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經濟發展的缺點

中國經濟發展的缺點

發布時間:2021-01-06 15:28:49

⑴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發展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短期波動並未改變長期趨勢,暫時壓力不能阻擋深層動力,中國經濟在負重中前行、於承壓中向好,這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看待中國經濟,不能被短期指標牽著鼻子走,而應該客觀、全面、辯證、積極看待發展形勢。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中國目前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仍然居於前列。既要看到舊格局,也要看到新變化。轉型升級正在悄然凝聚勢能。具備全局視野,就會通盤考慮、做到心中有數。

(1)中國經濟發展的缺點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發展消費支出上升因素:

1、居民收入增加。

這些年,國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新增就業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為居民收入的增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黨中央、國務院還積極優化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在穩步增加,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在提升。

2、消費升級。

過去的消費更多是基本生活用品,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整體消費增長在向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性消費增長轉變,恩格爾系數已經降到30%以下,近年來的消費更多向服務性消費轉變。

3、與社保的完善有很大關系。

過去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比較小,保障水平不是很高,但近年來社會保障體系有了很大改善。2018年,全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了9億人,醫療保障覆蓋人數也超過了13億人,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

養老金標准連年提高,大病醫保的報銷比例也在提升,也解除了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4、與消費模式變化有很大關系。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路購物蓬勃興起,對農村地區、偏遠地區消費增長起到了很大的拉動作用。同時,在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網上的教育也出現了新的消費模式。手機掃描、NFC等電子支付方式完善也有利於消費便利性提高,促進了消費的增長。


⑵ 中國在經濟方面有什麼優勢

1、第一個有利條件: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開始顯現,我過迴旋餘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大大增加,工業化又在加快推進,所以我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在大大加強。

2、第二有利條件: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會在很長時期內繼續保持,我國是人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當然我們不是人力資源強國,是人力資源大國,這就使得我國在比較長時間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會有它特有的比較優勢。

3、第三有利條件:我國有利條件就是我國儲蓄率比較高,可以保障經濟較快增長對資金的需求,我國可以利用資金供給優勢有效整合國際優勢資源,但又不會對國外資本形成過渡的依賴,這是我們的優勢。

4、第四有利條件:我國的產業和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為我國加快發展提供了很多物質技術的支撐,我國這個產業體系,可以說我國有很多產品都是第一,全世界都是第一。

我國有很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有智能化的,柔性化的,集成化的生產方式都有,你到上海通用去看,生產線上各種車,不同品牌的不同型號的車在一條線上可以組裝,它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控制。

5、第五個有利條件:我國經濟轉型加快也為經濟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我國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使國有經濟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行業和領域,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來,集中到它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這些領域。

包括基礎原材料,一些帶壟斷性的領域,帶自然壟斷性的這些領域,那麼我們進一步放寬這種電信、電力、金融、城市、公共事業、鐵路、航空、郵政這種壟斷行業的市場准入來加強它的競爭。

(2)中國經濟發展的缺點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新常態九大特徵: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後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後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⑶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利與弊

第一,面對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我國現身處發展中國家階段,的確有必要選擇正確的角度與方式迎接挑戰。在國際競爭的大形勢中,發達國家在貿易過程中不斷交流會帶給我國第三產業不小的沖擊。當我國的產業基礎不足以面臨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時,迴避與逃避是無用之功。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內容主要表現在國際經濟一體化,通過上文中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特徵的分析,我們對當今國際經濟形式已有所了解。簡單來說,我們應該從利與弊兩個方面著手分析國際經濟一體化對我國的影響。
第二,正如筆者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一把「雙刃劍」,全球經濟一體化在不斷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小的機遇與挑戰。國際經濟一體化給予我國很大的經濟發展機遇。(1)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科技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明顯有所差距,經濟發展的階段也並不成熟。國際經濟一體化幫助我國從國外引入新型科學技術,引進先進經濟模式。在我國經濟發展不足以滿足投資需求時,跨國公司可幫助引進外資,幫助資金流動,滿足我國的投資發展需要。(2)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動下,我國學習了眾多的優秀產業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有效調配人才。在社會的大分工中進行不斷的細化與協作。二十一世紀之前,我國因地廣物博的優勢人口眾多且農業生產為主要生產結構,眾多優秀人才不能得以合理的安排與利用。在加入WTO之後,我國漸漸接收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訊息與促進,不斷調整自身產業結構,減少農業在經濟生產中的比例,將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資源與資本進行有效分工,加強推進科技的進步進而減少勞動力負擔,使得我國多餘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在我國不斷融入國際市場大趨勢時,分工協作的方針得已廣泛應用,不僅學習了他國生產的分工方式與生產技術,亦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設備。我國已學習運用他國的先進的知識技術,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加速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組合。(3)在全球經濟化的不斷加速的過程中,對外貿易成為國家交流的主要手段。我國的開放程度隨之逐漸提高,有調查顯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就處於對外貿易之中。目前,我國保持7%-8%的GDP增長,其中對外貿易佔有兩個百分點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對外貿易有效積極的帶動了我國每年的經濟增長,進而再次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國際貿易的發展。

⑷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特徵及優勢和劣勢

特徵 東部沿海經濟發達,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
優勢 有資源豐富,能源豐富,市場廣,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地租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力量雄厚,氣候適宜,農業發達
劣勢 利用率低,資金周轉慢,產業結構有待升級

⑸ 中國經濟結構特點及優缺點分析。。

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積累了日漸尖銳的矛盾。隨著這些矛盾的逐漸顯露,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與發展機制都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經濟在長達30多年的增長中,始終也未能有效地建立起內需拉動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投資拉動一直是經濟增長的最主要驅動力。在「政績GDP」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下,過度依靠投資拉動的結果就必然是不斷累積的重復建設與產能過剩,經濟無效增長的部分佔整個增長中的比重不斷擴大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二是,由於市場化改革出現了明顯的延緩趨勢,因此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運行機制與經濟發展模式始終也未能有效地建立起來,相反,社會資源越來越大規模地向政府手裡集中,行政配置資源的特徵愈加明顯,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在不斷弱化。三是,中國經濟在資源配置上正日益走上一條與現代市場經濟背道而馳的道路。現代市場經濟中的資源配置,其主渠道與主機制都是資本市場,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資源配置的主角都是股市而不是銀行,而中國經濟在最近10年的發展中,卻大大強化了銀行功能並同時弱化了市場功能,股市在相當大程度上成了「圈錢」的工具,其本身與生俱來的資源配置機制與資源配置功能都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使得資本市場在運行中缺乏應有的功能與效率。在一個體制、機制與運行模式都發生不同程度變形的環境下來調整經濟結構,其難度與復雜程度都會遠遠地高出人們的想像。在我看來,中國經濟要有效地完成結構轉型,必須跨越五座山。第一座山是棄速度。3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一直是速度第一質量第二,當速度與效率發生矛盾時,我們都往往是優先考慮速度。第二座山是轉理念。經濟增長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似乎早就解決了的問題有必要重新研究。必須看到,中國經濟的轉型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而且是發展理念、發展機制、發展方式與發展動力的全面轉換。經濟的發展不能以GDP作為主要衡量指標,而必須把人民福祉的提升和幸福指數的提高作為目標。 第三座山是創機制。結構轉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發展中轉型。發展中轉型的基本前提是要有一個完善的市場和充分的競爭,並通過競爭的優勝劣汰來淘汰落後產能並發展先進產能,這種轉型方式雖然殘酷但社會的代價最小,經濟的波動也最小。由於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國有壟斷加行政控制的市場經濟,因此中國的經濟轉型要想在發展中完成,其實現的可能性很小。另一種是在危機中轉型。危機中轉型的社會成本最高,經濟的代價最大,但在整個經濟的全面轉型已經刻不容緩並且通過發展轉型已無可能的時候,危機中轉型就是不得不接受的方式和途徑。第四座山是調收入。結構調整的目的是為了保持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而這種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又都是為了增加人民群眾的勞動收入與財產收入。因此,經濟結構的轉型必然伴隨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或者可以反過來說,沒有收入分配結構的全面調整,結構轉型也將很難獲得成功。 第五座山是變環境。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應該在一個共同的、公平的環境下展開競爭,否則,民營企業就永遠也無法與國有企業競爭,中小企業也就永遠也無法做大做強。 五座大山就是五道門檻,每一座高山的跨越都會充滿艱難和坎坷。在這個過程中,新經濟增長點的形成和新興產業群的建立必須給予格外關注,不如此,即使解決了中國經濟結構扭曲和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與發展後勁的問題也仍然難以解決。這既是中國經濟新征程的開端,也是全新經濟增長模式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曲折和陣痛,但卻代表著中國經濟的方向、希望和未來。

⑹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缺陷

1、粗放型,要讓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2、勞動密集型,要讓勞動密集型向版技術密集型轉變;權
3、經濟發展以出口主導,要在保持投資和出口的同時,促進內需,拉動內部消費。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它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和集約型。粗放型增長方式是指產出的增長主要依靠擴大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的增長方式。由於不依賴技術進步,表現在投入產出比上的效益指標沒有明顯的提高;集約型增長方式指的是產出的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老實現的增長方式,表現為投入產出指標的不斷提高。

⑺ 中國經濟的優勢劣勢,如何揚長避短

中國的經濟技術門類全,很多技術標准都是西方社會掌控,中國必須要努力學習奮斗盡快追上不足之處。

⑻ 中國經濟發展問題

人均GDP提高到6.46萬元

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實現飛躍。1952年—2018年,GDP從679.1億元躍升至90.03萬億元,實際增長174倍;人均GDP從119元提高到6.46萬元,實際增長70倍。

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

置身世界的坐標來看,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使用外資第二大國、對外投資第二大國。

移動通信、現代核電、載人航天、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等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9.2倍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59.2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1956年實際增長28.5倍,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降到30%以下。

高鐵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2018年末,鐵路營業里程13.2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分別居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一;公路里程48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3萬公里,居世界第一。

資料圖:疾馳而過的高鐵。趙春亮 攝

居民享受新「四大發明」

信息化深入發展,居民在網上購物、用手機支付、騎共享單車、坐高速列車成為常態,所謂新「四大發明」。1949年—2018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0.6%提升至59.6%。

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

70年來,中國從傳統農業國轉為現代工業國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工業第一大國、製造業第一大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

發明專利申請數連續8年世界第一

2018年,中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為419萬人年,研發人員總量連續6年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為19678億元,穩居世界第二,R&D與GDP之比為2.19%,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全國發明專利申請數432.3萬件,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

資料圖:退休老人。中新網記者 李金磊 攝

人均預期壽命上升為77歲

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社會保障、扶貧脫貧、生態環保事業全面發展。70年來,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上升為77歲,森林覆蓋率從1976年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2.96%。

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居世界首位

目前,中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居世界首位;中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缺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