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唯心主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唯心主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03 18:04:59

① 良好的社會信用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的前提,這是唯心主義觀點。 談談對這一說法的理解

唯物主義
信用來本質上體現的是人源的思想境界、素質修養,思想指導行動,人的素質修養越高越有責任感、奉獻精神,所以,良好的社會信用會減少社會內耗、減少社會矛盾,使社會關系更加和諧,和諧社會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的前提。
而人的素質修養、信用水平,最終是在高尚的思想境界知道想的行動表現出來的,產生思想的大腦是物質、思想指導下的行動也是由人這一物質的行動具體表現的,所以,良好的社會信用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的前提,這是唯心主義觀點。

② 什麼叫唯心主義者

唯心主義目錄
廣義唯心主義
歷史起源
基本類型
理論困難
屬於唯心主義的哲學家

唯心主義(idealism)
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舊譯觀念論。蒙昧時代的靈魂不死的觀念和萬物有靈的觀點,隱含著精神可以脫離物質的臆想,是唯心主義的萌芽,哲學唯心主義是在生產力的發展造成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剝削階級中的一部分人有閑暇專門從事智力活動的時候產生的。
[編輯本段]廣義唯心主義
對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譯和詮釋中可知,唯心主義並不是哲學領域里獨有的現象。那麼,這個「實踐的唯心主義」是如何定義的呢?它與哲學唯心主義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馬克思在《費爾巴哈》中的另一段話為此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線索:
對現存經濟界限的這種唯心主義的表達(idealistische Ausdruck),不僅僅是純粹理論上的,而且也存在於實踐的意識(praktische Bewuβtsein)當中;就是說,使自己獲得獨立並同現存的生產方式對立的意識,不僅構成宗教和哲學,而且也構成國家。
這里,人們的社會意識被分成兩大類:實踐的意識和理論的知識。公共權力或國家被歸之於實踐的意識。這個分類對於擴展唯心主義這一概念至關重要。因為,既然公共權力的一般本質是意識,那麼,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它就可能變成唯心主義化的權力——國家。唯心主義的概念只有對於意識這種第二性的事物才是有意義的。
根據這段話所蘊含的廣義唯心主義的定義,與哲學唯心主義定義中的「存在」(自然界)相當的角色是「經濟界限」(社會化的自然),也可稱之為「社會存在」;而與「思維」(精神)相當的是「意識」,包括理論的意識(如哲學)和實踐的意識(如社會權力)。可以看出,這個意識對社會存在的關系,與狹義的唯心主義定義中思維對自然存在的關系在結構上相似,即廣義的關系是對狹義的關系的擴展。因此,可以用這個擴展了的思維對存在的關系來定義不同形式的唯心主義。不難設想,在這個廣義的關系中,如果意識的任何一個分支脫離了客觀存在,即實現了「自我獨立」,把自己設想為第一性的東西,便構成了意識對存在的「唯心主義表達」:或者是理論上的唯心主義,如哲學;或者是實踐上的唯心主義,如國家。前者是我們在狹義的定義中已經熟悉的,而後者正是廣義的定義所要規定的。
總之,實踐的唯心主義就是「主張」實踐的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那種唯心主義。這個自以為能夠決定社會存在的「實踐的意識」即國家。由於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還比較陌生,因此,在對它的理解上還有一些難點有待澄清。例如,實踐的唯心主義究竟是如何「主張」社會權力為第一性的呢?是否由當權者在群眾集會上大聲宣布:「公共權力決定社會生活」,這個權力便唯心主義化了呢?果真如此,政治唯心主義同哲學唯心主義就沒有任何區別了。要弄清楚二者的區別(以及聯系),又涉及到被唯心主義的抽象定義所掩蓋著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這一重要的問題。
原來,當實踐的唯心主義「主張」公共權力為第一性事物的時候,並非象哲學唯心主義那樣以純粹理念為中心(本體)來構造一個哲學思辨的體系,從而用抽象概念的語言來說出其唯心主義;實踐唯心主義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以公共權力(實踐的意識)為中心來構造一個政治統治的體系,進而用政治行動的語言來「說出」其唯心主義。這意味著,作為實踐的意識,國家權力既是意識的主體,又是行動(實踐)的主體,一身而二任。該權力的行動指南是某種由悠久的掌權經驗積淀而來的政治本能,使得它在能夠理論地編造出「公共權力是第一性的」這一信條之前,就早已經在本能地如此行動了。至於如何從理論上來為這個原始的、粗俗的唯心主義辯護,那是很久以後才產生的哲學唯心主義的任務。可見,實踐的唯心主義是理論的唯心主義之祖。從實際操作的角度看,構造一個哲學思辨的體系,詞語概念和思辨技巧是基本的要素;但是,要構造一個政治統治的體系,不僅需要武裝的人們,而且也需要物質性的附屬物,即監 獄和各種強制機關。維持這些統治要素的開銷是很大的。於是,全體社會成員便被強行徵收所需要的財物,這就是捐稅。作為整個社會生活都必須為之低頭就範的統治費用,捐稅的出現是公共權力唯心主義化的基本標志。表明,以國家形式出現的公共權力已經凌駕於整個社會生活之上而獨立,變成了虛假的第一性的東西。隨著這個政治統治體系的發展擴大,甚至連捐也不夠用了,國家便發行期票,以國債的方式借款。再接下來,更有那純屬國家單方面行為的赤字預算,卯糧寅吃……與此同時,當政府官員的薪金不夠用時,損公肥私,貪污受賄便在所難免。
上述醜行和腐敗之所以產生,從當事主體這方面剖析,就在於他們的行為始終是以此類邏輯為基礎的:國家權力是至高無上的萬物主宰,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因而,整個社會生活都應該圍繞著這個高高在上的統治權(實踐的意識)來旋轉,服從於它的巧取豪奪。這個頭足倒置的邏輯清楚地說明,復合詞「實踐的唯心主義」中的基礎詞「唯心主義」指國家權力對社會生活的經濟剝削和掠奪;而限定詞「實踐的」則指用以維護這種剝削掠奪的手段是某種具有普遍形式的強制力量(註:實踐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質,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質。即有組織的暴力,階級的暴力。
[編輯本段]歷史起源
從實踐唯心主義
如前所述,實踐的唯心主義是作為「實踐的意識」的社會權力對於一定經濟基礎的唯心主義表達。馬克思把這個經濟基礎稱之為「現存的經濟界限」、「現存的生產方式」,或「市民社會」。追溯這些物質基礎的形成和發展,是理解實踐的唯心主義這一概念的前提;而勞動的分工則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註:以下的歷史描述請參閱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法蘭西內戰.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分工是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反過來,分工又成為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最初,只有以男女的自然條件為基礎的一些簡單分工。隨著經濟生活的擴展,工商業勞動逐漸從農業勞動中分離出來;後來,又出現了商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的分離。這樣,以農業生活為自然前提,以工業和商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便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基本面貌。此外,在工業和商業各自的領域中,又有許多具體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不同的分工部門組成的市民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說,分工也就意味著必須有某種公共機構來管理、協調不同的分工部門,維護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秩序。這個基於社會共同利益的管理機構,即是國家權力的萌芽。
公共權力固然是由勞動的分工所造成的市民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然而,作為不同的分工部門的協調者、管理者和集體安全的保衛者,這個公共權力機構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分工部門。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這個新部門也在擴展:在量上越來越大型化,在質上越來越獨立化。表明,一個與市民社會相分離的專職權力機構正在形成。與此同時,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的日益復雜化,產生了對相關知識和技能(如書寫,測量,計算等)的需要。於是,從作為「實踐的意識」的管理部門中,分化出來一些專門從事「純粹的意識」的子部門。至此,勞動的分工走到了一個質的關節點,出現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完全分離的社會大分工。經過這個分工,原來站在社會之中行使社會公共職能的那一部分人脫離了直接的物質生產,開始站在社會之上,專門從事經濟生活的領導、社會秩序的維護和科學藝術的創造等屬於精神生產的活動。這部分人便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其餘的大多數人則繼續停留在物質生產的各個部門,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來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以保證除了生產出維持自身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外,還要生產出維持精神生產的部門生存所必需的勞動產品。這些人數眾多的社會成員便淪為社會的被剝削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社會大分工,造成了極為重要的歷史後果:在精神勞動(或意識生產)的若干分支機構中,執掌公共權力的那個部門通過對權力的篡奪,率先演變為凌駕於社會之上的獨立機構,把對社會的領導變成了對群眾的經濟剝削;並動用軍隊、警察和監獄等暴力工具來保衛這種統治階級的私利。這樣一來,在公共權力(實踐的意識)和市民社會(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繫上就產生了一種頭足倒置的怪現象:本來是第二性的、作為社會公僕的公共權力由於把自己的利益置於整個社會的利益之上,從而將自己變成了虛假的第一性事物,變成了社會的主人。這個利用組織化的暴力作為其生存手段的唯心主義就是國家,即剝削階級用來保衛自己的經濟利益的暴力機關。可見,「實踐的唯心主義」這一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國家本質。
[編輯本段]基本類型
主觀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因此,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看來,主觀 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觀世界的事物則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荒謬的唯我論,因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的顯現和產物,實際上就是認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於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之中,沒有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也就沒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國宋明時期的陸王學派所謂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英國貝克萊的所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我論觀點。
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基本形式中的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或現象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後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就都是這種作為世界本體的客觀精神或原則。客觀唯心主義的所謂客觀精神或原則,實際上是把人的思維或一般概念加以絕對化的結果,是通過抽象思維把它們升華或蒸餾為不僅脫離人頭腦並且脫離或先於物質世界及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實體,同時還進一步把它們神化、偶像化,以致陷於神秘主義的創世說和宗教信仰主義。因此,客觀唯心主義同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客觀唯心主義是宗教的一種比較精緻的形式,而宗教則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一種粗俗化的形式。
客觀唯心主義承認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強調作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體」,是內生於客觀世界自身的,而且這種「精神本體」又都不約而同地帶有「事物規律」的含義,這就使客觀唯心主義常常不自覺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觀。同時,由於「客觀」是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絕非偶然,而應視其為客觀唯心主義之「客觀」所然。
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作為惟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其荒謬之處在於它必然導致"唯我論"。
(2)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變為獨立的存在,並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其荒謬之處在於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
(3)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都可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直線,這條直線會把人們引到唯心主義的泥坑裡,而反動的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則會把它鞏固下來。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一特徵、成分、片斷、方面加以誇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編輯本段]理論困難
關於唯心主義(Idealismus)這一概念,恩格斯在《終結》一書中曾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關於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家們對於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他們自身分成兩個大的陣營。那些主張精神而非自然界是本原的人,……組成唯心主義的陣營。另一些把自然界看作本原的人,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這里,「唯心主義 」指哲學兩大派別中的一支。的確,「唯心主義」一詞的發源地屬於哲學的領域,其詞根idea便來自柏拉圖哲學的中心概念——Idee(理念);
Idealismus(唯心主義)一詞若直譯便是「理念主義」。
另一方面,把唯心主義同建立在對思維和存在之關系的特定解答上的世界觀聯系起來雖然是有歷史根據的,卻並不意味著可以把這種聯系絕對化,以至於認為唯心主義這個概念只能用在哲學領域之中。稍後我們將看到,哲學唯心主義不過是次生的唯心主義。然而,把它同某種特定世界觀的聯系固定化的做法似乎已習以為常。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深度。下面的事情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馬克思恩格斯在《費爾巴哈》中有這樣一段話:
daβ die Bedingungen,innerhalb deren bestimmte Proktionskr@fteangewandt werden k@nnen,die Bedingungen der Herrschaft einerbestimmten Klasse der Gesellschaft sind,deren soziale,aus ihremBesitz hervorgehende Macht in der jedesmaligen Staatsform ihrenpraktish-idealistischen Ausdruch hat
它的中文版譯文如下:
那些使一定的生產力能夠得到利用的條件,是社會的一定階級實行統治的條件,這個階級的由其財產狀況產生的社會權力,每一次都在相應的國家形式中獲得實踐的觀念的表現。
以巴黎社會出版社德法對照版的《費爾巴哈》中的德文原文為依據,參考對照頁中的法文譯文,把它翻譯如下:
那些使一定的生產力能夠被利用的條件,是社會的一定階級的統治條件;這個階級的由篡奪而來的社會權力,在歷次的國家形式中都得到了實踐唯心主義,的表達,……(註:馬克思此處所用praktisch-idealistisch一詞,在德語中稱為「帶連詞號『-』的復合形容詞」。被連詞符號連接起來的兩個形容詞之間可能的詞法關系有:並列關系,同位關系,限定詞(前者)對基礎詞(後者)的修飾關系,等等。第三種情況在德語中極為常見(參見:竇學富·帶連詞號「-」的德語復合形容詞詞義分析。德語學習,1996.(5).34-38.)。從praktisch-idealistisch所處的上下文來看,該復合形容詞屬於第三種情況。據此,本文將它譯為「實踐唯心主義的」。它的詞法涵義是:與之相應的復合名詞為「實踐的唯心主義」或「實踐唯心主義」。)
按照編譯局的譯文,這段文字有三層涵義:1.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是階級統治的物質條件;2.統治階級的權力來自其「財產」;3.作為國家的社會權力是一種「實踐的觀念」。
按照譯文,也可以劃分出三層涵義:1.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為階級統治提供了物質條件上的可能性;2.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的主體條件是:在社會分工中履行公共職能的那個階級,憑借工作之便,把公共權力變成了謀取階級私利的工具,從而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馬克思用Besitz一詞來刻畫這個轉變過程(我譯之為「篡奪」(註:Besitz是由及物動詞besitzen轉化而來的名詞。它的基本義是「佔有」,「占據」,引伸義是「佔有物」,「財產」。馬克思在此使用的是該名詞的本義:「佔有」。他在《費爾巴哈》中涉及「財產」這一概念時使用的是另一個較正式的名詞Eigentum。Besitz在語義上要求一個賓語,以表示「對…的佔有」。這個邏輯賓語在文中由Macht(權力)一詞承當。所以,對照頁中的法譯文把Besitz譯為及物動詞Posséder(佔有)。Bestiz被馬克思用來描述這樣一個歷史過程:社會權力最初並不是行使權力的那個分工集團的私有物,但該集團卻利用履行社會職能的機會「佔有」了這個權力,更確切地說,「篡奪」了這個權力。因此,他在後來用英文寫作的《法蘭西內戰》中,用usurp(篡奪)一詞來描述這個公共權力被剝削階級化的過程。參見: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柏林:Dietz出版社,1978.(I,22).56。);3.對公共權力的這種階級性質的「佔有」或「篡奪」,使得社會權力轉化為政治權力,即國家。經歷了這一重大轉變的社會權力,無一例外地具有「實踐的唯心主義」之性質。
比較這兩段譯文,二者對第一層涵義的理解是相同的。編譯局譯文中的後兩層涵義恐怕都有違背原意的不妥之處。第二層涵義的失誤在於,沒有注意到在短語deren soziale,aus ihrem Besitz hervorgehende Macht中,Besitz和Macht之間在語義邏輯上有一種動 賓關系。相形之下,德法對照本中的法譯文則以法文慣有的嚴謹性和准確性將它譯為:la puissance sociale de cette classe,découlant de ce quelle possède。頗得德文原文的真意。第三層涵義的誤譯似乎不是一個語言問題,而是受阻於一個令人困惑的理論問題。譯者並非不識idealistisch這個詞的正常所指,令他不理解的恐怕是復合形容詞praktisch-idealistisch所要表達的思想。按照該復合詞正常詞意和所處的上下文,應譯為「實踐唯心主義的」。然而,根據哲學界的現有思考模式,唯心主義必定是同純粹思想有關系的,絕不能把它同國家機器這一類以暴力實踐為形式的事情聯系起來。於是,便全然不顧idealistisch(唯心主義的)和ideell(觀念的)是兩個意義十分不同的詞這一事實,將前者強行譯為後者(大概由於兩者都有相同的詞根Idee之緣故吧)。這種削足適履式的翻譯錯誤從一個側面說明,多年來,我們對「唯心主義」這個概念的理解比較狹窄,只知其一(哲學唯心主義),不知其二(非哲學形式的唯心主義)。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討現行教科書中關於唯心主義的概念,以使它能夠適用於像國家這樣的非純粹精神的現象。
[編輯本段]屬於唯心主義的哲學家
蘇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臘)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於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學園派創始人,蘇格拉底的學生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中國北宋時,有幾個和尚看到旗子被風吹動,一個說「這是風動」,另一個說「這是旗動」,第三個說「這是心動」。柏拉圖和第三個和尚的觀點就是唯心主義。因為他們強調精神決定物質,用主觀想像代替客觀實際,也就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更不可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餓了,就要吃東西,總不能靠精神填飽肚子。
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國),是唯理論的奠基者,他主張人心靈中有一種天賦觀念;依靠理性方能認識事物和辨別真偽。這種唯理論是唯心主義的, 笛卡兒的認識論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
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國)他從唯心主義方面發展了R.笛卡爾的學說,認為除物質和精神兩種實體外,還存在上帝實體。上帝不僅是萬物的創造者,且自身包含著萬物。人是靈魂和肉體的結合,人的肉體是機器。精神與物質不能相互作用,精神只有通過心智的廣延,即在上帝那裡才能認識萬物。他承認感覺的作用,但認為理性作用更重要、更准確。他是偶因論的主要代表之一,認為自然界除一般法則外,還存在大量由各種機緣產生的因果連鎖 。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蘭) 笛卡爾派唯心主義哲學家,他和馬勒伯朗士並稱為偶因論者.
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國), 自然科學家、數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著有《單子論》本文是萊布尼茲把自己在許多哲學著作中所闡述的主要觀點高度濃縮的作品。全文共 90節,大體可分為兩部分:1~48節主要論述一切實體的本性,包括實體應是構成復合物的最後單位,本身沒有部分,是單純的東西,即精神性的單子;實體本身應具有內在的能動原則等等。49~90節主要論述實體間的關系,包括前定和諧及這個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學說等等。萊布尼茲的單子論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有向宗教神學妥協的傾向,但也包含一些合理的辯證法因素,如萬物自己運動的思想等。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 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叔本華認為:世界的一切都為著主體而存在,世界與人的關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關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現象」的世界,在它之外還有一個世界即被作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體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顯現就是現象。人的認識是生而為意志服務的。但人也可以作為純粹認識主體擺脫認識為意志服務的桎梏,而進入無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審美境界。作者還認為:人生是痛苦而悲慘的。為了免於空虛和無聊而達到解脫,最好自行絕食而死,或實行嚴格禁慾,徹底否定意志。叔本華哲學是從德國古典理性主義向現代非理性主義過渡的最後一環,也是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的開端。叔本華是少數維特根斯坦閱讀並欣賞的哲學家之一。影響了尼采、薩特等諸多哲學家,開啟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尼采十分欣賞他的作品,曾作《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來紀念他。瓦格納把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獻給叔本華。莫泊桑稱他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思想亦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以叔本華的理論評宋詞;還曾藉助其理論發展了紅學,成就頗高。
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國) 社會學家、不可知論者、唯心主義哲學家,實證論的主要代表.他認為以庸俗進化論為基礎的綜合哲學,可以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主張不可知論.主要著作:《綜合哲學》。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國)唯意志論者,他曾宣告「上帝死了!」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著人生的意義。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實用主義者,是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實用主義「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哲學的任務不在於給自然界提供某種解釋,而應當探究解決人的問題的方法,因而他把作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總和的「經驗」看作「頭等的事實」、最基本的實在。所謂物質和思想都是通過反省從原始經驗整體中分開來的產物,經驗與自然、主體與客體、行動和感受都是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一起的。既然世界即是經驗,經驗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應付環境,這樣,思想、理論、學說歸根結底就不過是人們用以應付環境、尋求出路的工具,它們的價值在於功效,有效就是真理。

③ 唯心主義的發展史與當代唯心主義的不足

如前所述,實踐的唯心主義是作為「實踐的意識」的社會權力對於一定經濟基礎的唯心主義表達。馬克思把這個經濟基礎稱之為「現存的經濟界限」、「現存的生產方式」,或「市民社會」。追溯這些物質基礎的形成和發展,是理解實踐的唯心主義這一概念的前提;而勞動的分工則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註:以下的歷史描述請參閱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法蘭西內戰.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分工是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反過來,分工又成為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最初,只有以男女的自然條件為基礎的一些簡單分工。隨著經濟生活的擴展,工商業勞動逐漸從農業勞動中分離出來;後來,又出現了商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的分離。這樣,以農業生活為自然前提,以工業和商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便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基本面貌。此外,在工業和商業各自的領域中,又有許多具體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不同的分工部門組成的市民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說,分工也就意味著必須有某種公共機構來管理、協調不同的分工部門,維護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秩序。這個基於社會共同利益的管理機構,即是國家權力的萌芽。 公共權力固然是由勞動的分工所造成的市民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然而,作為不同的分工部門的協調者、管理者和集體安全的保衛者,這個公共權力機構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分工部門。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這個新部門也在擴展:在量上越來越大型化,在質上越來越獨立化。表明,一個與市民社會相分離的專職權力機構正在形成。與此同時,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的日益復雜化,產生了對相關知識和技能(如書寫,測量,計算等)的需要。於是,從作為「實踐的意識」的管理部門中,分化出來一些專門從事「純粹的意識」的子部門。至此,勞動的分工走到了一個質的關節點,出現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完全分離的社會大分工。經過這個分工,原來站在社會之中行使社會公共職能的那一部分人脫離了直接的物質生產,開始站在社會之上,專門從事經濟生活的領導、社會秩序的維護和科學藝術的創造等屬於精神生產的活動。這部分人便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其餘的大多數人則繼續停留在物質生產的各個部門,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來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以保證除了生產出維持自身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外,還要生產出維持精神生產的部門生存所必需的勞動產品。這些人數眾多的社會成員便淪為社會的被剝削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社會大分工,造成了極為重要的歷史後果:在精神勞動(或意識生產)的若干分支機構中,執掌公共權力的那個部門通過對權力的篡奪,率先演變為凌駕於社會之上的獨立機構,把對社會的領導變成了對群眾的經濟剝削;並動用軍隊、警察和監獄等暴力工具來保衛這種統治階級的私利。這樣一來,在公共權力(實踐的意識)和市民社會(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繫上就產生了一種頭足倒置的怪現象:本來是第二性的、作為社會公僕的公共權力由於把自己的利益置於整個社會的利益之上,從而將自己變成了虛假的第一性事物,變成了社會的主人。這個利用組織化的暴力作為其生存手段的唯心主義就是國家,即剝削階級用來保衛自己的經濟利益的暴力機關。可見,「實踐的唯心主義」這一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國家的本質。 基本類型 [編輯本段] 主觀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因此,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看來,主觀 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觀世界的事物則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荒謬的唯我論,因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的顯現和產物,實際上就是認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於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之中,沒有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也就沒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國宋明時期的陸王學派所謂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英國貝克萊的所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我論觀點。 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基本形式中的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或現象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後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就都是這種作為世界本體的客觀精神或原則。客觀唯心主義的所謂客觀精神或原則,實際上是把人的思維或一般概念加以絕對化的結果,是通過抽象思維把它們升華或蒸餾為不僅脫離人頭腦並且脫離或先於物質世界及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實體,同時還進一步把它們神化、偶像化,以致陷於神秘主義的創世說和宗教信仰主義。因此,客觀唯心主義同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客觀唯心主義是宗教的一種比較精緻的形式,而宗教則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一種粗俗化的形式。 客觀唯心主義承認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強調作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體」,是內生於客觀世界自身的,而且這種「精神本體」又都不約而同地帶有「事物規律」的含義,這就使客觀唯心主義常常不自覺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觀。同時,由於「客觀」是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絕非偶然,而應視其為客觀唯心主義之「客觀」所然。

滿意請採納

經濟學上的唯物主義是什麼,唯心主義又是什麼

經濟唯物主義 又稱「經濟決定論」.一種庸俗的機械
的歷史觀和崇拜自發性的機會主義理論.德國社會
民主黨內的「青年派」及第二國際修正主義首領伯恩施
坦、俄國的「合法馬克思主義者」經濟派、孟什維克等都是
經濟唯物主義的鼓吹者.經濟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是:
(一)認為社會的發展只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二)把
經濟看作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否認政
治、思想、理論等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三)宣揚工

⑤ 唯心主義的存在價值究竟是什麼

存在就有理由 在「經濟哲學」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唯心主義是阻礙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禍根。但是,它還不是最大的禍根,而最大的禍根是,人們均不了解、敢於承認——自己就是一位唯心主義者!怎麼,按照作者的上述表述,是否在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壓根就沒有或者說壓根就不存在所謂唯物主義者而只有唯心主義者?是,回答是肯定的。為何這么肯定?因為絕對意義上的唯物主義者壓根沒有。 那麼,所謂「唯物主義者」與「唯心主義者」是怎樣產生?如果沒有搞錯的話,都是「自封」的或是「強加」於人的而非固有。如此,當然再次證明,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只有唯心主義者而沒有唯物主義者。誠然,這也不是在否認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存在,因為「唯物主義」與「唯物主義者」,「唯心主義」和「唯心主義者」系不同范疇,系不能同日而語的。 現在,在哲學界、思想界有一種現象,就是常常把「唯物主義」與「唯物主義者」或把「唯心主義」和「唯心主義者」並列,其實,不僅是並列不到一起,而且還是反哲學、反科學的東西。——前者是指人,後者是指「主義」或者說「理論」,又怎麼能並列在一起?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過去的時光歲月里,我們一些人卻把兩者並列起來,所以產生出「偉大領袖」。 請問,所謂「偉大領袖」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毫無疑問,他們應該是「唯物主義者」。可是,事實上,沒有一位「偉大領袖」不犯唯心主義錯誤,因為絕對的唯物主義者壓根就沒有,而且誰也無法做到這一步。用咱老百姓的話說,這叫做「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濕鞋」的。這樣一來,我們自然也就沒有了區別「唯物主義者」與「唯心主義者」的必要了。 當然,這絕不是在說,我們就沒有區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必要,因為「主義」這種東西是具有「趨向性」的——體現的是一種追求而不是一種認定。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具有「傾向性」。如此,當然也就說明,所謂的「唯物主義者」其實是一個假命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區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偉大的「唯心主義假設」的誕生 有人說「先有實踐而後有理論」,還說「理論是實踐的產物」。筆者以為,這種認識缺乏客觀實證。而事實上是,在一般的情況下,尤其是對於實踐者說,「理論」是先於實踐而存在的。這里,筆者給「理論」加了個引號。為什麼要加上一個引號?因為有些人心目中的那個「理論」是狹義的,並沒有把能夠指導人們行動的意識囊括進去,搞亂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筆者的意思是否在說,人類的意識也具有「理論」性質?是的,因為人的行為或者說實踐一般是在其意識支配下,而這種能支配人的行動、實踐的東西,當然有「廣義理論」意義了。誠然,它與學術意義上的「理論」還有區別,可以說還不能說它是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可是,事實上是,這種所謂的「理論」,在人文經濟社會實踐中,卻時常占據者相當大的比例、成分,而一部人文經濟社會的發展,十有八九,是靠著這種所謂的「理論」來支配的。 當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干某一件事情的時候,誰不是今天怎麼想,就怎麼做的?難道還需要「根據」什麼「理論」去做?有這種可能嗎?如果政府的行為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形成,請問,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醫療、教育、住房改革能出台嗎?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讓他們這么乾的,還是科學發展觀、共產主義原理讓他們這么乾的? 也正是由於如此,筆者才說,「理論的存在不等於客觀存在」。而事實上是,我們搞了這么多年的「前社會主義革命」和「前社會主義建設」都是靠這種「具有意識性的理論」來支配的,可以說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論」。而筆者之所以要把它歸納為「理論」,是因為它確實在指導著我們的政治經濟生活和社會實踐,表現在「意識決定物質而不是物質決定意識」。 這顯然是個必須要徹底搞清楚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高不清楚,什麼「唯物主義」,統統都是唯心主義的忠實信徒!而從這個意義上說,唯物不唯物不在你怎麼說而主要在於你怎麼做也。而再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成為一個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人,需要首先把自己假設成為一位唯心主義者。可以肯定,「唯心主義者假設」是告別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者的有效法則。 告別「唯心主義者」的方法論 過去,我們總把自己假設、打扮成唯物主義者,結果我們反而成為了唯心主義者——是否能夠把自己假設成為唯心主義者,難道不是區別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分水嶺和界碑?因此,筆者完全有理由說,能夠把自己假設成為唯心主義者,不僅具有哲學意義,也勢必具有革命的現實主義意義!當然,能否敢於「假設」和善於「假設」,對於政黨來說有理論意義。 筆者的「理論哲學」或者說「理論經濟學」就是在這一偉大的、假設的基礎上誕生。換言之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我們都是「唯心主義者」的這個假設,也就不會有「理論哲學」和「理論經濟學哲學」的產生,更不可能會把它發展成為「後理論經濟學」和「理論管理學」。 如此,當然也就證明,無論是一種什麼理論,都需要站在哲學的高度,這當然是由哲學的研究對象決定的了。大家知道,哲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物質與意識關系的一種科學,而任何一種科學又不可能脫離對物質與意識關系的辯證,所以,這就為哲學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基礎。是否在說,只要不能把自己假設成「唯心主義者」的人都是唯心主義?回答是肯定的。 這是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包括那些「偉大領袖」在內——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的唯物主義者,也就更不要說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了。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上去看,「天才」與「凡人」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無非是歷史、環境、自然的不同,使他們具有了少許「區別」矣。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偉大出自平凡」的道理,這也是為什麼不能小瞧人民的道理。 區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與「不能小瞧人民」又有什麼關系?當然有了,而且還有很大的關系,那就是,無論是個體人民還是企業個體,他們和它們都是人文經濟社會的創造者和實踐者,而所謂的「偉大領袖」們,又經常扮演閉門造車的角色。怎麼解決上述矛盾?筆者以為,沒有比把「偉大領袖」假設為唯心主義者更偉大和更科學的了。於是,當然也就說,凡是不能或不敢把自己假設成為唯心主義者的「偉大領袖」們,都不是唯物主義者。

⑥ 現實生活中唯心主義的表現及其危害有哪些

在哲學史上抄,對世界的襲本原是物質還是精神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基本派別的對立和斗爭,而對世界的狀態是"怎麼樣"的不同回答,即是聯系、變化、發展的還是孤立、靜止、不變的,又形成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斗爭。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對立的發展學說,但它不構成哲學的基本派別,而是從屬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
離開靜止談運動屬於相對主義詭辯論,離開運動談靜止屬於形而上學不變論。

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是相對的
他們的觀點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你覺得是事物先存在在那裡然後人們看到、感受到還是因為人們先認為那東西存在然後它就存在了
形而上學沒有記錯的話是亞里士多德喜歡的吧,他好象是和辯證法相對應的
他覺得事物都是靜止、孤立的,而不是相互聯系的。就比如說你一個人就是一個人,和周圍的東西都沒有關系

⑦ 關於馬克思理論唯物主義思想對現今中國經濟建設有哪些積極影響

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1.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最高抽象

馬克思理論唯物主義思想深刻地指出人與世界的關系實質上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關系。

2.從實踐出發解決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偉大哲學變革的實質和關鍵

在實踐中,人不僅認識了世界(是實踐提供了認識的對象),而且改造了世界,在自在世界(天然自然)的基礎上創造了屬人世界(人類世界)。所以,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

3.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於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

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而導致他們在對世界的理解和觀察世界的視角上存在著重大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現實世界,從而在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上都獲得了全新解釋,構築了統一的、徹底的、科學的哲學體系。

4.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貫穿於全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離開了實踐觀點,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主要表現在:

(1)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結束了社會歷史領域中唯心史觀的統治地位。

(2)結束了舊唯物主義缺乏能動原則的狀況。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物質世界,使唯物主義成為生機勃勃的科學理論體系。

(3)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5

⑧ 什麼叫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就是指自己只按照自己的意思歪曲事實的說話,列如說一件事情,我知道它最後會發展到什麼結果,而且是絕對的,但你卻要按你認為的說,這就叫唯心主義

⑨ 1、古希臘思想家的經濟思想,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他們對經濟學理論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古希臘文明是一個燦爛的文明。但在經濟管理學方面, 古希臘人的系統論述卻不多, 但卻不能據此否認古希臘經濟管理思想的存在性。本文主要對古典和馬其頓時期古希臘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進行論述。

「希臘文明是一個失落的文明。它的消逝已去我們生活的時代兩千餘年。但創造者以其特出的理性和智慧建構起來的巍峨宏闊的文化大廈, 至今仍令世人驚嘆不已! 」在這個巍峨的文化大廈中, 古代希臘民族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史學、科學技術等方面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其傑作至今還繼續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 但在經濟管理方面, 古希臘人的系統論述卻少而又少,這不能不說是希臘文明的一大遺憾。據此, 近現代有些學者認為古希臘根本不存在經濟思想。

這種觀點以波蘭依、芬利、熊彼得等為代表, 尤其是芬利曾指出: 色諾芬在其著作中「沒有一句話能夠表達出經濟原理或進行經濟分析, 也沒有生產效率、理性選擇、農作物市場化等有關內容的描述」; 同樣, 在亞里斯多德的論述中, 他認為「即使經濟分析的蛛絲馬跡也難以找到」。另外, 更早一些的經濟學家熊彼得在其《經濟分析史》的腳注中也認同此類觀點。在他們眼中, 這些古希臘思想家都沒有涉獵經濟思想的研究, 更何況普通民眾乎?而「其他一些學者, 比如史德克、康德、高登、朗後姆、洛瑞、麥克、思德瑞斯、西德克等, 則認為古希臘經濟思想不僅存在, 而且富有價值, 既能解釋古代的經濟關系, 也與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有關」。

我認同後一觀點, 作為人, 他要吃、穿、用; 而要消費, 必先生產; 生產出產品之後, 要考慮分配的問題; 當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 交換也就應運而生。因而, 古代社會的人們為了生存就要開始思考最初的經濟問題, 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有些通過文獻和作品等方式存留下來, 有些則被時間沖刷地盪然無存。但我們仍可通過當時的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窺視出其背後潛藏的經濟思想。

在目前所涉及到的相關資料中, 只有幾篇是有關古希臘經濟思想的, 但都集中於精英思想。比如斯坦福大學經濟系的安妮·曹的2003 年的學位論文《試析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影響》, 另外一篇是考文垂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喬治·派托克勒斯在「全球貿易和經濟概覽」1999 年第一卷發表的《希臘人對西方經濟思想之貢獻》, 還有其他學者的作品, 也都集中於精英的經濟思想, 對於民眾的經濟思想沒有涉獵, 更談不上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所以,到目前為止, 在西方學術界, 還沒有一篇系統地探討從古希臘某個歷史時期或整個歷史時期的有關普通民眾經濟管理思想的文章。在國內學術界, 也有一些學者涉足古希臘經濟思想的研究, 但都集中於色諾芬、亞里斯多德等精英思想的研究, 這與國外的研究現狀是基本相同的。而筆者在本文中, 則主要試圖探討古典和馬其頓時期的希臘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

在古典和馬其頓時期的希臘, 盡管生產的規模已經有所擴大,但生產的基本組織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作為社會單元的家庭與作為經濟單元的企業是合二為一的, 手工業作坊、店鋪、商號和農場同時也是家庭所在地。色諾芬的《家政學》同時也是經濟管理之學。這種不妨稱之為「家庭經濟」的形式是前資本主義時代的普遍特徵,中世紀也是如此。但是, 希臘經濟是沒有行會束縛的, 是自由的「家庭經濟」, 這是它與中世紀的明顯不同。在希臘, 「一個完整的家庭應
包括奴隸和自由人家庭的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主人和奴隸, 丈夫和妻子, 父親和孩子。」這段時期, 奴隸已成為希臘社會的重要經濟承擔者, 其地位和作用可從偽亞里斯多德的描述中窺見一斑, 他認為: 「在財產當中, 第一位的、最必要的、最好的和最易控制的是人。因此, 首先獲得好的奴隸, 而在奴隸當中, 又分為兩類: 監工和勞動者。」基於此, 再加上當時的奴隸價格低廉, 所以奴隸的數量肯定要遠遠超過自由人。由於這次統計發生在奴隸制全盛時期的馬其頓帝國時代, 因而奴隸數目要遠遠多於正常的城邦時代, 自由人則可能少於正常時期。因此, 以雅典來說, 每個自由人平均擁有大約13 個奴隸的比例肯定要比平時高許多。但一個擁有至少3 個奴隸的訴訟當事人在法庭里尚自稱資產卑微, 據此推定普通人的奴隸不會少於4 到5 名,如果再考慮到動輒擁奴以千、百計的尼西阿、希珀尼庫斯、菲勒墨尼達斯之流, 則平均下來, 每個自由人擁有6 到7 名奴隸應當是較為合理的推測, 以4 萬自由民( 公民、外僑) 計算, 奴隸總數當為24 到28 萬之間。由上可見, 奴隸制度已經成為決定希臘社會形態的主導性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 而且, 它的擴張還導致其他依附形式, 包括租佃制、僱傭制、保護人制度以及收養制的萎縮, 尤其是後兩種形式已基本消失。因而, 自由人與奴隸之間的經濟關系則是筆者探討的主要內容。

在采礦業, 盡管奴隸受到最為嚴重的摧殘和剝削, 但這不是社會的主流;在其他行業, 奴隸除了沒有政治權利和軍事權利, 其他權利, 如果跟其他奴隸制社會比起來, 應該說與自由人沒有什麼不同,基本上是可以稱為平等的。就此而言, 它真正體現了希臘民眾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在當時的歷史時期, 這是古希臘的一種主流思想。

所謂「以人為本」, 即人本主義, 是指一種思想態度, 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世界觀, 強調的是人的價值, 要求尊重個人的獨立人格、正當權益和尊嚴, 以人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作為追求的理想; 反映在經濟管理方面, 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 在經濟司法領域方面, 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實際經濟生活中, 盡管奴隸常被物化為生產工具, 但他們可以購買人身自由, 說明奴隸在希臘民眾的心目中具有潛在的人格; 而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商業糾紛中,他們甚至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這樣的奴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與自由人難分彼此了。在經濟司法領域, 就一般的奴隸而言( 不包括礦工奴隸) , 如果跟其他奴隸制社會比起來, 他們與自由人大致是可以稱為平等的。這種在經濟司法領域的平等則說明, 絕大多數普通民眾, 不僅意識到奴隸的人格問題, 而且還通過法律的形式給予保障。它真正體現了希臘民眾的人本主義情懷。

其二, 在工商業的生產和經營方面, 給予奴隸相當的自主權和適當的利潤分成, 甚至許以人身自由的前景。比如, 在商業和銀行業,其職員則幾乎是清一色有技能的奴隸, 包括銀行經紀人這一類職務。至於如何經營, 則是奴隸的事情, 主人並不進行過多干涉。當奴隸閑置時, 他們常被租出去賺錢, 或者讓他們自謀職業, 做家外奴,
只要繳足貢金, 主人並不幹預他們的事情。有時還給奴隸一定析產,讓他們開作坊、立商號、辦錢庄, 成為企業擴大的一種特殊方式。這種從經濟上給予適當利潤分成的做法, 體現了把人作為「經濟人」的管理思想; 許以人身自由更是「社會人」管理思想的一種反映; 給予奴隸相當的自主權、對不同類型的奴隸安排不同的工作, 這恰恰也是「復雜人」管理思想的早期實踐。

其三, 在農業經濟生活領域, 也反映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古希臘, 基本生產單位是家庭, 男主人在經濟方面的職責就是「如何挑選、培訓管家和工人, 如何使他們始終忠順而愉快地工作。」在這種家庭組織中, 一般來說, 最主要的直接管理人仍然是女主人, 為調動女主人的積極性, 男主人往往會告訴女主人: 之所以「選擇了她和她的家庭, 是將她當作最合適的伴侶, 為他管好他們的家」, 「將他賺來的一切安排得最為合理合意」。「另外, 還有一種職責, 可能會讓年輕的妻子更加難以接受, 那就是照看生病的奴隸。但是, 這位年輕夫人的回答, 使他的憂慮一掃而空。『這是最令人愉快的工作』, 她說道, 『因為那些受到悉心照顧的人就可能會心存感激, 並會比以前更加喜愛我, 』」因而也就會更加忠順而愉快的工作。二千多年前的希臘普通民眾, 就人本管理思想而言, 毫無疑問可以跨越時空與現代的日本管理人員進行經濟管理思想方面的深層次對話, 並能達成基本的一致, 即人不僅僅是「經濟人」, 也是「社會人」。這位普普通通的希臘農家婦女不僅意識到人有經濟需求, 還有社會需求, 人不僅僅為利而活著, 他更需要社會的尊重, 也渴望社會的歸屬感。所以, 在古希臘, 奴隸與主人共同勞動, 同桌而食, 同屋而居, 甚至在稱呼上也被虛擬為家庭之一員, 這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朝夕相處中, 培養出了一種超越地位與身份界限的同類間的感情。這種普遍存在於主奴之間的合作關系保證了奴隸處境的優化, 也使得奴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增強, 生產效率得以提高, 而作為主人, 也得到了最大利潤的回報。

因而, 在雅典, 盡管時當古代, 卻經常展現主奴關系較為人道和文明的一面, 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領域無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 奴隸只是主人的財產, 更是一種活工具, 但為什麼卻在古希臘的大多數城邦的經濟領域得到如此高的禮遇, 原因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古希臘城邦的經濟性質要求勞動者有較高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由於古希臘的自然條件所限, 因而古希臘的農業主要是以葡萄、橄欖種植為主, 而葡萄、橄欖的種植、培養以及葡萄酒、橄欖油的加工都是一種較為精細的工作( 與穀物相比) 。勞動者認真也好, 不認真也好, 勞動效果的優劣在短時間內很難被管理者發覺, 這就要求主人( 管理者) 必須給予較為寬松的環境, 使其從內心裡願意為主人勞動。對雅典的手工作坊來說, 有責任心和主動精神的雇傭工人顯然更為合適; 象銀行、商號的經紀人和代理人一類職務, 更不是消極的工具意義上的奴隸所能勝任的。當這些本應由自由人充實的崗位, 由於特定的歷史條件而不得不由奴隸充任時, 奴隸便不得不同時具備自由勞動者的某些特徵, 不得不被賦予某些基本的權利和自由。

第二, 由於雅典地產的普遍細小, 奴隸主佔有的奴隸相對分散, 數量較少, 相比較集中的大規模的奴隸而言, 強迫勞動的成本較高, 因而希臘民眾沒有必要採用強迫勞動的方式, 善待奴隸也就成為他們獲取利潤的最佳方式。

第三, 古希臘人的民族特徵也對古希臘的人本管理思想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公元前8- 6 世紀, 古希臘人就是利用所具備的航海條件, 向海外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運動。一方面, 大殖民時代使東西方文明發生了劇烈的碰撞, 並因此發生了深刻的契合, 並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 吸納異域的文化精髓, 為古希臘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們對人以及人與自然界關系的認識, 使他們感到人並不完全是大自然的從屬物, 人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向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這就鑄成了他們特殊的文化心理, 不滿足於既有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積極探索自然的奧秘, 征服自然, 創造嶄新的生活。

第四, 古希臘人本主義哲學的發展也對古希臘民眾的管理思想的形成、蔓延產生重要影響。眾所周知,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即源於此。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 「人是萬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盡管這是一種以人為本位的主觀唯心主義, 但它的意義卻是深刻的,它表達了希臘人對自我的肯定, 因而被認為是人本主義的最早宣言。蘇格拉底則進一步宣布: 作為思維者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同時他也開始了對人自身的反省, 「人應當知道自己無知」 的深刻反思和「認識你自己」的反躬自問, 表現了蘇格拉底突出強調個人內心理智的確信。雖然他的基點是唯心主義的, 但他在確認人的理性方面是有積極意義的。當希臘已相繼受到馬其頓和羅馬統治時, 希臘人已不再具有那種關心政治和國家的熱情, 不再從整體中看自我; 相反,「由於被剝奪了獨立性和破碎的政治生活不再喚起虔誠,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深深感到只有依靠自己」。在這種情況下, 人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指導思想, 伊壁鳩魯派、斯多噶派和懷疑派應運而生。在個體與整體的分離中, 它對人的本性等問題做了三個不同向度的探究,即「自我的個體性」、「自我的普遍性」和「自我的差異性」, 從而大大深化了人類的自我認識。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 古希臘民眾能夠把人看得高於一切, 重視人的能動作用( 人是萬物的尺度) , 做到了尊重奴隸的潛在人格, 最大限度地發揮奴隸的積極作用, 不僅運用了「經濟人」、「社會人」( 「自我的普遍性」) 的調控手段, 還運用了「復雜人」( 「自我的個體性」、「自我的差異性」) 等現代人還在研究的高級管理手段, 從而把人本管理思想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因而, 在奴隸制生產條件下, 盡管奴隸常被物化為生產工具, 但那也只是適用於軍事和政治領域。即使在這兩個領域也不是絕對的, 他們可以充當雅典的警察和低級辦事人員, 有時也作為後勤和輔助人員同主人一起上戰場。所以, 「有些人基於道德或經濟上的人本主義, 對於此種蓄奴的古老制度曾有所顧忌。普通民眾在經濟領域對待奴隸, 往往以人為本。人道主義的情感以哲學副產品的方式興起了」, 而哲學的興起又會影響到更多的希臘民眾, 因此, 到了「大希臘時代的末期, 釋放奴隸的情形有顯著的增加」, 這個時代的世界主義也使人忽略了種族界限。

綜上所述, 由於古希臘的產業性質, 地產的相對狹小, 人本主義哲學的興起及古希臘人的民族特性等因素的影響, 希臘民眾在思想上往往非常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 並把它應用於實際的經濟生活領域。它的成果之一便是今天所見到的希臘建築和工藝品的精美絕倫, 讓人很難想像, 它們大都出自希臘奴隸之手。

古希臘的人本思想, 在漫長的中世紀里, 被宗教神學視為異端,受到殘酷的扼殺。直到文藝復興時代才得以復生, 並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因而, 現代西方管理思想起源於古希臘時期, 這是無庸置疑的。首先, 二者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 都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復雜人的演變過程, 但程度不同; 其次, 發展的最終目的都是逐漸地向人性回歸, 但人性的內涵不同, 現代西方管理思想所探討的人性內涵更為豐富。但有些經濟學者卻認為「西方管理思想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 這未免有些學術上的近視眼現象, 並未對歷史, 尤其是古代、中世紀作深入的探討。還是讓我們重溫多年前顧准先生留下的這段文字吧: 「歐洲文明的傳統, 離不開希臘。希臘的社會經濟類型、希臘思想, 被羅馬幾乎全盤繼承。誰都承認, 文藝復興是世界近代化, 亦即資本主義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外國人承認這一點, 隨而肯定, 迄今的西歐文明可以名之曰希臘羅馬文明。中國人也承認這一點, 可是他們目光所及, 以中世紀為限, 不再上溯到希臘羅馬時代。種種誤會, 可以說大部分由之而起。」確切地說, 西方管理思想應當是萌芽於古希臘時期, 形成於文藝復興時期, 得益於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發展於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期, 成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即20 世紀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這段時期。由於「20 世紀70 年代以後日本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在國際競爭中使歐美企業連連敗北, 使得西方企業界和管理界開始對西方的管理思想進行了深入地思考, 從而形成了許多不同觀點的管理思想, 企圖為西方的企業找出一種靈丹妙葯。」所以,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後, 西方新的管理思想也正在形成而且處於不斷的演化之中。在這種演化過程中表現出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西方的現代管理思想明顯地向人性回歸, 對於人的研究大大地加強了。」這種演化過程與古希臘的演化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不是歷史的巧合, 而是歷史的必然, 因為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 歷史是不能被割斷的,正如列所說: 「人的認識不是直線( 也就是說, 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 , 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 近似於螺旋的曲線。」

⑩ 運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說明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的相互關系。1000字論文

1、(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專就有什麼樣屬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2)社會意識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3)反對兩種傾向:①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是歷史唯心主義觀點。②否認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形而上學2、經濟發展屬於社會存在的范疇,而文化發展屬於社會意識的范疇,二者是相輔相承、互相促進的關系。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它反映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文化發展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體現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但是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自身的傳承性,並不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這體現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3、總之,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既要促進經濟發展,又要促進文化發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可偏廢任何一方。

閱讀全文

與唯心主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