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抓好鎮域經濟發展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㈡ 如何從本職工作做起 促進鎮域經濟快速發展
我認為做好本職工作就要從敬業、責任、服從、團結、勤奮、高效、嚴謹、務實、完成等方面切入,不間斷地學習貫穿於始終,多干工作,找借口,以圓滿完成工作任務作為自身價值體現。具體應從於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做起: 一、要有一個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發揚敬業思想,一門心思干工作。態度決定水平,思想決定行動,任何時候都要樹立工作為個人的思想,工作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們的知識、決斷力、適應力、應變能力和協調能力都將在這個舞台上得以展示。 二、要明確自己的職責,擺正自己的位置。每個崗位都承擔著一定的職責,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能擔負起本崗位的責任,努力將自己分內事辦好,堅決杜絕「懶」、「拖」、「躲」的行為和思想。也不能把主業當副業,盡做些趕熱鬧的事,結果種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在職責范圍內,自己能夠處理的問題決不迴避、推諉,自己能夠化解的矛盾決不上交。只有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 三、要有責任感,堅持嚴謹扎實的工作作風。不因事小而不為,不因事雜而亂為,不因事難而怕為。班上能解決的絕不拖到班下,今天能解決的絕不留到明天。如有特殊問題急需解決,下班和休息就不是拒絕的理由,前提是要有效率。細節決定成敗,踏實嚴謹的作風要深入到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不僅在技術上不容疏忽,程序的正確更要一絲不苟。 四、要不斷學習,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質。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自己,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工作能力的提高,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惟有靠刻苦學習,長期積累。平時除了要多向書本、向有經驗的人學習之外還要多參與實踐,善於總結和發現問題,博採眾人之長,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虛心求教,學而不厭,是方向、是動力、是生命力! 五、要講團結、善溝通、重協作。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團結才有力量,工作中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使工作健康良性發展。在同事間要以溝通促進友誼,互幫互助,少一些推諉,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冷言冷語,多一些熱心幫助,少一些矛盾爭執,多一些團結協作,這樣才能形成強大合力,充分發揮1+1>2的團隊效應。 六、工作不找借口。雖然借口可以讓我們暫時逃避了困難和責任,尋求到了心靈上的一種安慰,但這卻是危害最大的。借口讓我們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低,養成做事拖拉的壞習慣,最終一事無成。如果我們希望實現自身的價值就必須堅決拋棄借口,勇敢地對自己、對別人說「這是我的錯。」杜絕理由、不講客觀、眼睛向內、真抓實干。 七、要勇於奉獻,樂於服務,有些度量。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服務」,不管處於什麼崗位,都要恪盡職守,勇於奉獻。工作中平時難免要受點氣、受些委屈,這需要我們站得高些、看得遠些、想得深些,說到底是要有度量。你有多大的胸懷,就有多大的事業。心裡要能擱得住事,容得下人。應當把個人看淡些,把事業看重些,努力把工作完成才是首要的。 天道酬勤厚德載物。如果真正做到了以上幾點,就一定可以扎實地做好本職工作。
㈢ 如何在新形勢下推進鎮域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
樓主,沒有素材,我只能給你列個大綱:
1、開篇要簡潔明了,恭敬謙卑,突出黨的領導,領導關懷與成績的取得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聊聊數語,馬屁一拍即收,然後直入主題(100字內)
2、全面鋪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剖析各個層面的情況,要有理有據有數字有百分比有事例,文字亢長,銜接流暢,一二三四五大點,6、7、8、9、10小點,數字務必精確到個位,百分比務必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數,並注意數字和百分比之間,計算的絕對不失誤。(此處可以N字)
3、結尾部分為全文的關鍵所在,言辭務必懇切,態度務必端正,有取得成績而不驕,出現問題而不餒,孜孜以求,力求完美,不言放棄的決心和態度,此處敬語務必多多,馬屁連連,並處處散發著著眼未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憂患意識的醇香,一而再,再而三懇請領導批評指導,統籌抉擇,為我等指引方向,籌劃全局;若還能引用領導若干年前講話的「原話」,並恰好因為堅決執行領導原話的精神,而化險為夷,成績豐碩,則更妙不可言。
如此,則完全切合我國目前一貫的:迎上壓下,紙上談兵,假大空形式主義的根本要旨,完全可以稱為一篇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統籌兼顧,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上佳黨八股。
㈣ 如何完善鎮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
資金籌集機制。政府的財政資金必須落實到位,並建立相應的鄉鎮發展專項基金,專項基金的數量需要根據情況逐年增加;政府應積極鼓勵各大金融機構到基層設點,並放開農村金融准入限制,使民營資本能夠投資設立小型金融機構,同時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權為質押向金融機構借款,逐步實行農村宅基地和城鎮建設用地的置換,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解決鎮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
產業發展機制。鄉鎮政府應在轄區的有利位置建立工業園區,並在土地、稅收和配套設施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主動到經濟發達地區招商引資或承接來自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待相關產業建立起來之後,再由市場檢驗產業本身的生存能力,對於那些能夠存活下來的產業,鄉鎮政府應繼續予以扶持,並引進上下游產業以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
農民參與機制。確立用貨幣購買農民勞動的理念,盡可能把鎮域經濟的發展與當地農民的勞動結合起來,用貨幣購買農民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勞動。通過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完善農業科技項目等保證農民獲得穩定收入來源,使農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主動參與到鎮域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來。加強農民新型城鎮化方面的培訓,提升農民自主管理的能力。
生態維持機制。找准自身定位,發揮自身特色,圍繞高效農業和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生產(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物流、倉儲、專業市場)—農業旅遊(觀光農業、體驗農業、鄉村旅遊等)—農業服務業(農業技術服務、農業勞務服務、農業機械服務、農業管理服務)的產業鏈,避免和縣域城市產業同質化,最終在保持鄉村特色風貌的基礎上走出一條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配合的集約、節能、保護生態的新路子,真正實現鎮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鎮域平衡機制。在對鄉鎮進行合並的基礎上,對於那些落後的鄉鎮,應建立財政轉移支付的第二通道,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的方式重點支持落後地區發展工業和非農產業,實現產業和經濟的起飛。要建立科技幫扶制度,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實行一對一的對口幫扶和科技特派員制度,幫助落後地區的鄉鎮提高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化程度。實行鄉鎮政府官員的異地交流制度,選拔發達地區年富力強、能力突出的官員交流到落後地區和鄉鎮,推廣經濟發展經驗。
㈤ 水台鎮的鎮域經濟
2009~2010年水台鎮緊抓「雙轉移」政策機遇,堅持「產業進園、集聚發展、鏈條拉長、側重高端」的發展思路,狠抓「新型工業區」、「生態旅遊區」、「現代農業區」三大區域建設。2010年,以園區經濟、集群經濟為重點的新型工業園區發展已初具規模;
以綠色生態為屏障,以繁華商貿為支撐的生態旅遊品牌逐漸形成,金水台溫泉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總投資10億元的水台林場項目落戶水台;以溫氏模式為依託,以水果、花卉為基地的現代特色農業喜獲省級科技創新專業鎮殊榮,農業生產連獲豐收。
2009~2010年水台鎮主要經濟指標表 2009年 同比增長(%) 2010年 同比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4.4 17.2 5.7 30 工農業總產值(億元) 7 16.8 14.7 109 工業總產值(億元) 2.7 33.7 10.1 267.8 農業總產值(億元) 4.3 8 4.6 8.1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億元) 2.1 36.5 9.4 349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 4.6 76 6.5 41.6 工商稅收(萬元) 737 15.5 1076.5 46.1 地稅收入(萬元) 536 11.2 537.5 0.3 國稅收入(萬元) 201 28.9 539 168 實際利用外資(萬美元) 52 16 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萬元) 385 11.6 502 30.4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6486 14.7 7076 9.1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億元) 1 12.4 1.4 34.8
㈥ 鎮域經濟的介紹
鎮域經濟是一個建制鎮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是區域經濟的一個單元,但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
㈦ 為什麼要發展鎮域經濟
鎮域經濟是區域經濟最小的載體,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鎮域經濟發展了,會輻射和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所以發展鎮域經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㈧ 如何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做強鎮域經濟調研報告
第一,把建設和發展特色小鎮作為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大舉措,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回,並提到重要答位置;
第二,制定高標准、管長遠的發展規劃;
第三,實行企鎮對接、合作共建,搞好千企對千鎮,依託實體經濟,充實和支撐小鎮的經濟基礎,帶動小鎮發揮優勢,產業聚集,形成規模,拉動就業,雙贏共享;
第四,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制定支持特色小鎮發展的政策措施;
第五,支持特色小鎮率先實現「新五化」,帶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㈨ 什麼是鎮域經濟發展鎮域經濟發展的概念怎麼解釋
在一個鎮的轄區范圍如何促進經濟發展,這是一個有關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
㈩ 蒲家鎮的鎮域經濟
該鎮主要糧經產業為水稻、小麥、優質糧油作物、生豬、勞務等項目,2008年全鎮完成生產總產值2.8億元,比2007年增長21.7%;居民存款余額達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44元。
1、現代農業優勢突出。2008年5月,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協助下在朱仙社區興建了1000餘畝以生產優質蔬菜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園區組成上,以 「政府主導、業主主體、部門配合、農民參與」為原則,通過層層發動,多方引導,以 300戶農戶的1000多畝土地入股組建並成立了通川區龍灘河土地股份合作社,凡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員,公司每年除正常支付土地租金外,還將拿出純收入的10%用於分紅。在經營方式上,園區採取了「公司+基地+農戶+直銷超市」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實行產、供、銷一條龍經營。
2、工業生產穩步發展。2008年,該鎮共有工業企業416家,從業人員1296人。其中有規模的企業5家:達州市通川區蜀豐科技有限公司(2004年成立)、潤豐香米廠(2006年8月成立)、達州市巨豐油脂有限公司(2002年成立)、達州市巨龍油脂有限公司(2007年9月成立)。形成以油菜、大米加工為主的食品加工生產基地。
3、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該鎮的水網、電網、氣網、路網、電信網路基本形成。新農村建設中,各村成立了「農民夜校」,「青年書屋」,組織村民學習各種生產技能,學科學、用科學在我鎮蔚然成風,全鎮正朝著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邁進。
4、特色餐飲發展強勁。以三巴湯、鮮毛肚、五羊方尊等為代表的特色餐飲,享譽達州。