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提高工資性收入對經濟的影響

提高工資性收入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04 08:39:29

『壹』 工資性收入是什麼

在勞動關系中,經常要用「工資性收入」這個專門名詞,比如經濟補償、社會保險繳納基數等等,有不少讀者對工資性收入講不清楚,而也有一些用人單位有意在這個問題上渾水摸魚,侵犯職工的利益。
近年來,隨著單位分配自主權下放,分配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如模糊工資,承包,租賃工資等;單位還自行增加工資的組成項目,如名目繁多的各種補貼和津貼;工資發放的形式也趨於多樣化,如一部分發放現金,一部分注入信用卡,也有的發放兩張信用卡;有的單位稱發放的職工工資中還包含福利費,無法與工資區分等等。其實,對這個問題,國家統計局和本市早有規定,列人工資總額統計的項目,應包括全部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等收入。不論是由工資科目開支的,還是工資科目以外的其他經費開支的;不論是計入成本的,還是不計人成本;不論是國家承認的,還是國家不承認的;不論是國家規定列入計征獎金稅項目的還是免徵獎金稅項目的;其支付形式,不論是一貨幣支付,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的,都應計人工資總額。
根據《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1989年9月30日國務院批准1990年1月1日國家統計局令第1號發布)的規定,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
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計時工資是指按計時工資標准(包括地區生活費補貼)和工作時間支付給個人的勞動報酬。包括:對已做工作按計時工資標准支付的工資;實行結構工資制的單位支付給職工的基礎工資和職務(崗位)工資;新參加工作職工的見習工資(學徒的生活費);運動員體育津貼。
計件工資是指對已做工作按計件單價支付的勞動報酬。包括:實行超額累進計件、直接無限計件、限額計件、超定額計件等工資制,按勞動部門或主管部門批準的定額和計件單價支付給個人的工資;按工會任務包干方法支付給個人的工資;按營業額提成或利潤提成辦法支付給個人的工資。
獎金是指支付給職工的超額勞動報酬和增收節支的勞動報酬。包括:生產獎;節約獎;勞動競賽獎;機關、事業單位的獎勵工資;其他獎金。
津貼和補貼是指為了補償職工特殊或額外的勞動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給職工的津貼,以及為了保證職工工資水平不受物價影響支付給職工的物價補貼。
津貼。包括:補償職工特殊或額外勞動消耗的津貼,保健性津貼,技術性津貼,及其他津貼。
物價補貼包括:為保證職工工資水平不受物價上漲或變動影響而支付的各種補貼。
加班加點工資是指按規定支付的加班工資和加點工資。
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包括: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因病、工傷、產假、計劃生育假、婚喪假、事假、探親假、定期休假、停工學習、執行國家或社會義務等原因按計時工資標准或計時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資;附加工資、保留工資。
凡不屬於上述范圍內的,如國務院發布的創造發明獎,國家大火獎、自然科學獎等;有關勞動保險和職工福利方面的費用;有關離休、退休、退職人員的各項支出;勞動保護的各種支出;計劃生育獨生子女補貼等,按現行統計制度未明確規定不統計為工資的都應作為工資統計。

『貳』 影響收入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很多國家都面臨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挑戰。收入差距過大,超過社會群體的承受力,就會對社會穩定構成重要威脅。近幾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較大。城鎮人均收入是農民人均收入的2.1倍,城鄉居民收入比大大超過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198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是1.5:1,1995年為2.09:1,目前已經達到2.1:1的高水平。大多數國家這個比例不到1.5:1,農民收入水平大體上比城市居民落後6年。行業之間的收入分配也不夠合理,居於壟斷地位的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高達到30870元,而居於競爭的零售業的平均工資僅為8100元,二者之比為3.8:1。從收入的社會結構看,2004年鹽城低於平均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和農民均在60%左右,其中,城市居民為60%,農村居民為70%,社會結構類似金字塔型,缺乏穩定性。

隨著經濟成分的多樣化、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用工制度的市場化等導致人民內部矛盾增多,給社會管理帶來了許多新問題,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以及社會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治安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在當前和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由於總量性、結構性、素質性多重就業矛盾交織,加之就業彈性系數長期下降,就業再就業任務依然繁重。
社會階層之間不平等。當前由於城鄉差別而產生的就業、教育及權益不平等問題比較嚴重。由於教育資源在城鄉分布上的顯著差異,導致人口受教育不平等。從縣域農村與城區學校在教育投入、教學質量、師資力量和生源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農民進城務工的就業環境有所改善,但由於長期以來城鄉政策的影響難以徹底消除,對農民工的就業歧視現象仍然存在,就業中農民工權益被侵害問題也較為突出。據調查,有一半左右的外出人員的合法權益受過不同程度的侵害,有的還受到多種不法侵害。其中勞動強度加大,工作時間延長的比重佔60%多,拖欠勞動報酬的佔20%以上。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1-17 22:44 物價變動的影響:1、高收入家庭:雖有影響但影響不大。物價上漲對高收入家庭生活影響不大的原因是:一方面由於高收入家庭的日常支出中,食品類支出占的比重相對較低,恩格爾系數僅為19.1%,因此生活受物價結構性上漲影響較小。另一方面高收入家庭收入增長較快,1-11月份,高收入家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47元,同比增長12%。其收入的增幅超過物價漲幅2倍的速度足以化解物價上漲給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2、中等收入家庭:影響明顯但仍能承受。1-11月份我市中等收入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0%,比上年同期上漲了12.2個百分點,受物價上漲因素影響,中等收入家庭的人均食品消費支出增長了41.7%。但由於中等收入群體以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職工居多,在物價攀升的同時,收入也出現一定幅度的上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為12.8%,減低了物價上漲帶來的生活壓力。同時屬於中等收入的群體在食品、住房、交通通訊和服務方面的消費比重相對均衡,對這次價格上漲尚有一定的承受力,目前處於仍然能夠承受階段。

3、低收入家庭:影響顯著致使實際生活水平下降。低收入群體的絕大部分收入均用於滿足基本生活的需求,由於物價上漲,特別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上漲,增加了城鎮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開支。1—11月份我市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費支出4460元,同比增長31%。其中,食品消費支出1968 元,同比增長62.4%。雖然消費支出增加,但由於食品價格上漲,消費量減少,實際生活水平下降。1—11月份我市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費大米22.65公斤,同比下降46.8%;食用植物油8.56公斤,下降25.7%;豬肉8.7公斤,下降39.4%,數據表明我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質量下降明顯

『叄』 工資收入的增加對財政有哪些影響

您好!工資收入越高,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就越強,其工作積極性也越高,創造出來的社會財富也越多,這些因素都能帶來財政收入的更快和持續增長。謝謝閱讀!

『肆』 工資性收入主要包含哪些

根據《關於工抄資總額組成的規定》(1989年9月30日國務院批准1990年1月1日國家統計局令第1號發布)的規定,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伍』 微觀經濟學 為什麼工資上升可能導致閑暇的增加和工作時間的減少

工資率變動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勞動者的勞動供給量取決於工資率的高回低(因為工資越高答,閑暇的機會成本也越高,工資變動會產生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工資率變動的替代效應是指工資率變動對於勞動者消費閑暇與其他商品之間的替代關系所產生的影響。較高的工資率意味著閑暇變得相對昂貴,因而,其工資率提高,勞動者傾向於消費其他商品來代替閑暇。所以,工資率提高的替代效應使得勞動者減少閑暇時間,增加勞動時間,反之則反是。
工資率變動的收入效應是指工資率變動對於勞動者的收入從而對勞動時間所產生的影響。如果勞動者的工作時間保持不變,那麼工資率的提高使得勞動者的收入提高,收入提高將使得勞動者能購買更多的商品,其中包括購買更多的閑暇時間,這意味著勞動時間的減少。

『陸』 工資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 經營性收入 轉移性收入基尼系數的分析比較

現在統計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構成,按照佔比大小分別是:工資性收入(工資等)、轉移性收入(養老金等)、經營性收入(商業買賣收入等)和財產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資性收入為主,大約佔到70%左右。財產性收入佔比位置較小,佔比大約在2%左右。
一般說來,同一經濟體中,財產分布的基尼系數往往高於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數,特別是在金融財產、房產等的分布方面存在著比收入差距大得多的差距。如美國在1983-2001年期間總財產凈值的基尼系數一般在0.8左右,金融資產的基尼系數在0.9左右。日本、瑞典和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總財產基尼系數也在0.5以上,都要比收入的基尼系數高出許多。 目前在城市,房租收入、證券投資收入等財產性收入已成為許多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對於普通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地處偏遠地區的廣大農村居民來說,由於資產規模小、專業知識不夠、風險承受能力差,財產性收入的來源幾乎只有銀行儲蓄一種方式。2006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7.4%,增收的部分主要來源於工資性收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量的貢獻率為60.2%,財產性收入的貢獻則微乎其微。在目前我國銀行利率實際為負的情況下,廣大低收入群體獲取財產性收入更是變得十分困難。財產性收入已經超過勞動收入過去,人們對勞動差別決定工資收入差距較為熟悉。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貨幣和房產積累為代表的財產積累規模越來越大,一些居民開始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取得財產性收入,這是收入差距擴大的新動向,因為同勞動差別相比,包括資本在內的財產佔有差別對收入差距擴大的影響程度要大得多。從收入分配結構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不斷增加,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職工工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996年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繼續下降到11%。在各種收入來源中,工資性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最慢。1990-2004年的14年間,年均增長最快的是經營性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49.64%;其次是財產性收入66.64%;排在第三位的是轉移性收入,年均增長43.33%;增長最慢的是工資性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僅為37.30%。由於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是富裕階層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工資性收入是普通階層收入的主要來源,可以預見,這種變化將導致收入分配差距的進一步加大。當前全國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速度已經是勞動收入(城鎮工薪收入和農村經營性收入)增長速度的兩倍。以2004年前三季度為例,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工薪收入同比增長11.8%,而人均財產性收入中的出租房屋收入增幅竟高達54.5%。財產性收入與收入差距的作用關系類似於「倒U形曲線」,在初期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會不斷拉大收入差距;隨著市場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投資渠道不斷增加,群眾的金融意識也在覺醒,投資 理財的觀念深入人心,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財產性收入,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中等收入者的擴大是總體收入差距縮小的標志。這個過程的完成不會很快,具體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大力提高低收入者財產性收入在人們擁有一定財產並且可以取得相應財產性收入時,經濟增長的動力源(9.77,0.01,0.10%)泉也會發生變化,不再僅僅是勞動性收入,還包括財產或資本積累的雙重激勵。其中能夠長期發揮作用的更是來自財產的激勵。無論是勞動差別引起的收入差距,還是財產佔有差別引起的收入差距,它們都發生在初次分配過程中,都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有積極意義。與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相伴隨的 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股市的繁榮,不但是經濟發展的標志,而且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經濟不斷向更高階段推進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每個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因而國家要對群眾的財產性收入持支持和保護態度,並且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取得和擁有財產性收入,進入中產收入者行列。未來財產性收入將在人們的收入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金融證券市場是締造財富神話的「天然土壤」,短時期內收入差距的擴大不可避免。但從本質和總體上看,目前收入差距大主要並不是因為高收入群體的絕對收入過高,而是最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太低,收入增長速度過慢。低群體主要是由農民組成,這也彰顯出「三農」問題的嚴峻性。

『柒』 工資增加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1、收入效應是指在貨幣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需求量的影響。如果某種商品價格上漲,而消費者的貨幣收入不變,那麼就意味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相對於該種商品的價格上升而言在減少,購買能力在下降,從而對這種商品的需求會減少。反之,如果某種商品價格下降,而消費者的貨幣收入不變,那麼就意味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相對於該種商品的價格下降而言在增加,購買能力在增強,從而對這種商品的需求會增加。這種當某種商品價格上升(下降),而引起實際收入減少(增加)導致需求量減少(增加)的現象就是收入效應。
2、替代效應是指實際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響。例如,蘋果和梨互為替代品。如果蘋果的價格上漲,而梨的價格不變,那麼相對於蘋果而言,梨的價格在下降,消費者就會用梨來代替蘋果,從而減少對蘋果的需求。這種由於某種商品價格上升而引起的其他商品對這種商品的取代的現象就是替代效應。替代效應使價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減少。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捌』 影響收入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因素就多了,如使用生產資料的利用率,社會第一次分配,社會再分配,社會結內構及運行方式等容等。

『玖』 如果工資率提高,收入效應將導致消費者( )。

【答案】抄C
【答案解析由易考吧提襲供】勞動價格影響勞動供給,一般情況下,工資越高,勞動的供給越多。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當工資上升到一定高度後,勞動的供給量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逐漸減少。因為勞動者一天的時間可分為工作和閑暇兩部分,工作得到工資,閑暇得到享受,貨幣收入增多後,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由於閑暇的時間減少,使閑暇的邊際效用增加。於是,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由於工資收入給勞動者增加的正效用不足以抵消勞動的負效用時,勞動者寧願減少工作時間增加閑暇時間,從而使勞動供給減少。

『拾』 【影響工資收入水平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因素一:GDP從直觀上我們可以感知,不論是實際工資還是名義工資,人民的工資收入水平首先受制於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國家富,人民富;國家窮,人民也不可能富有起來。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是GDP ,它是指一定時期內(如一個季度或一個年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要想了解GDP對於工資的影響是怎樣的,可以從GDP兩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上分析。(1)從收入的角度計算GDP:GDP=全國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之和+全國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之和+全國各產業部門生產稅凈額之和+全國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之和 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是GDP的收入組成部分,可以看出兩者是一個正相關的關系,同時也是一個因果循環的關系。當我們知道一個國家GDP很大的時候,必然會預期該國有較高的勞動者報酬,同時,當我們看到一個國家勞動者勞動報酬比較高的時候,我們也會預期該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當一國和的經濟增長成上升趨勢的時候,我們會預期該國的勞動者報酬提高;當一國的勞動者報酬上升的時候,該國給世人的觀點是該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正在加強。(2)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支出的角度計算GDP:GDP=全國總消費+全國總投資+政府支出之和+凈出口從該公式我們可以簡單的推理出, GDP的上升必然要求有較高的全國總消費,而消費的來源最大的就是居民的工資收入。 GDP的構成包含了大量的居民工資收入的成分, GDP與工資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總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工資收入的最基本的因素。 影響因素二:工資佔GDP的比重——分配率 正如前面所言,勞動者的報酬水平與GDP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而往更微觀的層面思考, GDP對於工資收入的影響程度有多大,我們可以從更加直觀的角度分析,其中分配率則決定了勞動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分享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 分配率是指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總額佔GDP的比重,它是衡量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重要指標。分配率越高,表示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占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得份額越大。在GDP一定的條件下,分配率越高,勞動者享受到的國民收入的成果就高。 總之,我國的GDP發展水平,以及勞動報酬分配率都是影響我國人民工資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響因素三:消費者物價水平 消費者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英文縮寫為CPI ,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員工實際工資收入的重要因素。 在我國,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恩格爾系數逐漸降低,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別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 。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但是我國恩格爾系數仍然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反應在CPI中食品的權重佔到三成以上,所以,食品價格的變動對於CPI的變動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CPI不斷增長,一定的居民工資收入的購買力度就會不斷下降,居民的實際工資收入就會不斷下降,影響居民的實際消費和生活水平。所以, CPI成為影響居民工資收入的重要因素。 影響因素四:稅收比例 我們知道,稅收是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稅收對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影響都是直接的。對居民工資收入影響最大的稅收,就是個人所得稅。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在中國境內居住並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國境內居住而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國內公民,在華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員和港、澳、台同胞。個人所得稅分為境內所得和境外所得,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產租賃所得;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 國家政府往往通過稅收進行經濟的宏觀調控,稅收的本質要求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是對於員工個體來說,當工資收入一定的時候,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越低,稅收比例越大,個人所得稅就越高,員工的直接可支配的收入就越小。所以,稅收比例是影響員工工資收入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影響因素五:國家相關工資政策 政府幹預工資是一種不常用但是很必要的手段,尤其是通過一些基本的工資政策和指導建議,政府的相關工作發揮了保證居民收入、穩定社會的作用。政府幹預工資的內容主要包括制定並落實最低工資指導制度;推動企業建立健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指導;落實艱苦崗位津貼制度等。 工資增不增長,增長多少,已經不僅僅是企業和員工的事情了。政府的干預和指導,這幾年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受到社會的認可。比如最低工資指導線的制定,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推動等等,越來越成為政府的重要政策。 影響因素六:其他因素 影響員工個體工資收入的其他因素非常多,比如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性質、薪酬制度等等,以及員工個人能力、職位層級、工作地點等等個體因素不勝枚舉。另外,在兩會上很受關注的民生問題,比如房價、醫療、教育等等因素,都是影響員工生活水平的間接因素。當各種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費支出越大,在所得工資不變的情況下,老百姓感覺自己的工資將是不斷下降的。

閱讀全文

與提高工資性收入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