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小企業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是什麼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特別是當前,在確保國民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教興國、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此,正確指導國有小企業改革,大力扶持各類中小企業發展,已成為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B. 入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入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簡單歸納為:
①有利於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
②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
③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④有利於擴大出口貿易;
⑤有利於引進外資;
⑥有利於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
⑦有利於我國技術進步;
⑧有利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
⑨有利於擴大就業機會;
⑩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 為什麼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要階段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新一屆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實踐相結
合、把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同中國經濟新階段特徵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性特徵認識的一次重大飛躍。2014年,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
環境中,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和「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徵,我省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延續了「高於全國、中部靠前」的發展勢頭。這一份成績單,
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良好開端,來之不易、難能可貴。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湖北做好今年乃
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基本前提。
要准確把握新常態的必然性。新常態之「常」,不是平常之「常」,而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之「常」。新常態不僅是經濟運行從高速增長轉到了7%左
右的中高速增長,其實質是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過程,是對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節能環保的更高要求。從生產要
素供給的自然規律和中等收入水平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我國經濟在創造了30多年高速增長的紀錄之後,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持
續的。現在,國內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國際競爭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條件難以承受以往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如果硬性推進高速增長,過度消耗資源、污染環
境,就是自殺式發展,是自然規律所不允許的。從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我們已經從建國初期一個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體系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
體,要追求新的目標,構建更高的發展形態,必須通過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提高產業科技含量,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關系。
從世界發展形勢來看,全球經濟已經一體化,中國不是經濟孤島,一個省更不是經濟孤島。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仍在持續,經濟復甦基礎仍不穩固。與此
同時,世界經濟與政治、軍事等因素也交織互動、相互影響。順應經濟規律之「常」,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是必然要求。
要高度重視新常態的決定性。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總體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正處在與上世紀90年代拉美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時相似的發
展階段。如果仍然追求過去的粗放型增長,就既不能在成本上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不能在高科技上與發達國家競爭,經濟發展就會失去競爭力,就會陷入困境。到
目前為止,世界上真正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屈指可數。經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新常態是一道坎、一座高山,如果邁不過、越不過,我們「兩個一百
年」的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實現。因此,適應新常態、應對新常態,具有決定性意義,是經濟發展的攻堅戰,必須決戰決勝。改革開放發展
到今天,我們曾經是經濟快速發展的英雄,能不能在新常態下繼續爭當英雄,保證中國經濟的航船行穩致遠,這是對我們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領導經濟工作能
力和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驗。
要清醒認識新常態的過程性。經濟發展轉型是一個動態運行的過程,不可能像電腦操作、機械操作那樣,通過一項指令,一步完成、一瞬間實現;經濟發
展轉型也不可能在經濟停頓的狀態下進行,它是一個在行進中完成的過程,這就是新常態的過程性。對於湖北而言,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性特徵更加明顯。發展總量
不足、規模不大,是湖北最大的省情;要素成本、資源環境、交通區位、科教人才是湖北的比較優勢。所以,我們既要強調科學發展一步到位,突出「三維綱要」,
又要做大經濟總量、夯實發展底盤;既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又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既要引進聯想集團這樣的高新技術產業,又要在鄂東鄂西等地發展雖然技術
含量不高、但符合綠色環保標准並有市場前景的產業,以此彌補經濟總量的不足;既要調結構、轉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又要促進企業贏利,擴大就業規模,增
加財政收入,保障改善民生。適應新常態的過程,就是我們面對雙重任務、奮力雙重應對的過程。
D. 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經濟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很大提高。有了物質基礎,才能思考精神上的追求。
E. 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麼
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國民經濟收入,提高國家的經濟總產值,這樣才能提升中國的地位,才能讓自己的國家變的強大,才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才能讓中國這只雄獅屹立於世界之上,不再讓近代那段屈辱的歷史重演。
中國近代歷史簡直就是一部屈辱的歷史,相信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會忘記這樣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被別人侵略。如果想不受別人的侮辱和欺凌,首先要在經濟上強大。有句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落後就要挨打,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得發憤自強。在鴉片戰爭中國是落後的,武器落後,科技落後,經濟落後,最根本的還是社會制度落後。要發憤自強就要改造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國防。
只有我們國家的經濟富有了,才能發展科技、發展文化、搞國防、製造工業等等。由此可知,經濟在中國近代史中是佔有重要地位之一。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有什麼樣的經濟,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和文化,反之,政治和文化又反作用於經濟。因此,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5)中國發展經濟的必要性擴展閱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我們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如期實現。
F. 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某些危害並不是經濟發展造成的。 近來社會出現很多熱點非典、禽流感、豬流感、毒牛奶等,但這些社會危害有多少是由於經濟發展造成的呢?如果經濟和這些危害並沒有直接關聯。 二、經濟發展為我們處理社會危害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如果經濟沒有發展,我們手頭物品有限,貨幣也不多,那麼一旦出現大規模危機,我們肯能就只有在床上等死一條路了。 三、事實證明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生活得到的好處大於壞處 經濟發展使得人類的人均壽命增加 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 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多彩 我們要正視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並且有盡力避免這些問題,至少也要用發展的成果處理這些問題造成的後果,我們要比較經濟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哪個更多,不能飲鴆止渴,也不能因噎廢食。
G. 中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過去的3 0年裡,一些亞洲國家經歷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經濟增長率。然而,這些經濟增長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亞洲喪失了一半森林覆蓋和不計其數動植物物種,1 / 3的農業用地已經退化,魚類資源減少了一半。
如今,亞洲區域嚴重污染城市的數量最大,河流和湖泊屬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確實,環境退化已成為普遍現象,包括東亞次區域的經濟迅速增長、中亞經濟轉型國家其原有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不可否認地忽視了環境,以及南亞地區貧困仍然是決定性的地方性問題。在柬埔寨,森林破壞導致灌溉系統的改變,致使水稻減產,無數居民受到飢餓威脅;馬來西亞的S r a w a k a森林,砍伐與嚴重的水土流失相伴相隨。嚴重的是,森林退化在這些地區,已不只是威脅到生產力的發展,而已經上升為政治問題了。
亞洲環境退化的根源在什麼地方呢?追根尋源,根子就是在於政策的失誤。急切地追求高經濟增長率,導致了環境的惡化,以至於一些地區形成惡性循環。
我國是亞洲的一員,我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也惡化了我們的生存環境。目前,我們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總量大,遠遠超過環境自身凈化能力。水的有機污染和大氣二氧化硫及顆粒物污染等老問題還沒有解決,新問題又已經出現,比如危險廢物、微量有機污染物、土壤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等……現在,我們的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尚未得到遏制;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地退化、江河斷流、水生態系統失衡等生態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有效控制。
恩格斯對人類盲目的實踐活動早就有過精彩深入的分析:「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可惜的是,現代人對經濟增長需要,以及對商品價值的盲目追求,淹沒了理性分析。人類對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蓋了保護資源所帶來的長期利益。在將環境和生產力錯誤地割裂開來的情況下,人們往往選擇發展生產力而不是環境,因為他們能最生動、最直接看到的僅僅是眼前利益。但是,時間一長,人類總是會付出代價的。而事實上,環境和生產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為了自身的經濟安全,保護森林與環境才是人類對自己最負責任的做法。
亞洲經濟快速發展的代價,已經給了我們教訓,這也在警醒我們。如何實現以人為本,協調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在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需要一個科學的發展觀念。只有真正落實了科學發展觀,我們才能做到既發展了生產、又使得生活得到富裕、又保持維護了生態環境的良好,不至於毀了環境,讓子孫後代罵,從而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亞洲的經濟教訓告訴我們,發展經濟不能只盯住G D P,不能只陶醉於眼前的利益;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戰略,必須要看的遠一些,必須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構建經濟體系。從這方面看,我國作為一個資源緊缺的國家,落實「科學發展觀」更是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