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二五時期國家首要任務是什麼
網路 上就有,很詳細,當然,你也可以看人民網的專題解讀
中國是從1953年開始制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做國家的中短期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們就簡稱為「一五」,然後以此類推。「十二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2011-2015年。
「十二五」發展規劃全文
規劃進展綜述
前期研究意義
內容要求
工作安排
規劃特色綜述
富民任務
政府變革
相關報道
解讀建議建議公布
城市發展
推進物聯網
水電未冷落
重大選題發展環境
思路目標
產業結構
城鄉區域
科教文化
改革開放
人民生活
資源環境
相關書籍《領導》雙月刊2009年第五期
中國城市「十二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
人民日報解讀十二五規劃社保網越織越密
做大切好收入蛋糕
緩解看病難和貴
人口也要均衡發展
基本信息
「十二五」發展規劃全文
規劃進展 綜述
前期研究意義
內容要求
工作安排
規劃特色 綜述
富民任務
政府變革
相關報道
解讀建議 建議公布
城市發展
推進物聯網
水電未冷落
重大選題 發展環境
思路目標
產業結構
城鄉區域
科教文化
改革開放
人民生活
資源環境
相關書籍 《領導》雙月刊2009年第五期
中國城市「十二五」核心問題研究報告
人民日報解讀十二五規劃
社保網越織越密 做大切好收入蛋糕 緩解看病難和貴 人口也要均衡發展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十二五計劃,也就是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起止時間為2011-2015年。 規劃編制工作大體包括前期調研、編制起草、論證銜接、審批發布四個階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區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領域、本地區的規劃統一匯總到國務院,編制全國的「十二五」規劃,已經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上通過建議稿,而後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國兩會上審議通過付諸實施。
編輯本段「十二五」發展規劃全文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1)「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並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過五年努力奮斗,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准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從國內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准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二五」規劃要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斗,要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5)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6)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2. 1992年,打開中國經濟,文化,政治發展的新局面的事件是
1992年,以鄧 小 平 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
3. 如何努力開創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就是新常態的內涵,」新常態」不是意味著減速,而是提質增效升級,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面對新常態,要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創建新的競爭優勢,找准新的增長點。要始終保持戰略自信與戰略耐心,加強與主要經濟體的協調與合作。同時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以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在激烈的國際經貿格局變化中爭取主動。面對新常態,如果敢於跟得上時代步伐,並且勇於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就能夠抓住機遇,實現新一輪的創新大發展;如果因循守舊、止步不前,就會處於被動境地和淘汰行列,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經濟時代,決不能做井底之蛙。要把對新趨勢、新時代和新機遇的把握,同本地區、本部門和本單位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謀劃新的發展,創造領先於人的新規劃。同時面對新常態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不能盲目、跟風的埋頭前進,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每一次的機遇和挑戰都牢牢抓住。總的看,新常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積極的、正面的。面對新常態關鍵在於從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清除制約新型城鎮化、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和科技創新等的體制機制界限。主動適應新變化,才能抓住新機遇、掌握主動權,為新常態下形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4. 轉變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是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編制的綱領性文件。從「七五」計劃開始,中央已經提出了6個中長期規劃《建議》。「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於編制「十二五」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第一,《建議》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黨的十六大確定,我國現代化建設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根據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發生的新變化,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新世紀的頭10年已經過去,現在到2020年還有10年時間,「十二五」時期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在新世紀頭1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也要看到,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特別是與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當前,我國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也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在全面分析國內外發展環境和趨勢的基礎上,對未來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總體目標、戰略任務、重大舉措作了全面部署,這必將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的台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第二,《建議》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黨的十七大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建議》提出,「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並在各項任務和重大舉措的部署中,全面貫穿了這一主題和這條主線,這必將有力地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第三,《建議》對於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我國外貿出口總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資規模也在迅速擴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外開放面臨新的形勢,即由出口和引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並重、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如何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進一步開創互利共贏的格局,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建議》對未來5年的開放戰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等項任務,必將推動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第四,《建議》對於各級政府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在「十一五」規劃主要任務勝利完成之際,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各地黨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導當地「十二五」規劃編制的《建議》,各地政府也正在開展當地「十二五」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科學分析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明確了今後5年我國發展的大政方針、奮斗目標、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這對各地區各部門貫徹中央精神、結合全國和各自實際制定好中長期規劃,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一)為未來30年的轉型發展開篇布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中國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和經濟循環中的重要構成,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亦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因西方社會長期產業結構錯配(只重信息、科技、金融等高端發展,而忽略中低端產業配置)和經濟結構失衡(只重消費經濟的繁榮,而忽略實體經濟的增長),大量的基礎產業移植到勞力和資源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
在當前錯綜復雜、危機四伏的環球經濟形勢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倍受世界矚目。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的重整與升級,經濟與社會的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都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確定人民共享繁榮推動經濟轉型的發展方向
為適應全球產業、經濟結構的重整,建立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制高點,中國必須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必須盡快改變傳統出口依賴、資源高耗、產能低效和環境污染型經濟增長方式;迅速突破體制改革、社保發展和法制建設的瓶頸,並迅速建立收入分配公平、藏富於民、社保健全和擴大內需、鞏固出口與發展現代服務相輔相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市場經濟格局。
(三)對於凝聚全黨力量、明確努力方向、提升思想境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規律可循,如何發現把握規律並指導實踐,對做好工作意義重大。五中全會審定的「十二五規劃」,是對我國發展形勢進行規律性認識的集中體現。認真學習領會五中全會精神,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把思想和行動都統一到這個高度上來,使五中全會精神成為推動全國上下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激發廣大黨員加快發展的理論基礎和落實各項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
5. 黨和政府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1、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漢族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
2、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把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狀況看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3、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
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等。
4、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體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
(5)經濟發展新局面擴展閱讀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工作,採取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不斷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一、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和支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國家在《民族區域自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上明確支持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二、是實施一系列文化工程,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國家加大資金投入,在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農家書屋建設、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等一系列重點文化工程建設中,加大對民族地區的傾斜。
三、是加強人才培養。全國民族院校普遍開設了音樂、舞蹈、美術等專業,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了大量人才。5個自治區和雲南、貴州、吉林等省建立了24所高等和中等藝術院校。
6. 對「如何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的認識
可以從經濟,政治互信,九二共識、民間交流等、、、該不會是形勢與政策論文吧。
7. 三大國家戰略是什麼
三大國家戰略: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要內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容」、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一帶一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
長江經濟帶。
「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是沿著隴海線,由東向西梯度開發,一直到境外。
長江經濟帶是從長江三角洲開始由東向西梯度開發,它有三個城市群來帶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江上游成渝城市群。
京津冀協同發展再進一步拓出去環渤海的共同發展,可以通過渤海灣由南到北通過遼寧的「五點一線」到吉林的長春,再上到哈爾濱的哈大齊工業走廊,由南往北梯度開發以帶動發展。實際上,在南邊還有一條珠江—西江經濟帶,它是由珠三角帶動由東向西梯度開發的。所以,我們要把新的增長點、新的增長極、新的增長帶扎扎實實地抓好。
8. 各界人士對建設小康社會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看法
個人觀點:新局面應該是一個充滿民主,自由,法治,和諧,能夠有效遏制權力和腐敗,一個能為人們提供公平平等機會,縮小貧富差距,經濟健康發展,減少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人民有著高素質,人人自得其樂的小康社會
官方觀點: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小康是一個充滿傳統文化色彩的概念。據考證,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其中有「民勞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說,人們有勞有逸,日子就能好過。後來儒家把比大同社會較低級的一種社會稱之為小康。按《禮記》的描述,所謂大同社會就是「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社會。而所謂小康社會則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人們能維持中等生活水準的社會。對歷朝歷代廣大貧苦農民來說,「大同」只是美好而無法實現的夢想,過上小康日子,才是他們現實可行的奮斗目標。由此看來,小康概念源遠流長。那麼,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什麼新的含義呢?
切合實際 可望可及
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古為今用,給「小康」賦以新的時代內涵。他用「小康」這個詞來表述「中國式的現代化」,由此引發了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性調整。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800至1000美元、低於發達國家現代化標準的「中國式的現代化」稱之為「小康之家」、「小康的國家」。到了1984年3月21日,他在會見另一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又把這種「中國式的現代化」稱之為「小康社會」。他還指出:「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後來鄧小平又提出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設想,即以1980年為基點,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再經過50年,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將實現小康確定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1992年,黨的十四大又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新發展,提出提前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到20世紀末使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邁上一個新台階,人民生活由溫飽進入小康。
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當人類社會跨入21世紀的時候,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經濟總量已由世界排名第10位躍升到第6位;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可以說,這13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千百年來困擾著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得到根本解決;祖祖輩輩關於小康生活的夢想,今天已經開始成為現實。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步步登高 鼓舞人心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新的基礎。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謂低水平,就是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人均水平還比較低。所謂不全面,就是小康社會所要求達到的社會生活各項指標還沒有全面達到,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還不健全,環境質量還有待提高。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不小。黨的十六大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經驗,明確提出,要在21世紀的頭20年,集中力量,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並且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展現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建設一個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一個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所謂更高水平,就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用大體20年的時間,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4.3萬億美元,人均超過3000美元;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謂更全面,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所謂發展比較均衡,就是使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足、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的新起點,是億萬人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新目標。
總起來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願望。
周密部署 全面推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計劃和2010年的奮斗目標,使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個大台階,為後十年的更大發展打好基礎。要完成好這個主要任務,我們就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是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在加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強政治文明建設,並使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們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毫不放鬆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時代發展的要求;一定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一定要准確把握當代中國社會前進的脈搏,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使黨的工作充滿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既立足於做好經常性工作,又抓緊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
總之,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是實現新世紀新階段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可以肯定,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的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