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舉一些經濟增長了而經濟確沒有發展的例子!
我按自己想的說,不是什麼理論啊 !
經濟發展是指經濟結構,體制更加成回熟完善,是可持續答的。
比如說經濟結構分第1,第2,第3產業,他們的比重合理,第1產業農業,是糧食生產,第2產業是工業,輕重工業生產社會所需要的各種設備,第3產業是服務行業。3個產業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經濟沒有發展那就是說結構體制有問題了:
比如蘇聯時期,經濟總量也是世界第2,這說明經濟也是在增長,但結構不合理,因為蘇聯的工業總比重太大了,尤其是軍工業,但他的農業和服務業很落後,導致農產品和日常用品缺乏,人民生活就成問題了。你想想下,這樣持續下去國家經濟還能運轉嗎?
所以,我認為經濟發展是要有個合理的結構,然後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提高社會生產效率,這樣經濟才會持續發展。
❷ 非公有制經濟的例子
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國民經濟發展強勁穩定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內的平均增長率遠容遠超過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增長率,對二十多年來的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相對困難的幾年裡,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明顯的。由於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將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非公有制經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強勁穩定的發展動力。 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將是各級政府的一個較為長期和艱巨的任務。在過去幾年裡,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就業人數持續減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經濟每年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業人員,也吸收了從國有企業分流出來的人員。以後,非公有制經濟仍將會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 非公有制經濟將會是越來越重要的稅源。盡管國有經濟目前在整體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稅收來源,但非公有制經濟直接和間接創造的稅收將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特別是在增量上會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❸ 找些實事例子關於我國第二產業與經濟增長關系
中國至今徘徊在現代經濟增長模式門外,而先行工業化國家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轉入現代增長模式。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是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以及現代信息通訊技術對各個部門的改造「九五」計劃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十年以後,「十一五」又提出這個任務。為什麼「九五」計劃提出的任務,過十年後再提出來?是因為條件不具備,還是我們的工作有問題?
為了弄清楚這點,我們首先需要知道先行工業化國家是怎樣轉變增長模式的。
先行工業化國家在19世紀中後期,因為經濟結構問題,導致社會矛盾非常尖銳。在後來的發展中,它們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找到了出路,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實現了現代經濟增長的模式。經濟增長不再依靠投入、依靠資本積累,而是依靠提高效率。
怎麼提高效率?總體來說,從第二次產業革命到現在,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有三點:第一,基於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第二,是服務業的迅速發展;第三,現代信息通訊技術對各個部門的改造。
科學技術提高資源效率
在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生以前,技術進步非常緩慢。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後,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珍妮紡織機等新技術的應用,相比於中世紀大大提高了效率,但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因為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後採用的這些技術,基本上是由經驗積累形成的。
比如蒸汽機的發明,是由技能嫻熟的匠人,把手工活動的工藝積累起來加以合理化,用礦物燃料來驅動蒸汽機。那時的技術也有一定的科學含量,也就是說,有對自然界一般規律的認識。比如瓦特能夠改良蒸汽機,是因為他有一定的熱力學知識;但大多數技術都是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
第二次產業革命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從18世紀開始,科學、教育都有很大發展;到19世紀,已經有了各種成熟的學術規范、科學獎勵制度,並由科學界共同體來設定規則、執行規則、執行獎勵等等。科學、教育的成熟催生了19世紀後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技術基本上都是從科學知識引導出來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電和內燃機。這兩種技術如果沒有科學知識作為基礎,是不可能發明出來的。舉例說,假如不知道歐姆定理,就做不了電工。後來的無線電等技術更是如此。
由於科學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第二次產業革命中技術進步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過第一次產業革命。新工藝、新材料、新能源、新產品大量涌現,大大提高了效率,因為技術進步可以替換資源的使用,很少的資源就可以產生很大的效用。
服務業降低交易成本
服務業的范圍遠遠不止我們說的飯館、理發店等這些生活服務業。服務業最早就是商業、小錢庄等。在商業資本主義階段,商業很重要,但第一次產業革命後,商業就變得無足輕重了。機器大工業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可以自己去營銷,自己去采購。當然,工廠營銷采購都是附帶的作業,最主要的作業還是機器生產。
19世紀末期轉入現代經濟增長以後,服務業加快了發展速度,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生產性服務業。從19世紀末期的德國開始,進入20世紀後,西方各個國家,都在製造企業、工業企業中設立了研發部門。20世紀的任何一個製造業己不能離開科學技術。於是,科學技術的研發和設計變得非常重要,而這些原來都是服務業的內容。
另外,大規模生產發展起來後,營銷變得非常重要。營銷組織可以設在企業內部,也可以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服務業。
服務業發展背後的本質問題是,生產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依靠的是合理分工。在自耕自植、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沒有分工,就不需要交易,就會出現老子所講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情形。但有了分工以後,「不相往來」就不行了,不同的分支之間會進行交換,分工越深化,交易行為就越多。
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們以為成本只是生產成本,提高效率就是降低生產過程中付出的成本;在20世紀最後30年,隨著信息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和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發展,我們的觀念發生了改變,開始認識到總成本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部分叫生產成本,就是改變它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性狀所花費的成本;另外一個部分叫做交易成本。
要降低生產成本就要深化分工。分工越深化,生產成本越低,隨之而來的便是交易更頻繁,交易要投入的資源就更多,增加交易成本。
那麼誰來促進交易呢?是服務業。服務業的功能首先是為市場交易提供基礎設施。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交易要順利進行,需要一套基礎設施,簡單的如交通運輸,比較復雜的如金融體系、結算體系、投融資體系;此外還有律師、會計師等中介服務。
隨著分工的日漸深化,交易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重隨之上升。服務業就是處理交易的,服務業質量越高,交易成本就會越低。根據新制度經濟學家道格拉斯·斯諾的估計,20世紀中期,美國總成本中交易成本大概佔一半。服務業能夠降低一半成本,它對於降低總成本、提高整體經濟效率作用很大。
直觀來看,現代經濟中的商業不是簡單地把產品買過來、賣出去。隨著分工越來越細,商業就變成一根線,把整個流程串起來,從原料到消費品,分工非常細,每個企業只做一個小環節。
比如說一件襯衣,其中有紡紗的,有織布的,有後台整理的,有做主料的,有做輔料的,輔料里邊有做襯里的,有做紐扣的,有做縫紉機的,有做線的,都變成了專業化分工,這樣生產成本就會降到很低。但問題是,它們之間怎麼聯起來呢?商業把它們串起來了。這個商業組織叫做供應鏈管理企業。
香港利豐集團的供應鏈管理位居世界前列。利豐集團的主席馮國經寫了一本書,向內地的物流界介紹供應鏈管理經驗,在整個價值鏈里,製造業創造的價值佔四分之一,流通創造的價值佔四分之三。如果供應鏈管理做得好,就能節省四分之三的成本,並使其餘四分之一的製造部分分工進一步深化,降低生產成本。
製造業也是這樣。宏創始人施振榮先生1992年提出「微笑曲線」,用它來形容製造業中價值的分布。這條曲線上下兩端的附加值高,利潤率高,中間一段附加值低,利潤率低。上下兩端在原來意義上都是服務業,上端就是研發、原材料采購、設計,下端是品牌、營銷、渠道管理、物流管理、金融服務。中間利潤率低的部分,是加工組裝製造,這正好是原來意義上的工業、製造業。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條「微笑曲線」的弧度還比較平緩,也就是說前後中端的附加值和利潤率的差距不是很大;到了90年代,「微笑曲線」就翹得厲害了,兩端的附加值更高了,中間加工製造裝配的附加值和利潤率仍然很低。從「微笑曲線」可以看到,服務業的發展對於提高效率意義重大。
在人們原有的觀念里,一個社會只有工業和農業兩個基本部分。有經濟學家早就指出,當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根據經驗數字,大概佔GDP 40%左右)之後,工業所佔比重就呈下降趨勢,農業的比重也會降低,而服務業的比重會提高。
在20世紀40年代,產業三分這個概念才逐漸被大家接受。但這時的情況已是服務業滲透到工業,滲透到製造業融合為一體的狀態了。
現代製造業概念跟原來的製造業概念是不一樣的。現代製造業裡面有很大的服務業成分,有的服務業甚至變成了主要成分。現在全世界汽車的總成本中,電子元器件成本平均佔30%,高檔汽車像賓士,佔70%以上,而電子元件裡面物質消耗不大,主要是軟體、是智力、是服務業產值。
現在有些人說,我們就是要搞世界上最大的先進製造業,但千萬不要忘了,這個先進製造業是製造業和服務業一體化的東西,是以服務業為主要成分的。
例如,索尼賣的主要是服務,而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工業產品。微軟做一個視窗軟體要幾十億美元,而拷一個盤的物質消耗只有十幾美分。在我們印象中,宏是電腦製造商,但宏在台灣是列在服務業裡面的。又如現在世界上最大的企業沃爾瑪,是純粹的服務業企業,只有很少的製造業內容。
由於服務業的滲透,有些人把現代經濟增長中第二次產業革命後的准工業化,叫做服務業化,也有人說instrialization這個詞在中國翻譯錯了,不應該叫「工業化」,而應該叫「產業化」,比如Financial Instry 現在大家都叫金融產業,不會叫金融工業。現在有人依據「工業化」這個譯法,說我們還是處在工業化時期,所以我們就一心一意搞工業,這種說法是有語義風險的。
信息通訊技術改造各個部門
從廣泛的意義來說,信息產業是軟體加服務。但我們對信息化有誤解。我們仍然傾向於用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後期那種早期的增長模式、用原來工業化的觀念,來看待20世紀後期發展起來的信息產業,只看到它的物質生產部分。
隨著分工的深化,交易成本的比重在上升。交易成本的基本內容是信息成本,而現代信息通訊技術就是直接處理信息的。它可以改造各個部門,幫助各行各業降低信息成本,從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益。
20世紀80年代有一個有名的爭論,叫做「索洛悖論」。索洛說,「到處都看到計算機,但是在生產率統計上看不出來」,索洛於是提出一個懷疑,信息通訊技術能不能提高效率。但是後來索洛認為,這個問題解決了。90年代美國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繁榮,其基礎就是發揮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潛力。
❹ 高經濟增長與低就業率並存的現象與案例
看來還得老夫出馬,親自解答。絕對原創,絕對正解。
首先為通脹伸冤,既不是通脹抵消了就業,也不是通脹帶來的GDP虛胖,就不會增加就業,上述說法違背菲利普斯曲線呀。而菲利普斯曲線不僅理論上被證明,而且受到各國經濟發展實踐的檢驗。
中國現象與經濟理論矛盾的原因:
1.最主要一點是資本對勞力的替代。改革開放後,引進外資發展經濟,設備技術得到更新,先進的自動化設備「驅趕」勞力。工業化起步階段的正常現象,國外也經歷過這個發展階段。30年中國經濟增長研究的多方結論,都表明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增長拉動力主要是資本和技術,還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即全要素生產力,而不是勞力的增加;
2.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失業率的統計我國習慣上是指城市失業人口,沒有統計廣大的農村人口,但隨著城市化進程,農民以每年1000萬速度進城,沖擊著城市的就業,城鎮失業率上升。說白了,就是以前在農村失業那不算失業,現在輪到受就業沖擊的城市人口失業了,就算失業了。所以由於統計口徑上的誤差,失業率上升。
3.還有一個原因不是來自總量,而是來自結構。中國的經濟結構,第二產業的製造業佔半壁江山,而製造業是資本技術密集型,不是勞力密集型的,最吸納勞動力的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比重沒有得到同比例增長,嚴重滯後,與國外的距離更是遙遠。導致經濟增長沒有帶動就業同步增長,加之資本的替代作用,失業率反而上升。
❺ 經濟增長能夠提高生活水平的例子
鄉下人剛吃上白面,城裡人就開始吃窩窩頭了;鄉下人上廁所剛用上衛生紙,城裡人就開始用來擦嘴了。
❻ 西方經濟學案例分析
根據下列資料,應用IS-LM、AD-AS模型和經濟增長、經濟周期和通貨膨脹等相關宏觀經濟理論,分析政府貨幣政策的起因及作用。
1、中國2007年部分主要經濟指標
2007年11月公布的關鍵經濟數據顯示: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生產和銀行貸款在11月均有降溫,另一方面名義零售總額和出口維持強勁。
①固定資產投資。盡管近期投資增長減速,投資的潛在勢頭仍維持強勁。11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FAI)同比增長26%,低於10月逾30%的增長率。房地產投資和新建項目投資在11月出現了大幅增加。這點也進一步證實了政府對新投資項目和房地產貸款進行緊縮控制的必要。
②工業生產及出口。中國的出口仍維持良好的增長,11月出口同比增加22.8%(以美元計算),為263億美元。11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17.3%,低於此前數月。生產增長放緩可能預示了出口的下滑。未來出口增長如出現更為明顯的下滑,將導致工業生產的進一步放緩。
③消費物價指數(CPI)。CPI年比攀升至6.9%,達到11年來的高點,CPI的高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猛漲拉動,尤其是豬肉和食用油價格,而非食品通脹仍維持低位。
④銀行貸款。銀行貸款增長在11月出現了顯著下降。11月新增貸款874億人民幣,為2007年最低水平,不到去年新增的一半,但未達到監管者期望的零增長。這表明,嚴厲的緊縮措施遇到了強勁的抵制,而停止一切貸款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同時,金融系統的流動性依然非常充裕。央行在11月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採取的其他措施實際上並未讓貨幣環境變緊。因此,貨幣供應量(M2)11月仍維持同比增加18.5%的高增速。
2、應對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趨勢,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
2007年以來,宏觀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的勢頭,受食品、能源等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不斷攀升,通貨膨脹壓力有所加大。為此,人民銀行加大了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先後10次上調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5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對於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7年12月21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是2007年內第5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本次調整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3.87%上調至4.14%,上調 0.27個百分點;活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0.81%下調至0.72%,下調0.09個百分點;其他檔次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二是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7.29%上調至7.47%,上調0.18個百分點;五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保持不變;其他檔次貸款基準利率相應上調0.09個百分點。
12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這是2007年內第10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調整後,存款類金融機構將執行14.5%的存款准備金率標准,創20餘年歷史新高。據統計,前9次上調准備金率,共凍結貨幣市場資金高達1.66萬億元。瑞士信貸近期發布報告表示,中國央行將存款准備金率調高至14.5%,將從銀行體系中回籠大約3800億元資金,降低銀行的放貸能力。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是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主要目的之一。
生產增長放緩受近期信貸和投資緊縮措施影響的可能性不大,由於存在滯後效應,這些政策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示出效果。
❼ 經濟增長率第一匯率的影響有哪些例子
1.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是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的因素。根據凱恩斯學派的宏觀經濟理論,國民總產值的增長會引起國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長。收入增加會導致進口產品的需求擴張,繼而擴大對外匯的需求,推動本幣貶值。而支出的增長意味著社會投資和消費的增 加,有利於促進生產的發展,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刺激出口增加外匯供給。所以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會引起本幣升值。由此看來,經濟增長對匯率的影響是復雜的。但如果考慮到貨幣保值的作用,匯兌心理學有另一種解釋。即貨幣的價值取決於外匯供需雙方對貨幣所作的主觀評價,這種主觀評價的對比就是匯率。而一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則主觀評價相對就高,該國貨幣堅挺。 2.國際收支平衡的情況。這是影響匯率的最直接的一個因素。關於國際收支對匯率的作用早在19世紀60年代,英國人葛遜就作出了詳細的闡述,之後,資產組合說也有所提及。 所謂國際收支,簡單的說,就是商品、勞務的進出口以及資本的輸入和輸出。國際收支中如果出口大於進口,資金流入,意味著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增加,則本幣會上升。反之,若進口大於出口,資金流出,則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下降,本幣會貶值。 3.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差異。在紙幣制度下,匯率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貨幣所代表的實際價值所決定的。按照購買力評價說,貨幣購買力的比價即貨幣匯率。如果一國的物價水平高,通貨膨脹率高,說明本幣的購買力下降,會促使本幣貶值。反之,就趨於升值。 4.利率水平的差異。所有貨幣學派的理論對利率在匯率波動中的作用都有論及。但是闡述的最為明確的是70年代後興起的利率評價說。該理論從中短期的角度很好的解釋了匯率的變動。利率對匯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套利資本流動的影響來實現的。溫和的通貨膨脹下,較高利率會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同時抑制國內需求,進口減少,使得本幣升高。但在嚴重通貨膨脹下,利率就與匯率成負相關的關系。 5.人們的心理預期。這一因素在目前的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還包括政府的貨幣和匯率政策、突發事件、國際投機的沖擊、經濟數據的公布甚至政府要員的言論等。這些因素之間也會相互加強或相互抵消。
❽ 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經濟增長但是經濟沒有發展的例子有哪些
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正比,例子:手工業
❾ 生活中百分點和負增長有什麼例子
負增長(Negative growth)
統計學詞彙,指某項數據的增長為負數,即減少。如體重負增長、經濟負增長、訪問量負增長、人口負增長等。負增長和增長(又稱正增長,即Positive growth)相對,此外,若增長量為零,可稱零增長(Zero growth)。
「負增長」最常見的是用於經濟學領域。持續的經濟負增長又被稱為經濟衰退或收縮(Economic recession / Economy shrinking / Economic contraction)。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發表報告的時候就經常使用「負增長」一詞。
理解時特別要注意負增長的主體,比如去年的經濟增長是6%,今年增長2%,就不能說經濟負增長,因為負增長的是經濟增長率而不是經濟,經濟仍然在成長,只是速度放慢了。
例:
① 在一系列調控政策的綜合作用下,樓市成交量出現了明顯的下跌,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房價也出現了松動,部分區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② 根據信息產業部的統計數據,今年前11月,全國通信業務收入完成7311.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3%。移動取代固話趨勢勢不可擋,固定電話用戶已連續四個月出現負增長,其中11月份減少137.6萬戶,而11月行動電話用戶卻新增793.2萬戶。
③ 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月的CPI比2008年12月下降0.2%,創30個月以來新低;作為CPI領先指標的PPI同比下滑3.3%,創2002年3月以來最大降幅。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清傑表示,2月份的CPI漲幅可能接近零,甚至出現負增長,3月份和4月份出現負增長的可能性更大,屆時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通縮」。
④ 2000年以來,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率已經開始迅速減緩,每年平均只有1%略強,並預計在2015年轉為負增長,比總人口負增長提前10餘年。
百分點
百分點是指不同時期以百分數的形式表示的相對指標(如:速度、指數、構成等)的變動幅度。
❿ 誰能告訴我以實例來說明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異同點謝謝!
剛考完廣告的研究生考試,可以幫幫你。你指的是對社會的影響還是對經濟的版?還是經濟社權會的?廣告得以產生並發展的直接原因,是其給經濟和商業或者說市場所帶來的效應。大多數人承認並肯定廣告也多半是因為其所具有的經濟功能。廣告在宏觀上對經濟的影響是1對商品供需的影響;2對商品價格的影響;3對市場競爭的影響;4消費者方式在廣告作用下的變化。這4個面都很廣,你可以隨便找個廣告說點就行,簡答題主要把理論答好,例子字數不要超過理論。廣告的經濟作用主要是刺激市場擴大銷售面,溝通產銷刺激消費,促進市場細分和企業間的競爭,還有就是可以提高國內和國外的消費行為,促進經濟增長,也有利於競爭,我考試就答了這些,細化的你自己再加點改改吧。廣告對社會影響,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好的就是上面的關於經濟的增長以及刺激消費作用,不好的有:不良廣告容易誤導消費者心理,容易使消費者產生攀比心理(你可以舉奢侈品品牌,使人們心中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化),還有就是廣告容易使企業間產生不正當競爭-造成原料白白浪費。這些應該夠了,如果你要具體到某一方面再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