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原因有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最重要的應該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是信息化。
B.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取得了新經濟的勝利,什麼是心經濟
網路經濟的破滅,似乎就是「新經濟」的破滅。但到底什麼是新經濟?至今這個名詞還是一個鬆散的概念。正如經濟學人雜志前年所述,90年代末期驚人的經濟增長需要一個「很廣義」的概念來詮釋,因此媒體、華爾街業界以及一批經濟專家便爭相找個名詞來填補這個概念。到底新經濟這名詞是怎麼來的?據哈佛大學修倫斯坦中心最近調查發現,最早媒體、產業經濟專家以及經濟權威作家在1970年代就引用了「新經濟」這個字眼,但描述的東西並不相同,有時甚至毫不相干。有時候,新經濟指的是電腦科技,又有一陣子被用來描述服務業經濟、全球化、雙薪家庭、薪資變動遲緩、中小企業、非工業化以及企業再造。而在1980年代中期,新經濟這個名詞廣獲認同。陸續有相關以新經濟為題的新書問世,如「新經濟經營之道」、「認識新經濟」等等。1986年,財富雜志(Fortune)刊出以「美國的新經濟」為題的封面故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也宣稱美國正進入「世紀以來劃時代的經濟變革」,其特徵是服務業和高科技的「新經濟」崛起。即使到了1990年末期,新經濟仍很難規范為一個明確的定義。大多數分析師和媒體把這種強勁的經濟現象歸結於電腦的普及。不過,他們就連資訊科技如何創造出增長也不明確。
C.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取得了新經濟的勝利,什麼是心經濟求大神幫助
「新經濟」一詞最初出現在年美國著名刊物《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篇文章上。該文分析了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的軌跡,發現了與七八十年代經濟不同的特點,提出美國出現了新經濟的觀點。此論一出,引起了美國學術界的軒然大波。 (1)經濟結構的調整。美國從80年代開始,經歷了戰後以來最深刻的結構性調整,以信息業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傳統產業也得到了有效改造,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再加上政策的有效實施,贏得了美國經濟的繁榮。高新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並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高新技術企業的豐厚利潤和高回報率造成了股市的繁榮,從而通過巨大的財富效應,刺激了美國的個人消費,並對其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使美國的就業空間得到了深層次拓展,從而美國的失業率也一直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高科技產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投資巨大,但隨著需求和產量的上升,高科技產品價格和生產成本都下降很快,從而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會帶動物價上漲,這對於美國經濟在增長的同時伴以低通脹起了很大的作用。 (2)美國政府的有效調控機制。首先,財政赤字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美國經濟發展的頑症。柯林頓政府採取雙管齊下的財政政策,即通過減稅以刺激供給和通過節支以控制需求,並且同國會達成協議,計劃用10年時間消滅財政赤字。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注重財政結構性調整的政策舉措,不是一味地減少支出,而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做到有增有減。由此,1998年美國實現了30年以來聯邦財政的首次平衡。其次來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貨幣政策,格林斯潘堅決摒棄相機抉擇的傳統做法,謹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穩定貨幣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對經濟既非刺激也不抑制,從而使經濟能以其自身的潛在增長率,在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並存的情況下保持穩定增長。 (3)經濟的全球化浪潮。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貿易、金融、生產、投資、政策協調等方面超越國界和地區界限,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融合,進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經濟全球化趨勢為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與高科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世界各國在全球化中加快了市場化的步伐,美國企業利用跨國購並或直接設廠,向不發達國家轉移相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或其他成熟技術和產品生產線,利用他國廉價資源和生產要素,從而使美國可以集中力量發展高技術產業並通過進口滿足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其他日常消費品。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市場更加開放,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開拓銷售市場更加便利,獲取利潤的渠道越來越廣,這擴大了美國的世界市場份額及其貿易利益,也刺激了國內經濟的增長。此外,全球性的國際資本流動和各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更為美國資本謀求巨額利潤創造了條件。
D.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呈現出什麼特點
經歷了20世紀復70年代初的滯漲時期制後,美國經濟出現復甦。主要表現:第三產業興起,「新經濟」出現,福利國家制度進一步完善。
在經濟指導思想上,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出一種政府幹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制與私有制並存的混合經濟模式
根據人教版歷史高中教材,必修二回答的。
E.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
90年代中期的美國,與之伴隨的是美國經濟123個月的持續增長。美國經濟進入巔峰狀態之際,新經濟潮流迅猛,勢不可擋. 首先,高新技術的運用帶來勞動生產率的較大提高,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貨膨脹,從而減弱了經濟增長、通貨膨脹間的關聯度。 其次,企業利潤、信貸和投資成為新經濟的重要支撐點,而高科技產品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可迅速進行投資戰略調整,增加應對市場供求的靈活度。 第三,通脹率和物價水平被控制在較低范圍,從而弱化了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效能,且政策時滯較前拉長。 第四,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諸多因素有效結合,提高了傳統產業及其產品的高科技含量,並使傳統經濟的生產、運作、管理模式出現新的變化,較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發展。
F. 簡要論述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的特點及其成因
90年代中期的美國,與之伴隨的是美國經濟123個月的持續增長。美國經濟進入巔峰狀態之際,新經濟潮流迅猛,勢不可擋。然而,新世紀開局,美國及世界經濟遭遇增長減緩之痛,特別是「9·11」事件的發生將美國經濟推進了階段性調整的灰暗之隅。而對其背後成因的研究重新喚起世人對新經濟的興趣,其未來走向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
一、與美國經濟的起落相伴隨
1996 年12月30日,美國《商業周刊》首次提出「新經濟」概念。1997年2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以官方語言確認了新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概念。雖然目前國際上對何為新經濟並無統一認識,但綜合有關學術資料,可以初步將新經濟歸納為: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7大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其核心是觀念的創新、運行模式的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技術樣式,其對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發展所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高新技術的運用帶來勞動生產率的較大提高,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貨膨脹,從而減弱了經濟增長、通貨膨脹間的關聯度。
其次,企業利潤、信貸和投資成為新經濟的重要支撐點,而高科技產品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可迅速進行投資戰略調整,增加應對市場供求的靈活度。
第三,通脹率和物價水平被控制在較低范圍,從而弱化了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效能,且政策時滯較前拉長。
第四,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諸多因素有效結合,提高了傳統產業及其產品的高科技含量,並使傳統經濟的生產、運作、管理模式出現新的變化,較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發展。
新經濟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推進了美國工業製造部門、服務部門和流通部門的發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時間里,美GDP增長了26.7%.其間,電子和電力裝備產業產值增加了224%,機械工業增加了107%,商業服務、通訊、流通和交通產業產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間。2000年,美國GDP達到99657億美元,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續增長近十年的美國經濟開始出現周期性調整的跡象,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在此影響下,作為信息產業經營狀況晴雨表的納斯達克指數出現急劇波動,高新科技企業利潤下降、庫存增加,企業裁員、倒閉現象急劇上升。而「9·11」事件的發生則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導致股市再次暴跌,縮水達65萬億美元,其中在股市重開的第一周,納指就下跌 16.1%.美國經濟遭受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創擊。但是,「9·11」事件發生後不久,美國經濟,其中包括新經濟即出現反彈勢頭。2001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由第三季度的負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經濟增長1.3%.進入今年以來,美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即攀升到5.8%.美國總統布希年初宣布「美國新經濟依然健在」,並且預計在未來11年內,美國勞動生產率可年均增長2.1%,與整個90年代相同。業內專家評稱,各種跡象顯示,新經濟依然生機盎然。
二、存在即合理?
對新經濟,褒之者有,貶之者亦有。貶之者以新經濟缺乏存在與發展的科學理論為由,將其列為後工業時代的一種泡沫現象而難以為繼。「9.l1」事件後,這種持否定的論調更是甚囂塵上。但是,從新經濟興起以來的十年進程綜合分析,新經濟的確具有較為廣泛而牢固的理論基礎。
從亞當·斯密所提出的經濟發展原則來看,分工可以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而分工所能達到的程度取決於市場規模的大小,市場規模的大小則又取決於市場交易的成本。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使市場規模擴大,分工更趨細化與合理,經濟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根據熊彼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創新理論」,新經濟絕不僅僅是個技術概念,它不簡單等同於技術上的發明和應用,新經濟之所以發展迅速,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通過信息、網路和計算機技術等的廣泛普及,創造了包括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在內的新的經濟運行體制和組織管理體系。
從邁克爾·波特的管理學理論來分析,新經濟的蓬勃發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大大降低了產品成本;高新科技的運用使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彩,可以滿足消費者千差萬別的需求,企業更加容易利用差別化贏得比較優勢;微電子、軟體與網路等高新科技產業的巨大發展要求進行大規模生產,實行高度分工協作,產業聚集成為必然,並且上升為加速經濟變革的一種工具。
三、前景令人看好
雖然美國新經濟尚未走出階段性調整,但是可以預計,新經濟依然令人看好,其發展前景廣闊。
1、十年來推動美國新經濟成長的現實條件依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革命。雖然信息產業在去年底出現了階段性調整,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卻為技術革命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持久而強勁的動力。與歷次美國經濟衰退不同的是,美國勞動生產率並沒有受到嚴重創傷,依然保持連續增長,現仍維持在5%的水平。這表明,無論是在新經濟的繁榮期還是調整期,技術革命創造的高水平勞動生產率依然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是,經濟全球化浪潮。盡管經濟全球化引發了新一輪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運動的客觀現實無法迴避。在當前形勢下,國際商品、資本流動、信息技術擴散和國際化經營繼續得到發展,歐盟、北美、東亞等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穩步向前推進。經濟全球化已使以信息產業為中心的新一代工業體系出現新的變化,全球生產力要素組合與生產力布局出現新的特點,在全球化浪潮中,企業正加緊進行結構調整,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市場制度與企業制度的創新亦正在加速進行。經濟全球化不僅使美國企業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占據有利位置,而且在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將自身優勢與國外廣大市場和廉價勞動力進行利潤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謀取了巨額經濟利益。
2、新經濟為美國成功實現產業結構大調整,贏得先發優勢創造了牢固的物質基礎,美國將會繼續從國家利益的戰略高度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實際上,20世紀 90年代美國信息技術革命最初得益於80年代裡根和老布希政府的減稅政策,減稅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增強了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新經濟的全面發展准備了條件。目前,布希政府正面臨使美國經濟擺脫低迷和推動經濟全面增長的雙重任務,其在經濟政策上沿襲了共和黨「務實」和「自由放任」的傳統特徵,這將為今後新經濟的走強注入巨大活力。布希政府以「里根經濟主義」為依據,再次提出供給學派理論,認為生產和供應能創造需求,自行調節經濟。主張削減聯邦政府許可權,弱化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其中包括減少對作為美國經濟基礎的私人企業的干預,政府依靠企業進行決策,不斷擴大私人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應有作用;實行大幅減稅;限制貨幣供應量等。去年,布希政府已向國會提交了10年減稅1.6萬億美元的方案,該方案將有助於政府擴大預算盈餘,刺激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此外,美國政府為有效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還在政策、法規制定,人才培養,資金投入與科研部門協調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此外,90年代以來的企業購並和重組,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發展為新經濟的持續增長創造了新的基礎。它反映了在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對抗性競爭正逐步被協作性競爭取代,企業經營理念和經營戰略正發生新的變化。盡管近一兩年來,企業購並和重組出現了一定降溫勢頭,但總的發展趨向沒有逆轉。它有力地促進了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鞏固了企業的市場份額,減少了重復勞動,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范圍,增強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並且帶來了不同經營發展模式的相互接近與融合。由於高新技術信息產業特有的收益遞增性容易造成經濟的不穩定,因此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為維持企業的長遠生存與發展,走大規模兼並之路無疑有利於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組合,更重要的是,將為新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創造堅實的組織基礎。
G.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迅速發展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1、蘇聯解體美國贏得冷戰,並打贏第一次波灣戰爭,國債增長75%,GDP增長69%,標准普爾500指數增長超過3倍。
2、互聯網的繁榮,電腦革命的科技創新和實際產出增長,伴隨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提供大量廉價產品進入美國刺激消費,隨之而來的是暴漲的股票市場。
(7)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的美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互聯網產業繁榮推動了經濟增長和股市上漲,財富效應和工資增速上升促進了居民消費。經濟和技術的繁榮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美元價格指數,並形成了過去50年來罕見的財政盈餘。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降低了消費品成本,通脹持續保持在較低水平。
這種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狀態被戲稱為「金發女郎經濟」,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偏好提升,提高利率的必要性下降,美聯儲盡管有所警惕,但還是忽視了資產價格和債務的快速增長。最終「令人驚艷的十年」以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1年衰退收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經濟
H.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先後經歷了
有這么五個過程
第一階段
(戰後--1973)
持續發展期(發展的「黃金時代」)
西部、南部呈現繁榮景象
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國民經濟的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越南戰爭);戰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主要原因);利用戰後經濟優勢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場(如現代跨國公司的興起);利用國外廉價資源如石油,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戰後國內政治局面的相當穩定。二戰時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保了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主體地位持續至今。
第二階段
(1974--1982)
經濟衰退期
經濟危機與「滯脹」
石油危機、生產停滯、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物價上漲等
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無法解決(凱恩斯主義的失靈);美國在越戰時期採取不恰當的宏觀經濟政策;第三世界與之利益的沖突與對抗;資本主義之間的競爭與抗衡(日本與西歐的崛起)。「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徹底崩潰。
第三階段
(1983--1990)
調整復甦期
經濟持續低速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但債務負擔沉重
經濟政策的調整;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加強國際合作和政策協調,改善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與日本、西德的競爭地位,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國際上一些客觀有利因素如石油及原料價格的下跌。
第四階段
(1991--2001)
改革繁榮期
經濟持續穩定繁榮高速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零通貨膨脹下的充分就業)
柯林頓政府「宏觀調控、微觀自主」政策的實施;高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正確的貨幣政策以及良好的投資環境;國際國內良好的政治環境。
第五階段
(2002年以來)
新一輪的經濟衰退期
十字路口的美國經濟,未來的發展還處在不確定狀態中。
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10年繁榮所隱藏的一系列失衡現象的累積效應(股市泡沫、投資過渡、監管消弱、債務膨脹、逆差擴大、兩極分化、壟斷加強等);2001年的9·11事件,有從外部打擊了美國經濟
I.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特點從這一時期,美國經濟
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初的滯漲時期後,美國經濟出現復甦,主要表現:第三產業興起,「新經濟」出現,福利國家制度進一步完善。在經濟指導思想上,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出一種政府幹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制與私有制並存的混合經濟模式。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感謝感謝~~~
J.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初的滯漲時期後,美國經濟出現復甦。主要表現:第三產版業興起,「新經濟權」出現,福利國家制度進一步完善。
在經濟指導思想上,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出一種政府幹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制與私有制並存的混合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