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述通貨膨脹產生對經濟的影響
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1.通貨膨脹不利於靠固定收入維持生活的人,有利於有變動收入的人。比如在90年代國企的工資有的達到了一千元,這是很高的。而現在他們的工資依然是1000元,差不多是低收入了。可是那些做小買賣的,私企的職工,的收入卻大幅提高了。2.通貨膨脹對儲蓄者不利 隨著物價上漲,儲蓄在銀行里的錢的實際購買力下降 ,同樣,像保險金,養老金以及其他固定價值的證券財產等,它們本來是作為防患未然和儲蓄養老的,在通脹中,它們的價值也會降低。3.不利於債權人有利於債務人 當你在90年代欠別人一萬,現在來還時,你就合適多了。即使存在利息,因為大多數的利息並不能正確遇見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
1.隨著通脹出現,產出增加,收入增加。這就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的刺激,促進了產出水平的提高。
2.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使產出和收入減少,從而引致失業。
3.超級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崩潰。首先,超級通脹使商品價格迅速上升,居民和企業都不想把錢存在銀行里,因為那樣會貶值。他們都把錢迅速花出去,購買商品和服務,這樣會使價格進一步升高,加劇通脹。其次,員工會要求企業增加工資,以應付日益增長的物價。這時企業的成本就會增加,從而使商品價格進一步增加。同時企業在通脹時會力求增加存活,以便以後價格更高的時候出售。這樣市面上的商品將變的緊俏,導致商品價格繼續上升。
希望採納
『貳』 '通貨膨脹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 論文怎麼寫
你不會也是金融專業的吧?
『叄』 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寫論文要用的,最好能詳細一些!
我對論文是深惡痛絕,現在做金融,晚上有時間,上新華08網站給你找找了一找。這不能發網站,你上新華08網搜索《中國貨幣政策調控難度加大》這個文章。分類:新華社報刊,今年11月的,很新。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求「論通貨膨脹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及治理措施」的論文提綱
短期影響是加快社會發展、長期影響是可能導致社會經濟解體、治理措施是:抑制過快增長、保持經濟健康發展!
『伍』 一篇關於通貨膨脹的3000字論文。
基本概念
通貨膨脹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上漲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種解釋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1.【貨幣主義的解釋】
對於通貨膨脹最廣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論是: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增長。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
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2.【新凱恩斯主義的解釋】
(neo-keynesian)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動通脹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脹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並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線移動,如低失業率刺激升高通貨膨脹;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貨膨脹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3.【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說】
(phillips curve)(或稱需求面):需求帶動理論主要集中於貨幣供給:通貨膨脹可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經濟供應力(其潛在輸出)相關。這點在政府(可能於對外戰爭或內戰期間)印行超額的貨幣引起金融危機時特別鮮明,有時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使得物價飛漲(或達每月上漲一倍的程度)。
貨幣供給在程度溫和的通貨膨脹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爭議。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相信其具強力連結;相反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強調總體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貨幣供給僅只是總體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凱恩斯主義解釋法的基本觀念為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此模型在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權衡(trade off);故為將失業率降至最低,可允許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極佳的描述出美國在1960年代的經歷,但不足以詮釋其於1970年所遭遇到的通貨膨脹升高與經濟停滯結合。現今菲利普斯曲線用以關聯薪資總額增長與一般性通貨膨脹的關系而非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
·菲利普斯曲線之位移
因為供給震盪與通貨膨脹已成為經濟活動的固定因素,當代整體經濟使用『位移』過的菲利普斯曲線(以及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的取捨平衡)來描述通貨膨脹。供給震盪意指1970年的油價震盪,而固有型的通貨膨脹意指物價/薪資循環與通貨膨脹預期,表示在正常經濟情況下容忍通貨膨脹。因此,菲利普斯曲線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動通脹。
另一個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為潛在產出(有時稱為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達到最高生產力的狀況下經濟體之gdp水準——為習慣性且固有的限制。此種輸出標准對應於nairu——固有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或全職性的失業率。在如此架構下,固有型通貨膨脹率為內因性地取決於經濟體內的勞動量:
GDP超出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低於nairu)時。該理論指出,在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提高價格而加劇,且固有型通貨膨脹會更惡化。進一步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高通脹與高失業擺向滯脹。這種「加速型通貨膨脹」曾見於1960年代的美國,當時越戰的開銷(由小額加稅抵消)在數年間將失業率壓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高於nairu),而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企圖降價,讓市場消化超額數量,並低估固有型通貨膨脹而減低;即阻止通貨膨脹。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低通脹與低失業擺向期望的方向。阻止通貨膨脹曾見於19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的抗通脹措施帶來數年的高失業率,其中兩年曾高達百分之十。
gdp相等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也等於nairu)時,只要沒有供給震盪,通貨膨脹率即不變。長期說來,大多數的新凱恩斯總體經濟學者視菲利普斯曲線為垂直。也就是說,若通貨膨脹率高到可以壓過失業率的情況下,失業率為其前提,且等相於nairu。
然而,以該理論作為政策制訂的標的存在缺陷。潛在產出(以及nairu)的數量通常為未知,且會隨時間改變。另外,通貨膨脹率的發生並不對稱,上升的速度較下降為快;更糟的是還趨向隨政策而變。例如說,在撒切爾首相主政時期,失業者發覺自己處於結構性失業,也就是無法在不列顛經濟體內找到適才適所的就業機會,當時英國的高失業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潛力降低)。在一經濟體避免跨越高通貨膨脹的門坎時,結構性失業率的提高暗示著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業機會。
若假定nairu與潛在產出兩者皆具獨特性且迅速達成,則絕大多數的非凱恩斯主義的通貨膨脹理論可理解為包含於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中。當"供給面"固定時,通貨膨脹取決於總體需求(aggregate demand)。固定供給面也暗示著公私機構的開銷定然相互沖突。故政府的赤字開支會對私營機構產生排擠效果,而對就業水準並無影響。也就是說,資金供給與金融政策為唯一可影響通貨膨脹者。
4.【供給面學說】
供給面經濟學說假定通貨膨脹一定由資金供給過剩與資金需求不足所引起。對這兩個因素而言,資金數量純粹只是標的物。於是,歐洲於中世紀的黑死病流行期間所發生的通貨膨脹,可視為因資金需求降低所引起;而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可歸因於美國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訂定的金本位後所產生的資金供給過剩。供給學派假定,資金供給與需求同時提高時,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供給面經濟學說所闡述的一個要素,稱美國1980年代由低稅負所引領的經濟擴張為結束高通貨膨脹的手段。其論點在經濟擴張提高對基本資金的需求,且此種作法抵銷通貨膨脹的影響。經濟擴張可視為經常性的帶來對資金的高需求,且其他條件等同於提高資金數量。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此種政策無可置辯。供給面經濟學說主張,經濟擴張不僅提高國內對資金的評價,也會提高國際上的評價。
表現因素
穩定的小幅度通貨膨脹的其中一個影響是難以重新談判降價,特別是對薪資與合約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物價若緩步上漲,則相關的價格便較易於調整。有多種物價會「滯留降價」,但悄悄上漲。所以零通貨膨脹(物價維持平準)的效應會以降低價格、盈利、與雇員數的方式影響到其他方面。所以,若干公司的執行部門視溫和的通貨膨脹為「潤滑商業巨輪」。追求完完全全的價格穩定會帶來極具毀滅性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降低),將導致破產與經濟衰退(甚至經濟蕭條)。
金融體系視通貨膨脹之「潛在風險」為高於儲蓄累積財富的基本投資誘因。換句話說,通貨膨脹就是市場對金錢的時間價值之措辭。也就是說,因為今天的一元較明年的一元更具價值,所以未來的資本價值在經濟學上有所扣減。此種觀點視通貨膨脹為對未來資本價值的不確定性。
對低階層者而言,通貨膨脹通常會提高由經濟活動之前的貼現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通貨膨脹通常導因於政府提高貨幣供給政策。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所能進行的影響是對停滯的資金課稅。通貨膨脹升高時,政府提高對停滯的資金的稅負以刺激消費與借支,於提高了資金的流動速度,又增強了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在極端的情形下會形成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國際貿易:若國內通貨膨脹率較低,遭削減的貿易余額會破壞固定匯率。
鞋底成本:因為現金的價值在通貨膨脹時會萎縮,在通貨膨脹時期人們因此會傾向持有較少的現金。此詞表示真實的成本會更經常流向銀行。(鞋底成本一詞是句玩笑話,意指因走到銀行而磨損鞋底所產生的成本。)
菜單成本:商號須更勤於改變產品價格。此詞表示餐廳用於改印菜單所需的成本。
惡性通貨膨脹:若通貨膨脹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會干擾到正常的經濟活動,損害供給能力。
在一經濟體中,會有若幹部門編入通貨膨脹指數,而若幹部門沒有,通貨膨脹行為會自未編入的部門向編入的部門重新分配。在影響幅度小時,這屬於一種政策性的選擇,不對儲蓄而對變現優先權與手頭資金課稅。若影響超出一定幅度時,則其效應歪曲,成為個人「對通貨膨脹的投資」,也就是鼓勵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
因為以上打擊通貨膨脹的理由都高於打擊其預期行為與打擊持有大量資金所需的小幅影響,大部分的中央銀行顧及物價穩定性,都以可見但極低的通貨膨脹為目標。
影響因素
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數(如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准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數,以及他們應採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二)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
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於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政府而不利於公眾
由於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並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於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三次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分別發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
測量因素
通貨膨脹之測量由觀察一經濟體中之大量的勞務所得或物品價格之改變而得,通常是基於由政府所收集的資料,而工會與商業雜志也做過這樣的調查。物價與勞務所得兩者共同組成物價指數,為整組物品的平均物價水準之測量基準。通貨膨脹率為該項指數的上升幅度。物價水準量測整體物價,而通貨膨脹是指整體物價的上揚幅度。
對通貨膨脹沒有單獨性的確實量測法,因通貨膨脹值取決於物價指數中各特定物品之價格比重,以及受測經濟區域的范圍。通用的量測法包括:
生活指數CLI(cost of living index)為個人生活所需費用的理論增幅,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es)概估之。經濟學家對特定的CPI值應估計為高於或低於cli值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因為CPI值公認具「偏向性」(bias)。CLI可用「購買力平」(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來調整以反應區域性商品與世界物價的廣泛差距。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consumer price index)測量由『典型消費者』所購物品之價格。在許多工業國家中,該指數的年度性變化百分比為最通用的通貨膨脹曲線報告。該項測量值通常用於薪資報酬談判中,因為雇員希望薪資(名目)能相等或高於CPI。有時勞資合約中會包含按生活指數調整條款(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表示名目薪資會隨CPI的升高自動調整,其調整之時機通常於通貨膨脹發生之後,幅度較實際通貨膨脹率為低。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Procer Price Indexes)測量生產者收購物料的價格,與CPI於物價津貼、盈利、與稅負上有所不同,導致生產者之所得與消費者之付出產生差距。PPI反應於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遲。雖說其具多樣化的組合,一般相信這種延遲的特性使得根據今日的PPI通貨膨脹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貨膨脹成為可能;各種的論述與內容有極重要的不同。
批發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貨品之批發價格變化(特別是銷售稅),與PPI極為類似。
商品價格指數(commodity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商品售價之變化。若使用金本位制,則其所選擇的商品為黃金。美國使用復本位制,其指數包含黃金與白銀兩者。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為基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名目GDP 與經通貨膨脹修正後的GDP (即不變價格(constant-price)GDP 或實質GDP )兩者間所使用的金錢之比例(參見實質與名目經濟)。這是對價格水準最宏觀測量。本指數也用來計算GDP 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開支。美國聯邦儲備改用核心個人消費平減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及其他平減指數作為制訂「反通脹政策」的參考。
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2000年2月17日,在半年一度的國會金融政策報告(亦即humphrey-hawkins報告)中,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聲稱將主要的通貨膨脹測量法自cpi改為連鎖式個人消費開支價格指數。
因為每一種測量法都基於他種測量法,並以固定模式結合在一起,經濟學家經常爭議在各測量法及通貨膨脹模式中是否有『偏差』存在。例如,boskin委員會於1995年找出美國勞工部統計局(bls)所計算出的CPI具有偏差。在對其偏差進行定量分析後,他們認為當年度的通貨膨脹遭過分誇大。因「快樂論」(hedonic )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增加與以平價品取代昂貴的商品,兩者都會降低CPI-U的升高率。另一個例子是在1980年代早期,無人居住的出租單位並不計入CPI-U與CPI-W的租金收入部分;在加計此部分後,通貨膨脹率實際上是極度的受低估,於是在1982年的CPI計算中加入了這項改變。
現存的爭論為應否計入關於快樂論的調整部分,包含人們會在高物價的地區不可企及時搬遷到較便宜的地區。也有人認為指數中的購屋部分極度低估了日常生活費用對房價的沖擊,亦極度低估了醫療費用在退休者的日常費用中的重要性。
相反概念
·通貨緊縮
1、區別
⑴含義和本質不同: 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是指在經濟相對萎縮時期,物價總水平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貨幣不斷升值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
⑵表現不同: 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購買力降低。通貨緊縮往往伴隨著生產下降,市場萎縮,企業利潤率降低,生產投資減少,以及失業增加、收入下降,經濟增長乏力等現象。主要表現為物價低迷,大多數商品和勞務價格下跌。
⑶成因不同: 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 通貨緊縮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長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形成買方市場及出口困難導致的。
⑷危害性不同: 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沒有變化,生活水平就會下降,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過在一定時期內,適度的通貨膨脹又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⑸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措施是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同時要採取控制貨幣供應量,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等措施 。治理通貨緊縮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出口等措施拉動經濟增長,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正確的消費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
2、聯系
⑴二者都是由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與發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⑵二者都會使價格信號失真,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因此都必須採取有效地措施予以抑制。
表現形式
·典型表現--物價上漲
一般地說, 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
②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③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
④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
⑤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物價上漲才是通貨膨脹。
痛苦指數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痛苦指數的概念
痛苦指數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等於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合。其公式為: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百分比 + 失業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眾對相同升幅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
·學者觀點
現代經濟學家不同意以完全負面的「痛苦」一詞來形容上述通貨膨脹機轉的負面沖擊。實際上,經濟學家中有許多認為公眾對溫和通貨膨脹的成見是來自其相互影響:群眾只記得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關的經濟困難狀況。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較不重要的經濟問題,可由對抗滯脹[stagflation](可能由貨幣主義[monetarist]所刺激)來作部分中止。
反通貨膨脹
國家中央銀行,如美聯儲,可經由設定利率及其他貨幣政策來有力地影響通貨膨脹率。高利率(及資金需求成長遲緩)為央行反通脹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業及生產來抑制物價上漲。
然而,不同國家的央行對控制通貨膨脹有不同的觀點。例如說,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對稱性通貨膨脹目標,而有些僅在通貨膨脹率過高時加以控制。歐洲中央銀行因在面對高失業率時採行後者而受指責。
貨幣主義者著重經由金融政策以降低資金供給來提高利率。凱恩斯主義者則著重於經由增稅或降低政府開支等財政手段來普遍性的降低需求。其對金融政策的解釋部分來自羅伯特•索羅對日用品價格上漲所作的研究成果。供給學派所主張的抵抗通貨膨脹方法為:固定貨幣與黃金等固定參考物的兌換率,或降低浮動貨幣結構中的邊際稅率以鼓勵形成資本。所有這些政策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達成。
另一種方法為直接控制薪資與物價(參見工資議價,incomes policies)。美國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松主政下,曾試驗過這種方法。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這些政策與刺激需求面同時實施。故供給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潛在產出)與需求增長產生沖突。經濟學家一般視物價控制為不良作法,因其助長短缺、降低生產品質,從而扭曲經濟運行。然而,若能避免因經濟嚴重衰退導致成本升高,或在抵抗戰時通貨膨脹的情形下,這樣的代價或許值得。
實際上,物價控制可能因抵抗通貨膨脹而使經濟衰退更具影響力(因降低需求而提高失業率),而經濟衰退可在需求高漲時防止物價因控制產生歪曲。
相關書籍
『陸』 你好,我需要關於通貨膨脹對社會穩定影響方面的論文,請指教,謝謝。
淺析當前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對策
摘要: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時普遍的物價上漲問題日益顯現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全面的通貨膨脹其成因主要是投資和出口需求過旺、貨幣的流動性過剩、公眾對物價上漲的心理預期和國際市場上某些主要商品價格上漲這種通貨膨脹問題將擴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發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和降低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效率等需要運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
關鍵詞CPI;通貨膨脹;流動性過剩;心理預期
2007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持續攀升穩定物價、防止通貨膨脹成了政府重點關注和調控的對象在200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文中嘗試著對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的程度進行判斷分析了其成因和影響並提出了多管齊下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建議
一、目前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
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指「貨幣總量「相對「物品總量「不斷增大而導致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升即CPI指標長期的、持續的超過3%的警戒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2007年我國的CPI上漲4.8%這樣的數據我們是否可以認為目前中國已全面進入通貨膨脹呢目前學術界佔主流派別的觀點認為這種結構性的物價上漲是經濟效率急劇提升的後工業化時代的必然產物;在中國目前投資與消費同步增長、消費增幅大於投資增幅的背景下食品價格上漲有利於縮小日益擴大的城鄉利益格局;目前較高的CPI指數對於中國目前經濟形勢是有利的但是筆者不認同這種觀點而是認為目前通貨膨脹率已經很高、全面通貨膨脹苗頭已經顯現而不是有人所說的中國物價的結構性上漲
1.從已發布的CPI指數的變化趨勢來看這種持續的普遍的物價上漲已經形成從2007年9月以來我國CPI指數已經連續幾個月達6%以上無論是從國內的情況來說還是從全球市場的情況來說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數也達到近五年來的最高水平這都說明以物價的持續普遍上漲為特徵的通貨膨脹已經出現
2.這一輪中國式的價格上漲是從房價開始的也就是說從政府完全壟斷的產品開始的但是我國住房投資不計入CPI體系所以在開始階段這種價格上漲並未反映在CPI上當這類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最後傳到食品類消費品時這種市場最為弱勢的產品的價格上漲就意味著我國的全面通貨膨脹已經開始了因為消費價格上漲剛性較強在價格高位運行的情況下各行業要求加價的氛圍將越來越濃這將推動各類商品價格陸續上漲將會形成全面通貨膨脹
二、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原因
通貨膨脹表面上是種貨幣現象其實際上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通貨膨脹是實體經濟中實際總需求大於潛在產出在貨幣層面的表現
根據國民經濟核算恆等式GDP=C+I+C+NX其中政府采購G比例較小可以忽略那麼影響總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費C投資V和貿易順差NX首先從消費角度看隨著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消費需求也逐步增長2007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長17.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2%;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比上年增長16.8%而且從消費結構看高檔化妝品、金銀珠寶和汽車等奢侈品稱為消費增長的主力軍表明我國消費已經進入了結構升級階段其次從投資角度看在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同時受2008年奧運會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保持穩定態勢?熏且遠高於以前年度的水平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億元比上年增長24.8%最後從對外貿易的角度看?熏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使得我國出口製造業具有價格優勢出口貿易額不斷增長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為262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7億美元從2004年開始我國宏觀經濟就進入正產出缺口階段即實際總需求大於潛在產出隨著去年我國實際總需求的大幅增加這種缺口逐步變大導致了總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
2.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貨幣的流動性過剩
貨幣的過剩在宏觀經濟層面表現為貨幣供給超過經濟增長具體表現為貨幣發行過多供應量過大金融機構資金來源充沛當前中國流動性過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於我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外需和投資使得不斷增長的對外貿易順差在我國現行外匯政策下最終以人民幣的形式進入國內流通領域不斷加劇的對外貿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當前我國貨幣供應過剩二是貨幣供給超常增長2001年以來我國M2增速一直遠遠高於GDP增長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別達到17.6%和16.9%2007年增長16.7%達到40.3萬億元三是人民幣升值預期下更多熱錢流入中國市場在這種資金充足的情況下當大量資金流入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時就會產生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資產的現象?熏必然形成資產價格的迅速上漲從而價格上漲由上游產品傳到下游產品形成全面通貨膨脹
3.社會公眾對物價上漲的心理預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通貨膨脹的全面形成
在貨幣存量已過量累積的背景下由外生性沖擊造成的輕微通脹是否會一發不可收這關鍵取決於人們對物價前景的預期人們對於未來物價將上漲的預期將增加人們的當期需求從而成為不斷推動實際物價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內在動力4.通貨膨脹的形成受國際市場上某些主要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
影響最大的就是國際原油價格國際原油價格不僅由供求關系決定很大程度上高油價是一個金融問題因為原油交易以美元結算這幾年美元持續貶值油價中虛胖的成分很大對中國而言本來可以通過本幣升值來對沖損失比如油價從60美元一桶漲到90美元一桶漲幅50%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如果從8∶1升值到6∶1那對中國而言油價就只漲了12.5%問題在於中國經濟要靠出口拉動本幣弱勢有利於出口因此人民幣不能升值過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擔美元貶值所帶來的損失比如高油價高油價向下游傳導農機柴油、化肥、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也隨之上漲增加了糧食的生產成本
三、通貨膨脹的潛在危害
1.通貨膨脹「劫貧濟富「的收入再分配效應比較明顯低收入家庭是通貨膨脹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是因為食品類價格上漲是本輪通貨膨脹的主力軍而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爾系數越高食品價格上漲對其福利損害程度就越深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低收入者的消費在收入中占據較大比重邊際消費傾向較大?熏消費品以必需品為主?穴這部分消費品往往缺乏價格彈性?雪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樣通過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來抵禦通貨膨脹
2.此輪通貨膨脹伴隨的資產價格大幅上漲(例如股市和樓市)迅速擴大了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差距進而擴大收入分配差距加劇了低收入群體的不公平感;同時也刺激了居民對各類資產追逐的熱情這種投資熱情進一步推動著資產價格的上漲使得資本市場系統性風險正在聚集如果任由資產價格泡沫風險發展成為系統性風險必將危及社會穩定
3.通貨膨脹導致價格系統紊亂打亂了市場機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擾了市場信號的傳遞並使信號失真造成資源配置失調降低經濟效率並使經濟陷於不穩定狀態
四、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解決通貨膨脹問題要從體制、機制入手綜合運用財政、貨幣、產業和貿易等政策標本兼治
1.調整我國的需求結構將以投資和出口為主轉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
從優化產業結構出發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盲目擴張把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區間;進一步調整出口導向政策優化出口結構、有效管理出口增長堅決限制以資源、環境為代價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減弱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
2.切實加強糧食生產確保糧食供應穩定糧食價格
要認真落實中央關於鼓勵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確保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價格管理、農業稅減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強防汛抗旱和農作物田間管理在做好夏糧秋糧的收購工作的同時認真做好糧源組織和調運確保市場糧食供應保持糧價基本穩定
3.解決當前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
首先要對結售匯制度進行改革抑制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其次要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調整並穩定匯率預期;最後要改革利率形成機制逐步放鬆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管理
4.維護物價穩定的預期
政府首先應該在輿論上引導人們形成物價穩定的預期使人們對未來物價環境充滿信心;另一方面政府應動用儲備予以遏制並協調相關物資的生產和進口計劃縮小未來的供求缺口特別是對於糧價等牽涉城鄉平衡發展大計、應該合理回升的因素應通過庫存儲備和產量計劃的調節使其價格保持每年穩中略升的態勢避免因供求缺口過大以致價格突然暴漲的現象進而對物價預期造成沖擊
5.對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
動用各種金融與稅收手段抑制房地產市場過度投機行為擴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給;規范和發展證券市場積極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卜永祥.流動性過剩的特徵、成因及調控J.經濟學動態2007(5).
2徐傳諶劉凌波.對當前價格變動與通貨膨脹壓力增加的幾點認識J.財貿研究2007(5).
3吳思瑩.加息能否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J.科學教育家2007(10).
4馬克.2007的十個為什麼N.南方周末2007-12-20.
『柒』 "通貨膨脹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論文目的怎麼寫急求!
提綱:
1、通貨膨脹的含義
2、通貨膨脹對經版濟的影響
3、通貨膨脹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4、通貨膨脹對投資的影響
(1)通權貨膨脹對股市的影響
(2)通貨膨脹對債券市場的影響
5、通貨膨脹與財富效應(從企業、居民、政府三個方面考慮)
隨著「逼迫」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上升,外部輿論稱我國出現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在不斷增加。但是對於此說法,業內人士各持己見、爭論不斷,有的嗤之以鼻,有的交口稱贊,有的中立不倚。那麼,我國究竟是否面臨著大幅或惡性通貨膨脹的威脅呢?這種經濟現象對現階段我國市場環境影響究竟有哪些?
1 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
1.1 貨幣供應量增長
貨幣供應量大幅增長是導致通貨膨脹的首要因素。2009年年底,我國開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一段時間以後,這種政策對CPI的影響逐漸顯現。時至今日,伴隨著高速增長的貨幣增長量,我國CPI指數也隨之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這種現象大大增加了通貨膨脹發生的可能性。
1.2 貿易順差加大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逐漸淡去,我國經濟局勢逐漸好轉,國內各類需求逐漸回暖
『捌』 關於通貨膨脹的論文
通貨膨脹(Inflation)
通貨膨脹的定義
在經濟學上,通貨膨脹意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性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之反義可為「通貨再膨脹」,即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物價上漲,或緊縮的程度降低。也就是說,一般物價水平雖然下降,但幅度縮小。相關詞為「通貨膨脹率減緩」,即通貨膨脹上升速率減緩,但不足以造成通貨緊縮。
部份學者認為,中文「通貨膨脹」一詞字面上容易給人通貨本身價值增加的聯想,建議改稱「物價膨脹」,但並未廣獲使用。
--------------------------------------------------
通貨膨脹的分類
(一)溫和的或爬行的通貨膨脹
這是一種使通貨膨脹率基本保持在2%-3%,並且始終比較穩定的一種通貨膨脹。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每年的物價上漲率在2.5%以下,不能認為是發生了通貨膨脹。當物價上漲率達到2.5%時,叫做不知不覺的通貨膨脹。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搞一點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因為提高物價可以使廠商多得一點利潤,以刺激廠商投資的積極性。同時,溫和的通貨膨脹不會引起社會太大的動亂。溫和的通貨膨脹即將物價上漲控制在1%-2%、至多5%以內,則能象潤滑油一樣刺激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潤滑油政策」。
(二)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
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亦稱為奔騰的通貨膨脹、急劇的通貨膨脹。它是一種不穩定的、迅速惡化的、加速的通貨膨脹。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一般達到兩位數以上),所以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人們對貨幣的信心產生動搖,經濟社會產生動盪,所以這是一種較危險的通貨膨脹。
(三)惡性的或脫韁的通貨膨脹
惡性的或脫韁的通貨膨脹也稱為極度的通貨膨脹、超速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一旦發生,通貨膨脹率非常高(一般達到三位數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結果是導致社會物價持續飛速上漲,貨幣大幅度貶值,人們對貨幣徹底失去信心。這時整個社會金融體系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正常的社會經濟關系遭到破壞,最後容易導致社會崩潰,政府垮台。這種通貨膨脹在經濟發展史上是很少見的,通常發生於戰爭或社會大動亂之後。目前公認的惡性通貨膨脹在世界范圍內只出現過3次。第一次發生在1923年的德國,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德國的物價在一個月內上漲了2500%,一個馬克的價值下降到僅及戰前價值的一萬億分之一。第二次發生在1946年的匈牙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匈牙利的一個便哥價值只相當於戰前的828×1027分之一。第三次發生在中國,從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偽法幣的發行量增加了1445億倍,同期物價指數上漲了36807億倍。
(四)隱蔽的通貨膨脹
隱蔽的通貨膨脹又稱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社會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或潛在的價格上升危機,但由於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制政策,使通貨膨脹並沒有真正發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鬆價格管制措施,經濟社會就會發生通貨膨脹,所以這種通貨膨脹並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種隱蔽的通貨膨脹。
--------------------------------------------------
測量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之測量由觀察一經濟體中之大量的勞務所得或物品價格之改變而得,通常是基於由政府所收集的資料,而工會與商業雜志也做過這樣的調查。物價與勞務所得兩者共同組成物價指數,為整組物品的平均物價水平之測量基準。通貨膨脹率為該項指數的上升幅度。物價水平量測整體物價,而通貨膨脹是指整體物價的上揚幅度。
對通貨膨脹沒有單獨性的確實量測法,因通貨膨脹值取決於物價指數中各特定物品之價格比重,以及受測經濟區域的范圍。通用的量測法包括:
生活指數CLI(Cost of Living Index)為個人生活所需費用的理論增幅,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es)概估之。經濟學家對特定的CPI值應估計為高於或低於CLI值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因為CPI值公認具"偏向性"(bias)。CLI可用"購買力平價"(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來調整以反應區域性商品與世界物價的廣泛差距。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consumer price index)測量由『典型消費者』所購物品之價格。在許多工業國家中,該指數的年度性變化百分比為最通用的通貨膨脹曲線報告。該項測量值通常用於薪資報酬談判中,因為雇員希望薪資(名目)能相等或高於CPI。有時勞資合約中會包含按生活指數調整條款(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表示名目薪資會隨CPI的升高自動調整,其調整之時機通常於通貨膨脹發生之後,幅度較實際通貨膨脹率為低。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測量生產者收購物料的價格,與CPI於物價津貼、盈利、與稅負上有所不同,導致生產者之所得與消費者之付出產生差距。PPI反應於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遲。雖說其具多樣化的組合,一般相信這種延遲的特性使得根據今日的PPI通貨膨脹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貨膨脹成為可能;各種的論述與內容有極重要的不同。
批發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貨品之批發價格變化(特別是銷售稅),與PPI極為類似。
商品價格指數(commodity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商品售價之變化。若使用金本位制,則其所選擇的商品為黃金。美國使用復本位制,其指數包含黃金與白銀兩者。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為基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名目GDP與經通貨膨脹修正後的GDP(即不變價格(constant-price)GDP或實質GDP)兩者間所使用的金錢之比例。這是對價格水平最宏觀測量。本指數也用來計算GDP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開支。美國聯邦儲備改用核心個人消費平減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及其他平減指數作為制訂「反通脹政策」的參考。
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2000年2月17日,美國在半年一度的國會金融政策報告(亦即Humphrey-Hawkins報告)中,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聲稱將主要的通貨膨脹測量法自CPI改為連鎖式個人消費開支價格指數。
因為每一種測量法都基於他種測量法,並以固定模式結合在一起,經濟學家經常爭議在各測量法及通貨膨脹模式中是否有『偏差』存在。例如,Boskin委員會於1995年找出美國勞工部統計局(BLS)所計算出的CPI具有偏差。在對其偏差進行定量分析後,他們認為當年度的通貨膨脹遭過分誇大。因『快樂論』(hedonic )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增加與以平價品取代昂貴的商品,兩者都會降低CPI-U的升高率。另一個例子是在1980年代早期,無人居住的出租單位並不計入CPI-U與CPI-W的租金收入部分;在加計此部分後,通貨膨脹率實際上是極度的受低估,於是在1982年的CPI計算中加入了這項改變。
現存的爭論為應否計入關於快樂論的調整部分,包含人們會在高物價的地區不可企及時搬遷到較便宜的地區。也有人認為指數中的購屋部分極度低估了日常生活費用對房價的沖擊,亦極度低估了醫療費用在退休者的日常費用中的重要性。
--------------------------------------------------
通貨膨脹在經濟學上的角色
穩定的小幅度通貨膨脹一般會被認為對經濟有益。其中一個原因是某些價格難以重新談判降價,特別是對薪資與合約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物價若緩步上漲,則相關的價格便較易於調整。有多種物價會『抗拒降價』,而傾向於不斷上漲。所以試圖達到零通貨膨脹(物價維持平準)的做法會導致其他行業的價格、盈利、與雇員數降低。所以,若干公司的執行部門視溫和的通貨膨脹為『潤滑商業巨輪』。追求完完全全的價格穩定會帶來極具毀滅性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降低),將導致破產與經濟衰退(甚至經濟蕭條)。
金融體系視通貨膨脹之『潛在風險』為高於儲蓄累積財富的基本投資誘因。換句話說,通貨膨脹就是市場對金錢的時間價值之措辭。也就是說,因為今天的一元較明年的一元更具價值,所以未來的資本價值在經濟學上有所扣減。此種觀點視通貨膨脹為對未來資本價值的不確定性。
對低階層者而言,通貨膨脹通常會提高由經濟活動之前的貼現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通貨膨脹通常導因於政府提高貨幣供給政策。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所能進行的影響是對停滯的資金課稅。通貨膨脹升高時,政府提高對停滯的資金的稅負以刺激消費與借支,於提高了資金的流動速度,又增強了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在極端的情形下會形成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增強不確定性可能會打擊投資與儲蓄。
重新分配
從效果上將收入從固定收入者(收入來源於養老金之類)手中重新分配至非固定收入者(收入來源於薪水或投資回報),因為薪水或投資回報會隨通貨膨脹而上漲。
同樣的,固定金額的放款者,其資產可能會重新分配給貸方(若放款方對通貨膨脹預期不足從而利率偏低)。例如,政府通常是貸方,通貨膨脹使政府實際負債降低,從而會將資金重新分配回政府手中。這種情況有時被視為通貨膨脹稅
國際貿易:若國內通貨膨脹率較低,遭削減的貿易余額會破壞固定匯率。
鞋底成本:因為現金的價值在通貨膨脹時會萎縮,在通貨膨脹時期人們因此會傾向持有較少的現金。這種行為會導致成本增高,比如去銀行的次數增加。(鞋底成本一詞是句玩笑話,意指因走到銀行而磨損鞋底所產生的成本。)
菜單成本:商號須更勤於改變產品價格,這導致成本增加。一個例子是餐廳由於改印菜單所增加的成本。
惡性通貨膨脹:若通貨膨脹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會干擾到正常的經濟活動,損害供給能力。
在一經濟體中,會有若幹部門編入通貨膨脹指數,而若幹部門沒有,通貨膨脹行為會自未編入的部門向編入的部門重新分配。在影響幅度小時,這屬於一種政策性的選擇,不對儲蓄而對變現優先權與手頭資金課稅。若影響超出一定幅度時,則其效應歪曲,成為個人『對通貨膨脹的投資』,也就是鼓勵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
因為以上打擊通貨膨脹的理由都高於打擊其預期行為與打擊持有大量資金所需的小幅影響,大部分的中央銀行顧及物價穩定性,都以可見但極低的通貨膨脹為目標。
--------------------------------------------------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痛苦指數於1970年代發表,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等於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合。其公式為: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百分比 + 失業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眾對相同升幅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現代經濟學家不同意以完全負面的『痛苦』一詞來形容上述通貨膨脹機轉的負面沖擊。實際上,經濟學家中有許多認為公眾對溫和通貨膨脹的成見是來自其相互影響:群眾只記得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關的經濟困難狀況。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較不重要的經濟問題,可由對抗滯脹[stagflation](可能由貨幣主義[monetarist]所刺激)來作部分中止。
許多經濟學家(特別是在日本)曾鼓吹以較高的通貨膨脹作為經濟衰退的一個解決方案。
所有對通貨膨脹的調查都顯示出新古典經濟學派學者與一般大眾對溫和通貨膨脹所造成的損害有岐見:公眾仍然認為其損害劇烈,而財政型經濟學者視其損害為微不足道,許多學者甚至說一點傷害也沒有。
因通貨膨脹具重分配之性質,反對承受通貨膨脹重負的意見落居下風。因為資本利得稅為名目數額,所以通貨膨脹被主張為與「富人稅」一樣重要,而低度通貨膨脹的社會會傾向於財富凝結
--------------------------------------------------
通貨膨脹的起因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貨幣主義的解釋
對於通貨膨脹最廣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論是: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增長。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
DC
P=--
SC
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 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 為消費品總供給量。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
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的解釋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1]之一部分:
需求拉動通貨膨脹 -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 -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貨膨](Built-in inflation) -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並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線移動,如低失業率刺激升高通貨膨脹;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貨膨脹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
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或稱需求面)通貨膨脹說
需求帶動理論主要集中於貨幣供給:通貨膨脹可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經濟供應力(其潛在輸出)相關。這點在政府(可能於對外戰爭或內戰期間)印行超額的貨幣引起金融危機時特別鮮明,有時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使得物價飛漲(或達每月上漲一倍的程度)。
貨幣供給在程度溫和的通貨膨脹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爭議。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相信其具強力連結;相反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強調總體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貨幣供給僅只是總體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凱恩斯主義解釋法的基本觀念為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此模型在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權衡(trade off);故為將失業率降至最低,可允許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極佳的描述出美國在1960年代的經歷,但不足以詮釋其於1970年代所遭遇到的通貨膨脹升高與經濟停滯結合。現今菲利普斯曲線用以關聯薪資總額增長與一般性通貨膨脹的關系而非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
參考資料:MBA網路
『玖』 求一篇有關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影響論文,帶數據分析!
以下全是我為你提供的材料,寫論文看自己的本事,我覺得這些應該可以完成作業了。
這次豬肉價格的快速上漲,主要是由於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影響、養殖成本增加、豬肉消費需求上升等原因造成的。據農業部監測,近期主要「菜籃子」產品價格總體上保持平穩,但不同品種價格走勢有差異。近一段時間,蔬菜價格呈下降趨勢,作為我國肉類消費的主要品種的豬肉價格上漲,特別是5月中旬以後,上漲幅度較大。據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規律影響。2006年上半年,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低迷,5月生豬價格跌入最低谷,為5.96元/公斤,養豬業處於虧損狀態。下半年價格逐步回升,生產開始恢復,由於繁殖飼養周期約需一年時間,目前的生豬價格仍處於運行周期的上升期,這次價格波動是去年以來周期波動的反映。二是養殖成本增加。去年底開始,作為主要飼料原料的玉米價格持續攀升,到今年5月份已達到每公斤1.55元,比上年同期上漲16%左右。據調查,出欄一頭肥豬,僅飼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三是市場需求拉動。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國內豬肉消費呈增長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1—4月,農村居民豬肉消費同比增長15.1%,北京市豬肉消費同比增長10%。四是受去年上半年養豬比較效益低的影響,一些地區農戶生豬飼養有所減少。
目前,受市場價格拉動,養殖戶仔豬補欄加快,存欄量將會增加。同時,農業部正在積極採取措施,發展生產,保障市場供應。一是發展標准化規模生產。進一步加大生產扶持力度,提高良種化水平,加快推進健康養殖和適用飼養技術,推動節本增效,大力發展規模化、標准化生產,推進產業化經營,增強畜牧業生產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二是加強疫病防控。進一步強化動物疫情監控工作,嚴格畜禽產品生產和流通各環節的檢驗檢疫,對疫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加大動物防疫的科研投入,研製推廣新型疫苗,預防生豬疾病發生。三是加強行業信息引導。以生豬主產區和主銷區為重點,加強信息發布和預警分析,充分發揮信息對生豬產銷的引導作用,特別是要指導養殖戶合理安排生產,適度擴大養殖規模,規避市場風險。參考資料:
僅僅4個月的時間,主產區豬價便從9元/斤左右跌至了9月底的5元/斤左右,跌幅近50%!中國生豬市場直接從「天堂」掉進了「地獄」。2007年4、5月份補欄仔豬進行育肥的養殖戶,在這輪豬價跳水中首當其沖,損失最為慘重,因為補欄時的仔豬價格普遍在600元/頭以上的「天價」,出欄肉豬的成本在6.5 元/斤左右,又恰恰趕上9月份的價格低谷,每頭豬虧損了200元以上。
「豬價跳水」的原因有哪些?之前是否有先兆?春節前的豬價將如何波動?2009年的生豬市場是否會進入更為嚴重的虧損?帶著這些疑問,近日記者走訪了專門分析研究國內生豬市場方面的專家、搜豬網/中國生豬預警網的首席顧問馮永輝先生。
豬價「跳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馮先生認為,豬價從2008年5月份開始暴跌,短短4個月便下跌了近50%,如此短的時間內如此大的跌幅,可以說既在情理之中,又屬意料之外。說它是情理之中,原因在於,2007年年底我們就通過自己的網站及業內媒體發布了對2008年生豬市場的分析預警報告,報告里我們對今年生豬市場的走勢整體判斷就是會持續下跌。說它是意料之外,主要是因為,豬價的下跌幅度和底線確實是超出了我們的預測。之前我們曾預測,今年全國活豬平均價格的底線是在6元/斤左右,但沒有想到的是9月中下旬很多產區的最低價居然達到了5元/斤,銷區也跌破7元/斤。
豬價「跳水」:原因有三
豬價在短短4個月便下跌近50%,分析其中原因,馮先生認為有以下三個因素。
首先,去年補欄生豬開始陸續出欄。從2007年5月份豬價暴漲,各地養豬場(戶)母豬補欄積極性大漲,母豬存欄出現拐點,生豬生產開始進入恢復期。根據母豬生產周期推算,其第一窩仔豬就是在2008年的5、6月份前後出欄,因此,這意味著5月份開始生豬出欄量將持續增加,一年前母豬存欄的增加開始反映在生豬的市場供應上。也就是5月份後生豬市場的供應開始增加了。
其次,5月份開始豬肉需求進入淡季。夏季是各種蔬菜、水果、水產品集中上市的旺季,供應充足,價格低廉,如果豬肉價格過高的話,很難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既然是淡季,自然價格也很難達到很高的水平。所以,5月份開始需求減弱也是豬價暴跌的主要因素之一。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因素,也是令眾多養豬界人士憤憤不平的,就是下游產業的惡意壓價。2007年以及2008年5月份以前,我國養豬業一直處於強勁恢復階段,母豬存欄量雖然大幅增加,但生豬供應量仍遠遠不足,很多屠宰企業由於豬源緊缺,不得不互相競爭爭搶豬源,人為加劇了豬價節節攀升,但屠宰企業卻因為成本居高,而盈利狀況非常差,部分屠宰企業甚至瀕臨倒閉。今年5月份以後隨著去年補欄母豬第一窩仔豬的出欄上市,豬源緊缺的現象開始改善,生豬市場也開始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這時,屠宰企業為恢復自身「元氣」,其措施就是維持高肉價,壓低毛豬收購價,擴大兩者之間的價差,確保高利潤。這也就是為何毛豬價格暴跌,而豬肉價格堅挺或者緩跌的原因。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折射出,我國生豬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利益分配不均衡,而且很難形成利益共同體的現狀。生豬市場若想擺脫暴漲暴跌的惡性循環,如何讓產業鏈各環節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將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春節前豬價會振盪徘徊
按照慣例,豬價在春節前往往會有一個上漲,今年會不會仍是這種狀況。馮永輝根據中國生豬預警網前段時間發布的2008年下半年全國生豬市場分析預警報告說,春節前的豬價應該是一個振盪的行情,漲不上去,也跌不下去,預計主產區的生豬價格大部分會在5.2-6.5元/斤之間振盪。
第一,根據2007年母豬的補欄來看,今年5月份以後生豬的出欄量將保持一個持續增長的勢頭,市場供應量會越來越大;第二,自10月份後豬肉的需求將逐漸進入旺季,而且整個冬春季節都是豬肉需求的旺季,尤其是春節前後的集中消費量非常大,歷史上很少出現春節前豬價低於成本線的,即使有些時候春節前豬價會下跌。例如:2005年底2006年初的春節前,當時生豬市場已經在2005年10月進入了虧損,但僅維持了不到兩個月,春節前豬價便在需求的拉動下價格反彈至成本線以上,又維持了兩個多月,直到春節過後才進入2006年上半年的虧損期。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需求對豬價的作用,因為春節前的豬肉需求比平時要高出至少30%以上,而供應很難在一個時間點上高出30%以上。
由於春節前生豬供應、需求都保持在高位上,再加上生豬的出欄體重是在150-300斤的人為可控區間,那麼生豬的供應就會因為人為控制出欄體重、出欄日期而改變。同樣,需求也會因為節日效應而變化。因此,春節前的生豬供求關系是一個膠著、博弈狀態,這樣一種狀態下的豬價很難會持續上漲或者持續下跌。
明年豬價走勢難容樂觀
對2009年的生豬市場怎麼看,馮永輝認為,不是很樂觀,很有可能春節過後豬肉需求逐漸走入淡季並進入虧損期。但明年的走勢仍要看春節前這幾個月的市場情況。
之所以這樣判斷,馮永輝說,一個重要依據是去年和今年的母豬存欄量變化。2008年上半年大量補欄的母豬第一窩仔豬將在2009年上半年上市,而且會和 2007年5月份開始補欄母豬的第二窩仔豬重疊上市。也就意味著屆時的生豬供應量還會比現在高出很多。所以,2009年上半年的生豬供應量會很大,市場不容樂觀。
雖然市場不容樂觀,但明年的行情又並非都是悲觀的。馮永輝說,今年5月份開始的豬價「跳水」有其積極的一面。5月份開始的豬價暴跌,極大地遏制了母豬存欄量的瘋狂增長勢頭。過去在對2008年的生豬市場進行分析預測時認為,上一輪豬價下跌時散養戶大量退出養豬業將會留下巨大的市場空缺,而規模豬場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擴大規模填補這個空缺,因為規模豬場向來是理性的,不會盲目擴張,同時擴大規模所需要的資金、佔地、環保等問題也制約著他們擴大規模。這樣生豬的供應會長期保持供不應求,豬價將維持相當長時間的高位運行,甚至以為會維持到2009年上半年。但出乎意料的是,2007年下半年的長期高豬價在使規模豬場的資金實力迅速增強之後,房地產等行業大量資金進入養豬業,同時政府為了緩解高豬價給宏觀經濟帶來的壓力,對養豬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及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扶持,進一步推動了規模豬場擴大規模的勢頭。全國各地紛紛建設規模豬場的現象比比皆是,而且多個農業龍頭企業加入進來,更是雄心勃勃地要建百萬頭甚至千萬頭養豬基地。
同時小規模養殖戶在經過了2007年的高利潤後,也迅速擴大規模,今年4月份前後,多數省份二元母豬價格居然漲到了2300元/頭以上,足見補欄積極性有多高!有的養殖戶在看到仔豬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將三元豬裡面的母豬留下來當種豬。「養豬熱」進入失控狀態。
這一勢頭一直保持到了今年5月份,豬價「跳水」非常及時地遏制了這一瘋狂的勢頭,給「高燒」的豬市及時降了溫。直到10月份豬價觸底反彈,母豬補欄積極性仍沒有明顯回升跡象,仔豬價格也從4月份的800元/頭以上,回落到了200元/頭左右。因此,如果春節前這段時間的生豬行情仍保持振盪,那麼母豬的補欄勢頭就很難回到「發燒」階段,而且,據調查不少規模豬場已從7月份開始淘汰生產性能差的母豬,這都將明顯減輕2009年生豬市場的壓力。
因此,2009年的市場也許並不十分悲觀。
未雨綢繆規避風險
面對充滿風險的2009年,馮永輝認為,養殖場(戶)最好暫時不要補欄後備母豬,已經補了的,盡量在春節前壓縮規模,以規避2009年上半年的市場風險。因為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雖然前段時間有淘汰母豬的,但多數為生產性能差的母豬,真正在2007年5月份以後補欄的大量母豬才剛剛開產,而且購進成本很高,不到萬不得已,很難淘汰。而且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去年的養豬場(戶)資金實力明顯增強後,抗風險的能力也將增強,在此種狀況下,母豬存欄下降的空間十分有限,除非明年長期深度虧損,規模豬場資金鏈出現問題
豬肉之所以漲了是因為供不應求造成的.因為去年死了很多豬.在豬肉漲的時候,人們開始大量養豬,根豬成長的周期,最近豬肉供應量會大量增加,國家也會有相應的政策來穩定價格.所以會開始回落.
不過如果是雪災嚴重地區又要另論,因為雪災的關系豬肉可能不會降,有的地區可能還會有小幅度上漲.
國家宏觀調控,限制豬肉價格上漲
豬肉價格的上漲,導致與其相關的一些產業的成本上漲,余此類推,帶動了更多的產業的整體價格上漲,這就形成了通貨膨脹
價格機制是指價格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方式與規律。
所謂價格機制,是指在競爭過程中,與供求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市場價格的形成和運行機制。價格機制包括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調節機制。
近一段時間,蔬菜價格呈下降趨勢,作為我國肉類消費的主要品種的豬肉價格上漲,特別是5月中旬以後,上漲幅度較大。據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規律影響。2006年上半年,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低迷,5月生豬價格跌入最低谷,為5.96元/公斤,養豬業處於虧損狀態。下半年價格逐步回升,生產開始恢復,由於繁殖飼養周期約需一年時間,目前的生豬價格仍處於運行周期的上升期,這次價格波動是去年以來周期波動的反映。二是養殖成本增加。去年底開始,作為主要飼料原料的玉米價格持續攀升,到今年5月份已達到每公斤1.55元,比上年同期上漲16%左右。據調查,出欄一頭肥豬,僅飼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三是市場需求拉動。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國內豬肉消費呈增長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1—4月,農村居民豬肉消費同比增長15.1%,北京市豬肉消費同比增長10%。四是受去年上半年養豬比較效益低的影響,一些地區農戶生豬飼養有所減少。
目前,受市場價格拉動,養殖戶仔豬補欄加快,存欄量將會增加。同時,農業部正在積極採取措施,發展生產,保障市場供應。一是發展標准化規模生產。進一步加大生產扶持力度,提高良種化水平,加快推進健康養殖和適用飼養技術,推動節本增效,大力發展規模化、標准化生產,推進產業化經營,增強畜牧業生產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二是加強疫病防控。進一步強化動物疫情監控工作,嚴格畜禽產品生產和流通各環節的檢驗檢疫,對疫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加大動物防疫的科研投入,研製推廣新型疫苗,預防生豬疾病發生。三是加強行業信息引導。以生豬主產區和主銷區為重點,加強信息發布和預警分析,充分發揮信息對生豬產銷的引導作用,特別是要指導養殖戶合理安排生產,適度擴大養殖規模,規避市場風險。因此,價格上漲不會時間太久。
其中很大原因是養豬戶感覺養豬風險大,補欄積極性不高所致。前段時間養殖戶紛紛出貨,致使雞、豬存欄量大量減少,產量下滑.
據了解,2005年夏季國內大范圍的發生"豬鏈球菌"病,導致大量生豬死亡、宰殺、拋售。去年7月中旬的高溫引起生豬"高熱病",導致生豬死亡率升高,加劇生豬市場豬源緊缺。
其次,自從廣東雲浮市發現了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之後,目前國內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養殖戶的積極性無疑受到了打擊。另外,飼料價格上漲是重要因素,成本推高了生豬價格。今年以來,玉米和大米均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而各種飲料添加劑也出現了上漲。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外省需求增大,外運量增加,減少了本地市場的貨源供給。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網路 文庫 幫助 | 設置
網路知道 > 商業/理財 > 貿易
2005-2009各年豬肉價格波動分析,及原因分析。 瀏覽次數:681次懸賞分:0 | 提問時間:2009-11-27 13:09 | 提問者:x_KinG_o | 檢舉
越詳細越好!各地區.各年.各月......
推薦答案 2008年4月份全國各地豬價漲至了歷史最高價,廣東、福建、浙江等部分地區出欄肉豬價格甚至突破了10元/斤,河南、山東、湖北等主產區豬價漲至9元/斤左右。但正當廣大養豬界人士沉浸在幸福中之時,5月份開始,新一波豬價暴跌開始了!
僅僅4個月的時間,主產區豬價便從9元/斤左右跌至了9月底的5元/斤左右,跌幅近50%!中國生豬市場直接從「天堂」掉進了「地獄」。2007年4、5月份補欄仔豬進行育肥的養殖戶,在這輪豬價跳水中首當其沖,損失最為慘重,因為補欄時的仔豬價格普遍在600元/頭以上的「天價」,出欄肉豬的成本在6.5 元/斤左右,又恰恰趕上9月份的價格低谷,每頭豬虧損了200元以上。
「豬價跳水」的原因有哪些?之前是否有先兆?春節前的豬價將如何波動?2009年的生豬市場是否會進入更為嚴重的虧損?帶著這些疑問,近日記者走訪了專門分析研究國內生豬市場方面的專家、搜豬網/中國生豬預警網的首席顧問馮永輝先生。
豬價「跳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馮先生認為,豬價從2008年5月份開始暴跌,短短4個月便下跌了近50%,如此短的時間內如此大的跌幅,可以說既在情理之中,又屬意料之外。說它是情理之中,原因在於,2007年年底我們就通過自己的網站及業內媒體發布了對2008年生豬市場的分析預警報告,報告里我們對今年生豬市場的走勢整體判斷就是會持續下跌。說它是意料之外,主要是因為,豬價的下跌幅度和底線確實是超出了我們的預測。之前我們曾預測,今年全國活豬平均價格的底線是在6元/斤左右,但沒有想到的是9月中下旬很多產區的最低價居然達到了5元/斤,銷區也跌破7元/斤。
豬價「跳水」:原因有三
豬價在短短4個月便下跌近50%,分析其中原因,馮先生認為有以下三個因素。
首先,去年補欄生豬開始陸續出欄。從2007年5月份豬價暴漲,各地養豬場(戶)母豬補欄積極性大漲,母豬存欄出現拐點,生豬生產開始進入恢復期。根據母豬生產周期推算,其第一窩仔豬就是在2008年的5、6月份前後出欄,因此,這意味著5月份開始生豬出欄量將持續增加,一年前母豬存欄的增加開始反映在生豬的市場供應上。也就是5月份後生豬市場的供應開始增加了。
其次,5月份開始豬肉需求進入淡季。夏季是各種蔬菜、水果、水產品集中上市的旺季,供應充足,價格低廉,如果豬肉價格過高的話,很難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既然是淡季,自然價格也很難達到很高的水平。所以,5月份開始需求減弱也是豬價暴跌的主要因素之一。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因素,也是令眾多養豬界人士憤憤不平的,就是下游產業的惡意壓價。2007年以及2008年5月份以前,我國養豬業一直處於強勁恢復階段,母豬存欄量雖然大幅增加,但生豬供應量仍遠遠不足,很多屠宰企業由於豬源緊缺,不得不互相競爭爭搶豬源,人為加劇了豬價節節攀升,但屠宰企業卻因為成本居高,而盈利狀況非常差,部分屠宰企業甚至瀕臨倒閉。今年5月份以後隨著去年補欄母豬第一窩仔豬的出欄上市,豬源緊缺的現象開始改善,生豬市場也開始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這時,屠宰企業為恢復自身「元氣」,其措施就是維持高肉價,壓低毛豬收購價,擴大兩者之間的價差,確保高利潤。這也就是為何毛豬價格暴跌,而豬肉價格堅挺或者緩跌的原因。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折射出,我國生豬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利益分配不均衡,而且很難形成利益共同體的現狀。生豬市場若想擺脫暴漲暴跌的惡性循環,如何讓產業鏈各環節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將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春節前豬價會振盪徘徊
按照慣例,豬價在春節前往往會有一個上漲,今年會不會仍是這種狀況。馮永輝根據中國生豬預警網前段時間發布的2008年下半年全國生豬市場分析預警報告說,春節前的豬價應該是一個振盪的行情,漲不上去,也跌不下去,預計主產區的生豬價格大部分會在5.2-6.5元/斤之間振盪。
第一,根據2007年母豬的補欄來看,今年5月份以後生豬的出欄量將保持一個持續增長的勢頭,市場供應量會越來越大;第二,自10月份後豬肉的需求將逐漸進入旺季,而且整個冬春季節都是豬肉需求的旺季,尤其是春節前後的集中消費量非常大,歷史上很少出現春節前豬價低於成本線的,即使有些時候春節前豬價會下跌。例如:2005年底2006年初的春節前,當時生豬市場已經在2005年10月進入了虧損,但僅維持了不到兩個月,春節前豬價便在需求的拉動下價格反彈至成本線以上,又維持了兩個多月,直到春節過後才進入2006年上半年的虧損期。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需求對豬價的作用,因為春節前的豬肉需求比平時要高出至少30%以上,而供應很難在一個時間點上高出30%以上。
由於春節前生豬供應、需求都保持在高位上,再加上生豬的出欄體重是在150-300斤的人為可控區間,那麼生豬的供應就會因為人為控制出欄體重、出欄日期而改變。同樣,需求也會因為節日效應而變化。因此,春節前的生豬供求關系是一個膠著、博弈狀態,這樣一種狀態下的豬價很難會持續上漲或者持續下跌。
明年豬價走勢難容樂觀
對2009年的生豬市場怎麼看,馮永輝認為,不是很樂觀,很有可能春節過後豬肉需求逐漸走入淡季並進入虧損期。但明年的走勢仍要看春節前這幾個月的市場情況。
之所以這樣判斷,馮永輝說,一個重要依據是去年和今年的母豬存欄量變化。2008年上半年大量補欄的母豬第一窩仔豬將在2009年上半年上市,而且會和 2007年5月份開始補欄母豬的第二窩仔豬重疊上市。也就意味著屆時的生豬供應量還會比現在高出很多。所以,2009年上半年的生豬供應量會很大,市場不容樂觀。
雖然市場不容樂觀,但明年的行情又並非都是悲觀的。馮永輝說,今年5月份開始的豬價「跳水」有其積極的一面。5月份開始的豬價暴跌,極大地遏制了母豬存欄量的瘋狂增長勢頭。過去在對2008年的生豬市場進行分析預測時認為,上一輪豬價下跌時散養戶大量退出養豬業將會留下巨大的市場空缺,而規模豬場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擴大規模填補這個空缺,因為規模豬場向來是理性的,不會盲目擴張,同時擴大規模所需要的資金、佔地、環保等問題也制約著他們擴大規模。這樣生豬的供應會長期保持供不應求,豬價將維持相當長時間的高位運行,甚至以為會維持到2009年上半年。但出乎意料的是,2007年下半年的長期高豬價在使規模豬場的資金實力迅速增強之後,房地產等行業大量資金進入養豬業,同時政府為了緩解高豬價給宏觀經濟帶來的壓力,對養豬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及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扶持,進一步推動了規模豬場擴大規模的勢頭。全國各地紛紛建設規模豬場的現象比比皆是,而且多個農業龍頭企業加入進來,更是雄心勃勃地要建百萬頭甚至千萬頭養豬基地。
同時小規模養殖戶在經過了2007年的高利潤後,也迅速擴大規模,今年4月份前後,多數省份二元母豬價格居然漲到了2300元/頭以上,足見補欄積極性有多高!有的養殖戶在看到仔豬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將三元豬裡面的母豬留下來當種豬。「養豬熱」進入失控狀態。
這一勢頭一直保持到了今年5月份,豬價「跳水」非常及時地遏制了這一瘋狂的勢頭,給「高燒」的豬市及時降了溫。直到10月份豬價觸底反彈,母豬補欄積極性仍沒有明顯回升跡象,仔豬價格也從4月份的800元/頭以上,回落到了200元/頭左右。因此,如果春節前這段時間的生豬行情仍保持振盪,那麼母豬的補欄勢頭就很難回到「發燒」階段,而且,據調查不少規模豬場已從7月份開始淘汰生產性能差的母豬,這都將明顯減輕2009年生豬市場的壓力。
因此,2009年的市場也許並不十分悲觀。
未雨綢繆規避風險
面對充滿風險的2009年,馮永輝認為,養殖場(戶)最好暫時不要補欄後備母豬,已經補了的,盡量在春節前壓縮規模,以規避2009年上半年的市場風險。因為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雖然前段時間有淘汰母豬的,但多數為生產性能差的母豬,真正在2007年5月份以後補欄的大量母豬才剛剛開產,而且購進成本很高,不到萬不得已,很難淘汰。而且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去年的養豬場(戶)資金實力明顯增強後,抗風險的能力也將增強,在此種狀況下,母豬存欄下降的空間十分有限,除非明年長期深度虧損,規模豬場資金鏈出現問題
2007年上半年全國生豬市場價格呈現穩步上升趨勢,與上年同期相比價格有明顯的提升。在經歷了2006年上半年大幅下跌的走勢之後,`國內生豬及豬肉產品價格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持續走高,多個地區價格創10年來的歷史新高。此次生豬價格的上漲為廣大養殖戶帶來了很大的利潤空間,也引起了政府、市民等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與關注。目前,生豬價格沒有明顯的降溫趨勢,預計將較長時間走高。
2007年上半年國內生豬價格一直是呈平穩上升的趨勢的,到目前國內生豬的平均價格已達到近13元/公斤,漲幅近50%。
行情分析:
今年以來,國內生豬市場延續了去年價格大漲的走勢。據農業部公布的對全國450個畜產品及飼料價格信息點的最新調查統計,2007年上半年,全國主要畜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上漲。這使得養豬效益大增,豬糧比價已連續10個月高於5.5∶1的盈虧平衡點。
在整體糧食價格上漲的背景下,豬產品價格波動遠大於糧食價格的波動。截止到2007年5月中旬,國內豬肉價格呈現全國性上漲,上漲幅度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
豬肉是中國人的主要肉類食品。目前,我國豬肉年產量約為5200萬噸,佔全球豬肉產量的一半左右。因此,豬肉價格的變化對我國居民的生活飲食質量和結構均會造成直接的影響。
國內生豬價格持續走高的具體原因如下:
一、生豬存欄量下降、貨源緊缺,是導致生豬價格升高的最主要因素;
二、玉米和魚粉是養殖業主要飼料原料,它們價格的上漲是生豬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支撐;
三、仔豬貨源緊缺,價格上升,養殖戶補欄積極性不高成為支撐生豬價格上漲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南方的水災、北方的旱情及炎熱的高溫等多種惡劣的氣候因素也對生豬價格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五、豬高熱病的時有發生也對我國生豬價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007年下半年行情預測
受供需關系和成本因素的限制,國內生豬價格短期內不會出現明顯的回落。由於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政府的調控,供給增加需求減少,預計一段時間以後生豬價格上漲的壓力將輕,漲勢將趨緩。
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隨著生豬價格的上漲,養殖戶經濟效益逐步增加,補欄的積極性會有所提高,供應量也將隨之增多,這也將在短期內抑制生豬價格的上漲。隨著補欄豬的陸續出欄,豬肉供不應求的局面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預計到今年9、10月份,會有大量生豬集中出欄,屆時生豬價格將會有一定的調整,徹底擺脫生豬供不應求這種局面。
二、價格居高不下將抑制人們對生豬產品的消費需求。
三、盛夏將至,氣溫升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將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對肉類食品的需求也將明顯降低,這將緩解國內 豬肉供應緊張的狀況。
目前全國生豬處於一個高價位,並且價格還有上漲的趨勢,預計國內生豬價格的上漲仍將持續一段時期,2007年下半年國內生豬價格不會出現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