
呼和浩特(七個實力相當的省會城市)、佛山
東莞(兩個製造業經濟強市)、
唐山(環渤海重工業大城市)、
煙台(環渤海重要港口、經濟強市)、泉州(閩南經濟中心城市)、
包頭(重工業大城市)
三線弱
銀川
西寧
海口
洛陽
南通
常州
徐州
濰坊
淄博
紹興
溫州
台州
大慶
鞍山
中山
珠海
汕頭
吉林
柳州
准三線
拉薩
保定
邯鄲
秦皇島
滄州
鄂爾多斯
東營
威海
濟寧
臨沂
德州
濱州
泰安
湖州
嘉興
金華
泰州
鎮江
鹽城
揚州
桂林
惠州
湛江
江門
茂名
株洲
岳陽
衡陽
寶雞
宜昌
襄樊
開封
許昌
平頂山
贛州
九江
蕪湖
綿陽
齊齊哈爾
牡丹江
撫順
本溪
丹東
遼陽
錦州
營口
承德
廊坊
邢台
大同
榆林
延安
天水
克拉瑪依
喀什
石河子
南陽
濮陽
安陽
焦作
新鄉
日照
聊城
棗庄
蚌埠
淮南
馬鞍山
連雲港
淮安
麗水
衢州
荊州
安慶
景德鎮
新余
湘潭
常德
郴州
漳州
清遠
揭陽
梅州
肇慶
玉林
北海
德陽
宜賓
遵義
大理
四線城市
剩餘的所有城市
但是,包頭升為二線了。
『伍』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經濟最發和經濟最落後分別是哪個區
對,我認為發展最好的應該就是三塊或者這種比較內部的這個區。
『陸』 請問,幫忙介紹一下呼和浩特的經濟狀況怎麼樣,想去那邊發展不知道怎麼樣。謝謝。
那是偏僻的地方
『柒』 呼和浩特與包頭和鄂爾多斯 哪個城市最發達 主要是經濟
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
發展勢頭強勁,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三市,經濟實力最強勁的是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的經濟實力也不錯,只是鄂爾多斯市這兩年煤炭、天然氣發展較快,經濟實力比較強大。
『捌』 呼和浩特未來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
內蒙古是中國最北部地區的一個省份,與俄羅斯等國毗鄰。它在中國的最北部。它的邊疆文化也很有特色。
同時,近年來,內蒙古其他地級市人口開始向呼和浩特轉移,常住人口達到31.6萬人,在GDP上略超過包頭市。
此外,伊利和蒙牛這兩個國內知名企業落戶呼和浩特,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結合區域優勢,這兩家企業建立了成熟穩定的乳品產業結構,並在全國市場吸引了一批穩定的客戶群體。
『玖』 內蒙古城市排名
排名如下:
1、鄂爾多斯市:GDP總量為3579.81億元,人均GDP為173046元。
2、包頭市:GDP總量為2753.03億元,人均GDP為95668元。
3、呼和浩特市:GDP總量為2743.72億元,人均GDP88087為元。
4、赤峰市:GDP總量為1406.84億元,人均GDP為32605元。
5、通遼市:GDP總量為1222.62億元,人均GDP為39078元。
6、呼倫貝爾市:GDP總量為1185.86億元,人均GDP為46887元。
7、錫林郭勒盟:GDP總量為769.09億元,人均GDP為73135元。
8、巴彥淖爾市:GDP總量為740.14億元,人均GDP為43930元。
9、烏蘭察布市:GDP總量為721.18億元,人均GDP為34301元。
10、興安盟:GDP總量為417.92億元,人均GDP為26052元。
11、烏海市:GDP總量為410.08億元,人均GDP為73085元。
12、阿拉善盟:GDP總量為256.43億元,人均GDP為103399元。
(9)呼和浩特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通稱內蒙古,簡稱「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較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
內蒙古下轄9個地級市、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縣級市);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17個縣,11個盟(市)轄縣級市,23個市轄區。
內蒙古地處亞歐大陸內部,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全國總面積的12.3%;截至2017年底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全區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全區由於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形成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的復雜多樣的氣候。
內蒙古資源儲量豐富,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
《經濟藍皮(2015~2016)》認定內蒙古為中國大陸6個步入高收入階段和工業化後期階段的省級單位之一。 2016年10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被批准為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10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47.2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6408.6億元,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8047.4億元,增長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