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三個階段

經濟發展三個階段

發布時間:2021-01-05 00:30:28

① 人類經濟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哪三個階段

人類
經濟
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
階段
,即
農業

工業

知識經濟時代
。在第一個階段,
經濟發展
的關鍵是生產力;在第二個階段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先進生產力;在第三個階段,推動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
杠桿
是科學
社會
生產力。

② 人類經濟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哪三個階段

人類經濟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農業、工業和知識經濟時代。在第版一個階段,經濟發權展的關鍵是生產力;在第二個階段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先進生產力;在第三個階段,推動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杠桿是科學社會生產力。

③ 十年探索時期經濟發展分為那三個階段

答案來: 三個歷史時期總體經濟狀自況:過渡時期,在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的基礎上,經過一五計劃,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以重工業為重點的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十年探索時期,一方面 「 大躍進 」 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嚴重的 「 左 」 傾錯誤導致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另一方面一些成功的探索也使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 文革 」 時期,正常的生產和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使經濟建設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經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從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建設方針;從生產力的實際水平出發,調整生產關系。教訓:避免階級斗爭擴大化;重視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避免追求過高的公有化程度,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④ 改革開放分為哪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改革開放的三個階段及重大歷史事件:

第一階段,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是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的時期。

這一時期找准了改革的兩個突破口,即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農村改革和興辦經濟特區,從而使改革開放迅猛發展。

建立沿海開放城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第二階段,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是鄧小平理論逐步展開並形成輪廓的時期。

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概念。鄧小平南方談話,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階段,從1987年黨的十三大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是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形成理論體系的時期。

十四大報告指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鄧小平思想被寫入黨章,承認私有經濟的地位,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

(4)經濟發展三個階段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的影響:

一、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者、貢獻者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被世界公認為「發展奇跡」。1978-2017年,中國年均保持9.5%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7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的商品、貿易、投資、市場以及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源源不斷地為世界經濟增長輸送著強勁的動力。

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看,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外溢效應。

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引領者

中國是最早提出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家之一。自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加以貫徹實施。

近十多年來,中國全力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在消除貧困與飢餓、普及初等教育、促進性別平等、保障婦幼健康、疾病防控、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

三、人類發展權的堅定倡導者、捍衛者

中國通過捍衛發展權利,參與發展議程,改善發展環境,提升發展能力,深化發展合作,加大發展援助,為人類發展權的實現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成為全球實現發展權的表率。40年來,中國解決了13億多人民的溫飽問題,減少了7.4億貧困人口,被世界銀行行長金鏞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

過去5年,中國創造了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的記錄,平均每天3.7萬人脫貧。由於中國的貢獻,全球提前3年完成了千年發展目標確定的「極貧人口減半」的目標。

四、新型發展道路的奮力開拓者、先行者

長期以來,西方壟斷著現代化的話語權,西方模式被包裝成唯一成功和正確的發展模式。很多發展中國家在西方的軟硬兼施下走上「西化」道路,但經過實踐卻嘗盡了苦果。在這股「西化」浪潮中,中國沒有迷失方向。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這一根本原則,拒絕照搬照抄別國發展模式,同時積極向其他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從本國的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勇於實踐,不斷創新,探索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⑤ 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人類經抄濟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襲個階段,即農業、工業和知識經濟時代.在第一個階段,經濟發展的關鍵是生產力;在第二個階段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先進生產力;在第三個階段,推動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杠桿是科學社會生產力.

⑥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分為哪三個時期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日本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伊奘諾景氣: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體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如此長時間連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結果,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1987年,貿易黑字和經常收支黑字分別高達964億美元和870億美元;1986、1987和1988年,長期資本輸出額連續3年超過了1300億美元,分別為1315億美元、1365億美元和1309億美元,都大大超過了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資本輸出的總和。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平成景氣期間也是泡沫經濟的發展期間。泡沫經濟發展,雖然通過資產效果推動了平成景氣的發展和擴大,但與此同時,也使日本經濟孕育了深刻的矛盾,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在虛擬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資產的規模迅速膨脹了。

四、長期經濟停滯階段(1991- ) 1989年12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價曾高達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卻跌破了2萬日元,為19781日元,跌幅達49%。由此,東京股票市場的時價總額就像泡沫一樣消失了270萬億日元。這一天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經濟開始崩潰的起點。
由於泡沫經濟崩潰及其後遺症的影響,
日本經濟從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經濟崩潰蕭條。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一直持續1993年10月,共持續了32個月。 1993年10月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下降到谷底以後,盡管景氣停止了下滑
的勢頭,但復甦卻十分乏力,到1997年5月,景氣上升一共持續了43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經濟的優等生。然而,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卻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都是負增長。由此可見,在這10年間,日本的企業生產能力和國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什麼提高,勉強實現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資和出口的擴大。
2000年前後,受美國IT繁榮的影響,日本曾出現過暫短的IT景氣。

⑦ 試分析世界經濟格局三個主要演變階段形成的原因和每個階段的特

1.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階段
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二,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第三,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日本、西歐的經濟發展比美國快,美、日、歐各國的經濟實力消長明顯。
3.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正朝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統一市場、亞太經濟貿易區這三大地區集團化方向發展。
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1.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
2.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3.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4.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5.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6. 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7.世界各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
8.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⑧ 中國1978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第一個階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改革的最初思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時間大致從1978年到1984年,在改革開放30周年前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國,國內外的專家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之為中國奇跡。

第二個階段就是從1984年到1988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明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個階段大致是從1984年到1988年。

1984年10月20日這一天,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了。在這個全會上通過了一個文件,就是《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決定》。

第三個階段大致從1989年到1992年,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個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最終確立,大致的時間界限是從1989年到1992年。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啟動了價格改革。

(8)經濟發展三個階段擴展閱讀: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大體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有計劃商品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

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

這個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傳統觀念,但在理論上沒有完全樹立起商品經濟的應有地位。

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以求引入市場機制完善計劃經濟體制。

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主要是在農村推行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以及對部分工業企業實行擴大自主權的改革。
第二階段: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1992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說法。

1984 年10 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思想。1987 年黨的十三大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

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同時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模式。

但是這一理論把發展市場體系僅僅理解為發展商品經濟,因此對於市場機制的理解還比較簡單。

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實施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體制改革,改革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涉及到生產關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層建築。

一是通過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調整了所有制結構。在總的結構上,從過去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漸改變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

二是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准備了體制基礎。

計劃體制、投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都進行了以引進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第三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2003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說法。

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等思想。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至此,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就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中徹底擺脫出來,市場經濟開始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目標。

1993 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進一步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在實踐方面,一是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微觀基礎的轉型。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全面參與市場競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二是以配套改革為內容的宏觀制度的創新。對財政、稅收、外匯、金融、投資、外貿以及流通體制等綜合配套體系進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以市場流通和社會保障為主的宏觀體制改革。通過市場流通領域改革,健全了市場規則、整頓市場秩序;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

第四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2003 年至今)。這一時期,在理論上進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

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部署。

此後圍繞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提出了「五個統籌」、「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新的提法,大大促進了改革實踐的進行。

在實踐上,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包括: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體制改革

⑨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第一個階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從1984年到1988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階段。第三個階段大致從1989年到1992年,正式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三個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