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美國一戰經濟發展特徵

美國一戰經濟發展特徵

發布時間:2021-01-04 02:32:04

1. 與歐洲國家相比,一戰期間美國日本對華經濟政策特點和影響

1、歐洲因為忙於一次世界大戰,所以無暇東顧,對華的經濟入侵有所減輕,整體上處於收縮態勢。 美國因為沒有受到戰火的影響,在華投資迅速增長。 日本趁歐洲列強收縮的機會,企圖獨吞中國,在經濟上大舉入侵。
2、經濟上給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以短暫的發展時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這期間有了較快的發展,但實力依然薄弱。客觀上也使得中國建立了一批近現代的工業,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 政治上中國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人民的救亡圖存運動更加高漲。

美國和日本向來對中國採取的是經濟侵略的態度。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力圖拓展生存空間,因此,經濟侵略時期必要手段之一。其中,以「二十一條 」最為著稱。而美國向來主張「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究其原因,乃是因為美國未能趕上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卻又像分一杯羹。同時,也為了盡可能在亞洲大陸擠壓日本的實力。

因此,這兩國在一戰時期,均以資本輸出為手段,力圖搶佔中國市場,以期實行間接統治。日本側重以武力威懾軍閥屈從於他的統治,東三省是一個典例。而美國則試圖以強大的經濟實力控制中國經濟,從而達到其間接統治中國的目的。

而歐洲國家在一戰中忙於戰爭,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導致他們喪失了前期在中國確立的優勢。為美日兩國所取代。

至於影響,當然是使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不到發展,阻礙了中國的 近代化。同時也使中國的「兩半」特徵更為顯著。尤其是「二十一條」,基本上就把中國的主權出賣了。

2. 美國從一戰期間到二戰之前經濟發展分三個階段請分別寫出其顯著的特點及原因

沒過穿衣裳期間大二當前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家長協議的特點是美國一直都在發張真財。打擾了國家戰爭需要美國提供武器裝備。

3. 一戰後世界經濟中心在哪

一戰以後,世界經濟中心加速向美國轉移.一戰到二戰爆發這一段時間之內,美國版雖然遭受了30年代特大經濟危機權的沉重打擊,但經濟仍有所發展,在資本主義世界占絕對優勢.其他國家經濟則呈現出不平衡發展的特徵,世界經濟重新向多極化格局過渡.

4. 一戰前的美國經濟

19世紀抄末20世紀初是北美襲大陸建設的高潮,人口高速增長、經濟全面發展,無數新城市拔地而起,民用設施和機械大量生產,國家的絕大部分鋼鐵和能源生產都用在經濟發展再投入和民用消耗。這包括:鋪天蓋地的基建項目(如新城市、新工廠、民用住宅、道路和橋梁等的建設)、農用機械(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就基本普及了農業機械化,而美國的農業規模遠遠超過英德)、潮水般的汽車、商船、等等。顯而易見的,當時英國的國家自身發展已經達到了極限,不像美國有這么多其他地方要用鋼,能夠用於軍備建設的資源反而相對較多。

5. 美國建立後到一戰前的經濟狀況

一、獨立戰爭、禁運和1812年戰爭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但是獨立並沒有自然而然地帶來繁榮和發展。獨立戰爭期間,由於對英貿易的滯阻,北美的製造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從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看則仍遠落後於英國。戰爭結束後,英國利用自身強大的製造業和商業優勢,一方面對美國的出口實施嚴厲的商業限制,包括禁止美國貨進入西印度群島;另一方面則向美國大量傾銷英國貨。獨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運往英國的生鐵為3929噸,1791年下降為797噸。煙草、稻米、藍靛等大宗農產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帶累商業和航海業停滯,造船業衰落。據統計,從1784年到1786年,美國從英國進口的貨物總值約為760萬英鎊,而同期美國向英國出口則僅為249萬英鎊,逆差高達521萬英鎊。出口萎縮、市場縮小,使價格大幅下跌,商人、農場主紛紛破產,債務鏈條破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最著名是的謝司起義。在美國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稱為「危機時期」。從競爭的觀點來看,其實質是英國挾裹著其市場競爭的強者優勢對新獨立的弱小的美國進行打擊,以經濟殖民來代替政治、軍事殖民。 危機給美國上層社會帶來了廣泛的沖擊,「美國向何處去」一時成為報紙和小冊子所討論的焦點。在一片喧囂聲中,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兩大聲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貿易多為南部大種植園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機時期,南部大種植園主兼並了大量小農的土地,鞏固了競爭地位,他們雖然對英國限制出口不滿,卻得益於優質廉價的工業品。因此他們主張自由貿易,一方面要求英國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試圖擺脫英國的商業壟斷,開拓南歐、北歐市場及其他全球市場,同時則加快向西部擴張,將西部廣袤的土地變為農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增強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張自由貿易,因為他們的利益得益於對外貿易的擴大,無論進出口是否出現逆差,只要貿易總額上升,就少不了他們的利潤。主張貿易保護者成份比較復雜,既有保衛獨立戰爭成果的愛國主義成份,又有在謝司起義前鞏固統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國打擊最沉重的廣大小農,又有為數不多的製造業主。由於當時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國的經濟侵略,因此,主張增強邦聯政府力量、加強貿易保護的代表,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事實上控制了政府決策。漢密爾頓認為英國的力量來源在於製造業,因此美國必須重視製造業的發展。而要發展製造業,則必須有政府保護。他指出需要政府保護的三個理由,一,外國政府對製造業有保護和獎勵;二,農業國居民出於習慣往往不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熟悉的職業;三,製造業國在技術、資金、市場方面已經具有優勢,這就使「最新建立製造業的國家與製造業已成熟的國家在平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行的。」 遺憾的是,盡管漢密爾頓提出加強聯邦政府權力、重視製造業、提倡貿易保護的一攬子方案,但由於當時美國社會經濟結構由依附於英國的種植園主和大商人主導,故唯一落實的是加強了聯邦政府權力,建立了財政稅收制度,恢復了公共信用,順利發行了新國債,使聯邦政府不再有名無實。然而漢密爾頓所珍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卻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的關稅法案規定進口稅率僅為9%,遠不足以保護新生的製造業。英國知道自己的競爭優勢所在,一開始就禁止機器和技術以及技術人員外流。由於西部土地的吸引,美國工人的工資平均又比英國高1/3到1/2。加以英國企業主資金雄厚,有現成的銷售網路等因素,使美國製造業舉步維艱。1801年的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資於製造業,僅占總數的2.4%。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美國很難擺脫後來中南美洲各國的命運,成為歐洲工業國的附庸。因為主宰著獨立後美國社會的是大農場主和大商人,他們都從依附地位中獲益。發展製造業的每一個重大措施都與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相抵觸,徵收高關稅首先種植園主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歐洲的工業消費品,如果對方實施報復性措施,則還會連帶出口下降,價格下跌,收入減少。在這種社會經濟結構中,資源越豐富就越可以依賴開發資源來獲取收益,就越缺乏發展製造業的動力。傑斐遜的自由貿易主義和農業國之夢,正是建立在對美國豐富資源的依賴上。這個甜美、舒適的夢完全有可能將美國的製造業膩死。 正當美國迷迷糊糊地做著西部農業夢的時候,英國的軍艦的炮聲把它驚醒了。1807年,英國為與拿破崙作戰,炮擊美國戰艦「切薩皮克號」,強征艦上海員。此舉激起了強烈的反英愛國情緒,1807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隻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意在用中斷對英國的農產品供應來教訓英國。不料,禁運不僅沒能給英國造成傷害(英國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本國也生產糧食),反而使美國經濟全面癱瘓。禁運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的殖民性和依附性。1807-1808年,美國出口下降88%,進口下降59%,航海業瀕臨破產,大批海員失業,北部的大小商人損失慘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小農場主和小業主紛紛破產,工業消費品供應發生嚴重困難,關稅收入急劇減少,財政出現巨額虧空。在強大的壓力下,《禁運法案》不得不在1809年初取消。然而,正是這個禁運風潮,使美國製造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至1810年製造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2億美元,相當於禁運前出口總額的2/3。禁運使國內製造業不再面對國外競爭,工業品價格上漲又使製造業利潤大增,航海業、對外商業的蕭條促使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製造業。更重要的是,禁運使美國人初步懂得了製造業對於民族獨立和國家強大的重要性,從而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擺脫經濟的依附性帶來了第一線光明。但是,就在普通美國人得出上述結論時,作為權力結構核心的部分大農場主和商人卻增強了依附性,更害怕與英國打貿易戰。因此,禁運結束剛後,財政部長加勒庭提交國會一份《關於製造業的報告》又被擱置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的讓步並沒有換來英國的回報,英國繼續劫掠美國船隻。再加上美國國內西部擴張主義者的鼓動,1812年,美英正式交戰。這場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和禁運十分相似,對外貿易和航海業陷入長期蕭條和停滯,而製造業卻飛速發展,對英國霸權構成了真正威脅。戰爭結束後,英國商人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向北美傾銷商品,英國國會和政府則在一旁積極支持,布魯厄姆勛爵在英國下院稱:「為了把美國在戰爭期間產生的幼稚製造業扼殺在搖籃中,即使在最初的大量出口中受些損失也是值得的。」但英國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得逞。這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當時英國的技術還是相對簡單、容易掌握、也容易改進的技術,美國製造業在技術上已經並非處於絕對劣勢;其次,從規模上看,美國製造業已經有相當實力,而且也得到了國內金融勢力的支持;第三,1816年美國頒布了第一個保護關稅法案,製造業品的平均稅率驟升至25%。此後,直至十九世紀末,貿易保護主義一直是美國的經濟政策的基調。 由此可見,1807年禁運和1812年戰爭實際上是美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沒有這兩場戰爭——戰爭是最極端的保護主義,和由此而來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國很可能成為另一個巴西,而世界歷史的面貌也將大不相同。遺憾的是,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美國史學界都沒能充分注意這一轉折點的重大意義。其原因恐怕是,無論中外理論界還是史學界,都沒能擺脫某種歷史必然論、歷史決定論的思維模式。如果每一個國家最終都能走上資本主義的「康莊大道」,或都必須經過資本主義階段,那麼也就不存在轉折問題了,最多隻有曲折。 二、南北戰爭 擺脫弱者地位的歷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斗爭和曲折。由於當時英國的強者地位並非象今天的美國那樣突出,它先是沒能阻止美國獨立,後是沒能在1812年戰爭中重新佔領美國(由於英國顧慮歐洲大陸重啟戰爭),再是沒能在戰後搞垮美國經濟。但這並不等於英國、法國等歐洲強國就此承認美國的崛起,而是在繼續伺機壓制美國。就美國國內而言,從原有的殖民地型社會經濟結構,向以製造業集團為中心的自主型社會經濟結構轉變,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突和斗爭。大商人集團、航海集團、南部種植園主和北部製造業集團之間,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時起時伏,構成了地方主義與國家主義(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奴隸制和廢奴主義,新申請州是否向奴隸制開放,以及民主黨與共和黨斗爭等諸多重大矛盾的核心。隨著這對矛盾逐漸統攝國內的各種矛盾,矛盾逐漸從經濟領域延伸到政治、文化、宗教等領域,社會情緒越來越激動,直至爆發南北戰爭[1]。 事實上,盡管通過禁運和戰爭確立和關稅保護原則,美國工業一時間還很弱小。在1820年以前,作為工業化最重要的部門的鋼鐵業,其鐵產量比殖民地時間還少。鐵礦的開采、冶煉和鐵器業完全被英國所主之宰。第一個真正對鋼鐵工業起到保護作用的關稅是1824年的關稅,其後是1828年的關稅。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自由貿易集團控制了政權,降低了關稅,鋼鐵業生產很快就停滯、滑坡;1842年參議院決議恢復高關稅,鐵產量又直線上升。如此,自由貿易路線和貿易保護路線反復斗爭,鋼鐵業也反復漲落,直至林肯上台,把關稅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從而最終建立起了強大的鋼鐵業。 總的來說,關稅的爭奪戰越來越對貿易保護主義者有利,主張自由貿易的南部種植園主、北部進出口商和航海集團則滿腹牢騷。北部進出口商業利益的代言人如馬薩諸塞州的丹尼爾·韋伯斯特始終反對高關稅,南部則把1828年的高關稅稱為「可憎的稅率」,特別是南卡羅來納州。為了反對高關稅,南卡羅來納州不惜脫離聯邦。為此,它提出了憲法「公約論」,即認為州創立了聯邦,當中央政府的決定不符合州的意願時,州有權作出自己的決定。1832年7月,在自由貿易者的強大壓力下,國會通過了新關稅法案,比1828年的關稅有所下調,但仍不能滿足南卡羅來納州的要求。同年11月,南卡羅來納州召開州代表大會,宣布國會通過的關稅法無效。如聯邦政府採取強制措施,則南卡羅來納州將脫離聯邦。面臨聯邦分裂的形勢,國會不得不再次通過妥協性法案,擴大免稅商品種類。 妥協是達成了,但矛盾並未解決。自由貿易者和貿易保護主義者在一次次的較量中慢慢廓清了陣營,形成了以南部種植園主為核心和以北部製造業集團為核心的兩大派別。在世界范圍的廢奴主義運動的推動下,這兩大派別的斗爭又進一步激化為蓄奴州和自由州的斗爭。這兩大派別都希望控制參眾兩院、政府和最高法院。由於各州的參議員人數相等,而南北兩派所控制的州數相等,兩派力量在參議員勢均力敵。這時如果新加入的州是蓄奴州,則該南部就能控制參議院。因此,一個又一個新開發地區被批准為新州之日,也就是兩大派別一次次較量之時。每一次,出於維護聯邦的考慮,雙方都達成了妥協,如1820年的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1850年妥協》等。《1850年妥協》中,北方限制了奴隸制的擴張,同時也向南方承諾了嚴厲的《緝奴法》,從而維護了脆弱的南北政治均勢。但每一次妥協都醞釀著矛盾的進一步激化,《1850年妥協》被稱為「火山口上的壺蓋」。此後,南北雙方斗爭的火葯味越來越濃,在1854年堪薩斯州問題上,兩大派別發生了武裝沖突。這是南北戰爭的前奏。 [1] 1800年以前的兩大黨是「聯邦黨」(漢密爾頓的黨)和「民主共和黨」(傑斐遜的黨),至1800年聯邦黨下台,不久後瓦解,此後二十多年之內基本是民主共和黨一黨獨大,1830年,民主共和黨分裂為民主黨(即現在的)和輝格黨,50年代,輝格黨瓦解,從民主黨和輝格黨內分裂出以北方、主張廢奴為背景的(即現在的)共和黨

6.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有點多,慢慢看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的穩定發展;7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放緩和衰退,經濟霸主地位動搖;7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滯脹」;80年代的經濟復甦;90年代的經濟繁榮;二戰後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聯邦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歐洲共同體;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原因;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緩和與矛盾;美國社會危機的加深;德日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極右勢力的活躍。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二戰後至9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變化的歷程,形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分析和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2)通過分析二戰後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變化的內外因素,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決定因素。

(3)通過對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矛盾與問題的分析,提高自己對資本主義全面的辯證的認識,即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矛盾的緩和,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基本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二、知識點撥

(一)知識引導

1.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

2.戰後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背景:二戰中,西歐各國經濟都遭到破壞;戰後各國改革,調整政策,發展經濟。

措施:①密切同美的聯系,利用美國援助。②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③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結果:①50年代初,工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②50年代~60年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力上升,呈現繁榮景象。③西歐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1967年歐共體成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④70年代以後,與日本沖擊美國霸主地位。

3.戰後德國經濟的發展

條件:①與西歐其他國家措施基本相同。②其他的具體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趨向穩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

b.美國的扶植,不僅保留雄厚的工業基礎,還通過馬歇爾計劃提供經濟援助。

c.政府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

d.高素質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經濟奇跡」。

結果:50年代,德國經濟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已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4.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

(1)背景

①戰後,進行社會改革,進一步廢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②隨著冷戰加劇,美國開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國結束對日佔領。

(2)措施

①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②制定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快產業的更新換代。

③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④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美國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3)結果

①1955年以後,日本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②60年代末,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③80年代,日本加大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力度,推動經濟穩步增長。

④1987年,日本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⑤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70年代中期以後,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夥伴。

5.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和問題

6.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恢復時期:1945年至50年代初西方國家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

(2)高速發展時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3)「滯脹」時期:在1973年經濟危機影響下,西方生產低速發展甚至停滯,並與通貨膨脹並存。這說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生產的調節促進作用減弱。

(二)重點、難點

1.不同時期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1)戰後美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原因。

①美國大力拓展世界市場。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③通過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

(2)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的主要原因。

①戰後西歐經濟和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挑戰。

②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③石油危機的沖擊。

2.戰後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及成功經驗

相同因素:

美國資本輸入、非軍事化、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外向型發展戰略。

成功經驗:

引進外資、技術,重視科技,發展教育,注意經濟發展戰略。

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1)概況:

①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

確立的原因: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19世紀中期,英國煤、鐵、紡織品的產量超過了法、美、德三國的總和;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確立: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喪失的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

喪失: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②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

表現:「二戰」後,美國操縱了國際金融,建立了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它的建立,標志著美國在國際資本主義經濟領域霸主地位的確立。

③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

表現: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經濟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史學界一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戰後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後期;80年代末以來。這三個階段各自發展狀況及形成的原因可作如下的分析:

戰後初期至70年代: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業實力和豐富的黃金儲備,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控制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從戰爭的破壞中恢復起來。

原因:通過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橫財。而歐洲在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處於普遍衰落的時期。

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開始向多極化方向演變。日本和歐洲共同體與美國在世界市場上激烈競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原因: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歐洲共同體國家和日本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美國。

8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呈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進程。

原因: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3)19世紀晚期到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發展的特點及產生的根源。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形成壟斷,以私人壟斷為主,壟斷資本開始滲透到社會經濟各部門各領域,並影響到政治生活。這是當時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要求。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生產獲得高度發展,產品結構日益復雜,因而對生產組織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產和資本的集中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

30年代大危機以後,西方國家紛紛加強國家的干預。美國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新局面,而德、意、日的經濟軍事化則形成了世界大戰策源地。生產的社會化和現代化對資本主義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危機也迫使各國加強國家職能以求出路,但各國國情差異導致了其不同的經濟體制。

二戰以後,西方各國普遍加強國家干預,並使之成為經常性手段,西方國家普遍進入國家壟斷階段。二戰後各國經濟嚴重困難是導致其加強國家干預的直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生產進一步發展,對經濟體制和國家職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協調各種矛盾和開拓國內外市場,這是其產生的根本原因。

4.戰後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經濟恢復和發展大體經歷了幾個怎樣的階段?並說明經濟恢復、發展和變化的原因。1967年歐共體正式成立,從當時的經濟發展和國際關系角度,分析說明西歐加強經濟聯合的主要原因。

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50年代初,經濟迅速恢復階段。

第二階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經濟高速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70年代以來的經濟低速增長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恢復的原因:

①雖受戰爭影響損失巨大,但有較高生產力水平的基礎(或各國針對性地實施了一些經濟措施);②戰後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援助(馬歇爾計劃)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迅速穩定。

第二階段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科技革命推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利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獲取了廉價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場;西歐各國經濟的聯合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三階段經濟低速增長的原因:

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滯脹」狀態下經濟政策的穩定。

歐共體的形成,是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也是歐美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結果。戰後各國經濟得到高速發展,要求西歐各國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協調經濟政策。

其次,西歐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較接近,貿易往來密切,促進了經濟上的聯合。

再次,美蘇爭霸世界,對西歐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威脅。對於這種威脅,西歐任何一國都無法單獨應付。生存與發展促成了西歐經濟走向了聯合。

5.不同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時 間
特 點
影 響

1825 ①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②發生於英國 ①暴露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
②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提供社會條件
1847 因農業歉收引發蔓延歐洲的工商業危機 歐洲1848年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1857 ①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②由美國開始,影響到資本主義世界 ①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的標志
②第一國際建立的社會條件
1929~1933 ①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
②由美國引發,演變為空前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①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
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20世紀
70年代 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油價,引發資本主義世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①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入滯脹狀態

6.歷史上美歐關系的發展

問題1:世界現代史上,美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概括每一階段的基本特徵並簡析其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但在政治上,歐洲仍然是資本主義世界的中心。一戰期間美國利用中立地位賺取豐厚利潤,戰後歐洲國家的經濟復興為美國提供了有利的海外市場,美國出現了「柯立芝繁榮」。而英國盛極而衰,戰後經濟發展緩慢,許多殖民地爆發了民族解放運動。但在政治上,美國的軍事力量還無法和英法等歐洲強國相抗衡,英法操縱了國際聯盟,建立了有利於它們的新國際格局。

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名符其實的霸主,歐洲國家處於從屬地位。經過二戰,歐洲削弱,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進一步加強,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其對貨幣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政治上,美國拉攏西方成立了「北約」,並一度操縱了聯合國。軍事上,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唯一的核武器。

六七十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美、歐、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二戰後,經過五六十年代的迅速發展,西歐國家和日本的經濟實力得到壯大。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提高了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力。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實力卻相對下降,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歐共體國家和日本在經濟領域同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開始積極擺脫美國的控制,奉行相對獨立的政策,美國喪失了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對優勢。

7.戰後美日關系的變化

(1)美國同日本的關系

戰後初期,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開始按照自己的意圖改造日本,在日本實行政治經濟民主化改革。為了把它變成對抗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據點,美國結束對日佔領狀態,大力扶植日本經濟。從50年代起,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美經濟競爭和日本反對美國控制的斗爭逐漸激化。進入80年代後,日美經濟競爭繼續擴大。

(2)關於美國對日改革影響的評價

史學界傳統觀念對此持完全否定態度。美國為適應戰後它在全球的擴張需要,把日本扶植成為美國侵華反蘇與對付共產主義的戰略堡壘。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史學界對此有了新的認識,認為美國佔領日本並進行改革,在當時情況下具有客觀的進步性。首先,修改憲法,革除封建專制主義、法西斯主義因素,確立了三權分立政體,建立了與共和制近似的君主立憲制,為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其次,在經濟上解散財閥的措施,革除日本壟斷資本主義的封建因素;在農村消滅了地主階級,從而促進了日本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8.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問題

(1)國家壟斷主義的基本概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同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的資本主義。1917年,列寧第一次提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一術語。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是繼自由資本主義、一般壟斷資本主義兩階段後,資本主義的第三階段。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分期: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萌芽時期。它出現於個別國家的個別部門,規模很小,層次很低。畢竟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附庸。

②二戰結束前的不穩定發展時期。

歐美主要大國和日本為應付危機和戰爭,都曾大規模地實施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929年~1933年大危機和二戰期間,在性質和方向上出現重大分化。

一是堅持資產階級經濟體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一是向法西斯專制畸變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③二戰後上升至主導地位和走向完善時期。

內容:

國有企業的發展。

國家財政收支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升高。

實行中央銀行國有化,加強中央很行對國家金融的干預和調節作用。

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的管理和調節作用。

特點:

在地域范圍上,它成為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制度的統治形式。

在持續性上,它日趨成熟和鞏固,沒有出現二戰前不穩定現象。

在內容上,既當經濟基礎,又是當上層建築,是全面干預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總壟斷資本家。

9.「二戰」後的資本主義世界

(1)經濟特徵

①「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1945年到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50年代初到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1974年到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1982年到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②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二戰」結束後,美國的世界經濟霸權地位得以確立。但6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地位由於日本、歐共體的崛起而發生嚴重動搖。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喪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

③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全球一體化和經濟區域集團化。

(2)政治特徵

①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英國在對外政策上開始依附美國,法國徒有大國虛名。德意日法西斯成為戰敗國,不再是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長期以來國際斗爭中的以歐洲為中心的時代結束了,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政治格局。60年代,形成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②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同意識形態不同的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全民冷戰時期。在對共產主義冷戰中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③戰後初期,美國操縱聯合國作為其推行霸權主義的工具。

(3)經濟特徵和政治特徵的關系

①二戰後,歐洲力量嚴重削弱,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是美國稱霸的基礎。

②戰後初期,美國對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實行馬歇爾計劃,對經濟困難的歐洲進行經濟援助,為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鋪平了道路。

③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和歐共體經濟力量的迅速增長為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出現提供了經濟基礎。

三、能力·思維·滲透

能力提高

歐洲共同體的實質是( )

A.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國際聯盟 B.擺脫國際霸權主義的政治聯盟
C.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盟 D.資本主義生產力再發展的產物

分析:本題解題關鍵是明確歐共體主要是一個經濟組織,它加強了西歐各國的經濟聯合,是建立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之上的聯盟。故正確答案為C。

點擊思維

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朝鮮戰爭起,美國全球擴張和爭霸進一步加強,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名目繁多。這些開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億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億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達71億美元。

材料二:1950年~1975年間,美國工業生產平均年增長3.8%。英、法、聯邦德國平均為5.4%,日本為12.4%。1951年~1977年,美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3.2%,日本為8.8%,聯邦德國為4.4%,法國為4.3%。

——據宋則徐、樊元《世界經濟史》材料三:美國的進口貿易情況表(單位:億美元)註:+為順差,-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與日本的貿易
+2.4
+2.0
-15.9
-19.4

與西歐國家的貿易
+2.0
+10.7
-5.8
-17.8

材料四: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外匯儲備比重變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資本主義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國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 1 1.3 3.2 12.4 12.3
西歐共同體各國 26.5 30 29.6

——據《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二分冊)

回答:

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結合材料說明其原因。

分析:此題為2000年全國高考試題。此題所選四則材料圍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這一核心問題。材料一說明美國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大量增加;材料二反映了美國工業生產增長速度低於日本和西歐;材料三反映了美國在與日本、西歐的貿易中逆差增大;材料4則反映了美國的黃金外匯儲備逐漸減少。試題要求依據上述材料回答1973年美國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四則材料即是四個方面的原因,只要能把握四則材料所說明的實質問題,此題即迎刃而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時要揭示出每個方面的現象為什麼會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即揭示出四則材料所反映的現象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1)美國的海外軍事開支和各種「援助」加劇了美元流向國外,增加其經濟負擔。

(2)美國經濟沒有持續穩定增長,其發展速度低於西歐、日本。

(3)美國進出口貿易與西歐、日本相比,逆差趨勢明顯,難以迴流美元。

(4)美國黃金大量外流,儲備減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難以鞏固。

學科滲透

二戰後西德和日本的經濟快速發展,60年代兩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國。

(1)西德和日本經濟騰飛有哪些相同因素?

(2)兩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

(3)為什麼德國最大的工業區分布在內陸,而日本最大的工業區分布在沿海?

分析:這是一道史、地結合的綜合題,主要考查西德與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對我們的啟示、工業分布特點及其成因。第(1)問著重考查比較能力;第(2)問「借鑒」依賴於對「共同因素」的認識;回答第(3)問要結合兩國的交通條件、礦產資源的分布或來源來分析工業區分布特點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相同因素:美國資本輸入;非軍事化;重視科技教育;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等。

(2)借鑒:引進外資、技術;重視科教;注重適時調整經濟戰略。

(3)德國魯爾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不遠,有萊茵河便利的水運,水陸運輸方便。所以德國最大工業區集中分布在魯爾區。日本缺乏礦產資源和能源,工業區建在太平洋沿岸,便於原料、燃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所以日本最大工業基地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

高考巡禮

閱讀下列材料

國民生產總值比較(單位:百萬美元)
全世界 高收入國家 低收入國家
1965年 2 003 700 1 413 280 163 00
所佔% 70.53 8.14
1993年 231 12 566 18 247 536 990 262
所佔% 78.95 4.28

高收入國家的三種類型

美國 歐共體 日本
698 900 317 570 91 290
34.88 15.85 4.56
6 259 899 6 279 762 4 214 204
27.08 27.17 18.23

——根據世界銀行1991年和1995年的發展報告提供的統計數字

請回答:

(1)說明1965年~1993年高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高、低收入國家之間的經濟狀況呈現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對它們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2)分別說明美國、歐共體、日本的經濟實力地位發生了什麼變化?指出這種變化對三者之間的經濟格局有何影響。

(1996年全國高考)

分析:本題屬於多材料表格式分析型材料解析題。題目體現了歷史感和時代感相結合的特點。要求考生通過對圖表、數據的仔細分析,從中提取有效信息,以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本題對能力要求較高。

參考答案:

(1)1965年~1993年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經濟都在發展。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差距在擴大。這種變化不利於低收入國家。

(2)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對衰弱;歐共體的經濟實力已超過美國;日本和美國的差距縮小,成為世紀經濟強國。這種變化使原來美國獨霸的經濟格局演變為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四、自學階梯評估

知識掌握

1.一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科學技術提高了生產力
B.進行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改革
C.政府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宏觀管理
D.政局穩定,經濟實力雄厚

2l.1973 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它所反映出的實質問題是( )

A.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B.資本主義世界發生金融危機
C.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形成
D.日本、歐共體經濟迅速發展

3.20世紀60年代初居於第二位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國是( )

A.英國 B.美國C.聯邦德國 D.日本

4.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利用的有利條件不包括( )

A.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B.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
C.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D.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5.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原因不包括( )

A.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B.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
C.消除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D.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能力提高

1.下列各項按因果關系排列的是①「歐佩克」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制裁②西方經濟進入「滯脹」階段③西方國家發生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③① D.③②①

2.二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首要條件是( )

A.戰後進行的民主改革和生產關系的調整
B.朝鮮戰爭的影響
C.積極發展海外貿易
D.採用現代科學技術

3.對20世紀70年代美、日、西歐歷史的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美國由最大債權國變為最大債務國
B.日本和聯邦德國上升為最大債權國
C.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黃金儲備減少
D.美國不再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4.二戰後,美國的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其表現不包括( )

A.廣大黑人為爭取平等權利掀起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
B.毒品泛濫,吸毒人數劇增
C.邪教組織名目繁多、五花八門
D.軍國主義思想有所抬頭

5.閱讀下列各表提供的統計材料

表一:1950年~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率

國名
聯邦德國
義大利
法國
英國
日本
美國

增長率%
6.7
5.6
5.3
2.9
9.6
3.5

表二:20世紀70年代~80年代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情況

年份 項目(%) 歐共體10國 美國 日本
1973年~1979年 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 2.5 2.6 3.5
1979年~1984年 同上 0.9 2.l 4.2
1979年~1982年 消費物價上升率 9.5 7.8 4.4

表三:20世紀90年代主要訹國家經濟增長率

國名 聯邦德國 義大利 法國 英國 日本 美國
增長率% 5.5 1.8 2.6 0.5 5.6 0.9

回答:

(1)根據以上各表,運用所學知識,扼要指出從本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並分析其原因。

(2)根據以上各表,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消長變化及其導致的主要後果。

延伸拓展

1.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後初期,推動西歐國家經濟恢復的一個相似因素是( )

A.科技革命的促進 B.各國革命運動的?/td>

7. 一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狀況的主要指標

失業率
通脹率
人均財富
gdp

8. 美國從一戰期間到二戰之前,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請分別寫出其顯著特點及原因

美國從一戰期間到二戰期間經濟發展為三個階段,那麼你可以根據歷史書去寫它的特點。

9. 一戰前的美國經濟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北美大陸建設的高潮,人口高速增長、經濟全面發展,無數新城專市拔地而起,民用設施和屬機械大量生產,國家的絕大部分鋼鐵和能源生產都用在經濟發展再投入和民用消耗。這包括:鋪天蓋地的基建項目(如新城市、新工廠、民用住宅、道路和橋梁等的建設)、農用機械(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就基本普及了農業機械化,而美國的農業規模遠遠超過英德)、潮水般的汽車、商船、等等。顯而易見的,當時英國的國家自身發展已經達到了極限,不像美國有這么多其他地方要用鋼,能夠用於軍備建設的資源反而相對較多。

閱讀全文

與美國一戰經濟發展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