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夏商周時期主要教育內容
教育活動起源於人類參與社會生活和人類自身身心發展的需要,原始教育和現代教育相比,有以下特點:目的一致,教育權利平等;以生活經驗為教育內容,包容多種方面;教育手段局限於言傳身教;男女教育有區別;教育沒有專門的場所和專職人員。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遠古時期教育的原始性。
夏
夏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學校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沒有直接的證據。教育主要針對戰士,特別注重習射,培養武士。教育的內容包括軍事教育、宗教教育、人倫道德教育。
商
商朝時期,學校有古籍記載,且有文物實證。當時已經有成熟的文字比如甲骨文、陶文、金文。大學、小學、國學、鄉學,有不同的分類。教育的內容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禮樂教育、書數教育上。從甲骨卜辭來看商朝,已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學校已有一定的規模且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很重視。
西周
西周時期,經濟上實行奴隸主貴族的土地國有制,政治上實行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分封制度,思想意識上由重鬼神逐漸變為重人事。這些,決定了統治者對教育極為重視和高度壟斷。西周的學校設置分為兩類:1、按行政級別分為國學和鄉學,國學是設在王都的中央學校,專為奴隸主貴族子弟設立。鄉學設在國都郊外的六鄉即地方學校 ,一般為奴隸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設立。2、按入學年齡分為小學和大學。因等級不同,小學和大學教育開始的時間不同,王侯太子8歲即可接受小學教育,公卿太子10歲或13歲、普通學生則必須滿15歲。小學教育學習年限為7年,在此期間主要學習道德行為准則與社會生活知識技能。太子15歲接受大學教育,公卿和平民需滿20歲,大學教育學習年限為9年。
西周特別重視道德教育,以「明人倫」為核心。學生在學校學習六藝:禮(政治倫理)樂(綜合藝術)射(射箭)御(駕車)書(書寫)數(計算)。
西周的家庭教育可從以下文字中,窺得一斑:「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直女俞婉,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處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意思為:嬰兒在自己能吃東西的時候,要教他用右手進食。在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先要教會他怎讓應答大人的招呼,男孩應聲要直,女孩應聲婉。男孩要佩革制衣帶,女孩要佩絲制衣帶。孩子六歲,教他數數,並教認識東西南北中的方位。七歲,男孩和女孩便不能坐在一張席子上了,也不共用一份食具。八歲,開始進行禮讓訓練。出入門戶和吃東西時,都要讓年齡長者先於己。九歲,要教兒童學習計算日期。除教用自然數排列年代、日期外,還要學習中國古代特用的天乾地支相配法。十歲,男孩外出上學,學習書寫和計算,也可以不再住在內室了。女孩子十歲不再出閨門,由保姆或母親教女德女工。學理麻、抽絲。
❷ 遠古至夏商周時期音樂的代表形式
詩歌,音樂,舞蹈在內的綜合藝術
❸ 遠古夏商周時期國家制度不斷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遠古夏商來周時期國家制自度不斷變化的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生成力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生成力的進步推動人類的生活方式不同,制度需要更新管理新的生活方式。
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是生產力要素構成的系統與其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環境構成的體系聚合匹配的結果。
古猿通過勞動轉化為人產生勞動生產力,是生產力形成的標志和歷史上的開始。所以,生產力就是人實際進行生產活動的能力,也是勞動產出的能力,是具體勞動的生產力。
生產力的表現是生產中的主體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的結果的存在,即勞動產物。按主體性質的不同,生產力可分為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
(3)遠古及夏商周三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它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此外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原始社會的生產力表現在動物的採集或狩獵,勞動產出了採集或狩獵所得來的勞動成果,使動物生存了下來,鍛煉了動物的身體和協作能力,這些都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動物勞動具備所價值產出的能力。
❹ 遠古夏商周後面的朝代是什麼一直到唐宋元明清! 請說明 謝謝。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之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速記口訣: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❺ 閱讀上下五千年,從遠古人類讀到夏商周,寫一篇讀書筆記。大概200字左右。請問怎麼寫
讀了上下五千年,我來了解了人源類的起源,三皇五帝,從原始公有制社會到奴隸私有制社會,從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朝代的更迭,王朝興衰的規律,如小說三國演議中開篇所說「自古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會文明一直往前進步,由落後的原始狩獵生活到刀耕火種的農業生活,另外火的使用,使人類的食物由冷食變為熱食,使人類生活健康更進一步。文字的出現,使得人類文明得以記載和傳承,也使得今天的人們能夠知道幾千年前的事情。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思想活躍的年代,出現很多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華夏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得以奠基及逐步形成,皆來源這個時代,如我們一直尊崇的孔孟之道即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❻ 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的不同特點
遠古時代指的是從人類出現到國家形成那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距今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這段時期版),也就是原始社權會。這個時代大約經歷了二三百萬年。
上古(shànɡ ɡǔ)
三古之一,較早的古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漢這個時期。有時亦兼指史前時代。
近古(jìn gǔ)
最近的古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多指宋元明清(到19世紀中葉)這個時期。
❼ 中國古代「小康」歷史發展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一個歷史發展階段
宋孫宗鑒《東皋雜錄》載一軼事曰:
「王荊公一日問劉貢父曰:『三代夏商周,可對乎?』貢父應聲曰:『四詩風雅頌。』荊公拊髀曰:『天造地設也。』」這則軼事也許是傳聞或假託,但不管怎樣,都反映了一個現象,就是,在宋朝人心目中,把「夏商周三代」看作一個歷史時期或歷史發展階段。以「三代夏商周」為對,謂之「天造地設」,可見在當時人心目中,這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應當指出,這種看法不獨宋人為然;從先秦以至解放之前,學者們大都是這樣看的。可以說,它實是我國過去的一種傳統。本文以宋人的一則軼事開端,不過是它集中地、突出地反映了這一傳統而已。
現在要問:這種傳統對不對?有何依據?我們今天該如何評價它?本文擬就此略加論列。
一
這一傳統始於春秋戰國之世;其創始者蓋為孔子。
孔子生當春秋季年,是一位博物洽聞的學者,在當時已「名布揚於天下」。他尤長於禮,有「知禮」之稱。他好古敏求,對禮的淵源作過認真的考察和推究。《論語》載有他關於這方面的一些重要言論。如《八佾》篇雲: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朱注:「二代,夏商也。」又如《為政》篇雲: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讀以上引文,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就是,孔子追溯周禮的源流僅及夏而止,沒有提到緊接夏朝之前的唐虞。是不是由於不知蓋闕的原因?看來不是。孔子是知道唐虞,而且對堯舜是極為推崇的,〔1 〕《論語·泰伯》篇雲: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朱注:「文章,禮樂法度也。」據此,唐堯之時有禮,孔子是知道的。
又據《尚書·舜典》,虞舜之時也是有禮的。舜既受堯禪即位,東巡守,「修五禮」,即其證。《尚書》是孔子修訂的六經之一。孔子當然不會不知道。
說到這里,問題便顯然可見了:為什麼孔子只說「殷因於夏禮」,而不說「夏因於虞禮」呢?只說「周監於二代」,而不說「監於三代」呢?這個問題可以從「願學孔子」、私淑孔子的孟子言論中得到啟示。《孟子·萬章》篇雲: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賢而傳子,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這段對話很有意義。從「人有言」一語可知,傳賢傳子的問題是孔孟那時人們議論的古代大事。從我們今天的觀點看去,也確是古代的一大變革。它標志了社會政治的重大變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孔子說的「義」,孟子說的「天」,假若賦予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內涵,那就是可以接受的。)後來,傳賢、傳子或禪讓、征誅固定成為唐虞之世和三代之世的時代特徵。而且唐虞發展為五帝,如漢宣帝時蓋寬饒上封事,引韓氏《易傳》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這就把三代及其以前,以繼承方式的不同而區分開。
《孟子》書中,有一段話則是從取民之制論三代,也不及其以前。這段話如下:
「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雲: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看來,孟子、龍子也是把三代和以前分為兩個時代的。
《禮記·禮運》篇就明確地分為兩個時代了。一個是大同之世,一個是小康之世。大同之世為三代之前,小康之世則是三代。其言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禮運》的這兩段話明確指出:古時有兩個時代:一個是「大同」之世;一個是「小康」之世。小康之世即夏商周三代。(因為所列舉的代表人物皆三代的創業者,所以知其為夏商周三代。)大同、小康二者之異,不僅是「世及」與否的不同,而且是「天下」(全社會)為公或為家的差別。這樣,兩個時代便以大同、小康之名固定下來了。後世的王朝雖然也傳子孫、家天下,但沒有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那樣「謹於禮」的創業君子,沒有那樣「禮義以為紀」的社會,所以不能與於小康之列。《禮記》是一部很有影響的古書,被儒家尊奉為經典。它如此說,等於對這一史事作了一個規定。雖說《禮運》大同、小康之說非孔子之言,〔2〕但它也不悖於孔子之旨。例如,在說大同時, 它未曾提及禮,而在說小康時卻一則曰:「大人世及以為禮。」再則曰:禹湯等六君子「未有不謹於禮者」。這和《論語》中孔子溯周禮之源及夏而止和對禮的重視是一致的。
為什麼孔子以及後之儒者如此重視禮呢?這是因為,禮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3〕的基本制度, 是「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4 〕禮的興廢關系王朝的存亡和社會的治亂。荀卿著《禮論》,強調禮的作用和影響,並非誇大。孔子生當禮壞樂崩之際。他棲棲皇皇,力挽狂瀾,但無力扭轉時代的趨向。孔子歿後六十餘年,周王竟命晉國三家大夫為諸侯。戰國時代由茲開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亦以此事開篇。他認為禮就是壞於此時。三家分晉後三十餘年,商鞅相秦變法,說秦孝公曰:「……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又曰:「……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又曰:「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5〕商鞅這番話無異宣告廢除周禮,易以新法。周禮於是走完了它的歷程,告終了。
周禮直接因於殷禮,間接因於夏禮。它的終結使夏商周三代成為一首尾畢具的歷史時期。歷史上再沒有這樣一個「小康」之世。這樣一來,「三代」便成為一個專名,而且成為一個傳統,傳承下來。
❽ 中國史前包括原始社會和夏商周嗎
史前史是指有在文字記載之前,人類所經歷與演變的過程。也叫上古時代。依回靠口耳相傳所描述的遠答古歷史時代,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和神話的一部份,在文字記載出現之前,歷史靠世世代代的口述而流傳,這些內容到後來才被文字記錄下來,成為文獻中的古史傳說。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中國史前是包括原始社會的(傳說時代)和夏商的。
古代史一詞,用法相當模糊。但就其上限而言,一般是以文字的出現作為古代史與史前史的分界。就中國歷史而言,依照目前中國大陸的官方史學,稱呼1840年以前的全部中國歷史為「中國古代史」。
❾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特點是什麼
古代軍事思想是在冷兵器時代、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的軍事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經歷了由原始社會末期到封建社會晚期漫長的歷史過程。
以金屬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軍事革命,促進了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前期,軍事思想的發展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遠古時代,伴隨著戰爭和戰爭准備活動的出現,人們開始了對戰爭等軍事問題的思考,軍事思想開始萌芽。由於那時人類社會還普遍處於蒙昧狀態,人們最初往往把戰爭發生和勝負的原因歸結為「天意」「神旨」等。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黃帝、炎帝、蚩尤部落間的戰爭,兩河流域蘇美爾人關於「秩序」之神戰勝「混沌」之魔的傳說,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秦代修築萬里長城體現的「用險制塞」思想;漢代推行軍屯實邊措施;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軍事戰略區,採取強干弱枝、居中馭外、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
明代提出的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國古代國防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唐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
《衛公兵法》提出的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火器出現後,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線、各兵種配合作戰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作戰指導思想。
❿ 中國朝代更替的順序是什麼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有爭議)
2、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爭議)
3、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791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
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10)遠古及夏商周三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