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目前的人口現狀和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十五年的人口目標是將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其在人口與健康領域確定的發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數量,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開發系列生殖醫葯、器械和保健產品,為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出生缺陷率低於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個發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加強中醫葯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以中醫葯理論傳承和發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與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葯特點的技術方法和標准規范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葯產業的健康發展;研製重大新葯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葯、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釋葯系統創制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並完善國家醫葯創制技術平台,推進重大新葯和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綱要稱,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強有力支撐。為此,該綱要還將「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中醫葯傳承與創新發展」、「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等,確定為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先主題。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人,死亡率為6.51‰;自然增長率為5.89‰。
2005年人口主要構成情況
單位:萬人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我國於2005年底開展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這次調查以全國為總體,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次總體,採取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樣方法。最終樣本單位為調查小區。這次調查的樣本量為170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1%。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通過調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調查的各項任務已基本完成。
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在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佔70.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57萬人,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一,當前中國人口社會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但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2億多。並且,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增長態勢。據預測,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2020年仍高達10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准,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老年人口將達1.64億,占總人口比重16.1%,80歲以上老人達2200萬。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佔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佔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啟動了「關愛女孩行動」,倡導男女平等,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近年來,由於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採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製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貳』 中國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關於這個話題,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這兩者間的因果關系不是單向的。不僅人口增長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經濟發展,也會對人口增長造成影響。一般來說,人口增長率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個倒U型曲線:開始時,經濟發展將會促進人口的增長,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口增長率將隨之下降。所以當你在現實中觀察到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某種聯系時,你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誰是因,誰是果?
關於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中關鍵在於對技術進步的處理。如果不存在技術進步,那無限增長的人口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也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基礎。但一旦假設存在技術進步,尤其是一旦假設存在內生技術進步,人口對經濟增長就很有可能具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人口的增加還可能會帶來某種規模效應,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大體就沿著這幾個思路展開,你看到假設,大致就能猜到結果。
大致來說,人口過快增長會帶來資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儲蓄率的降低、投資的減少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品難度的增加。但它同時也會帶來勞動投入的增加、技術進步速度加快和潛在的規模效應。顯然,其凈影響取決於具體的人口增長速度、取決於各種外部因素尤其是政府政策應對,理論分析無法告訴我們答案。
理論不能解決爭論。但這個方面的實證也很麻煩:因而兩者之間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實證模型就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內生性問題。07年RES上有兩個港中文教授發的一篇paper,用少數民族人口比率做工具變數來控制內生性,得到的結果認為人口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負面影響:出生率下降千分之一,經濟增長率提高0.9%。這個工具變數同樣可能與被解釋變數相關,因為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高的地區往往地處偏僻,不過他們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也在回歸中控制了相關因素。因而這個結果可信度應該是比較高的。不過他們的被解釋變數是五年的經濟增長率,所以捕捉到的可能依然只是人口增長在短期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長期,過去幾十年人口的低增長即將給我們帶來人口老齡化和撫養率的降低,而人口年齡結構未來對中國經濟將帶來負面影響這基本上是共識了。
另:提個可能有意思的問題。計劃生育政策的放鬆會對當前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帶來很大影響嗎?我覺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和較高的女性就業率/受教育水平可能已經改變了無計劃生育政策情況下的出生率,並且那些因為某些傳統因素堅持要生的人群,即使計劃生育存在,他們也會超生吧?95年的Economic Inquiry上有篇文章「Can Government Enforcement Permanently Alter Fertility? The Case of China」,就認為政府政策並不能在長期內真正影響到生育率。不過這篇文章我下不下來,不知道它是怎麼論證的。
望採納,雲掌財經
作者:馮晗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叄』 論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問題的關系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消費能力也在增加,中國人口眾多,消費市場當然非常之大。發展中國家需要相對發達的市場來帶動快速的發展。越南只有三個鄰國——中國、寮國、柬埔寨。後兩者的消費能力即使加上鄰國的鄰國——泰國,其相對於中國來說也是微乎其微。越南與中國邊界線很長,陸路運輸很方便,所以說中國才是越南經濟快速發展的靠山和動力。
『肆』 中國人口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城鄉之間在公共服務上的差距能縮小多少,戶籍制度改革就能推進多少
我們現在沒有正式的關於農民工進城數量的統計,所以,我看到的比較正式的資料顯示,是1.3億農民工進城。當然還有人說數量還要多,總之是一個龐大的數量。通常人們形容它是「和平時期規模最大的人口流動」。我們很多農民工進城打工,把他們的父母、孩子都留在了農村,形成了農村人口的「老少化」。就是說恰好就是中間這一塊勞動年齡的人都出來了,留下了兩頭的人口,造成了很大的問題。
現在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很高。本來中國人口轉變的速度,農村是滯後於城市的,也就是說農村人口老齡化本來要相對慢一些,由於加上人口的機械流動,造成了農村人口老齡化很高。再一個由於對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政策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落實,還遇到很多障礙,因此他們很多人都把孩子留在農村,形成大規模的留守兒童。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戶籍制度改革還沒有完成,還沒有徹底。應該說從80年代以來,戶籍就已經在改革。戶籍制度不能簡單看成是一個人口登記,而是對勞動力的流動和打工條件的一個認可。那麼從這個意義說,戶籍制度一直是在漸進式的改革,但是歸根結底更重要的是戶籍制度背後存在的很大的城鄉、城市勞動力兩元市場上在社會福利、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因此我們看到的這種現象就說明戶籍制度改革還沒有完成。因此,我認為這歸根結底是一種制度障礙。因此它的突破口也應該在戶籍制度改革上。戶籍制度本身的勞動力流動的這層含義和其隱含的背後兩元的社會福利、公共服務,這兩層含義互相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也構成一種兩難的選擇。比如說,我們戶籍制度的漸進式改革促進了勞動力流動,改善了農民工進城居住和打工的條件、政策環境;但是它也相應地提出了進一步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說我可以進城打工了,去爭取在農村得不到的高收入,但是我接下來還要考慮我的家人是不是能跟我一起來,我的孩子在城市能不能入學,我未來的養老保障,我能不能預期在城市長期居住下去,這些東西都提出來了。
目前有很多城市嘗試著進行一些戶籍制度改革,比如說把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取消,變成統一的居民戶籍登記制度。但是接下來很多城市沒有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城鄉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方面有巨大差距。如果這個時候說來者不拒,我可以說取消戶籍制度限制,但是我不能滿足你所有的城市保障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現在,包括從十七大到這次政府工作報告,都在強調在城鄉之間形成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制度的一體化統籌,也就是說「陽光普照」。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是一個曲線的方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所以這條路是對的,也是我建議的第一條途徑。就是說城鄉之間在公共服務上的差距能縮小多少,戶籍制度改革就能推進多少。這是一個條件。
除此之外,城市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了,相應地城市少年兒童的比重和絕對人口數量就大幅度減少。這實際上提供了一個機會,城市原來形成的基礎教育資源,如果只按戶籍人口來配備的話,已經相對過剩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具有了一定的條件來為外來勞動力的子女解決教育服務。除此之外,從道義上說,目前城市勞動力就業中非常大的比重是農民工,農民工與本地人就業總數的比率現在是46%,這就意味著農民工對城市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對稅收作出了貢獻,而稅收是我們基礎教育的來源,也就是說讓農民工子女享受城市基礎教育是合情合理的。
這些問題現在都認識到了,但是我們畢竟是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財力的問題,還有制度設計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有一個優先序的問題。我認為它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現在城鄉收入差距大,更大的是城鄉的福利差距。因此這個時候就放開戶籍制度的限制,人們的遷移行為中就帶有了一些追逐福利的因素了,就不僅僅是勞動力的轉移了。因此那時就會遇到蜂擁而至、不堪重負的情況。所以不太可取也不可行。即使放開了,任何一個城市也不可能把所有已有的福利匯集到新湧入的人群上去。因此就變成了走兩條路:一條路是縮小城鄉之間的福利差距,讓勢能減小。與此同時,還要加速勞動力的轉移。戶籍制度、人口的自由遷徙是要走一個漸進的道路,漸進的方式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經歷的、選擇性的遷移。以前各個城市是公安部門給一個定額,這個定額是固定的,而且還要符合很苛刻的條件。而後來,大多數城市選擇的改革方式是不要定額了,而是制定幾個選擇的標准,這些標準是可以改變的。有的城市最初根據自己的能力把標準定的嚴苛一些;後來根據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對外來人口需求量加大,就把標準定的寬松一些。因此,農民工進來就進行了邊際上的就業制度改革和社會福利改革,接下來,戶籍制度也就跟著進行改革。因此,從就業入手、勞動力轉移入手到社會保障的新設計、接續到戶籍制度改革,三者就可以銜接上。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條件。與此同時,縮小城鄉社會保障的差距又是創造一個大的外部環境。所以,我認為我們能夠看到現在這個邏輯了,那麼按照這個邏輯是比較走得通的,也是比較穩妥的改革之路。
「民工荒」與農民工收入
富人和窮人的消費傾向是不一樣的,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就馬上轉化為消費,消費很大一部分支出在食品上。因此,去年遇到的食品價格上漲,有供給原因、原材料漲價等原因,但也有一部分是需求拉動。
說到宏觀經濟形勢和人口關系,歸根結底人口是一個長期的慢變數,也就是說,它總的來說不會影響宏觀經濟周期的變化。但是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是由人口結構的變化造成的,因此說它們是有關系的,但在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中又不會直接看到。從2004年我們就看到了「民工荒」,但是當時我們以為這是局部的,是因為勞動力流動的制度障礙造成的。但是接下來「民工荒」沒有消失,而是從珠三角擴展到長三角,擴展到其他大中城市,甚至在東北,在一些傳統勞動力輸出的地區也有嚴重的「民工荒」現象。去看人口結構發現,中國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中國人口轉變提前完成。它的一個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我們由青少年人口負擔率比較重的人口結構變成了勞動力比較豐富的人口結構,但是接下來這個人口結構的增速減緩,現在是逐年減緩。預測再過一兩年就不再增長,再過十年八年可能就會下降。我們看到的結果就是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大、比重高,作為勞動力供給非常充分的基礎已經發生變化,農村也是一樣。我們看到的勞動力的供給總量和「民工荒」現象是有關系的。
80年代就說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規模很大,有1.5億。90年代又說增加了40%以上都是剩餘的,有1.5億到2億。以後也可能還在有人說。但是這個不和邏輯。因為80年代實行家庭承包制,釋放了農業中的勞動積極性,從農民公社的體制到更有活力的家庭經營制度。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因而那個時候說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是合理的。接下來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目前已經超過1.4億人,此外還有農村個體經營、私營企業,這個加起來有5000萬人,除此之外還有人轉移出去,轉移到城市打工,至少有1.3億人。農村的勞動力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個情況下還說有那麼多的剩餘勞動力就說不通了。所以我們也做了很多種可能的假設,在不同的假設下可以看到的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充其量有1億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再看這1億人的年齡結構,一半以上已經是超過40歲的了。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要克服一系列的制度障礙、心理成本等,也就是說過了40歲,他們轉移的動力就不強了,轉移能力也弱了。因此也就是5000萬的勞動力可以供轉移。再加上這幾年「三農」政策見效,在農村務農的收益有了很大改善,因此相當大一部分人決定不外出了。因此產生的「民工荒」現象也就很自然了。
那麼「民工荒」加上這幾年城市就業的改善,比方說按國際標准來衡量失業率穩中有降,消除了下崗(下崗轉成了登記失業),勞動參與率有所回升。整個勞動力市場形勢是有所改善,和經濟發展迅速、政府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的發育都有關系,也和勞動力供給背後的人口結構也有關系。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力從無限供給逐漸喪失這個特徵轉向比較平衡、甚至是局部的短缺,它必然導致的結果就是工資上漲。
其實正規部門的城市職工的工資上漲是很快的。特別是最近這幾年,農民工的工資也在上漲。2003年以前農民工的工資有10年基本都沒有變; 2003年漲了0.7%,基本上也沒有什麼變化;但是2004年漲了2.8%,2005年漲了6.5%,2006年漲了11.5%,2007年有調查顯示漲了20%。我自己也做了大量調研,從局部觀察能驗證這個變化是可靠的。這說明通過城鄉居民就業的擴大導致了農民工群體的收入提高。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知道富人和窮人的消費傾向是不一樣的,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就馬上轉化為消費,消費很大一部分支出在食品上。因此,去年遇到的食品價格上漲,有供給原因、原材料漲價等原因,但也有一部分是需求拉動。需求拉動這部分第一是一個好的現象的結果,是低收入家庭收入提高的結果。第二,它又會產生一個有利於農業、有利於農民、有利於農村扶貧的一個效果。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對宏觀經濟產生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防止結構性的價格上漲向明顯的通貨膨脹轉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好政策手段的選擇。一部分是說防止全面的過熱、明顯的通貨膨脹,當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有效的,都應該適當使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需求拉動的食品價格這個部分來說,我們不應該把它壓下去。過去的扶貧研究得出一個結論:扶貧里千手段、萬手段,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最見效的。這是一個好的機會,因為很長一段時間農產品價格都停滯徘徊,這個提高是有好處的。另一個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城市裡的低收入階層,包括農民工群體、農民,因為農產品漲價,生活水平會受到一些影響,會把他們增加的就業收入抵消很大一部分。因此,去幫助避免低收入群體在食品價格漲價中喪失他們已經得到的好處,這些財政手段是必要的,也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過去政府採取宏觀經濟政策中包括了這一部分,那還要看到底夠不夠。這就是我對宏觀經濟的一個看法,但只是局部的。
中國的貧富差距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在計算基尼系數時,其中構成基尼系數的40%是由城鄉收入差距造成的,也就是說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對基尼系數的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一個作用。但是城鄉差距縮小的因素,我們卻沒有找出來(沒有計算在內)。
十七大報告講的非常清楚,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應該從兩個領域著手。一個是從初次分配領域,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從繼續擴大就業的角度出發去解決初次分配的問題,可能是最好的能夠把公平和效率相結合的途徑。實際上,很多人說收入差距擴大,這也是一個現實,但是也有背後的一些機制被忽略。比如以就業擴大作為一個起點來看,因為過去農民工轉移到城市工作,城市再就業取得成效,新增勞動力也遇到了一些結構性的困難,但是就業增長也很快。在這個過程中導致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比較快。我們很長時間看到高收入階層收入漲太快,低收入有一個徘徊。但是從2002年以後,我注意到,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五等分,其中的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逐漸向最高的20%的增長速度靠攏。到了2006年,則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說最低的20%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已經達到12%,而最高的20%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則只有9%左右。低收入階層的增長速度快過高收入階層了,但這個的確是不足以縮小收入差距。但這也說明了通過擴大就業是可以形成一個有利於貧困者的經濟增長,這也是很重要的,也是導致城市和農村的收入增長較快,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加快,也導致對食品的需求提高。
我們的基尼指數已經超過了0.4的警戒線,但是總體上人民對改革開放的總體結果是滿意的,為什麼這個警戒線沒有起作用?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說我們的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很快,但是我們的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也在漲。還有一個原因,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能把經濟增長中縮小差距的一些因素忽略掉了。比如說在計算基尼系數時,其中構成基尼系數的40%是由城鄉收入差距造成的,也就是說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對基尼系數的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一個作用。但是城鄉差距縮小的因素,我們卻沒有找出來。因為任何政府實施的再分配政策都是有利於改善貧富差距的。但是歷史上一個國家從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走到城鄉差距縮小,以至消失,歸根結底不是靠再分配政策。這個歷史過程靠的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因此我們也遇到了和平時期規模最大的勞動力流動,但是這個流動所產生的縮小城鄉差距的作用,從我們目前的統計中還沒有反映出來。比如說我們有一億多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但是他們的人均收入水平大概相當於城市居民收入的80%左右,是農村居民收入的差不多兩倍。正好處於一個中間力量,是縮小差距的因素。但是這批人的收入既沒有在城市住戶調查中得到反映,也沒有在農村住戶調查中反映出來。因此這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素沒有得到反映。如果把這重要一部分的因素加進來的話,我猜想城鄉收入差距會大大縮小。與此同時,由於它在計算基尼系數中佔有很大比重,就也會縮小我們的收入差距。我說出這兩個因素並不是說大家說的趨勢不對,而是說我們通過分析這種機制,能夠找出縮小乃至消除收入差距的路徑。即繼續保持勞動力的流動,通過這種途徑從初次分配中解決差距縮小的問題。再分配中則可以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出來,把富裕地區的一部分收入進行轉移致富,特別是通過覆蓋城鄉、覆蓋所有地區,所有人群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形成一種普照之光,這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縮小實際的差距。
『伍』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以來,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現在於為國民經濟長久穩定的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帶來了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由於工業的迅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我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一、 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以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的成果
由於人們對人口與經濟關系之間的研究還很不充分,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無法一概而論。因此對人口增長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及作用幅度與方向上還沒有達成共識。
但是,在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方面,全球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這里可以用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證。我國自1978年以來,由於成功地實行了計劃生育的國策,已經卓有成效地將人口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並有力的控制了人口增長的速度。從以下兩圖可以看出,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增不斷降低,人口總量的增長也趨於平緩。
同一時期我國整體經濟總量在存量和增量上的變化則是不斷向上發展,這應該說計劃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有專家測算了區位條件、基礎設施、資本投入、人口增長,得出結論: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並進而推論:「人口自然增長率只要降低幾個千分點就會明顯促進人均GDP增長」。
盡管該數據模型建立及有關結論數據有待商榷,一些學者也質疑該量化結論和推論的准確性。但從定性的角度分析,我們根據該研究報告中可以得出結論,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從而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經濟有效的作用。
由於全球人口自1984年以來的過度增長(自八十年代中葉以來,世界人口已經增長了132%),已經在糧食生產,耕地面積,淡水,海洋捕撈,肉類產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物多樣性,氣候,能源,廢棄物,就業,收入,住房,教育,城市16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1960~1998年間,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衣索比亞,伊朗這四個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40%~50%。
由於世界人口的過度膨脹,自然保護區開始受到威脅,大面積森林退化,大量的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在全球15個主要海洋漁業區中,就有11個漁場捕撈量下降。大多忽視人口增長和忽視計劃生育的非洲國家,開始被大量需要就業和受教育的問題所困擾。而在人口增長最慢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收入增長最快,包括:南朝鮮,台灣,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所以說,如果世界各國不能同時開始重視人口過度增長並把經濟轉向環境可持續發展,控制人口過度增長的軌道,經濟的衰退將是難以避免的。
二、人口適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發達國家人口緩慢增長阻礙經濟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在我國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控制人口增長才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否只要人口增長為零甚至負增長就會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呢?類似觀點可在各類研究報告上發現「在本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將控制在16億以內,並順利實現零增長,然後開始緩慢下降…… 這將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
通過對美國,歐洲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人口與經濟相互影響的關系來看,保持適度人口增長才會利於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人類發展的歷史,說到底,是人類同自然環境關系的歷史」,「人口和環境作為自然界中一對既互相對立,又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矛盾統一體,貫穿於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伴隨著社會發展的始終」。
這里的適度人口是指經濟適度人口,即:從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資源供給、生態環境承載力相互之間的制約關系出發,尋求通過最佳方式達到經濟協調發展最優目標的適度人口。
我們暫時可得出這么一個結論,世界各國由於各自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素質狀況以及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的不同,適度人口規模以及適度人口增長水平都將會不同。但是如果人口增長規模偏離了適度增長速度,不論是高是低,都將不利於經濟發展。
『陸』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中國的人口問題會影響經濟發展
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我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諸如吃飯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等,都與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有著直接的關系。沒有對人口增長的合理控制,沒有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很困難的。在人口、資源與環境中,人口與計劃生育是中國社會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認識人口問題的重要性。
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將經濟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和提高產量,而忽視了成本和效益。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直到80年代,世界各國才逐步形成共識,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的控制、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優化。
『柒』 中國當代人口與經濟的發展
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大國,她的經濟崛起也伴隨著人口變動的動力。現有的學術研究表明,改革開放30年,她享受了大量的人口紅利,促進了經濟的騰飛。
但人口紅利不可能持續永久。當人口紅利用完時,就變成人口負債。
人口的動力非常強大,有時強大的難以想像。一旦,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開始退休,而那時獨生子女成為勞動力市場主力。那社會被撫養人口和撫養人口的比率就要和人口紅利時代顛倒,人口負債難以想像。而中國這個時代正在飛速到來。
比如,日本現在的經濟衰退背後就是有人口老齡化,人口出生率下降,也就是「人口負債」在作祟。因為人人都知道被撫養人口比率急劇上升,國家的養老金入不敷出,都在擔心養老金破產,無人敢消費,更導致經濟不振。台灣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不過是依靠大陸的人口紅利支撐而以。
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一個自然調節的結果,所以從人口紅利到人口負債的過渡還不是那麼劇烈。盡管如此,他們已經嘗到了人口負債的苦果。各國紛紛削減養老金,延長退休年齡。德國已經把退休年齡延長到67歲,還在探討70歲的可能性。
中國的人口紅利中加入了很強的人為調整因素,其人口紅利所以來的也劇烈,同樣,人口負債也必然很劇烈。其後果是讓中國進入一個未富先老的社會。他國經驗表明,這種由人口老齡化導致的經濟衰退很可能是一個不可逆的長期的陷阱,如現在的日本那樣。
人口政策改革已經刻不容緩。我們已經不需要計劃生育,甚至我們已經到了鼓勵生育的時候了。
現在放開計劃生育政策,可以促進人口的出生率增加,短期內可以增加內需,長期內可以讓經濟持續發展。但是一個實施了30年計劃生育政策,一夕放開談何容易。
有識之士在意識到了現有人口政策背後的長期危機,紛紛提出了改變現有計劃生育政策的建議或者主張。比如,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2009年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了「提倡生一個,允許生兩個,杜絕生三個」的政策。但是直到現在,在國家政策層面上,反應甚是淡淡。為什麼呢?
中國現有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被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所左右。從中央到地方估計有超過100萬的計生官員。這些官員的權力非常龐大,可以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人員採取包括罰款在內的很多強力措施。如果現在取消計劃生育政策,這么一個擁有龐大權力的機構官員的未來何去何從?
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們深深的知道,人口對經濟的影響是長期的。即使現在放開計劃生育,其對經濟的影響可能需要十年以上才能顯現。同時,發達國家歷史經驗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化的推進和人們受教育水平的增加,人們的生育觀念會改變,生育率會急劇下降。現在所有的發達經濟體都在為人口萎縮在擔憂。
或許只有等到,那些官員的退休金削減或者甚至發不出來,他們才會行動起來。不過,那已經晚了。日本和台灣就是我們未來的寫照。
『捌』 中國人口的增長怎樣與經濟發展保持一致
呵呵 其實這個東西要辯證的看,並不是我們的經濟不整長,我們的經濟整張都回長在路上公路,鐵答路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是增長的,而外國是內需增長,就是消費曾長,所以我們的增長准確的說你個人的感受很小,因為比如西藏的鐵路修好了,你有感覺嗎,但是擴內需的畫,就明顯能感覺到東西便宜或者怎麼怎麼樣。所以我們經濟增長還是可能的,只是以目前的稅率情況來看,如果這么高估計保增長是有難度的,因為基礎設施一般建設好了10年內是動不了的。
『玖』 簡述中國人口現狀,發展趨勢和發展對策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十五年的人口目標是將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其在人口與健康領域確定的發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數量,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開發系列生殖醫葯、器械和保健產品,為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出生缺陷率低於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個發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加強中醫葯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以中醫葯理論傳承和發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與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葯特點的技術方法和標准規范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葯產業的健康發展;研製重大新葯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葯、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釋葯系統創制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並完善國家醫葯創制技術平台,推進重大新葯和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綱要稱,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強有力支撐。為此,該綱要還將「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中醫葯傳承與創新發展」、「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等,確定為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先主題。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人,死亡率為6.51‰;自然增長率為5.89‰。
2005年人口主要構成情況
單位:萬人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我國於2005年底開展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這次調查以全國為總體,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次總體,採取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樣方法。最終樣本單位為調查小區。這次調查的樣本量為170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1%。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通過調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調查的各項任務已基本完成。
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在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佔70.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57萬人,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一,當前中國人口社會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但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2億多。並且,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增長態勢。據預測,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2020年仍高達10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准,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老年人口將達1.64億,占總人口比重16.1%,80歲以上老人達2200萬。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佔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佔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啟動了「關愛女孩行動」,倡導男女平等,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近年來,由於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採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製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拾』 人口與經濟是什麼關系
記住,是人口決定了經濟的一切。
上海,民國起便是遠東第一大城市。屹立於東海之濱百年不倒。
支撐它的除了地理優勢,最重要的還有源源不斷的人口輸入。
無論是高知階層,還是基礎勞動力。
而這個城市現在又獲得了一個世界之最。那就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城市。這意味著每一代人要比上一代少30%。雖然,以上海之身份,只要他願意拿出一些福利,依然會有大量的人遷徙過來。但是,不那麼強勢的內陸城市呢?凋零,可能是唯一的結果。
人才之爭,正在上演。武漢、鄭州、西安無一不在這一年瘋狂搶人。
一線城市過高的生存成本,使得不少腦力工作者迴流到了省會城市。而基礎勞動力則迴流到了家鄉及周邊縣城。這個現象會持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根據教育部數據:2014年全國共有小學20.14萬所,比上年減少1.22萬所;招生1658.42萬人,比上年減少36.93萬人。
據歷年公報數據,2001年至2016年16年間,義務教育階段全國學校數量一路下降,由55.79萬所減少至22.97萬所,減少約六成。
雖然招生人數還是正向上升的,但也僅為100萬人。
雙拐點可能會在5-10年內出現。即學校數量和學生數量的雙下降。
如果一國之人口踏上一條負增長的道路,並不是簡單放開二胎就可以激活的。因為這一代年輕人中有非常多的有知識的人,同時還是不願意委屈自己,不信奉傳宗接代的。
可能以後00後和孫子描述誰是舅舅,他都不是很理解。
這是我們要警惕的,盲目押注二胎嬰兒潮相關產業的人,可能等你熬死了對手時,你會發現你的海洋正在枯竭。
並不是說年輕人小孩的生意不好做,樂高玩具體驗店越來越受歡迎,一堂課一小時四五百都是很正常的。生育率低下的另一個特徵是優生優育。規模上不去,那就做質量吧。
今天之所以大家覺得生意還有得做,是因為畢竟我們仍然是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國,存量市場足夠大,不過預估在2020年 第一人口大國會讓位於印度。龍象的全面競爭,會在本世紀中葉上演。
不誇張的說,會有越來越多的小縣城的燈光在衛星圖上消失,越來越多的小城市的燈光變得黯淡下去。一是因為人口,二是因為城市集群化。
所以,今天如果討論房地產。那麼我個人觀點是,很明確的說:沒有人口流入的城市,沒有房地產。人口流出的城市,房價就會跌,連租出去都可能成問題。不要跟風,不要接盤。而一線城市的房價雖然受到了明顯的打壓,但房租在七月普遍上漲20-30%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有多少空間?我認為還有很大的空間。但是,城市化是否可以維持過去的粗獷?必然是不可能的。
2012年之後,方便麵的出貨量逐年萎縮。因為什麼?一、外賣的興起使得方便麵失去了很大一塊市場。二、消費升級,人們對健康的訴求。三、農民工逐年減少。農民工是方便麵的最大的消費群體,但是核心城市的城市化完成以及老一代最吃苦的農民工老去,使得這個群體回到了家鄉,方便麵便不再被需要了。即使,今天方便麵開始走消費升級路線了,但是失去了最大的基礎,也不可能回到那個黃金時代了。
隨著方便麵拐點而出現的其他品類有哪些呢?你所在的品類會不會是下一個拐點呢?
如果你在廣州的排名前幾的老酒家吃過早茶。你會發現:除了旅遊的年輕人,全是老年人。俗稱的老廣。這些人遲早會吃不動早茶的,那麼到時候怎麼辦?
越來越多的養老產品也是越來越旺了。我在浦東機場出關處看到的是成群結隊的大爺大媽。危機亦代表著機遇,而順境意味著危機。一陰一陽則為道。
記住,人口結構決定了你的生意,以及未來的生意。
在美國,電梯安裝、維修工職業中期的平均年薪是6萬3500美元,而土木工程師的職業中期的年薪約為6萬1611美元。園藝工程師職業中期的平均年薪是4萬6694美元,而大貨車司機職業中期的年薪約為5萬1539美元,而且在忙得時候,大貨車司機的年收入會超過10萬美元。
中國,一定會踏上這條路的。現在中國的藍領成本是美國的八分之一,白領是二分之一。不需要很多年,藍領也會被拉到美國的二分之一的。
所以今天如果能夠購買「保姆」,「鍾點工」「按摩SPA」這些人力服務的期貨的話,一定是穩賺不賠的,這些產品幾乎會以每年30%及以上的速度漲價。
春江水暖鴨先知,人員成本當然是老闆先知道。用工成本越來越高了,但更誇張的是基礎勞動力越來越貴了,這個趨勢正在顛覆中國人的老觀念:讀書才值錢。如果你腦子不活絡,上班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那麼其實你去做藍領更合適一點。中國人的這個老觀念的本質是:在農業時代,讀書人不多,供需不平衡。
老闆們其實更受傷,老闆最焦慮的是後端成本激增,但是終端價格不漲。十年前一個打火機已經1塊錢了,現在也就1.5-2元之間。十年前一包普通方便麵1.5元,現在也就是3元。但是人員工資翻了不止5倍。如果算上社保、福利等可以說是臨近「窒息」了
郭台銘,那個將流水線管理發揚至巔峰的人,開始大舉安裝機器臂了。或許,他真正解決員工得抑鬱症跳樓的那天,就是他不再需要這些員工的那天吧。
如果1978年,中國不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今天那些國際巨頭里,一大半都不可能有今天。歐美市場在宏觀的意義上,在80年代已經飽和了。比如車企、快消品、食品、服裝。我覺得除了國人要感謝總工程師鄧小平,這些洋品牌也應該感謝他。
當然,知名海外互聯網企業基本無法獲得這樣的紅利,所以我們的獨特市場孕育了BATJ。
而反過來看,如果沒有中國市場在過去四十年,給歐美市場提供那麼多的廉價產品,歐美的政府們會很焦慮的,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廉價商品,提高了美國普通家庭15%左右的生活質量。同時抵消了通貨膨脹,維持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品質。
今天比較令人擔心的是:製造業大舉南遷至東南亞,而我國高端製造業並沒有站穩腳跟。而貿易戰徹底將國人打醒,我們並沒有那麼強大,強國之路還有很長的距離。
全球范圍來看,依然是人口、決定了一國之興衰。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樸素的道理。
前段時間全網尋根的劉強東,可能是中國最後一代有鄉土情結的商業巨子了,從今往後,可能不再會有很多人把衣錦還鄉看作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鄉可以還。出生在大城市的80,90後即使住在遠處,也無法找到家鄉,因為早被拆光了。
而全世界范圍內最大的短期人口遷徙:春運。可能在幾十年後就變成了一種往事。
無論是日本、韓國、美國還是加拿大。人口的分布從來都不是平均的。
如果鄉土文化已經式微、高鐵使得遷徙不再漫長、產業集聚不可逆轉,很多地區的衰落是遲早的。畢竟老祖宗早就說過了:人往高處走。
最近關於二胎的事情沸沸揚揚。
這讓我想起好多年前,我媽牽著我的手,在一個巨大的工地邊上的車站等著,那個車站的廣告牌上寫著:實行計劃生育,貫徹基本國策。再邊上一塊寫著:加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想到這一幕,我覺得挺魔幻的,有點超現實主義的感覺。
世道變化快,一晃間,我國的人口紅利消失了,真的是令人猝不及防。
但是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
1 人口紅利消失及資產膨脹導致的生二胎的成本過高。
2 優生優育思想導致的不願意多生,乃至不生。
3 這一代年輕人是沒有勒緊褲腰袋哺育下一代的思想的,一點都沒有。
隔海相望的日本,已經提前一步進入這種狀態,大前研一為此還寫了一本書《低慾望社會》,書中說到老年人控制了絕大多數財富和權力,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只能削減慾望,導致一個惡性循環的出現。
而日本的老頭們因為缺乏安全感,即使有房有車,也不去消費。
但日本的年輕人根本買不起房買不起車,所以只能選擇「肥宅」,以及說服自己不要有理想。於是消費發動機被關閉了。
這和我國面臨的問題,有點相似。
這里不得不說,歐洲今日之亂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歐洲生育率過低,引入了大量中東難民導致的。
人口問題,其實是擺在這個地球上大多數國家面前最棘手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