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80後學者的代表人物
張鴻巍1981年出生,安徽合肥市人,德國柏林大學的法學博士,現在是廣西大學法律系的副主任,並具備教授職稱。 2000年8月從武漢大學法學本科畢業後,考入美國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法學專業碩博連讀。2004年8月,張鴻巍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被引進到廣西大學工作。
張鴻巍的學術成果有目共睹:作為我國第一位學成回國的留美刑事司法學博士,他創造性地對傳統法學研究領域提出實證性和交叉性研究方法的新主張,在國內法學界尚屬首次;他是跨國刑事司法法學研究探索第一人,既主持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若干個資助研究項目,又是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資助項目的主持人。職稱評審專家認為,張鴻巍在研究內容的前沿性、深度與廣度以及研究方法上均屬創新,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著有《少年司法通論》、《美國檢察制度研究》等。 楊周偉,1981年11月出生,雲南雲龍人,集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傳承人、民族史學者、古都專家、易學學者為一身,80後電視文化講壇第一人,是「大中華古都」學術概念提出者、雲南省「雲嶺」大講壇主講人、大理電視台《大理講壇》主講人、現任雲南省南詔大理國研究會籌備組組長、大理市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1995年起開始從事歷史文化研究,先後涉及西南少數民族史、東南亞文化、白族學、敦煌學、印度學、易學、古都學、史前文化及家譜宗牒與姓氏文化等研究,其學術成就被香港《大公報》、《明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等媒體多家報道。
楊周偉,多年來以歷史文化研究、傳承與民族文化復興為人生定位,自2000年起經歷了廣告業務、企業策劃、公路隧道監控、政府秘書、副鎮長等多崗位工作,是現今最年輕的非院校系及「自學成才」的民族史及古都學者,也是中國史學界尤其是地方民族史80後的第一人,是目前中國史學界在公共媒體和場所發表研究成果和觀點的最年輕的學者(2008.04)。25歲前先後論證和提出大理東南亞佛教文化圈」、「崇聖寺佛牙舍利的存在與斯里蘭卡佛牙的關系」、「南詔海軍與歐亞海陸貿易之路」、「大理國六大佛教中心」、「金庸小說中大理國段氏九大人物歷史原型」等,25歲登上中國第一個區域民族文化電視版「百家講壇」——《大理講壇》,28歲成為雲南省社科界規格最高的學術講壇「雲嶺大講堂」主講嘉賓,先後主講《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與人物》、《洱海文明與對外交流》、《西南六朝古都與南詔大理國》系列三十二講。28歲時在國內學術界首次提出「中華大古都」、「東南亞古都」的學術新觀點及定義。中華大古都的定義:一是中華歷史上的統一王朝或對中華歷史進程有直接推動作用和重大影響以及對後來中國版圖的完整有重大貢獻的其他王朝都城;二是建都時間佔中華四千年王朝史二十分之一及以上,一般為200年以上;三是都城有相當大的規模及影響力;四是當時應為國際化大城市;五是今尚存較大規模的都城遺址和標志性文化遺產;六是在失去都城地位後,仍然作為當地或一定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持續至今等標准。」構成的四個必備條件,豐富和發展了中華古都文化及「中國大古都」內涵,同時論證提出「大理為中華第九大古都、8-12世紀東南亞第一大古都、中國建都時間第四長的古都、中國持續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先後在2009國際人類學民族學第十六屆世界大會、2010第十三回世界易經大會專題會場上作《論大理國洱海東岸佛教中心的形成與發展》、《論南詔大理國都城規劃建設中易學的運用》學術發言,被媒體成為80後史學怪才、中華古都學的新興代表人物等。著有《大理國新史》(上、下兩冊)、《洱海文明與對外交流》、《8-12世紀東南亞第一大古都》等。2011年9月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個人學術專著《朝聖 魂歸——南詔 大理國》是中國80後第一部民族史學著作及首部全球視野下重塑南詔 大理國歷史地位的鼎新力作,首次提出了1100年前打通太平洋——雲南——印度洋的海陸國際通道和南詔——9世紀下半葉世界第四強國的學術觀點,引起了學術界及社會的震動和反響。 高連奎,財經學者,「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理論提出者,1983年生於河北,2002年進入大學學習自動化專業,對政治學及經濟學研究有獨特興趣,熟讀西方政治學思想史及西方經濟學思想史,從2006年開始以筆名「翰嘯」陸續發表財經及歷史類評論近20萬字,文章曾被人民網、新浪網、網易、騰訊網、鳳凰網、中國經濟網、聯合早報網、中國戰略網等知名網站廣泛轉載,2006年,在聯合早報網發表的《美新財長上台,中國應高度關注》一文,成功預測到華爾街金融危機,2009年初開始專心寫作本書。2010年完成《中國大形勢》學術著作。
《中國大形勢》內容:為什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60年,與發達國家還有那麼大差距,為什麼中國人工資那麼低,為什麼在中國資產百萬仍不能算作富裕?中國未來是繼續高速增長,還是進入低速增長期?如何才能破解民生難題?本書創造性的以廣視角、大視野,跨越歷史、經濟、政治、社會等多學科,對當前的中國形勢進行了系統而又透徹,全面而又精闢的分析,並提出了將「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發展經濟的首要目標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主張。這也是中國學者首次針對中國的現實發展問題如此系統的提出主張,作者知識之廣博、視野之開闊、思想之高遠、邏輯之嚴謹都是其他作者很難做到的.
目 錄
第一部分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形勢
第一章:中學西漸與西方文明的崛起
第二章 從世界工業革命大潮流看中國的近現代強國之路
第二部分 從世界發展大趨勢看中國
第三章 從華爾街危機看美國模式的脆弱性
第四章 金融危機下的學者建議與政府應對
第五章 企業管理中的美國迷信
第六章 從世界經濟大敗局看中國發展道路
第三部分 中國的經濟形勢與出路
第七章 被誤判的中國經濟形
第八章 中國經濟繼續高增長的動力何在?
第九章 中國如何應對危險的金融經濟時代?
第十章 中國學者的思想江湖
第四部分 中國的民生形勢與出路
第十一章:探索中國民生困境的根源
第十二章:中產階級社會的前世今生與中國式借鑒
第一節 本章前言
第十三章 中國的民生出路
第五部分 中國形勢總結
第十四章 當前中國形勢的分析 眉睫,原名梅傑,湖北黃梅人。著有《朗山筆記》《關於廢名》《現代文學史料探微》《文學史上的失蹤者》、《廢名先生》、《童書識小錄》、《而立小集》、《梅光迪年譜》,編有《許君遠文存》《梅光迪文存》《綺情樓雜記》《文學演講集》《蕙芳日記·芸蘭日記》《醒睡錄》等。在海峽兩岸享有盛譽。
2004年開始在《中國圖書評論》《書屋》《新文學史料》《博覽群書》《魯迅研究月刊》《粵海風》《出版人》《出版廣角》《全國新書目》《文藝報》《上海新書報》《中華讀書報》《中國圖書商報》《香港文匯報》《新京報》《藏書報》《崇文》《開卷》《詩評人》《書脈》《學位》《閑話》《譯林書評》《青春潮》《中國聯合商報》等發表數百篇學術書評、文史隨筆。 金理,1981年1月生於上海,1999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自本科開始,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另在《文匯讀書周報》、《南方都市報》等報刊雜志上發表書評60餘篇,並出版專著《從蘭社到〈現代〉》。2003年起主筆《文匯報》中短篇小說評議專欄「期刊連線」,共兩年時間。2007年1月至今,為《小說評論》開設批評專欄「小說的面影」。
2007年《小說評論》從第一期到第六期,「小說的面影」專欄分別登載了金理的6篇文章,包括《「破名」的文學》、《呈現心靈的悸動》、《鄉土詩意的可能性》、《日常生活的文學呈現及意義》、《重申價值敘事的意義》和《溫情主義者的文學信仰》。這位年輕人,文章頗為扎實、開闊,顯露出作者在學術功底、評判視野和批評熱情等諸多素質上的出類拔萃。《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這樣評價金理:「在當代批評家群體中,金理不是引人熱議的人物,然而金理無疑是最有學術潛力和實力的人物之一。金理的批評文字,建立在較深厚的文學背景和文學史實的考察之中,因而視域總是有宏闊感。他的批評表述,讀來突出感覺『會通』感很強,而他的批評文章總是貫穿著理論感和現實感的統一,顯示了扎實的學術素養和批評熱情。2008年」榮膺「華語傳媒年度批評家獎」。
❷ 南詔國和大理國的經濟結構(土地制度)
大理國的社會經濟較南詔時有較大發展。大理政權重視水利建設,政權建立伊始即在雲南(祥雲)修築段家壩蓄水。其 後又修青湖,灌溉之利達於四野。在白崖(彌渡)地區修赤水江蓄水壩,使當地農業呈現出禾麻蔽野、連年豐收的景象。趙川甸(大理鳳儀)有神川江貫於其中,灌溉農田千餘頃。公元11世紀80年代,峨嵋進士楊佐到大理買馬路過姚州(姚安、大姚),看到當地的農業生產,無論是耕作技術,還是產量,已和當時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四川資中、榮縣地區相差無幾。 畜牧業也有發展。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大理各地領主向白王(大理國王)進獻的牛馬一次就遍布點蒼山。大理馬聞名全國,每年都有數千匹馬經自杞國(貴州)轉販至邕州(南寧)與中原貿易。 手工業的水平也有較大提高。用象皮製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質堅如鐵,深受宋朝歡迎。所制披氈、馬鞭、鞍轡等在當時頗有名氣,行銷中原。彩漆技藝高超,許多器皿上都漆有精美的圖案,大理國的漆器,直至明代還視為珍寶,被譽為「宋剔」。大理生產的紙細致潔白,柔韌光滑,宋人稱之為「碧紙」。雲南刀鐵青黑沉,堅韌鋒利,被譽為「吹毛透風」,不僅為南方各族人民喜愛,而且行銷全國。冶銅技術殊為嫻熟,工藝精巧,造型生動,今存大理時期的銅佛像、銅鏡等,顯示了冶銅規模的宏大、技藝的精湛。 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交通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道路四通八達,以大理城為中心,東至戎州(四川宜賓)、西至身毒(印度)、東南至交趾(越南北方)、東北至成都、北至吐蕃(西藏)、南至海上。與中原貿易的有西川道和邕州道兩條大路,其中以邕州橫山(廣西田東)的互市榷場最為繁榮。當時大理輸往內地的有馬、羊、雞等畜禽,刀、氈、甲胄、鞍轡、馬鞭、漆器等手工產品,以及麝香、牛黃等葯物;從內地輸入的則有漢文書籍、繒帛、瓷器等。內地的文化與技術隨著商業交換傳入雲南,對各族人民的經濟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大理與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與地區都有貿易往來。隨著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大理、鄯闡、威楚、永昌等城鎮。同時,在城鎮周圍形成了許多定期的集市。 大理國時期,雲南大部分地區已建立封建領主制經濟。大理政權所建立的府、郡,分封貴族統領,即「頒賜賞職」「令守其地」。各地貴族為一方之長,世守其地,他們必須效忠大理朝廷。大理國段正淳在位時,「善闡高觀音來朝,進金馬丈八十節,人民三萬三千戶。賜八章禮衣龍頸劍,擢為安東將軍」 [1] 。所謂人民三萬三千戶,當是善闡府所領人戶,為封建領主的版籍;善闡即其受封的采邑,向大理國王進獻貢品,大理國王賞賜封職。君臣之間的貢獻與賞賜,以及所謂的「君臣一德,州國一心」 [2] 說明當時善闡地區和其他地區一樣統屬於大理國王。大理國王將所屬的善闡之地分封給高氏世守,封高氏為「安東將軍」,為大理國鎮守東部疆土。其下的州、郡都有固定的領地,封土長世守其地,「務存長久」 [3] 。可見大理國已經形成一套分封體制,封建領主制經濟已是大理國的基本經濟結構。 註解: [1] 《南詔野史》。 [2] 善闡城面幢銘文《造幢記》。 [3] 《大理三十七部盟誓碑 補充: 地方官制——地方組織是以洱海地區為中心,分為十(音簡jiǎn相當唐朝的州)六節度。邆川城( 大理 自族自治州東南)、 龍口 城(大理縣北)、大厘城(大理縣喜州)、太和城(大理縣太和村)、羊苴咩城(咩音miē大理縣)為一組,分設三:邆川城力賧,大厘城,龍口城為史,太和城、羊苴咩城為陽。 南詔國 王往來居住,五處如一。此外,白崖(又名勃弄,大理縣東 南紅 岩)為國王親屬所居,亦為官員分田所在; 趙川 (大理縣)東南為親近國王的白蠻所居,亦即南詔主要官員的家族所居;蒙舍(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為南詔的發祥地。以上稱六,是南詔國家直接統治的地區。六以外,東有雲南( 祥雲縣 )和品澹(祥雲縣西品甸),西有蒙秦臉(漾濞縣),北有牟和( 洱源縣 北蒙次和村),為 拱衛 中心地區的重鎮,亦為洱海地區的門戶,由國王的子弟鎮守。以上共十。各地方凡一百家設總佐一人,一千家設理人官一人,一萬家設都督一人。南詔有會川、通海兩都督。 六個 節度使 卒兵分駐外圍要害地方,統治六詔以外的諸部落。弄棟節度使駐弄棟城(姚安縣),管諸族部落。境內不許漢人居住,原來住在姚州的漢人都被遷徙到遠處。永昌節度使駐永昌城(保山縣)。永昌是古哀牢族(烏蠻別種)居地,南詔國王的始祖舍龍來自哀牢,南詔與哀牢有良好關系。南詔全國常備兵數為三萬,永昌鎮就有兵一萬,其中一部分當是哀牢人,另一部分是勇健善斗的望苴子,也是烏蠻別種。永昌鎮擁重兵監視西爨,又管轄金齒、漆齒、銀齒、綉腳、穿鼻、裸形、磨些、望外喻等落後部落。這些部落要通過三譯四譯,才能與南詔言語相通。銀生節度使駐銀生城(景東縣),轄區直到今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一帶,督轄朴子、長鬃等數十族。南詔遷徙弄棟鎮境年漢族人到遠處,很可能是指與唐境隔絕的永昌銀生兩鎮。漢族人受虐待,自然很痛苦,但因此散播漢文化的影響,對落後部落是有益的。劍川節度使駐鐵橋城(劍川縣北),管轄浪加萌、於浪、傳袞、長褌(音坤kūn)、磨些、朴子、河人、弄棟等十餘族。拓東節度使駐善闡府(南詔別都, 昆明市 ),管轄東爨烏蠻三十七部。七九四年,南詔擊敗 吐蕃 ,遷施蠻、順蠻、磨些蠻、茫蠻、弄棟蠻、漢裳蠻(蠻化的漢人)等數萬戶到拓東鎮,充實雲南的東北境。 麗水 節度使駐麗水城(在 騰沖縣 西),管轄金齒、漆齒、綉腳、綉面、雕題、僧耆等十餘族。六節度使對外是劍川、麗水兩鎮防吐蕃,拓東、弄棟兩鎮防唐劍南,對內是六鎮都管轄境內諸族。看諸族名號,可知許多是非常落後的部落,南詔國行施統治權,自然要和諸族接觸,在接觸中諸族接受一些較高的文化,改革一些野蠻的「故俗」,節度使用兵力迫脅,破壞諸族的閉塞生活,比起唐朝的羈魔政策,終究是一件好事。 補充: 大理 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 黑河 ),北至 羅羅 斯之 大渡河 。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相當與今天雲南省面積的2.9倍。大理社會經濟較南詔時有較大發展。農業生產已和四川資中、榮縣相差無幾。畜牧業頗為發達 ,每年有數千匹馬販到廣西。手工業很興盛,冶鐵業水平甚高,對外貿易發達,交通四通八達。內地先進的科學文化傳入雲南,對各族人民起了促進作用。大理與緬甸、越南、 馬來亞 、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漢族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漢字寫白語,讀白音的。今 昆明 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的僅存 碩果 。此外,壁畫和 木刻 藝術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 大理國 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大理 300餘年間,雲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系繼續進行。宋政權曾多次冊封大理統治者為王。蒙古 憲宗 三年(1253),忽必烈征雲南滅大理。大理國主段氏降,被任命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雲南各地 土司 。
❸ 大理國的主要經濟是什麼物品
大理國的經濟主要是農業和畜牧業,還有手工業。最鼎盛時期主要經濟來源於各國貿易。
❹ 1279年元朝統一中國,他先後滅了幾個國家
1218年蒙古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國,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滅大理,1276年滅南宋,1279年消滅回南宋殘余勢力,答元朝最終統一中國。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內。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滅亡。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元國號並改國號為「韃靼」。元朝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
❺ 唐朝之後是什麼朝代
唐朝後面是宋代。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
(5)大理國的經濟與發展擴展閱讀:
宋朝有五代8姓14君,一共只維持了53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當時人覺得這無非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但是這個王朝穩定了下來,法寶就是「防弊之政」,其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漸。
宋太宗將謹守的法度概括為「事為之防,曲為之制」。所有事情都要預先做出防範,委曲周全地進行制約。
為了建立穩定的政治文化秩序,宋代以「立紀綱」、「召和氣」相輔而行。「紀綱(綱紀)」指法規制度;「和氣」,指的是能夠感召陰陽,使天地間充盈雍睦和諧的自然之氣。以科舉制度為例,制度的嚴密化,使其更為開放合理。
宋代處於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期,它面臨著來自內部與周邊的諸多新問題、新挑戰,並非國勢強勁的時期;但它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獨到建樹,它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使其無愧為歷史上文明昌盛的輝煌階段。
就朝廷上的政治生態及制度淵源而言,很難說元、明、清數朝直接承繼宋代;但從近代的「人心」「政俗」來看,無論是政治理念、思想文化方面的創新或是因循,宋代帶來的影響,都深深地滲透在中國社會的肌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