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逆向選擇會對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逆向選擇會對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06 18:35:45

① 中國入世後對經濟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近來,對中國加入WTO可能帶來的影響眾說紛紜,沸沸揚揚。

有人認為,「加入世貿,國門洞開」,「世貿組織是布滿鮮花的陷阱」,「 金融業開放意味著資本項目開放」雲雲,似乎加入世貿就會大難臨頭。

另一些人則認為,加入世貿之日,就是中國完全建立市場經濟之時,盡可分 享全球貿易投資之益,頗有「加入世貿,黃金萬兩」之勢。

之所以存在這樣那樣的偏頗之見,與人們對世貿組織的性質不了解有關,與人們對我國加入世貿的具體談判內容不了解有關。加入世貿不會在一夜間帶來災 難,也不會在一夜間帶來繁榮。加入世貿後,中國市場不會全面立即開放,中國 經濟不會因此變成純自由的市場經濟,國內商品也不會出現價格與國際全面接軌、外國產品長驅直入的現象。

近幾年中國連續主動降低關稅,不僅是為了加入世貿,更重要的是中國自身改革開放和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無論中國何時加入WTO,中國都會堅定地執行對外開放政策。中國企業應順應這種潮流,積極做好加入WTO的各種准備,特別是在思想觀念、組織效率、管理技能和人力資源等方面制定挑戰對策,提高競爭力,迎接新世紀的經濟全球化挑戰。

目前,世界貿易組織(WTO)貿易規則體系由三大部分組成

●多邊貨物貿易協議,包括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農產品協議、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的協議、紡織品與服裝協議、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與貿易相關的投資措施協議、裝運前檢驗協議、原產地規則協議、進口許可程序協議、反傾銷協議、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和保障措施協議等;

●各種附件規則,包括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貿易政策審議機制,以及多邊貿易協定(包括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政府采購協議、國際奶製品協議和國際牛肉協議);

●WTO發展過程中達成的協議,如信息技術協議、基礎電信協議和金融服 務協議等。

目前,第二和三項規則正在各國貿易談判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如GATS已 經成為影響世界各國貿易環境和條件的重要規則,它的權利反映它將會在WTO 的全面保護下,與GATT的條款一樣地發揮作用。GATS的序言闡明了各成 員希望「在透明化和循序漸進的自由化推動貿易的共識上,建立服務貿易的多邊 原則框架和規則」。關於農產品協議

●中國承諾加入WTO後5年內農產品平均關稅下降到17%。(本文涉及的中國的有關承諾均為中美本次簽署雙邊協議談判前的承諾)

WTO農產品貿易規則是處理市場准入、國內支持和出口競爭問題。一般將這些內容歸納為三個方面:

(1)將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即計算出擬取消的非關稅措施的關稅等量,將這些關稅等量加到已有固定關稅上。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後的關稅稅率不得隨意提高。

(2)相互減讓約束關稅,即各締約方承諾按照一定比例對約束關稅進行相互減讓。發展中國家平均削減24%,且每一產品的關稅至少削減10%,在10年內完成。

(3)削減補貼,即減少對農產品的補貼,主要是削減對小麥、穀物、肉類、奶製品和糖的補貼。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分別削減24%和14%。

發展中國家一般有10年過渡期實施它們的削減關稅和補貼計劃。中國承諾加入WTO後,5年內(即2004年前)農產品平均關稅下降到17%,其中,小麥等農產品的平均關稅更下降到14·5%。

開放農產品市場,特別是大幅度削減農產品保護關稅,總體上不會對中國農業構成嚴重沖擊,沖跨中國農業生產體系的可能性很小。首先,中國20年農業改革取得了相當堅固的農業生產管理基礎和物質基礎,可以抵禦較強的外來沖擊。其次,中國農產品實際保護率比名義保護率要低得多,即使中國加入WTO,也不會構成實質上的沖擊。再次,降低農產品關稅,引入外國競爭,可以刺激國內農業部門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務質量,促使它們為國內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高效率的服務。這樣,又反過來加強了國內農業經濟的安全。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

●以前中國對美國小麥、肉類和柑橘類食品採取進口禁令政策。經過談判,中國同意與美國簽署3個雙邊協議,取消對美國小麥、肉類和柑橘類食品的進口禁令。

●中國對美國開放國內鮮果和食品市場,對於中國一般果農的沖擊將比對小麥生產企業的沖擊更小,但對種植與美國加州鮮果相同品種或類似品種的果農將產生較大的競爭壓力。

這種競爭局面有助於中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提高專業化程度和參與國際分工。反傾銷協議

●一締約方採取反傾銷行動前必須進行反傾銷調查,反傾銷調查必須由進口方境內宣稱受到損害的產業或其代表提交書面申請後才可以實施。

●加入WTO將使中國企業能更好地利用WTO的解決爭端機制維護自身利益,避免被其他貿易夥伴濫用反傾銷協議阻礙中國產品的出口貿易,同時也可按WTO原則對外國進入中國市場的傾銷產品開展反傾銷調查。

●中國加入WTO將極大刺激貿易增長,服裝、紡織品、鞋類、箱包、玩具和家電及日用產品等企業將成為中國加入WTO的最主要的受惠者。

國際貿易中,傾銷指某成員生產商或出口商以低於國內市場價格或低於成本價格銷售產品,進入另一成員國市場的行為。傾銷不僅損害了進口國的競爭性 產業,而且危害國際貿易的正常秩序,為了維護國際貿易中的公平競爭,防止成 員濫用傾銷活動和反傾銷措施,WTO制定了反傾銷協議。

80年代以來,由於我國不是GATT締約方或沒有加入WTO,也由於我國國內企業相互競爭壓價形成無序的惡性競爭,貿易夥伴常常對我國產品或企業 開展各種反傾銷調查。例如,僅1990—1994年,美國對華出口商品反傾 銷投訴就發生37起,影響到中國對美數億美元的出口貿易。補貼與反補貼措施 協議、幼稚工業的保護

●對於發展中國家,可以在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生效後的8年內,以漸進 的方式取消出口補貼,但不能提高現有補貼水平。

●我國承諾加入WTO後將對汽車製造業關稅水平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並 且在2005年將取消汽車進口配額。

●按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中國更大幅度開放國內醫葯市場後,中國醫葯生產企業會受沖擊,西葯價格將較大幅度地下降。

我國承諾加入WTO後,將對汽車製造業關稅水平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汽 車進口關稅將在2005年以前由日前的80—100%降低到25%,汽車零 部件進口關稅更下降到10%,並且在2005年將取消汽車進口配額。金融服 務業

金融服務被定義為「締約方金融服務供應商向一個金融實體提供的任何服務。」 包括所有保險和與保險相關的服務,以及所有銀行業務和其它金融服務。

●中國承諾加入WTO後美資銀行可立即向外國客戶提供所有外匯業務,外資銀行在2年內獲得批准經營人民幣業務,並適當取消數量和地域限制。

●中國承諾加入WTO後人壽保險公司中外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0%,加 入WTO一年後持股比例可達到51%,即形成實質上的控股權。電信服務業

●在市場准入問題上,電信服務談判的焦點不但集中在開放電信業引入競爭 上,而且集中在服務提供領域中外國企業能否平等參與國內電信市場的服務上。

●WTO基礎電信協議涉及語音電話、數據傳輸、電傳、電報、文傳、專線 、行動電話、移動數據傳輸和個人通信等方面的短途、長途和國際電信服務,包 括了電信市場的93%,各締約方分別提出了各自實現電信業自由化的承諾,將 長期受到保護的電信行業在不同程度上向國外競爭者開放。

●WTO信息技術產品貿易協議規定在本世紀末完全取消計算機和通信產品 關稅。

信息技術產品協議是信息產業自由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自199 4年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以來,世界貿易體系正式的最大的一項削減關 稅的協議。它減少了數以億計的消費者費用,並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領域里促 進了競爭。

遵照WTO信息技術協議和基礎電信協議,中國承諾加入WTO後,將在2 005年以前取消半導體、計算機、計算機設備、電信設備和其他高技術產品的關稅限制。加入WTO後6年內,將取消外資在尋呼機、行動電話進口,以及國 內固定網路電話服務等領域的地域限制。

加入WTO,對我國產生的正面影響遠勝於負面影響

●有利於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由於二戰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存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社會、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優化資源的配置,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有利於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加入WTO,將使我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可以為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作出更大的貢獻。

●有利於密切海峽兩岸的經貿關系,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這對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對外開放都將是一個有力的推進,同時對市場的法治也是一個促進。

●有利於改善我國的國際貿易環境。加入WTO後,我國可獲得多邊無條件最惠國待遇,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獲得普遍優惠的待遇,有利於實現市場的多元化,使我國的出口貿易有較大的增長;同時,由於關稅的下降,非關稅壁壘的減少或取消,開放服務市場,進口貿易也會大幅上升。

●隨著投資環境趨於統一和得到普遍改善,加上中國潛在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量將會有較大幅度增長,外資來源將進一步多元化。我國將對外國企業逐步取消各方面的限制,給予他們以國民待遇,有利於消費者得到更優質、更廉價的服務。

●有利於比較公正、合理地解決貿易爭端。由於目前中國尚不是WTO的締 約方,中國的出口商品常常受到歧視性待遇。

●有利於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加入WTO後,競爭的壓力會促使國有 企業加快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加速改制、重組、聯合、兼並的進程。由 於進口原材料價格的下降,有利於降低某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提高他們的競 爭能力。

●有利於技術進步。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國外先進的技術。

當然,以上所述並不意味著中國在加入WTO問題上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 只有利而沒有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加入WTO後,中國經濟更密切地融入世界經濟,中國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 存度增加,中國固定資本投資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依存度也會增加。

●隨著更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隨著外資及外資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地 位的進一步上升,以及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及管理必須符合WTO的多邊協議和規 則的要求,將使我國國家的宏觀調控難度增加。

●外國產品更自由地、廉價地進入中國市場,肯定會對某些行業產生一定的 沖擊,如化工制葯業、機械工業、汽車業、某些電子產業、通信設備製造業等。

●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強化,也會使一些長期侵權或缺乏創新能力,缺乏 品牌,依靠仿製生存的企業難以為繼。

●開放服務市場是我國加入WTO所承諾的重要義務。服務貿易總協定要求 締約方最終對服務貿易實施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服務行業將面臨外國 同行的強有力挑戰,將不得不讓出一定的市場份額,出現「肥水流入外人田」的 問題。

●開放農產品市場,農產品的進口會逐步增加,對我國農業的發展產生一定 壓力。

中國為恢復GATT地位和加入WTO而努力了13年。「黑頭發都談成了 白頭發」。為此,中國作出了巨大讓步,這些讓步不僅包括上述提及領域,而且 包括其他服務領域

中國要參加世貿組織,毫無疑問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參加,中國的參加是以權利和義務的平衡為原則的。中國有兩點可以肯定的態度:其一,在市場准入方面,將一如既往地執行漸進的市場開放模式;其二,今後不會再作出更多的讓步了。

但是,中國加入WTO後,汽車、電子產品和某些高檔消費品的進口將會有 所增加,對於國內相關產品等生產企業形成壓力。我國有巨大的市場,有20年 改革開放形成的物質基礎,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經受得住這種沖擊,並且經過一個 時期的調整和適應後,會形成新的競爭力。

加入世貿組織符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利益,中國政府是有誠意的。在遵守國際 慣例和規定方面,中國已簽署了烏拉圭協議書,充分體現了中國全面遵守通行的 國際慣例和規則的誠意。在市場開放方面,從1992年至今,中國的關稅已削 減了60%以上,中國承諾到2000年,關稅總水平降到15%。

但也絕不表明,中國是要乞求加入WTO,不加入WTO,中國也同樣活得很好。沒有多邊貿易,中國一樣可以和世界各個國家發展雙邊貿易。況且,中國 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即將成立的澳門特別行政區都在WTO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 位,WTO事實上也無奈中國的影響。正像宋代著名詩人辛棄疾寫的詞那樣:「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利弊縱橫,趨勢仍然不可阻擋。可以這么說,中國 的觀點本質上也是WTO自己的觀點:合則兩利,分則共損

② 商品質量的分布對逆向選擇的影響

逆向選擇將會干預市場的有效運行,導致市場交易的低效率或無效率。 在一般商品銷售市場上,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是逆向選擇的根本原因,而基於產品質量不確定性基礎上的市場信息差別是逆向選擇的直接誘惑因素。當市場商品以不同質量交換時,買賣雙方都將以同樣方式按照產品質量將產品進行分類,但是.只有賣主能夠觀察到他們所銷售的每個單位產品的質量,而買主在購買產品前不能確切了解每個單位產品的具體質量,最多隻能夠了解這類產品質量的平均分布。由於沒有其他任何方式使買主確定每個單位產品的具體質量,這樣,低質量產品住住將伴隨著優質產品一起銷售。從買方市場看,在這樣的市場中進目前人們還沒有找到一種有效解決逆向選擇的方法,但是,逆向選擇的概念對於認識和解釋經濟行為中的許多現象是非常有力的。例如,在一般消費品市場上,某些消費者具有明顯的購買高價格商品的偏好。因為這些消費者認為低價格的賣主不會銷售高質量商品,而在高價格的商品中一般將包含高質量商品,因此,消費者為了使自身逆向選擇的范圍縮小,往往選擇購買高價格的商品。但是,這種偏好也可能進一步刺激賣主將較低質量的商品作為高質量商品來出售。 行選擇是不利的。在此條件嚴,我們稱買方市場為逆向選擇。 目前人們還沒有找到一種有效解決逆向選擇的方法,但是,逆向選擇的概念對於認識和解釋經濟行為中的許多現象是非常有力的。例如,在一般消費品市場上,某些消費者具有明顯的購買高價格商品的偏好。因為這些消費者認為低價格的賣主不會銷售高質量商品,而在高價格的商品中一般將包含高質量商品,因此,消費者為了使自身逆向選擇的范圍縮小,往往選擇購買高價格的商品。但是,這種偏好也可能進一步刺激賣主將較低質量的商品作為高質量商品來出售。

③ 西方經濟學分析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對市場活動的影響

逆向選擇抄問題被用於分析二手車市場、保險市場、金融市場以及勞動市場。當出現逆向選擇問題時,市場機制就很難實現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在二手車市場,高質量的二手車賣主寧願自己擁有也不願賣出;在借貸市場,如果貸款者意識到那些積極尋求借款的往往是高風險者,他寧願不提供任何借款;在勞動市場,僱主支付高於均衡工資水平的工資,會引起失業;結果,關於產品、資金和勞動的交易很難進行,更不用說實現帕累托最優。

④ 未來如果中國轉入經濟內循環會對世界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封閉體系,可以較少受到外部影響,有利有弊。還是折中比較好,獨立自主為主,開放循環為輔。

⑤ 擴張的財政政策對蕭條經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經濟衰來退時期,通過發行國源債、增加財政支出、減少稅收這些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使經濟復甦。至於會對經濟造成什麼影響,要看政府主要運用哪一種手段。比如我天朝2008年的四萬億,發債的比重較高,造成今天的地方債規模龐大,物價上漲,通貨膨脹。

⑥ 2008北京奧運會對我國經濟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北京奧運,百年夢圓。在中國,奧運正以驚人的迅猛勢頭與一切事物發生著碰撞。對於許多人來說,除了關注奧運賽事本身之外,更關於奧運對於日常生活,特別是對於中國經濟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近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接受二十五家外國媒體集體采訪時表示,籌辦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不宜估計過高。這無疑提醒我們,在看待奧運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上,要辯證看待,避免兩個極端。

現代奧運會既是人類
體育盛會,也越來越成為含金量極高的市場蛋糕,對東道國經濟和消費的拉動作用毋庸置疑。但奧運會對於舉辦國經濟的影響卻是「大相徑庭」: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被稱為「一場曠日持久的蒙特利爾納稅人的噩夢」,虧損達10億美元以上。15天的奧運會使蒙特利爾負債長達30年。此屆奧運會後,蒙特利爾公民承擔了一個新稅種——奧運特別稅,而且一交就是30年,直到2006年11月才還完1976年欠下的債務。蒙特利爾的遭遇震驚了全世界,以至於產生了一個奧運史上的專業術語——「蒙特利爾陷阱」。但是對於1996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亞特蘭大來說,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為舉辦1996年奧運會,美國亞特蘭大市政府總共投資了10億美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隨之而來的是,亞特蘭大房地產市場日益活躍。在奧運會舉辦前5年,亞特蘭大市房價增長了19%,當時美國全國的房價平均漲幅只有13%。奧運會之後,許多美國人,尤其是亞裔美國人,都從洛杉磯等地搬到亞特蘭大居住。奧運上漲的房價並沒有因運動會的結束而落下來。

目前,對於北京奧運會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兩個極端的看法被市場廣泛關注,其中一個認為,奧運後中國經濟可能遭遇會「拐點」,其所依據的就是在過去12屆奧運會中,包括韓國和西班牙在內9個國家的經濟在奧運會後受困於「後奧運效應」。所謂「後奧運效應」指的是一個國家在其某一城市舉辦奧運會後,其經濟往往遭遇奧運會後的低迷衰退。另外一個極端則是奧運之後,中國經濟不僅不會遇到「拐點」,而且還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飛躍。其所依據的主要是,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上海還要辦2010年的世博會,2012年廣州還要辦亞運會,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需要很多固定資產投資。

應該說,「後奧運效應」對經濟總量相對小的國家影響要明顯一些,而對經濟總量較大的國家影響較小。以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來看希臘的經濟規模,當時希臘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850億美元;2000年,悉尼舉辦奧運會時,澳大利亞的經濟規模是3900億美元。中國在去年達到的經濟規模是3萬億美元,跟雅典奧運會比較起來,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希臘的16倍,跟悉尼奧運會比較起來,中國的經濟規模是澳大利亞的8倍。

舉辦奧運會,以及隨後的一系列大型活動雖然對中國經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主要還是取決於經濟的基本面。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處於非常膠著的狀態,美國次貸危機有進一步加劇的威脅,而輸入型通脹使得我國調控任務依然艱巨。因此,對於奧運會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我們還是應該不宜過高估計,要正確分析經濟形勢,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使得奧運後的中國經濟不產生大起大落。

⑦ 利率變動對一國經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利率變動對資金供求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中,利率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杠桿,這種杠桿作用首先表現在對資金供求的影響上. 利率水平的變動對資金盈餘者的讓渡行為有重要影響,它對資金盈餘者持有資金的機會成本大小起決定性作用.當利率提高時,意味著人們借款的成本增大,資金短缺者的負擔也越重,他們的借款需要就會受到制約. (二)利率變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從宏觀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為消費和儲蓄兩個部分.儲蓄=收入-消費.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儲蓄的多少取決於消費傾向.若居民的消費傾向高,則新增收入中用於消費的部分大,儲蓄就少.居民的消費傾向除了與目前收入水平、未來收入預期、物價水平及消費觀念等有關外,還受利率水平的影響.當利率上升時,會一直人們的消費慾望. 再從廠商投資來看,投資代表著社會資金需要.提高利率則使廠商投資成本增加. 當利率水平提高時,一方面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使社會資金供給擴大,從而有可能使社會產出擴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資受到抑制,從而使社會產出減少. (三)利率變動對國際收支有重要影響 當發生嚴重的逆差時,可將本國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國的短期資本流入,減少或消除逆差;當發生過大的順差時,可將本國綠水平調低,以限制外國資本流入,減少或消除順差. (四)利率變動對匯率的影響 首先,利率政策通過影響經常項目對匯率產生影響。當利率上升時,信用緊縮,貸款減少,投資和消費減少,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進口,促進出口,減少外匯需求,增加外匯供給,促使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匯率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信用擴張,貨幣供應量(M2)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促使物價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在這種情況下會加大對外匯需求,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這里以人民幣利率下調為例來說明利率-匯率機制的傳導效應:利率下降,國內需求上升,進口需求也上升,導致人民幣匯率下降;進口需求上升和通貨膨脹率上升,使得對人民幣貶值預期增加,企業進口增加而出口減少,資金外流增加,導致人民幣匯率下降。實際利率的下降引起外匯匯率上升、人民幣匯率下降。實際上,人民幣匯率下降的效果是擴張性的:一方面,人民幣匯率下降,在國外相對價格變化的影響下,由於出口擴大,在乘數作用下使國民收入得到多倍擴張,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下降通過收入再分配效應和資產效應導致國內需求下降;與此同時,出口企業利潤增加,進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動一般物價水平上升。總之,人民幣利率下調造成人民幣匯率下降,對總需求的影響是雙重的。 其次,通過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間接地對匯率產生影響。當一國利率上升時,就會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從而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和外匯的供給,使本幣匯率上升、外匯匯率下降。而且,一國利率的提高,促進國際資本流入增加,而資本流出減少,使國際收支逆差減少,支持本幣匯率升高。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可能導致國際資本流出,增加對外匯的需求,減少國際收支順差,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 (五)對股市的影響 1.利率的上升,不僅會增加公司的借款成本,而且還會使公司難以獲得必需的資金,這樣,公司就不得不削減生產規模,而生產規模的縮小又勢必會減少公司的未來利潤。因此,股票價格就會下降。反之,股票價格就會上漲。 2.利率上升時,投資者據以評估股票價值所在的折現率也會上升,股票價值因此會下降,從而,也會使股票價格相應下降;反之,利率下降時,股票價格就會上升。 3.利率上升時,一部分資金從投向股市轉向到銀行儲蓄和購買債券,從而會減少市場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價格出現下跌。反之,利率下降時,儲蓄的獲利能力降低,一部分資金就可能回到股市中來,從而擴大對股票的需求,使股票價格上漲。除了以上幾方面,社會資本狀況也會影響到利率作用的發揮,如果存在著大量過剩資本,利率降低就會引起投資增加;但如果資本不足,盡管利率降低了,投資也難以立即增加。 由此可見,利率的調節作用的實際效果決定於一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經濟高漲時,盡管利率上升也很難抑制投資增加;當經濟萎縮時,盡管當局壓低利率,也刺激不了投資的增加。再者,一國經濟越發達,利率的作用就越明顯;反之,在越不發達的國家中,利率被扭曲得越嚴重,對經濟也就失去調節作用.

⑧ 政府采購會對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政府采購制度作為財政制度的組成部分,
在很多國家已有相當長
的歷史,如美國在
1778
年的《憲法》中,就有了政府采購的條款。
政府采購在各國的經濟管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據歐盟估算,

府采購的金額占成員國
GDP

15%
。為了加強對規模巨大的采購進行
管理和監督,
各國也都制定了專門的政府采購法規,
通過法律規定使
采購活動公開、公正、公平地進行。國際經驗表明,政府采購節支幅
度在
10%
以上。我國自
1998
年開始正式實行政府采購制度,
2000

在全國全面開展,政府采購平均節支幅度在
13%
左右,取得了良好的
社會和經濟效益。
本文試從不同角度探究政府采購制度對我國經濟的
影響。

一、政府采購制度及其理論依據

按照公共財政學理論,政府采購制度屬於
購買性支出

exhaustive expenditures)
,即政府采購是指各級政府為了開展
日常政務活動或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在財政部門的監督下,
以法定的方式、
方法與程序,
從市場上為政府部門或所屬公共部門購
買商品、工程和服務的行為。

政府采購制度內涵上體現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思想,凱恩
斯主義的宏觀管理理論自建立之初起便將政府對總需求的控制——
財政政策放在重要位臵。
20
世紀三十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
所表現出的生產能力過剩、有效需求不足、貨幣緊縮與普遍失業。凱
恩斯依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分析出產生經濟危機的原因。即:人
們的消費傾向和投資收益存在遞減規律,
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會直接
導致有效需求不足,
當這種現象超過一定的程度將產生市場蕭條,
即:
「經濟危機」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政府應採取「逆水行舟」的辦法,
運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進行干預,
控制失業或通貨膨脹,
即所謂
「相
機抉擇」
。按照「相機抉擇」理論,當經濟不景氣時,政府通過增加

支出、減稅等手段給經濟加溫;而當經濟處於過熱狀態時,政府採用
減少支出、
增加稅收等手段給經濟潑冷水。
這一理論要求政府能夠看
准經濟發展趨勢,
並且擁有足夠強大的財政勢力控制經濟,
確保經濟
平穩發展。

顯然,政府采購制度是政府通過「國家購物」的方式,擴大政府
支出,直接影響、拉動生產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政
府采購制度是建立在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管理理論基礎上的。

二、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

分析我國目前經濟面臨的問題,改革開放
23
年來,我們的經濟
處於喜憂參半的境地:令我們興奮的是
GDP
持續快速增長,
2001


7.4%
;通貨膨脹率被良好的控制,
2001
年為
2.7%
;出口貿易總體
呈增長態勢,
2001
年達
61624
億美元;而令我們擔憂的是一方面,
失業率上升,國家公布的失業率為
2.7%
,但是如果將農村剩餘勞動
力與「隱性失業」人口計算在內,我國的失業率將達
10%
——
15%

另一方面我國的三大產業以及各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同時,
消費結
構升級緩慢、難以形成消費熱點,直接導致內需不足;以及城鄉收入
差別的加大,帶來的「三農」問題等,所有這些直接制約了我國經濟
的發展。

三、政府采購制度對我國經濟產生影響

1
、政府采購制度正的外部性

首先,
我國經濟面臨著嚴重的內需不足,
政府雖經幾次利息調節,
試圖通過貨幣杠桿來調控交換,
但是其作用已經越來越小,
通過貨幣
刺激消費而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蒼白無市場力。
而政府采購可以彌
補財政杠桿和貨幣杠桿的不足。
政府采購運作的方式是直接與現代化
物流掛鉤,刺激、加快商品交換的速度。而這點又與政府加大基礎設

施建設的目的相近,只不過影響的速度要快得多,更能立竿見影。政
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是拉動重工業發展,
而政府采購是拉動輕
工業發展,兩者並駕齊驅,便可以拉動經濟高速度增長,該方式尤其
適合於剛剛復關的中國。

其次,隨著政府采購對擴大內需的拉動,創造了就業空間,隨著
對經濟拉動作用的增強,
必將減少人力資源的大規模閑臵,
無疑對解
決我國就業問題起到推動作用。

第三,在政府采購過程中,國家經貿委通過產業政策,有選擇性
的向重點扶持產業進行購物,解決了這批企業融資的困難。同時,利
用立法手段對國內民族工業加以適當保護,
避免政府采購市場開放過
程中國內企業佔有份額大量減少。
通過有序地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培養
和增強民族工業的實力。如此,既扶持了一批有前景的企業,又在采
購過程中融產業結構調整於無形。
政府采購與加大政府基礎設施投入
並行,有利於我國三大產業及其產業內部的結構優化與升級。

第四,我國加入
WTO
後,面臨嚴重的「三農」問題,政府在采
購後,可將貨物繼續向農村降價流通,讓利於農民,解決了農民收入
水平低下的矛盾、擴大了農村市場,為農村發展增加源動力;同時政
府在采購的同時,也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

第五,政府采購是通過一系列「條例」

「規章」進行的,有一整
套規范的程序,
如:
政府采購原則、
管理許可權、
競爭性招標采購程序、
質疑與投訴、履約管理、驗收、法律責任等。這些「條例」

「規章」
從制度上確保了政府采購行為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一定程度
上杜絕了腐敗現象。

第六,政府采購制度對供應商提出了明確要求,即:所提供的商
品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技術質量標准通過
IS0
認證,
及相關的社
會、經濟政策如環境保護、就業的要求;供應商及其高級管理人員必
須遵守相關的法律和稅收條件。
這些要求對打擊假冒偽劣商品、
保護
知識產權等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我國企業,特別是在面臨加入
WTO
的情況下,就顯得極為重要。

2
、政府采購制度負的外部性

首先,
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管理理論從經濟學角度看,
政府采購屬
於「公共物品」
,隨著政府采購的過分強化,其後果必然出現「擠出
效應」
——阻止了社會其他部門甚至私人企業提供產品的可能性,

論上減少了社會
(
私人部門
)
有效提供。

其次,
雖然實施政府采購的目的之一是杜絕腐敗,
但是按照
「新
公共管理理論」中「公共選擇理論」
,一些制定政策的「政府首腦」
考慮的僅僅是「權利最大化」
,他們在追求權利過程中,往往製造出
各種「政績采購工程」
;而執行政策的政府職能部門首先考慮的是自
身「預算最大化」
,即最大限度地獲得政府撥款,政府而不是「社會
效益最大化」
。由於這些職能部門所面臨的「顧客」是虛化的,這種
非競爭條件下的「顧客觀念」和「服務觀念」的虛化,必將帶來政府
壟斷性服務活動的高成本與低效率。
同時,
由於這種非競爭條件下形
成的服務模式的單一與社會多樣化之間的矛盾,
必將直接影響社會服
務的質量與效率,造成社會資源配臵的不合理。甚至,這種從某種意
義上講,這些帶來的危害,有時比政府完全不介入還要大。

第三,面對我國的經濟形勢,政府主張通過政府采購拉動內需
是無可質疑的,
但是我國的經濟政策卻表現出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管理
理論的相悖性。
按照凱恩斯宏觀經濟管理理論,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通
過擴大政府支出、減少稅收來實現的。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政府
的稅收也在日益增加,按照「拉弗曲線」
,當政府通過稅收從社會吸
取資源達到一定的「度」時,不但財政收入會大幅度減少,而且社會
的資源供給會受到極大抑制,由此。按照上述理論,我們可以將我國
政府采購做如下描述:政府試圖通過采購行為拉動內需推動經濟增

⑨ 什麼是逆向經濟學

「逆向經濟學」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一個慣用詞語。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和常規不一致的現象。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為,有時候,降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買的選擇,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所以,叫「逆向經濟學」。

「逆向經濟學」的含義與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有關,卻絕不是這兩者所能夠涵蓋得了的。通常經濟學家們把這個定義含混的現象之所以出現的原因解釋為信息不夠對稱,結果導致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成為互相定義的循環解釋。

信息經濟學是對經濟活動中信息因素及其影響進行經濟分析的經濟學,也是對信息及其技術與產業所改變的經濟進行研究的經濟學。它的產生與其他經濟學一樣有特定的時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令人矚目的信息革命開辟了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來臨,是信息技術巨大發展及其對生產力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必然結果。信息經濟學正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它所處的時代具有下述主要特徵:
1.信息、知識、智力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2.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經濟日益成為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
3.信息勞動者、腦力勞動者、知識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會經濟生活分散化、多樣化、小規模化、非群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強。

⑩ 基準利率的變化對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利率上升,起到了對經濟抑制的作用;利率下降對經濟產生刺激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逆向選擇會對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