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撒切爾政府經濟改革的影響

撒切爾政府經濟改革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04 17:06:15

Ⅰ 撒切爾夫人改革的特點和影響

撒切爾夫人改革的特點:
法律、經濟和管理方面的改革。
(1)用法律來推動改革。此次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出售公房。由於地方政府掌握公房 並給居民以福利補貼,是他們爭取選民支持的一個重要手段,因而不積極賣房,被中央政 府視為住房制度改革的阻力。為此,中央政府採取了強硬措施,主要是以法律形式確定了 居民的「購買權」。自1980年開始,英國相繼頒布了《1980年住房法》、《1984年住宅與 建築法》、《1986年住宅與規劃法》。這些法律為地方政府應該出售公房和居民購買公房 提供了法律依據。通過這些規定,把幾乎所有的地方政府的公房、國有機構或企業的公房 以及住房協會的住房都列入可購買的范圍內。住戶凡符合以下三項條件者,均可提出購買 住房申請:第一,居住期已滿二年以上;第二,住房或公寓單元是可以分割的獨立使用單 元;第三,所住房屋是租戶惟一的或主要的居所。凡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居民願意買房,地 方政府和任何單位無權阻攔,從而用法律來清除了出售公房的阻力。
(2)用經濟措施來推動改革。英國政府在經濟上還採取了強硬措施,就是減少對地方政 府的住房撥款。據部分城市統計,年中央政府撥給這些城市政府的住房撥款,僅為年的三 分之一。這些錢用於公房維修已經很緊張,使地方政府無力再建新房。這一使得地方政府 無力建公房的措施,也是改革的重要內容。
(3)在管理方面推動改革。撒切爾政府計劃用房協(管理住房的群眾團體)來逐步代替地 方政府管住房,中央政府撥款轉向房協。例如,年中央政府一次就給房協系統投資億英鎊 ,房協可以用它來買房或建房。地方政府願賣而居民暫時不買的住房,也可由房協收購。 中央政府認為,住房由地方政府轉移到房協手中,由他們來出租(包括適當提租)或出售, 比較容易實現商品化要求,又可以使得地方政府不再管住房。這也是一項重要改革。
撒切爾夫人改革的影響:
全面改革是大勢所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國家比較普遍地出現了兩個小高潮:一 是提高居民福利;二是推行企事業國有化。但是,提高福利和企事業國有化,都存在一個 是否適度的問題。因為,不僅提高福利和事業單位國有化需要政府補貼,而國有企業單位 因虧損者居多,也要政府補貼。如果補貼數額超過了國家經濟承擔能力,就會「過了頭」 。英國就是一個「過了頭」的國家。

在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台前,英國政府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資金用於上述補貼,使得 應該用於擴大再生產等一些必要的資金不足,導致英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慢,失業率高,通 貨膨脹率高,經濟狀況差,從而被人們稱為「歐洲病夫」。撒切爾夫人競選首相的施政綱領,就是要積極改革,採取國有企業私有化和住房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減少政府 的負擔和復甦經濟。其中一項重要的改革就是以提高住房自有率為重點的住房制度改革。 撒切爾夫人上台後的1980年,通貨膨脹率仍高達21.9%,它說明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

Ⅱ 撒切爾改革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從改革方法論的視角來看,撒切爾夫人改革可以取得積極成效,關鍵在於其在改革推進過程中,較為穩妥地對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國民、中央與地方、民主與法制這四大基本關系進行了再平衡。

Ⅲ 概括撒切爾經濟政策的特點 並簡要評價

「她分裂了英國」
1979年5月4日,瑪格麗特·撒切爾率領保守黨在競選中獲勝,她踏上唐寧街10號的台階,對其支持者說出了著名的一段話:「混亂處我們帶來和諧,錯誤處我們帶來真實,懷疑處我們帶來信任,沮喪處我們帶來希望。」
當年意氣風發的「鐵娘子」也許不會想到,2004年5月在英國人紀念撒切爾上台25周年之時,英國《衛報》在回憶那歷史性的一刻中用嘲諷的語氣寫道:「即使是她最堅定的支持者恐怕也很難舉出一個例子,可以證實她執政11年中給我們帶來的『和諧』。」
雖然布萊爾在2000年11月22日,也就是撒切爾下台10周年之際就宣布「撒切爾時代已經結束。」但他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今天是在一個新的時代……但是我們必須要對付從過去那個時代延續下來的問題。」時至今日,不少英國人仍然感到,他們的生活和這個現在常年深居簡出的老婦人息息相關——她仍然影響著這個國家。
但是,她的評價在英國社會中十分之兩極化,其對於英國的貢獻也存在了高度的爭議,很多人認為她是個十分自負的獨裁者。

晚年風采
「布萊爾的新工黨和撒切爾的遺產——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塑造了今日的英國。」一家英國媒體這樣寫到,「盡管撒切爾執政只有11年,但她的影響會一直持續數十年的時間。」把「撒切爾的遺產」歸為英國發展中的負面因素源於她保守主義的經濟思想,這也是撒切爾最受爭議的政策。撒切爾上台前,英國在工黨卡拉漢政府領導下,很多地區不斷出現罷工而癱瘓。

軍事鷹派
對於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來說,瑪格麗特·撒切爾是一個不願妥協的人。他們認為因為英國政府迴避與愛爾蘭共和軍展開對話,導致北愛爾蘭大騷動的時期遭到拖長,盡管英國與愛爾蘭政府簽訂了《英愛協議》,但也無濟於事。
在1996年,斯科特報告書(Scott Report)面世,該報告對英國在八十年代對伊拉克出售軍備的情況作詳細調查,其中揭發出瑪格麗特·撒切爾的政府在軍售問題上一直對薩達姆·海珊給予支援,白廳更曾花上10億英鎊來維持海珊政權以及替軍備生產商穿針引線。該報告又指出,在兩伊戰爭期間,英國曾走私奇伏坦坦克(Chieftain tank)的殼體到伊拉克,事後則把有關文件悉數銷毀。另外,英國政府內亦有官員暗中協助私人公司繞過正常程序,私底下出售機器製造軍武。當中從雷卡公司(Recal)的制運記錄中發現,有不少捷豹出廠的收音器材在賒帳的情況下被付運到伊拉克,而且賒帳付運軍備的情況也很嚴重。後來當海珊處死一名英國記者後,保守黨的內閣成員依然沒有停止資助海珊,然而,他們反駁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損害英國的工業。

讓人愛恨交加的人
英國人對撒切爾愛恨交加,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大部分對撒切爾都非常尊重,尤其是在不少國家的女性心中,撒切爾是20世紀最傑出的女性之一,她證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而且可以完成男人無法做到的事。所有人印象中的撒切爾都是一身職業套裝,她女兒曾經回憶說,母親根本沒有休閑衣服,因為她從來沒有「閑」過。
撒切爾自己的看法是「如果你想讓什麼東西被說出來,去找個男人;如果你想讓它實現,去找個女人。」她首先是位女首相,其次才是首相。很多媒體都喜歡用撒切爾給丈夫做早飯的一張照片來證明:女強人也必須兼顧家庭。但實際上,撒切爾從來都是個不折不扣的女權主義者。大學時代,年輕的瑪格麗特(那時她還是瑪格麗特·羅伯特)就曾經寫到:「假如伊麗莎白女王即位,真能消除反對有抱負的婦女登上最高權位的最後一絲偏見的話,那麼一個婦女解放的新時代,就真的即將來臨了。」當她當選首相後覲見英國女王時,感到非常緊張「我知道,我作為一名女性首相,要是幹得不好的話,英國就將不可能再有另外一名女首相了。」
但是,保守的英國人並不喜歡一個女人在政治舞台上指手畫腳,女人的強硬總是比男人刺目。當年,就有人批評她漠視失業勞工的狀況,「作為一個女人,你應該具有同情心」,而對此撒切爾的丈夫丹尼斯的反應是「同情這個詞從來就沒有出現在她的字典里」。直到現在,當英國論壇上討論撒切爾的功過得失時,仍有人明褒暗貶「有得就有失,有功就會有過。作為一個女領導人,還是非常值得欽佩的。」更有人分析撒切爾當初在香港問題上最終向鄧小平讓步的原因時說「與鄧相比,她只是一個女人。」當然,把純粹的政治專欄作家帕迪·申南在紀念撒切爾上台25周年時寫到:「25年前,她是英國最有權勢的女人,而現在,這個光榮已經屬於同樣有『惡魔』稱號的安妮·羅賓森(英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以一襲黑衣和冷硬的表情聞名於世)。」

「沉默」而真實的影響力
在1965年之前,保守黨的黨魁,都是在大選勝利之後,由黨內資深人士推出一個黨魁。1965年之後,才引入了由議員選舉產生黨魁的機制,而投票權僅限於議員。10年之後,保守黨增加了一條每年重選的規定,投票權同樣限於保守黨議員。這個措施,實際上為黨內爭斗制定了游戲規則,同時也旨在中途換掉不受歡迎的領導人。1975年剛剛設立這一規則,當時在黨內資歷尚淺的撒切爾夫人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利用此規則挑戰時任黨魁的首相希思,結果出人意料地獲得成功。撒切爾夫人由此帶領保守黨贏得大選,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但是,在此後的15年裡,這條每年重選的規則,再也沒有實施過。撒切爾夫人的黨內威望,足以扼殺任何挑戰者的企圖。直到1989年,撒切爾夫人遭到了第一次挑戰;到了1990年,撒切爾夫人在第二次挑戰中,宣布辭職。從此保守黨陷入了內部混亂,失去了執政的方向。1997年大選,新工黨重創保守黨,梅傑宣布辭職,威廉?海格通過議員投票,當選黨魁。他所接手的保守黨人數急劇下降,不足20萬,年齡老化,平均超過60歲,而當時新工黨的黨員人數是保守黨的兩倍。

Ⅳ 撒切爾時期養老制度等福利制度改革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

從福利的最初實施到福利國家的建立,並不是伴隨著完善的理論作指導的,因此,福利國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操作的結果。事實上,社會福利項目必須受人口、地理、文化、歷史、經濟和政治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在實施方面,福利滲透入經濟、社會和行政等各個領域。在理論方面,福利涉及法律、政治、經濟學和道德倫理觀念。隨著福利國家遭遇到一系列的問題:諸如財政開支過大,國家不堪重負;福利依賴性問題出現;人口結構變化,創造效益的人口比例減少,老年人口比例增大等 ,對福利國家的反思、批判就成為一股多方參與的熱潮。

戰後至今,社會福利制度已從原來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因素,一定程度上轉變為抑制經濟增長的因素。它緩和了社會矛盾和階級對抗,這是它繼續存在的理由。但是,也付出了越來越多的代價。撒切爾首相正基於此對其進行改革和調整的。

福利國家的改革涉及到平等和效率的關系問題。平等和效率分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平等是政黨的一種理想目標。效率是市場經濟追求的目標。從根本上講,兩者是矛盾的。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奧肯·阿瑟所認為:「我們無法在保留市場效率這塊蛋糕的同時又平等地分享它。……如果市場與效率都有價值,其中一方對另一方沒有絕對的優先權,那麼在它們沖突中就應該達成妥協。這時,為了效率就要犧牲某些平等,或者,為了平等就要犧牲某些效率。……政治活動有助於形成這樣的妥協。真正的問題通常在於程度,國家以什麼代價用平等來交換效率。」⒃撒切爾首相解決平等和效率的辦法是確保最低水平的保障,在此基礎上,其它保障措施則依據經濟發展情況而定,以不損害效率為標准。撒切爾首相宣布國家應當停止當「保姆」,對一個已迷失方向的福利制度進行改革,但削減福利是要冒政治風險的。削減福利如果實行的不好,就只能求助於高稅收。但是花錢容易集資難,撒切爾首相為緩解財政困難而開徵人頭稅的設想遭到普遍反對,導致她的支持率下降和最後下台。

福利國家的改革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撒切爾首相的改革只是一個努力方向,但是英國確實朝著福利社會化,即福利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社會救濟大大削弱,私人福利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受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撒切爾首相所進行的改革並沒有動搖福利國家的基礎,福利國家向福利社會的過渡只是一個開始。經濟發展是社會福利制度化的前提,但社會福利一旦制度化,是不可能自發地與經濟狀況相協調的。必須靠政府的改革。但是,政府的行為受很多的因素影響和限制。在多黨政治體系中,任何一屆政府為了大選、為了執政都不得不重視民意,不可能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大手術,更談不上徹底改革。撒切爾首相的改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福利國家改革的艱難。福利國家將長期存在,只不過存在的形式會隨著政黨的改革而有所變化。

Ⅳ 撒切爾夫人改革的社會背景

撒切爾夫人改革的社會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隨著英國兩黨奉行的「巴茨克爾主義「政策逐漸失靈,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滯漲階段,凱恩斯主義失效。

以瑪・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為根治「英國病」開出了另一個處方,就是撒切爾夫人改革。

撤切爾夫人上台後,在經濟上減少國家的干預,增加市場調節。並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政府的公共開支,縮小「福利國家」的規模。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義的文化右翼綱領政策。在撒切爾主義的主宰下,盡管英國付出了貧富差距迅速擴大以及社區分裂等代價,但英國走出了滯漲階段,經濟得到恢復發展。

(5)撒切爾政府經濟改革的影響擴展閱讀:

撒切爾夫人改革內容:

1、大力推行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政策。通過把國有企業的股份大量出售給個人和鼓勵私人資本進入國營領域等辦法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對英國工會和罷工運動採取強硬政策,以取代過去所採用的協商、談判和妥協方針。

3、一方面堅持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另一方面卻又主張新保守主義的文化右翼綱領政策。

4、在對待平等問題上,提出「社會不平等天然就是錯誤的或有害的」這一觀點,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義的政策只能創造出一個單一的社會,而且這些政策只能藉助專制力量來推行。

Ⅵ 英國首相撒切爾的國有企業私有化,對中國經濟改革的啟示是什麼

壟斷變成自由。增加競爭力
哇,你補充的好牛逼啊!估計就沒人回答啦

Ⅶ 里根政府和撒切爾政府的改革與羅斯福新政在改革的指導思想上有什麼不同

里根的確是美國一位傳奇總統。他是當選時年齡最大而且最長壽的總統;他也打破了「凡在雙十年當選的總統必喪生於任上」的死亡宿命。他沒有學過經濟專業,卻創立了「里根經濟學」。筆者駐美期間,美國人特別是共和黨人談起里根大都贊美有加,認為他是美國「標志性人物」。 里根是一位堅定的反共人物,他的名言是:「朝自由民主邁進,會將馬列主義埋葬在歷史的塵埃之中」。里根在自己兩次競選和多次演講中,都喜歡講這句話。根據所謂里根主義(TheReaganDoctrine)的原則,他還支持中美洲、亞洲及非洲的反共產主義活動。里根在外交政策上是「完美而典型的冷戰鬥士」,只要是反共的事,里根都不惜出錢出兵支持,當時尼加拉瓜的反共游擊隊就得到過里根各方面的資助。西方人也承認,里根執政生涯中的污點,就是被稱為「伊朗門」的丑聞,他涉及秘密非法銷售美國武器給伊朗,以資助尼加拉瓜反共游擊隊。 里根率先把前蘇聯稱之為「邪惡帝國」、「現代世界的邪惡中心」。布希後來把一些美國看著不順眼的國家稱之「邪惡軸心」、「邪惡國家」,只不過是學舌而已。里根調動美國乃至西方的所有資源,與當時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展開「冷戰」。他下台後10個月,柏林牆倒了。之後不久,蘇聯解體。美國人稱里根是「成功扳倒邪惡帝國」的英雄。 里根執政後,提出「多層次威懾」和「新靈活反應」的「里根軍事原則」,提高美國軍事實力。他大幅提高軍費,使美國國防年度預算一度超過1萬億美元,創了歷史紀錄,也為此後共和黨政府高額國防預算開了先河。備受稱道的「里根經濟學」也是美國學者長久以來爭論的焦點。在任期間,里根推行「經濟復興計劃」,主張縮減政府規模和權力,減少稅收,降低通貨膨脹率和削減社會福利。他的經濟理念被共和黨奉為經典。布希在經濟政策上也在極力效仿里根。里根希望縮小政府規模,但事實上在里根任期結束的時候,美國政府的規模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美國的國防開支增加了35%,預算赤字增長了近三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達到創記錄的5%。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見多識廣,對美國政客的評論有獨到之處。基辛格在其《大外交》(Diplomacy)一書中曾多次提到里根,其中有這樣一段話:「里根的表現令人咋舌,無懈可擊。就學術界觀察家而言,則幾乎是不可理解。里根對歷史幾乎一無所知,而他所知道的一小部分,也被他東挪西借,支持他堅定的偏見。他把聖經中提到的善惡大決斗,認為是對當今世界的預言。他所愛引用的許多歷史軼事,跟常人所知的事實完全不符合……當你和里根談話時,有時會想到:為什麼有人認為他應該當州長,甚至是總統。但是,身為歷史學家,必須說明的是,這樣一位才智平庸的人何以能主宰加州八年,之後又主宰白宮政務。」里根的歷史、國際政治知識確實不敢恭維,而他又喜歡借題發揮。在其他人所寫的書中多也有這方面的評論。一位里根的高參曾說,每到接見外國領導人或在國際場合,隨從們都替他捏一把汗,唯恐他冒出什麼「驚人之語」而不可收拾。也有人說,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就是這位好萊塢出身的總統憑著豐富的想像力發揮出來的。 不知道我地回答,你是否滿意! 可以參見地資料很多,只要你樂於運用 www.google.com 希望可以幫助你~

希望採納

Ⅷ 概括里根政府和撒切爾政府的政策共同點,分析其對西方資本主義造成的影響

(一)英國撒切爾政府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英國是凱恩斯的故鄉。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國家干預主義在英國影響廣泛而深遠。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英國歷屆政府基本上都奉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二戰後,英國經濟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但是,如前所說,長期交替實行擴張性和緊縮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導致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使凱恩斯主義政策失靈。
撒切爾於1979年出任英國首相。信奉新自由主義的撒切爾從上世紀70年代末和整個80年代,全面推行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撒切爾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政策體系被稱為「撒切爾主義」或「撒切爾經濟學」,主要包括下列對內對外政策: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又譯民營化、非國有化);力推自由市場經濟,解除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和監管,其中包括對金融的監管;打擊和削弱工會力量;削減社會福利;減稅,主要是對大公司和富人減稅;取消匯率管制,實行匯率自由浮動;推行旨在削弱和瓦解蘇聯的政策。撒切爾竭力對外推銷其新自由主義政策,她曾頗為得意地說:「人們不再擔心染上英國病,他們排隊來領取新的英國葯方。」
(二)美國里根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政策
美國自羅斯福新政以來,歷屆政府長期實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經濟衰退時,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通貨膨脹時,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是,面對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滯漲,凱恩斯主義束手無策。這時美國新自由主義思潮從非主流地位上升到主流地位,並走向高峰期,其中的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直接對美國政府的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里根於1981年出任美國總統。他篤信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他有一句名言:「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才是問題。」里根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主要包括:實行「大市場」和「小政府」,大力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解除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和監管;降低稅率,主要是大幅度降低富人所得稅稅率,所得稅最高稅率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70%降低到1982年的28%;削減社會福利支出;鎮壓工會領導的罷工運動;推動「星球大戰」計劃,大幅度增加軍費支出,圖謀通過軍備競賽拖垮蘇聯。

Ⅸ 撒切爾夫人經濟改革的歷史背景

撒切爾主義通常是指瑪・撒切爾夫人當政期間所推行的一套與以往不同的方針政策。它是戰後英國歷史發展的產物。戰後30多年來,英國兩黨奉行「巴茨克爾主義」,這是一種建立在凱恩斯主義理論和「各階級合作主義」基礎上的福利資本主義。隨著這一政策逐漸失靈,以瑪・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為根治「英國病」開出了另一個處方。其基本內容是,在經濟上強調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減少國家干預,推行私有化和貨幣主義政策;在政治上反對英國工黨的「社會主義」,打擊工會和勞工運動,強化資本主義制度。
撒切爾主義在整治英國經濟方面取得比較明顯的成就。自1982年以來英國經濟保持了8年的持續增長,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有顯著提高,商品競爭力增強,持續18年的財政赤字從1987年度起開始轉為盈餘。一時間英國似乎甩掉了「歐洲病夫」的帽子。同時,英國的年通膨率由80年代初的近22%降至80年代中的不到4%。這曾被看作撒切爾主義的一大突出成就。但是近年來通貨膨脹又卷土重來,目前已達11%左右,再次位居西方主要工業國家之首。為抑制通貨膨脹所採取的高利率政策,又導致生產和消費需求下降,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使英國經濟滑入衰退。這就不能不使人們對撒切爾主義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轉英國相對衰落的發展趨勢產生疑問。
還應該指出,瑪・撒切爾政府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是以加劇社會矛盾為代價的。80年代初實行的嚴厲的緊縮政策,曾使失業人數超過300萬,約佔全部勞動力的13%。隨著高技術新興工業部門在南部的發展和北部老工業區的衰敗,英國的南、北差距日趨加大。稅制改革使富人獲得巨大好處,而加重了一般平民百姓的負擔。今年4月開始推行的不問財產多寡而按人頭納稅的地方稅制,更是遭到普遍的反對。有人說,撒切爾夫人治理下的英國,富人變得更富,窮人則更窮了。

Ⅹ 簡述英國經濟改革的背景和歷史作用

戰後30多年來,英國兩黨奉行「巴茨克爾主義」,這是一種建立在凱恩斯主義理論和「各階級合作主義」基礎上的福利資本主義。隨著這一政策逐漸失靈,以瑪・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為根治「英國病」開出了另一個處方。其基本內容是,在經濟上強調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減少國家干預,推行私有化和貨幣主義政策;在政治上反對英國工黨的「社會主義」,打擊工會和勞工運動,強化資本主義制度。
撒切爾主義在整治英國經濟方面取得比較明顯的成就。自1982年以來英國經濟保持了8年的持續增長,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有顯著提高,商品競爭力增強,持續18年的財政赤字從1987年度起開始轉為盈餘。一時間英國似乎甩掉了「歐洲病夫」的帽子。同時,英國的年通膨率由80年代初的近22%降至80年代中的不到4%。這曾被看作撒切爾主義的一大突出成就。但是近年來通貨膨脹又卷土重來,目前已達11%左右,再次位居西方主要工業國家之首。為抑制通貨膨脹所採取的高利率政策,又導致生產和消費需求下降,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使英國經濟滑入衰退。這就不能不使人們對撒切爾主義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轉英國相對衰落的發展趨勢產生疑問。
還應該指出,瑪・撒切爾政府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是以加劇社會矛盾為代價的。80年代初實行的嚴厲的緊縮政策,曾使失業人數超過300萬,約佔全部勞動力的13%。隨著高技術新興工業部門在南部的發展和北部老工業區的衰敗,英國的南、北差距日趨加大。稅制改革使富人獲得巨大好處,而加重了一般平民百姓的負擔。今年4月開始推行的不問財產多寡而按人頭納稅的地方稅制,更是遭到普遍的反對。有人說,撒切爾夫人治理下的英國,富人變得更富,窮人則更窮了。

閱讀全文

與撒切爾政府經濟改革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