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結合相關理論 談談經濟主體及其之間的關系
1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傳統觀點認為,經濟發展必然要導致污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相剋的、矛盾的,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承受環境污染的代價。許多國家,尤其是部分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幾乎都採取了先發展經濟,後治理環境的作法。但這並不能作為後起國家借鑒的樣板。當時各發達國家是在資源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經濟發展及人口擴張對環境的壓力相對較小,環境威脅是潛在的。但目前,世界經濟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歷程,環境資源供給相對減少,環境資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護環境資源,經濟根本無法實現發展。
現代觀點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可以實現協調發展。可以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發展體系之內,將其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使經濟主體能夠從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中受益,與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相一致,這樣可以使保護環境成為人們一種自覺自利的活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從相剋到相生的轉變,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2 環境問題的復雜性
環境問題寬泛而復雜,涉及到技術層面、制度層面、管理層面。技術層面:防污治污技術的研發與利用、環境質量標準的設定、生態保護區的設立等等;制度層面:設計制度,合理構建各相關主體的利益關系;管理層面:如何按照既定製度有效組織安排生產。技術、制度與管理哪個更重要?經過多年的環境保護實踐,證明制度是更為重要的因素,好的制度才會催生出好的技術,才會調動企業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的積極性。目前我國治理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較單一,以收取排污費為主要形式。但由於收費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業保護環境缺乏激勵及監管不力,所以這一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低效率。
3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制度根源
3.1不合理的GDP核算制度
作為評價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GDP,是廣義國民收入指標之一,雖然考慮了產品的中間消耗,即GDP等於總產出減去中間消耗,也即最終產品價值量之和,但它是建立在資源無限多、生態環境永遠好的假設之下。在這樣一種假設下,GDP數值越大,那麼經濟發展越好,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而未考慮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其結果就是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現行的GDP核算指標已無法恰當地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反而會扭曲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向。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片面地強調GDP的高速增長,而忽略了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因此,從客觀上說,現存的GDP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對環境資源的破壞性使用,造成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剋。
3.2現存環境保護制度缺乏有效的約束與激勵機制
經濟主體的行為是受制度約束的。一個有效率的制度應同時具備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可確保制度的有效實施,而激勵機制則有助於經濟主體行為自覺的與制度取向相一致,降低制度實施的成本。某些地方的環境保護制度規定,環境部門收取的排污費中有一部分可用於環保部門的行政經費。這種制度設計對於環保部門治理污染來說無疑是一種負激勵。試想,一個地區污染程度越輕,環保部門徵收的排污費就越少,那麼從環保部門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就不如不治理所獲得的收益高,因此就會對環境污染姑息遷就,甚至坐視不管。因此,這種制度設計本身就是低效率的。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制度的一種導向就是環境保護是國家和政府的事,而消費者和企業則是制度的被動遵守者,缺乏自覺遵守制度的激勵,並且一旦制度出現了漏洞或監管不力,還會紛紛鑽政策的空子,謀取私利。現實中,一些排污企業與監管部門玩「捉迷藏」游戲,一方面說明企業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但同時也說明部分現行環境保護制度確實需要完善與創新了,否則只會導致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行為繼續屢禁不止。
3.3與環境保護目標相背離的產業政策加劇了環境惡化
環境問題與經濟中各產業有著極高的關聯度,因此不僅環境制度本身會對環境產生影響,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也會間接地對環境系統產生影響。有些旨在促進經濟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在客觀上卻給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如有些地區將資源性產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大力扶持,而相應的環境保護工作卻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大大影響了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論
從以上分析可知,錯綜復雜的環境問題的解決在依賴技術進步的同時,更需要進行制度上的創新。政府在環境保護過程中應發揮的作用就是制訂有效的制度,並確保制度得到執行。當前,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改變現有的GDP核算體系,變現存的GDP為「綠色GDP」,將生產消費行為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引進到GDP的核算中,如果造成環境污染,則予以扣除,從而糾正現存GDP考核方法對經濟主體行為的誤導。
(2)進行環境保護制度本身的創新,將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制定合理的、有效率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將環境保護與經濟主體的利益緊密聯系起來,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3)實現環境保護制度與產業政策的配套協調。環境保護本身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方方面面制度的配合,才能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在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時,要把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對保護環境不利的產業政策應予以廢止或暫緩執行。
『貳』 請問制度為什麼重要
「制度是重要的」這一結論,目前已經被認為是制度分析最大的成就。盡管,僅從社會變革中的制度變遷對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現實,人們就可以得出制度對經濟效率具有重要影響這一結論,但關於「」這一問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仍然是個蘇格拉底式的或帶有邏格斯訴求的問題。因此,分析和研究「」這以命題,仍然是也只能是制度分析或制度研究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際交往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當且僅當人們的行為受到規則和制度的約束時,個人行為和決策才具有穩定性和可預見性。就人類社會的經濟行為而言,人們也需要制度來秩序化經濟生活,經濟交易和行為不可能在真空中發生作用。制度和規則,包括群體習俗與慣例的存在,對於形成穩定預期和維系社會的經濟行為秩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看,在經濟的增長速度和共同體成員滿足其經濟目標的程度上,制度的類型和品質都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差異。
如果試圖揭示這一命題,我們必須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來尋找證據?因為,制度演化分析認為,制度和制度理論都不是一種先驗的、觀念的、和或多或少不完備的復製品。它反對那種將制度視為出自上帝之手,出自社會正義或者出自完全理性的產物。它將通過把先驗的社會正義以及完全理性從制度的特定領域中排除出去,而明確區別先驗的制度和經驗的制度。制度演化分析也不認為制度是超人的權威體現,卻堅持認為制度不過是以人類經驗為基礎的一種特定的社會技術(social technique)。純粹制度理論拒絕成為一種關於制度的形而上學和機械主義的邏輯學,它是從關於制度的假設中,從對實際制度思想的邏輯分析所確立的基本規范中來尋求制度的基礎,即制度的效率理由。
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人理性最大」的假設認為,每一種經濟行為的根源都在於利益驅動和效率訴求,而否定主體意識中客觀存在的情感、興趣、偏好和個體的價值多樣性。在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的假設下,它對經濟現象中源自於有限理性和非對稱信息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採取了迴避。由此產生的一個使主流經濟學無法迴避的矛盾是:科學的基本原則即真理的一元性,與經濟主體價值多樣性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一矛盾,使得新古典經濟學在揭示「」這一問題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制度分析則從人的多樣性和主體相關性這一現實出發,試圖解釋在資源稀缺和存在利益沖突的條件下,社會秩序是如何成為可能的?以及制度對個人行為的影響。通過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擴散,制度分析試圖揭示個人行為在社會中的形成依據,並解釋社會秩序形成和演化的內在邏輯。
人際交往的一個前提是存在某種「共同的知識或信息」。如果缺失了這種知識和信息,社會中的任何交往和交易行為都不可能發生。例如,個人通過誠實勞動獲取的財產應當受到保護,而他人無權通過非正當手段侵佔。如果沒有一種制度性的規則對搶劫和欺詐等機會主義行為和非道德行為進行約束,個人經濟行為就不具有穩定的和可預見的決策依據,從而導致交易無法發生。其實,我們所提到的「正當」和「道德」本身就是一種共識性的知識和信息,而這兩者都是社會信任賴以存在的前提。人類的相互交往,包括經濟生活中的各類交易行為,都依賴於某種信任、共識和慣例。信任以某種價值觀作為支撐秩序的基礎。而要維護這種秩序,就要依靠各種禁止不可預見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的規則。
日常生活中,我們與熟悉的人進行交往的前提是信任,但我們都無法避免與陌生的個人或組織進行交易。例如,我們將錢存入一家不熟悉的銀行;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生病後到當地醫院看病,並允許一位不認識的醫生為你實施手術;被歹徒搶劫後,你會報警尋求幫助;你會委託船運公司將貨物發給地球另一端的客戶等等。所有這些行為之所以發生,簡單來說是因為:這些人都具備某種社會規范所認可的專業技術和知識,但同時他們都受制於社會法律制度和行業規范的約束——對欺詐和暴力以及機會主義行為施加的懲罰性約束。相反,如果一個社會缺失了這些帶有針對機會主義和不可預見行為進行約束和懲罰的制度,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同樣,一個社會中,如果社會規則得不到普遍的遵守——例如戰爭和內亂時期社會瀕臨崩潰的情形——那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正常的交易和交際行為就無法展開,整個社會也必然陷於一種無序的混亂狀態中。由此可見,對於一個特定的共同體而言,防止無序混亂的制度型構就成為保障人們的生活、價值追求、安全感和構築共同體的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從一種失敗了的制度體系混亂中轉向一種新的秩序狀態的過程,更大程度上依賴於協調經濟和社會博弈行為的規則和制度的建立。安格斯·麥迪遜(1995)通過對長期經濟史(1820年-1995年)的考察發現,經濟停滯和負增長與封閉經濟、國內和國際沖突、巨大的經濟體制變革、對私人創造性和私有制的嚴重限制聯系在一起的;而迅速的、可持續的、秩序化的增長和發展則是與可靠的產權、競爭和開放聯系在一起的(Fraser Institute)。
[1]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關於「經濟增長的制度原因的思考」。
20世紀70年代後期的經濟理論家在解釋經濟增長問題時,吸收了約瑟夫·熊比特和奧地利經濟學家的觀點。他們研究了企業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以及「競爭作為發現有用知識過程」的重要性。此外,諾斯等人通過對長期經濟史的考察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並非純粹是個技術和分工的進步以及資本積累的結果,而是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市場交易制度的逐步演化。他證明,在一個毫無信任的地方,企業家不可能早就持續的經濟增長,他們必須完全依賴經濟自由、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要依賴相互信任並利於形成穩定預期的有力的制度框架。
制度分析對「李約瑟之謎」的一個解釋是: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中,缺乏一定的社會、政治和法律前提——簡言之,缺乏一定的制度。換言之,在亞洲,制度發展的不足導致技術進步成果和潛在的巨大市場無法發揮作用,技術進步無法有效轉化為生產力。諾斯則對此給出了一個更為鮮明的結論經濟學00 Institute從因果關繫上來說明人類的實際行為的:「對經濟增長的歷史研究就是對制度創新的研究。這種制度創新能減少交換活動的交易成本,從而實現日益復雜的交易活動。(North, in James and Thomas, 1994, P258)」 奧爾森(1996)也認為,如果不涉及制度就不可能解釋經濟增長率上的持續 差異。約翰·鮑威爾森也揭示了制度在長期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他認為,只有藉助於某種特定的制度規則,協調才能得以實施,經濟效率和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新奧地利學派則通過強調知識擴散和傳播的經濟效用,發現在調配資本、勞動力、技術和原材料,以及由此創造出不斷增長的產出方面,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必需的;而對於企業家精神來說,制度則具有極端重要的作用。此外,哈利勒(參見Voigt, 1993, p23)指出,從長期來看,在人們的基本價值和制度之間存在著一種復雜的相互關系。如果制度能實現財富創造,人們就較可能形成對這種經驗的體驗,而如果他們經歷了增長和改善,他們就會高度評價增進信任和穩定預期的制度。柯武剛和史曼飛指出:「在解釋經濟增長的制度方面,很多研究導致了對蘇格蘭社會哲學家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等早期思想家的先見的再發現。即至少有三項制度對人類進步和文明社會來講是具有根本性的:保障產權、通過自願的契約性協議自由轉讓產權、信守諾言(Hume,1965)。」[2]近來,演化性復雜系統理論再次證明,對於亞當·斯密所說的「管理有方的社會」而言,制度對協調復雜的動態經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他們通過將數學和物理學關於「一個變數的細微變化都可能產生難以預測的巨大效應,並隨後引起整個系統的重大沖擊」這一混沌理論方法和累積因果原理引入社會系統分析中發現,同樣的方法可以解釋在極其復雜、不斷變化的網路中演變的經濟生活以及商務活動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和演化邏輯。復雜系統理論主張,人類在經濟中的相互交往要極大的依賴於人們可信賴的、相當規律性的行為模式,如果共同體內部特定行為模式受到外部干擾(如政府政策),就會出現預料不到的後果,可能導致產出預期發生變化。相反,協調活動要求具備關於人際關系和交往協調的較為一般的、抽象的和具有主體適應性的規則,即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總體而言,制度對於人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其經濟上和其他方面的目標具有重大的影響,人們通常對能改善和增進其選擇自由和經濟福祉的制度存在明顯的偏好。然而,制度史的分析表明,制度品性和制度演化的方向並不總是有助於主體的以上願望和目標。相反,某些特定類型的制度可能對個人和組織的物質福利、行為自由、財產保障以及其他的價值目標,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導致其惡化。因此,制度分析所承擔的任務就是,在告知人們制度的重要性之後,進一步探索制度對於行為選擇和經濟發展的涵義和影響。它試圖通過對制度起源及其演化邏輯的探索和研究,在更大程度上揭示制度重要的根本原因。
[1]參見:柯武剛、史曼飛,《制度經濟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 第13-15頁。
[2]參:柯武剛、史曼飛,《制度經濟學》(中譯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24頁。
『叄』 簡答題:財政政策的影響機制
1、穩健財政政策要配合宏觀調控,不給經濟帶來擴張性的影響。如:針對2003年以來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的投資過熱,中央銀行採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手段控制銀行信貸的過快增長,迄今為止宏觀調控已經取得明顯效果,但是宏觀調控的微觀基礎並不穩固。為鞏固宏觀調控的基礎,穩健財政政策要適當控制和減少長期建設國債和財政赤字的規模,避免給經濟帶來擴張性的效應。同時,曾在通貨緊縮背景下充當宏觀調控主角的財政政策,將讓位於貨幣政策,在這一輪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風險的宏觀調控中甘當配角。
2、穩健財政政策要突出其結構調整功能。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一般是總量控制不一樣,在中國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宏觀調控政策要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的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因此,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既包括總量控制又包括結構調整。如:2005年我國財政政策的調整,一方面要體現總量適度調整,另一方面又要引導產業結構優化,既要防止經濟總體過熱,又要切實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穩健財政政策的這種結構調整功能,一般可通過合理的稅制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實現。
3、穩健財政政策意味著要抓住財政收入增長加快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推進稅制改革,加大農業稅減免力度。我國政府今年已經積極醞釀和推行稅制改革、完善操作方案以及積極推進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比如,在全國停徵農業稅,並在部分地區加快進度;今年下半年東北地區若干行業率先實行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變;在保證出口退稅正常需要、確保「不欠新賬」之外,還積極採取措施解決歷年遺留的出口退稅欠款的「老賬」問題等。今後一段時間還要加大增值稅轉型、農業稅減免的力度,
逐步進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並、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徵額、開征消費稅等稅制改革項目。
4、穩健財政政策要加強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力度,從支持經濟增長轉變為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過去我國的財政支出過多注重支持經濟增長,而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欠債很多。在穩健的財政政策框架下要調整國債資金使用方向,更多注重財政資金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的投入,加大對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重點轉向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方面。要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及政策框架確立我國的公共財政制度,使財政功能由經濟建設型轉為公共服務型,從而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穩定地發展。
我國2005年以來制定穩健財政政策具體實施措施的基本原則是:
一要服務於我國整體的宏觀經濟政策,並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要不斷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二要為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作出貢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抓住影響結構優化和協調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
『肆』 預算制度對經濟的影響
預算制度特別重要,我認為他可以對經濟能夠有一個基本的預測,十荊棘能夠按照國家的預算來運行
『伍』 如何認識產權、產權制度對微觀經濟主體的重要性
你所說的產權是什麼產權呢?實物產權?知識產權?還是什麼其他的呢??
那就產權2字解釋下吧:
產權是經濟所有制關系的法律表現形式。它包括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以法權形式體現所有制關系的科學合理的產權制度,是用來鞏固和規范商品經濟中財產關系,約束人的經濟行為,維護商品經濟秩序,保證商品經濟順利運行的法權工具。
一、產權的內容:
1.產權首先是指特定的客體,即任何產權都是以特定客體為前提和基礎,產權中「產」即為客體,沒有特定客體的存在,產權便不再存在;同樣任何產權都是以依賴於特定客體的產權,也只能某一特定客體的產權。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了客體有多種表現形式,如財產、資產、資本、商品等。
2.產權其次是指主體對客體的權利,即主體與特定客體的關系。這種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常表現為以財產權等。主要包括包括對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等,可以說產權是主體對客體一系列權利束的總稱。
3.產權還應該包括,不同主體基於對特定客體的權利,相互之間發生的各種各樣的經濟關系。如常見的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等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現在現代公司制企業中,經常是公司的所有者與公司的管理者以及公司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等,構成現代公司法理理論的重要內容。
4.從權利本身的內容來講,產權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特定主體對特定客體和其它主體的權能,即特定主體對特定客體或主體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或採取什麼行為的權力,二是該主體通過對該特定客體和主體採取這種行為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收益。所以產權又稱權益。傳統經濟學側重於研究收益的配置機制,而現代經濟學側重於研究權力的配置機制。
二、產權的表現形式
具體而言,產權包含三層含義:
1.原始產權,也稱為資產的所有權,是指受法律確認和保護的經濟利益主體對財產的排他性的歸屬關系,包括所有者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2.法人產權,即法人財產權,其中包括經營權,是指法人企業對資產所有者授予其經營的資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與處分的權利。法人產權是伴隨著法人制度的建立而產生的一種權利;
3.股權和債權,即在實行法人制度後,由於企業擁有對資產的法人所有權,致使原始產權轉變為股權或債權,或稱終極所有權。原始出資者能利用股東(或債權人)的各項權利對法人企業產生影響,但不能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
三、其它表現形式
產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一般有六種形式:
1.按產權歷史發展動形態的不同分類:物權、債權、股權。 2.按產權歸屬和佔有主體的不同分類:原始產權、政府產權和法人產權。
3.按產權佔有主體性質的不同分類:私有產權、政府產權和法人產權。 4.按產權客體流動方式的不同分類:固定資產產權和流動資產產權。
5.按客體的形態的不同分類:有形資產產權和無形資產產權。 6.按產權具體實現形態的不同分類:所有權、佔有權和處置權。
此外,還可以根據產權所有制性質的不同分為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公民財產所有權等。
『陸』 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球賽的規則對於比賽有什麼影響和作用?
同理
『柒』 什麼是浮動匯率制度對經濟的有利影響是什麼
浮動匯率制度是指匯率完全由市場的供求決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預的匯率制度。鑒於各國對浮動匯率的管理方式和寬松程度不一樣,該制度又有諸多分類。按政府是否干預,可以分為自由浮動和管理浮動。按浮動形式,可分為單獨浮動和聯合浮動。按被盯住的貨幣不同,可分為盯住單一貨幣浮動以及盯住合成貨幣。
⒈防止外匯儲備太量流失。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貨幣當局沒有義務維持貨幣的固定比價。當本幣匯率下跌時,不必動用外匯儲備去購進被拋售的本幣,這樣可以避免這個國家外匯儲備的大量流失。
⒉節省國際儲備。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隨著外匯供求的漲落而自動達到平衡,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支配,減少干預行動,國家需要的外匯儲備的需求量自然可以減少。這就有助於節省國際儲備,使更多的外匯能用於本國的經濟建設。
3.自動調節國際收支。
根據市場供求,匯率不斷調整,可以使一國的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均衡,從而免除長期不平衡的嚴重後果。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本國通貨就會開始貶值,這種情況對出口有回將同時分布在盈餘國和赤字國身上。
4.有利於國內經濟政策的獨立性。
浮動匯率制度使各國可以獨立地實行自己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各國政府為了維持匯率的上下限,必須盡力保持其外部的平衡。如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往往採取緊縮性政策措施,減少進口和國內開支,使生產下降,失業增加。這樣國內經濟有時還要服從於國外的平衡。在浮動匯率制度下,通過匯率杠桿對國際收支進行自動調節,在一國發生暫時性或周期性失衡時,一定時期內的匯率波動不會立即影響國內的貨幣流通,一國政府不必急於使用破壞國內經濟平衡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調節國際收支。
5.使經濟周期和通貨膨脹的國際傳遞減少到最小限度。
貿易上有密切聯系的國家間容易通過固定匯率傳播經濟周期或通貨膨脹。1971年至1972年發生的國際性的通貨膨脹,就是同固定匯率制密切相關的。在浮動匯率制度下,若一國國內物價普遍上升,通貨膨脹嚴重,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對外貨幣匯率下浮,該國出口商品的本幣價格上漲便會被匯率下浮抵消,出口商品折成外幣的價格因而變化不大,從而貿易夥伴國就少受國外物價上漲壓力。但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各國不得不經受相同的通貨膨脹。
⒍已緩解國際游資的沖擊。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由於要維持貨幣的固定比價,會使匯率與貨幣幣值嚴重背離,各種國際游資竟相追逐可以用來保值或用來謀求匯率變動利潤的硬貨幣,這會導致國際游資的大規模單方面轉移。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因國際收支、幣值的變動等頻繁調整,不會使幣值與匯率嚴重背離,某些硬通貨受到巨大沖擊的可能性減少。在浮動匯率制下,資本外流會使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貶值。這種貶值又會使該國的生產者更容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利於國內經濟政策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