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四大戰略
在二里
一.前言
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三方面,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系統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口數量眾多、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問題、人口素質問題和人口結構問題。
二.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討論總是和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糾纏在一起:一個是環境問題,另一個就是人口問題。從環境問題本身來看,它的產生似乎同人口增長沒有什麼直接的和必然的聯系。但是,自從8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和經濟幾乎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加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給我們這個地球增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同樣是擺在人類眼前的事實。發達國家作為世界環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們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產、生活垃圾和廢物的處理不當造成的,人口增長在其中的影響微乎其微。與發達國家截然相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則是以快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增加,這使本來已經相當脆弱的生存環境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在這些國家中,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好似一對苦難的孿生兄弟,而這兩者的關系實際上又相當復雜。
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確定了新的發展目標模式。實現這一目標模式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但是,為了確保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壞,人類的選擇又顯得十分有限。促進經濟發展既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涵,同時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但有必要明確一點,為了實現經濟的增長,人類目前所採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於人類和地球的長遠發展目標的。意識到這一點的意義在於,人類已經開始努力改進以往的不利做法,並力圖去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克服種種阻力,人口問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為此,發展中國家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妥善地處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這使今後的種種努力顯得更為艱巨,也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與土地與糧食
中國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時它也說明了中國人口對土地和糧食的壓力。中國陸地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之一。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可被農林牧副漁業和城鄉建設利用的土地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則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難度很高,成本極大。1952年,中國耕地面積為16.2億畝,人均耕地面積為2.8畝。當時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是5.5畝。雖然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卻是中國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國的耕地面積約為14.3億畝,人均只有1.15畝,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間,耕地面積減少了近2億畝,人口卻增長了6億5千萬,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劇。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積的減少,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將進一步下降。預計15年後,人均耕地面積將下降到1畝以下。由於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加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目前,中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約為1.5億,到本世紀末,很可能突破2億。 人口與土地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在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而且表現在對土地環境的污染破壞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徘徊不前。由於人口增長對農產品的需求壓力,迫使農民高強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嚴重。目前,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辦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這使土地的結構遭到破壞、肥力下降、板結貧脊。耕地資源數量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中國的糧食生產在過去的50多年裡有驚人的提高。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2264億斤,人均產量416斤;1997年總產量增長到9883億斤,人均產量約為800斤。在這期間,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倍,但是由於同期人口總數從5.4億增長到12.36億,使人均產量增長不到1倍。目前,農業生產是困擾中國政府的一大問題。政府年年強調糧食播種面積,但我們仍然感到糧食供給處於緊張狀態。中國的糧食畝產現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進一步提高的潛力已遠不如過去,因此,為支持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高人均糧食佔有量,就必須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
(二)人口與森林和草原
盡管中國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但是由於歷史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限制,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森林資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國的人口增長對木材產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對木材製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對薪柴的需求。這種需求驅使人們對森林的大量坎伐。據統計,在全國140個森林局中,已有61個局處於過度採伐狀態,25個局的森林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國的用材、薪柴、紙漿和其他林業經濟產品的供應都很緊張。與此同時崐,由於人口增長對糧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劇了開荒毀林的過程。隨著牧區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草原出現了超載放牧和過度開墾的現象,其後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國的沙漠專家警告:如果不採取措施,到本世紀末,將有8萬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於森林和草原的破壞,使水土流失嚴重。中國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達50多億噸,涉及11個省區,主要在黃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區。黃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為世界第一。長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達到了1公斤以上,為世界第四。長江上游多為紅色土壤,土層最薄的地區只有4厘米,土層下則是堅硬的岩石。森林的開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與人口增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長,減少牧業和林業人口,實現人口的產業結構轉變,是緩解森林和草原生態環境危機的一項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與礦產和能源
中國是世界上能源儲藏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各種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有不少礦產資源儲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並不高。由於人口迅速增長,高耗能工業廣泛建立及能源價格長期偏低,使中國的能源供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各種預測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能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將進一步加劇。近年來,中國農民濫采礦藏的問題十分嚴重,這無疑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對自然環境的直接沖擊。為保證礦產能源的長期和有效供給,提高開采效率和減少開采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之一。
(四)人口與水資源
中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雖然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利用難度較大。原因在於:一是時間分布不均勻,水資源東南多、西北少;二是時間分配不盡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際變化大。人口的增長對水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人口的增長使水資源短缺現象更為突出。1949年以來,中國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當於人均水資源減少了一倍多;與此同時,生活、生產用水量急速增長,逐步出現了大片的缺水現象。以北京市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資源是供過於求,此後,隨著人口的增加,生產的發展,使用水量急劇上升,1970年基本上處於供需平衡狀態,此後,水資源危機開始出現,目前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北京市生產和生活的一個重要問題。
2、 人口的增長間接地使水資源總量下降。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增長對耕地的需求導致「圍湖造田」,破壞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長導致對地下水的超量開采,減少了地下水的總儲量。由於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發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還出現了海水侵入,影響了地下水的質量。
3、 人口經濟活動導致了水體的嚴重污染。目前,中國每年的廢水排放量約為350-400億噸,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業廢水平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地排入水體。地下水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別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總結
就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國已經制定了各自的發展戰略,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總體上的協調。但是,要使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共進,必須改變就人口論人口、就資源論資源、就環境論環境、就經濟論經濟的單一傾向。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考慮到人口增長的長期需要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必須有利於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同時,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的本身也應該以保護和促進長期發展為主要目標。這就要求中國政府建立起將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多因素綜合治理的總體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人口和計劃生育是關鍵問題。
B. 怎樣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在確保在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條件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把節水、節能、節材、節地與環保、降耗、增效結合起來,發展農業和國企改革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提高對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應關注一下方面。
一.倡導形成綠色消費、綠色經營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須轉變公眾和社會的觀念,做任何事都要適度適宜、合理節約。
二.解決潛藏在空間格局和社會發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費問題。有效的節能減排必須以工業相對集中為前提,工業相對集中才能產生專業化分工,提高效率,節省能源;同時催生集群創新,不斷產生新技術、新工藝,從而減少物質消耗。
三.培育靜脈產業,建立完備的工業化體系。民眾對循環經濟體系的理解目前還處於表層,基本理解為廢渣利用、尾氣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環經濟體系應如同人體系統一樣,如果把工業製造系統比作人體的動脈系統,那麼,我們使用過的工業製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則應如人體的靜脈系統一樣。工業品的回收再利用———「靜脈」產業應該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四.大力發展低碳技術,解決自主創新成果和人才的匱乏問題。低碳技術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
五.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文化創意產業處於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和低碳消耗的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服務業,能夠為社會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避免了能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
六.從我國能源結構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節能減排的效率。 七.低碳經濟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國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對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言,關鍵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我國經濟的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C. 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
更新發展觀念,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要實現根本性轉變,其關鍵又在於推進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中的關鍵又是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
D. 如何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重大課題,既關乎世界各國當前的發展進程,也關乎全人類的發展未來。世界各國有遠見的政治家和負責任的企業家,都應該為此而共同努力。
從目前全球經濟發展看,一些重要的特點和趨勢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主要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們認識和把握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能力,為人類推動生產力發展和創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強大支持;國際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加快,各國經濟發展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各國實現經濟合作共贏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由於歷史和現實等方面的原因,世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許多發展中國家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負擔,外部經濟環境仍在惡化,南北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新的貿易壁壘和保護主義不斷出現,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面臨困難;能源、資源消耗大幅度增長,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包括地區沖突、恐怖主義在內的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威脅著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程。因此,可以說,人類的發展既面臨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正確選擇只能是推進合作共贏,我們的共同目標只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從自己的發展實踐中深刻認識到:每個國家的發展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今天的發展既是昨天發展的繼續,又是明天發展的基礎。要實現國家發展的長遠目標,在制定發展規劃、選擇發展戰略、確定發展道路和實施發展舉措時,必須既考慮眼前的發展要求,又考慮未來的發展需要,既著力改善民眾的現實生活,又重視發展的長遠利益。為了推進合作共贏、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支持和推動發展中國家更好地發展,努力保持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發展是解決發展中國家各種問題的根本之策,也是解決全球各種問題的基礎條件。要推進合作共贏、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積極推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發達國家應該更多地關注和考慮廣大貧窮國家的需求,尤其要下氣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步伐,盡快縮小日益拉大的南北發展差距。這是實現合作共贏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促進發展中成員的發展,應該成為亞太經合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發達國家應切實減免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增加對他們的不附加條件的官方援助;應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增強科技發展能力,挖掘市場潛力,使發展中國家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應採取更為積極的措施改革國際經濟、貿易、金融體制,消除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應在平等的基礎上推進南北對話,同時廣泛開展南南合作,加強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減少經濟全球化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風險,推動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的目標。
第二,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堅持什麼樣的發展觀,對這個國家的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不同的發展觀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在當今新的時代條件下,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世世代代永續發展。
第三,構建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努力發展循環經濟。人類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發展絕不能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否則,將使人們付出沉重代價,最終也會危及發展本身。發展要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道路。要注重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大力抓好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提倡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要在資源開采、加工、運輸、消費等環節建立全過程和全面節約的管理制度,構建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生存質量的重要基礎。要尊重自然規律,根據自然的承載能力和承受能力規劃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要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強對廢棄物的再次利用,加快治理環境污染和促進生態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堅決禁止各種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
第四,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努力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經濟增長的成果被公正、公平、合理地廣泛分享的基礎上。世界各國相互學習和借鑒發展的經驗,加強資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資源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對推動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進一步開放市場,放開技術出口限制,繼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消除各種貿易壁壘。要通過平等協商、求同存異,建設開放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亞太經合組織應該繼續推進茂物目標的實現,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和亞太經合組織原則,積極開展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加快本地區經濟發展,增強共同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要加強各國企業界的交流,支持企業更加主動地開拓對方市場,積極探索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擴大相互投資。要擴大國際經濟決策的基礎,使發展中國家充分參與國際經濟決策和合作。
E. 實現可持續發展途徑是什麼
第一,弘揚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五位一體的高度,從源頭扭轉生態惡化局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在思路。從宏觀戰略層面切入搞好頂層設計,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再生產全過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形成激勵與約束並舉的環境保護約束機制,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
第二,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部署,推動環境保護事業全面持續發展。
環境部門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新部署和新進展主要為:探索環境保護新路,豐富環境保護體系,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行動指南;完善環境法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強大、最全面的法律保證;向污染宣戰,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逐步改善環境質量;創新機制深化改革為解決生態環境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提供體制保障。
第三,做好自然生態保護,努力提高生態環境水平。
環境保護部門為了把生態文明建設主陣地和根本功能措施的定位落到實處,在加強自然生態保護,推進綠色發展方面開展了一些開拓性的工作:強化重要功能生態保護,優化國土功能開發格局;強化自然保護區監管,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以示範區創建為載體,探索區域綠色發展之路。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了2697個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保護區407處,初步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類型較為齊全、功能比較健全的自然保護區網路,並逐步形成天地一體化的自然保護區監管體系。
F. 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1)生產過程的生態化。在生產過程中,建立一種無廢料、少廢料的封閉循環的技術系統。傳內統容的生產流程是「原料——產品——廢料」模式。這里追求的只是產品,但加入生產過程與產品無關的都作為廢料排放到環境中。
(2)經濟運行模式的生態化。我們應當運用經濟的機制刺激和鼓勵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因素作為經濟過程的一個內在因素包含在經濟機制之中。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關於自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論和戰略。最早出現於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1981年,美國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G. 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什麼
(一) 可持續發展意識。 發展不僅限於增長,持續更不是停頓。持續有賴於發展,發展才能持續。可持續發展環境意識認為要採取新的途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意識的培養目標不能僅以人類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類---自然系統的層次;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是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因而在這里,不僅承認自然界對人類的外在價值,而且承認自然界自身的價值,即它對地球生命或生命維持系統具有的持續生存的價值。這是自然界的內在價值。人類的可持續性和地球生命系統的可持續性必須實現有相互聯系的三個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人的活動不能超越生態系統的涵容能力,不能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發展一旦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發展本身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 人均與國情意識。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經濟落後是基本國情。中國環境資源種類繁多,總量豐富,屬資源大國。但中國人均環境資源佔有量相當低,不但低於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屬資源小國。 在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樹立起人均與國情意識。要在全民中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把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道德風尚紮根於廣大中小學學生的心中。 (三) 全球意識。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構成的復合系統,全人類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體。世界各國人民在開發利用其本國自然資源的同時,要負有不使其自身活動危害其他地區人類和環境的義務。因此,環境意識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小范圍的環境污染,如一定地區和國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農田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雜訊污染等,還要關注大范圍的全球環境問題,如地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消失和危險廢物在全球范圍轉移等;不僅關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響層次上的環境問題,而且要關注大我和遠期影響層次上的問題,關注全球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子孫後代和全人類的未來發展。 (四) 環境資源意識。 傳統社會生活不認為環境是資源,因為那時認為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價值的、可以無償使用;是無主的,誰采誰有,因而認為對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賜,沒有枯竭之慮。環境意識的產生,要求改變對環境資源的這種態度。它強調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加以保護和珍惜使用;它是有價值的,必須有償使用;它是有主的,屬於國家財產。為此就要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社會物質生產中通過資源的分層利用、循環利用使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減少排放;在社會生活中摒棄過度消費和奢侈浪費,追求過簡朴的生活,過綠色消費的生活達到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五) 環境科技與經濟意識。 人類要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要強調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化,強調整體性思維,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認識和對待。不斷完善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使整個科學技術沿著符合生態保護的方向發展。通過採用綠色技術進行清潔生產,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達到提高經濟效率和保護環境的雙重目的。這樣的經濟同傳統浪費型經濟有區別,是一種節約型經濟。 (六) 環境法制意識。 要使學生懂得每個公民、法人和組織都享有利用環境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是違法的,應承擔法律責任;公民對污染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遭受損失的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七) 人口意識。 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因而,環境意識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計劃生育的同時,把人口增長與教育結合起來,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來提高人口素質。既控制人口的數量,又提高人口的質量。這是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途徑。 (八) 環境公德意識。 環境道德作為人類可持續生活的道德,是一種新的世界道德。它認為不僅要對人類講道德,而且要對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把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擴展到人類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從對自然界的價值和自然界權利的確認,制訂和實施新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原則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且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地球自然有其內在價值。地球不是人類的財產,而是一個有機共同體,是生命的單元。地球不屬於我們人類,相反,我們人類屬於地球。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都在一個家園中。所以說,環境道德問題既涉及前人、當代人、後人,也涉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界。這是人類環境價值觀的深刻變化。 (九) 環保參與意識。 環境教育是學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來發展其對環境的意識、理解力和各種技能。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全民的事業,涉及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學生自覺參與,是搞好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小學學生在環境意識提高的基礎上,必然產生保護、改善和建設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學生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自覺地參與環境保護的各種活動
H. 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第一,立足於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
第二,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第三,顯著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第四,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第五、更加重視加強和諧社會建設。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