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家港市楊舍鎮塘市幼兒園的介紹
塘市幼復兒園位於張家港製市省級經濟開發區塘市街道,創辦於一九九二年九月,是一所溫馨快樂的「幼兒之家」。園內環境整潔優雅,設施設備齊全。全園佔地64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50平方米,園內環境優雅,設施完善先進,現擁有13個班級,368名幼兒,教職員工48名。
Ⅱ 張家港市楊舍鎮有哪些服裝廠
張家港龍洋紡織服飾有限公司 / 楊舍鎮泗港泗閘路 / 5851212
張家港聖泰服內飾有限公司 / 楊舍鎮容沙錫路 / 58267720
張家港市百易制衣有限公司 / 楊舍鎮人民中路16號 / 13962256300
張家港市瑞艷服裝廠 / 乘航鎮乘航路 / 58291291
張家港市興業刺綉服飾有限公司 / 楊舍鎮倉基村 / 58187820
張家港西肋制衣有限公司 / 楊舍鎮青年東路 / 58691255
張家港伊芙特紡織服飾有限公司 / 楊舍鎮人民路怡佳苑2號 / 58693081
張家港東渡張服裝有限公司 / 楊舍鎮長安路398號 / 58222102
張家港市美樂制衣有限公司 / 省張家港經濟開發區悅豐大廈508室 / 8691087
張家港迪加利服飾有限公司 / 楊舍鎮東萊村 / 58209383
Ⅲ 張家港楊舍經濟開發區長興路大概在什麼位置
公交不清楚。 在比較郊區的地方,有點遠的。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Ⅳ 張家港楊舍鎮郵政編碼是多
張家港楊舍鎮的郵編是215699。
查詢郵政編碼的方法:
1、郵政官方網站回查詢。
打開郵答政官方網站,如果不知道可以網路中國郵政名址網站,找到"郵政編碼查詢「。
2、通過郵政編碼大全查詢。
輸入查詢信息就可以找到郵政編碼等。
3、撥打查詢類服務電話查詢,如 114查詢 或者12580等。
4、通過郵政編碼應用查詢。
打開網路移動應用搜索「郵政編碼查詢」可以下載相關的郵政編碼的應用,可以隨時隨地查詢。
Ⅳ 張家港有多少個鎮分別叫什麼」
張家港市有8個鎮,分別叫楊舍鎮,塘橋鎮,金港鎮,錦豐鎮,樂余鎮,鳳凰鎮,南豐鎮,大新鎮。
下面具體介紹其中5個鎮:
楊舍鎮隸屬於江蘇省張家港市,地處於繁榮的長江三角洲腹地,是張家港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楊舍鎮歷史悠久,始建於西晉太康二年,2000年由楊舍、泗港、塘市、乘航4鎮合並成立新的楊舍鎮。目前,區鎮總面積153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人。
塘橋鎮東鄰蘇通長江大橋,南沿沿江高速公路,西接錫通高速,滬通、通蘇嘉城際、沿江城際三條鐵路交匯於此,並設樞紐站點,目前滬通鐵路正在建設中。全鎮總面積94.4平方公里,總人口近2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9萬人,下轄2個辦事處、5個社區居委會、14個村委會。
金港鎮隸屬於蘇州張家港市,位於張家港西郊,是張家港市城市副中心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全鎮總面積135平方公里,下轄31個行政村和12個社區,2017年11月,金港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2018年10月9日,金港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
錦豐鎮隸屬於江蘇省張家港市,地處長江三角洲,2003年由原錦豐、三興、合興三鎮及原東萊鎮三個村合並組建而成,是江蘇省張家港市北部片區中心。
樂余鎮位於江蘇省張家港市的東北部,是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樂余鎮由原樂余、兆豐、東沙三鎮合並而成,是「一城四片區」之一。全鎮行政區域面積90.2平方公里,耕地8.2萬畝,長江岸線22.5公里。全鎮總人口9萬人。
(5)張家港楊舍經濟開發區擴展閱讀:
張家港市特點:
1、張家港市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性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2、張家港臨江達海,以港命名,依港興市,是一座港口工業強市,並加速向港產城融合發展的品質之城。
3、張家港市境內共有野生動物資源13綱292個品種。其中,魚綱類有刀魚、河豚、鯽魚等96種,爬行綱類有龜、鱉、蛇等21種,鳥綱類有野雞、野鴨、鷹、雀等104種,哺乳綱類有野兔、刺蝟、鼠等8種,另有野生無脊椎動物63種。
4、張家港市境內市風景名勝景點豐富,有香山景區,暨陽湖景區,鳳凰山景區,東渡苑景區,永聯小鎮,常陰沙景區等。
5、地方特產有長江三鮮,長江蟹,鹿苑雞,血糯,鳳凰稻,常陰沙大米,鳳凰水蜜桃,鳳凰白茶,高庄豆腐乾,沙洲優黃,拖爐餅,弄里芹菜等。
Ⅵ 張家港市經濟開發區(楊舍鎮)綜合服務中心大樓在哪
市國泰南路9號,新楊舍鎮政府大樓
Ⅶ 張家港楊舍鎮在哪裡
楊舍鎮
地址:蘇州市張家港市
Ⅷ 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面積是多少
152.8平方公里
楊舍抄鎮是張家港襲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鎮總面積152.8平方公里,下轄4個城區街道辦事處、5個城郊辦事處、51個行政村,常住戶籍人口25.5萬,流動人口15萬。楊舍鎮是全國文明城市-張家港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張家港精神的發源地,全鎮綜合實力名列全國千強鎮排名第七位,已成為長江三角洲的一顆璀璨明珠
Ⅸ 張家港市楊舍鎮包括市區嗎
是的 像原來的東萊 泗港都是楊舍鎮的了,但是不屬於市區。
Ⅹ 張家港是不是有個楊舍楊舍有什麼歷史
對啊~有個楊舍鎮,張家港各鄉鎮地名的由來(楊舍鎮之中)2008-08-29 13:297、尋蹤滄江別墅
作者:戴玉興
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楊舍就成為毗陵郡下屬暨陽縣之縣治,迄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故稱楊舍為千年古鎮實不為過。其歷史之悠久,文化底蘊之深厚,在張家港市諸鎮中,無出其右者。境內古跡名勝繁多,有文字記載且比較出名的古園林就有5處。其中,尤以滄江別墅最為聞名。「雖劫經兵燹,邱壟凌夷,禁弛樵蘇,松楸凋謝,而流風余韻殊令人洄溯不忘。」
在今楊舍鎮谷瀆港慕嘏橋東堍有一賓館,被冠名雲「滄江樓」。在現沙洲公園西入口處,有用花崗石雕築的「滄江書院」牌坊。公園內建有仿古建築「滄江書舍」和「鳴鶴軒」。公園北側緊靠鹽鐵塘的擋土牆上刻有「谷瀆潮聲」、 「斜橋鶴唳」等「滄江八景」浮雕。凡此種種,說明了古滄江別墅對後人的深刻影響。同時也由於考證不嚴,給今人乃至後人造成兩個誤解,一是楊舍歷史上似乎有過「滄江書院」,其實志書的記載是「滄江書舍」,並無所謂「滄江書院」,一字之差,內容大相徑庭;二是似乎滄江別墅就坐落於今沙洲公園內,筆者在編寫《楊舍地名志》時專門作過調查,據許氏後裔反映,「滄江別墅」的真正舊址乃是在今楊舍鎮斜橋村的丁家住基附近,而不是在今沙洲公園內。沙洲公園有部分土地原是許氏祖塋,舊時墳園內松柏參天,濃蔭蔽日,公園旁邊「松墳橋」之名由此而來。
滄江別墅建於明代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為斜橋富紳許庄的別業。因為楊舍橫河裡曾建有許氏前園,橫河裡在南,斜橋在北,舊時南稱前,北謂後,故滄江別墅又稱許氏後園。據清光緒年間葉長齡所著《楊舍堡城志稿》載:滄江別墅「在斜橋里,俗稱後園,明正統時許庄別業。廣袤十數畝,雜藝百卉,植梅三百餘株,中有滄江書舍、鳴鶴軒、香雪窩諸勝,庄因自號梅谷,日偕昆季及四方名士酬唱其間。園有八景,曰段山浮翠、令節喬林、月浦漁歌、煙村牧笛、谷瀆潮聲、海門帆影、斜橋鶴唳、沙渚鷗眠。庄輯諸題詠為《滄江八景詩集》。後廢,今惟有一池圓如璧雲。明南海王子倫、常熟程式、餘姚胡盈及後裔許鋏、許錩皆有題詠。」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十三日,倭寇襲擊斜橋,大劫大燒,許氏家園房屋九十三間以及家用器具,十不存一,許氏後園(滄江別墅)也毀於大火。昔日名揚一時的滄江別墅,現已蹤跡無存,然「滄江」之名一直留傳至今。
現錄斜橋許氏後裔許鋏所作「滄江八景」題詠一首,以饗讀者:
屹峙江流砥柱雄,
天開圖畫浪花中。
憑欄疊嶂輕嵐集,
排闥疏欞爽氣通。
樹色四圍峰競秀,
波光萬頃翠騰空。
登臨擬向山頭坐,
把酒追尋紺綠翁。
8、焦家老宅:古色古香今猶在
走近市區東菜場的北側、緊鄰沙洲小學東側不到50米的向陽弄57號,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築靜靜地臨街而立。進入正門,一眼望去,一進進廳堂井然而列,雖說不上是千回百轉,卻也別有洞天,走過一座座天井,眼前的景象彷彿使人一下子穿過時光隧道,來到了塵封已久的歷史當中。
雖然歷經歲月滄桑,老宅依然大部分保有著原來的風貌。整座建築坐北朝南,總面積約600平方米,院門為金山石條門框,門面上裝飾有乳釘紋,門框兩肩有一對雲雷文飾。老宅前後共有四進,呈一字縱深排列,各進廳堂之間都有一個天井,前三個天井面積大小相差不大,最後一個天井面積相對要大得多,還有一口老井,雖然年代已很久遠,井水依然清澈,還可作日常淘洗之用。雖是隆冬季節,天井內的幾盆鐵樹依然鬱郁蔥蔥,讓人絲毫不覺寒意。前三進正房均為五間平房,進深7柱,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兩側都有廂房,有的廂房還有一個閣樓,廂房內也基本上為木質結構,包括地板也為木質鋪就,正房和廂房的門窗都裝飾有蝴蝶紋、花格紋等精美紋飾,時光的流逝掩蓋不了這些圖案舊有的光彩,足見當年能工巧匠們是如何精雕細琢才留下這珍貴的遺產。老宅最後一進為五間二層磚樓,大部分是磚木結構,外部為磚,磚縫細致緊密,這些磚頭與現在的紅磚截然不同,一律古色古香,內部的裝飾多用木質結構,包括中間的樓梯及地板。樓下四間現在還住人,樓上西邊兩間已封閉,東邊兩間現在也住人,樓上中間過道里堆滿拆下來的木質門框及一些已棄用的年代顯然已久遠的櫥櫃,這些物品中稱得上有一些現代氣息的大概只有一副年輕人鍛煉身體用的吊環和早已銹跡斑斑的自來水管。
據焦家現在最長輩的老人陶阿婆介紹,焦家老宅前面三進始建於民國初期,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最後面二層磚樓建造於抗日戰爭後期 約1943年 ,距今也有半個多世紀。現在這座老宅內還住著焦家10多口人,多為老人,年紀輕點的大都搬出去住上商品房了。阿婆說,老宅有老宅的好處,但也有許多不便的地方,比如夏天住在裡面非常涼爽,冬天就不行了,很冷,因為有不少地方透風,所以還不能裝空調,好在老人已住慣了。陶阿婆已年過八旬,身子骨還很硬朗,一邊在向我們介紹老宅情況的時候,一邊還戴著老花鏡為小輩們織著毛衣。據阿婆講,焦家在她丈夫這一輩有9個兄弟,現在的振豐紡織有限公司 原七一廠 就是由焦家創辦的,當時焦家兄弟9人每人佔有一股,後來公私合營後,廠子就由國家管理了。目前焦家這個大家庭已有100多口人了,有在上海、蘭州等地的,還有的在美國,當我們提到阿婆現在五世同堂,一大家子要是能夠聚到一起一定熱鬧非凡、其樂融融時,阿婆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可是當我們提到文化大革命時,阿婆頓時便義憤填膺起來。據阿婆講,文革中焦家老宅成了紅衛兵的指揮部,焦家人被迫搬出去住,後來這里還做過職工宿舍。文革時老宅里的古董全被當作「四舊」砸爛一空,其中有兩只六角形的蟠龍缸,裡面是綠的,外面呈黃色,非常精緻、漂亮,硬是被砸毀了。就連牆壁里的木板有的也被抽掉另派用場了,只用蘆柴在外面用石灰粉刷起來代替。阿婆還說,外面屋脊兩頭原來用鐵扁擔裝飾起來的,很是氣派,可惜在大躍進時大煉鋼鐵也被拆掉了。唉,想不到這輩子我還能住回這老宅里來,老人感慨著結束了我們的采訪。
冬日午後的陽光暖暖地斜射過來,照在老人飽經滄桑的臉上,老人靜靜地坐著,老宅外臨街商販的吆喝聲,車水馬龍的嘈雜聲似乎都離她很遠,而她關於老宅歷史的訴說深深地震撼了我們,那一刻,在我們的眼中,老人和老宅都是歲月饋贈給我們這個冬日最美的風景。
順帶補充一句,焦家老宅是我市市區僅存的風格較為典型、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國時期的建築。
9、沙洲公園
位於市中心暨陽路和公園路交界處,北臨東橫河,佔地面積5.01公頃,其中綠地面積4公頃,是一座構思精巧,布局獨特,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江南仿古園林。1977年7月在原沙洲縣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擴建,佔地面積3.34公頃。1991年遷出烈士陵園,投資1200萬元向東擴建0.67公頃,按照蘇州園林的建築風格重建。2001年4月,拆除原兒童樂園、興港公司等建築1.5萬多平方米,向西拓展2公頃至公園路,投資1500多萬元進行全面改建,當年10月1日起開放並免收門票,成為開放式公園。
沙洲公園的布局大體分西、中、東三區。西區為近期拓展區,由西門入口,首先是一片廣場,廣場上建有花崗岩石大型牌坊,上書「沙洲公園」。廣場兩側新植草坪和花圃,有鵝卵石園路連接中區,通向東橫河岸;沿河鋪設了204米的親水步道,花壇、明燈有序排列;擋土牆上刻有「滄江八景」浮雕。
中區為老園林區,以樹造景,滿目蒼翠,綠化覆蓋率達80%以上。區內植有百餘個植物品種,其中不乏各種古樹名木,如銀杏、杜仲、重陽木、五針松、白皮鬆、金錢松、古櫸樹等。公園南部是東西走向的帶狀人工河,河上架石拱橋一座,名為「滄江橋」。橋名來源於「滄江書舍」。滄江書舍為元朝末年江南著名詩人許恕的私園,佔地10多畝,周圍雜藝百卉,植梅花300餘株,環境十分幽雅,曾有「滄江八景」之稱。今公園北隅有新建三間帶廊的秋墩閣,即為書舍古跡,現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過滄江橋向北沿台階拾級而上,有兩座東西相對稱的涼亭和石凳石桌供遊人小憩,東邊的為六角形,西邊為四角形。亭之四周培育大片花圃、草坪,如一幅幅多彩的地毯。亭之北面有新建的縮形「九寨溝」曲折貫穿其中,常年流水潺潺,跌落處水珠飛濺,景色宜人。
東區為1991年擴建區,此區人造景點較多,布局奇巧,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楓華園和黃石堆成的梅山、白鹿峰兩座假山,前者居北,黃石壘成,上有四角亭一座,取名「煙霞亭」;白鹿峰居南,太湖石壘成,上有六角亭一座,取名「蕊香亭」。山之得名,源於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市區西南白鹿山狩獵獲鹿之傳說。假山之東為楓華橋,此處屬園中風景之最。水榭、花廳、半亭等古色古香的建築,掩映在丹楓楊柳之間,橋下噴泉飛濺,畫舫游弋,一派歡快的景象。
楓華橋向北有一月洞門,門楣題名「航苑」,內有一巨型石舫固定湖畔,舫艙上刻有「鑒真東航」四個金字,集郭沫若先生行草字體,舫內置唐代高僧鑒真大師銅像。志載當年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即在張家港市啟航。這一古跡成為我市最為珍貴的歷史人文景觀之一,曾多次引來日本友人頂禮膜拜。石舫之東有一圓形小島,取名櫻花島,島上除櫻花外,還植有梅花、扶桑、木棉、芙蓉等樹木。站在島上向東南眺望,高大的喬木,錯落有致的灌木叢形成豐富的層次,劍麻、紫薇的花枝點綴其間,到處充滿了勃勃生機。
公園大門口的東邊還有一條200米仿古曲折長廊,廊道設計頗具匠心:圍牆邊的框景,有扇形、方形、圓形、月牙形等圖案;植物的組合很講究,或松、竹、梅組合,或牡丹跟海棠組合,或芭蕉跟紫竹組合,凡此種種,皆定格成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廊道盡頭,一派密密的竹叢林,翠竹中,幽道曲折,紅亭鑲嵌其間,給人以另一番情趣。
沙洲公園以其秀麗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歷史底蘊相結合,成為我市頗具影響的一座園林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