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現如今的教育問題
中國教育現狀是一個非常宏闊的概念,沒有切身的體驗、廣泛的調查和深入的研究,很內難擁有發言容權。筆者求學階段經歷了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大學的尤為純粹的中國特色學校教育,畢業後長期從事農村義務教育事業。我見證了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的農村義務教育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辛歷程。以下就形式主義泛濫成災這一普遍現象談一點我個人的淺見,很真實:教育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僵化古板的套路,為了應付上級各主管部門的檢查,從課堂教學到課外活動,從行政管理到家校聯誼,從績效獎勵到職稱評審,從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均衡發展的剛性評估驗收,從校本培訓到國培計劃,從文明校園到平安創建,當然,還有信息化的今天,推送的名目繁多的網路平台,以及雁過留聲鴉過拔毛的痕跡管理等等,過程或許轟轟烈烈,然而結果卻缺乏溫情:資料室里到處都是森林的殘骸,辦公室里充斥彌漫苦澀而又無奈的脫離苦海般的如釋重負。
唯分數論英雄的應試教育、鋪天蓋地的校外輔導機構、在過分寵溺中迷失的家庭教育、尊師重教傳統與師德師風建設正面臨的時代挑戰、農村教育生態危機等等,由於篇幅限制,不一一贅述。
2. 什麼叫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復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制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教育理念則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規律的基礎之上的。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它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
(2)西方教育對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種「遠見卓識」,它能正確地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徵,科學地指明前進方向。教育理念並不就是教育現實,實現教育理念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出自《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關於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的、永恆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質特點,從根本上回答為什麼要辦教育。——出自《教育的迷茫在哪裡——教育理念的反省》
3. 西方近代以來科技迅速發展的原因,從經濟,政治,思想,教育,外交方面分析
原因分析:①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②文版化教育方面權,早在13世紀,西歐各國便產生了一些綜合性大學。③思想文化狀況方面,經歷了文藝復興運動及宗教改革,思想解放。④政治方面,專制王權站在了資本主義勢力一邊,奉行重商主義,從而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4. 西方經濟學--政府政策影響經濟的增長率的途徑包括( )
宏觀經濟學中關於促進經濟增長的方法,簡單來講有兩個
1、提高人均資本存量
2、提高教育水版平,估計技術權創新
對於第一項,提高人均資本存量,有兩個因素可以引導,分別是總資本存量,這部分包括國民資本投資和國外對國內的投資,分母則是人口量,控制人口增長率低於資本增長率,能夠提高人均資本存量
對於第二項,技術水平的提高,則需要教育來完成,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鼓勵創新,這些都是需要國家政策來引導;
共同學習,僅供參考;
5. 為什麼西方幾百時間把軍事、經濟、科學、法律、教育、文化這些方面發展得這么快
風水輪流轉。
歐洲中世紀壓抑黑暗了一千年,後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釋放了人們的創造力,現代化進程加速。中國漢唐時代也輝煌領先了千百年,思想、體制的僵化,使中國在明清時代逐漸落後。
現在,中國走上快速的發展軌道,亞洲其他國家也是新興。而歐洲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文明的內生動力逐漸消減,許多歐洲發達國家都淪為二流,反而是新興的美國凌駕於歐洲之上。尤為重要的是中國,中國自19世紀以來,飽經戰亂,成為東亞病夫,建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也造成很大傷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超高速發展,中國由發展中國家晉升為發達國家在未來50年,是可以預期的。所以東方趕超西方,在未來一二百年內是有很大希望的。
樓上說什麼競爭,只是從微觀角度而言。歐洲的確國家林立,互相競爭,沒錯,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都屬於一個文明體,就是發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經基督教改造後的基督教文明。我們從比較文明學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就是要把一個文明體看做一個單位,分析它為什麼比其他的發展速度快。若僅從微觀競爭角度而言,每個中國的省份,何嘗不相當於一個歐洲式的國家,你看,現在的中國,沿海的廣東、兩江、山東,內地的兩湖豫皖、西部的青海甘肅、東北三省、西南的雲貴,那個不是盡力發展自己,在國家經濟政戰略的制定上、在各種產業的分工上、這些省份的競爭,白熱化。所以,從宏觀角度看,從上下幾千年的歷史角度看,一個文明體的發展,有快的時候,有慢得時候,能領先,也可能被超越,這些都要深入考察文明的內生動力。而通俗的觀感,五個字足矣:風水輪流轉。
6. 結合西方奴隸制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背景,分析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藝術發展和教育狀況
進入奴隸社會的希臘半島,建立了多個奴隸制城邦國家,每一城邦以城市為中心連同城郊農村組成大小不等國家,各自為政。其中最強大的是雅典和斯巴達。由於國窮民貧,為了生存和發展,各城邦之間不斷發生戰爭,弱肉強食,為了保存自己,掠奪財富,城邦國家實行強國強兵政策,在城邦內部實行民主政治,自由民直接參與城邦治理,十分重視民族體格素質的鍛煉,所以管理國家、鍛煉身體是每個公民的神聖職責。 希臘本土氣候宜人,陽光充足,溫度適中,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適宜於戶外裸體鍛煉比賽。由於裸體運動,改變人們的觀念,不以露體為恥,反以健美身體為光榮,這引起美學家們的關注和藝術家的表現,美學家們發現人體美,藝術家們創造美的人體。大政治家伯里克利斯說:「我們是愛美的人。」希臘民族是愛美、創造美的民族。 希臘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不僅發現、孕育和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臘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臘人把強健的身體看成是一切善與美的本原,而把希臘神話視為藝術的精神本源,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希臘神話不僅是希臘藝術的寶庫,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希臘藝術主要成就表現在神與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廟建築。希臘美術的主要特點是無所不包的和諧與規律性,還有庄嚴與靜穆。它主要標志是人體美,希臘人為人類貢獻了高不可及的藝術典範之作。
古希臘美術的發展歷程
1.愛琴文化時期(公元前31世紀~前13世紀)
這是希臘美術的前源。愛琴文化的發現,得力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考古學家施里曼和英國學者伊文思。由於他們深信荷馬史詩中所描述的英雄神話真有其事,便隨史詩所描述的線索進行考古工作,從而使過去一直被認為僅僅是荷馬藝術幻想的情景,突然以確鑿的實物給予證實。愛琴文化的發現,使人們了解到,早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人就從石器時代轉到青銅時代,此後1000多年間,克里特、邁錫尼,還有季克拉基斯群島曾有過十分發達的經濟與文化。
2.荷馬時期(公元前12世紀~前8世紀)
這是古希臘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傳說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吟唱過兩部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這部史詩成為今天研究當時社會狀況的主要文獻資料,因此歷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荷馬時期」。 荷馬時期在文學、藝術上的突出成就是神話和史詩,美術上的成就可謂黯淡無光。自從北方來的部落統治希臘以後,希臘美術既見不到克里特那種快樂的風格,又失去了邁錫尼藝術的寫實性,在幾個世紀里,作品相當粗糙和簡陋與原始。從目前遺留下的藝術作品上看,大部分都是僵硬的幾何形,沒有對細節的描繪和刻畫。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是用於敬神和陪葬的陶瓶。這些陶瓶造型簡朴,大膽地描繪的對稱圖案形成一種勻稱的表面結構。因此,荷馬時期在美術史上被稱為「幾何風格時期」。
3.古風時期(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
此時的古希臘,不僅正式確立了奴隸制的城邦國家,而且完成了它在地中海及黑海沿岸的移民過程。這在社會發展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在藝術創造上也是再生的開端。在頻繁的東西貿易交往中,東方文化不斷傳入,並希臘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希臘藝術生長的土壤畢竟與東方先進國家不一樣,它不能完全照抄東方文化,而是吸收東方文化的長處,另一方面盡量擺脫東方文化的影響,發展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藝術風格的變化也十分迅速,這集中反映在瓶畫、建築和雕刻方面不斷創新所取得的成就上。
4.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
公元前5世紀前期的希波戰爭,拉開了希臘古典時期的帷幕。這場戰爭由於希臘各城邦之間非凡的合作,最終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希臘人的民族優越感。可是,戰爭帶來的和平和安寧並不持久,它很快的被曾在反波斯戰爭中扮演領導角色的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爭奪所取代。此後,希臘城邦之間的不和帶來了不少的騷亂。就在這一時期,希臘進入了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以雅典為代表的奴隸制民主政治進一步成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特別是在文學藝術上,迎來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高峰。可以說,古典時期的美術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雕刻和建築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
5.希臘化時期(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
公元前334年,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大帝繼承父親的遺志,率領軍隊發動戰爭,侵略東方,進攻波斯。他的霸業雖然沒有完全實現,但是把東方文化帶到了希臘,同時又把希臘文化傳到了東方。因此,在歷史上一般把亞歷山大大帝東徵到公元前1世紀希臘歷史結束,稱為「希臘化時期」或「泛希臘時期」。
古羅馬藝術的起源:
1、古代羅馬藝術的根源
羅馬文化有二個重要的源頭:伊特魯里亞文明和希臘文明。
伊特魯里亞藝術
西元前700年左右,伊特魯里亞(Etruria)人已定居在義大利北部,靠貿易和農耕迅速繁榮起來,西元前7-5世紀是其強盛時期,但沒形成統一的國家。因貿易的關系,藝術受到外來影響很大,尤其是希臘藝術。
伊特魯里亞的墓葬石棺雕像(BC6世紀),表現一對夫婦親密地依偎在一起,臉上都掛著古風式的微笑,顯得個性開朗、樂觀,絲毫無悲哀氣氛。
青銅雕塑《母狼》(BC500),是羅馬城的象徵,因傳說羅馬城創始者羅慕洛斯是由母狼哺育長大的。母狼神態兇殘、四肢健壯,洋溢著野性的生命力,顯的相當真實。
塔爾奎尼亞(Tarquinia)的漁獵之墓的壁畫(BC520),再現人們捕魚、射鳥的場景,生動自然。
伊特魯里亞的城門(BC515-490),是建築對拱卷形式的成熟應用,
羅馬人的興起與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西元前八世紀時羅馬規模很小,在西元前五世紀以前還處於氏族部落時期,以後經歷了共和時期(BC509~BC30)和帝國時期(BC27~AD476),西元265年滅伊特魯里亞,帝國時期的羅馬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西元前27年以前為共和國,以後為帝國。一、二世紀間多賢能皇帝,建築上有輝煌的發展。三、四世紀帝國缺乏憂患意識、重享樂,因而政局不穩,經常政變換皇帝,文化漸衰,直到四世紀相信基督教以後才有改變。
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希臘,但在文化上卻被希臘人征服。羅馬人崇拜和模仿希臘藝術,由於民族性重實用,因此大量引用希臘藝術形式,而甚少獨創的風格。
2、古羅馬藝術的特性
羅馬人不同於希臘人,羅馬人較現實,講究實際,喜歡具體的、實在的東西;希臘人重理想,藝術中喜歡抽象、概括的理念。
希臘藝術主要用於敬神,圍繞神廟和祭祀、紀念活動進行創作,帶有理想的色彩。羅馬藝術大多是給予帝王歌功頌德和滿足羅馬貴族奢侈的生活需要。
希臘雕刻強調的是共性和民族精神,而羅馬人要求的是個性特徵鮮明的肖像,藝術家不僅要求外形要逼真,更重視人物個性的刻畫。
羅馬人最有成就的是建築。在技術上首先運用三合土,大量使用拱卷結構,使建築類型比希臘豐富。因為疆域廣大,所以羅馬藝術氣魄上,超過希臘,可以說是規模宏大。
羅馬盛世相當於中國漢朝時代(西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西元一到四世紀是基督教與希臘羅馬文化的搏鬥期。重視實用性類似中國文化,大半能和生活有關。
3、藝術表現
建築
西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已累積建築拱門與拱頂的經驗,並開始使用水泥製作混凝土,因此能建造出各種形狀與體積的建築物,所以建築是羅馬藝術上最大的成就。
廟宇∶西元前二世紀,山牆和柱子與希臘相同,只是地基變高了,常用來當戰利品的倉庫(實用價值)。圓形建築變大,是因材料用「混凝土」之故,外表貼上大理石,最具代表性的廟宇是《萬神廟》(西元118-125)。
其他建築有市場、廣場、澡堂(公共交際場所)、運動場、競技場(約80,羅馬)、斗獸場等。
另建有碑林,將羅馬法記其上。水利工程、以水道、噴泉作得最好。
巴西利卡(法庭),後來變成基督教堂。
公寓房子、一般澡堂內有嵌畫居室內,地上也有嵌畫,壁上則畫建築圖,以增加空間感。
雕刻 特性是:
寫實,不喜歡美化人體,只表現現實,也不掩飾缺點,文藝復興是從此作風出發。
實用,如紀念用,表現凡人的形象,真實感較強。
羅馬人本來就有崇拜祖先的習俗,他們忙於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中,遇新葬禮時把列祖列宗的雕像都拿出來參加儀式。早期的肖像雕塑是根據死者面部翻下來的面模製作的,不加任何美化,表情死板,缺少活力,只有感到逼真而已。希臘雕刻技術傳進來後,開始美化雕像,但還是以逼真和表現個性為主。
著名作品:
《凱旋門》(14-37,羅馬),獨創,門上雕征伐紀錄。
《天柱》(114,羅馬)雕打仗的功績,好像是電影記錄片,西元二世紀最好,是歐洲史上最大的浮雕。雕工是近東俘虜,共雕人物千人以上,描述戰爭前後整個過程,後來英法均有仿造,特點是∶雕工精細,場面浩大。
《和平石碑》(廟形),雕的形象和日常生活有關。人像雕刻特性∶很像真人,帝國的盛衰,可由人像的表情看出。
《奧理略騎馬像》(2世紀,羅馬),是歐洲第一座騎馬立體像,(西元二世紀)。文藝復興作品仍無法超越其成就,以後的騎馬像均以此雕像為樣本。三世紀人像有心理的描寫,是因政治混亂,社會腐化,表情有不安的恐懼感。
四世紀有穩定的變化,但技巧退化,沒有肌肉感,《君士坦丁大帝》(4世紀,羅馬市政博物館)如朴克牌般,精神上表現宗教理想,兩眼望天(上帝),無表情。
繪畫
壁畫的特性是:牆上有許多建築圖形,好像「開窗」的效果。建築物圖像有透視學的表現,但卻無焦點,不合邏輯。人物光影矛盾,光源不統一,筆觸也沒統一感。技巧上,光影的感覺影響文藝復興,故文藝復興的技巧,實源於羅馬藝術。
代表作品∶《建築圖》(前1世紀,龐貝附近壁畫,現存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龐貝壁畫《執面紗的婦女》(約70)。
嵌畫精細寫實,用礦石做的。
肖像畫用斜線筆觸表現光影,到達文西、塞尚都延用此法,可謂之「地中海素描」風格,如《男孩肖像》(約2世紀,木板臘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有些用蠟畫像,是油畫的前身。西元四世紀曾流行鈕扣肖像畫。
7.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7)西方教育對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8. 概括中西方國家教育發展的特點 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
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
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
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追求目
標。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經濟新常態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
致「滯漲」的嚴重後果。經濟新常態就是在找准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
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為了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的目標,政府實行常態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國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混同於西方資本主
義國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經濟」。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於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設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永
遠優先於生產資料生產投資,生產資料生產投資永遠優先於消費資料生產投資。由於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只能由政府實施,所以政府投資永遠優先於
民間投資。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調整,只有新經濟增長點才能優化舊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
證。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永遠主導消費,只有投資主導下的消費才有可持續消費,只有投資主導消費才有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由於節約有利
於積累,積累有利於投資,投資有利於生產和經濟發展,所以節約、居民高儲蓄率有利於經濟發展,而鋪張浪費、寅吃卯糧不利於經濟發展,所謂「消費拉動經濟」
是個偽命題。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驅動和創新驅動是統一的,投資驅動和肌鄲冠肝攉菲圭十氦姜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不
但不矛盾而且內在一致。只有投資驅動,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才有基礎;只有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
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為主導,投資驅動才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使投資有效。
新常態的九大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
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
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9. 15世紀後中西方科技差別的原因。分經濟、政治政策、思想文化教育來答。
經濟: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及新航路的開辟;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專及資本主義的萌芽
政治政策:歐屬洲鼓勵商品貿易,制定及完善專利法;中國重農抑商及閉關鎖國
思想文化:歐洲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極大的解放的人們的思想,自然科學蓬勃發展。中國程朱理學成主流思想,自然科學發展緩慢。
教育:歐洲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廣泛傳播,普遍沖擊了封建教育制度,打破了教會對學校教育的獨占,出現了多種類型的新學校,擴大了教育對象。中國有官學和私學及書院,目的都是應科舉考試,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