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和賣出各種有價證券的目的是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和賣出各種有價證券的目的是:
1、通過政府債券的買賣活動收縮或擴大會員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從而影響這些銀行的信貸能力;
2、通過影響准備金的數量控制市場利率;
3、通過影響利率控制匯率和國際黃金流動;
4、為政府證券提供一個有組織的市場。公開市場業務被認為是實施貨幣政策、穩定經濟的重要工具;
5、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
(1)公開市場上買進債券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的發展具有以下特徵:
1、不斷擴大交易對象。公開市場業務實行一級交易商制度,中國人民銀行選擇了一些實力雄厚、管理規范、資產質量較好、資信較高、能承擔大額債券交易的商業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
2、逐步豐富交易期限品種。目前有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和365天六個期限品種,在操作中,根據商業銀行流動性變化相機選擇,實際操作以7天、14天的居多。
3、不斷拓展交易工具。目前,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都作為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工具。
4、嘗試不同的交易方式。公開市場業務自恢復交易以來,採用了價格招標和數量招標等不同招標方式。價格招標以利率或價格為標的,旨在發現銀行間市場的實際利率水平、商業銀行對利率的預期。
5、在積極開展回購交易的同時,加大現券操作的力度。
6、制定相關的債券交易資金清算制度和操作規程。
㈡ 政府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債券對經濟的影響
可以理解成公開市場操作的一種方式,實際就是央行對貨幣政策的微調
買入債券等於向市場投放貨幣,然後被乘數效應放大,可以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
㈢ 為什麼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政府債券,會增加貨幣供給
政府債券的持有人一般為廣大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國外投資者等內。
中央銀行從他們手容中買入政府債券,那麼貨幣將從中央銀行手中轉入這些債券持有人手中。而貨幣只有在中央銀行之外才算是流通的貨幣,所以中央銀行這樣做就等於在市場上增加了流通的貨幣,即增加了貨幣供給量。
㈣ 為什麼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政府債券,會增加貨幣供給
因為中央銀行從政府債券的持有人手中買入政府債券,貨幣就會從中央銀行流入市場,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就會增加,即增加了貨幣供給量。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4)公開市場上買進債券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貨幣供給的過程:
1、通貨供給
通常包括三個步驟:
(1)由一國貨幣當局下屬的印製部門(隸屬於中央銀行或隸屬於財政部)印刷和鑄造通貨;
(2)商業銀行因其業務經營活動而需要通貨進行支付時,便按規定程序通知中央銀行,由中央銀行運出通貨,並相應貸給商業銀行帳戶;
(3)商業銀行通過存款兌現方式對客戶進行支付,將通貨注入流通,供給到非銀行部門手中。
2、存款貨幣供給
商業銀行的存款負債有多種類型,其中究竟哪些屬於存款貨幣,而應當歸入貨幣供應量之中尚無定論。但公認活期存款屬於存款貨幣。
㈤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政府債券的結果將是市場利率下降
對
中央銀行買進債券,相對於投放的貨幣量增加,貨幣供應量增加,貨幣貶值,市場利率就下降。
㈥ 如果政府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債券,會如何影響總需求呢為什麼謝謝
政府在市場上買賣債劵是一種貨幣政策,用以控制貨幣供應量,一般叫公開市場業務.
當政府在公專開市屬場上賣出債劵,即政府發行債劵,假如你是市場上的企業,你用100億買了政府的債劵,即你的可用於投資的資金會減少100億,那麼,市場上的貨幣量便減少了100億.
而政府買進債劵,則等於政府向市場供應貨幣,如上,若政府用100億買進你手頭上的債劵,政府給了你100億,而你把債劵賣給政府,你便多了100億可用作投資或消費的資金,結果是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多了100億.
然後,你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影響總需求.
當政府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債劵,即向市場上供應貨幣,市場上貨幣量增多,
一部份會用於儲蓄,一部份會用於投資,一部份會用於消費,若用於後者,那麼,市場上的總需求便會上升了.貨物供應若不能跟上,就會引起通貨膨脹.
而現在的中國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你可以注意到政府會在公開市場上發行債劵用以回收資金.
不知以上的回答是否已解決你的問題呢.
㈦ 中央銀行再公開市場上買進政府債券,不會產生以下哪種影響
不會產生利率上升。
央行在公開市場上買入政府債券,相當於向市場投專放貨幣,所屬以貨幣供應充分,利率下降,屬於寬松的貨幣政策。買入債券,自然債券價格上升;買入債券,投放貨幣增加,所以商業銀行貸款擴張,貨幣供應增加,對應的銀行的准備金總量就增加(准備金率不變的條件下)。
㈧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購買債券與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增加有關系嗎
會使商業銀行准備金增多,擴大信貸能力。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證券買賣不同,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當中央銀行認為需要收縮銀根時,便賣出證券,相應地收回一部分基礎貨幣,減少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相反,當中央銀行認為需要放鬆銀根時,便買入證券,擴大基礎貨幣供應,直接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
中央銀行根據不同時期貨幣政策的需要,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如國庫券、公債等)以控制貨幣供應量及利率的活動。是中央銀行,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三大傳統工具(即法定準備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之一。
作用:①調節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影響其信用擴張的能力和信用緊縮的規模;②通過影響准備金的數量控制利率;③為政府債券買賣提供一個有組織的方便場所;④通過影響利率來控制匯率和國際黃金流動。可見,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主要是通過購入或出售證券,放鬆或收縮銀根,而使銀行儲備直接增加或減少,以實現相應的經濟目標。
特點:公開市場業務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中是唯一能夠直接使銀行儲備發生變化的主動性工具,具有主動性和靈活性的特徵。但也有其局限性,即中央銀行只能在儲備變化的方向上而不能在數量上准確地實現自己的目的。並且,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影響銀行儲備需要時間,它不能立即生效,而要通過銀行體系共同的一系列買賣活動才能實現。公開市場業務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是證券市場必須高度發達,並具有相當的深度、廣度和彈性等特徵。同時,中央銀行必須擁有相當的庫存證券。
㈨ 什麼情況下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入政府債券
通貨緊縮時,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買入政府債券放出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