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活動對古希臘政治有何影響

經濟活動對古希臘政治有何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04 17:41:45

『壹』 希臘神話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

希臘神話誕生於原始時代,流傳數千年,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臘神話因其有較完整的體系和獨特的文學魅力而流傳久遠。希臘神話對整個西方乃至人類的宗教、哲學、思想、風俗習慣、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產生了全面深刻的影響。接觸西方文化,必然會遇到源自希臘神話的典故,而每一本重要的西方經典文學作品幾乎都涉及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和情節,有些甚至直接取材於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中的神與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體態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慾,懂得喜怒哀樂,參與人的活動。神與人的區別僅僅在於前者永生,無死亡期;後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臘神話中的神個性鮮明,沒有禁慾主義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義色彩。希臘神話的美麗就在於神依然有命運,依然會為情所困,為自己的利益做出壞事。它將現實生活與幻想交織在一起,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包羅萬象的瑰麗世界,生動地描繪了古希臘人的社會生活圖景。古希臘人崇拜神,但並不賦予神明過分的崇高性,也不把神明作為道德衡量的標准,而是把他們作為人生的折射。古希臘神話正是以這種人本精神,以動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內函,歷來吸引了廣大讀者,令人百讀不厭,成為後代文學藝術創作豐富的材料源泉。
直到今天,希臘神話仍以其優美的形象和濃郁的詩意長久留存在人們的意識中,並作為文學藝術的永恆題材而流傳下來。許多故事例如伊阿宋尋找金羊毛、特洛伊戰爭、偷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等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例如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海神波塞冬等也已成為眾人皆知的神話人物。神話是古希臘文學的土壤,此後的詩歌、戲劇等都以神話和英雄傳說為題材,它對後來的歐洲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貳』 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古 代希臘和以後西方的政治、經濟、價 值觀念和民族精神都產生了哪些深

(1)為關山所分割、阻隔的小塊平 原,有助於形成古代希臘天然的政治內 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容。一般認為 城邦的公民數額不應超過10000人。 正是這種小國寡民的城邦才有條件建 立那種公民直接參與的民主政治,而 且極不容易形成專制。 (2)平原少、土地貧瘠,只利於種 植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糧食不能 自給,這使得希臘人只有通過商業貿 易才能維持生存和發展。而對希臘來 說,這種貿易只能是海外貿易。這就 決定了古希臘民族從整體上相對而言 決不是一個農業民族,而是一個工商 航海貿易占據重要經濟地位的商業民 族。古希臘曲折的海岸、眾多天然的 海灣良港、溫和的地中海型的氣候、 晴朗的天空、風平浪靜的海洋,又為 這種工商航海貿易提供了最為便利的 條件。 古代希臘的經濟結構至少是一種農、 工、商並重的經濟形式。即使是農 業,同古代中國相比,希臘的農業也 有面向市場的特點,不同於古代中國 的自然農業經濟。

『叄』 梭倫改革之前,古希臘的經濟形式是哪種對希臘政治有什麼影響

公元前12世紀,隨著多里安人的入侵,希臘墮入「黑暗時代」(見第六章第四章)。這一時期的希臘以農業為主,實行部落制和貴族政治,活動范圍限於愛琴海區域。到公元前6世紀末,這一切都改變了。部落組織讓位於城邦;其他社會等級起來向貴族階層挑戰;工商業開始發揮重大作用;希臘殖民地逐漸遍布整個地中海沿岸一帶。所有這些發展構成了形成時期希臘世界的全面轉變,為後來的古典時代打開了通途。

希臘地區的地理特點是促成這些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希臘地區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廣闊的平原,而具備這些天然條件,並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是供養如中東、印度和中國所建立的那種復雜的帝國組織所必需的。在希臘和小亞細亞沿海地區,只有連綿不絕的山脈,這不僅限制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把陸地隔成小塊。因而,那種可作為地區合並基礎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臘人是沒有的。入侵者入侵之後,在彼此隔離的村莊里安居下來。這些村莊通常座落在易於防衛的高地附近,因為高地上既可設立供奉諸神的廟宇,又可作為遭遇危險時的避難處。這些由村莊擴大而成的居留地一般稱為「城邦」,而提供避難處的地方稱為「衛城」或「高城」。城邦常策略地設在土壤肥沃的地方或商路附近,因而吸引來更多為移民,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城市。許多小城邦就是這樣形成的,彼此較為隔絕,而又生氣勃勃地獨立不移。

開始時,這些城邦主要靠自然農業、放牧和捕魚為生。但是,到公元前8世紀初,這一自給自足的經濟因人口密集而遭到破壞。渴望土地的農民不得不到海上去當海盜、商人或殖民者,或者如時常發生的那樣,三者兼而事之。到5世紀,包括黑海在內的整個地中海地區環布繁盛的希臘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成為與母邦一模一樣的海外城邦(見第七章第二節)。

這些發展引起一個最後改變整個希臘世界的連鎖反應。殖民地用部把以穀物為主的各種原材料運到人口過剩的希臘,作為回報,得到酒、橄欖油和諸如布、陶器等製成品。這種貿易使希臘本國的經濟急速發展。希臘土壤較適於經營橄欖園和葡萄園,而不適於作麥田。由於多岩石的山坡能用來種葡萄樹和橄欖樹,土地的開墾面積大大增加。因而,轉向商業性農業,使能夠養活的人口比從前經營自然農業時增長二至三倍;此外,對製造業的促進也是很大的,這可以從不僅在地中海周圍,而且深入內地,在俄國中部、德國西南部和法國東北部也發掘出大量希臘陶器這一點上看出來。與此同時,希臘商船隊在往返運送貨物方面也獲得很大成功。那時的貨物與奢侈品截然不同,體積龐大,以如此巨大的規模運銷各地,在歷史上確還是第一次。希臘人率先用硬幣作交換媒介,硬幣日漸廣泛的使用也有效地促進了所有這些經濟活動。有位經濟史學家斷言:「公元前6至4世紀之間,希臘經濟正飛速上升。…若充分估計不同時代的具體情況,雅典經濟給人的印象與19世紀的歐洲有點相似。」

歐洲19世紀的經濟革命促進了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深入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經濟革命。希臘從公元前8世紀起也發生了相同情景。農業商品化不僅意味著獲利,也意味著負債,尤其對小土地所有者來說。從前,貴族收租是以收取部分農作物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年景不好時,只好大家一道勒緊褲帶度日。而現在,外國市場、貨幣經濟和新的奢侈品相結合,使小農們受到了各種傷害,如時常不得不抵押物品,喪失贖取權,甚至失去人身自由。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導致激烈的階級斗爭,使群眾吵吵鬧鬧地要求廢除債務、重新分配土地。同樣,城市裡新的富裕家庭也起來要求獲得與他們經濟力量相符的政治地位。他們取得了手工業工人、碼頭裝卸工人和水手這些城市貧民的支持。於是,所有這些對現實不滿的人一道奮起反對由擁有土地的貴族掌權的傳統政治制度。

6世紀時,改革運動大大加強了。這是由於往昔在戰場上起決定性作用的貴族騎兵這時已由穿戴盔甲、沉重地武裝起來的步兵,也就是重甲兵所取代的緣故。重甲步兵左臂挎盾、右手執長矛,以密集隊報排列成堅固方陣,作戰時步調一致,因而與以往戰無不勝的騎兵對陣時,能以密密的陣勢將他們打敗。這一新事物不僅瓦解了貴族政治權力的軍事基礎,而且提高了那些獨立的、能為進入方陣而裝備自己的農民和工匠的地位,加強了他們的影響。

經濟變革和軍事變革一起,導致了相應的政治變革。在黑暗時代,各城邦開始時實行君主政體,後來漸漸地轉向貴族寡頭政治,到7世紀時,各城邦已由稱為僭主的獨裁者進行統治。這些雄心勃勃的領導者一般都是貴族出身,他們支持民眾的要求,因而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奪得個人權力。「僭主」一詞就是指那些沒有合法權力而進行統治,並且不感覺到受道德譴責的人。實際上,僭主通常是支持平民反對特權階級的,而且常常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到來,不過並非總是如此。

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是與其他希臘城邦發展趨向正相反的典型。約公元前100O年前後,斯巴達人的祖先多里安人侵佔了肥沃的歐羅塔斯河流域,把土著居民變成了奴隸,稱為希洛人。8世紀後期,斯巴達人征服了附近麥西尼亞的肥沃平原,從而排除了向海外擴張的需要。不過,因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且無法避免的。斯巴達享受不到因與外國交往而帶來的經濟和智力上的促進,只能過一種很少變化的農業生活。而且,為了控制大批受管轄的居民,不得不把自己國家組織得象一個軍營。一切都得服從軍事需要。體弱多病的嬰孩遺棄於荒野等死,只有體質好的嬰孩才許撫養。男孩從7歲起就住到兵營里受訓練。所有年不滿60歲的男子都得受軍紀約束。奢侈品不受歡迎,個人生活幾乎全被取悄。早晨跳入歐羅塔斯河冰冷的河水中、餐桌上食品匱乏、用斧砍製成的木頭房子十分粗糙,這一些在整個希臘都已出名。有組織的娛樂活動、集體進餐、公眾事務、軍事訓練和執勤,這一些幾乎構成了生活的全部內容。這種社會制度使斯巴達人成為整個希臘最好的步兵,但是,使他們對寫劇本、雕刻頭像或系統地闡述哲學,不感興趣,也沒有時間去做。

在此期間,雅典人發展起一個完全不同類型的社會。雅典人不是扎營住宿在懷有敵意的居民中的一夥人侵者,他們自誇是阿提卡的土著居民。同其他城邦的希臘人一樣,他們最初是實行君主政體,以後讓位於由九個執政官主持的寡頭政治。這九個執政官是主要執政官,全部屬於貴族。不過,和斯巴達大不相同的是,雅典後來朝民主化方向發展。急速發展的貿易創造出一個強有力的中產階級,他們同失去產業的農民聯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公元前594年,所有各派別一致同意任命梭倫為首席執政官,執掌政權,施行改革。梭倫採取的減輕社會痛苦的措施是簡單而又嚴厲的。他將債務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權歸還債務人,讓因負債而變成奴隸的所有平民都重新獲得自由,並永遠禁止債務奴隸制。在政治領域,第一次准許沒有財產的平民參加公民大會,不過,公民大會擁有的權力仍舊很有限。另外,還規定富裕商人可擔任執政官;還設立新的、更受歡迎的陪審法庭來代替貴族最高法院的一部分權力。總之,梭倫的貢獻在於,在組織上為以後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礎。

梭倫改革之後的30年裡,由於許多問題仍未解決,因而充滿了斗爭。雖然奴役這時已是非法的,但貧民們發現謀生仍很難。同樣,貴族們雖然多少受到些約束,但仍能阻攔人民立法。在這種情況本,約公元前 5用年,庇西特拉圖使自己成為雅典第一個僭主。在他統治的30年間,他將貴族的土地劃成小塊,分配給沒有土地的農民,並讓城市貧民參加大規模的美化城市的公共工程以獲得幫助。庇西特拉圖死後,他的兒子繼位為僭主,昏庸無能,所以斗爭更為尖銳復雜,直到約公元前506年克利斯梯尼掌握政權為止。克利斯梯尼取消了原有的部落,建立了十個實際上是按地區劃分而不是基於氏族血緣關系的新部落。這一改革大大削弱了貴族的政治權力。克利斯梯尼還建立五百人會議,所有年滿30歲的男性公民都有資格當代表;五百人會議除了為公民會議准備議案外,並握有最高的執政權和行政權。由於克利斯梯尼的這些改革,到公元前500年時,雅典已出現民主政治,而斯巴達仍是一個嚴密地組織起來的軍事化社會。

『肆』 古希臘在哪些經濟活動中佔有優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現實的存在決定文化的本質。古希臘沒有尼羅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幼回發拉答底河流域帶來的肥沃土地,沒有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活動,但它們卻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茂密的森林,這些使它在采礦業、冶金業和造船業等方面發達起來,加上地處地中海中心,與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愛琴海等文明古國的貿易交往,使古希臘國迅速富強起來,物質富足了,人們就有精力從事藝術、哲學、美學、文學等活動。

『伍』 古羅馬,和古希臘在政治,經濟,文明,體制等等方面有什麼關聯

古羅馬與古希臘之間有繼承與發展的聯系,就拿羅馬建城來說,羅慕諾斯兄弟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愛涅阿斯的後裔,可見對於古羅馬來說與希臘是一脈相承的,而毋庸多言就政治來說,古羅馬也有雅典城邦政治的特點,除了後期在帝國時期建立行省制或有不同和獨到之處(實際上就管理來說行省與羅馬之間是很類似於希臘子邦與母邦的,具有極大的自治權力,當然其很多行省本身是以前的中央集權國家,這也影響到了羅馬之成為帝國的政體,換言之希臘城邦制為其精髓,而與其他農耕文明政府地制度互成表裡),細心分析兩個地區幾場民主改革,希臘的梭倫改革、克里斯梯尼改革等與羅馬賽維·圖里烏改革頗相似,有歷史學家認為早期羅馬歷史的年代記史家根據希臘歷史來編排羅馬歷史,是不可確信的歷史,這是有道理的,李維之所以為人看重就是因為對於早期歷史的處理,他與前輩截然不同。當然羅馬與希臘必有不同之處,希臘不是帝國,僅僅是一個區域,而羅馬最終成為令後世稱頌緬懷的所在,究其原因,是復雜的,有一點,希臘人的散漫過分個人主義在早期羅馬人那裡是沒有的,也許因為羅馬發跡開始於農耕,它地處非靠近海洋,羅馬人是務實的,服從的,因為前者,他們有當時最好的法律,因為後者,他們有當時最好的軍隊。

『陸』 經濟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希臘的海外殖民經濟,小國寡民決定了希臘實行民主政治,即人民民主與輪番而治。

『柒』 古希臘地理環境對政治、經濟、文化、有什麼影響 急急急急急急啊~~!!!!!

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東面的愛琴海和西面愛奧尼亞海的群島和島嶼,以及今土耳其西南沿海,義大利南部及西西里東部沿岸地區。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島嶼密布為其地理環境特色。作為古希臘文明中心地區的希臘半島,其中部和南部以港灣眾多、海峽連綿著稱,為希臘文明提供了面向海洋的自然條件。就希臘陸地而言,則是山多土薄的貧瘠地區。無數的山脈和丘陵將希臘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地區,陸路交通的極為不便和地域的分割,是促成希臘難以統一、城邦小國林立局面的重要因素。就地理整體上看,希臘世界與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和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中心地理距離很近,易於接受兩大文明的積極影響。可以說,在古希臘文明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地理環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希臘半島山嶺交錯,河流短急,又沒有東方的大河流域和廣大平原,這種各地近乎隔絕的地理多中心,決定了希臘的經濟多中心。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了社會分工的基礎。以希臘工商業城邦的代表雅典為例,雅典境內多山,土質貧薄,只有幾片不大的平原和河流谷地適於種植穀物,農業相對斯巴達等城邦落後。山坡上適於栽種葡萄、橄欖等果樹,山中蘊藏著大量的銀礦、優質陶土和為希臘建築所需要的大理石這有利於雅典人在農業基礎上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同時,由於雅典所處的阿提卡半島是中希臘和愛琴海世界聯系的前緣地帶,因而為航海業和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解決糧食危機,雅典大量輸入穀物等糧食作物和其它原料,同時將自身的手工業品輸往各地,有力的促進了雅典商品經濟的發展。
希臘綿延曲折的海岸線為希臘提供了眾多的天然良港,在陸路由於為山脈所隔,而難以聯系希臘世界的情況下,大海將它們聯系了起來,並將希臘和世界聯為了一體。同時大海也成為希臘擴大生存空間的便利通道,促進了希臘早期的對外殖民和後來的海外貿易。這都促成了希臘大多數城邦由封閉的農業經濟轉向開放的商品經濟。
希臘地理上的多中心決定了經濟上的多中心,而經濟上的多中心又決定了政治上的多中心。山脈縱橫、島嶼眾多的自然條件將整個希臘世界分為三百個左右的城邦。希臘城邦的一大特點就是小國寡民。最大的城邦斯巴達也不過8400平方公里,人口總計約40萬,而雅典則只有2556平方公里。小國寡民的特點使經常召開全體公民大會的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成為可能。
但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受地理環境影響下的經濟結構的變化。以雅典為例,在城邦形成之初,經濟形式主要為農業經濟,這使得佔有廣大土地的氏族貴族得以壟斷政權。但隨著海外貿易的不斷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壯大,他們有著自己特殊的政治經濟利益。他們聯合同樣受貴族壓榨的無地和少地的平民,反對貴族政治,要求實現財富政治,廢除債務剝削,集城邦全體的力量,擴大海外貿易。公元前6世紀初,雅典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已達到公開暴動的程度。當時雅典人基本按地理所在而分為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在社會變革的大勢之下,公元前594年,雅典工商業貴族梭倫當選首席執行官,開始改革。後經過僭主政治,在經濟上扶植下層平民的階段,在新的階級和社會基礎上,雅典過渡到了民主政治。
而希臘世界的另一大邦,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的斯巴達,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猶羅達河貫穿南北,適於農業生產;海岸線平直,缺少優良港灣,不適於發展商業和航海業。這種天然的農業優勢,使掌握土地的貴族力量強大,而平民力量弱小,同時由於斯巴達社會生活的軍事色彩,斯巴達在政治上長期是處於貴族寡頭政體狀態。
地理環境對希臘文化也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希臘地近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易於接受東方這兩大文明的先進文化,轉為己用。正如古樸時期中期的希臘文明被命名為東方化風格階段所示,希臘文明在它的形成過程中學習東方之處很多。例如希臘的藝術家從埃及和腓尼基學到青銅鑄像、石料建築和雕刻石像的方法,開始建造希臘神廟和雕塑希臘神像,這是以雕像為代表的古樸時期希臘藝術起點異常之低,但其發展速度卻很快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希臘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的具體自然環境,以雅典為例,利用多產陶土的自然優勢,在古樸時期就已生產出大量優質陶器,銷往各地。希臘哲學和史學的發展也離不開東方的影響,許多希臘的哲學家和史學家都曾游歷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東方國家,考察學習,吸納精華。到公元前5世紀,希臘有關天文、地理、數學、幾何、物理、醫學等曾向東方學習的自然科學的知識的積累與探討已逐漸進入系統理論的發展階段,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東方對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
當然,受地理環境影響的希臘政治經濟結構對希臘文化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縱觀希臘歷史,不難看出,希臘的政治經濟和希臘文化呈現出同漲同衰的正比例現象。凡是希臘政治經濟穩定興盛的時期,其文化發展也處於興盛時期,反之,則處於低落時期。文化與政治經濟緊密結合。例如希波戰爭之後的雅典希望有人能全面詳實地將這場戰爭記述下來,因此,當「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回到處於鼎盛之世之下的雅典後,馬上受到伯里克利的注意,將寫史的希望寄託與他,結果便是《歷史》的問世。
而在地中海對岸的埃及由於地理環境和政治經濟的影響在文化方面的體現與希臘就有許多不同。古埃及東臨紅海,西接利比亞,南接努比亞(今蘇丹),北瀕地中海,與希臘隔海相望。全國沙漠佔百分之九十六,人口集中在尼羅河流域,國家地理按尼羅河而分為上、下埃及。在古代,埃及實際上只有東北經西奈半島到達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條國際通道,雖有航海活動,但對埃及影響不大,因此埃及比於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其三千年間較少受外族入侵,文化也一脈相承,未有大變。由於埃及是農業國,要求對尼羅河泛濫和因此而導致的田界改動等生產實踐中的有關事例進行測量,計算。於是在文化成就上,埃及主要體現為實用科學的成就。在藝術上也以規模宏大的建築為主要體現,作為埃及文化成熟標志的金字塔,之所以能在埃及而不在希臘出現,地理環境因素也起到很大作用。
埃及是典型的東方大國,與希臘的分散性相反,表現為大范圍內的聚合性。尼羅河沖積平原使得土地肥沃,為了農業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這有利於促成負責水利的集權產生,從而產生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而這種集權帝國由於地理因素、經濟上的封閉性和政治上的限制,在文化上缺少創造力,三千年來,並未有大的變化。到後埃及時期,文化趨勢愈加保守,只想復古,不求創新,到希臘羅馬統治時期,象形文字也變為死文字,文明傳統由此斷絕。
綜上所述,古希臘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與制度、文化等方面無不受到希臘地理環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形成了璀璨的古希臘文明。不過,雖然地理環境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我們應認識到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可變數,起著增加或減少人類控制自然的力量的作用,而人類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推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希臘是建立在較高的生產力基礎上的。鐵器是希臘普遍進入階級社會的物質基礎,有可能出現城邦林立,鐵器也使希臘社會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在不到四個世紀的短暫時間內完成,為工商業奴隸制提供了階級基礎。文化作為經濟的上層建築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再加上本身創作受生產力的限制,所以在終極原因上也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可見,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雖有極大作用和影響,但並非希臘文明產生、發展的終極原因.

『捌』 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如何這種地理環境對其經濟和政治有何影響

古希臘地區多山,海岸線曲折,多島嶼,這造就古希臘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海洋特性,外向性很明顯。

『玖』 對於古希臘文明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從政治,經濟,文

試題答案:【答案】D 試題解析:【解析】試題分析:結合所學知識不難判斷出古希臘回獨特的地理答環境是山多地狹,海港眾多有助於形成獨特的海洋文明而非農耕經濟,答案選D,A B C三項表述正確符合史實。考點:古代希臘、羅馬·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拾』 概括古希臘地理環境的特點,思考這種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產生了哪些影響政治經濟對外價值觀念民族精神

古希臘多山少地,海灣多,山地多,所以農業不發達,經濟類型主要是版奴隸制工商業。海外權貿易頻繁(特別是西亞,因為之間的海上多島嶼)。商業促使那裡的人們養成自由,平等,民主,勇敢的民族精神。加上古希臘多山,各個城邦之間交通不方便,便形成「多國寡民」的局面。人數少,管理起來便能夠實行 直接民主 的制度。古希臘的制度主要有民主制,寡頭制,貴族制,君主制,僭(讀音:jian四聲)主制。其中民主制最為民主,主要為雅典城邦實行,寡頭制為另一個城邦斯巴達所實行的。(以上是我打的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經濟活動對古希臘政治有何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