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三公消費對經濟的影響

三公消費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06 13:17:17

⑴ 為什麼說禁止三公消費會影響到經濟增長

你都抄說明白是三公「消費」襲了,是消費,當然會帶動經濟增長。
現在三公經費被抑制,從短期看,飯店消費明顯減少,機關購置車輛減少了,公車出行加油維修什麼的也減少了,當然影響經濟增長了。
不過從長期看,這是好事,省下來的錢可用於其他方面的財政支出,比如政府投資、改善營商環境。

⑵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怎樣的演變趨勢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過程中的發展趨勢
原始社會制度(遠古---夏朝的建立)------奴隸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會制度(戰國的正式確立----清亡)
簡述; 民族是從原始部落民族上萬年的發展直至夏朝建國前是原始社會制度.而隨著夏啟建立中國第一個朝代時,奴隸制度也隨之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台並表示確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隸制度的逐步瓦解.而封建社會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緩慢建立以及在戰國制度確立直到清朝的覆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封建社會制度對中國歷史有著重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幾乎都是在封建經濟最高峰時所創造出來的.封建社會制度所一直伴隨的君主集權制度在封建社會達到了最高峰,同時也對中國的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1.發展歷程:
戰國時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韓非子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商鞅變法建立縣制,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實行郡縣制.
西漢鞏固: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
隋唐完善:創立科舉制,有利於選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北宋加強:北宋初年,「杯酒釋兵權」解決兵權的問題;將地方的政權、財權和軍權收歸中央.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元朝新發展: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明清達到頂峰(衰落):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
頂峰.
評價:
(一)雙重作用.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維護國家統一.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如秦朝修築長城、隋朝開鑿大運河.③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又利於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極作用:①專制容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束縛了文化.如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清朝「文字獄」.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如明清時期.
2.特點:
1、夏商周時期我國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宗法制,這一時期政治制度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在王位和爵位的繼承上實行世襲制;在地方管理上實行分封制;在王族內部實行以嫡長子繼承製為特點的宗法制.
2、秦國統一了六國後建立了秦朝.秦朝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3、「漢承秦制」,由漢至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逐步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受到制約而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4、明清時期,轉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廢丞相、設內閣和六部、增設軍機處;中央機構的設立和職權完全服從專制王權的需要;廢行省,設三司,直接隸屬中央,中央對地方控制進一步加強;大興文字獄,八股取士,思想文化專制不斷加強.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發展和加強一直在推動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從歷史上可以看出,每一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尤其是皇權的加強,都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發展,最終以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作為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標志,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也發展到了自身的最高點.
詳解;
一、原始社會政治制度
原始社會是指170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的上百萬年時期.由於人類在這個時期處於進化階段,主要活動是找食物求生存,很少政治活動.原始社會時期分為原始群時期和氏族公社時期兩個階段.
原始群時期,人類社會組織是以血緣為紐帶組成的,比較鬆散,他們的主要活動就是共同勞動,共同抵禦猛獸和自然災害,共同消費,生活很簡單,無政治制度可言.
氏族公社時期,由於人類的進步,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逐漸開始產生具有政治性的制度.在氏族公社之母系氏族時期,政治制度特點是:婦女在公社中處於支配地位,世系從母系計算,實行共族共財制,財產由母系繼承.歷史發展到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政治制度有了長足的進步:男人在公社中處於支配地位,世系從父系計算,實行財產公有制,財產由父系繼承.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著名的軍事民主制度和禪讓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也在進步,原始社會財產共有制開始被破壞,產生了私有制,從而中華民族進入了更高的一個社會時期——奴隸社會時期.
二、奴隸社會時期的政治制度
中華民族在奴隸社會時期發展了大約1000年(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1世紀),經過了夏朝和商朝兩個朝代,創造了璀璨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這個時期的政治制度特點有如下幾方面:
1、王位世襲制度——中國從夏朝大禹傳位於子開始,就奠定了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治制度的基調——王(皇)位世襲.王位世襲制度的確立是我國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件,他標志著氏族公社制度的瓦解,保護私有制度和剝削階級的國家機器已經產生.
2、各具特色的政府組織形式——自從夏朝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後,國家產生了,階級也產生了,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國家機器必然產生.夏朝和商朝的國家組織既有相同點又各有特色.王稱天子,王下有百官.又有法律和刑罰,用於鎮壓奴隸的反抗行為.它們的不同在於百官的稱呼和刑法的種類.
3、建立在相同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制度——他們有著相同的經濟基礎,那就是土地私有制,奴隸主統治和剝削奴隸.當奴隸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時候,由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周王朝滅亡了奴隸制的商朝,使中國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時代.
三、封建社會時代的政治制度
從周朝開始的封建社會在中國延續了3000多年,既創造過輝煌的成就,也由於其強大的保守勢力,嚴重的阻礙了中國發展的進程,最終落後於世界,導致了百年的屈辱.在這幾千年裡,政治制度大同小異,一脈相承.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秦始皇式的法家政治統治——高度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周公、孔孟仁義之道的思想統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的儒家思想.其總的特點及變化情況論述如下:
1、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度.雖然周朝的天子自稱為王,但實際就是皇帝,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周王是最高的統治者,他既是中央機構的首領,也是諸侯的共主.他採取「分土封侯」的宗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相結合的方式來統治天下.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兩千年來,天子稱皇帝,仍然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擁有最大的權力,既是國家的首領,也是宗族的首領.「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2、諸侯分封制.自從周武王滅了商朝後,把全國疆域分封給兄弟兒孫和功臣開始到清朝鴉片戰爭為止,歷朝歷代的帝王為了使自己家族一統萬世,都會分封自己的伯叔、兄弟、姊妹、兒孫.因為分封諸侯導致過很多的內部戰爭,最終使得從擁有一方統治權的諸侯被削弱為只享有衣食稅收權的空爵!
3、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制度.幾千來,中國中央機構總的來說是遵行了秦始皇的三公九卿制的模式.即使是從隋唐開始及其以後的三省六部制也是遵行其道的.只是結合各自時期統治需要略有變化而已.
秦始皇時的三公:百官之首的丞相;總管軍事的太尉;主管監察的御史大夫.九卿:掌管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管宮殿警衛的郎中令;掌管宮門屯衛的衛尉;掌管御用車馬的太僕;掌管刑法的廷尉;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的典客;掌管皇族、宗室譜系名籍的宗正;掌管財政的治粟內史;掌管山海池澤稅收的少府.「漢承秦制」,漢朝沒有多大改動秦制.後來漢武帝改革,成立了中朝(內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東漢光武帝對三公九卿製做了大的改動,成立了尚書台,使得三公名不副實,出現了「雖置三公,事歸台閣」的情況.此後經過魏晉時期和南北朝時期,三公九卿制逐漸向三省六部制過渡,最終在隋朝形成三省六部制,並一直延續到清朝.其間雖小有改動,但是本質相同,萬變不離其宗.
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各省長官為丞相.六部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長官為尚書,副官為侍郎.三省六部之官員就如三公九卿一樣掌管著全國的一切權力.
4、郡縣制.郡縣制開始於秦朝,是商鞅變法的成果,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從秦始皇推行郡縣制開始,兩千年來,各個朝代都遵行不悖.雖然幾經變換,從郡縣制——州縣制、——省府縣制,但是這是一脈相承的.郡縣制開始於秦始皇,結束於南北朝之北周.州縣制開始於隋朝,直用到清末.省、府(州)、縣制開始於元朝,延續到清末.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延續著上面的制度.。

⑶ 三公經費的減少對宏經費觀經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說白了,以往三公「消費」雖然會帶動經濟增長。
現在三公經費被抑制,從短版期看,飯店消費明顯權減少,機關購置車輛減少了,公車出行加油維修什麼的也減少了,當然影響經濟增長了。
不過從長期看,這是好事,省下來的錢可用於其他方面的財政支出,比如政府投資、改善營商環境。
供參考。

⑷ 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知識點

第一部分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一、夏商與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夏朝:王位世襲制

2、 商朝:內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會生活

3、 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禮樂制度。

目的:拱衛周王室的統治

分封制:

對象:同姓親族、功臣、姻親、前代帝王的後代

封國:齊 魯 燕 衛 晉 宋

權利:周王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給諸侯王

義務:①服從周王的政令

②定期朝覲和交納貢賦

③對周王承擔各種軍事義務

作用:①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使西周成為當時的強國

③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周王室通過分封對各諸侯國實行有效的控制

缺點: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容易造成分裂割據的局面。

宗法制度: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大宗、小宗相對而言。

作用:①保障了貴族的世卿世祿的特權

②把國和家相結合,防止了內部的糾紛,強化了王權。

禮樂制度: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1、 春秋時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壞,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

諸侯進行爭霸戰爭。

2、戰國時期:諸侯間競爭激烈,各國進行政治和軍事上的改革,秦通過商鞅變法強大起來。

3、秦朝:BC221年滅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制國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①首創皇帝制度,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將國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軍事等大全總攬於手。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依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太尉:協助皇帝掌管軍務

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監察百官。

③地方:採納李斯建議,廢分封,實行郡縣制。郡縣兩級長官均由皇帝任命。

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維護國家統一。

閱讀全文

與三公消費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