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古代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

古代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

發布時間:2021-01-06 06:08:27

A. 跪求中國古代兩宋時代的經濟發展還有經濟的衰退 好的追加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為中國最爭光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葯、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系。宋代的GDP是佔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在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錢庄業迅猛發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和銀行。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公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的出現與繁榮。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宋錢幣鑄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年鑄幣32萬貫)。

宋代的貨幣形式與種類太過豐富。銅錢、銀錠是宋朝的本位貨幣。宋朝銅幣和鐵幣並用,有些宋幣含有合金成分。此外還有些銀質錢幣。宋代的錢幣無論是種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造詣最多最好的錢幣。宋幣上銘刻的文字書法優美多為名家及皇帝手筆,篆隸真行草俱全,還古篆體、瘦金體。種種精美的貨幣使人愛不釋手,宋錢幣的藝術總類藝術性工藝最高。宋錢是當時周邊各國最喜歡最堅挺的貨幣。宋錢成為南海諸國的鎮國庫之寶。雖然遼國、金國等國也仿製宋幣造錢,但在金國流通最多最廣的是宋錢。直到現在出土存世的宋錢還是最多的。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出土。足見宋的繁榮與強盛。為免攜帶大批銅錢來往之煩勞,在公元998年(咸平元年)前後在四川地區民間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但這種紙幣只相當於擔保的代幣券。宋朝政府先後印刷發行的紙幣種類有交子、錢引、關子、會子等幾種類型形式。公元1023年(天聖元年)宋政府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負責紙幣發行的官方機構"益州交子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銀行。公元1024年宋政府開始印刷發行"交子",此種"交子"銅板彩印,上面印有鳥獸、花紋、圖案或故事等,異常精美。此種票據有如公債,分界發行。交子最初是以兩年為一界,發行新交子的同時廢止並回收舊交子,自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起,雖仍然是每兩年發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為自一貫文至十貫文的固定面值,以鐵錢為本,備有發行准備金,已經基本具備了近代本位貨幣的特徵要素。其施用愈來愈廣泛。票據的使用為商業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北宋崇寧四年,在江北、華北地區發行了稱為"錢引"的新式樣的紙幣,但是只印了一界就因為流通不暢不能順利使用而停印。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四川交子改稱錢引,交子務也改稱錢引務,開始大量印刷紙鈔發行,由於數量發行過大,引起了錢引的嚴重貶值。公元1110年(大觀三年)限制發行量為天聖時的125萬貫左右,對流通地區也限在鐵錢行用的四川、陝西、河東地區,後又採取了受兌、停用舊錢引,增加准備金等多種方法,使錢引的價值得到恢復。南宋時期宋政府在杭州設立"行在會子務"專門管理印製"會子"。先後印造了一千文、兩千文、三千文及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六種面值的會子。會子以三年為"界",到期作廢,逐舊造新換舊。從公元1171年到公元1240年,共發行了十八界會子。後來政府規定第十七、十八界會子可以永久流通。這是真正意義上由政府發行的紙制的純粹錢幣。紙幣逐漸代替了銅錢做為主要交換媒介。商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宋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做法,義利並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專門設置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宋時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的手工業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資本主義印刷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學者蘇東坡曾給一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貨幣流通速度論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現類似現代報紙的"小報"了。世界的中國的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的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發展。宋代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發達的交通為人類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設一郵亭,每三十里設一驛站。各地的官道星羅棋布、四通八達。宋政府對郵驛是十分重視的"以法治郵"的做法,保證了郵驛的正常運行。"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宜驛分明。"地經就是地圖,宋朝的地圖已經相當的精確。宋朝四京是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在城市所有幹道的塔上都掛有一個時針。每個鍾都有一個人看守照料。他敲著銅羅報時,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會回盪著這種聲音,隨後他用文字把時刻展示給人們看。北宋富強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汴梁城不僅旱路暢通發達,水運也十分發達。"舳艫歲歲銜清汴","聯翩漕舸入神州"。"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裡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裡,宋人就自己的房間里、在家門口、庭院門口都點上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在夜晚趕路遊玩的人們都拿這各種各樣的燈籠。因此在夜晚整個城市都在閃爍。在夜晚城市裡燈火通明,叫賣聲到天明。在"瓦子"、"勾欄"等固定娛樂場所百戲伎藝競演,市民集中觀看。夜間飲食店鋪生意興隆,直到太陽從新升起街上一樣擠滿了人。"大街一兩處麵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麵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其餘橋道坊巷,亦有夜市撲賣果子糖等物,亦有賣卦人盤街叫賣,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酒壚博塞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遊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少數的宋人而是城裡的廣大的市民、大多數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

宋朝開發了南方,實際是開發了領土。為南方人更像中國人做出了歷代都難以比擬的貢獻。雖然古之時有所開拓,但南方相對中原北方大部分仍是蠻荒之地。這種開發不是戰爭的開發是文化經濟的滲透侵略。宋朝的強盛使南方人也成為真正的中國人。南方各少數民族也逐漸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宋以後中國在再沒有南北分裂,中國各地的中原人北方人南方人在富強繁榮的大宋王朝已逐漸捏合成一個整體。北宋真宗、仁宗時就打破了"南人不為相"的傳統。臨江人王飲若、蘇州人丁渭擔任宰相。開寶九年在曾是三苗之地的湖南長沙興建四大學之首的嶽麓書院,宋真宗親筆賜書正門"嶽麓書院"四個大字,留存至今。宋朝的文人朱熹等文學思想大家來此授學講課,傳授儒家經典、立國齊天下和民貴君輕等民主思想。公元1024年秋--公元1028年春范仲淹在泰洲親率民工四萬餘人修建完成了一百五十餘里的捍海堤工程。從此鹽場、農田有了保障,使往年受災外遷的數千戶人從返家園。人們為紀念范仲淹的功勞,這條海堰被稱為"范公堤"。范仲淹被貶蘇州時經過一年多與廣大民工的勞作修建完成了蘇州水利工程。使相對貧瘠的蘇州成為旱澇保收的大糧倉。公元1085年蘇東坡被貶到杭州,那時杭州還是相對較落後地區,蘇東坡修建六井解決了全城用水。並全面整治西湖,挖出大量湖底葑泥用之修建一條溝通南北的柳堤。人們為了紀念蘇東坡取名"蘇堤","蘇堤春曉"至今仍是西湖勝景之一。蘇東坡一生先後轉徒知密州、徐州、湖州、杭州、潁州、揚州、英州、惠州等地,最遠最南到達海南島,可以說一路上督勸耕稼、興修水利替百姓排憂解難。宋朝犯錯誤或因政見不合被貶的官員一般都是被流放到南方落後地區。從而使他們有機會報效國家、證明自己、造福那裡的人民。

兩宋時期是太湖流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躍居全國前列的關鍵時期。蘇州在雍熙(公元984年-公元987年)前後的耕地數至多不超過1,400,000畝,在景佑年間(公元1034-公元1037)蘇州出稅之田3,400,000畝。50年間耕田數增加近1.5倍。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蘇州總耕地數越在12,000,000畝左右,為景佑耕地數的3.5倍,雍熙耕地數的8.5倍。宋政府高度重視疏浚工程和堰閘工程,時常大規模開展水利工程,大力提高了生產力。創造了成功的經驗。首先,疏通河湖港浦的水利工程,使廣袤農田去水澇之害而得沾溉之利。如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調發民夫15.6萬,疏浚諸涇64、浦44、塘6,築成至和塘,"田無洿瀦,民不病涉",兩岸膏腴之地數百萬頃都蒙其利。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趙霖役工278萬余,歷時19個月,浚治1江、1港、4浦、58瀆,使平江府"二十年間並無水患"。公元1115年(政和五年),江陰浚治橫河、市墩河、東新河和代洪港以後,使附近"十鄉之田,頻苦旱澇,盡除其患",得益農田達6,573頃。公元1167年(乾道二年),開浚顧會浦河道,"故水所敗田數萬畝還為膏腴"。開通疏導河湖港浦,不僅保證了太湖水系能循環暢通地流入江海,而且使當地農田能夠有力抗禦水旱災害。在各種水利工程的綜合效應下,太湖流域的農田建設大受惠益,是宋代全國水利田最密集的區域。有人對北宋熙寧年間各路水利工程、水利田及其占總耕地數作過統計,太湖流域所在的兩浙路均位居第一,水利工程為2,294處,水利田為10,484,842畝,占總耕地數的28.8%。南宋淳熙前後,以太湖流域為主體的浙西路水利工程為2,100餘處,接近熙寧時期兩浙之和。《宋史·食貨志》說:浙西"南渡後水利之田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太湖水利使"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而數百里之內,常獲豐熟",經過治理的太湖流域"畎澮脈分,原田棋布;丘阜之間,灌以機械;沮洳之濱,環以茭楗;則瀉鹵磽確,變為膏澤之野;萍藻葭葦,墾為秔稻之陸",成為宋代集約化農業的首善之區。

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後,大量北方、中原人民遷移到南方。全國精英雲集杭州。使南方更是繁榮起來。遷徙的人們怕後代們不知道自己祖先的來處,發展形成了宗祠的文化。公元1102年杭州人口僅二十萬戶,公元1274年人口達到一百二十四萬戶。杭州人口大部分都是外遷人口。宋朝在南方的開拓與經營,奠定了南方的富裕。從此以後歷代南方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B.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南宋時期最突出的特徵是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南宋時期最突出的特徵是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農業生產方面,南宋出現了古代中國南糧北調的新格局。由於南宋政府採取興修水利、鼓勵墾荒的措施,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和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南宋時期,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比唐代提高了兩三倍,總體發展水平大大超過了唐代。南宋時期農業的發展使江浙地區在元初成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了中國南糧北調的新格局。
二、手工製造業方面,南宋的手工業生產達到了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新高峰,南方與此同時成為了中國製造業最發達的地區。南宋時期,紡織業規模和技術都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金國,南方自此成為了中國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而且,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到南宋末年,江南一帶較為普遍地紡織棉布了。瓷器製造業中心從北方移至江南地區;造船業得到空前發展。
三、商業方面,南宋依託南方對外近20個貿易港口,以及臨安、成都等全國性的著名商業大都市,開創了古代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新時代。南宋時期,國內轉向以商業經濟尤其是遠洋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模式,所有貿易幾乎是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從海外貿易看,南宋開辟了古代中國東西方交流的新紀元。對外貿易港口近20個,還興起一大批港口城鎮,形成了南宋萬余裏海岸線上全面開放的新格局。而從國內商業看,南宋推行「農商並重」的國策,出現了臨安、成都等全國性的著名商業大都市和形成四通八達的商業網路。
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歷史性轉移,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具有路標性意義的重大轉折。

C. 中國古代各時代的特徵



先秦時期:

【政治】從夏朝時我國開始出現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是:
王位世襲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王位世襲制和宗法制決定了
中央政權的平穩交接,而分封制則是這一時期地方政治的制度,地方分權比較大。

【經濟】


1
)農業: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是由於青銅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製農
具的使用依然很普遍;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開始被廣泛應用於生產之中。


2
)手工業:夏商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被稱為「官營手工業」
。早
在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冶銅技術;商朝時,人們已經能夠燒制出原始瓷器,也有
了織機,能夠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鐵器出現;春秋時期,民營手工業出現。


3
)商業:商朝時商業就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貝成為了一種實物貨幣;西周時,在較大的城
邑都出現了市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金屬鑄幣的技術,此時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商業發展繁榮。

【文化】


1
)文學:春秋末年出現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
礎;戰國時,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創作了楚辭這種新的詩歌體裁;這一時期還有諸子百家的
散文值得稱道。


2
)科學:西周時發明了「圭表測影」的天文觀測方法;春秋時出現了九九乘法口訣;此時的
名醫「醫和」奠定了中醫病源學的基礎;戰國時製成了司南,
《黃帝內經》在此時問世。


3
)繪畫:遠古主要以彩陶畫為主,春秋戰國則以帛畫為主。


4
)書法:商朝時,漢字已經形成了完整體系,甲骨文為其代表;商朝晚期出現了金文,到西
周時發展到頂峰;戰國時期出現「大篆」




春秋戰國:

經濟: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政治:諸侯國紛紛進行政治改革;諸侯國之間爭霸、兼並戰爭頻繁;奴隸主階級走向衰亡,新
興地主階級不斷走向壯大。

民族關系:通過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促進了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逐步融合。

思想文化:文化異常繁榮,哲學思想流派紛呈,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科學技術有了很大
發展,取得不少世界領先的成就。

主要因素: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大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私田」增多,封建剝
削方式的產生。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壯大,各諸侯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變法,廢除了奴
隸制度,確立了封建制度。

秦:

1.
結束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使統一思想深入人心。

2.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經濟體制就全面轉入「耕戰」
。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
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

3.
秦朝開創的一系列鞏固統一中央集權的制度和措施,
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所繼承和改進。

皇帝制度,郡縣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修築長城等。

4.
秦朝因暴政而亡國的教訓,為漢初統治者所吸取,

促成了西漢初年興盛局面的出現。

5.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
,即將戰國
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
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焚書
坑儒」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

6.
留下的偉大工程萬里長城對後世影響深遠。



兩漢:

1.
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較大的權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
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2.
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

3.
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
頻繁。

4.
西漢早期

在史學方面,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
第一部,為以後兩千年正史的編纂提供規范。

5.
冶鐵業

西漢早期,
冶鐵業分國營
(中央政府)

官營
(地方經營)
和民營三種類型商業。

總體評價:

①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光武中興)


②統一多民族國家得

到鞏固和發展(兩漢疆域進一步擴大,西域、西南夷、百越開始納入
漢朝版圖)


③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外交流的頻繁)


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王國問題的解決,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


⑤社會經濟逐漸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上取得的成就,為後世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⑥儒家思想最終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⑦文化具有多樣化有機結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氣勢恢宏等特點。



三國:

一.魏的統治政策與北方經濟的恢復

屯田制、士家制、租調制.水利灌溉和北方經濟的恢復。九品中正制和世族門閥。

二.諸葛亮治蜀

制訂
《蜀科》
和任人唯賢.
薄賦斂和勸農業.
織棉等手工業發達。
「東結東吳、
北伐曹魏」


三.吳國對東南地區的開發

吳的統治政策和江南大族。屯田。復客制和世襲領兵制。三吳地區經濟發展.台灣與大陸
的聯系.

四.三國時期的各族

北方各族.西南各族.諸葛亮的民族政策和平定南中.吳與山越。

五.三國時期的文化

該時期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
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總體評價:

①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復雜,斗爭激烈,戰爭頻繁,國家處於分裂的時期;

②對東漢末年大混亂來說,是歷史的進步,是趨向三國統一的必要步驟;

③是江南、西南進一步得到開發和北方經濟逐

漸恢復的時期;

④是政治、軍事、經湯、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當成就和進步的時期(人才流動的自由,文化的
多元,建安文學,張仲景、華佗、馬鈞等)


⑤較為長期的政治、軍事斗爭,鍛煉了一批地主階經政治家和軍事家,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曹操
和諸葛亮。



魏晉南北朝:

政治:此時期內,三省六部制開始逐步形成,首先掌握實權的是尚書省,繼而又有中書省、門
下省。這一時期的選官制度稱為「九品中正制」

「九品」指的是劃分人才優劣的九個等級,
「中
正」是選舉官,負責評定人才的等級。

經濟:

1
)農業:這一時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形成。


2
)手工業:冶鑄業方面,南北朝時期發明了灌鋼法;制瓷業方面,北朝已經能夠燒出
成熟的白瓷。


3
)商業:兩晉時期,我國的經濟中心開始逐漸南移,南方的一些城市逐漸成為當時最
為繁華的大都會。

文化:

1
)文學:東晉時期的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南北朝時期,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派;
此時期內,志怪小說十分流行,干寶的《搜神記》是其代表。


2
)科學:祖沖之進一步精確了圓周率的數值、制定了《大明歷》
;賈思勰著成了世界農
學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齊民要術》



3
)繪畫:魏晉時期的士大夫畫家們總結出了很多精闢的繪畫理論,推動了繪畫藝術的
發展,比如: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的繪畫方法等。


4
)書法:魏晉時期,由隸書衍生出來的楷書、行書、草書都發展成熟。王羲之的《蘭
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自魏晉開始。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發展的「自覺階段」


總體評價:

①政治上: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南北政權更替頻繁;士族勢力由興盛走向衰落;
民族大融合的步

伐加快。

③經濟上: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相對停滯;士族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重要地位;商品經濟
水平較低;各民

族經濟交流加強。

③文化上:
宗教在這一時期成了地主階級思想統治的重要工具,
宗教又影響著哲學、
文學和
藝術。為佛教服

務的雕塑、繪畫有著輝煌的成就。



隋朝:

①結束了國家的長期分裂,實現了南北統一。

②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強盛,開啟了中國中世紀的盛世局面。

③大運河的開通,對鞏固國家

的統一和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④創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對唐朝和後世的中國以至東亞.都有深遠影響。



唐朝:

經濟:唐繼承前朝實行租鏞調制,新修水利,發展生產,耕地面積擴大;在有了這樣雄厚的農
業經濟為基礎的條件下,手工業與交通運輸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中尤以造船和制瓷業最
為顯著。而茶葉產業也初具規模,飲茶已經成為大眾風尚。

政治:唐朝自開國之初到玄宗中期,比較穩定,在中央實行君主與丞相共管的政治體制,雖然
也是專制政體,
但是也表現出了早期的
「協商議會制」

丞相有權對帝王的命令和執政理念提出
自己的意見,到了安史之亂後,也就是唐中、後期,政治較

為混亂,軍閥割據,互
相征伐。最終亡於朱溫。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為主的地方政權組織,再加上府、道、縣等加
以細化,政權組織嚴密。

文化:唐的歷史是一個「凸」型發展模式,所以,在它的發展上升階段,在文化上多表現出自
信、豪邁的文學風格,服飾也較為開闊,多崇尚音律。而在中後期,伴隨著政治的不穩,經濟
的破壞,文化早上也表現出那種憂憤、痛苦的文學風

格!

民族與對外關繫上:由於唐朝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形成了已唐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民族之
間、國家之間以和平、平等的交往方式為主,甚至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和親制度!朝鮮、日本、
越南等國以及西亞很多國家都慕名來唐!
豐富了唐的經濟文

化生活,
同時也給其他地區傳
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成果和政治制度!

科技:唐朝是一個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時代,天文學、地理學、手工業技術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總體評價:

①政治穩定、
階級矛盾相對緩和、
經濟繁榮,
封建社會進入鼎盛時期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②統一多民族國家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上有很多建樹(均田制、租庸調制、三省六
部制、科舉制、兩稅法)


③邊疆少數民族有了較大發展,
同中央政權的關系更加密切
(實行寬容的民族政策、
靈活處
理同周邊少數民族關系)


④對外交往出現前所未有的頻繁局面,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

⑤文化具有全國繁榮、兼收並蓄、世界領先、影響

深遠的特點。



五代十國:

政治:藩鎮割據局面仍在繼續和發展;朝代更替頻繁;統治殘暴,剝削苛重。

經濟:江南進一步得到開發,經濟重心南移。



宋朝

政治:從宋太祖開始,武將權力基本被剝奪殆盡,相反地,中央政府卻用高官厚祿養著這樣一
群人,造成了宋朝長期的「積貧積弱」面貌。地方上,它繼承了唐的基本政權組織形式,採用
州府制,並伴之以道等。專門用文官管理全國大小事務!

經濟:主要表現在它的制瓷、造
船、紡織業等!全國經濟中心南移,並在南宋時期完成。人口增加,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得到
推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對外貿易發達!

文化:它更是我國古代科技成果最多、影響最大的時期!其中尤以「三大發明」最為重要!由
於兩宋都未能完全統一中國,所以,統治者無不有著一種「偏安一隅」的心態!
「靡靡之音」在
全國得到了廣泛地傳播,詞興盛起來。而這時的文人們,總以能

做一首婉約詞為豪!
體育運動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地推廣,
甚至在統治者集團上層都喜歡騎馬、
射箭、
踢蹴鞠
(足
球)等等!

民族與對外關繫上
:
早在北宋建立時期,
就有了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和政權矛盾!
兩宋分別與契
丹(遼)
、女真、西夏等互相爭戰,直到南宋的滅亡也還是在蒙古勢力的打擊下滅亡的!但是,
我們也不能否認,曾經也有過一定的和平時期和友好往來!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擴大了我國多
民族的國家。當然,這一時期,由於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所以,在國家之間的交往上是以東
南亞國家為主!

總體評價:

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權並立,國家不統一。

②經濟上:北宋時,農業有較大發展,南北作物交流頻繁,農產品商品化明顯增強;南宋時
南方經濟發展,
經濟重心南移;
同時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
北宋時城市商品經濟活躍;
南宋海外貿易空前發展。

③民族關系:各民族之間有戰有和,以和為主。

④科技文化:為戰火器的研製與生產得到發展。大量文學作品反映戰爭與分裂的社會現實。
如北宋廣泛使用火葯和火葯武器;李清照、辛棄疾、陸游的詩詞。

十一

元朝:

①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元朝統一全國疆域空前遼闊;
實行行省制度,


使了中央對西藏、台灣、雲南等邊疆地區的管

轄。

②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廣植棉花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
漕運和海運的暢通促進了經濟交流;
大都等一些較大城市商業繁榮;泉州對外貿易發

達。

③中外交流頻繁。來大都的亞洲、東歐和非洲的商隊和使節絡繹不絕;義大利人馬可·波羅
還在中國居住十幾年;火葯和火葯武器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

④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漢族人民對開發邊疆作出了貢獻,
邊疆各族大量遷入內地,
同漢族
雜居相處;原先進入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漢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數民族
--
回族。但元
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對社會的發展起了消極作用。

元朝的運河和海運航線由於蒙古的勢力擴展到了西亞地區,
使得歐洲與元代中國的交往更加
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
水利興修以及棉花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元朝是中國歷
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比
歐洲早了
400
多年(元末時因濫發紙幣而造成通貨膨脹)
。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
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元代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



十二

明清:

【政治】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朱棣統治時期,
「內
閣」開始出現;清朝康熙皇帝為了加強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
;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加
強皇權。地方上,明清兩代都實行行省制度。

【經濟】


1
)農業:風力水車作為灌溉工具在此時出現。


2
)手工業:制瓷業方面,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等形式多樣的瓷器品種;紡織業方面,明朝
時,棉紡織業發展迅速;精緻細密的緞成為了清朝絲織品的代表。此時,最為重要的一點是,
在明朝中後期的紡織業領域,
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開始出現
(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

資本
主義萌芽開始興起。


3
)商業:明清時期,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貨幣
的作用很大,作為地域性商人群體的「商幫」也出現了,比如:
「晉商」

「徽商」等。

【文化】


1
)文學:小說在這一時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以「四大名著」為代表。


2
)科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稱為「東方葯物巨典」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徐光啟的
《農政全書》都成為了這一時期科學領域的成就。


3
)繪畫:此時,以寫意畫為主的文人畫依然占據明清時期繪畫界的主流。


4
)書法:明朝的書法以文徵明的行書為代表。

總體評價:①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朝戚繼光抗倭,鞏固東南邊疆。清朝平定噶爾
丹和大小

和卓叛亂;
確立由中央冊封達賴和班禪的制度,
設駐藏大臣;
熱情接待土爾扈特部回
歸祖國;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設台灣府起到了開發台灣和加強祖國海防的作用;反擊沙俄入侵
黑龍江流域,訂立《尼布楚條約》
,捍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

②封建制度漸趨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沖擊並削弱封建的自然經濟;大興文字獄,
增設軍機處,皇權空前加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預示著封建制度的衰落;進步思想家抨擊君
主專制,提倡學以致用,啟迪人們思想,預示著新制度的出現。

③經濟上:邊疆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適應

農產品商品化趨勢,農業生產結
構發生顯著變化。手工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空前繁榮,但商品流通還不足以動搖封建
社會的根基。

④中外關系出現一些新特點:殖民勢力東來,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爭。清政
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中外貿易,妨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不利於中國的發展。

⑤文化承古萌新,科學技術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理學走向極端,帶
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伴隨城市經濟發展,市民文學蓬勃興起,戲劇和小說
成為文學的主流;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纂大型圖書成就突出,充分顯示出中華
文明的博大氣象;西方傳教士東來,使中國人了解到水平已超過自己的外來文化。

D. 古代中國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材料一 有人說,如果


(1)特點:「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或自耕農經濟)。(2分)
原因:精耕細作;水利工程的興建;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力的提高);統治者的重視;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等(只要答出4點即可即可得4分)
(2)「新型經濟」是指商品經濟的發展;(1分)如: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出現夜市、草市;出現娛樂場所「瓦子」;出現紙幣交子。(三點答出兩點即可得4分)
「新經濟的萌芽」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2分)體現了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勢。(2分)
(3)沒有(1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2分)。

E.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時間以及時代特點

夏 約前2070-1600年 都安邑 山西夏縣
特點:敬神,奴隸制經濟,制器以青銅為貴
商 約前1600-1046年 都亳 河南商丘
特點:尚鬼,奴隸制經濟,制器以青銅為貴,卜辭以牛骨龜殼為主

西周 約前1046-771年 都鎬京 陝西西安
特點:敬祖先,以奴隸制經濟為主,制器以青銅為貴

東周 前770-256年 都洛邑 河南洛陽 標志:周平王動遷
春秋 前770-476年
戰國 前475-221年 (前256年之後周室無王繼位)
特點:春秋伐戰還要借用周王的名義,戰國特別是前256年之後,多冠王號自行征伐
封建地主,特別是秦的關西軍功地主集團出現,制器仍以青銅為主,鐵制兵器開始普及。文化上,諸子百家流傳天下,代表:稷下學宮。

秦朝 前221-207年 都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
記載:收天下之兵,鑄金人十二。 漢代時任就以銅為金,因此推測秦朝時仍以青銅為主要戰爭兵器材料。特點:立法嚴苛,管的比媽還細,始見皇帝號。

漢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都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新 9-23年 王莽
東漢 25-220年 都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
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特點:門閥世族當權,階級分化嚴重,階級上升通道近乎於無

晉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特點:門閥世族當權,階級分化嚴重,階級上升通道近乎於無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五胡十六國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陽 河南洛陽 魏孝文帝拓跋宏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特點:戰亂頻繁,人均壽命不超過35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特點:隴西貴族地主集團占據統治地位,提倡胡漢融合政策,為後世治世打下基礎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特點:隴西貴族地主集團占據統治地位,提倡胡漢融合政策

五代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十國 902-979 - - -
特點:戰亂頻繁,多為割據藩鎮自立為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特點:經濟發展迅速,儒家文化普及。國家之間交往多以貿易為主,戰爭多算不上傷筋動骨。封建地主階級發展迅速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景宗李元昊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海陵王完顏亮
開封 河南開封 金宣宗完顏珣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宋高宗趙構
特點:文風較盛,但相對北宋來說民風偏弱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特點:以蒙古人為貴,漢人(統稱原宋人,非特指)地位最低,有點印度種姓制度的意思,但尷尬的是逐步漢化,統治階層中漢人比例逐步提高。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特點:海洋貿易繁盛,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西方傳教士在元明兩朝較多,開海政策反復,但自迷於海外藩國的統屬,手工作坊開設較多,並在城市中開始出現無產階級。但是相對應的,農業稅高而商業稅近乎於無。明朝士大夫階層已經徹底淪為利益的俘虜,專注空談,不像北宋的士大夫還能打打仗。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太宗皇太極
特點:以封鎖打壓漢人為主,藉助漢人力量為治國輔助

F. 為什麼說北宋是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最好時期

1 經濟來上 是封建王朝自 唯一不 抑商的 王朝 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 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 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2文化上 太祖定下不殺文臣的 祖制 使得 讀書人 更敢說 更能說 身心上的相對解放 也讓 讀書人的創作水平得到最大激發北宋 是民族大融合時期 其中就有 文化上的大融合 吐故納新使得 文化獲得了 極大發展

G. 中國古代經濟政治中心遷移的基本過程

文化中心的遷移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文化運
動現象。它是在經濟中心轉移的牽引力和政治中
心轉移的推動力共同作用下逐步遷移的。然而,
數干年來中國和世界文化中心遷移的歷史表明,
一旦世界文化中心轉移到某一個國家或一個國
家的文化中心轉移到某一個地區,它又會進一步
促進這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正是從
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認為,一千多年來中國文化
中心的南遷,尤其是近百年來東南沿海新月形文
化帶的形成,為東南沿海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
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這是歷史的必然。如果我們
不能從理論上真正認識到這種歷史的必然性,那
么,在實踐中,在制訂經濟發展戰略和推動經濟
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就會瞻前顧後,躊躇不前;就
會失去機遇,遺恨千古。
一、文化中心轉移的內在機制
經濟中心(又稱經濟重心)即經濟最發達的
核心地區。經濟中心的轉移,是導致文化中心轉
移的基本的、穩定的、也是最大的牽引力或推動
力。當然,經濟中心的轉移是逐步過渡的,是在地
理環境變遷、社會政治動亂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等
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由一個地區漸次向另一
個地區遷移的。
根據作者長期研究的結果,從上古到秦漢時
代,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穩定在中原地區。從魏
晉到南北朝時期,拉開了江南經濟開發的序幕。
雖然此時中國的經濟重心仍在黃河流域,但是已
經開始微微向東南傾斜。唐代中葉的安史之亂使
黃河流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全國的經濟中
心基本上完全轉移到了長江流域的下游地區。
自宋元以來的干余年間,由於黃河流域環境
不斷惡化,長江流域條件優越,致使中國的經濟
中心始終穩定在江南地區,而且從未出現過再度
回復到黃河流域的任何可能性。這種南盛北衰的
格局起碼還會維持若干個世紀或更久。正是由於
中國經濟中心轉移的這種基本趨勢及其所形成
的經濟發展格局,吸引著中國的文化中心和政治
中心先後在北宋王朝末葉和滅亡之後相繼轉移
到了江南地區。換言之,如果沒有經濟中心的轉
移,另兩類中心的轉移就很難實現。
政治中心一方面隨著經濟中心的轉移而轉
移;另一方面,由於國內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形
勢的不斷轉換,它有時往往脫離經濟發達地區而
向斗爭的第一線轉移,它對文化中心轉移的影響
是有條件的、不太穩定的。當兩者轉移方向一致
的時候,政治中心則往往促進文化中心地區文化
的進一步發展。
從夏、商、周三代到北宋滅亡的三干多年間,
中國的政治中心始終在黃河流域,並且沿著西安
—洛陽—開封軸心緩緩自西向東遷移。其中
歷時最長者當屬西安。自秦漢到隋唐的千餘年
間,長安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它領導中國文
化第一次在漢代、第二次在唐代登上了世界封建
文化的高峰。
公元1127年的開封陷落和宋室南遷,標志
著中國的政治中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江南。杭
州和南京曾一時成為偏安王朝的首府。然而,由
於塞外游牧民族對農業王朝的威脅並未消除,所
以,中國的政治中心便在明朝初年北上燕趙,北
京成了最近數百年間中國的政治中心。
二、中國文化中心轉移的歷史軌跡
1.中原文化時代
根據我們對2500多年來中國歷代人才地理
分布的空間轉換過程所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①,
從夏商時代文明起源一直到北宋滅亡的300。年
間,中原地區始終支撐著中國文化的江山。故將
這一時期稱為「中原文化時代」。
從上古到秦漢時代,由於中國的經濟中心穩
定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因而這里人才輩出,
學風濃厚,齊、魯、關、洛為學術重鎮。春秋戰國時
代諸子崛起,百家爭鳴,各持學說,各據地域,學
風彌漫於黃淮之間的魯、齊、楚、魏、衛、韓、趙地
區,尤以孔子講學的魯國學風最濃。
東漢時代,中國的文化中心仍然在黃河中下
游地區,春秋戰國時代文化發達的齊、魯、宋、楚、
韓、衛一帶,學風依然濃重。就東漢的行政區劃分
來看,也是以充州學風最盛,而充州又首推陳留
郡鼎盛。
從三國時代開始,隨著中國經濟重心(中心)
的微微向東南傾斜,歷魏晉南北朝而至隋唐,一
直到安史之亂以後,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基本上轉
移到東南地區,南方學風經歷了長達六、七百年
的逐漸興起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中國文化中心
由北向南艱難轉移的過渡時期。
唐代學風的全國分布仍然表現出北盛南弱
的總態勢。在學風濃重的黃河流域,學風分布的
輪廓恰似一把以關中為柄的巨型扇子,扇葉覆蓋
了今天的晉南、冀南、魯西、蘇北、皖北以及全部
河南省域。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在當時河北道南部
的趙州、冀州和流州。與此同時,南方學風日漸興
盛,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人才尤為集中。這
一形勢的出現預示著中國文化中心的南遷已經
正式拉開了序幕。值得注意的是,從唐代開始,福
建泉州的學風已經興起,歷宋、元、明、清而日漸
興盛,終成我國東南沿海又一學術重鎮。
北宋是我國文化中心自黃河流域徹底轉向
江南的關鍵時期,這時的長江流域在文化實力上
與黃河流域旗鼓相當。當然,由於傳統力量的支
持,黃河流域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人才和學風
密集於西安一洛陽一開封軸心線上,其中尤以作
為北宋「文化首都」的洛陽獨領風騷。在南方,北
宋時代學風最盛者為福建路,次為兩浙路。福建
學風之盛,顯受朱熹影響。他雖為安徽人,但出生
和講學均在福建,形成所謂「閩學中心」。
2.江浙文化時代
宋室南遷標志著中國文化「江浙時代」的開
始。在此後的七、八百年間,從長江三角洲到杭州
灣沿岸,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才迭出,群英薈
萃,被譽為「人文淵蔽」。
從南宋到元、明,學風盛行江、浙、贛地區。南
宋時代學風的分布,在我國南方自西而東形成所
謂五大學風盛地,即四川眉江、資江流域的蜀學、
湘江流域的湖南學、贛江流域的陸學、錢塘江流
域的浙學和閩江流域的閩學。元朝雖然為中國歷
史上第一個「牧者王朝」,並且建都於大都(北
京),然而中國學風南盛於北的總趨勢仍未改變,
其中以江、浙、贛和皖南學風尤盛。到明代,中國
學風南盛北衰的局面已成定局,形成了以江、浙、
贛為主體的長江下游學風密集區,尤以蘇州人才
密度最大。
清代學風斂聚江、浙和皖南。江西學風到清
代明顯衰減,人才密集區收斂到蘇南、浙江和皖
南地區。其中蘇州人才之眾,冠絕全國,次為常
州、揚州和杭州。在浙江,浙西學派以治經學為
主,浙東則以史學見長。皖南人才集聚於寧國、徽
州二府。福建學風與人才分布於閩江和晉江兩
岸,前者有閩縣、建寧,後者有晉江、安溪等學風
盛地。
3.東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帶的形成
近百餘年來,由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
迅速發展和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影響,使得我國
人才一學風密集的地區逐漸由清代的江、浙、皖
南三角地帶漸次順著江、浙沿海向南發展,初步
形成了北起江蘇南部、歷浙江、福建而至廣東的
我國東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帶。
根據我們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今改稱院
士,下同)籍貫統計的結果發現,在統計的242位
學部委員中,北方(吉、遼、京、津、冀、魯、豫、陝)
為49人,佔全國的20寫;南方(皖、川、鄂、湘、
贛、蘇、浙、滬、閩、粵、黔)多達193人,佔全國的
80。這是自宋、元、明、清以來我國南盛於北的
人才分布總格局的繼續和發展。
在南方人才分布的態勢方面,一個顯而易見
又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學部委員的出生地集中分
布於東部沿海的江、浙、閩、粵四省,從而形成了
與弧形海岸帶一致的所謂「新月形文化帶」。
地處新月形文化帶北端的江蘇省,是人才最
密集的地區。全省有學部委員58人,遠遠超過
我國北方8個省市學部委員的總數(49人),占
全國的將近1/4(24. 0寫)。
僅次於江蘇者為浙江,全省有學部委員40
人,佔全國總數的1/6(16.5%)0
上海也是人才與學風密集的重鎮,全市有學
部委員11人。
福建省共有學部委員24人,與北京、天津、
吉林、遼寧、河南和陝西等6個省市學部委員總
數相等,佔全國的1/l0a
廣東省有學部委員20人,佔全國學部委員
總數的8.3000
三、東南沿海的機遇
1.歲月悠悠,千載難逢
中國文化中心由北方向南方的轉移過程,經
歷了三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顯而易見,從公元前
1900年夏王朝後期中國文明起源②到先秦時代,
黃河流域文明在長達3000多年的時間中都佔有
絕對的優勢;即使到漢唐時代,黃河流域的文化
優勢仍然十分明顯;北宋時代,盡管中國文化中
心南移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但中央政府仍然采
取「竭三昊以奉西北」的政策,以遏制文化中心的
轉移。只是在最近的七、八百年間,中國的文化中
心才徹底移到了南方,而東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帶
的形成,如果從中國文明起源時代算起已經經過
了整整38個世紀。歲月悠悠,機遇瞞珊,來之不
易,千載難逢,東南沿海人應當更加珍惜這一大
好時機。
2.東亞經濟一文化地理的新格局
數千年來,在中國國內文化中心逐步向東部
沿海地區,特別是向東南沿海地區轉移的同時,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向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輻射、
傳播,形成了披染中國傳統文化風採的「漢文化
圈」。到20世紀中後期,出現了東亞經濟一文化
地理的新格局,它以獨具東方風韻的經濟文化共
同體的面貌登上了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歷史舞
台。東亞經濟一文化地理的新格局以中國傳統文
化核心區為依託,呈同心圓狀向太平洋方向輻
射、擴散,大體上形成了四個經濟一文化帶。其中
第一帶為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帶;
第二帶為包括整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大新月
形文化帶;第三帶包括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
等四個國家或地區,即通常所說的亞洲「四小
龍」;第四帶即經濟發達的日本。顯而易見,包括
東南沿海在內的中國大陸東部沿海新月形文化
帶正處在十分有利的經濟一文化地理位置上,它
不僅背依腹地遼闊的黃河一長江流域,具有豐厚
的資源儲備,而且面對東亞經濟率先騰飛的日本
和「四小龍」,具有引進外資和技術的捷足先登的
優勢。深而言之,由於第三帶和第四帶同處於「漢
文化圈」之內,因而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具有血
脈相聯的文化傳統,這就使得東部沿海地區比起
西方國家來更容易學習日本成功的經濟,在即將
到來的21世紀,隨著世界文化中心向亞洲一太
平洋地區的轉移,東南沿海經濟騰飛的光環已經
高懸中天。
主要參考文獻:
①王會昌;《中國文化地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e
②夏綳:《中國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廖智宏〕
〔作者簡介〕王會昌,男.縈古族,1943年S月生,河南省南
陽人,理學碩士,現任華中師范大學地理來教授。主要著作有《中
國文化地理》和《古典文明的摘籃與墓地》。

H. 百姓現在賦稅水平和古代各時期比是輕還是重呢

首先,古代的賦稅抄還是比較襲重的,十一稅都算輕的,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徭役等等.這是整體而論,但是具體時期又有所不同,有輕有重.相信網上這類資料很多,樓上也很詳細.
其次,中國現在的賦稅水平,在明裡確實很低,基本上可以認為沒有.但是,另外一方面,暗裡的賦稅卻並不少多少,比如買種買肥料等的錢等等,如果算上社會發展的平均水平來說,現在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比其古代有的朝代有的時期來說還是低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其絕對水平還是高很多的.畢竟歷史是一直進步的.
最後,樓上的,你是歷史教師?

I. 為什麼說隋唐是我國古代封建經濟空前繁榮的時代

(1)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都是歷史上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他們具有政治閱歷,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敢於撥亂反正,大膽進行改革,這是隋唐政治發展的基礎。
隋唐前期,統治階級都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促進了封建國家的發展。
隋唐統治末期,都因為社會矛盾的激化而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兩個封建王朝都被農民起義所瓦解。
(2)開創和實行三省六部制,這是對宰相制度的重大改革,可以防止外戚或大臣專權篡位,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維護封建國家統一、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對後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3)隋朝創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選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它進一步打擊了士族制度,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
3.社會經濟的發展
(1)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國家統一、強盛,社會穩定,這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②前期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沿用均田制,唐後期又改革賦稅制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推廣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水利技術,使用先進的手工技術。④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無。⑤交通發達,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政府又採取開明的對外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2)經濟發展的顯著特點: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空前繁榮和發展。
(3)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農業有較快發展,其特點是:①江南地區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②農田灌溉發展和農具改進。③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業發展的特點:①產地分布廣。②生產規模大,產量多。③分工細、品種繁多,有不少新產品。④技藝水平高,且融入了外來風格。
商業較前代更繁榮,交通便利,有統一的貨幣和固定的交易市場——市。城市興旺,出現長安、洛陽等商業大都會,揚州、成都成為長江流域的兩個商業都市中心。
思考討論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空前繁榮時期,結合史實分析其表現與原因。
提示:可從經濟制度的創立和完善、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商業的繁榮、城市的興旺、社會生活的多姿多彩等方面去歸納。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應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技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與古代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