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析新中國發展的優勢
在這個紛繁的世界體系中,國際格局日益向多元化發展。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這片天地中立足並且日漸強大,不僅要認清楚對手,還要認清楚自己,不斷的發揮自己的潛在優勢,努力做大做強自己,以積極從容的姿態走向世界,面對未來的挑戰,所以我認為中國發展優勢如下:
體制優勢: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社會主義的國家,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從奴隸制到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經過了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尤其是在近代,由於現代化的沖擊,我們在體制的探索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最後我們確定了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發展中國,並且就是在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矛盾日益凸顯的今天,新興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現了他頑強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巨大的優越性下我們感受到了他的巨大優勢,我們也應該相信,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
政治優勢:在政治上,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和探索,黨和國家結合我們國家的國情,逐步推行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比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村委自治制度……這一系列政治改革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了國家的政治建設中,這體現了國家是人民的國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依法治國的方針下,有更多的人參與到了政治活動,讓廣大的民眾積極投身到為祖國的建設獻言獻策中,我們正在中央的領導下,努力的向政治文明的目標快速前進!
經濟優勢:經濟總量居世界前茅,外匯儲備佔世界重要地位,有
網路文庫用戶有獎調查
1/3
更多的生產機會和領域不斷向正在崛起的中國靠攏和推進。我們已經看到了,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讓我們從中受益良多。經濟轉型不斷加快,我們正在由世界工廠的生產主導性階段向技術,市場主導性轉變,越來越綠色的消費與生產必將促進我們經濟上不斷攀升,整體上提高生活水平。在國際貿易中,我們好多產品也以物美價廉的性質占盡優勢,但是我們必將面對的還是強大的國際競爭和強大市場的阻力,所以更需要我們吸取經驗,創新改革思路,不斷發展,不斷進步。
科技優勢:說到科技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本來就在世界的先進水平,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科技雖比不了發達國家,即使與印度也存在差距,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航天技術的不斷前進,醫學成就不斷刷新,生化與物理技術的不斷突破……還有一系列科技成果正在蒸蒸日上,現代的科技我們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一點也不慢。科技作為未來競爭的一條重大因素,正在引領這世界新一輪的國際競爭,我們更加應該相信,科技像一把烈火,不就在中國大地上燃起熊熊大火。
人才優勢:我們一直以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而感到自豪,是的,我們更應該為我們不久的將來會變成人才大國,人才強國高興和自豪。在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推進與影響下,人口眾多的現狀正在悄悄的向人才強國發展,我們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離不開有政治謀略的人才,離不開經濟管理的創業精英,離不開思維發達的科學家,離不開那些在崗位上獻出智慧的工作
2/3
者。我們將會看到,伴隨科技的腳步,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我們的人才也會百花齊放,引領潮流。
歷史因素: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至今人能夠經久不衰,是因為我們幾千年優良文化的傳承與民族精神的締造,在這樣發展長河中,我們形成了高度的民族自覺與文化認同,而這一切又構建了我們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今後我們還將圍繞這歷久彌新的中華魂艱苦奮斗,生生不息。
當然,又是不僅在這幾個方面,還包括各種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原因,這也僅是就大的幾個方面的泛泛而談,多有不足,諒且修正!
② 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進步或優勢的
我國國民需求會持續增長。按照國際發展規劃,這一潛力至少會持續十多年。首先是城市化和工業化加速的拉動,再加上消費拉動。中國正處於資本替代勞動的時期,它意味著大規模的投資。另外,城市化也意味著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大量的農民進城,又拉動投資和消費,不僅拉動城市也拉動農村。我們居民消費結構正在升級,我們正由溫飽型向小康型升級,這個時間至少要十幾年。溫飽型就是吃穿用改善,小康型就是買房買車,為什麼買房買車帶來巨大的需求?因為住房、汽車是關聯程度最高的產業。我們以往的消費結構升級都沒有這么高的產業程度,所以這輪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取決於結構性的變動。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的動力一是技術進步優化結構,二是體制創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把這么大的內需投資消費結構疊加在一起。我們要從生活中去找經濟規律,將宏觀微觀、國際國內結合起來,才有信心。這一輪經濟發展的信心來源不僅在於城市化和工業化,更重要的在於終端市場的需求空間,是老百姓掏錢買出來的發展——我們這輪工業化的加速是老百姓消費升級推動的。第二是資本問題。中國同期社會總儲蓄率高達4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是居民儲蓄,這就是中國投資增長的潛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高儲蓄是高投資的重要基礎。現在的關鍵不在於中央銀行放寬貨幣政策,而在於我們有金融改革的規劃,把金融資源調動起來,來支持經濟增長,支持需求潛力。第三是勞動力素質的不斷提高,帶來新的人口紅利。低成本低素質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但是高素質、收入水平又偏低的這種勞動力比較優勢還是存在的,它是新的人口紅利來源。 第四是技術創新能力。中國製造業應用技術是根本不缺的,關鍵在於如何使技術供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推進商業化和產業化。第五,我們的基礎設施體系是比較完善的,和產業配套條件綜合在一起,是一個優勢。第六,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完善。第七,中西部發展加快,區域經濟增長點增多。現在我們的經濟增長是往中西部轉移。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絕好時機,這是我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中西部補上了,高端補上了,各地都加快發展,經濟就會比較協調。最後一點,就是區域差距縮小了,公共服務能力開始走向均等化。在轉移支付實行之前,中西部差異很大。所以,我們還是要適當改革財稅體制,進一步縮小區域差距,各地也不要一味爭GDP,一定要爭公共服務能力。
③ 我國的經濟優勢有哪些優點
新常態下九大趨勢性變化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④ 堅持什麼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制度優勢
一帶一路」倡議核心內容是什麼:
一、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中國認為,只有開放才能發現機遇、抓住用好機遇、主動創造機遇,才能實現國家的奮斗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
二、務實合作平台,而非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共有的歷史財富,「一帶一路」就是秉承這一精神與原則提出的現時代重要倡議。通過加強相關國家間的全方位多層面交流合作,充分發掘與發揮各國的發展潛力與比較優勢,彼此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區域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三、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
「一帶一路」建設是雙邊或多邊聯動基礎上通過具體項目加以推進的,是在進行充分政策溝通、戰略對接以及市場運作後形成的發展倡議與規劃。建設的核心主體與支撐力量並不在政府,而是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來實現參與各方的利益訴求,政府在其中發揮構建平台、創立機制、政策引導等指向性、服務性功能。
四、促進人文交流的橋梁
「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沖突,而
⑤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特徵及優勢和劣勢
特徵 東部沿海經濟發達,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
優勢 有資源豐富,能源豐富,市場廣,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地租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力量雄厚,氣候適宜,農業發達
劣勢 利用率低,資金周轉慢,產業結構有待升級
⑥ 中國在經濟方面有什麼優勢
1、第一個有利條件: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開始顯現,我過迴旋餘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大大增加,工業化又在加快推進,所以我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在大大加強。
2、第二有利條件: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會在很長時期內繼續保持,我國是人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當然我們不是人力資源強國,是人力資源大國,這就使得我國在比較長時間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會有它特有的比較優勢。
3、第三有利條件:我國有利條件就是我國儲蓄率比較高,可以保障經濟較快增長對資金的需求,我國可以利用資金供給優勢有效整合國際優勢資源,但又不會對國外資本形成過渡的依賴,這是我們的優勢。
4、第四有利條件:我國的產業和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為我國加快發展提供了很多物質技術的支撐,我國這個產業體系,可以說我國有很多產品都是第一,全世界都是第一。
我國有很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有智能化的,柔性化的,集成化的生產方式都有,你到上海通用去看,生產線上各種車,不同品牌的不同型號的車在一條線上可以組裝,它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控制。
5、第五個有利條件:我國經濟轉型加快也為經濟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我國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使國有經濟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行業和領域,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來,集中到它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這些領域。
包括基礎原材料,一些帶壟斷性的領域,帶自然壟斷性的這些領域,那麼我們進一步放寬這種電信、電力、金融、城市、公共事業、鐵路、航空、郵政這種壟斷行業的市場准入來加強它的競爭。
(6)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新常態九大特徵: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後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後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⑦ 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中國經濟的未來又會是怎樣的
你以上的點評我粗略地看了下,個人覺得跟我國沒有關系。未來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或許在農村,農村向城市化發展,但絕對不應該是傳統的發展模式,卻依舊以建設為主體,那時的建設以綠色建築為主體,帶動新一批產業。
至於嚴重的環境問題,科學界發展好了對我國製造業將是機會,發展不好就只能拖後腿。
⑧ 當前中國經濟發現優勢在哪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有以下幾點1、減排空間大。中國目前的內能耗強調和容能源效率明顯偏低,通過結構調整、技術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徑,實現節能減排的餘地較大。 2、減排成本低。從國際上看,框架公約規定每噸減排成本超過 30美元,中國的成本大體在15美元。中國能源需求增長、符合減排條件的項目多、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特點,也有利於開展國際碳排放交易,吸引國際資金進入減排項目。目前中國清潔生產機制(CDM)項目達了 3637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CCM碳交易量國家。 3、技術合作潛力大。中國與發達國家在電力、交通、冶金、化工、建築等領域的節能技術及新能源技術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歐之間簽署的《中歐關於氣候變化的共同宣言》,美國發起的《亞太地區清潔發展與氣候新夥伴計劃》等多邊及雙邊公約和合作計劃都高度重視低碳技術的合作,發達國家承諾要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不明白的地方歡迎追問,如有幫助還望採納謝謝
⑨ 你認為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優勢有哪些
減排空間大。中國目前的能耗強調和能源效率明顯偏低,通過結構調整、技術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徑,實現節能減排的餘地較大。減排成本也比較低。
⑩ 中國經濟的後發優勢還有多大
樓主說的不復全面。 從經濟學制角度講,後發優勢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較低,增長空間比發達國家大。 2、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尚未調整至合理的水平,而這一調整過程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如中國現在的農業比重較大,而城市化的進程將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3、發達國家有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等等。發展中國家可以加以學習和利用,從而避免了重復探索。 4、另外,發展中國家還有一些特定的比較優勢(如果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些比較優勢也是發展中國家後發優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