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感想

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感想

發布時間:2021-01-04 03:00:20

㈠ 廈門為什麼被設為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專廈門後,廈屬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面積13.1平方公里,並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隨後,國務院相繼批准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台商投資區,實行經濟特區現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設立象嶼保稅區。其間,國務院還批准廈門市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經濟管理權。1994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特區地方立法權。

㈡ 為什麼廈門是經濟特區

廈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享有省級內經濟管理許可權並擁有地方容立法權;既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又是十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即「新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國務院批復的《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大陸對台貿易中心、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建設。



看介紹就知道了 廈門基礎好 有國家政策。至於為什麼選他,不選泉州、漳州。其實我覺得你去看看這兩個城市就了解了。

㈢ 廈門經濟特區的特區起源

湖裡,一片神奇的熱土,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
如今,走在湖裡大道上,隨處可見兩側林立的通用廠房,這些就是在20多年前為廈門經濟特區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的最早的引鳳之巢,第一家外資企業、第一個投資的台商、第一份外單的簽訂都誕生在這里,它們記錄和見證了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每一步。
在這樣一個熙熙攘攘的鬧市區,現在的我們能夠想像到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的荒蕪嗎?據介紹,當時廈門經濟特區管委會的領導和工程師在地瓜地里實地考察工作時,每人手裡都要拿著一根竹棍,因為那地里常有老蛇出沒,拿木棍就是要防止被蛇咬。
湖裡位於廈門島西北角,東、西、北三面臨海,港區開闊,水深不淤,海岸線長,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建設經濟特區的理想之地。
當時的湖裡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被人戲稱為「廈門的夾皮溝、西伯利亞」。然而,自從廈門經濟特區建立起,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就永遠地載入了廈門發展的史冊。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在廈門湖裡劃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為經濟特區。當時的廈門經濟特區,只是湖裡一塊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僅地方小,而且是寸草不生的荒蕪沙地,白手起家困難大不說,也無法利用廈門原有的資源基礎。
1981年10月15日,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破土動工,這就是開啟廈門歷史的著名的「湖裡第一炮」。隨著一聲開山炮響,經濟特區破土動工建設。
毫無疑問,廈門獲准設立經濟特區,成為全國首批四個經濟特區之一,這是廈門乃至福建省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
老林是土生土長的老廈門人,與共和國同齡。他說,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湖裡還是一片荒蕪之地,放眼望去,幾乎沒有任何一座建築物。經濟特區破土動工的地方,就是現在廈華電子廠房附近的一個小山丘上,當時還種著一大片的地瓜、花生。
對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伊始的情景,新華社原高級記者李開遠曾記憶說,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的湖裡是一大塊荒地,除了地瓜地就是梯田,相關領導討論工作都是在地瓜地里邊進行的。

㈣ 廈門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的困境

廈門經濟特區建來立之初,所遇到的困源難第一是缺少建設資金。第二是缺少合適的項目。第三是沒有足夠多的人才,尤其是規劃、管理方面的人才。第四是當時國力有限,深圳等特區早已經開始大開發,將全國各地的資金已經吸引進了深圳,廈門作為後來者,已經沒有足夠的吸引資金的能力了。

㈤ 廈門是經濟特區為什麼發展不如深圳

福建廈門是中國海濱城市,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五個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即「新特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也是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廈門也是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15年廈門常住人口386萬,GDP3784億元,排名福建省第三。
廣東深圳,別稱鵬城,廣東省轄市,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已發展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鋼琴之城」、「創客之城」等美譽。深圳常住人口15年就高達1137.87萬人,實際管理的人口突破2000萬人,2016年深圳GDP1.93萬億同比增長9%左右、
同為經濟特區,不過從人口數量,還是GDP生產總值,城市的規模與建設等廈門與深圳的差距非常巨大,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個人愚見:深圳外來人口多,大家都是外地人,讓人感覺來了深圳就是深圳人,廈門是福建本土人居多,,而且本地人很多都講閩南語,改革開放發展初期外地人較難融入當地.而深圳則基本上都講普通話,能較快融入.還有一點,深圳在剛成立後就進駐了基建工程兵,建設了大量的道路,管線,樓房等基礎建設,為外來投資提供了相應的硬體環境.這也為深圳後面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㈥ 中國的幾個經濟特區中,廈門的經濟發展為什麼最慢

因為地理原因吧,廈門就是一個小島而已,地方很小,從一端到高琦機場傳過整個城市也就不到1小時,地方太小了,然後福建周圍都是山

㈦ 廈門經濟特區的特區騰飛

2009年7月24日,廈門市市長劉賜貴向在廈門的各級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作政情通報時,透露了廈門經濟特區范圍要擴大到廈門全市的思路。劉賜貴表示,將積極向中央爭取,把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爭取中央批准擴大特區范圍,實現行政區劃、經濟特區、台商投資區「三區合一」。
劉賜貴表示,20多年來,廈門經濟特區范圍一直沒變,島內是特區,島外不是特區,使一些工作不好開展。比如廈門有特區地方立法權,但特區法規只適用於特區范圍,也就是島內,島外就不適用,造成「一市二法」;政府鼓勵企業向島外發展,但島內是特區,有特區優惠政策,島外不一定有,企業搬出去反而吃虧了。因此,很有必要將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市。
這就意味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面積將達到1565平方公里。
在7月22日前,廈門市委書記於偉國表示,2009年下半年,廈門城市建設重心將從島內向島外轉移。島外新城區將以翔安隧道、翔安南區和廈門新站營運中心、環東海域等重大片區和項目為依託,盡快完成工程建設和環境的美化。於偉國說,「要以高起點、高標准、高層次、高水平推進島外新城區建設,為新城區建設和發展提供優良的載體,使島外新城區形成高品位的風格和特色。」
在短短的兩天時間內,市委書記與市長相繼發表關於廈門未來的發展講話,這都在表明一個強烈的信號,那就是廈門經濟特區正在強力向島外發展。
老許是同安人,已經63歲。他說,由於現實的差距,廈門島外不少人確實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如果將來經濟特區的范圍擴大到島外,別的不說,至少大家都是特區人,感覺會好很多。
在將來的某一天,矗立在廈門大橋橋頭的「廈門經濟特區」標志性路碑,也許會搬遷到另外的地方去吧,因為屆時的「廈門經濟特區」已經非彼時的「廈門經濟特區」了。

㈧ 珠海和廈門哪個經濟特區發展好

首選廈門,廈門是宜居城市,環境優美,人文底蘊雄厚,城市文明建設,基礎設施一流。出於閩南三角地帶,第三產業發達。缺點是人均GDP不如珠海。
福建廈門,廈門市福建省的副省級城市,也是一座港口城市及旅遊城市。雖說廈門不是福建省GDP最高的城市,並且廈門的GDP也僅僅只4300億元。但是廈門是我認為全中國目前來說發展得最好的城市,因為它的經濟發展不畸形,很平均很純凈。為什麼這么說呢?最重要的一點,廈門的經濟發展主要靠第三產業帶動,2017年廈門的第三產業比重達到了58.7%。不像其他城市,GDP增長有的靠人口,有的靠資源,甚至大部分城市靠房地產。廈門的城市環境質量在全國來說也是名列前茅的,這點有目共睹,另外教育資源方面,要說五大經濟特區最好的大學在哪,肯定非廈門大學莫屬。
廈門和珠海都是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發展至今,實力相差並不大,都是二線城市當中的佼佼者。
廈門和珠海則比較有趣,本質上珠海在廈門面前就是一個小城市,人口不到廈門的一半,城區更是只有廈門的三分之一,但在多項關鍵數據上珠海都能與廈門旗鼓相當,甚至略勝一籌!人均GDP、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專利申請量這四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珠海都領先廈門,說明在工業、科技和創新上,珠海已經與廈門平分秋色!
只是在人均GDP方面,廈門要落後於珠海一點點。2016年,廈門人均GDP為98038元,珠海人均GDP超過11萬元。
廈門是許多文青最想去的城市,這里有詩境一般的鼓浪嶼,還有最美高校廈大,以及曾厝垵、南普陀,胡里山炮台等景點景區。
珠海景點景區也不少,有著名的情侶路,珠海漁女,外伶仃島,東澳島,珠海長隆、珠海圓明新園等等。
但是,同樣都是沿海旅遊城市,珠海的旅遊發展就不如廈門,2017年,廈門旅遊收入超過1000億,而珠海只有300多個億。
奇怪的是,似乎國內高校比較幽靜美麗的珠海,先後有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等在珠海設立了分校。而廈門只有本島的廈門大學,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等。
廈門被珠海這樣一個曾經連縣都不是的城市這樣超越,還有驕傲的本錢嗎?可見,廈門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表現很難令人滿意!更致命的是廈門人口增長乏力,2017年新增人口僅9000人,甚至不如汕頭,作為一個以創新和科技聞名的城市,這是非常致命的,說明廈門對人才不再有很強的吸引力!我對廈門的評價是潛力有限,前景看淡!廈門唯一的出路是和泉州、漳州謀求聯合,三城合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㈨ 廈門的經濟發展狀況

廈門經濟特區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福建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下,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全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1981年10月,由鄧小平親自批准創辦的湖裡加工區破土動工,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1984年2月,鄧小平為經濟特區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為經濟特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年,鄧小平同意中共福建省委、中共廈門市委的建議,黨中央批准,經濟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131平方公里,特區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後來鄧小平多次為特區的發展作了重要的指示,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也要成為開放的基地。我們建立的經濟特區,實行的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鄧小平再次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經濟特區創辦之際,廈門市委又根據廈門對台的區位優勢,經黨中央和省委批准,在廈門島外,先後創辦杏林、集美和海滄三個台商投資區,成為經濟特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經濟特區的待遇。幾個台商投資區,為廈門經濟特區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特區的范圍由原來131平方公里擴大到690平方公里。
鄧小平又根據外國友人的建議,指出:特區要發展經濟,首先要把交通和通信搞起來,這是發展經濟的起點。廈門市委市政府根據鄧小平指示精神,採取向科威特貸款,建設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從日本引進萬門程式控制電話通信設備,擴大廈門港口,建設疏港的環島公路,拓寬廈禾路,建設廈門大橋、海滄大橋等。大大改善經濟特區交通難、通信難的狀況。

市委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把廈門辦成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改革開放重要基地,1985年繼創辦富山展覽城之後,又創辦了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成為廈門對外開放洽談貿易的重要窗口和基地,並提出了對外開放是面向港、澳、台,面向東南亞,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廈門經濟特區對外對內經濟合作與交流也日益發展,規模大規格高,不但每年有全國性和國際性「九·八」投資洽談會,而且每年還有地區性「四·八」台商投資貿易洽談會。吸引外資參加特區經濟建設,是廈門經濟特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委提出以港立市,工業興市,建設港口風景旅遊城市的方針,為廈門市現代化港口的建設、現代工業的飛躍發展和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個方針符合廈門實際。廈門市委為了擴大經濟腹地,曾採取把市區的工廠,遷移到島外到農村的決策,同時在繼續搞好市區建設的同時,有計劃地把建設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這個決策也是正確的。實踐證明,把建設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島外到農村,並沒有削弱和影響市區的建設,而且是推動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到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島外農村投資佔全市投資總額53.5%,大大推動了四個新城區的快速發展。而市中心的思明區,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167.5億到2007年增至380億元,財政總收入從31.2億元增至73.1億元,成為全國百強區的先進單位。

2001年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表大會上,市委提出更好發揮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的決策,為廈門市進一步落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開放後,市委市政府先後創辦了集美文化教育中心、市區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集美園博苑中心、高新技術園區等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礎設施,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強市、文化強市、科技強市的建設。黨的現代化建設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廈門市有了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因此提出創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廈門實際。

在廈門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區劃行政調整。市政機構調整為思明、湖裡、海滄、集美、同安、翔安六個新城區,納入廈門經濟特區的體制,享受特區的待遇。後來,市委市政府又在集美、同安沿海創建環東海域新城區,面積相當於新建一個廈門島。廈門經濟特區由原來690平方公里擴大到1674平方公里。經濟特區腹地增加了,投資環境進一步好起來了。長期困擾經濟特區的腹地小、經濟總量偏低的困境,初步得到了緩解。
21世紀以來,市委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的精神指引下,遵照省委的指示,廈門要利用廈門經濟特區的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把廈門經濟特區辦成海峽兩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努力在海峽兩岸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的先行區,當示範,當榜樣,推動兩岸的經濟建設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歷史性的重要貢獻。
市委市政府根據省委的指示精神,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戰略,抓住中央支持海峽兩岸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大對海峽西岸中心城市的建設,推動兩岸經濟、技術、文化合作,向更大范圍,更寬的領域,更高的水平發展,為促進兩岸直接雙向三通,兩岸人民往來和經濟文化技術合作交流更加暢通,為加強海峽西岸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年,廈門經濟特區發展變化巨大: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設成就斐然,廈門港口建設自1975年國家投資建設以來,經多次擴建,現在已有8個港區,深水線40公里,可容納深水泊位114個,最大靠泊能力10萬噸,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1.2萬個的泊位。世界五洲,除非洲須經中轉站外,其他亞洲、澳洲、歐洲、美洲的基本港均可直接通航,已引進中國的中運集團,法國達飛集團參加建港,把廈門港建設成為國際航運的樞紐港。廈門空港:1978年僅有兩條國內航線的機場,現在廈門國際機場已和110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國內地區和國際航線149條是我國和東南亞地區的中心站,在東南亞三小時的飛行圈,設備完善,是國內一流的國際機場。廈門信息港1978年有交換機1400門,用戶1 300戶,沒有長途國際線,用戶要通過福州、上海中轉才能和國外通話。到1989年10月,廈門市話就已有33000門,通話能力比1978年提高11倍,國際直撥自動電話達到158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08年4月,廈門市已有用戶916683戶(不包括手機和小靈通)。廈門信息港已成為國內一流的信息港。廈門的鐵路除原有的鷹廈鐵路外,還有國家鐵道部建設的福廈、龍廈、廈深三條高速鐵路,四條鐵路均在市內連接,這是國內其他城市少有的。龍廈鐵路經過贛龍鐵路與京九鐵路相連,通過贛韶線與京廣線相通,連接珠三角、長三角,為活躍東南沿海物資交流作出貢獻,同時也為中部崛起的湖南、江西等地打通一條沿海的港口通道,把內陸經濟和港口經濟聯結起來。福廈、龍廈、廈深鐵路將分別於2009、2010、2011年建成通車,這幾條高速鐵路的建成,必將為福建閩西南和閩南地區的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廈門市內的交通,過去僅有集美、杏林兩個海堤通道,交通不便。現在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成功大道、翔安隧道和市內工交快速交通,這些交通要道全部建成之後,市區六個區,均可在半小時內互通。龍岩、廈門、泉州、漳州四個市區,也可以在一個小時左右互通,海峽西岸經濟中心的區域擴大了,往來的路程變短了,人流物流更方便了,廈門經濟特區有了大港口,大機場,大交通,大腹地,還有大市場的建設,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際公交,以及港鐵聯運、空港聯運,海陸聯運的大交通網路,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一大優勢。

2007年廈門市生產總值13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工業總產2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廈門現代工業、火炬高新區由最初1.71平方公里,擴大到1 3.75平方公里,總產值由2000年104億元增加到816.97億元,工業總產值比重由41%提高到61.3%,火炬高新區已成為廈門市高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廈門三十年來,先後贏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人居環境獎」,「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暨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六連冠)」等12次中央和省級的表彰,這是市委市政府領導全市人民,排除萬難,艱苦奮斗取得豐碩成果的真實寫照。

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指示,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是體制機制創新,科學試驗的重要基地,特區的實踐是成功的,成績巨大,豐富了鄧小平理論,譽滿中國,名揚海內外。
市委市政府始終貫徹「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精神,並把它貫穿特區發展的全過程,作為特區建設的主題。根據廈門特區的客觀實際,用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指導特區的經濟社會建設,是取得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經驗,是符合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精神的。
市委市政府抓住廈門特區對台的區位優勢,發揮「五緣」的優勢,擴展「六求」的作為,建設海峽兩岸重要中心城市、發揮二個先行區的作用,效果顯著,作用巨大,符合兩岸人民共同發展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精神。

㈩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25周年以來有什麼經濟成就

經濟特區建設25年來和諧廈門建設的實踐成就

廈門經濟特區自1981年建設至今,已經走過了25年的發展歷程。在這25年中,廈門發揮經濟特區「先行先試、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努力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加快和諧社會建設進程;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重,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廈門實施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科技、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居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人居環境、創業環境、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中國社科院近兩年發布的中國內地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廈門連續位居第九位;在今年11月11日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120個城市投資環境評價報告中,廈門名列第五而成為「中國投資金牌城市」之一。2005年,在全省社會治安環境的綜合測評中廈門位居首位,居民治安滿意率高達97.7%。此外,廈門還先後獲得「國家衛生城市」(1996年)、「國家園林城市」(1997年)、「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1997年)、「全國十佳人居城市」(2001年)、「國際花園城市」(2002年)、「中國人居環境獎」(2003年)、「聯合國人居獎」(2004年)、「全國文明城市」(2005年)、「雙擁模範城」五連冠等一系列深刻反映「和諧」理念和和諧社會建設水平的榮譽。如今的廈門,已經充分展現了「溫馨、和諧、活力、創新、生態」的城市魅力,成為享譽國內外的中國「最溫馨的城市」。

閱讀全文

與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感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