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永遠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爾雅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2. 為何說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據報道,抄目前中國已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面臨一場深刻的動力變革,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並成功完成全部預定科學目標、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研製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幾年來,潘建偉團隊不斷刷新量子信息研究的世界紀錄,成為重量級的領跑者。
中國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推動我國實現從跟跑為主到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的歷史性轉變,越來越多像潘建偉這樣的科學家成長起來,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知識產出國。
希望中國科學家可以不斷開拓創新!
3. 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功臣
鄧小平,應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功臣。
改開以來,共計為國民吸收了回超過3萬億答的外資。摺合超過25萬億人民幣。
如果人均存款是3萬人民幣來計算的話,吸引的外資,佔到了國民總財富的50%以上。
這些錢,必將極大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並讓國民生活水平走上一個新台階。
第二大功臣是誰?自然是朱容積同志。
秉承鄧小平同志的光輝思想,擴大了中國的外貿出口。提高了國民收入。增加了政府財政和國家外匯儲備。
經濟發展的同時,通貨膨脹也開始增長了。
當然,國內企業的虧損,一定是由於國內企業自身的不足導致的。所以要加強國內企業的改革。
網管同志,請您放行,不然您的思想就很危險。呵呵。
4. 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5.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5)發展經濟是第一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6. 新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是發展什麼
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內規容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6)發展經濟是第一擴展閱讀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5年結束已經完成總共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五年計劃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體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彭斯在中國「兩會」召開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電郵采訪時說,堅持制定五年規劃讓中國受益匪淺,這一經驗值得西方學習。
7.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就是經濟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第一要義是發展,是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發展雖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不僅僅是經濟發展,而是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經濟發展是中心,是因為:
一,發展生產力,為各方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是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二,科學發展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首要力量。
科學發展觀,既強調要時刻銘記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強調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8.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 為什麼要把創新擺在
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二)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三)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四)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共享是本質要求(五)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二、「五大發展理念」內在關系「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游離,都是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理念內容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理念邏輯看,第一動力、內在要求、必要條件、必由之路、本質要求五者緊密聯系、層層遞進、順理成章、交相輝映。從發展理論看,「五大發展理念」正在「精神變物質」,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既對傳統發展進行革新升級,又對現代發展內涵進行全面提升、對現代發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從執行操作看,必須將「五大發展理念」統一貫徹、統一落實,一體推進、一起發力,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從而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