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的主要領導
名譽院長:厲無畏 (兼全國政協副主席)
戰略顧問:解思忠(兼 國務院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專
杜 平 (兼國家信屬息中心常務副主任)
戴儉明 (兼中央紀委監察部副部級巡視員)
李育才 (兼國家林業局原副局長)
陳 虹 (兼國家民政部原副部長)
程湘清 (兼全國人大常務會辦公廳研究室原主任)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局長張炳忠。辦公室主任詹乘華
經營城市團隊秘書長:白寶軍、劉夢石(兼)
副秘書長:李岫霖、張效祖、葉盛勇、曠世誠、洪澤源、張曉玲、呂伯平、杜道雲、王喜民、於廣勝、高長春、馬玉民、余靈、杜迅力、楊利民、胡韜、王力、孫廣祿、朱慧琴、時永恩、張瑞龍、賈楚、羅偉釗、魯秋麗、趙翀、張宇、裴占增、陳華星、鄒邵體、李為旭(等)
㈡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經濟合作部,這個組織是騙子嗎~他們的培訓項目有人參加過嗎
參加過,正等待消息驗證結果.應該是真實的.
㈢ 請問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什麼單位
是商務部直屬事業單位。
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是根據「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協調、相對分離」的行政體制改革精神,為加強我國對外援助工作管理,於2003年7月組建的商務部直屬事業單位。
經濟合作局將嚴格執行援外相關政策和規章制度,認真履行職責,完善工作機制,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能力,秉承專業、規范、高效的理念,努力確保援外成套項目安全、質量、功能、工期、成本「五統一」。
(3)易賢斌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擴展閱讀
主要工作職責如下:
一、負責援外成套項目(含技術合作項目,下同)立項後的組織實施,並對項目實施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
二、負責處理政府間援外成套項目實施的具體事宜,包括商定設計方案、簽訂實施協議或合同、對外驗收和移交等。
三、負責援外成套項目投標企業資格預審和招標的監督管理。
四、負責簽訂和管理援外成套項目內部總承包合同,監督檢查合同執行;組織對項目質量、進度、安全生產等進行巡視檢查;組織項目內部驗收。
五、編制本單位負責的援外成套項目預算,並按照批準的預算組織執行;負責辦理援外成套項目內包合同資金結算申請,以及對對外結算進行初核。
六、負責援外成套項目實施隊伍的考核和日常管理;負責援外成套項目專家隊伍的建設和日常管理。
七、承擔援外成套項目統計並報送相關信息。
八、負責援外成套項目的技術資料管理工作。
九、根據援外法規制度,負責制訂援外成套項目執行層面的管理規定、操作規程和管理實施細則。
十、承辦商務部交辦的其他事項。
㈣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國際發展中心什麼時候重組完呢
1、東南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連接三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公里,最窄處僅37公里,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歷來為兵家和商人必爭之地。2、獨立後,新加坡政府採取了適合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工業戰略,其工業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勞動密集階段由於獨立初期,新加坡失業率高達10%,勞動力成本低廉,同時鑒於新加坡是印尼、馬來西亞兩地的主要轉口貿易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政府首先採取了發展出口導向型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方針,主要行業為傳統手工業,如軟飲料、磚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膠,之後又發展了紡織、電子零部件等產業。政府為此採取了改善基礎設施、實行稅務優惠、鼓勵本地投資創業、提供銀行與貸款服務等措施,此外將1961年就成立了的經濟發展局的主要職能定為「招商引資」,為新加坡走出獨立初期的經濟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進入7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開始注重發展資本密集型製造業。力求最大限度解決失業問題,實現全民就業,因此開始大力提倡工業自動化,加強了在造船修船業、煉油廠等方面的建設。這期間,新政府設立了裕廊鎮管理局,開始工業園區和廠房的開發建設,開始大量吸收外資、特別是來自跨國公司的投資。此外,政府海將部分私人企業無法經營的公司收為國有,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輪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廠、新加坡發展銀行等。工業化的進步帶來新加坡經濟狀況的全面改觀。此間,新加坡經濟平均增長10%,到1979年,新加坡失業率已從1965年獨立時的10%下降到3.3%;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二、資本密集階段。80年代初期,隨著新加坡經濟基礎逐步穩固,新政府開始著手重組經濟結構,將製造業朝著高附加價值、更加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方向轉化。此外,研發、設計、工程、信息科技等行業逐步興起。吸引到了以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為投資主體的電腦、電腦附件製造業以及石化製造業陸續落戶新加坡。為經濟順利轉型,新政府提出「自動化、機械化、電腦化」發展方針,開始重視通過教育和培訓開發人力資源,政府鼓勵高附加價值和技術密集型投資和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等。此間的1985年,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新加坡經濟曾一度萎縮了1.6%,但平均增長率仍高達6.8%,技術工人比率上升至22%。 三、技術密集階段。1986-1998年是新加坡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鼎盛時期。此間,特別是進入90年代,新加坡已經完全躋身於亞洲新興工業國的行列。新加坡已經具備整體商務開發能力,即從研發到產品設計與生產,到國際銷售一條龍作業的能力。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90年代先後撥款60億新元,作為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發展高科技基地。電子業已發展為本地製造業的龍頭,到2000年其產值已佔據新製造業的48%,電子產品出口占國內產品出口的55%,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電路、晶元和磁碟驅動器的生產基地。此外,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完成在新加坡的投資,使得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此外,還有石化和工程公司得到了強有力的發展和壯大。鑒於新加坡在金融(銀行、保險、會計、律師、審計)、交通(快捷的空運、海運和高效的港口)、商業、酒店餐飲等服務業取得了同步的快速發展,被公認為東南亞地區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跨國公司落戶新加坡的數量超過5000家,許多具有地區總部職能。新加坡政府正式確定將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雙引擎。在大力發展國內經濟的同時,新加坡政府號召商家到海外發展,尋找擴大商業空間。此間,新加坡經濟增長平均達到8.5%;金融和商業服務佔GDP的份額由1986年的20%上升到26%;高科技產品出口1998年達到620億新元。 四、知識密集階段。從90年代後期開始,以信息產業為中心的知識密集型經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學習紐約納斯達克,代表科技股的新加坡自動報價股市場開始運作。為尋求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新政府正提倡研究生命科學,並投下巨資支持本地科研單位勇於創新。3、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將服務於這一目標,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核心是和平與合作。中越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在兩黨、兩國領導人的親自關心和推動下,中越關系正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將一如既往地重視發展同越南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兩國和兩國人們將永遠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夥伴。近年來,越中關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達到新的高度。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演變的背景下,越中加強團結與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越南政府和人民將繼續按照兩國共同確立的方針推進越中友好、深化全面合作。越南領導人贊揚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高度評價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並表示希望兩國進一步加強就地區和國際問題的磋商和合作。1.東南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連接三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公里,最窄處僅37公里,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歷來為兵家和商人必爭之地。2.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歷史階段,每一個階段都站在全球的角度審時度勢,適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各個時期的產業定位招商引資,形成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等輻射全球的支柱產業。江西這幾年面貌一新,經濟提速,城市變樣,人心思上,出現了周邊省市刮目相看的「江西現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得益於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的世界眼光,確立了「以大開放為主戰略,以工業化為核心」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低成本優勢、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主動接軌長珠閩,積極融入全球化,致力於建設「三個基地、一個後花園」。豐城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的主要舉措,就是發揮緊靠省會南昌的交通區位和能源優勢,進一步提高開放度,始終盯住豐城以外的世界,用世界眼光捕捉豐城進入全省、全國、全球經濟分工與合作的產業發展機遇,立足豐城的實際,著力培育能源、建材、冶金、機電、新興塑業五大支柱產業。3.越南和中國於1950年1月18日建交。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傳統友誼源遠流長。在革命斗爭中,中國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斗爭,兩國在多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合作。70年代後期,越中關系惡化。1991年11月,越共中央總書記杜梅、部長會議主席武文傑率團訪華,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此後,越中關系全面恢復並深入發展。兩國領導保持頻繁互訪和接觸,先後發表的四個《聯合公報》和三個《聯合聲明》。1999年,兩國領導確定了新世紀越中關系框架:「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在2000年的《關於新世紀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中,兩國對發展雙邊友好合作關系做出了具體規劃。中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一如既往地重視發展同越南的關系。1999年12月30日,兩國簽署了《陸地邊界條約》,對兩國陸地邊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有重大意義。2000年12月25日,兩國簽署了《北部灣領海劃界協定》和《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這兩個協定於2004年6月30日開始生效,為北部灣營造和平穩定的環境,也為推動越中兩國睦鄰友好與全面合作關系發展創造條件。中國是越南的第三大貿易夥伴。2003年,雙方貿易總額為46億美金,與2002年同比增長42.0%。來華越南留學生總數為3487名,同比增長49.3%。中國是越南最大的國外路遊客來源地。兩國的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全面開通。2004年5月20日,越南政府總理潘文凱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就如何深化兩國的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關系廣泛地交換意見。
㈤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什麼單位隸屬於哪個主管單位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是1988年4月經國家批准成立的國家事業單位。2009年回2月進行重組。答
宗旨和業務范圍:開發經濟技術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對外經貿合作;新農村建設服務,招商引資與金融投融資服務;科技經濟信息、情報交流與合作;相關產業與技術交流;相關社會服務;等等。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具備廣泛的戰略資源和人才、服務、金融優勢。近些年,尤其對國內外新能源及環保類項目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開發。
㈥ 中國國經濟合作發展局主要業務領域是什麼
中國國抄際經濟合作發展襲局是1988年4月經國家批准成立的國家事業單位。2009年2月進行重組。
宗旨和業務范圍:開發經濟技術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對外經貿合作;新農村建設服務,招商引資與金融投融資服務;科技經濟信息、情報交流與合作;相關產業與技術交流;相關社會服務;等等。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有著廣泛的戰略資源優勢和人脈、服務、金融優勢,尤其對國內外新能源及環保類項目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開發。
㈦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的學會成就
三十年來,學會在歷屆理事會和廣大會員的共同努力下,密切配合國際經濟形勢和圍繞我國對外經貿工作的中心任務,研究國際經濟合作理論、政策、形勢、任務和發展戰略,進行學術與經驗交流,多次開展具有前瞻性、時效性的業務活動,已舉辦各種專題研討會、座談會、論文評審會、學術年會、徵文評獎活動等七十餘次。堅持理論研究與國際經濟合作實踐相結合,對重大課題深入開展專題研究。在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組織有關專家學者著書立說,創建「國際經濟合作學科理論」,先後編撰發行了《國際經濟合作原理教學參考資料》、《國際經濟合作概論》、《國際經濟合作理論與實務》、《國際工程管理教學叢書》(共20冊)、《跨進21世紀的國際經濟合作》、《年會論文選編》以及一些專題文集共四十餘部。特別是為加快實施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戰略,進一步發展我國對外經濟合作事業,重點圍繞如何實施「走出去」戰略這一中心,對一些重大課題專題立項,組織有關專家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編輯出版了《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實施戰略研究》、《「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實施戰略研究》、《2012「走出去」戰略學術論文集》等書。
學會積極開展為會員單位、企業、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等部門的服務;協助會員單位策劃經營戰略方案,提供各項有關信息咨詢服務;組織會員單位出國考察、國內調研、推動會員單位加強國際間經濟合作與聯絡等。三十年來,學會舉辦的各類培訓班、研討班三十多期,培訓國內外人員一千餘名。包括有關WTO知識、稅務改革培訓班,受商務部委託舉辦援外優惠貸款業務培訓班、非洲國家優惠貸款研討班、發展中國家優惠貸款管理研修班,以及「走出去」業務與政策等各類培訓班,為培養國內外高級復合型外經貿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商務部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學員們的普遍好評。同時,學會還積極開展信息咨詢和中介服務,為會員單位、社會各界搭建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的平台,如編輯出版了《國際經濟合作研究》月刊和建立了學會網站等。定期和不定期出版各類刊物、資料、論文選編、地區和國別投資貿易環境,及時傳播有關國際經濟合作理論政策及最新國外經濟合作信息、動態,為會員單位和廣大企業開闊視野、制定發展戰略、改善經營管理、開拓國際市場等提供大量實用信息、最新研究成果和可供借鑒的有益經驗,受到有關單位的歡迎與好評。學會在我國對外經濟合作領域的影響與作用日益擴大。
㈧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有些什麼部門
據了解,沒有這個機構。
㈨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的組織機構
一、委員會
辦公室、紀律檢查委員會、組織部、宣傳部
二、內部機構
辦公室回、政策研究室答、法制宣傳部、人事勞動部、財務管理部、項目開發部、投資管理部、國際經濟部、國內經濟部、監察審計部、
三、直屬機構
中外專家工作委員會
人事勞動保障工作委員會
政法專家工作委員會
投資管理工作委員會
國際經濟合作委員會
項目融資投資工作委員會
安全生產工作指導委員會
節能減排工作指導委員會
資金管理工作委員會
農業產業科技推廣中心
財務管理中心
項目管理中心
四、宣傳機構
網路服務中心
中華熱土雜志社
五、省級機構
河南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局
六、境外機構
中外專家工作聯合會
東西方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
中華熱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