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
經濟體制改革是政治、文化體制改革的基礎,
政治、文化體制改革是經濟改革的必然要求,
政治體制改革是經濟、文化體制改革的保障,
文化體制改革為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⑵ 文化體制改革如何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關系
①把文化產業推抄向市場,讓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但不能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還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和勞動者素質,帶動相關產業發展。②文化體制改革既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又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③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每點4分。從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⑶ 中國各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及其影響
一·先秦時期:
【政治】從夏朝時我國開始出現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是: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王位世襲制和宗法制決定了中央政權的平穩交接,而分封制則是這一時期地方政治的制度,地方分權比較大.
【經濟】
(1)農業: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是由於青銅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製農具的使用依然很普遍;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開始被廣泛應用於生產之中.
(2)手工業:夏商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被稱為「官營手工業」.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冶銅技術;商朝時,人們已經能夠燒制出原始瓷器,也有了織機,能夠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鐵器出現;春秋時期,民營手工業出現.
(3)商業:商朝時商業就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貝成為了一種實物貨幣;西周時,在較大的城邑都出現了市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金屬鑄幣的技術,此時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業發展繁榮.
【文化】
(1)文學:春秋末年出現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戰國時,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創作了楚辭這種新的詩歌體裁;這一時期還有諸子百家的散文值得稱道.
(2)科學:西周時發明了「圭表測影」的天文觀測方法;春秋時出現了九九乘法口訣;此時的名醫「醫和」奠定了中醫病源學的基礎;戰國時製成了司南,《黃帝內經》在此時問世.
(3)繪畫:遠古主要以彩陶畫為主,春秋戰國則以帛畫為主.
(4)書法:商朝時,漢字已經形成了完整體系,甲骨文為其代表;商朝晚期出現了金文,到西周時發展到頂峰;戰國時期出現「大篆」.
二·秦漢時期:
【政治】秦朝時創建了以皇帝制度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西漢時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實行了「內朝制」,以皇帝的親信為侍中、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就是郡縣制與分封並存;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之後正式實行「州-郡-縣」的地方行政體系.選舉制度上,西漢實行的是「察舉制」.
【經濟】
(1)農業:「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繼續發展,西漢時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
(2)手工業:在冶鑄業方面,兩漢時發明了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在制瓷業方面,東漢時已經能燒制出成熟的青瓷;紡織業方面,西漢的絲織業發達,此外還有麻織技術.
(3)商業:秦漢時期的商業大都集中在城市,交易的物品大多是為貴族、官僚享用,由於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商業發展比較艱難.
【文化】
(1)文學:漢朝時,楚辭盛行,文學家以除此為基礎創造了漢賦這一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
(2)科學:西漢前期,紙出現;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等便宜的原料造出了便於書寫的紙;東漢時,數學上出現了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醫學上,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
(3)繪畫:秦漢時期的繪畫門類很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和畫像磚等.
(4)書法:秦朝時通行文字為「小篆」;後來「隸書」出現,至西漢初年時成為通用字體.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政治】此時期內,三省六部制開始逐步形成,首先掌握實權的是尚書省,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這一時期的選官制度稱為「九品中正制」,「九品」指的是劃分人才優劣的九個等級,「中正」是選舉官,負責評定人才的等級.
【經濟】
(1)農業:這一時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形成.
(2)手工業:冶鑄業方面,南北朝時期發明了灌鋼法;制瓷業方面,北朝已經能夠燒出成熟的白瓷.
(3)商業:兩晉時期,我國的經濟中心開始逐漸南移,南方的一些城市逐漸成為當時最為繁華的大都會.
【文化】
(1)文學:東晉時期的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南北朝時期,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派;此時期內,志怪小說十分流行,干寶的《搜神記》是其代表.
(2)科學:祖沖之進一步精確了圓周率的數值、制定了《大明歷》;賈思勰著成了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齊民要術》.
(3)繪畫:魏晉時期的士大夫畫家們總結出了很多精闢的繪畫理論,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展,比如: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的繪畫方法等.
(4)書法:魏晉時期,由隸書衍生出來的楷書、行書、草書都發展成熟.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自魏晉開始.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發展的「自覺階段」.
四·隋唐時期
【政治】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已經發展成熟,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唐朝皇帝通過分割相權的形式加強了皇權;在地方上,唐朝政府設置節度使,這造成了唐朝後期嚴重的割據局面.選官制度上,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經濟】
(1)農業: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了「曲轅犁」,能夠適應各種土壤和不同田塊的耕作要求;唐朝時創制了「筒車」,用於灌溉.
(2)手工業:制瓷業方面,唐朝時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絲織業方面,唐朝的絲織技術以「輕盈精湛」著成,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3)商業:隋唐時期,農村集市貿易發展起來,為商業服務的櫃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文化】
(1)文學:唐朝時,詩歌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詞」作為詩的另一種形式也在唐朝出現.
(2)科學:隋唐之際,雕版印刷術出現;唐朝末年,火葯已經開始應用於軍事;以孫思邈的《千金方》為代表,醫學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3)繪畫:隋唐時期的畫家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來美術的風格進行創作;唐朝詩人王維開創了水墨山水畫的技法.
(4)書法:顏真卿創造出了方嚴正大、形體敦厚的顏體書法,這種書法融篆書、隸書於行楷,影響深遠;柳公權則創立了風骨挺拔的「柳骨」書法;此外,還有被稱為「草聖」的草書書法家張旭等傑出書法家.
五·宋元時期
【政治】宋朝設置「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後來又設置「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元朝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地方上,元朝開創了「行省制度」,影響至今.選官制度上,依然沿用科舉制.
【經濟】
(1)農業:宋朝以後,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了江浙地區;宋朝還出現了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作為灌溉工具.
(2)手工業:制瓷業方面,宋朝出現了汝、官、哥、鈞、定這五大名窯;宋朝的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此時煤炭開始大量被開采並被中原地區普遍作為燃料使用.元朝時,民間手工業開始超過官營手工業的發展.
(3)商業:宋朝時,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動也不再收官服的直接監管;兩宋時期的對外貿易也很發達、在宋朝,紙幣「交子」出現;元朝的高利貸盛行.
【文化】
(1)文學:在唐代出現的「詞」在宋朝時發展到了頂峰,主要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民間在此時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散曲;元代時,散曲的創作進入了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此外,宋朝時,「話本」這種文學形式也很盛行.
(2)科學:宋代的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此時,指南針也應用於航海.
(3)繪畫: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開始興起.風俗畫是當時畫壇上的亮點,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代表.元朝時以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寫意畫盛行一時.
(4)書法:蘇軾、米芾、蔡襄、黃庭堅被稱為「宋四家」,書畫兼工;元朝的書法以趙孟頫為代表,主張「書畫同法」.
六·明清時期
【政治】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朱棣統治時期,「內閣」開始出現;清朝康熙皇帝為了加強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地方上,明清兩代都實行行省制度.
【經濟】
(1)農業:風力水車作為灌溉工具在此時出現.
(2)手工業:制瓷業方面,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等形式多樣的瓷器品種;紡織業方面,明朝時,棉紡織業發展迅速;精緻細密的緞成為了清朝絲織品的代表.此時,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明朝中後期的紡織業領域,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開始出現(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資本主義萌芽開始興起.
(3)商業:明清時期,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貨幣的作用很大,作為地域性商人群體的「商幫」也出現了,比如:「晉商」、「徽商」等.
【文化】
(1)文學:小說在這一時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以「四大名著」為代表.
(2)科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稱為「東方葯物巨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都成為了這一時期科學領域的成就.
(3)繪畫:此時,以寫意畫為主的文人畫依然占據明清時期繪畫界的主流.
(4)書法:明朝的書法以文徵明的行書為代表
⑷ 歷史上的社會轉型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往往會出現重大的發展與變革,這正是我們認識和把握歷史的
1)召開十一屆三來中自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2分)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分) (3)變化: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的比重明顯下降,城市個體經濟及其他經濟佔有較大比重(3分) 方向:由單一公有制經濟向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轉變(3分) (4)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為我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分) ⑸ 我國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為什麼還要不斷深化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
中國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它的特點是國家的最先進的生產關系和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將近三十年來,盡管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總的來講,反映了這一矛盾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民營經濟發展,勞資糾紛,甚至沖突,工人和農民的利益,損害政府無奈的困境。 ⑹ 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帶來了哪些影響 這個問題關繫到中國當前經濟政策,從歷史中可以看到,中國是從農版業直接走向工業甚至權到信息產業,這其中越過了資本業,一個很大的跨度,各個方面的法律不健全。從先在看,2003年中國經濟改革,是第一代民營企業倒閉好多,政府控制市場,這給市場經濟帶來不便,從2008年世界性的經融危機,給世界帶來了市場性問題思考,美國等國也慢慢的從事政府控制市場。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是在表面起一定作用,正真起作用的是政府政策。 ⑺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影響下形成的國家長期基本制度對當今中國經濟社會制度改革的雙面影響淺析
一、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⑻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