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思路

經濟發展思路

發布時間:2020-11-25 11:21:43

① 探討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

開放並舉轉變。13年來,武漢經協區成績顯著:①區內聯台協作以招商引資為重點,進一步擴大了各地市的對內開放;⑦跨地區資產重組力度加強,提升了區域經濟協作的層次;⑧各地市在資源優勢方面實現了互補,增強了區域經濟實力;④區內建立了工作網路,聯合、協作正在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方向發展。據統計,13年來武漢經協區共完成雙邊、多邊經協項目8萬多項,總金額3000多億元。目前,武漢經協區成員已發展到湘、鄂、贛、豫4省28個地市,擁有口1.∞億,土地面積35萬平方公里。二、展苴未來.武漢經協區面臨新的發展態勢會議認為,以中心城市為依託,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是我們發展經濟長期堅持的一項戰略方針。黨的XUEXIYUSItlJIAⅣ十五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大力推進多種形式的地區經濟技術台作」,表明了在新世紀加強經濟技術台作的重要性。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捲而來,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更加激烈,所有國家都感受到由此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壓力。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合作越來越緊密,區域經濟組織也力求通過聯手台作保護共同利益,促進共同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即將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意味著中國經濟加快融經濟全球化進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國內各城市、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互惠、聯合發展、共同繁榮」顯得更加必要和緊迫。武漢經協區成員單位信陽、成寧、周口、十堰、黃岡、武漢等市的領導在論壇上發表了演講,他們從多方面探討了以武漢為龍頭,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共同繁榮的途徑。三、加強聯台。促進武漢經協區共同繁榮會議提出,面向新世紀,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運用新的觀念和更加扎實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強武漢經協區的聯合協作,促進各地市的共同繁榮。①聯台編制區域協作發展的總體規劃,找好區域整體開發,共同發展的基礎。按照實事求是精神,分期實施,抓好協作區。十五」期間聯合協作發展規劃。把區域發展規劃與各地市重點項目規劃有機銜接,聯合創辦一些跨地市、跨行業的項目和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合理布局的項目。⑦發揮各地科技優勢,盡.54∞∞年第n靴快形成新型的科技產業群體。湘、鄂、豫、贛四省以及與會的城市在科技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很好的合作基礎,還有一批很有發展前途的項目。可採取股份制等多種形式進行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培育、形成強大的產業集團和新的經濟增長點。③進一步推動資產跨地區流動和重組,並在流動中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技術層次。鼓勵強強聯台,在區內的重要產業領域培育出跨地區大型骨幹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名特優新產品。④進一步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協作,提升經協區的輻射和集散功能。盡快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覆蓋經協區、輻射全國的物流中心;加快城市間的公路建設,早日形成區內城市問的高速公路網;加強水路建設.尤其要重視長江航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力爭盡早實現江海聯運;加強航空、郵政、電信的合作.盡快形成區內快捷、便利的航空、郵政、電信大通道。⑤進一步加強商貿、金融的合作。爭取盡快培育出一批如金融市場、勞務市場、科教市場、信息市場、人才市場等區域性大市場。加快金融業的聯合協作,發展電算業務,形成資金融通體系。④大力推進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優勢。長江中游地區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十分豐富的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這些資源的廣泛開發和利用,經濟效益將是可觀的。要通過聯合協作,進一步加強對外宣傳,擴大旅遊景點的知名度.重組優勢,形成多種形式的旅遊共同體。(

② 分析經濟發展問題應採取怎樣的思路

你這個問題這么復雜,不同地區城市有不同的發展政策的

③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是什麼

實現「三個轉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措施: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構築完善、高效的實現機制。

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從既有的約束條件來看,我國的自主創新應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跨越式創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整體技術水平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技術創新只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自主研發,必須在關鍵領域掌握自主技術。二是集群式創新。這主要是指通過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同一類型企業的集體創新和技術外溢,從而突破單個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瓶頸制約。三是協作整合式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在跨越式創新的條件下,單靠企業業自身的創新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在政府的協調指導下,實現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協作的方式推進自主創新。

加快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全面的結構優化主要包括: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形成多區域增長極的共同協調發展;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推進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的結構優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參與經濟全球化下互利共贏的國際經濟合作,推進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結構優化。

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知識經濟成為一個不同於工業經濟的獨立經濟形態,並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這是當今經濟結構諸多變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礎性的變化,它的發展方式已經完全不同於二元經濟的發展方式。這具體表現在:一、勞動力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民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並不需要經過較長時期的培訓,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無論是產業工人還是農民轉向新經濟部門都需要經過教育和培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來,人力資本和教育投資都需要給予重新認識,這正是需要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原因所在。二、資本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資本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流動,待工業部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再流向農業,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由於面臨著工業化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雙重任務,這就需要資本在兩個部門間實施合理的配置。應選擇的正確戰略是: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的互動。三、市場實現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的發展依賴於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的擴張,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由於知識經濟部門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和知識,它的應用將主要取決於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需求,這就需要在知識經濟部門與傳統經濟部門之間構建共生共榮的關系。

④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轉變以投資、出口拉動,轉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
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產業拉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質資源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一方針,堅持 走新型工業傳統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

⑤ 試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轉變,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由於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大量生產能力依賴出口,使我國變成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加工廠」,由此帶來投資、工業、出口的快速增長。加上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工業和出口的快速增長主要依靠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貼牌生產方式來實現,這就形成一種粗放增長的機制。面對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產業結構失衡、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新的制約條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實現三個轉變才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⑥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思路有哪些

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未來時期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贏得未來的關鍵抉擇。圍繞「十二五」
期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教授。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
經濟發展「快而不優」,經濟規模「大而不強」。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從國內外現狀以及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考量,轉變經濟發
展方式已是當今政府和社會共同面對的重大使命。「十二五」時期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階段,面對種種制約和困難,必須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思路。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重而道遠

記者:黨的十七大會議以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了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關鍵性話題。「十二五」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那麼,在您看來,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體現在何處?

辜勝阻:「十二五」經濟工作的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是轉變發展方式。之所以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因為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我
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不符合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訴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舉世矚目,我們的競爭武器是「五低」——低成本、低技
術、低價格、低利潤以及低端市場,依靠這「五低」創造了經濟增長的輝煌成績。但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卻是「四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這樣,
我們發展的結果是:經濟規模很大,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但是「大而不強」;增長速度很快,改革開放30年來平均速度達到9%,但是「快而不優」;雖能快速提
升GDP,卻無法創造高利潤;雖可大量生產商品,卻無法創造品牌;雖可吸納大量就業人口,卻無法大幅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和福利。中國要走向真正的世界強國,
這種傳統發展模式必須轉變,要向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記者: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國家採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成效如何?

辜勝阻: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國家始終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採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
施。在擴大內需方面,國家繼續實施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以刺激居民消費需求;出台《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准入的行業和領域,以擴大民間投資需求;進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在調整經濟結構
方面,國家加大了淘汰落後產能的步伐,通過銀行信貸政策、財稅政策等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出台了《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培育發展節能環保、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高端裝備製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等。從實際效果來看,我們在淘汰落後產能、
發展新能源等方面成效顯著。但是,從國民經濟整體上來看,我國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還占據著主導性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快轉變經
濟發展方式任重而道遠。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幾大難點

記者:十七屆五中全會認為,「十二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這意味著在「十二五」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時間上非常關鍵,在難度上也更大。在您看來,在未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面臨哪些難點?

辜勝阻: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由此表明轉變經
濟發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提出了多年,也採取了很多政策措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進展還是比較緩慢。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同時也是國內外經濟社會環境極其不穩定不確定的復雜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期問
題和長期問題交織,結構性問題和體制性問題並存,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互聯。我們一方面要在復雜的格局中保持國內經濟平穩運行,另一方面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這其中將面臨諸多「兩難」問題。

一要處理好房地產調控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既要有效遏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又要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減弱經濟增長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當
前房價的過快上漲不僅使住房這一民生問題成為社會的焦點,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未來房市的風險。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勢在必行。同時,房地產業是各行各
業開發的先導,綜合性強,關聯效應大,直接影響到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房地產業既是支柱產業,同時也是民生產業。

二要處理好收入分配改革與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既要提高勞動者收入,又要防止短期內企業生產成本增長過快影響企業發展。當前,我國企業尤其是中
小企業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成本優勢,「利潤比刀片還薄」,同時還面臨融資困難、用工艱難、市場萎縮、負擔沉重、成本攀升等問題。勞動者工資與企業生產成
本直接掛鉤,勞動成本的過快上漲會降低企業利潤空間,最終不利於擴大就業、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但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要提高居民消費能力、轉變經濟
發展方式、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體面勞動和尊嚴生活,就必須堅定不移地穩步推進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勞動者收入報酬。

⑦ 我國的經濟發展思路是什麼

我國的經濟發展思路是:節約型經濟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踐行科學發展觀.

⑧ 現在國家的國內經濟發展思路是什麼樣的,相比於以前的先開放沿海來說

「一路一帶」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深受中亞各國的歡迎和贊同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基本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通過發展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突破了理念上的禁錮。二是通過沿海14個城市的對外開放,擴大了開放的領域,形成了開放拉動的經濟增長格局。三是延伸到長江沿線的開放,形成了全國范圍內的開放局面。這種按梯度分層次的開放節奏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及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其基本驅動力是先開放合資、後擴大出口,通過對內深化改革激發增長活力。通過加入WTO,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拓展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空間,其結果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內需外需一起拉動,形成了我國經濟30多年的高增長局面。今天,國際國內形勢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吸收過去有效的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需要我們調整發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動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目前,中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都面臨著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機後,歐美市場需求明顯減弱,中國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製約。另一方面則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結構性矛盾和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已形成了新的壓力,同時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耿耿於懷,不斷通過對貿易結構的調整及規則的重塑,試圖從多方面限制中國的發展。為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主席提出「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不僅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其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理念是加強同中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中國同中亞及東南亞各國歷史上有著共同的發展經歷,文化相通,合作基礎堅固。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舉措有利於通過共建「一路一帶」絲綢之路形成對外開放新的增長點,所以關鍵是處理好中國與中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關系,發揮好上合組織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推動諸邊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為基礎,可以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亞和東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為相關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可以鞏固和發展我國同東南亞的經貿關系,同時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共建絲綢經濟帶的倡議之所以深受中亞各國的歡迎和贊同,因為在已有的上合組織框架下,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良好的基礎。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振興勢必會形成對阿拉伯和東歐國家的輻射作用,其結果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對中國來說,可以帶動內陸沿邊向西開放,相當於擴大西部的發展空間,有利於增強中國的影響力,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開放所到之處,經濟即進入活躍發展階段。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形成於2000年之後,同東部沿海相比起步較晚,必須加快對外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內陸沿邊開放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內容,只要加快推動和落實,將進一步激活內陸和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結合我國周邊外交的發展重點,通過開放實現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全面提升內陸和沿邊開放性經濟水平。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東部地區經過30多年的率先對外開放,已形成了貿易驅動型的外向型增長模式。目前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海外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加快同東南亞的互聯互通,加快產品結構的升級至關重要。東部省份應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⑨ 游城鄉的經濟發展思路

該鄉將一手抓思想大解放,一手抓項目大建設,把游城建設成為農業產業化基地大鄉,為此,鄉黨委、政府以全新的理念,提出了發展經濟的「五大舉措」(抓招商,造准突破口,培植新的增長點;抓商貿,全方位起動,發展馬路經濟;抓文化,提升新形象,搭建發展平台;抓基地,創建新特色,推進農業產業化;抓輸出,伸長動力臂,開辟內外市場),實施了由「日常工作為主向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為主的經濟工作轉變;由抓穩定求發展向抓發展保穩定轉變」的「三大轉變」。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思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