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遼寧經濟,遼寧水利,遼寧林業,大連職業哪個好
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❷ 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1、職責任來務 遼寧省經濟林研源究所隸屬於遼寧省林業廳,建於1961年11月,位於大連市甘井子區中華西路31號。2000年注冊登記,注冊資金460萬元。主要職能是經濟林遺傳育種研究、經濟林豐產栽培技術研究、經濟林果品加工利用研究、園林植物栽培研究。
❸ 東北林區如何進行經濟轉型(地理綜合題)
東北林區經濟轉型方案如下
一森林撫育更新
二山地立體開發
三,發展特色養殖業
四,對農產品和林產品進行深加工
五,發展綠色農業和大農業
❹ 遼寧的經濟狀況 誰能做一個概括的介紹大神們幫幫忙
地處東北亞經濟地帶的遼寧省,是中國最早建立的一個國民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的重要省份。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使遼寧這個老工業基地重新煥發青春,全省抓住有利時機,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大刀闊斧地實行了傾斜發展政策。各個發展階段,在經過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選擇一定的主導產業重點扶持,使之成為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加大投資力度,積極培育科技含量高的先導產業,推動國民經濟向技術經濟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基礎產業,為遼寧經濟可持續發展豎起堅固的後盾,在全省有步驟地實行了「兩高一深」(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業和發展資源。材料的精深加工)的產業優化發展戰略,強化產業競爭力,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 經過年的改革開放和調整優化,遼寧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不斷地向積極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結構格局發展,使遼寧經濟再鑄輝煌。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三大產業增長率呈出「兩快一慢」的發展趨勢。1997年全省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為3490.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85.4億元,佔13.91%,增長2.38%;第二產業完成1743.9億元,佔49.97%,增長13.41%;第三產業完成1260.8億元,佔36.12%,增長10.03。相比之下,第一產業增長緩慢,第二、第三產業增長較. 2、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帶動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變化,使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的大批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1997年,遼寧省各產業從業人數為1967.1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639.7萬人,佔32.52%;第三產業就業人數716.7萬人,佔36.44%;第三產業就業人數610.7萬人,佔31.04%。 3、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及投資方向的變化、傾斜,使各個產業在全省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及年均增長速度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比重看,1980年全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6.4:68.4:15.2,到1997年調整為13.91:49.97:36.12。二產下降了18.43個百分點,三產增加了近21個百分點。從三個產業產值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來看:1953年至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7.6%,其中三個產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比例為2.2:9.9:5.3,第二產業增長速度快;1980年至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8.7%,三個產業增長比例變為5.3:8:13.4,第三產業增長最快。 4、第三產業推動力上揚,與第二產業共同帶動全省經濟的發展。遼寧第三產業藉助改革開放、產業結構調整的東風,得到強勁、迅猛的發展,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遼寧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為13.1%,到1997年上升為36.12%。1978年乃至1985年,是第二產業為主(分別佔94.8%和78.8%)帶動全省的經濟增長;到1997年,已改變為第二產業(佔49.97%)和第三產業(佔36.12%)為主共同帶動全省的經濟增長。 5、第二產業的重心,工業產業結構也得到調整。重工業通過改革、改組、改造,資產重組,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對輕工業,由於實行了「六優先」方針,得到迅速發展。1997年,全省輕工業完成總產值815.2億元,增長4.9%;重工業完成總產值2829.7億元,增長11.9%。在工業產業中,經過調整和優化組合,支柱產業繼續得到發展,成為遼寧經濟增長的優勢。遼寧作為中國的以傳統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冶金、石化、機械製造、電子為全省的四大支柱產業,大企業多,產值高,投資規模大。1997年,四大支柱產業產值佔了全省工業產值的一半。 6、第一產業結構,也從以往的只重視種植業,向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經營、全面發展的方向轉變。 1997年,全省農、林、牧、副、漁業完成總產值920.5億元,其中農業產值為433.6億元,佔47.11%;林、牧、副、漁業完成產值486.88億元,佔52.89%。而在農業中,種植業產值僅為393.71億元,只佔第一產業總產值的42.77%。林、牧、副、漁所佔比重已經超過了種植業所佔比重,種植業已從過去的主導地位下降為從屬地位。僅全省的牧業產值(333.1億元)就已接近於種植業的產值。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遼寧的產業結構開始了戰略性調整,正沿著高級化的產業結構軌跡發展變化,它必將推動遼寧經濟向市場化、高新技術化、國際化、多功能化方向發展,重振工業省的雄風。
❺ 發展經濟林有前途沒有
1. 經濟林產業發展的簡況
經濟林以其生產周期短、效益高、適宜農戶經營的優勢,在丘陵山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中,作為開展多種經營的骨幹項目,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引導農民奔小康。近二十年來,全國經濟林造林面積以較快的速度推進。在當前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下,經濟林生產較大發展規模主要也將出現在西部地區。但從總體上來講,經濟林生產從數量上已達到了一個「階段近飽和狀態」,今後的發展重點將會轉移到結構的調整和效益的提高。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良種培育和擴繁、培育技術和產品采後加工利用將是今後經濟發展的重點。
經濟林是一個具有我國特色的概念,是從特用經濟林延伸下來的。經濟林的提出也是與當時我國社會、林業生產力水平低、學科林種尚未高度分化的現狀相關。作為特色產業,至今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經濟林產業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提高群從生活質量的保證。近十年來,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轉移。要解決大量剩餘人口問題,更重要的是依靠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當地產業,經濟林產業將在勞動就業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濟林產業發展也是生態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生態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保證。無論是三北、太行山、長江中上游、黃河中上游和退耕還林工程都是如此。除了國家糧食補助等政策性支持外,保證一定比例的經濟林,使群眾年年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是確保防護林體系可持續性經營管理的前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經濟林特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對其質量要求向營養型和保健型方向發展。發展經濟林產業,提供各類經濟林商品,是滿足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需求、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
❻ 遼寧的經濟狀況 誰能做一個概括的介紹
地處東北亞經濟地帶的遼寧省,是中國最早建立的一個國民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的重要省份。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使遼寧這個老工業基地重新煥發青春,全省抓住有利時機,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大刀闊斧地實行了傾斜發展政策。
各個發展階段,在經過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選擇一定的主導產業重點扶持,使之成為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加大投資力度,積極培育科技含量高的先導產業,推動國民經濟向技術經濟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基礎產業,為遼寧經濟可持續發展豎起堅固的後盾,在全省有步驟地實行了「兩高一深」(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業和發展資源。材料的精深加工)的產業優化發展戰略,強化產業競爭力,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
經過年的改革開放和調整優化,遼寧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不斷地向積極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結構格局發展,使遼寧經濟再鑄輝煌。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三大產業增長率呈出「兩快一慢」的發展趨勢。1997年全省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為3490.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85.4億元,佔13.91%,增長2.38%;第二產業完成1743.9億元,佔49.97%,增長13.41%;第三產業完成1260.8億元,佔36.12%,增長10.03。相比之下,第一產業增長緩慢,第二、第三產業增長較.
2、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帶動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變化,使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的大批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1997年,遼寧省各產業從業人數為1967.1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639.7萬人,佔32.52%;第三產業就業人數716.7萬人,佔36.44%;第三產業就業人數610.7萬人,佔31.04%。
3、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及投資方向的變化、傾斜,使各個產業在全省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及年均增長速度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比重看,1980年全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6.4:68.4:15.2,到1997年調整為13.91:49.97:36.12。二產下降了18.43個百分點,三產增加了近21個百分點。從三個產業產值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來看:1953年至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7.6%,其中三個產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比例為2.2:9.9:5.3,第二產業增長速度快;1980年至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8.7%,三個產業增長比例變為5.3:8:13.4,第三產業增長最快。
4、第三產業推動力上揚,與第二產業共同帶動全省經濟的發展。遼寧第三產業藉助改革開放、產業結構調整的東風,得到強勁、迅猛的發展,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遼寧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為13.1%,到1997年上升為36.12%。1978年乃至1985年,是第二產業為主(分別佔94.8%和78.8%)帶動全省的經濟增長;到1997年,已改變為第二產業(佔49.97%)和第三產業(佔36.12%)為主共同帶動全省的經濟增長。
5、第二產業的重心,工業產業結構也得到調整。重工業通過改革、改組、改造,資產重組,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對輕工業,由於實行了「六優先」方針,得到迅速發展。1997年,全省輕工業完成總產值815.2億元,增長4.9%;重工業完成總產值2829.7億元,增長11.9%。在工業產業中,經過調整和優化組合,支柱產業繼續得到發展,成為遼寧經濟增長的優勢。遼寧作為中國的以傳統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冶金、石化、機械製造、電子為全省的四大支柱產業,大企業多,產值高,投資規模大。1997年,四大支柱產業產值佔了全省工業產值的一半。
6、第一產業結構,也從以往的只重視種植業,向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經營、全面發展的方向轉變。
1997年,全省農、林、牧、副、漁業完成總產值920.5億元,其中農業產值為433.6億元,佔47.11%;林、牧、副、漁業完成產值486.88億元,佔52.89%。而在農業中,種植業產值僅為393.71億元,只佔第一產業總產值的42.77%。林、牧、副、漁所佔比重已經超過了種植業所佔比重,種植業已從過去的主導地位下降為從屬地位。僅全省的牧業產值(333.1億元)就已接近於種植業的產值。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遼寧的產業結構開始了戰略性調整,正沿著高級化的產業結構軌跡發展變化,它必將推動遼寧經濟向市場化、高新技術化、國際化、多功能化方向發展,重振工業省的雄風。
❼ 2015年全面發展改革方向
12月12日,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2015年發展改革工作。國家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徐紹史在會上作了題為「改革創新奮力開拓努力做好新常態下發展改革工作」的報告。國家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朱之鑫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牢牢把握發展大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經濟發展在新常態下保持總體平穩。發展改革系統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探索創新,著力深化改革,上下聯動,統籌融合業務黨務隊伍建設,當好參謀、抓好落實,作出了新的貢獻。一是備好用好政策工具箱,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決策部署。創新經濟形勢分析機制,強化經濟運行預測監測和政策預研儲備,積極提出政策建議,加強政策綜合協調和分工落實。二是突出重點加強協調,狠抓改革任務落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年度重點改革任務,行政審批、項目核准、投融資、價格等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投資走出去的帶動效應明顯增強。三是全力打好投資組合拳,有效發揮投資穩增長的關鍵作用。圍繞「投什麼」、「誰來投」、「怎麼投」3個重大問題,啟動實施了7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做了大量創新性工作,調動了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四是著眼區域發展新布局,扎實推進三大戰略。認真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積極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動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制定了一批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劃和政策,促進各地區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開發開放,推動形成國內外聯動、東中西統籌、南北方協調的發展新格局。五是有扶有控促調整,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作用,優化產業布局和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六是政策累積效應進一步顯現,節能減排取得「十二五」以來最大進展。節能減排綜合協調力度加大,污染治理全面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深入開展。七是著眼補短板兜底線,大力促進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改革發展。健全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全力做好重大自然災害搶險救援和災後恢復重建。
會議認為,在全系統的共同努力下,發展改革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呈現出不少新的特點,也形成了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一是必須改革創新,自覺破除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堅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以敢闖的銳氣和會闖的睿智,加快思維創新、路徑探索和制度供給。二是必須善於謀劃,抓住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強化經濟運行預測監測和政策預研儲備,備好用好政策工具箱。三是必須狠抓落實,搞好工作布局,設計好平台、路徑、抓手,確保戰略、規劃、政策落實到位。四是必須虛事實做,以問題為導向,以轉化為目標,加強重大問題的研究和成果轉化,強化議題的謀劃塑造設置,多提創新性建議,多做原創性工作。五是必須實事做好,圍繞補短板、調結構、增加公共產品供給,瞄準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抓好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謀劃和實施。六是必須上下聯動,增強系統認同,打造良性互動的合作平台,凝心聚力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
❽ 我國經濟林栽培的發展趨勢有哪些
經濟林是指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葯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經濟林不僅能為人們提供糧食、果品和油料產品,而且還具備凈化空氣、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功能,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地應用在經濟林木的繁殖、良種選育、豐產栽培、科學經營、產品貯運、產品加工、商品流通等各個生產環節。目前,經濟林產業已成為我國林業產業的主體,經濟林面積約占林業總面積的20%,占人工林總面積的58.3%,占我國林業產業總值的60%以上,年產值已超過1000億元。可以說,經濟林是林業三大效益統一性很強的林種,發展經濟林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建設我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的森林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經濟林建設的成就和水平是衡量我國林業三大體系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實現我國糧油安全、生態安全長治久安的新途徑。
1. 經濟林產業發展的簡況
經濟林以其生產周期短、效益高、適宜農戶經營的優勢,在丘陵山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中,作為開展多種經營的骨幹項目,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引導農民奔小康。近二十年來,全國經濟林造林面積以較快的速度推進。在當前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下,經濟林生產較大發展規模主要也將出現在西部地區。但從總體上來講,經濟林生產從數量上已達到了一個「階段近飽和狀態」,今後的發展重點將會轉移到結構的調整和效益的提高。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良種培育和擴繁、培育技術和產品采後加工利用將是今後經濟發展的重點。
經濟林是一個具有我國特色的概念,是從特用經濟林延伸下來的。經濟林的提出也是與當時我國社會、林業生產力水平低、學科林種尚未高度分化的現狀相關。作為特色產業,至今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經濟林產業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提高群從生活質量的保證。近十年來,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轉移。要解決大量剩餘人口問題,更重要的是依靠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當地產業,經濟林產業將在勞動就業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濟林產業發展也是生態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生態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保證。無論是三北、太行山、長江中上游、黃河中上游和退耕還林工程都是如此。除了國家糧食補助等政策性支持外,保證一定比例的經濟林,使群眾年年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是確保防護林體系可持續性經營管理的前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經濟林特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對其質量要求向營養型和保健型方向發展。發展經濟林產業,提供各類經濟林商品,是滿足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需求、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
2. 經濟林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經濟林果品的質量低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果樹發展趨勢是減少栽培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進行集約化栽培,而我國當前的情況正好與此相反,還在不斷擴大種植面積,而大量果園單產低,投入市場的果品質量差,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且出口價大大低於其他國家,據香港市場反應,我國大陸產的甜橙在港售價僅為3060港元/噸,而美國甜橙為5280港元/噸,我國香蕉為1453港元/噸,馬來西亞香蕉為4762港元/噸。在國內市場上,由於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果品質量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致使大量國外優質果品進入中國市場,盡管其價大大高於國產果品,但仍然俏銷。如1994年我國蘋果出口為10.7萬噸,而當年進入中國的外國蘋果卻高達12.5萬噸,成為該年世界第6位蘋果進口國。當前良種在推廣應用上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2.2 生產規模分散,不利於形成產業規模
我國經濟林生產經營分散,分散型經營不利於良種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利於建成規模化的商品生產基地,更不利於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從而也難形成規模化的產品集散市場,導致銷售成本提高和原料產品因銷售不暢而耗損比例大。因此,當前太分散的經營方式下不利於形成生產、加工、銷售、市場完善的產業體系,也不利於提高質量和創立品牌。
2.3 採收及采後管理薄弱,產品消費群體單一,傳統消費習慣難以短時間內改變
長期以來經濟林產品的消費群體仍然是以城市、城鎮消費為主,廣大農村消費比例低且消費群體尚未形成。
我國經濟林產品產量和消費量均呈上升趨勢,但產品產量的上升要超過消費量上升,在出口仍無很大增加的前提下,必然產生相對過剩,所以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售賣難的現象。
2.4 無規劃發展普遍存在,經濟林林種產品類同化
我國經濟林樹種豐富,但大多數仍處於野生狀態,用於栽培的樹種仍然不多。其中板栗、銀杏等樹種更是到處栽植。品種趨同發展造成特色喪失,同時沒有新的出路,結果導致生產過剩,效益下降。蘋果、山楂、柑桔等樹種也出現了類似問題。
生產缺乏科學規劃,許多地區發展樹種和品種,採取「追隨」行動,人家搞什麼他也搞什麼,缺乏對市場的長遠考慮,等建成投產時,卻發現市場已開始過剩,而本地許多獨特的、可以標新立異的東西,如一些名、特、優樹種、品種、地理優勢未能得到發揮。
2.5
科研延續性不強導致創新乏力
基地建設問題,而基地建設的突出問題是「良種良法」程度低,老、密、殘次林分比例大,總體上單產低,經濟效益不高。絕大部分是三十年前用籽播實生苗栽植或其大樹飛籽成林的,板栗大部分是用嫁接苗栽植的,在木本糧油經濟林中算是「良種良法」程度較高的,產量也高一些,盛產期的板栗園平均畝產約200斤,而「良種良法」程度高的板栗畝產量可達到400-800斤。培育技術進展較為緩慢,由於無性繁殖沒有達到真正實用化,不但良種化工作沒有進展,產量仍然不很穩定,有待於加強。
2.6構建經濟林現代化產業技術受到制約
林地承包確權到戶以後,農民想發展沒資金,想致富缺技術。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林改配套政策,幫助農民發家致富。譬如加大金融和保險的支持;逐步建立起規范的、合理的、科學的採伐管理制度;建立科學規范的流轉制度,使農民的權益得到最大保障;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走合作經營的路子。
3實現規劃的對策措施
3.1充分發揮省內外科研院校和調查設計部門的技術優勢,加強、充實基層林業科技推廣站所,有計劃地建設一批有特色、有規模的經濟林生產示範基地。加強對現有先進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工作,推動特色經濟林產品產量、質量躍上一個新台階。
3.2加強產業的科技支撐。種植基地是產業的基礎,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培養典型,以點帶面,大力推進經濟林產業化進程。按照造林技術規程規劃設計,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努力培養典型,達到以點帶面的目的。
3.3組建民間商業社團、協會,加強技術信息服務。在經濟林主產區,鼓勵農戶或商家自己成立產銷協會、商會等組織,相互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組織技術交流和培訓活動,解決存在問題。
3.4調整產業結構,重點抓好以核桃、板栗、八角為主的特色經濟林資源培育,淘汰沒有市場的一般品種,適當引進經過試驗研究成功的外來樹種。強化造林、營林標准化生產管理,堅持推行無公害栽培技術,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建設一流的經濟林產業原料基地。
3.5科學種植的關鍵是要做到「良種良法」。一個優良品種的培育最快也得8年以上,如果沒有提前8年以上開展良種培育工作,貯存足夠的良種,也就無法繁育出大量的良種壯苗,良種問題將總也解決不了。加強基地建設的科技支撐工作,一是要圍繞產業建設超前進行良種培育和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科研工作,不斷研究出新良種和改進栽培技術,尤其是要把良種培育工作作為政府支持的重點,良種培育承擔單位應是有實力的科研部門。二是及時建設良種展示、新技術應用的示範基地,起示範、引導、輻射作用。三是通過制定獎勵使用「良種良法」建設基地政策,強制執行技術標准,開展技術培訓服務等行政、技術措施,大力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實現「良種良法」種植。
3.6充分發揮省內外科研院校和調查設計部門的技術優勢,加強、充實基層林業科技推廣站所,有計劃地建設一批有特色、有規模的經濟林生產示範基地。加強對現有先進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工作,推動特色經濟林產品產量、質量躍上一個新台階。
國家林業局十分重視經濟林產業的發展,把發展經濟林產業作為改善和加強山丘地區、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保障糧食安全,優化人民膳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近五年來,我國經濟林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量明顯增加,質量、效益顯著提高。截至2006年底,全國經濟林種植面積近3000萬公頃,主要經濟林產品總產量達到10121萬噸,經濟林產品產值達到2551億元,占林業總產值(10652.2億元)23.9%以上,占林業第一產業產值(4708.8億元)54.2%。經濟林產業已經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和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在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更多專業數據可以參考一些專業報告,推薦你看一下《中國林木育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