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石是如何擺正小發展和大保護的關系的
2017年底,環保部宣布,長抄江經濟帶地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圓滿收官,沿江11省市126個地級市319個飲用水水源地排查出的490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清理整治。
黃石市,因黃石港而得名,因漢冶萍公司而設市,市內工礦眾多,碼頭發達。因此,這座城市的水源地,從一開始規劃,就逃不脫與碼頭、工廠為伍的境遇——水源地保護區內,有18家碼頭泊位、3家駕校、2處廠房、1家工業企業,水源地環境隱患突出。
在水源地保護行動中,黃石市按照「邊拆邊治」的原則,對水源保護區實施封閉式管理,清理岸線垃圾、沿江漂浮物,鏟除灘塗地種植的零散菜地,種植水源涵養林,建設隔離防護及標識工程。同時還建立了水質月監測報告制度,設立水質自動監測站點,並定期對水源地保護區開展巡查,以提高重大突發性水污染事故處置能力。
希望所有的地區都可以實現綠色發展!
㈡ 長江經濟帶中9省2市到底包含了哪些城市,請給個准確答案及出處
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雲南省、重慶市、貴州省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 。
長江經濟帶戰略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
沿線主要城市
上海市:上海市(1個)
江蘇省:江蘇長江經濟帶包括南京市、揚州市、鎮江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 泰州市(8個)
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湖州市、寧波市、紹興市、舟山市(6個)
安徽省:合肥市、馬鞍山市、安慶市、銅陵市、池州市、蕪湖市(7個)
江西省:九江市、南昌市(2個)
湖北省:黃石市、鄂州市、武漢市、荊州市、宜昌市、黃岡市、咸寧市、恩施市(8個)
湖南省:岳陽市(1個)
重慶市:重慶(1個)含涪陵區、萬州區等
四川省:瀘州市、攀枝花市、成都市、宜賓市(4個)
雲南省:水富縣 (1個)
㈢ 湖北黃石在十年後的發展會是怎樣的
被合並
㈣ 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范圍包括哪些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
(1)長江經濟帶
東起上海、西至雲南,涉及上海、重慶、江蘇、湖北、浙江、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江西、安徽9個省2個直轄市。
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
一是依託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二是做大上海、重慶、湖北武漢三大航運中心;
三是推進長江中上游腹地開發;
四是促進「兩頭」開發開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緬經濟走廊。
長江經濟帶中上海為龍頭,武漢為龍腰,重慶為龍尾,這三大城市也分別是上海協調會(上海市.江蘇省.安徽省),武漢協調會(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協調會(重慶市.四川省)的中心城市。
(2)城市分布
上海:(1個)
江蘇:南京、鎮江、揚州、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泰州(8個)
浙江: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6個)
安徽:合肥、蕪湖、銅陵、安慶、池州、馬鞍山(7個)
江西:九江(1個)
湖北:黃石、鄂州、武漢、荊州、宜昌、黃岡、咸寧、恩施(8個)
湖南:岳陽(1個)
重慶:重慶、萬州、涪陵(3個)
四川:瀘州、攀枝花、成都、宜賓(4個)
雲南:水富
其中,一級中心城市 上海
二級中心城市 南京 、武漢、重慶、蘇州、杭州 、 南昌、成都、無錫 、寧波 、長沙、合肥
地區中心城市九江 、岳陽 、黃石、常州、 舟山、 南通 、蕪湖、 宜昌、 揚州 、池州、 鎮江、 安慶、 銅陵
一般城市 萬州 、涪陵 、荊州、攀枝花 、嘉興 、黃岡、 巢湖、 湖州 、馬鞍山 、宜賓 、瀘州、 紹興、 鄂州、 咸寧、水富
㈤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包括哪些城市
長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是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城市,以武漢城市圈、環洞庭湖經濟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經濟圈等中部經濟發展地區,以浙贛線、長江中游交通走廊為主軸,呼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國家規劃重點地區和全國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
「中三角」包括湖北武漢城市圈(武漢、黃石、黃岡、鄂州、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襄荊荊宜城市帶(宜昌、襄陽、荊州、荊門);[4] 湖南環長株潭城市群(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株洲、湘潭、衡陽、婁底)和江西環鄱陽湖城市群(南昌、九江、景德鎮、鷹潭、上饒、新余、撫州、宜春、吉安)。
㈥ 長江經濟帶的城市分布
上海:上海(1個)
江蘇:南京、鎮江、揚州、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泰州(8個)
浙江: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6個)
安徽:合肥、馬鞍山、安慶、銅陵、池州、蕪湖(7個)
江西:九江(1個)
湖北:黃石、鄂州、武漢、荊州、宜昌、黃岡、咸寧、恩施(8個)
湖南:岳陽(1個)
重慶:重慶(1個)含涪陵、萬州等
四川:瀘州、攀枝花、成都、宜賓(4個)
雲南:水富縣 (1個) 按照綜合競爭力的綜合得分高低及集散程度,將41個城市劃分為長江經濟帶的一級中心城市,二級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四個層次,一級中心城市對長江經濟帶具有巨大影響帶動力,在全國空間發展戰略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二級中心城市是長江經濟具有顯著帶動力的戰略增長極,地區中心城市一般在省級行政單元內部區域空間具有輻射影響力。
長江經濟帶的一級中心城市只有上海1個,二級中心城市有9個,區域性中心城市15個,一般城市14個,城市體系呈比較明顯的金字塔型分布,結構比較合理。一級中心城市、二級城市主要分布在長江經濟帶的下游沿海地區,這一區域的城市空間擴張和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層次,中游和上游有2個二級中心城市,但大部分為一般性城市。
一級中心城市 1個:上海
二級中心城市 11個:重慶、南京、武漢、蘇州、杭州、南昌、成都、無錫、寧波、長沙、合肥
地區中心城市15個:南通、揚州、常州、鎮江、舟山、蕪湖、安慶、銅陵、池州、九江 、岳陽 、黃石、宜昌、瀘州、宜賓
一般城市14個: 萬州 、涪陵 、江津、荊州、攀枝花 、嘉興 、黃岡、 巢湖、 湖州 、馬鞍山 、紹興、 鄂州、 咸寧、水富
長江經濟帶中,長三角城市群為龍頭,長江中游城市群為龍腰,成渝城市群為龍尾。
曾經的長江五虎成員:(按上游至下游順序)
重慶、武漢、安慶、南京、上海
在清末和民國時期,中國長江流域的城市中,重慶、武漢、安慶、南京、上海五座城市發展最好,其城市的經濟非常之繁榮,亦並稱為長江五虎。在當時是中國城市經濟的領頭羊,今天依然是長江巨龍的主心骨,具有一定的歷史時代意義和影響力。
㈦ 求:《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綱要》
《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綱要》共分12章,分別介紹了建設武漢城市圈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戰略定位、發展目標,以及產業布局、城鄉建設、基礎設施、區域市場、環保和生態建設五個一體化的具體思路等。
戰略定位
武漢城市圈的戰略定位是:以長江經濟帶為主軸的東中西部互動發展的關鍵接力點與推進器、內陸地區先進製造業高地和現代服務中心、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城市圈形象——活力、快捷、安全、綠色
最新一稿《規劃》對武漢城市圈建設總體目標作了生動的勾畫,即:
——建設活力城市圈:規劃期內(2006年-2020年)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協調發展,2020年GDP達19746億元,人均GDP達5.98萬元,初步形成與周邊城市群對接的長江中游經濟圈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形成快捷城市圈:建設以高速公路與鐵路、城際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快速交通網路,完善的通訊網路,形成從武漢至周邊8市「一小時經濟圈」和圈內各城市間的快捷交通。
——打造安全城市圈:建設完善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和防控體系,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系統,為圈內生產生活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構建生態城市圈:加快丘陵山地的生態建設,加強平原地區的環境治理,構建親水型生態景觀系統,建成綠色、宜居、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圈。
產業一體化布局 五種模式 聯」武漢
《規劃》提出,武漢市和周邊8市產業將形成一體化布局。大致分為五種模式:
總部在武漢、基地在周邊的「總部模式」;
研發在武漢、產業基地在周邊的「孵化模式」;
營銷在武漢、產品在周邊的「店廠模式」;
注冊在武漢、生產在周邊的「分家模式」;
生產主體在武漢、輔助產品在周邊的「產業鏈模式」。
毛漢英以「汽車產業鏈」為例作出了具體說明:依託銷售過1000億武漢東風汽車公司,上游延伸至冶金工業的汽車鋼板軋制、鑄件、鍛件及有色金屬等,下游延伸到汽車零部件生產和汽車總裝,帶動金屬加工、電子、電器、儀表、橡膠輪胎、塑料、玻璃等相關產業。具體分工為: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建立與整車生產相適應的大型零部件生產企業,重點生產科技含量較高的關鍵汽車零部件;周邊8市則分別建立產品各有側重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園。
城鄉一體 城市化水平大提升
1、33座大小城市構成大方陣
2005年,武漢城市圈人口為3086.7萬,預計到2010年將達3190萬,2020年達到3300萬。其中,武漢市區人口將由2005年的403萬增至2020年的502萬,成為超大城市(人口500萬以上),黃石市區(含大冶市區)人口將由2005年的98.4萬增至2020年120萬,成為特大城市(人口100-500萬);
黃岡、孝感、鄂州、仙桃和潛江5個市區將升格為大城市(人口50-100萬);
另加11個中等城市(人口20-50萬)、15個小城市(人口10-20萬,包括蔡甸城區和新洲城區),屆時,武漢城市圈將成為由33座城市、48個重點鎮(人口3-10萬)組成的巨大城市群;城鎮化水平將由2005年的45.4%增至2010年的52%,到2020年達到62%。
2、「圈」分三層,「衛星」拱「核心」
《規劃》將武漢城市圈及周邊腹地分為三個圈層,即距武漢中心城區80公里以內的核心圈、80—150公里的緊密圈、150—300公里的輻射圈。
區域空間結構上又為:一核—武漢主城區;一脊—由滬渝高速公路和漢丹鐵路以及漢十高速公路構成的「Y」字型東西復合發展脊樑;兩帶—大別山至桐柏山生態帶和幕阜山生態帶;兩軸—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廣鐵路復合主軸和京九鐵路—大廣高速公路復合發展次軸;兩環—武漢繞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快速環線;四組團—黃石鄂州黃岡組團、仙桃潛江天門組團、孝感漢川應城組團和咸寧赤壁嘉魚組團。
3、強調統籌城鄉發展
《規劃》將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結合農業產業化推進小城鎮建設等,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點。
「橋梁與鋼結構」列為第十大產業鏈
新《規劃》將圈內產業鏈由原來的9個改為10個,即在汽車、電子、鋼鐵、有色冶金、石油化工、鹽化工、紡織服裝、建材建築、食品產業鏈之後,又增加「橋梁與鋼結構」產業鏈。
據毛漢英介紹,將橋梁與鋼結構產業從鋼鐵產業鏈中剝離,單列為一大產業,是因為橋梁與鋼結構產業已經成為武漢地區的強勢產業,現有6家國內主力企業,發展勢頭較快,已在全省的經濟格局中佔有較大權重。「橋梁與鋼結構」產業可以鋼鐵冶煉為上游,發展鐵路、高速公路橋用鋼梁、支座、預應力構件等的生產;下游則可帶動橋梁產業的科研、勘測、設計、製造、施工、維護等。
突破體制障礙 實現利益共享
為了突破在建設城市圈中遇到的地區分割和行政體制障礙,《規劃》提出了一些運行機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
1、建立跨區域的利益協調機制。提倡區內各城市政府就跨區域利益分配問題達成框架協議,具體個案可依據協議「一事一議」協商解決。
2、突破行業分割,實現區域資源整合。在物流、旅遊、生態環境等領域成立區域性綜合管理委員會,由政府承擔協調職責。
3、對城市圈內空間實行監督型、調控型和協調型的三級管治,分別對自然資源保護、產業集聚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管理。
4、積極構建城市圈統一法制平台。凡涉及城市圈發展,必須實行地方立法的項目,經圈內各市充分協商,由省人大或者省政府行使立法程序。
5、建立城市圈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在決策方面,將組建武漢城市圈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建立定期工作會議制度。
㈧ 長江沿岸經濟帶的發展特色是什麼
長江經濟帶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優勢:
一是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交通便捷,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經濟腹地廣闊,不僅把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與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焦柳等南北鐵路干線交匯,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
二是資源優勢。首先是具有極其豐沛的淡水資源,其次是擁有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此外還擁有聞名遐爾的眾多旅遊資源和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三是產業優勢。這里歷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我國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現代工業的精華大部分匯集於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運量、高科技的工業行業和特大型企業。此外,大農業的基礎地位也居全國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糧棉油產量佔全國40%以上。
四是人力資源優勢。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之一,人才薈萃,科教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
五是城市密集,市場廣闊。1995年沿江九省市擁有大小城市216個,佔全國城市數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約為5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城市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和三峽工程建設將產生數千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且這一地區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各種消費需求也十分可觀,對於國內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由此可見,長江流域孕育了發達的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整個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是其它經濟帶所無可比擬的。與沿海和其它經濟帶相比,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是我國今後15年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應該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
。
本段城市分布
沿線城市上海:(1個)江蘇:南京、鎮江、揚州、泰州、蘇州、無錫、常州、南通(7個)浙江: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6個)安徽:合肥、蕪湖、銅陵、安慶、巢湖、池州、馬鞍山(7個)江西:九江(1個)湖北:黃石、鄂州、武漢、荊州、宜昌、黃岡、咸寧、恩施(8個)湖南:岳陽(1個)重慶:重慶、萬州、涪陵(3個)四川:瀘州、攀枝花、成都、宜賓(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