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省第十次黨代會針對我省(湖南)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要實現哪五個發展
湖南省第十次黨代會針對湖南省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要實現優化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人本發展。
2.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隊伍,包括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和不具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
(一)隊伍構成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共有117家單位,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97家,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21家。具體分布如下: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20家,不具地勘資質的8家;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省核工業地質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3家;省煤田地質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均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冊1家。
(二)人員結構與技術水平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有21678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12110人),離退休人員為23605人。擁有地質技術人員7188人,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263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564人。與2005年相比,從業人員增加732人,增長3.49%;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增加299人,增長2.53%;離退休人員增加112人,增長0.48%。地質技術人員增加405人,增長5.97%;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79人,增長3.09%;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81人,增長13.09%。
(三)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總收入為248642.52萬元,總資產為272459.78萬元,總負債為168783.82萬元。總支出235454.5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761.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6451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5740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0024.15萬元,增長13.85%;總資產增加27220.96萬元,增長11.1%;總負債增加45643.73萬元,增長37.06%。總支出增加21984.64萬元,增長10.3%;節余與收益減虧839.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長13.89%;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492元,增長18.81%。
(四)技術專業與資質
全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9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303項。按專業分,區域地質調查7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49項,固體礦產勘查93項,液體礦產勘查21項,氣體礦產勘查1項,地球物理勘查29項,地球化學勘查20項,遙感地質勘查3項,勘查工程施工54項,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22項,選冶加工試驗4項。按級別分,甲級資質49項,乙級資質95項,丙級資質159項。按單位分,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有35個,最高為乙級資質的單位為18個,只有丙級資質的單位為43個。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家,擁有8類勘查資質共101項。其中甲級資質21項,乙級資質38項,丙級資質42項。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39項。其中甲級資質9項,乙級資質11項,丙級資質19項。
省核工業地質局共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29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16項,丙級資質8項。
省煤田地質局7家,擁有6類勘查資質共28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14項。
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冊地質勘查資質的有5家,它們是: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湖南總隊、中國鹽業總公司鹽業地質勘查大隊、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南局長沙地質調查所、核工業230研究所等,擁有9類勘查資質共21項。其中甲級資質4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8項。武警黃金十一支隊沒在我省單獨注冊地勘資質,其從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級主管單位武警黃金三總隊的地勘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為便於調查研究傳統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問題,本報告下文中除特別註明的外,所稱「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是指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單位和中央在湘地質勘查單位。
(一)基本概況
1.從業人員構成
職工總數18676人,離退休人員20271人。其中地勘從業人員6807人,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3713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551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4810人。有技術人員4642人,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2799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94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016人。與2005年相比,職工總數減少39人,減幅2.1%;離退休人員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從業人員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減少89人,減幅2.3%;礦產開發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減少238人,減幅4.7%;技術人員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減少18,減幅0.64%;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12人,增幅12.4%。
2.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年度總收入208538.58萬元,總資產187721.53萬元,生產性資產67503.87萬元,專用設備原值17601.5萬元,專用設備凈值10545.1萬元,總負債為103436.58萬元。總支出199627.58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065.0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990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903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2675.83萬元,增幅18.58%;總資產增加22969.39萬元,增長13.94%;生產性資產增加8591.21萬元,增長14.58%;專用設備原值增加2091.88萬元,增長13.49%;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47.47萬元,增長12.21%;總負債增加15658.59萬元,增幅17.84%;總支出增加28819.02萬元,增長16.87%;節余與收益減虧1178.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936元,增幅14.93%。
3.資質情況
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中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210項,其中甲級資質43項,乙級資質79項,丙級資質88項。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31家,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14家。
(二)各地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1.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1)概況。全局20家地勘單位年末職工總數6283人,地勘從業人員4242人,離退休人員7891人。其中技術人員1695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884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413人。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人數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87人,增幅4.00%;離退休人員增加379人,增幅5%。技術人員增加30人,增幅2%;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32人,增幅8.40%。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73723.35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1778.62萬元,地勘設備原值7603.98萬元,專用設備凈值4526.6萬元),總負債43203.26萬元。總收入74499.8萬元,總支出66997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96.73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512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6485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8649.94萬元,增幅13.29%;生產性資產增加3272.26萬元,增幅17.68%;地勘設備原值增加913.67萬元,增幅13.66%;專用設備凈值增加709.58萬元,增幅18.59%;總負債增加7520.84萬元,增幅21.08%;總收入增加13658.1萬元,增幅22.45%;總支出增加6262萬元,增幅10.31%;節余與收益為減虧672.19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
2.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2893人,離退休人員為3832名。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87人。有技術人員790人,高級及以上職稱人員178名,中級職稱人員388名。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總數減少16人,降幅0.5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3.33%;離退休人員減少30人,降幅0.78%。技術人員增加25人,增幅3.27%;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43人,增幅12.46%。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30099.22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為11278.05萬元,地勘設備原值為2693.67萬元,專用設備凈值為1628.02萬元),總負債12648.34萬元。總收入25629.67萬元,總支出為25222.03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233.7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904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2801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816.73萬元,增幅14.52%;生產性資產增加2717.7萬元,增幅31.75%;地勘設備原值增加320.86萬元,增幅13.52%;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1.52萬元,增幅7.35%;總負債增加2868.63萬元,增幅29.33%;總收入增加7320.99萬元,增幅39.99%;總支出增加7854.23萬元,增幅45.22%;節余與收益為減虧278.2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118元,增幅9.57%。
3.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3775人,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1189人,其中地學專業人數556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178人,中級職稱人員325人。離退休人員4876人。
與2005年相比:在職職工增加70人,增幅1.89%;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增加3人,增幅0.25%;地學專業人數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增加2人,增幅1.14%;中級職稱人員增加14人,增幅4.50%;離退休人員增加16人,增幅0.33%。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45390.10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為20908.15萬元,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1640.67萬元),總負債30878.80萬元,總收入為76933.07萬元、總支出79698.47萬元,節余與收益537.3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1936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645元。
較2005年,總資產增加6429萬元,增長16.50%;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增加793.98萬元,增長3.95%;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234.44萬元,增幅16.67%。總負債增加2768.8萬元,增幅9.85%。總收入增加9492.39萬元,總支出增加10159.67萬元,增幅分別為14.08%和14.61%。節余與收益增加184萬元,增幅52.1%。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長1.43%;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935元,增長6.82%。
4.湖南省煤田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冊職工2312人,離退休職工2863人。地學專業人員383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136 人,中級技術職稱227人。
與2005年相比:在冊職工減少32人,降幅1.37%。離退休職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級技術職稱增加16人,增幅7.58%。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27443.57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105.85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167.36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1260.4萬元),總負債12693.08萬元,總收入21648.39萬元,總支出21436.9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389.2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773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3747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218.81萬元,增幅13.29%(其中生產性資產增加980.84萬元,增幅16.01%;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加482.36萬元,增幅28.63%;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264.86萬元,增幅26.60%);總負債增加2193.47萬元,增幅20.89%;總收入增加2293.53萬元,增幅11.85%;總支出增加2460.17萬元,增幅12.96%。節余與收益為減虧4.5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069元,增幅17.72%。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在省內開展了13個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項目經費2411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承擔12項,經費2211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承擔1項,經費200萬元。
公益性地質調查中,中央財政出資項目11個,投入經費2088萬元,包括:1個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80萬元)、1個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116萬元)、1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項目(90萬元)、4個1:5萬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730萬元)等共7個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經費1016萬元;4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1072萬元;省級財政出資項目2個,分別為「湖南省1:20萬區域化探遺留問題成果報告編制及印刷」(223萬元)和「1:5萬湘幅、橫溪幅礦產資源遠景調查」(100萬元),投入經費323萬元。
我省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以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為主體,所有13個項目均為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二是以礦產資源為主線,13個項目均為地質找礦服務;三是投資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財政為主,佔全部投資的86.6%,省級財政開始加大投入,為全面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提供經費保證。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四個地勘局所屬地勘單位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8個,經費9141.17萬元。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30項,經費5523萬元,其中吸收外資合作勘查經費882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17項,經費1974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為鑽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6項,經費1146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個,經費498.17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度,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基本上沒有從事大規模的礦產開發工作。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965.3萬元,收入為1104.7萬元;省核工業地質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84萬元,收入235萬元。總體看來,投資規模小,經濟效益不佳。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四個地勘局所屬單位均從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實現結算總收入104726.3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5億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67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5.5億元;省煤田地質局0.71億元。各地勘局充分發揮在工程地質、樁基礎施工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承攬項目,安置了大量職工,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機械製造、物業、教育、醫療、房地產、園林和服務等產業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礎,並有較大的發展。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經營收入同比增長達22.5%;省核工業地質局經營收入為477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經營收入4164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經營收入1.67億元,比2005年增加0.18億元,增幅12.1%。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些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根據國家政策和自身特點,進行了多項卓有成效的改革。通過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內部挖潛,苦練內功,初步實現了地勘隊伍全面脫貧解困,各單位基本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生存和競爭能力。
(一)整合資源,同城合並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率先實施同城合並,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啟動隊伍重組工作,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整合資源為重點,將同一城市內的所屬地勘單位進行合並,全面整合了人力資源、信息資源、資質資源,減少了內部無序競爭,簡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過隊伍重組,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展較快的單位人力資源不足,發展較慢的單位市場競爭能力較差的問題,以一個品牌帶動一片,達到了強強聯合、以強扶弱的目標,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拓寬了發展空間。
(二)事企分開,做大實業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大力推行「產業興局、實業興局」的發展戰略,引進企業機制,將事業管理和企業運作分開進行。抓住地礦業、建築業和物業三大產業系統,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行「資本真實化,產權人格化,運作規范化」,在全局范圍內進行人財物的資源重組,分別組建江山地礦集團公司、中南市政建設集團公司和江山物業集團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以地質工程施工的專業優勢資源,組建湖南省地質建設(集團)總公司,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以工程勘查施工為重點,以樹立品牌為興業之本,以省內擴展、省外紮根為發展思路,優勢進市場,強勢創市場。2006年度工程勘查經營收入達4.5億元,成為了局內龍頭企業。
(三)產業分離,加強勘查
為做大做強地質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別組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地質調查(勘查)院。通過項目運作,留住了一批地質技術人員,培養了一批地質勘查骨幹,較好地完成了國家和社會出資的各類地質工作。
(四)單位進城,穩定隊伍
為穩定地勘隊伍,改善職工生活、工作、學習條件,更好地盤活各地勘單位的知識、技術等優勢資源,各局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政策,大力推進地勘隊伍就近向地級市和省會城市搬遷工程。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均已進城;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全面加快了進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單位仍在縣城,正在實施搬遷工作;省煤田地質局和核工業地質局的進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單位進城,全面改變了地勘隊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場形象,過去萎靡不振、破爛不堪、人心渙散的局面大為改善,增強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自信心與創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效益。
(五)創新機制,加快發展
省煤田地質局積極探索體制改革,通過機制創新,按市場規律調整分配製度,全面調動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積極性,為下步發展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環境。近年來,該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隊大企業」的思路,在保存事業性單位的基礎上,推行內部股份制,主體向企業化過渡。收益80%由投資人享有,按投資額進行分配;20%歸局或隊。省核工業地質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資質公有化,資產私有化,項目責任化,人員社會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減局屬各單位不良資產,促使局屬二級單位輕裝前進,集中精力搞經營,一心一意謀發展。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採取措施,主動關停一些經營不善、市場不好、資不抵債的單位和企業,核減二級單位的不良資產,讓困難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各局在改革過程中,均充分考慮了穩定的因素,採取分別對待、分步實施、穩中求進的策略。有色地質勘查局實行了內部經費分開,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確保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則針對不同改革內容,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區別處理。既保持穩定,又推進改革,促進發展。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以局為單元,深化改革
各地勘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組織機構,人、財、物各自獨立,在地質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種經營三大領域各具特色,在產業經濟發展和改革重點上也不盡相同。以局為單元推進改革,符合湖南的實際,也是客觀形勢的需要。
(二)做產業文章,發展實體
各局及其所屬地勘單位,均在一定領域有較優勢的產業和相應的經濟實體,這是企業化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必須進一步做強做實。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致力於做強三大集團總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在進一步促進地質建設總公司發展的基礎上,加強房地產、物業等的發展,做強實體。
(三)向企業過渡,明晰權屬
企事分離,事業管理一塊按事業體制運行,企業經營一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規則運行,建立統一、協調、有序、高效的管理體制,形成充滿活力、具有競爭力的社會經濟組織和市場主體。省煤田地質局明晰經營者、管理者、投資者的身份,重組力量,實行專業化改造;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以企業集團公司的方式,分解企業和事業;省核工業局以建立混合制經濟形式,以「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為手段,明析權屬,企事分離,發展外向型、自主型企業,這些做法均值得借鑒。
五、對策建議
(一)給足改革成本
國有地勘單位資產較少,除少量的固定資產外,幾乎沒有其他資產,形成的地質成果資料也基本進入社會共享體系。國有地勘單位原來是小社會,與外界接觸較少,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進入市場的成本較高,壓力較大。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比國有企業改制難度更大。建議進一步採取措施,向國有地勘單位注入改革成本,進一步為國有地勘單位減負,推動改革進程。
(二)落實優惠政策
中央和省級政府對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先後出台了一些優惠扶助政策。但多數政策以導向性為主,不夠具體,沒有配套的辦法和措施。相關部門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優惠政策往往難以落實,或落實不到位。建議中央政府及有關部委就地勘單位享受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逐項制訂具體辦法和措施;出台激勵政策,調動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從事地質找礦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大力培養人才
人才始終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人才緊缺,尤其是技術人才和綜合性人才的緊缺,是當前困擾和阻礙地勘單位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建議從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質類人員的培養;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地質隊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線工作人員的待遇。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3. 湖南發展經濟具的自然條件有什麼
湖南經濟地理位置獨特,位於長江南岸位置適中,既位於東南沿海開放地區的腹地范圍,又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與西部內陸地帶的結合部,北依長江,鄰武漢經濟圈,是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開發區的組成部分,南鄰兩廣,也近海南,是「泛珠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與華東經濟區的江西為鄰,與蘇、浙等省的距離較近,西接成渝經濟區,與貴州、重慶接壤比鄰大西南,具有承東啟西、北聯南進的區位優勢。
湘江流域是湖南經濟最發達、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 全省最重要的經濟、文化、交通重鎮大都在湘江沿岸, 主要有長沙、湘潭、株洲、岳陽、衡陽、永州等6市。
長江中游流域自然環境的對稱性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長江中游流域的區域地貌、水系特徵以及自然環境的演化過程,均表現為明顯的軸對稱特點,對稱軸為南北向的幕阜山一羅宵山山脈。而分屬於長江中游流域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的湖南省和江西兩省的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也具有相似的對稱性。自然環境的對稱分布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對稱性發展有重要影響,從對稱性觀點出發,武漢、長沙、南昌三個大城市正好位於對稱三角形的頂點,可構成中國中部的經濟金三角,其形成和發展對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長江中游是我國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長江和我國最大的兩大淡水湖——洞庭湖和鄱陽湖,且水、土、資源配套,農、漁業發展條件極佳:同時,交通優勢明顯,工、商、貿基礎雄厚,發展潛力巨大。長江中游最主要自然環境特點之一是對稱性,在進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部署時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
從生態條件分析洞庭湖地區發展蠶桑生產的有利條件很多.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群眾有湖桑養蠶的傳統和經驗、經濟效益較高.蠶種及絲綢工業有一定基礎、生產潛力很大。
4. 湖南省14個地級市那幾個經濟發展好
2018年湖南省GDP為36425.8億,比2017年增量2500多億。
省會長沙繼續遙遙領先,這點和隔壁的湖北省也極其相似。
不過體量和增速上長沙和武漢相比都要稍微差一些,尤其是增速上一差,感覺未來可能差距會拉得更大,不過長沙近些年表現還是非常迅猛的,一路高歌猛進高速發展。
總體上說,長沙還是相當有活力的一座城市,但夾在武漢和珠三角之間,省內的流動人口難免被吸不少,如果能守住省內人口資源,尤其是現在提倡的人才紅利,想必未來還是很有前途的。
教育方面長沙也毫不遜色,坐擁3所985大學,不過整體上還是被武漢壓制一些,這也是造成和武漢搶人吃虧的一個重要方面,試想一個湖南省的學子去武漢讀了所不錯的大學,畢業之後很有可能就留在武漢了。
排在第二的岳陽和第三的的常德體量相差無幾,每年第二名似乎總是有懸念的。第四名的衡陽也差不多,三個城市都是三千億俱樂部的小夥伴。
岳陽2018年還是保住了第二的位置,就體量來說岳陽、常德和省會長沙還是差出很多,因此在省內也沒太多競爭力。岳陽支柱產業是石化,產業升級之路也不是那麼好走的,倒不如好好發展發展旅遊產業,搞宜居城市,然後好好發揮有港口的優勢。
岳陽的位置類似縮小版的長沙,夾在武漢和長沙之間,雖然交通便利,但也有尷尬的一面。
常德支柱產業是煙草,感覺和岳陽也是半斤八兩的水平。
感覺衡陽未來潛力好像還更好一些,尤其是衡陽的教育在湖南省要排名第二,未來城市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
湖南省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應該好好利用,然後再承接一下沿海地區的一些產業,相信未來作為人口大省還是很有潛力的。
5. 湖南省有哪幾個城市經濟發展比較靠前
湖南省經濟發展比較靠前的有省會長沙,其次是株洲、岳陽、衡陽、常德等。當然郴州市,永州市,邵陽市以及益陽市也是在省內排名比較靠前的
6. 湖南省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困難有哪些
投資拉動的後勁不足。一是拉動力強的重大項目欠缺。1-8月,全省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占總投資的25.9%,而全國平均在50%以上。億元以上項目個數、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佔比均居中部六省末位。二是新增貸款指標限制了後續投資發展。湖南省2013年新增貸款計劃指標到9月底只剩200億元,僅剩全年計劃的10%。部分銀行已用完全年額度,只收不貸。三是受國家不動產登記政策影響,市民觀望情緒比較高,投資性購房受到限制,房地產投資不溫不火。四是始於2008年的高速建設高潮已經接近尾聲,集中進入通車掃尾階段,大多是續建項目,新增項目極少。
7. 國家為什麼不重視湖南省發展經濟
國家並沒有不重視湖南省發展經濟。在2019年末全省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規模工業、投資、出口等指標逆勢上揚,位居全國前列。
2020年要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就要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要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要牢牢把握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用新技術、新模式為傳統企業賦能。
(7)湖南省經濟發展現狀擴展閱讀:
保持「穩」的主基調,迸發「進」的新活力,湖南省經濟呈現出「好」的總態勢。產業更「新」,發展後勁更足。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落地成長,高端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智能+」賦能製造業升級,高新技術企業全年有望突破6000家。
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逾6000億元,同比增長11.5%,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底色更「綠」,可持續性更強。綠色生產方式漸成潮流,成為企業、行業的自覺選擇。
湖南傳統鑄造行業中,金龍智造有限公司演繹了一出井蓋「變形記」。公司過去生產普通井蓋,能耗高、附加值低;現在生產的井蓋,既減少能耗降低成本,還增加了新功能:井蓋既是水質環境的「監測站」,也是5G信號的「發射站」。依靠綠色轉型,這家工廠近兩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
8. 衡陽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湖南排第幾
從今日湖南省成人高考報考排名看各地經濟發展狀況
長沙穩居第一.
衡陽排名第二
株州排名第三
湘潭排名第四
還是那句老話: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真理,絕對的真理!
9. 湖南永州經濟發展怎麼樣
湖南省內經濟最差的市級單位之一。
1、地緣政治:永州地處湖南省西南角落,地理上的老少邊窮,政策上的死角。放眼全國而言,湖南省相對於東部沿海亦屬於落後地區,至今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城市,因而缺乏吸引力導致大量人才及勞動力流向珠三、長三。為改變這一局面,省內必將開啟以長沙為中心的單核模式優先發展長沙及周邊,集全省資源力量做大做強長沙,以提高長沙對全省的向心力。永州地處西南死角,相對於湘西的國家政策扶持,政策資源上沒任何優勢,更不用提長株潭了。
2、鐵路交通:五嶺山脈,這座千百年來為永州人遮風擋雨、躲避戰亂的天然屏障,如今卻成為阻隔永州交通及經濟發展永遠的痛。因它的存在,目前永州南下廣深,不得不繞道衡陽郴州,相對於京廣沿線的衡陽株洲等城市鐵路交通的便捷,永州差了不止一個檔次,要知道一條京廣線對沿線城市經濟的拉動作用,遠非10條洛湛線所能比的!單單指望一條通往比湖南還窮的廣西的湘桂線,沒有未來。懷邵衡修通後,隔壁難兄難弟邵陽的鐵路的區位優勢都比永州強(懷化有滬昆,張家界、常德今後有渝長夏高鐵,無論滬昆還是渝長夏作用都大過湘桂)。少了京廣線,永州註定了只能做衡陽的小弟,基本沒有任何出頭的可能,衡陽目前都沒發展起來,更別提永州了。作為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湘南三市之一的永州,少了京廣線,產業轉移的春風更多刮向了郴州衡陽,他們吃的是肉,永州只能是吃人家剩下的殘羹冷炙。論壇經常看到有愛鄉人士呼籲永廣鐵路,是的永州確實需要一條南下的鐵路,但客觀地說,在西有貴廣、東有京廣兩條大動脈的夾擊下,指望著國家目前再花大力氣打通五嶺修一條永廣鐵路毫不現實,30年內沒有任何可能。
10. 湖南省如何利用資源優勢,發展本省經濟
大力發展養殖業,以養殖帶動地方政府收入,農民收入。開發湘西旅遊產業,擴大宣傳,利用湖南廣電媒體優勢拓展全國渠道。把娛樂做到全國第一,發展第三產業,以第三產業為基礎拉動金融意識。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