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基本經濟制度的角度,談談青島市政府應採取何種措施推動我市經濟發展
節稅網123的總部經濟園區都是有政策扶持的,可以節稅。但是政策力度大和力度小是根據不同園區與企業不同情況來決定的,有區別。入駐前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來出稅籌方案,最重要的是總部經濟是完全合規合規的節稅方式。
『貳』 青島城陽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城陽區是青島有名的工業區
工業很發達的!
『叄』 青島哪個區經濟發展好
市南區,青島的經濟中心,可以和很知名的城市中心相媲美的。星級酒店十幾家、商場結連、寫字樓到處都是、市政府也在這里。像上位說的,沿海的海岸線,旅遊業、餐飲業和休閑業都非常發達,大多數國內外的外來人口都聚集在這邊工作和生活。
其次是市北區,拿是老的青島中心。現在建築比較就一些了,目前在新的規劃建設中。那裡有青島最大的購物中心--台東,最大的小商品市場--901,就是即墨小商品市場和富地商城,有青島的信息街,婚紗街,文化街,傢具街等等。好友很好看的天幕城。
之後是四方,老的工業區,比較就一些吧。
之後是嶗山區,發展很快,估計幾年後會超過市北,這也是青島的規劃。
李滄城陽就相對落後一些了。
祝好運了!
『肆』 青島主要以什麼經濟為主 經濟發展如何
從聊城出發,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4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山東聊城是一個悠久地歷史名城,其經濟的發展主要靠製造(中通股份)運輸(
『伍』 山東青島市的經濟實力大嗎
經濟實力相當大。近幾年它的發展迅猛,旅遊資源也比較豐富,經濟實力現在已經超過省會城市濟南。
『陸』 我想去青島發展,青島沒去過,那個地方經濟怎麼樣,好發展么
島是山東第二城市,僅次於(在行政方面劃分來說)濟南,環境很好,金融文化中心,經過了近代百年的發展,很具實力和影響力。是沿海城市
『柒』 從青島的巨變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變化
從1978年那個難忘的年份開始,當改革的大幕從中國農村而後到城市迅速拉開後,青島經濟年年歲歲都在發生著歷史性巨變。
巨變所結出的豐碩果實,不僅讓世人看到了青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偉大成就,更讓世人看到了一個沿海開放城市、一個計劃單列城市、一個最具活力城市和一個品牌之都的魅力,看到了她在區域經濟中的龍頭帶動作用,看到了她為山東乃至全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30年改革開放,使青島經濟實力實現了大跨越。
跨越之一:GDP從38.43億元躍升至3786.52億元,經濟總量擴大97.5倍
GDP,是一、二、三產業所創造的生產總值,即經濟總量。它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關鍵性指標。
市發改委和市統計局提供的有關資料顯示,1978年,全市GDP僅為38.43億元,而到2007年已經躍升至3786.52億元。如果按現價計算,青島經濟總量30年擴大了97.5倍。如果扣除價格變動因素,按可比價格計算,青島經濟總量30年擴大了29.4倍。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軌跡清晰可見:1987年,青島GDP突破100億元,達到111.75億元;1991年突破200億元,達到205.65億元。此後,也就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以後,青島經濟開始了快速提升。1993年,青島提前實現了「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2000年,青島GDP突破1000億元,達到1150.07億元。2004年,突破2000億元,達到2163.8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的位次,也由2000年的第七位躍居第五位。
隨著工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建設的加快,以及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青島經濟又有了新突破。2007年,全市GDP達到3786.52億元。
經濟總量從100億擴大到1000億,青島用了12年。從1000億到2000億,用了5年。而從2000億到3000億,青島只用了3年。
30年來,青島經濟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2.4%,一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進入新世紀後的2001年至2005年,也就是「十五」時期,青島經濟年均增長15.6%。而「十一五」開始後的2006年和2007年,青島經濟發展速度提升到15.7%和16%,為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打下良好基礎。
青島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綜合實力。2005年,青島首次跨入全國城市十強、副省級城市四強行列。2006年,郊區五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
跨越之二:財政總收入從12.5億元到1070.5億元,增長84.6倍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在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大力培植財源,積極組織財政收入,全市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地方財政實力明顯增強。
1978年,青島的財政總收入只有12.5億元。2007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實現1070.5億元,如果按現價計算,從1978年到2007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增長84.6倍。按可比價格計算,2007年比1978增長21.5倍。2007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2.58億元,顯現出良好增勢;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達到321.18億元,是1978年的165.6倍。
如果把財政收入比作經濟效益的「硬」指標,那麼能源綜合利用率可以看作一個「軟」指標。2005年以後,一個新的統計名詞頻頻進入青島百姓視野,那就是「萬元GDP能耗」。這個指標所顯示的不僅是青島單位GDP產出的背後消耗了多少能源,更可以看出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承載能力,從一個側面表明了青島對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更深刻更全面理解。
近兩年,青島的能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而能耗不斷下降,是全省17城市中完成節能指標最好的城市。2007年,青島萬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94%,完成省政府下達的計劃指標;比2005年下降9.38%,累計超額完成「十一五」前兩年下降8.33%的計劃目標。同時,萬元GDP取水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都實現大幅下降,節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青島市政府也因此獲得省政府頒發的「山東省節能突出貢獻單位」獎。
跨越之三: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
改革開放不僅全面、深刻地改變了青島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進程,大幅度提升了綜合經濟實力,經濟結構也在優化升級中發生了意義深遠的根本性變化。
在全市生產總值中,1978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22.7:52.7:24.6,農業比重較大,幾乎與服務業平分秋色。這種經濟結構很難推進全市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1978年以來,青島產業結構調整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緊緊抓住新的歷史機遇,通過優先發展農業,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家電電子、汽車造船、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經過30年的調整優化,青島三次產業逐漸繪就了新的發展藍圖。按可比價格計算,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3.2%和13.8%,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6%。三次產業增長速度的不同,如期結出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碩果: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提高18.4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7.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態勢。
2007年,青島經濟結構調整為比較合理的5.4:51.6:43,形成了二、三產業共同支撐全市經濟增長的格局。
跨越之四:經濟發展戰略書寫支柱產業巨變
青島是個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工業城市,改革開放前工業技術設備簡陋,經濟發展緩慢。
改革開放以後,青島先後實施了技術引進戰略、名牌戰略、大集團戰略以及工業園戰略、大項目帶動戰略和產業集群戰略,從打造名牌產品,到發展品牌經濟;從發展工業園區,再到發展工業產業集群,工業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作為全市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日趨牢固。
1978年,青島工業總產值僅有56.5億元。18年後的1996年,青島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而到2007年,青島工業總產值已經達到7430.6億元,按現價計算,是1978年的131.4倍。
一系列的經濟發展戰略,不僅讓青島工業擔當起推動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任,也有力推動了青島工業產品的升級換代。隨著青島幾次較大的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大批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發展勢頭好的產品大幅度增長,成為青島產品新形象的代言者。
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也促使青島輕、重工業產值構成由1978年的59.6:40.4,調整為2007年的45:55。根據國際上的有關定理和標准,青島已進入工業化中高級階段。
跨越之五:品牌、大企業、企業家共同成長
如果把「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比作青島的城市特色,那麼,品牌經濟就是這座城市的經濟特色。
青島是全國最早實施名牌帶動戰略的城市之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創「金花」產品,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實施新一輪名牌戰略,直至發展品牌經濟,青島抓住經濟轉軌的歷史機遇,牽引品牌戰略不斷升級。青島的企業家則充分利用市場開放機遇,精心運作打造品牌,實現了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最先讓人們感到品牌力量的是海爾和青島啤酒。1991年,他們在我國首次評出的10個中國馳名商標中占據兩席。從此,青島品牌經濟的道路越走越寬,又先後涌現出海信、澳柯瑪、雙星、喜盈門、即發、白雪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品牌數量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截至2007年末,青島已擁有中國世界名牌產品2個、中國馳名商標29件、中國名牌產品69個、全國質量管理獎企業5個,知名品牌數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2007年,全市品牌經濟總量達到2900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50%以上。
30年的精心耕耘,使青島在推進品牌經濟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軌跡,即名牌產品—名牌企業—名牌行業—名牌產業—名牌產業集群—品牌經濟—品牌城市。期間,品牌、大企業、企業家共同成長,成為青島經濟的中堅。
人們普遍認為,「這里誕生的品牌,已經影響了中國,正在影響世界。」在品牌效應的帶動下,青島擁有了「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中國最具魅力城市」等眾多光環;2005年和2006年,連續兩年榮獲「中國品牌之都」稱號;2007年,又被評為「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如今,品牌已經成為青島響當當的城市名片。
忽忽 這個啦
O(∩_∩)O~
『捌』 中國十大城市的發展經濟狀況
第一位:上海
一項關於「宜居城市」的調查顯示,在公眾看來,「交通的方便性」、「城市是否干凈整潔無污染」和「空氣質量」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適合生活的最重要指標。
酷愛旅遊的研究生李晉拍攝的各地圖片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購買刊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提到上海,他立刻滔滔不絕:「我心中有兩個上海。第一個上海從新天地開始,一直到外灘3號。第二個上海是巨鹿路上的阿毛,火車站旁的鍋貼,以及隨處可見的便利店。當我第一次在午夜從便利店買到粽子時,我就承認,上海是個適合生活的城市。」
第二位:大連
在評價一個城市是否適合居住時,分別有47。9%、46。1%和43。9%的受訪者認為「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干凈整潔無污染」和「空氣質量好」是成為「宜居城市」的必要條件,明顯高於「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治安狀況」、「社會保障水平」等其他因素。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居民的文化層次越高,對於環境因素越為看重。
第三位:北京
調查顯示,「經濟發達,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強」是上海「宜居」的主要原因。而北京的入選,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在各方面都具有優勢」。
第四位:廣州
「機會較多,經濟水平高」也是廣州入選「宜居榜」最關鍵的因素。
廣州是一座最難說清的的城市,沒有北京城的豪情霸氣、沒有大上海的金堆玉砌、沒有老成都的悠閑從容、沒有昆明的花團錦簇……只有那麼一點實在、一點安穩、一點通透;還有那麼一點張揚、一點浮躁、一點曖昧,一切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矛盾,卻都能包容其間,這就是廣州。
第五位:成都
成都的悠閑,成為這個城市被公眾青睞的主要原因。
第六位:青島
青島的優雅,成為這個城市被公眾青睞的主要原因。
「綿長的海岸線、燦爛的陽光和蔚藍的天空、嬌媚的櫻花和茂盛的法國梧桐、青島啤酒和童話中的小房子、優雅的八大關和漫步的夜晚——這一切,構成了青島的浪漫。那些彎彎曲曲起起伏伏的小街小巷,令你不由得把腳步放輕放慢。漫步在古老的街巷,即使是隨著性子任意閑逛都是很寫意美好的。」李晉在游記里這樣描述這個城市帶給他的感受。
第七位:杭州
杭州的纏綿,成為這個城市被公眾青睞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桂林
桂林的秀美,都成為這個城市被公眾青睞的主要原因。
第九位:珠海
珠海的浪漫,成為這個城市被公眾青睞的主要原因。
第十位:廈門
廈門的溫馨、成為這些城市被公眾青睞的主要原因。
一個城市的繁榮是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因素的協調和均衡發展,只有這樣的城市,才是最具有生活價值的城市。就目前看來,每個城市都有需要進一步改善的方面,大城市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小城市在經濟水平甚至城市規模上向大城市靠攏,是城市發展的大趨勢。
『玖』 山東濟南和山東青島 哪個地方經濟更發達 實力更大 潛力更大
肯定是青島啊
中國北方的城市產業往往以重工業和工礦產業為主,生產的產品不是水泥建材就是重型裝備,很少有直接針對消費者的產品在北方生產,所以這在中國基礎設施投資日趨飽和的今天,整體北方城市的日子都不好過,畢竟受國際能源價格的影響,重工業和采礦業是這幾年市場蕭條的主力軍,反倒是面對C端消費者的產品在這幾年一路風生水起,看著每年雙十一不斷刷新的成交記錄,你就知道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對好產品的需求有多高了。而說了這么多我主要是強調一個道理,青島是北方最大的生產C端產品的地區,小到嶗山啤酒,大到海爾空調,從快消品到白色家電,相對於其它北方工業城市,青島的產業布局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消費者,所以在這輪經濟蕭條中受影響最小,以至於成為了北方唯一的GDP超萬億的城市(非直轄市)
說青島不說港口優勢簡直是耍流氓,青島港是北方少有的天然深水不凍港,港口條件優良,同時也是中國北方地區的第一大港,年吞吐量排在中國各大港口的第四位,擁有中國最大的原油和煤炭碼頭,同時也是世界上鐵礦石卸船率最高的港口。可以說青島在航運重工方面相比其它北方城市毫不遜色,而且相比一些內陸資源型城市還多了海運的便利。
『拾』 青島市哪個區經濟發展最好,哪個區最差 哪個區比較亂,我想去青島工作,但是對青島不了解,各位大神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度假勝地。
青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歷史風貌保護城市、首批中國優秀 旅遊城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嶗山風景名勝區、青島海濱風景區。山東省近300處優秀歷史建築中,青島佔131處。
青島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有重點名人故居85處,已列入保護目錄2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墨馬山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