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全球經濟下滑對我國及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因此,我國外內向型經濟比重大,受容國際需求下滑,導致我國進出口貿易大幅下滑。
尤其是出口外貿企業生存困難,導致國內商品積壓,失業率上升,人們生活水平下降。
國家經濟增長率下行。
❷ 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形勢簡析
⑴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產生主要由於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聯儲長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資產投資的泡沫及經濟的虛假繁榮;
2、 美國衍生工具和信用評級的金融監管不力,致使類似網路泡沫的經濟重現,使世界各國深受其累;
3、 美國對次貸危機的危害性估計不足,沒能在早期及時糾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現在難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國金融危機的後果:
1、 造成美國及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很多貌似強大的國家一夜之間就達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
2、 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深度和廣度都較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要大,因為現在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放大了危機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⑶美國及全球經濟趨勢預測:
1、 雖然全球各國都已經信誓旦旦的聯合起來救市,為此出台了天文數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後幾個月的觀察。而且救市產生的金融國有化問題、救市所需資金的來源問題及其後續影響、救市單單只針對金融的流動性手段是否合適問題、今後實體經濟也面臨「救市」問題(如汽車行業)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聯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時間也很漫長,經濟的中長期衰退已經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國經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分析
1、 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 但是,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 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 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針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這部分損失目前還無法完全預計,最終的損失數字也將是個天文數字。並且,出口型企業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將在此次合駿集團的倒下後展開,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死掉將是必然的;
2、 銀行業雖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由於我國金融管制較嚴,致使損失相對較小,涉水不深。中長期看中國有持續降息的預期,但是由於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變更,將在短期內有更多的資金暫時迴流到銀行,後續就看各家銀行如何應對了。
3、 房地產業的冬天現在還是剛剛開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後,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製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還處於初級階段,由此避免了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4、 鋼鐵行業受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表現在鋼鐵價格持續下跌,產能縮減。但是,就中國鋼鐵業來說,由於中國拉動內需的預期,勢必將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時冒著再次陷入通脹的危險,***也將放鬆固定資產投資。對於鋼鐵及機械製造業來說中期看好,至少不會嚴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表現在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由於需求降低),未來風險處於中等水平。也可能由於中國內需的快速啟動致使能源價格不致下降過快,而且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冬季取暖期,對能源的需求將在未來半年內是穩定和持續的。
6、 黃金等貴金屬、奢侈品行業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黃金價格已經在過去持續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對於黃金及其奢侈品行業來說冬天即將到來。更多的資金將撤出這個市場,消費者對實物的購買也將直線下降;
四、關於救市
1、 房地產業:現在針對房地產業的救市論甚囂塵下,本人認為此時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費納稅人錢的變相利益輸送。
⑴ 從此次房地產冬天的形成因素來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過程中房地產業的暴利是眾所周知的,這部分利潤必須在市場的調節下回吐;
⑵ 現在房價相對消費者的工資來說還是太高,特別是中小城市後期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還未明顯下降,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房地產業的未來;
⑶ 房地產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需求的不足,但這正是房價過高造成的。中國百姓有嚴重的「買房情節」,潛在購買力是巨大的,只是因為房價過高,一旦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大量的購買力將使房地產業自然復甦,所以無需救市。
2、 汽車業
相對於房地產業,汽車業的危機即將體現,表現在汽車購買力的持續下降,也許這才是關注的重點。
❸ 假設全球經濟下滑,對通信行業的供給和需求有什麼影響
對行業影響是不利的,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即時通信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從整體來看,經濟下滑對中國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外需不足,減緩了外向型企業的增長速度,使用以出口為主要經濟增長點的中國影響顯著,
另外,在華投資企業向更有成本優勢國家轉移投資方向,中國的投資力度會減弱,
此外,受整體金融危機影響,國民對世界經濟的大趨勢持謹慎態度,影響產業經濟發展,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判斷,從外需和內供來看,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已經成為大勢,在此背景下,中國整體市場會降低「總體擁有成本」的支出預期,通信行業總體發展方向也會由快速新增市場逐步向穩步保有市場過渡,通信行業行動方向也會呈現「謹慎對待、市場保有、成本控制、能力提升」四大特點,
1、 謹慎對待,從宏觀、行業政策影響和行業整體發展態勢出發,觀望並謹慎制定發展路線,特別受行業重組、攜號轉網和不對稱管制等因素影響,整體行業的市場和競爭策略均呈現謹慎對待特點,直接體現為「雷聲大,雨點小」;
2、 市場保有是經濟緊縮下的自然選擇,新增市場將是KPI的要求,而真正的利潤來源將主要來自現有用戶的貢獻,特別是中高端客戶,而重組後新進入者進一步稀釋將會加重這一趨勢;
3、 成本控制體現在整體通信行業收縮成本支出,而國家相關要求的出台,如行業重組、TD等,更加重了這一趨勢,先滿足國家要求的任務,再滿足重要且緊要的工作,如KPI的完成;
4、 能力提升,經濟緊縮使通信行業更注重能力的提升,更注重產出效益,因此,內部知識的管理和智能系統的能力提升將會成為重點。
❹ 經濟過度下滑會產生哪些危害
徵兆一:房地產泡沫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危機一而再、再而三地轉嫁到購房者身上。一旦投資者對這個發燒的市場廣為失去信心、規模化撤離,後果不堪設想,肯定會帶來多骨諾米牌式的效應。
徵兆二:銀行的壞賬和呆賬問題由常溫化到尖銳化。最近國際上三家著名主流咨詢機構的相關報告矛頭直指中國的銀行壞賬問題,這表明發達國家的一些輿論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論」已經發生裂變。
徵兆三:消費和內需的刺激不力,社會公眾對未來生活穩定及社會保障的預期值走入低谷。股市和房市的表面化之熱度與大家對消費信心之冷靜這兩個冷熱不均的狀態驚人地但又是矛盾地同時存在。
徵兆四:企業投資的沖動走向極端,資本的本性一覽無余,企業廣為缺乏社會責任,企業家階層已經蛻化為「資本家」。企業追逐暴利及短期行業,宏觀投資調控及引導乏力,市場的無軌淫威在調戲宏觀調控的能力。
徵兆五:出口承擔了無法承受的重大責任。強勁的出口是支持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馬車之一,但是出口和人民幣升值預期這兩個拉動經濟走高的導火線已經點燃好久了。它們承擔的責任太重了。隨著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和歐盟對華貿易政策的調整,反傾銷和貿易壁壘的進一步加劇,隨著人民幣升值越來越成為一個國際熱門話題,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充滿更多的不確定性。
徵兆六:具有壟斷經營性質的企業寡頭阻礙市場公平競爭,使市場經濟的正面效應得不到發揮,重大民生產品和行業領域出現了不受譴責的盤剝及加速剝奪社會公眾財富的非暴力掠奪現象,這當中尤其以石油、鐵路、電信、醫院、教育、房地產六大行業為甚。
上述6方面徵兆交織影響,如果不能得到及時防範和應對,不僅會迅速擊碎國民經濟中的各種表明繁榮泡沫,而且對未來的國民經濟新秩序會製造出難以短期消除的暗火及難以預知何時會爆發的的火山。
❺ 全球經濟下滑的原因
簡單抄一點答復你:
1> 現在襲全球經濟並未發生危機 最多是衰退 reccession和depression差別很大的
2>美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 多數國家都依附於它而發展繁榮 美國出問題大家都跑不了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2>美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很大問題 看到的金融風波是少數企業的現象 美國有上萬家銀行 倒了一半嗎 沒有 那叫什麼危機啊
3>次貸危機本質上是美國虛擬經濟的過度繁榮 而實體經濟未跟上虛擬經濟的發展步伐導致的經濟本能的回調 這是正常現象
4>你看到的全球經濟困難其實是各國遇到不同困難 多數國家都是因為石油等能源和礦石以及糧食價格上漲引起的通貨膨脹現象 究其原因還是世界經濟經過了多年快速發展以後導致能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的 大家都需要 但來源就那麼多上漲是自然的結果 等大家冷靜下來就好了
我的回答只是大家聊天式的回答 你要是需要專業經濟學知識做支撐的那種回答 抱歉 這兒沒辦法畫圖寫公式。
❻ 今年的疫情為什麼會使全球經濟下滑的趨勢
從去年四季度至今所爆發的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股、匯市的動盪,而近期公布的全球經濟數據包括美國的非農就業人數及市場對於全球經濟的前瞻均認為經濟衰退更或是金融危機處於危險的邊緣。那麼,是否全球經濟的不景氣是這次疫情所造成的?我個人認為:疫情是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核心根本。
首先,全球經濟長時間處於「恢復」階段,「底子」並不好是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病因」!
我們以「G2」中國和美國作為觀察點,從2018年三季度之後,國內經濟保持調結構狀態,通過擴大內需和投資新科技並以對中小企業定向貨幣與財政政策扶持的方式維持經濟的整體平穩增長。但無論GDP增速,還是製造業PMI數據均保持「L」型的底部盤整狀態。總結一句話就是:國內經濟轉型進行中。
另一方面,美國方面雖然GDP增速依然保持2%左右,但企業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中通過大量舉債維持增長和公司股票回購成為常態,我們看到的是——美國企業杠桿水平的不斷上升和投資增速的下降,所以,企業債務上升且有泡沫化跡象以及投資意願不強是其特點。總結一句話就是:「表象」穩定,實則或為「內虛」。
其次,全球新經濟增長點尚未出現,產業鏈結構矛盾突出是經濟不景氣的「根本」。
2008-2009年金融危機至今,全球基本處於低利率環境中,整體需求不足是長期現象,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發達經濟體將產業鏈中下游等利潤較薄的領域遷往發展中國家,這也造成了主要發達經濟體產業鏈結構矛盾顯現,其表現就在於——製造業發展萎縮,服務業獨大,就業壓力增強,民粹主義上升。
與此同時,以新能源車、5G、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還處於初始階段,因此,全球新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規模,而產業鏈結構矛盾突出以及引發的社會潛在問題也在削弱原本並未恢復的經濟本身。
綜上所述,本次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的確造成全球資本市場的動盪,也大概率將影響二、三季度全球整體經濟景氣度,但它並不是核心根本。全球主要經濟體處於經濟轉型階段;全球化下產業鏈結構性矛盾;長時間低利率環境所帶來的遺害才是全球經濟不景氣的主要內因。
❼ 全球經濟拉響警報,若經濟衰退會給中國帶來真正的影響
全球經濟衰退對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出口減少、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以及貨幣政策收縮。
首先就是中國的出口將會大大減少。國際經濟環境遇冷,中國內部經濟也隨之降溫。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程度將取決於美國經濟減速的程度,另外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國經濟減速導致進口減速,帶動我國外需增長顯著放緩,企業普遍面臨困難,就業形勢急劇惡化。
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勢必還會面臨新的矛盾和沖突。所以出於長期的戰略考慮,中國也應審時度勢,更加理性地分析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畢竟當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時代,經濟合作與互利共贏是當前國際經濟關系的基調。
❽ 全球經濟下滑對我國及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因此,我國外向型經濟比回重大,受國際需求答下滑,導致我國進出口貿易大幅下滑。國家經濟增長率下行壓力加大。
尤其是出口外貿企業生存困難,導致國內商品積壓,失業率上升,人們生活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