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前中國國家職能變化的軌跡和方向
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方向是:從無所不為的萬能政府轉變成有所必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內容最終集中到規劃制定、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區域協調、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上來;從熱衷於「管、審、批」的干預型政府轉變成致力於「扶、幫、助」的服務型政府,把工作任務集中到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幫助企業排難解困上來;從主要是為國有經濟服務的傾斜政府轉變成為整個社會服務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點落實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上來;從不受約束的自由政府轉變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規范統一到相關的法律法規上來。
中國是在行政管理權力高度集中、管理方式非常直接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因此,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成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市場經濟發展的每一步都與政府職能的轉變密切相關。政府管理職能發生重大轉變是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得以初步確立的一個根本原因,而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進一步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
一、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與政府職能轉變的特點
早在1978年12月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提出,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主要缺點是權力集中,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讓地方和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充分發揮中央部門、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性和創造性。自那時起的25年來,我國政府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向前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取得了顯著成就。概括地說,圍繞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企業、市場的關系,主要推進了如下方面的改革:
(一)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政府職能與機構設置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寬泛繁雜、無所不包的政府職能必然要求臃腫龐大、重疊交叉的政府機構,反過來,層次過多、人浮於事的機構體系又會進一步集中權力、擴展事務。因此,政府機構的改革成為轉變政府職能的一個制度性環節。25年來,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圍繞政企分開、下放權力這一中心內容,中國於1982、1988(明確提出政府職能轉變)、1993、1998和2003年先後五次進行了不同力度的政府機構改革,這些改革對理順關系、減少重復、明確職責、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機構活力,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不斷調整政府管理的內容。改革前,政府部門宏觀微觀事務一把抓,包攬了許多不應由政府管的事,企業實際上成了行政機構的附屬物。經過這些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經濟的重點逐漸從微觀轉向宏觀,屬於企業的權力逐漸歸還給了企業,應該由企業自己解決的問題交給企業解決。政府管理經濟的范圍從遍及各行業、各領域、各環節,逐漸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就業、各領域的協調發展、資源保護、信用體系建設等成為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內容。
(三)大力改進政府調節經濟活動的方式。直接干預與行政命令是改革前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的唯一方式,審批與管製成為政府管理的基本手段。這不僅嚴重抑制了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也使政府因為對千差萬別、瞬息萬變的企業情況和市場活動難以做出准確了解和迅速反應而導致瞎指揮。這些年來,通過以投資項目審批削減為重點的審批制度的改革及經濟法制建設等一系列制度創新,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的方式大大改善,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經濟調控體系正在形成。目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正在大力推進。近兩年,國務院連續兩次共取消審批事項1195個,第三批取消審批項目也已出台。在推進行政審批行為的公開化、規范化方面也邁出了重大步伐。
(四)積極推進政資分開。政資不分是政府職能難以從根本上轉變的資產基礎。改革前,對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及國家與資產關系認識上的誤區,事實上使政府融經濟社會管理主體與所有者、經營者於一身。這使得政府部門樂意於、同時也是不得已去直接干預公有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或微觀事務。這既妨礙了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的自主行為,也使政府陷於了為企業承擔無限責任的境地。這些年,通過黨政軍機關與所辦企業脫鉤、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以投資主體多元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等改革舉措,大大優化了政府職能轉變的資產基礎,促使政府部門把工作重心轉向宏觀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
(五)依法規范政府行為。從依照長官意志辦事到實行依法行政,是這些年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改革以來,關於政府部門行政許可權、行政行為、行政程序和行政責任的一系列法律規范陸續頒布,這些法規尤其是《行政許可法》的頒布,既為政府施政行為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又有效地規范了政府管理職能,減少了主觀隨意性,避免了公共權力的濫用。
從總體上說,經過20多年的改革,中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特別是政府管理經濟的體制發生了顯著變化,政府管理職能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直接從事和干預具體生產經營活動的職能大大削弱,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和綜合協調的職能明顯增強;不計代價單一追求高增長目標的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工作重心逐漸集中到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上來;服從於長官意志的行政內容的隨意性和行政裁量的自由化得到限制,政府行為的法定化、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以人為本的管理內容不斷豐富,政府的政策方針更多注重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方向及主要改革任務
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出發,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方向是:從無所不為的萬能政府轉變成有所必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內容最終集中到規劃制定、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區域協調、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上來;從熱衷於「管、審、批」的干預型政府轉變成致力於「扶、幫、助」的服務型政府,把工作任務集中到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幫助企業排難解困上來;從主要是為國有經濟服務的傾斜政府轉變成為整個社會服務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點落實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上來;從不受約束的自由政府轉變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規范統一到相關的法律法規上來。為此,需要推進一系列改革,其主要方面是:
1、加快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實現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面向市場在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國有產權制度改革、資產流動重組和國有企業資本結構調整,優化政府管理的資產結構,大幅度縮小政府直接干預經濟活動的范圍。
2、推進國有企業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實現企業管理人員由行政任命向市場選擇的轉變,從根本利益上解除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干預。
3、繼續推進機構改革。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定位,進一步調整各級政府機構設置,減少層級、壓縮部門,精減人員,實現政府職責、機構和編制的法定化。
4、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該取消的審批項目,要堅決取消;已取消的審批事項,要建立後續監管制度,防止反彈;能改為登記備案的,不搞審批、核准;對保留的審批事項,要建立程序嚴密、制約有效、公開透明、責任明確的管理制度。
5、加快推進行業自律組織的發育與規范。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范運作的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按市場化原則規范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將現行的一些不宜由政府承擔的職能轉移給社會中介組織或規范的行業自律機構。
6、建立健全科學的政府效績評價體系。清理各類行政考核指標,凡不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定位、導致各級政府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虛作假的,一律取消。在此基礎上,著手制定一套有利於政府職能轉變,保證政府公正、高效履行職能的效績評價體系。
7、建立有利於政府公正履行職責的財政保障制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保障政府公務活動的正常支付,建立有利於充分而公正地履行職責和抵禦腐敗的公務員薪俸制度。
8、強化規范政府行為的法律體系建設。在完善有關市場主體和市場秩序和法律法規的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規,將政府行為和對政府行為的監督、約束全面納入法制軌道。
B. 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
《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揭開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13個謎底,感受民族復興背後的偉大力量,本書是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慶祝建黨90周年重點圖書。
解讀關於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個「謎」
為什麼能建立新中國
一個國家的「兩個世界」
建立多黨派聯合政府
農民「躺著翻過身來」
信任的流失
國共兩黨的鮮明對比
為什麼能收拾好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
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
平抑物價?統一財經
「不要四面出擊」
土地制度改革和發展經濟
「新舊社會兩重天」
為什麼犯過嚴重錯誤還能得到人民支持
動機與效果的嚴重背離
犯錯誤期間也有重要成就
領袖與群眾同甘共苦
正確對待所犯錯誤
為什麼沒像蘇東共產黨那樣喪失執政地位
探索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改變中國命運
把改革、發展與穩定結合起來
「關鍵是我們共產黨內部要搞好」
為什麼能解決13 億人的吃飯問題
糧食是中國人的命根子
聯合國最後一批援華糧食
袁隆平的傑出貢獻
糧食安全仍需警鍾長鳴
為什麼能把中國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扭住經濟建設不放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打開國門擁抱世界
把科技教育作為支點
為什麼能實現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的結合
計劃經濟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關鍵先生」鄧小平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的中國氣派
為什麼能實行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制度
曇花一現的中國多黨制
並非兩黨制的國共合作
眾望所歸的民主聯合政府
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豐富與發展
為什麼能保持香港、澳門的繁榮與穩定
「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主權問題不能談判
「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
金絲雀依舊歡叫
為什麼能使台灣海峽兩岸關系不斷發展
台灣歷史和台灣問題的由來
從「和平解放」到「一國兩制」
爭取和平但不承諾放棄武力
積極開展經濟文化交流
十一、為什麼能贏得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共同反抗殖民主義的歷史
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和平解決邊界爭端問題
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對外援助
倡導構建和諧世界
十二、為什麼能高效抗震救災和舉辦奧運會
執政黨堅強有力
獨特體制優勢盡顯
「鋼鐵長城」守護中國
民族精神凝聚力量
十三、為什麼能管理好近8000 萬黨員的大黨
在有人群的地方建立和發展組織
要求黨組織和黨員保持先進性
注重黨的思想理論建設
強調嚴格紀律和按制度辦事
不斷優化黨的執政方式
結語
中國共產黨能成功應對面臨的挑戰嗎?
C. 中國工業近代化發展的軌跡
(一)起步階段(~1895年),主要是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
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以後,傳統受到了現實的嚴峻挑戰,中國人對近代化的探索開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表明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敗。
1、階段性的成果:
(1)經濟上:①地主階級改革派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②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③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創辦近代工業。
(2)政治上:洋務派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並未將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提上議事日程。總理衙門的設立,標志中國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開始了「西學東漸」,創辦新式學堂,培養科技人才。
2、階段特徵:
這一時期,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主角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域主要在經濟領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以軍事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有所進展,並經歷了由重工業到輕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由國營到民營的發展過程。投資形式也由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同時,由於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1、階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體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層維新派發動了戊戌變法,其下層革命派則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經濟上(工業化):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民族工業有較大發展,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它分為兩個時期;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領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階段特徵:
本階段擔負近代化任務的中堅力量是資產階級;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與變革社會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中國近代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整體發展」體現在近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全面展開,近代化內涵的全面體現和資產階級在近代化過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體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在政治領域;
(1)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呈現出波浪式推進的特點:
①從清政府來看,經歷了從鎮壓維新變法到推行「新政」 和「預備立憲」的失敗;②從資產階級內部來看,發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發生了保皇派、立憲派與革命派的斗爭;③從北洋軍閥的統治來看,對內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遇到了逆流;④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來看,制定民主革命綱領,領導工農運動,進行國共合作,開創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紀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長足發展,開始由傳統文化向近代化轉型。主要表現在:西方文化大量湧入,「西學東漸」達到高潮,向西方學習,已從生產技術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主張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②資產階級革命派:則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並把理論學習和革命宣傳變為實際行動,發動了辛亥革命;③資產階級激進派:則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④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中國社會的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
(3)文化領域現代化:①教育:新式學堂興辦、科舉制廢除和教育部的設立;②文學:文學革命等;③史學:史學革命。
(三)曲折前進階段(1927~1949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1、概況:
(1)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有所發展的十年。
這一時期國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動了工業、商業及整個經濟領域近代化的進程。但官僚資本的形成和壟斷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擠了民營工業的發展。同時,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退讓,對共產黨和工農群眾的血腥屠殺等都影響了民主制度的正常發展。
(2)抗戰期間: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原有的工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舉侵略下遭到嚴酷摧殘。
(3)抗戰勝利後:美國壟斷資本與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相結合,又把中國近代化事業推入絕境。
(4)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並發展:
首先,體現在無產階級成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內容由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轉變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再次,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政治民主化的新發展提供科學理論。
2、階段特徵:
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近代化艱難地進行。由於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官僚資本、日本的侵華、美國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歷經曲折,幾乎陷入絕境。同時,增加了新的內涵: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擔負起中國近代化的任務,中國近代化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四)騰飛階段(新中國成立後)
1、表現
(1)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邁進;
(2)政治上: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經濟上: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國成立後的現代化進程
(1)走蘇聯的路:
從論十大關系開始毛澤東就探索建設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但是由於沒有堅持八大的正確方針,連續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出現左傾錯誤,偏離了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擺脫蘇聯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模式,使得現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2)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論和實踐上找到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理論上: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屆四中全會、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論
實踐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對外開放(1978年—1999年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中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3)經驗教訓:
①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②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不能照搬他國的模式。③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認識中國的主要矛盾。④要勇於創新。
3、特徵:中國現代化突飛猛進
D. 17、18世紀,英、法等西方國家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古老的中國仍然在沿著自己的軌跡發展。19世紀以
⑴、17、18世紀的歐洲發生了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使英法等過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⑵、政治制度:西方: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中國:封建專制皇權得到高度加強 對外政策:西方: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中國:閉關鎖國 思想文化:西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誕生、啟蒙運動)思想得到解放 中國:大興文字獄,八股取士,思想受到嚴密禁錮 經濟:西方: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速發展;中國:自然經濟,發展緩慢 ⑶、對外開放,民主,發展教育,經濟建設等均可 E. 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下面三幅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 圖一是市坊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