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圍繞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報告

圍繞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報告

發布時間:2021-01-06 17:53:35

A. 如何圍繞家鄉或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及變化,解讀「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一場偉大改革

因為你提出的條件與主題不符,就是說,所謂經濟的發展及變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不符,所以你這個屬於偽命題。

B. 家鄉地理環境及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2000字左右

你的家鄉在哪裡?知道了以後才好描述。

C. 求「反映家鄉改革開放巨大變化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不少於2000字。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家鄉的發展變化調研報告
調查時間:2019年暑假
調查地點:梅州市五華縣安流鎮
調查對象:安流鎮居民
調查方式:查閱資料、走訪調查
調查人:
一、安流鎮的簡介
安流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位於五華縣南部,東與棉洋鎮相接,南與梅林鎮接壤,西與周江鎮相連,北與橫陂鎮交界。距縣城33公里,總面積109.95平方公里。省道惠水線、安浦線在安流圩交匯,琴江河貫穿全鎮。是五華通往紫金、珠三角和揭西、陸河等沿海地區的咽喉。轄42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委會。2017年年末,有34851戶、171645人,其中農業人口159180人,非農業人口12465人;全鎮有耕地面積4353.13公頃。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2億元,對比上年增長9.1%。【1】
安流鎮是坐落在琴江河旁邊的一座小鎮,小鎮依河而建,小鎮的人民安居樂業,勤勞善良。在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的家鄉在不斷地發展著,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鎮里的一切發展都是在安流鎮共產黨人領導下不斷繁榮富強,日新月異。介於對家鄉基本情況有了更加細致的了解,我採用了走訪調查及查閱相關資料的方式進行了我的調查之旅。

二、安流鎮的歷史
在暑期時,我查閱一些關於安流鎮的建立的背景,和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歷代鎮上各個領導人對振興小鎮實行的一些發展政策,以便於更好的了解鎮上的發展歷史。
安流鎮,原名橫流渡,因地處琴江河畔,河流湍急,用木船當橋,故稱橫流渡。1911年,當時的文人學士將不祥之兆的"洪水橫渡",改為吉祥之兆的"安流"地名就由此而來。【2】
長樂初建設鄉,清末設橫流約,民國初年始稱安流。
三、安流鎮建國70周年來的變化發展
1947年3月設安流鎮。1950年後曾為區、鄉、鎮建制。1958年成立安流公社。1961年增設鯉江公社,1963年合並為安流公社。1972年分出大都公社(原鯉江公社河東部分和雙華公社上布大隊),1978年分出萬龍公社。1983年11月撤社設安流區,同時撤銷萬龍公社,其所轄的葵樟、文葵、福嶺3個大隊劃歸為文葵區。1986年11月改設鎮。2003年11月,文葵鎮並入安流鎮。2004年10月,大都鎮並入安流鎮。成為廣東省政府批準的五華三大中心鎮之一。
3.1梅州市的經濟建設政策
新中國建立70周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安流鎮各個村通過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實興科技興農戰略,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建立起了一批專業的蔬菜基地、經果林示範基地和畜禽品種改良點,成立養殖協會。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帶動廣大村民發展經濟,實現共同致富的目標。
在以《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年)》為總路線、總方針的指引下,安流鎮的全鎮居民,齊心協力,為了實現城市總體發展總目標:"實現全面振興,發展經濟,綠色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和諧幸福梅州"。

3.2安流鎮的經濟建設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安流鎮在梅州市總路線為發展方針的前提下,經濟建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17年,安流鎮以科技興農為抓手,農村農業穩步發展,全年糧食種植達到4333.33公頃,煙草種植達到166.2公頃,同時,大力推廣綠色有機特色農業產品和豬、肉牛、水產品集約規模化生產,交售煙葉349噸。
2017年,安流中心鎮「六個一」項目建設成效顯著。一是工業園(五華縣安流工業園)規劃征地順利推進,已征地53.33多公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已有15家企業有意落戶安流工業園,其中廣東華普太陽能工業製造有限公司一期項目已落戶原安流楓林中學,佔地約3.33公頃,投資約1億元,正在安裝和調試設備。二是擴容提質成效明顯。圍繞建設可容納25萬人口縣域副中心城鎮目標,重點抓好佔地10公頃,集住宅樓、購物中心、物流商貿、賓館酒家、文化娛樂、居民小區等多功能的青江新城建設,帶動周邊發展,擴大城區面積。城鎮提質方面,重點抓好惠天地加油站至藍田橋頭段道路升級改造、惠天地加油站至半徑大道段升級改造、琴江西岸沿江大道建設、萬塘村長塘堤大道建設、司前街至新興街升級改造、大都圩鎮升級改造、安流老戲院綜合市場改造、親水公園建設等重點工程。重點抓好琴江河低坑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大都片區村村通自來水、安順大橋、長江大橋、徐華清紀念大橋、華陸高速等重點項目建設。抓好安流中心衛生院(五華縣第二人民醫院)擴建、安流第一小學擴建工程。
五華縣安流鎮是有名的「工藝品之鄉」,傳統工藝品的生產已有數百年歷史。近年來,該鎮工藝品不斷推陳出新,竹、木、藤、草、麻絲、仿古雕刻等工藝品熱銷海外。2016年,全鎮特色產業工藝品生產企業達225家,規模以上企業3家,從業人員6900多人,專業技術人員310人,年產值達2.5億元。【3】
3.3安流鎮的旅遊資源
安流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既有綠色自然風光,又有歷史古跡遺址,比較有名的有,燕子岩、高石下登高勝地、東靈寺、平安寺、永和寺、文昌祠、王老仙師宮、法清宮、祖師宮、徐華清故居"樹德堂"、青龍寨、秋前湖義冢、李江慕等。民俗活動有逐步恢復的"扮古事"(走古事)。
李江墓
李江墓位於安流鎮低坑小學背後右側山坡上,形喝猛虎過江。築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 墓用灰沙砌築,座西北向東南。呈交椅形,設四層墓圍,內設祭祀台和拜壇。墓長24米,寬14米,佔地面積約340平方米。是五華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灰沙石寶墓葬。現保存完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秋前湖義冢
秋前湖義冢,位於安流鎮三江村秋前湖義冢角,築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知縣彭光祖倡建。冢內埋葬屍骨1400多俱,均為當地無主墳骨骸,其中不少是清咸豐年間廣東天地會起義軍與清軍戰斗時雙方陣亡將士的無主墓。冢由墓群組成,共計1449座,外觀呈扇形,均用灰沙砌築,通長30.5米,通寬40米,佔地面積近1300平方米。主墓在中央為交椅形墓,子墓圍在主墓左右和後邊,為封土堆墓,弧度不等地圍成33層,甚為壯觀。

總結
最後經過這次實踐調查活動,我在實踐中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增加社會實踐能力,讓我們具備了更強的學習能力,改善了自身的不足,挑戰了如何與人交流溝通和自己的耐心,和做好一件事的意志和勇氣,讓我有了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決心。我相信這些東西,對我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這次實踐最重要的是讓我知道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家鄉發展的變化,這正是此次實踐目地的所在。當然,這次實踐活動還是存在一些缺陷,由於條件限制無法擴大,我的調查范圍不能更完善調查,由於調查范圍小得出的材料,結果可能不能十分精確的表現當前的現狀和問題,但是得出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我所調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家鄉發展的變化問題。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讓我得到了很大的收獲,也讓我知道了自身的不足,給了我自我提高的方向和動力。

參考文獻:
【1】安流鎮,五華縣人民政府,2019年10月23日;
【2】網路,梅州市安流鎮;
【3】《依託傳統工藝積極轉型升級"工藝品之鄉"迎來春天》,五華縣人民政府,2019年10月24日。

D. 談談自己家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應該採取哪些措施落實綠色共享理念

一.關於環境大家都知道,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環境,且核心是水環境。水是環境的核心,水是環境的靈魂。而我們無錫人更是以太湖水為傲,一曲《太湖美》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然而,上世紀60年代末,一場圍湖造田運動無情地改變了它的模樣。圍湖,圍出了土地,產出了糧食和鮮魚,代價卻是大量積聚淤泥,抬高了湖底,減少了水容量,降低了湖水自凈能力,造成湖水的二次污染,加之工業的發展,又接納入湖河道的大量污水,湖水水質長年劣於五類,太湖水一度發出陣陣惡臭,魚蝦差不多絕跡了。水環境惡化讓無錫經濟和社會發展蒙受了巨大損失。由於水污染,無錫水源地梅園和五里湖取水口被迫關閉。梅梁湖每次發生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造成經濟損失都在數十億元,水環境惡化,還大大降低了市民的生活質量,嚴重影響了旅遊環境、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外地的客人和客商來到「江南水城」,無錫人竟羞於帶他們到河畔、湖邊。針對日益嚴重的水污染,水利局按照「以人為本、尊重規律、人水和諧」的治水新理念,把水環境整治作為當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蠡湖綜合整治工程、城市防洪及調水工程、城區河道整治工程等項目的一步步實施,城鄉水環境面貌大為改觀。現在人們可以在河裡釣魚、可以在水邊休閑場所閑庭漫步……正如詩中所寫:「長長的柳堤,一年一度春風,芳菲總是綠色的相思;滿湖的火樹銀花,在洗滌後的紅雨中綻放……」太湖水變清了,錫城之魂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凈化,給這座湖濱之城增添了不少靈氣。無錫人眉頭開始舒展了,自豪的微笑又回來了,今年「五一黃金周」竟出現了日均4萬人爭睹五里湖美景的場面。無錫人更是堅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的水利建設要緊緊圍繞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目標,按照「以人為本、尊重規律、人水和諧」的治水新理念,立足防洪保安、水資源供給、水環境保護三大基本任務,從根本上解決水多、水少、水臟三大問題,確保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糧食生產用水安全、經濟發展用水安全和生態用水安全的需求,為全市實現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良好水服務,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水環境。二.經濟建設發展方面二十多年來,無錫人民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下,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搶抓機遇,創新發展,使無錫城鄉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綜合實力實現重大躍升。1978年至2003年二十五年間,全市經濟總量翻了6番,2003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901.2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9位,人均達到5200美元,總體發展水平正率先向著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對外開放取得突破進展。堅定不移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三外」工作全面推進,經濟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具開放活力的地區之一。全市累計批准利用外資項目8300多項,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49億美元。體制機制活力得到根本增強。不斷深化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改革,國有企業、鄉鎮企業煥發新的活力,民營經濟快速成長,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基本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城鄉建設展示全新形象。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基礎設施體系日益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城鄉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現代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得到增強,初步形成了梯度分工、合理布局、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提高。城鄉人民生活質量有了根本改善,教育、就業、醫療等水平不斷提高,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1647元和6329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達到2.4萬元。詳細的說,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有四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第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開創了一條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新路。無錫是我國鄉鎮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鄧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指引下,無錫的幹部群眾大膽沖破「兩個凡是」束縛,破除傳統計劃經濟框框,以「農民工業」這一偉大創舉,推動我市鄉鎮企業實現了異軍突起。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後,我市鄉鎮企業進入了「跳躍式」、「超常規」的快速發展階段,以超乎尋常的發展速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涌現出了華西、陽光、紅豆、遠東等一批全國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成為支撐農村乃至全市工業化的主導力量,也帶動了上個世紀整個無錫經濟的快速發展。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工業化的不斷推進,不僅成功地實現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而且通過「以工建農」、「以工建鎮」,使得大批小城鎮迅速崛起,農村區域競爭力迅速增強。依靠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無錫農村經濟長時期保持快速發展,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區域城鄉統籌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二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是積極呼應浦東開發開放和國際產業轉移,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加快了無錫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是一項基本國策,要「抓住機遇,利用國際和平環境,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在對外開放思想理論指導下,無錫人民始終把擴大對外開放放在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緊緊抓住浦東開發開放的發展機遇,牢牢把握國際資本產業轉移的有利契機,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一步步推動對外開放向更大規模、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市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化程度的迅速提升。目前,無錫利用外資已進入質量、水平、規模、效益同步發展的新階段,許多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紛紛落戶無錫,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58家在無錫投資興業。2003年,外資工業佔全市工業總量的比重已達到25%,成為無錫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自1992年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始建設以來,無錫各類重點開發開放園區蓬勃興起,成為全市最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和平台,最富吸引力的產業集聚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器」。目前,全市85%的利用外資落戶在開發開放園區,三分之一的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來自園區,園區經濟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積極「引進來」的同時,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一批骨幹企業走出了跨國經營新路。第三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是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積極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不斷調整完善所有制結構,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在鄧小平同志這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論斷的鼓舞和指導下,無錫人民大膽沖破姓「公」姓「私」、姓「社」姓「資」的束縛,堅持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標准,從本地實際出發,大力推進所有制改革,極大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在農村,積極引導鄉鎮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和制度創新,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後,針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努力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在推動鄉鎮企業「二次改制」、增強活力和競爭力的同時,率先進行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促進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開辟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路子;在城市,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攻堅,加快國有企業體制創新和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使國有企業、國有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形成了新的發展競爭優勢。大力開拓資本經營,威孚、小天鵝、陽光、三房巷等一批企業先後成功上市,形成了在資本市場有較大影響的「無錫板塊」。在加快國有、集體經濟改革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六放」方針,毫不動搖地支持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積極扶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去年,民營經濟所創造的增加值佔全市經濟的比重已上升到31.2%。城鄉企業的改革深化和制度創新,極大地釋放了經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推動無錫經濟綜合實力邁上了一個個新的台階,為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體制機制條件。第四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是緊緊抓住新世紀初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突出新型工業化、國際化、城市化互動並進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兩個率先」的進程。黨的十六大作出了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科學判斷。對於我們無錫來說,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關鍵是要針對新世紀新階段所面臨的新情況新要求,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創新發展動力,提升發展水平,推動無錫經濟社會在更高層次上加快發展。黨中央對東部地區的發展高度關注,寄予殷切期望。中央兩任總書記明確提出江蘇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無錫作為江蘇的重要板塊、蘇南的重要一極,為全省「兩個率先」勇挑重擔責無旁貸。面對新的發展任務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示範區的奮斗目標,力爭在全省率先建成高標准、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圍繞這一目標,我們制訂實施了《無錫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示範區行動綱要》,全面推進科教興市、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相繼推出「三化互動」、「三沿開發」、「三個集中」等重大舉措,「兩個率先」先導區示範區建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近兩年來,全市經濟保持快速穩定增長,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齊頭並進,各項改革縱深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整體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城鄉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得到加強,整個城市的環境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富民工程得到有力推進,鼓勵創業、擴大就業、完善保障的各項措施得到較好落實,城鄉人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富民成效日益顯現;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我市相繼榮獲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稱號,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實現「四連冠」,各項事業欣欣向榮,實現「兩個率先」奮斗目標前景喜人。實踐證明,強烈的發展意識、機遇意識、爭先意識和實干意識,是我們二十多年改革發展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實現「兩個率先」目標最重要的精神動力。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在不斷地強化這個重要的思想共識。大家始終堅持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不竭的生機和活力。二十多年來,無錫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前進,不斷研究新情況,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依靠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體制束縛,贏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先優勢。三.科教文衛方面基礎教育優質資源進一步擴大,各級各類教育進一步發展2003年末擁有各級各類學校761所,在校學生77.03萬人,增加1.04萬人。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擁有衛生醫療機構1387個,其中綜合醫院37家,專科醫院18家,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6家,鄉鎮衛生院114家,療養院5家。文化設施繼續完善,2003年,藝術、文化館(站)127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文化系統內)5個。文化事業精彩紛呈。成功承首屆「中國無錫??太湖國際民樂展」,舉各類廣場文藝140場,組織公益演出50多場等等。綜上所述,改革以來,無錫日新月異,我們親眼看到了,也深刻感受到了,體會到了。我們感謝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這一切巨變,我們更體會到了黨的偉大。所以在今後的日子,我們更要堅持改革的步伐,提高無錫市城市綜合實力:我們要以提高人口素質為突破口,高效開發人力資源;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以大幅度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為目標;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夯實綜合實力崛起的基礎;還要完善社會發展體系,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我們堅信,無錫的明天會更美好.

E.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的論文(1500字)

回望祖國大地,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了。30年來,從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著裝飲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巨變。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 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基本達到小康、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這一切只用了30年時間,被稱為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而這一奇跡的創造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13億中國人民。13億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根本改變,這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30年光輝歷程,使我們這個過去貧窮落後的農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成就,想變化,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國際地位和聲望不斷增長,這使得我們更有信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有信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這個季節,正是農村下谷種稻的季節,也是農民三夏大忙的季節。30年前,當拖拉機第一次駛入農村時,農民群眾還十分好奇。而現如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逐漸被轟鳴的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所代替,許多農民已不再滿足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農民買拖拉機或汽車,已不再稀奇。而現在在城裡,購買轎車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在寬闊的道路上,「大眾」「尼桑」等品牌家用轎車正自由地疾馳,體現出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公民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民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城市居民更是從以前的平房轉變成現在的小高層,復式住宅,人們的居住都向著「更高大,更寬敞,更環保」發展,處處折射出人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縫紉機、黑白電視機、自行車』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換上了高檔的家庭電器了。試想30年前的夏季,人們只能靠搖著蒲扇來解暑,如今也被空調所替代了。 30年前,由於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資金主要是優先考慮吃飯,加上國家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生產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兩條腿,極個別家境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車代步。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大飛躍,城市基礎道路建設、交通設施大大改善,人們平時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種多樣,近途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公交車、私家車,出遠門地上有火車、汽車,天上有飛機,水路有輪船,可隨意挑選組合,使居民時時處處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們的娛樂方式非常單一。改革開放後,國家大力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發展。影視歌舞、讀書看報、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上網沖浪、旅遊遠足、運動健身等這些過去屬於富人的娛樂項目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大大豐富了百姓的業餘生活。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國家醫療制度的改革,從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再到遍及城鄉的衛生服務體系,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得到較好的詮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成為可能。許多居民家庭沒有後顧之憂,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條件飛速提高,居民平時從細微之處開始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從過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有了較大改變。 三十年努力拚搏,三十年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足!

F. 就互聯網與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的相關論文

互聯網與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

G. 建國60周年,以及改革30周年,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情況調查、社會實踐調查活動調查報告

又是一個金色的秋天,放眼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遍地金黃,繁華似錦,高樓矗立,煤海流金,大海揚波,長城起舞。

秋天,總給人們帶來喜慶,帶來詩意,帶來遐想,帶來憧憬,更帶來希望,而今年的秋天,非同一般,更不尋常。在這美好的季節,從江南水鄉到北國邊陲,從贛江只濱到拉薩林卡,共和國每一平方公里的熱土都浸透著歡欣與幸福,流淌著甜蜜與歌唱。十三億華夏兒女以豪邁激越的歌聲放飛金色的理想與玫瑰色的憧憬,放飛堅如磐石的信念與對偉大祖國贊美的詩行。

呵,祖國,我的母親,在歡慶您誕辰60周年之季,我熱血沸騰,思緒澎湃。我們有多少貼心的話兒要對您講,有多少贊美的歌兒對您歌唱。60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偉大的祖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到處是日新月異的創造。到處是招商引資,促進經濟建設的洪流。我彷彿看見南湖的紅船沐浴著太陽的金輝,向今天駛來。井岡山的紅旗,杜鵑笑靨和映山紅的壯美像的紅霞款款飄來。寶塔山的熱風,延河水的激浪,青紗帳的故事挾著黃河的瓊漿,孕育了千萬英雄的兒女。

呵,古老的長城挺起不屈的胸膛,奔騰的長江翻卷晶瑩的浪花,千里草原回盪深情的馬頭琴聲,拉薩林卡正傳來牧民奔向小康的歡歌笑語。於是,我看到祖國遼闊的大地上,華夏兒女於天地間引吭高歌。歡慶祖國母親60歲的生日,以共和國兒女的名義,向祖國致意,為母親祝福。

呵,祖國,您如一葉希望之帆,從共和國開國大典的隆隆禮炮聲中駛來;從天山腳下熱瓦甫與三弦琴動人的琴聲中駛來;從黃河激越澎湃的濤聲和萬里長江雄渾的船工號子聲中駛來;從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的神州5號宇宙飛船遨遊太空的喜訊中駛來;從城市改革振興的藍圖和鄉村富裕文明暢想曲中駛來。於是,我看到春風吹進億萬扇幸福的門窗,聽到了「春天的故事」響徹華夏大地。遼闊的海疆飛駛英雄的戰艇,西部邊陲又騰起沖天的火箭。漫漫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有過輝煌,有過挫折。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在三代領導人和黨中央領導下,眾志成城,排除萬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振興中華,壯我國威」的經濟建設。歷史告訴我們,告訴未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像燈塔照亮祖國的錦綉前程,黨中央正帶領全國人民努力踐行「三個代表」,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向美好未來。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進軍中,華夏兒女創造了無數奇跡,在世界民族之林讓世人刮目相看。你看,深圳,珠海,廈門等一批特區掘起座座金山,浦東新區挺起胸膛,驕傲也抒寫振興中華的醒目標題。鋼鐵巨龍大京九騰飛南北,展示中國的雄姿。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北京申奧成功,華夏兒女無不揚眉吐氣,豪情萬丈。

在北京首都,一位年逾花甲的華僑隨團參觀了北京都市風貌,觀看了閱兵部隊威武的表演後,熱淚縱橫。他感慨地說:"新中國現在確實強大了,有祖國做堅強後盾,海外華僑腰桿更硬了,我們身在海外,盼望祖國強大,繁榮昌盛。"聆聽老人的肺腑之言,我彷彿觸摸到他那顆滾燙的愛國之心。此刻,我的耳邊又回響我的我愛國之心,萬里長城永不倒這雄渾,激越的歌聲。這歌聲呼喚著華夏兒女勵精圖治,創造更家美好的明天。

朋友們,迎著太陽,秋風送爽,讓我們站在古老的長城上以一種深情,以一種豪邁,以一種庄嚴的儀式,端起金杯,痛飲歡慶的美酒,輕輕柔扶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福我們親愛的祖國國泰民安,前程似錦。

H. 結合國情鄉情談談你家鄉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村民的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
衣食住行水平明顯提高
但環境明顯惡化

I. 急求一篇家鄉的變化的社會實踐報告(1200字)在線等!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明確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提出這項戰略任務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需要。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就一定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有力支撐,一定要改變我國人均勞動生產率低、附加值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物耗能耗高、生態環境代價高的現狀。必須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創造自主核心知識產權,創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製造產品的附加值、發展增值服務,鼓勵發展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必須在發展勞動密集產業的同時,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以知識和創新為基礎的現代服務業,加快實現由世界工廠向創造強國的跨越,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提出這項戰略任務是應對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國競爭力的需要。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不斷引發新的創新浪潮,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部署經濟建設時,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取得重大進展,作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的關鍵。

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僅是兩個字的改變,而是包含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在涵蓋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體現了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國際環境認識上的提升。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理念上要正確處理快與好的關系,不僅要繼續保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而且要更加註重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發展道路上要根本改變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來支持經濟增長,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的國際環境上要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經濟發展的理念、道路、環境,都是對經濟發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戰略問題。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是艱苦的過程,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我們要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根本性突破。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化過程就是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黨的十七大報告針對我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為我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

一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信息化對工業化有著極大的帶動作用,而且還豐富和拓展了工業化的內涵。因此,必須加快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大力推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產業,提升其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二是從改革體制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採取措施,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徵。目前,我國服務業與過去相比雖然有較大發展,但與整個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均收入應達到的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必須加快發展服務業,全面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水平。要開拓服務業發展新領域,大力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研究與開發、電子商務、法律、咨詢、會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醫療衛生、社區服務、文化休閑等消費性服務業,擴大企業、公共事業機構和政府的服務外包業務,努力提高服務業社會化和市場化水平。

三是要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我國國情決定了今後農業的發展很難再靠增加自然資源的投入,出路只能是依靠科技進步和農民素質的提高。要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的緊迫感,自覺把它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位置。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強調指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綜合國內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可以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內涵作如下概括,即: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業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這樣來理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第一,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還不高,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貢獻率低20―30個百分點。第二,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商品,實現利潤最大化。第三,以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徵。第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

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總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和部署今後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任務時強調指出,要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而採取的一項重大綜合性措施。必須按照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根據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不斷豐富和拓展村務公開的內容,確保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真正把農民群眾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

當然,強調尊重和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並不是推卸或減小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責任。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變管理為服務,在通過各種形式吸引和引導廣大農民自覺自願地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同時,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支農資金並帶動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村,從多方面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還要在全社會發展群眾,進行結對幫扶支持,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行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並指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還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以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時強調指出,要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的核心要求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中心,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節約意識,建立長效機制,形成節約型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要大力發展服務業。要著力做強高技術產業。抓住當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時機,加快淘汰浪費能源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加強宏觀調控,遏制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的發展。

二是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既是緩解能源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減輕環境壓力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循環經濟立法進程,開展循環經濟示範點,探索有效模式,研究建立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推動重點行業、園區、城市和農村循環經濟發展。

三是加快完善相關政策。要加快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促進生產要素的高效使用。對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等成績顯著的企業,要給予稅收減免等政策優惠。要切實加大對節約能源資源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推進節約能源資源技術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首先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長期以來,由於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認識不足的影響,公共產品不僅供給量不足,而且供給結構也不合理,不適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新要求。

要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更加關注民生。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投入應更多地投向長期「短腿」的社會事業,投向義務教育、基礎醫療和公共衛生、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廉租房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財政投入向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傾斜。應更多幫助欠發達地區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加大中央財政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貧濟困性質的一般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好地面向困難群眾,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制度外,還要關注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加強就業培訓,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問題等。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還要促進和保障主體功能區建設。公共財政體系要促進和保障主體功能區建設,特別要增加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用於公共服務和生態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逐步使當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

利用外資方式、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創新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這兩個創新,是我國對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是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迫切需要。要著眼於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引導跨國並購向優化產業結構方向發展,放寬中西部地區外資進入的行業限制。完善並購環境,建立跨國並購的法律體系;繼續優化軟硬體環境建設,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外資研發機構與我國企業和科研院校開展合作,更好地發揮技術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應;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外包企業承接本公司集團和其他企業的外包業務,提高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資本市場,鼓勵具備條件的境外機構參股國內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規模。

我國已進入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是構築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一是開展跨國並購,有效提高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國際化經營水平。二是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三是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可以有效釋放我國已經形成的充足生產能力,規避貿易壁壘,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有序推動對外間接投資 。

閱讀全文

與圍繞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