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經濟要發展 教育要先行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人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就拉薩市在實施「優先發展教育」上有哪些成果和亮點,記者采訪了拉薩市委黨校副校長廖子美。
廖子美說,自黨中央提出「優先發展教育」的發展戰略以來,拉薩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社會建設的首要位置,全力打造義務教育基礎牢固,學前教育、高中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不斷壯大的完整的教育體系。
積極推進「雙語」教育,提高教育信息化、現代化水平。實施農牧區「雙語」幼兒園建設工程,普及學前兩年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推進農牧區和偏遠地區集中辦學。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繼續實施農牧民子女義務教育「三包」政策,實現全覆蓋並逐步提高補助標准,將高中階段農牧民子女全部納入「三包」政策適用范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實行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政策,完善貧困學生資助政策。
真正做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為教育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廖子美指出,根據《拉薩市委員會拉薩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拉薩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拉薩教育事業到2014年要形成分級管理、體制順暢、機制優化、責任明確、管理有效的學校管理格局。
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高、任務緊,拉薩市要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從拉薩實際出發,銳意創新,牢固樹立抓教育就是抓科學發展、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教育就是抓穩定、抓教育就是抓生態、抓教育就是抓競爭力、抓教育就是抓未來的思想,積極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拉薩市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為建設團結、民主、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拉薩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㈡ 「教育先行」的內涵及其根據是什麼
教育先行論的主要根據是: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決定教育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超前於經濟發展;教育周期比較長,要求人才培養必須先於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當代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
教育先行的必然性
1、教育先行是現代科技、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現代社會,生產對科技的依賴性日益加重。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在科技開發的引導下不斷涌現,技術換代日益頻繁,且科技成果應用於生產的周期愈來愈短。
據統計:第一台機器從1680年發明到實際應用經過了100年,蒸汽機經過了84年,內燃機73年,電話56年,電動機51年,發電機20年,到現代的真空管從發明到應用便縮短為13年,飛機14年,雷達15年,原子彈6年,激光2年。
本世紀中葉發生的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應用等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使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愈來愈高,新興科技在生產中也日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就要求勞動者所具有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水平也愈來愈高,要求人們受教育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同時,對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愈來愈高。教育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開發新的科技領域,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盡快應用生產實踐,就必須超前培養科研和生產人員。否則,就必將妨礙科學技術的快速更新和應用,延緩經濟的發展。難怪日本人常說:「教育就是30年後的工業。」
本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許多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進行因素分析,經過多年摸索,他們終於發現了教育對經濟增長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丹尼遜對1948—1969年美國經濟增長進行因素分析,發現教育和知識進展兩種貢獻因素相加,占總增長的39%,是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比擬的。
前蘇聯經濟學家斯特魯米林以受不同教育程度勞動者的工資差別為比率,測算出蘇聯1940—1960年國民收入的增加部分中,有30%要靠提高勞動者的教育程度來取得。正因為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關系如此重大,要想進一步的高度地發展經濟,優先展發教育便勢在必行。
2、教育先行是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知道,教育的直接功能是培養人。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其自身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教育的社會功能則是通過受教育者對社會的服務過程來體現。要培養人,特別是現代人,就必須以最新教育方式方法教給他以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政治倫理道德,使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前沿力量。
人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中已不是單純地以體力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而是以他所掌握的科技在他的精神、審美情趣和體力的支撐下,與越來越多的人造自然之間進行智力物化,且這種智力勞動的變換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益頻繁。
現代教育恰恰能發現和培養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使之全面發展,以適應隨之而來的就業機會和社會文化上的變遷。因此,要達到為未來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目的,教育也必須先行。
3、教育先行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受到社會的強有力的制約,並不斷調整自身以適應社會變遷。
在現代社會,教育如何更好地,有效地為未來的社會發展服務,關鍵的一條就是教育自身內部各要素(諸如教育的規模結構、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教育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規定、師資培訓等),必須考慮到今後一段時間的社會發展之所需,這些內部要素得不斷隨著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的發展而作必要的修整。
也就是說,這些東西在現代社會中都具有超前性,它們的整合則形成教育先行的強大內因。
(2)論述經濟要發展教育需要先行擴展閱讀
先行教育計劃(head start project):
美國政府為低收入家庭3-5歲兒童制定的一項教育計劃。始於20世紀60年代,通過提供教育,醫療,營養,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幫助,使家庭不好的兒童接受合適的教育,發展智力潛能。
教育先行的可能性
主觀方面:當代人們的教育意識日益增強,許多國家頒布了義務教育法(我國是1986年),實施免費強制的義務教育。許多有識之士早已明確地認識到,誰掌握了科技,誰就掌握了勝利。國與國之間的差距,表面上是經濟的差距,實質上乃是科技和人才上的差距,歸根結蒂則是教育上的差距。
可以說,教育是科技,是經濟。鑒於此,許多國家將發展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不惜血本予以高度重視,諸如相繼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投入,鼓勵從事教育事業等等,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飽嘗了「落後挨打」的苦頭,對發展教育尤為重視,以期通過大量的培養來振興民族經濟,增強國力。
客觀方面:強大的經濟後盾為教育先行提供了豐厚的物質保障。60年代伊始,世界經濟為各國花巨資辦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豐碩的資金投入和先進教育設施的採用大大加快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之迅速走在社會其他事業的前列,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火車頭」。
再加上的由於科學文化和教育自身的變化發展,又為教育先行提供了足夠的內容。據悉,當今世界上的生物學教材每5年就要重寫一次。世界知識更新的周期也越來越短,18世紀為80—90年,19至20世紀初縮短為30年,近50年間又縮短為15年。
如今,一些學科領域中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為5—10年了。知識更新加快和不斷老化,迫使教育內容跟著改變。又由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的大發展,不斷地給教育實際工作提供新理論依據和理論指導,使教育方式、方法、內容、結構等更趨科學化、系統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先行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先行
㈢ 請從教育與政治文化經濟的關系方面談談為什麼社會要發展教育要先行
發展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是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教育優先是根本措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針對當前我國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提出了教育「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20字工作方針;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提出:教育優先是我們國家確定的重大戰略方針,因為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最根本的事業。各地黨委、政府和全社會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規劃時做到教育規劃優先,在投入中做到教育投入優先,在各項資源開發中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優先的地位。
㈣ 為什麼要教育先行教育先行的意義
所謂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社會物質生產發展條件之下,為了經濟發展,必須首先發展教育.教育先行是社會發展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教育先於經濟發展的傾向不能說明教育脫離了經濟的決定作用而在獨立發展.
教育先行 - 定義
所謂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社會物質生產發展條件之下,為了經濟發展,必須首先發展教育.[1]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來,使教育在適應現存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適當超前於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的發展.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在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教育投資的增長速度應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二是在教育活動的進行過程中,要為未來的經濟發展需要培養人才,兼顧經濟建設近期與遠期需要.[1]
教育先行 - 內容
其中一是教育投資增長速度應當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二是在人才培養上要兼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近期與遠期的需要,目標、內容等方面適應超前.[1]
教育先行 - 背景
從歷史上看,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漸次表現為滯後、同步和先行三種情況.在生產力不發達的農業社會,教育一般落後於經濟發展;而在機器大工業為主的工業社會里,教育與經濟的發展趨於同步;而在當今正在形成的信息社會里,要求教育超前於經濟發展,也即要求教育先行.[1]
教育先行 - 必要性
隨著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物質生產勞動和其他各行各業的勞動對科學知識和人類智力、能力的需求越來越高,而且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兩方面都要求人們重新認識教育的作用,把教育視為發展現代生產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而且人們也進一步認識到,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經濟的競爭,而經濟的競爭最終要落實到智力和人才的競爭上面.目前世界各國為促進社會發展,均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從未來社會發展需要進行規劃和實施,從人才結構上要求立足於未來社會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及所有制結構等精確的預測上,來確定教育發展的結構和層次.
從教育自身發展特點看,教育具有未來性、周期性長的特點,是為未來培養人才.一個人要想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必須經過長期的教育和訓練,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物質生產水平的提高,要求人接受教育的時間會更長.教育必須面向未來,善於從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出發規劃現在的教育,為社會超前培養人才.只有培養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才能促進教育自身的發展.教育必須樹立起超前的觀念,教育投資必須超前增長,必須有超前的師資培訓體系,必須根據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改革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
㈤ 「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試論述政治經濟制度同教育的關系
答案要點:1、教育要先行是當代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現代教回育通過培養人答才,使科學與人才相結合,同時實現科學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在科學知識廣泛運用於生產過程的現階段,教育對於生產以及經濟發展的作用更為突出。2、教育是為未來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培養人才:人才培養的長期性和教育工作的滯後性,決定了教育的發展必然先於於經濟的發展,不能等經濟發展了,再發展教育。只有教育先於經濟發展,才能為經濟發展准備人才。3、教育發展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教育先行並不意味著其可以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教育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經濟條件,使教育先走一步,為經濟發展做好人才准備。教育先行是經濟先行的客觀要求。總之,隨著現代化經濟建設的推進,教育對經濟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推動作用和先導功效。所以,教育應先行。
㈥ 為什麼「經濟要發展,教育需先行」運用教育學第二章的內容回答
應該是考察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即教育的經濟功能,經濟對教育的作用
㈦ 經濟要發展 教育要先行 說明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
經濟要發展而教育要先行,說明教育在社會發展中起到基礎性建設的作用,因為沒有教育的發展就沒有經濟的發展的開闊創新,更沒有經濟發展的蓬勃向上速度!
㈧ 為什麼說經濟要起飛,教育須先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競爭就集中表現為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教育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能緩解就業壓力,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可控制人口生育率水平等。
㈨ 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應怎樣分析
教育要先行於經濟發展是正確和必要的,就像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打仗道理一樣。回教育可以提供大答量的人才來支撐經濟發展,就好比汽車的加油站。
不注意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而盲目地發展教育會出現學生的理論技術與市場的實際情況嚴重脫節,產生大量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學歷失業人員,加劇招工難,嚴重製約了經濟社會發展。
㈩ 到底是經濟先行還是教育先行
不能絕對的說哪一個先行,各種事情都是看其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和貢獻。
從長遠來內看要優容先發展教育,但是如果教育不能對現行的經濟產生良好的作用那就是失敗的教育,如果教育缺乏前瞻性的規劃也是失敗的教育。
從短期來看,經濟是解決很多社會問題的有效直接的手段,如果沒有經濟基礎空談教育,教育的基礎就沒有了,試想如果連教學生的老師都沒有工資發放,連教學樓和實驗室都建立不起來,何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