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美南海較量,對中國經濟將產生什麼影響較量的本質是什麼
經濟?問得好,這才是美國的真正目的!
美國在南海給日本、菲律賓、越南打氣版,讓他們在中國權南海繼續生事。
讓中國出現戰爭恐慌,這樣中國的資本就會外逃,
現在,世界經濟大蕭條。資本能良好發展的地方只有三個,中國、印度、美國,
中國的資本會逃向哪裡?對了!美國是唯一一個資本避風港。
美國藉助烏克蘭問題,拚命慫恿歐洲去對抗俄羅斯,造成歐洲和俄羅斯的資本外逃,於是乎,美國的經濟開始順風順水地一路復甦!
明白了嗎?
2. 南海對中國政治,經濟,安全有什麼意義
1、政治:中國周邊,展現中國影響力的地方,連自己家門口都看不好,在專國際上就更沒人屬買中國面子了,所以南海得守好。
2、經濟:南海的石油資源非常豐富,這是引狼的主要因素,石油是現代工業發展的血液,經濟利益不言而喻。
3、安全:有南海,海洋戰略縱深還有幾百海里,沒了南海,外國軍艦就圍住了中國經濟最繁榮的珠三角地區,對安全是重大威脅。
3. 南海經濟發展的特點如何
南海境內沃野平曠,河網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環境得天獨厚,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南海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6000年前,就孕育出新石器時代的「西樵山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置南海郡。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設置南海縣。在近代史上,更是名人輩出,涌現出康有為、陳啟沅、詹天佑、鄒伯奇、何香凝、羅登賢等一大批熠熠生輝的傑出人物南海去年實現了快速發展,各項經濟指標高於預期。預計實現生產總值548億元,同比增長15.7%。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萬元。工農業生產總值1308億元,增長19%。地方財政收入29億元,增長1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19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6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285元。
去年引資逾200億元
南海區招商引資去年實現新突破,全年超過200億元。投資來源由往年以南海區內為主轉為以區外為主,預計實際利用外資4.55億美元,增長46.3%。引進了世界500強企業7家,以及一批國內外知名優質項目。
固定資產投資170億元,增長20%。其中產業投資占投資總額的97%,為南海經濟發展提供了後勁。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250億元,增長19.7%。民營經濟呈現新活力,經濟總量佔南海全區77%。
重點工程推進加快
去年南海一批重點工程全面推進。佛山「一環」、「珠二環」、園區路網等交通工程都在快速推進,同時,加快電網規劃建設,新建、擴建5項11萬伏和2項22萬伏輸變電工程。加快鎮級污水處理廠建設,推進珠江綜合治理。成立了政府采購中心,完善了土地、建築的有形市場。
今年重點幫助民企壯大
李貽偉在報告中對南海在新的一年面對的宏觀環境做了分析,作出了「三個基本判斷」:戰略機遇期、戰略調整期、戰略競爭期。提出面對新形勢,要調整戰略戰術,贏取區域競爭的主動權。
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05年,南海經濟發展主要指標預期是:生產總值增長12%,總量超過600億元,招商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均超過15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
報告提出,要像對待跨國公司一樣幫助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再引進3到5家世界500強企業和一批國內外行業領頭企業,與區內的民營企業互相呼應,互相激勵,相互映照。
預計花40億辦大事
在昨天召開的南海區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南海區財政局局長江啟強匯報了《佛山市南海區2004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5年預算草案的報告》。2004年南海區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億多元,比上年增長15.98%。
三級財政收入均實現增長
2004年南海區財政預算執行情況有三大特點,首先是三級財政收入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達到942352萬元,同比增長14.09%。另外,財政部門還規范了國有資產收益的管理,將1.5億元的國有資產收益繳入財政,壯大了地方財力,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
「大手筆」投入重點項目
去年南海對重點需要進行「大手筆」投入,保證南海區委的各項決策和重點工作的順利進行,促進南海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比如,共投入17504萬元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投入93781萬元支持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投入11858萬元構築公共衛生體系;投入29989萬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在環保方面則投入2358萬元,投入9450萬元支持園區經濟、民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落實了13450萬元,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今年預計支配財力40億
《報告》同時公布了南海區今年的財政預算草案,區級一般預算收入計劃比去年增長10%,區級可支配財力為40多億元。江啟強說,今年區級財政支出的原則和重點是,集中財力辦大事,確保重點支出的需要,以確保深化改革和維護社會穩定。
長期堵塞路段受關注
4. 南海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的「海上生命線」的原因
由於海南不但有海洋油田,而且我國大都原油,需要通過南海這條海路運回來。
5. 南海市的經濟概況
1979年,南海縣經過建國後30年的建設發展已初步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農業生產位於全國前列,擁有獨立核算企業326家和一批社隊企業,工農業總產值達14.3億元(1990年不變價),其中工業產值7.6億元。30年的積累為即將到來的經濟騰飛打下了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給早已蓄勢待發的南海指明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挾天時地利之便,南海人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因地制宜,闖出了一條富有南海特色的發展之路。
變化從農村開始。1980年前後,南海農村先後出現多種形式的責任制,在縣委縣政府的鼓勵支持下,最終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集體統一經營和家庭經營、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從而引發農村的一系列改革,也大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南海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提出「一個主體(糧食)兩個翅膀(工副業、多種經營)」的農村經濟發展方針;後來又提出「三匹馬(公社、大隊、生產隊)拉車」,並於80年代中期明確形成「三大產業齊發展,六個層次(縣、區、鄉、生產隊、經濟聯合體、個體)一齊上」的發展思路,從而充分調動了各個經濟層面、各個社會階層的生產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民營經濟異軍突起,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外資經濟緊隨其後,南海工農業生產得到飛速發展。1980年,全縣工農業生產總值17.11億元,而到1990年,這個數字已達到87.19億元,增長了4.1倍,其中工業產值增長了6.79倍。
南海被譽為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四小虎」之一,並於1992年7月7日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名列第四。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南海經濟也暴露出自身弱點:家庭聯產承包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阻礙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商品化和現代化;工業企業普遍規模小、設備差、技術含量低,缺乏自有品牌,產品附加值低,「滿天星斗,不見月亮」;沒有城市為依託,第三產業發展乏力。南海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更強大的發動機。
1992年9月23日,南海撤縣設市,城市化成為南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90年代中期,南海市全面啟動「五創」(創建文明城市、國家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信息市)工程。「五創」工程不僅全面提升了南海的城市品位,而且大批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公用設施的建設,也成為南海經濟發展的動力。
作為1987年即被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的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撤縣設市後,南海在農村全面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並不斷地加以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快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促使傳統農業迅速向現代農業、「三高」農業和城郊農業轉型,同時也加速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撤縣設市以後,市委市政府堅持不懈地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推動公有經濟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全面推進科技興市,鼓勵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動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大力推行知識產權保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爭創品牌的積極性。南海工業迅速做大做強,至2002年,已擁有產值超億元企業100多家,形成一批在全國佔有相當份額的支柱產業和一批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擁有28個廣東省著名商標、17個國家免檢產品。在大力發展內源經濟的同時,積極引進外資,至2002年,共有「三資」企業1534家,實際利用外資23.7億美元。
南海新城的建設給第三產業的發展搭建了廣闊的平台,信息、金融、物流、商貿、旅遊等服務業及房地產業迅速發展壯大。90年代後期,南海實施以信息化推動現代化的戰略,信息化在全市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24年間,南海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200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9.78億元(當年價),工農業總產值976.95億元(1990年不變價),財政收入27.54億元,職工人均收入1429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03元。
6. 中國不打南海戰爭的原因,從經濟、政治、軍事以及國內外因素、社會現狀等方面聯系地看待
主要是沒到打的程度上,若真打中國人民是敢於面對任何強敵的,何況也沒有幾個強敵!
首先我是肯定樓主觀點的,就我個人分析中國不不打南海戰爭的原因有幾個:
1、南海問題復雜化。我國與菲律賓和越南在南海有領土爭端,隨著我國整體國力和軍事實力的不斷提升,這些領土爭端會得到一個妥善的解決的,如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但是現在美國高調重返亞洲,無疑給這些國家打了強心劑,尤其是美國和菲律賓的關系更是讓菲律賓吃了豹子膽。我國與美國的軍事實力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其核打擊能力,美國現在經濟乏力,且債台高築,幾乎無法償還。美國為了保住自己的大國地位,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強大的競爭對手給予壓制和扼殺,美國借戰爭拉動經濟增長,借戰爭抹掉債務,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2、戰爭的代價。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戰爭都是一個強大的消耗,花了錢,損失了國力,尤其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和平的國內外環境是最大的前提。中國從解放幾乎處於和平年代,大家對和平的期望還是很大的。更中要的是戰爭回奪取我們同胞的生命,家破人亡,沒到非打不可就堅決不要打!
美國現在的戰略就是消耗中國,通過其他小國來孤立和牽制中國,以此來實現自己對中國的徹底
包圍。綜觀世界環境,
美國的敵人也不少,中國的朋友也不少,再加上美國經濟的停滯,美國也考慮和中國戰爭會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南海戰爭再所難免,但只是小規模的局部戰爭,解放軍必勝!
7. 近幾年南海的經濟發展如何
南海去年實現了快速發展,各項經濟指標高於預期。預計實現生產總值548億元,同比增長15.7%。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萬元。工農業生產總值1308億元,增長19%。地方財政收入29億元,增長1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19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6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285元。
去年引資逾200億元
南海區招商引資去年實現新突破,全年超過200億元。投資來源由往年以南海區內為主轉為以區外為主,預計實際利用外資4.55億美元,增長46.3%。引進了世界500強企業7家,以及一批國內外知名優質項目。
固定資產投資170億元,增長20%。其中產業投資占投資總額的97%,為南海經濟發展提供了後勁。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250億元,增長19.7%。民營經濟呈現新活力,經濟總量佔南海全區77%。
重點工程推進加快
去年南海一批重點工程全面推進。佛山「一環」、「珠二環」、園區路網等交通工程都在快速推進,同時,加快電網規劃建設,新建、擴建5項11萬伏和2項22萬伏輸變電工程。加快鎮級污水處理廠建設,推進珠江綜合治理。成立了政府采購中心,完善了土地、建築的有形市場。
今年重點幫助民企壯大
李貽偉在報告中對南海在新的一年面對的宏觀環境做了分析,作出了「三個基本判斷」:戰略機遇期、戰略調整期、戰略競爭期。提出面對新形勢,要調整戰略戰術,贏取區域競爭的主動權。
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05年,南海經濟發展主要指標預期是:生產總值增長12%,總量超過600億元,招商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均超過15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
報告提出,要像對待跨國公司一樣幫助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再引進3到5家世界500強企業和一批國內外行業領頭企業,與區內的民營企業互相呼應,互相激勵,相互映照。
預計花40億辦大事
在昨天召開的南海區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南海區財政局局長江啟強匯報了《佛山市南海區2004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5年預算草案的報告》。2004年南海區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億多元,比上年增長15.98%。
三級財政收入均實現增長
2004年南海區財政預算執行情況有三大特點,首先是三級財政收入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達到942352萬元,同比增長14.09%。另外,財政部門還規范了國有資產收益的管理,將1.5億元的國有資產收益繳入財政,壯大了地方財力,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
「大手筆」投入重點項目
去年南海對重點需要進行「大手筆」投入,保證南海區委的各項決策和重點工作的順利進行,促進南海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比如,共投入17504萬元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投入93781萬元支持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投入11858萬元構築公共衛生體系;投入29989萬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在環保方面則投入2358萬元,投入9450萬元支持園區經濟、民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落實了13450萬元,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今年預計支配財力40億
《報告》同時公布了南海區今年的財政預算草案,區級一般預算收入計劃比去年增長10%,區級可支配財力為40多億元。江啟強說,今年區級財政支出的原則和重點是,集中財力辦大事,確保重點支出的需要,以確保深化改革和維護社會穩定。
長期堵塞路段受關注
8. 結合實際分析我國南海在國際航運和政治領域的重要性 ,請結合實際分析地中海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重要性
南海是很多個國家海運生命線,包括我國日本和南海諸國.我國超過一半(具體數據忘了)的進出口貨運,都通過南海經由馬六甲海峽運往世界各地,遠超過經印度洋航線。可以這么說,如果南海給中國控制,就扼住了日本等國的咽喉,反之,我國地緣政治將惡化,差不多變成內陸國家,戰時只要控制住南海航線,我國需要的糧食、石油等,都進不來,不戰而敗可能性很高。至於印度洋航線,只要看看地圖就知道誰有優勢,這也是印度大力發展行母的原因。
至於地中海,對俄羅斯等沿岸國家影響較大,當然也影響了歐洲的能源輸入。
9. 分析明朝南海「世界經濟體」形成的條件
(1)英國(1分)原因: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推動;擁有廣闊的殖民地。(6分)(... (4分)試題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19世紀世界力量的中心在英國。主要原因可以從...
10. 中國如何劃分南海經濟專屬區怎麼劃界
筆者說:中國沒有與鄰國談判確定自己的專屬經濟區范圍。1996年5月15日中國政府曾經宣布了連接西沙群島的基線。然而國際海洋法表明: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都不能夠確定領海基點和基線,自然在這些區域不會有專屬經濟區存在,尤其是在南沙群島海域。最近我國漁政船隻去了南海南部海域,到了曾母暗沙甚至以南水域,我國有的媒體說這里是中國的專屬經濟區,然而這種說法缺乏科學和法律依據。為了避免在南海繼續發生不應該有的沖突,我們必須早日與鄰國談判,明確我國在南海的專屬經濟區具體范圍。至於島嶼主權,我們可以先做出「飛地」化的處理。請參考以下文章:
滋長著的南海爭端繼續困惑著決策者們。環繞著南海的所有國家一直主張著某些或全部微小的南沙群島小島和某些或全部海洋空間以及它的資源,但是所有的這些主張和影響這些問題的國際法原則都具有嚴重的脆弱性。中國是一個關鍵性的起作用者,任何問題的解決至少必須得到它的認可。各國意見分歧和爭端必須和平解決,都要按照國際法和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行動。南海南沙群島爭端對實現和平與穩定的目標表現了特殊的困難。這些「島嶼」包括了在高潮水以上的25-35個小島和許多淹沒的礁石。它們從來都沒有維持過固定的人口或任何連續的經濟生活,但是現在卻呈現了緊張的沖突狀況。五個國家——中國(包括台灣)、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政府主張所有或部分的小島及其周圍海域。人們認為這些島群和礁石周圍的海底蘊藏著石油和天然氣,並且小島對海路防護、監視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依據國際法分析南海的主張
在南海對陸地和海洋區域的競爭性主張所引起的法律問題正在增大著其復雜性。由於國際法原則能夠在解決這些爭端中起到關鍵作用,對這些問題分類以致依據國際法對於主張的實力性或脆弱性做出理解是有用的。鄰國的主張包括對南沙群島小島(Islets)的主張,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能夠被分類為「主權」問題。一個國家怎樣對一個孤立和基本上無人居住的陸地露頭獲得主權?什麼樣的歷史主張使該地區的國家擁有這些小島?這些「主權」 問題本身是足夠復雜的,但是由於一塊陸地區域的「主權擁有者」——在適當的情況下——能夠有資格擁有鄰近的海洋和海底資源,它們顯得特別重要。支配這種權利的原則能夠表徵為「邊界劃定」問題,並且它們需要一個單獨的——並同樣復雜的——分析。
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張
中國主張擁有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領土。島嶼主張基於歷史的使用。2000年前中國船隻曾經在南海航行。在漢朝(公元206-220年)就有正規的航行路線,到唐朝(公元618-906年)船隻航行頻繁。中國在12世紀到17世紀對它的島嶼作出了「沙灘」的記錄。1907年中國派出軍事小分隊巡邏南海諸島。1988年3月中國與越南在南沙群島發生海戰,擊沉越南3艘船隻。 1992年中國在它的領海法中對南沙群島各小島周圍主張12海里的領海,但是對這些地形周圍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從來沒有作出特別的主張。中國對南沙群島主權的主張在許多場合一直是強有力地維持著,但中國另外一種主張——南中國海的海域和資源——依然具有不確切性。許多評論者認為,九段線只不過是主張圈圍內的小島主權。中國還沒有宣布專屬經濟區。1996年5月它宣布了連接西沙群島的基線,但是沒有宣布南沙群島的基線。(筆者註:最近我國漁政船隻去了南海南部海域,甚至到了曾母暗沙,我國有的媒體說這里是中國的專屬經濟區,然而這種說法缺乏科學和法律依據。為了避免在南海繼續發生不應該有的沖突,必須早日明確我國在南海的專屬經濟區具體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